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六十五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65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三面,倒數第三行,看最後這一句:
【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捨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我們看末後這個三句,這些都是說的水說法的功德。『無性』,性是說的本體,說的理體,一切諸法都沒有自性,所以叫無性。在唯識經論裡面,通常就俗諦說,說「三自性」,俗諦是就我們凡夫常識而論的。第一種就是「依他起性」,說一切萬物都是依種種因緣而生起的,這個說法我們很容易理解,也聽得懂,也承認,一切法就是因緣生法,因緣無量,所以叫依他起。第二種叫「遍計所執性」,遍計執性是屬於抽象的概念,譬如我們講過去、未來,這是一種概念,我們講十方東南西北,也是概念,找不到實際上的依據,所以這是屬於一種抽象概念。這一類事情很多,確實是有,但是它不是依他起,它是遍計所執。依他起已經是假的了,已經不是真的,那遍計執就更是虛妄的。第三種叫「圓成實」,這個就是佛給我們講「真如本性」,這個圓滿,是實在的、是真實的,這不是假的。既然圓成實,為什麼還講無性?這個東西確實是有,但是無名無相,你決定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
所以佛又給我們講「三無性」,先說「相無性」,這個是概括說一切眾生從妄想因緣而生的,也就是三性當中的遍計所執性,佛用相無性把遍計所執性就否定掉了。又給我們講「生無性」,生無性否定了依他起性,這個他就是種種因緣。最後又講「勝義無自性」,勝義是對圓成實說的,佛這樣說法才叫真正圓滿。什麼叫圓滿?令一切眾生體會這個事實真相,沒有一絲毫的執著,這個就對了。只要有一點點執著,這個執著就是病,這是諸位要曉得的。所以自古以來,一般修行人在一生當中真正開悟證果的非常稀少,原因在哪裡?不能破執著。這個教理不是不懂,懂,但是他執著,他放不下。通論佛法,自始至終也不過就是破執而已,破我執證阿羅漢果,小乘是阿羅漢,大乘圓教七信位的菩薩;破法執就成佛了,法執破一品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就成佛,這個諸位要曉得。我們在許多大經裡面所看到的,像《普門品》這一類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現佛身就是成佛。
什麼人有資格現佛身,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圓教初住以上都有這個能力。所以圓初住以上,天台家稱為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他並沒有到究竟圓滿,他可以示現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世間所示現的,就是八相成道的佛,照經上這個教義來講,圓初住就有能力示現。這個叫破法執就成佛,不要破盡,破一品就能成佛,那就大徹大悟。我們凡夫可以說執著是非常非常的堅固,很不容易打破,這個在一般學佛的人,就是諸佛菩薩也感嘆圓機難遇。天台家講這個藏通別圓,藏教的人多,通教的人也多,別教還有,圓教人太少了。什麼叫圓教?不執著,什麼事情大而化之,沒有放在心裡,這種人學圓教快速、容易。樣樣都是計較、分別、執著,他在藏通別教裡面成就快速,圓教很難,換句話說,他開頭進步快,那個路是愈走愈難。圓教這個機跟他那個恰相反,開頭走得好難,愈走愈容易,愈走愈快速,所以各人根性不相同。佛講三自性是對別教以下說的,講三無性這就入圓教了。
『無作』,跟無為的意思相同。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講,「以有所作為,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換句話說,什麼是有為?有心造作。起心動念有心造作的都是有為法,粗顯的我們很容易懂,微細的我們就不懂。哪些是微細的?像唯識裡面講的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實在想不出它是有為造作的,想不出來,也體會不到。可是佛是明明把這些法統統擺在有為法裡頭,你看《百法明門論》,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色法,這統統叫有為法,到最後六個才叫無為法。如果我們再用一個界限來界定它,比較容易體會,凡是有生滅的、有變化的都是有為法,無生滅、無變化的那就是無為法。「無作」的意思同無為,無為就是無所作為,由此可知,無為是常,有為是無常,它有生滅就是無常。所以在《百法》裡面,定是無為法,定是什麼?心裡頭清淨,所以清淨心是無為法。心裡面有想,那都是有為法,不管你想什麼,想諸佛菩薩也是有為法。我告訴諸位,唯獨想阿彌陀佛不是有為法,為什麼?想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無量壽,不生不滅,所以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與無為法相應。你想其他的佛菩薩名字,說老實話,如果不能證到圓初住以上,統統是有為法。證到圓初住以上還不是真正的無為法,為什麼?他還有退轉,要到八地菩薩不動地,才真正是圓證三不退,那個時候可以說是無為法,七地以前都有退轉。不像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這是我們也要把它搞清楚的。所以念佛、念菩薩,從理上說,可以說是無為法;事上講,你不達到一定的標準,不是無為法。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無為法是常,真常,我們要學;有為法是無常,是生滅,我們要把它捨棄。生滅是假的,常是真的,不生不滅是真的。所以聰明人取不生不滅,捨棄生滅,這就對了。
無性、無作、無為,都是真理的別名,所以古德說「極樂無為涅槃」,這句話很簡單,六個字可以說已把極樂世界的概況說盡了。涅槃是梵語,翻作不生不滅,超過一切有為之相,遠離一切有為造作。極樂世界唯一清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稱為極樂無為涅槃。我們現前讀了這些經句,最好現在就能用上,怎麼個用法?我們現在的身體還活在這個世間,既然活在這個世間,就不能脫離這個社會,社會是有為法。學佛的人要遵守有為的規律,也就是常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能違背世間法,不能破壞世間法,一切隨順世間法,這就是有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二六時中就抓住這一句佛號,這是無為法。這是佛教給我們修學的原理原則,有為即是無為,無為就是有為,有為跟無為是一不是二。這是圓教的教義,這個修學活活潑潑,真的是自在、解脫、快樂。所以你要問它修的是什麼?清淨心。清淨心是無為法,接觸大眾是大慈悲,大慈悲是有為法,大慈悲是從清淨心生的,所以有為就是無為;清淨心是大慈悲養的,相輔相成,是一不是二。念佛法門確確實實是這個境界,所以古德讚歎這個法門,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有道理,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
『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佛經裡面我的定義說了八個,最重要就是主宰,就是我自己能做得了主,這個才叫我。所以佛告訴我們,凡夫無我,為什麼?你自己做不了主宰;我有自在的意思,你也沒有辦法自在,你也做不了主宰。一般人把這個身體執著是我,這叫人我執;把一切法執著它是實在存在的,這叫法我執。諸位一定要曉得,身體裡面沒有主宰,萬法裡頭也沒有主宰。說一切動物,《心經》就講得很好,「觀自在菩薩」,人家用的是智慧;我們用情識,用情識就見不到事實真相。人家捨離情識,完全用智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我們有情眾生色受想行識。色是指這個身體,物質,物質是色身,受想行識是指心理,識是心之本體,受想行是心的起用。受是什麼?感受,我們今天講受苦、受樂那種感受,所以這是屬於心理作用。心法、色法都是空的,都沒有自性,都沒有自體,哪來的我,我在哪裡?所以用智慧來觀察,實實在在沒有我。沒有我,而執著有一個我,這個就錯誤,所有一切業障統統在這裡生。我要是沒有了,再問誰造業、誰受報?造業的人沒有了,受報的也沒有了,我沒有了!有我就有造業的,就有受報的。
幾個人能把「我」看破?這個要智慧。諸位一定要曉得,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定,有定的人一定有戒。這好比蓋三層樓一樣,有第三層它一定有第二層,有第二層一定有第一層,它當然有的;有第一層未必有第二層,有第二層的未必有第三層。有戒的人不見得有定,有定的人不見得有慧,我們這個世間四禪八定沒有慧,阿羅漢得九次第定也沒有慧。但是我們可以說,有定的人一定有戒,叫定共戒;有慧的人有戒,那叫道共戒,那更高了,那個戒更清淨、更圓滿,心清淨、身清淨。所以《金剛經》上有句話說得很好,「通達無我法者」,無我相、無法相,無我法就是我執沒有了、法執沒有了。「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那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那是什麼?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不是權教菩薩,權教菩薩我法兩種執著沒有破。像現在有很多同修去受了菩薩戒,都是當了菩薩,那是名字菩薩,為什麼?我法兩種執著都沒破,那個菩薩在天台家講叫「名字菩薩」,掛了個名,有名無實;如果真正發菩提心、修六度行,那叫「觀行菩薩」,比名字高了,為什麼?他真在修,修的功夫還不夠;哪一天修到我執破了,法執還在,法執沒破,我執破了,叫「相似菩薩」;再進一步,法執也破了,那就真菩薩,《金剛經》上講的,這是真的菩薩,這不是假的,叫「分證菩薩」;到等覺,是「圓滿菩薩」,那個菩薩位達到究竟圓滿。這個是講的無我。
底下接著一句,『大慈大悲喜捨聲』,這個慈悲喜捨,經上常說這叫四無量心。慈無量,是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令眾生得到快樂,這是慈無量。悲無量,是看到眾生有苦,幫助他離開苦難。所以救苦叫悲,與樂是慈,這兩個不一樣的。拔苦容易理解,眾生都有苦難,像現在大陸這個水災,那是非常顯著的大災難,這個災難大家都知道。這個大災難之後,一定有瘟疫,一定有飢餓,我們今天出錢出力來幫助他,來挽救這個災難,這是悲心。慈心是什麼?慈心是給他樂。這個樂怎麼給法?不是我們這裡派些歌舞團到那裡表演表演,他就樂了,不是的。他要真正把宇宙人生(就是自己跟生活環境)的真相都搞清楚、搞明白了,就快樂了。由此可知,樂從哪裡來的?從佛法當中來,不學佛哪有樂?所以這佛法標榜的是離苦得樂。學佛幹什麼?學佛就為的是離苦得樂。佛法裡頭有真樂,世間法裡面,正法裡面有真樂,我們中國傳統的學術,儒家、道家的學術,有真樂。中國俗話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世間人樂的,那個書中之樂超過這個,所以這裡頭有真樂。不讀書的人享受不到,不學佛的人享受不到。
今天佛法在這個社會很不容易流通,為什麼原因?學佛的人都不樂。外面人看到:學佛,學佛都不樂,我學它幹什麼?假如說你們學佛的人個個都快樂,沒有一個不學佛。為什麼?人家看到你:我這個日子過得這麼苦,你為什麼那麼快樂?都來學了。那麼我們為什麼學佛學得這麼苦兮兮的、學得不樂呢?沒有把理論搞清楚,沒有把方法搞清楚。換句話說,這沒搞清楚,這也就不說了,很多把這個理論方法給扭曲了、錯解了,所以自己學得不快樂,你勸別人,別人搖頭不相信。要真正把理論方法都搞明白,經不能不讀,經不能不理解。佛法的教學建立在信解行證的基礎上,首先教你相信,信了之後教你真正理解,解了以後這才能做到。沒有解你怎麼能做到?沒有解去做,看人家怎麼做,我也照樣去做,這個不行,這就是盲修瞎練,得不到真正的利益。所以佛法一定要求理解,解的是什麼?解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整個佛法也就是說這個東西。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自己,換句話就是說,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這個就是佛法。所以他的慈悲心才真正能夠生得出來。
第三個是喜無量心,看到眾生離苦得樂,歡喜心油然而生,不會嫉妒、瞋恨。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就快樂,喜的是別人離苦得樂,這個心量就大、就真實。凡夫心看到別人離苦得樂,往往生嫉妒、瞋恨、不平,這就錯了。
捨是捨上面這三種心,就是慈心、悲心、喜心,你不能把這三種心常常存在心裡,存在心裡就壞了,心裡是什麼?心清淨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換句話就是不執著。末後這個捨,是掃這一切相,慈悲喜有沒有?有,有而不執著,自己才真正得到清淨。所以像怨親平等,不著怨親平等之相;怨親平等,捨離怨親平等之見。你看《金剛經》前半部教你不要著相,後半部教你不要著見,前半部那個中心,佛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半部講的境界更高,「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見是什麼?念頭。你有這個念頭就不行,不能有這個念頭。所以說慈悲喜有沒有?有,有不能有這個念頭;有這個事,事上有,心上清淨。所以末後捨就是清淨心,換句話說,慈悲喜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相上有,心裡頭沒有,這是真的。心裡沒有,那就是你這個慈悲喜是從理上生的,不是從情裡面生的。情是染污的,理是清淨的,從清淨心生的、從平等心生的,這個不一樣,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這四種心,普遍緣一切眾生,引發無量的福報,得無量之果,所以稱為四無量心。這個四無量心,凡聖都共,我們通常講天道,天道要修十善。如果只修十善,只能夠生到欲界天,十善完全是福,福不能出三界,沒有辦法幫助我們了生死,而且生天最高就生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面去那就夜摩天,從夜摩天往上去,要靠定,要靠四無量心。有禪定可以生天,沒有四無量心,生天沒有福報,天人也有有福的,也有沒有福的。你看佛在經上講,那個沒有福的天人常常到人間來要飯吃,這經上都有的。他為什麼會生天?他修十善、修禪定;為什麼沒有福報?沒有修四無量心,生天也沒有福報,沒有人間那個大富大貴福報大,沒有,比不上。壽命雖然長,雖然沒有這些病苦,但是沒福。由此可知,四無量心很重要,應當要修學。
『甘露灌頂受位聲』,甘露是比喻,甘露是什麼?我們這個世間人很少見到,雖然經上有記載,那都很偶然的。古時候也不普遍,那真是有特殊的緣分才會見到,普通一般人見不到。經典上所記載的,天人所吃的一種飲料,現在講就是飲料,我們現在講杏仁霜、杏仁露這些東西,他們天人飲料裡面最好的,甘露,味道,甜是甘,甘是甜味,一定是很甜的東西,甜味。它的好處,像佛在經上講,它是諸天不死之藥,吃了甘露,命長身安、體力充沛、光色殊好。我們曉得,這個甘露是天人飲食裡面不但是美味,是最高尚的營養品,人間沒有。這個是比喻,就是俗話講長生不老,要在佛菩薩裡面,就是比喻的不生不滅,比喻這個意思。
「灌頂受位」,顯教裡面講,等覺菩薩成佛的時節因緣到了,就像古時候王太子繼承王位的時候,繼承王位要舉行大典,就好像現在總統就職典禮一樣,就職大典。菩薩成佛,一切十方諸佛都以智慧之水來灌菩薩頂,這叫灌頂,灌頂受位就是接受佛位。佛是教主,主持一方的教化,佛他這一方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在我們世間,像寺院,寺院我們請新的住持,新住持就位,他接受這個職位,就是要化導這一方的眾生,要負起教化的責任。寺院庵堂就是佛教的學校,住持方丈就是校長,他要負起這個職責。所以在送位典禮當中也是有這個意思,叫灌頂受位。密宗裡面是用水灌頂,稱之為甘露灌頂,顯宗裡頭不常有,密宗裡頭是常用。灌頂這個意思,前面曾經跟諸位講過,現在在中國、在外國,密宗很興盛,所以灌頂的風氣很流行。灌頂是表法,一定要懂這個意思,否則的話,只有這個形式,不知道它的內容,這個頂灌了一點意義都沒有。上師在你頭頂上滴幾滴水,你就開智慧了?滴完之後,我問他,智慧有沒有開?還是糊裡糊塗的,沒有開。如果那幾滴水滴了就能開智慧,你回家洗澡的時候那個淋浴,那大灌頂!他那個瓶裡裝的水就是自來水,沒有兩樣。所以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意義,灌是大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也就是佛以大慈悲心將無上的頂法傳授給你,這叫灌頂。
如果你懂得這個意思之後,你就曉得,哪個法是諸佛如來無上的頂法?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真正的灌頂,你《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如來給你灌一次頂。雖然沒有這個形式,但是它是真的,實質上是灌頂,你念的遍數多了開智慧。這是中國古德常說「讀書千遍,其意自見」,念多了是什麼?這叫薰習,不知不覺這個意思就入了自己阿賴耶識裡去,不知不覺的統統都記住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定在什麼時候,時時刻刻他都有悟處,這個悟處就是智慧現前,這叫真正灌頂。真正灌頂不曉得,辛辛苦苦還花很多冤枉錢到外面請別人灌頂。在美國灌一次頂二十塊,美金二十塊,我聽說還要排隊,要等好幾個小時排隊,送二十塊錢給他滴幾滴水。我們勸他在家裡念經,十方一切諸佛灌頂,他不相信,這有什麼法子?沒有法子。所以一定要明瞭。這一句是屬於密法。從這一段文來看,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頭的水無法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想學什麼法門,沒有學不到的。不但你樣樣能學到,樣樣都是第一殊勝。為什麼?水說法,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說法。下面這段經文是講「聞法得益」: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
這一句是指前面這一段,換一句話,你在極樂世界想聞什麼法,都能夠聽到圓滿,聽到究竟圓滿。
【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這個四句就是聞法所得的真實利益。聞法要不得這個四句利益,這個法是白聞了,好像念書一樣,考試不及格;這四句統統都有,這就考了一百分,這個書念了得了一個滿分。那回過頭來再想想,我們也常常在聞法,聞了怎麼樣?心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起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哪來的平等?這就是我們現前聞法為什麼不得受用,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看看中國的古人,人家學佛聞法,三、五年之中開悟的很多;換句話說,這個四句境界多少能夠契入。這一點我們就要反省,就要去省察原因何在,為什麼他聽佛法能得到,我聽佛法得不到?一定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要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原因究竟在哪裡?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我們今天來聞法,對於說法的這些善知識們誠敬心不夠。怎麼個不夠法?專看他的毛病,專看他的缺點,「這一無可取!」說得再好,搖頭,「他說到,他做不到」。他做得到、做不到,與我何干?我自己得不到受用。這個就是對於說法的人、對於所說的法,都一種輕視之心,輕慢心,所以得不到利益,根本的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我們用這一句話來反省,心不清淨,懷疑的心、傲慢的心、輕視的心,用這種心來聞法。聽了之後,不像人家『無諸分別』,他有分別,什麼分別?批判的心。所以那個心是委曲婉轉,不是『正直』的、不是『平等』的,他怎麼能得利益?所以我常常勸人,這是我真誠的忠告,你們學佛要想有成就,你一定要在心目當中,我對這個人是最尊敬的、最佩服的,我跟他學。為什麼?他那個恭敬心能生得起來,你一定能得利益。你對這個人、對這個法門沒有一點恭敬心,你在這裡住一輩子,就很可惜,一生的光陰空過了。所以我不留人,我留人是什麼?我對不起你。我要告訴你,你心目當中最仰望的、最尊敬的那個人,你趕緊去跟他學。為什麼?人的光陰有限。什麼東西丟掉都可以再得到,光陰一去不回頭,這要珍惜,能夠珍惜光陰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誰是真正善知識?每一個人標準不一樣,真正善知識就是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景仰的這個人,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他是你的善知識,未必是他的善知識,未必是我的善知識。所以說各人有各人心目當中真善知識,這樣才能夠學得成功。所以中國古代這些祖師大德,遇到這個真正是人才,跟自己所修學的法門不相應,他成就他、成全他,他不挽留他,他替他介紹,你的緣分在哪裡,那個人、那個道場、那個法門,是你心目當中所嚮往的。這一介紹你去,你到那裡三年五載果然就大徹大悟了,就有成就。所以,沒有一個善友不愛惜人才,這叫真正愛人,指出你一條明路,決定不妨害你、不耽誤你。
『善根』,此地是菩薩境界,不是凡夫,所以此地的善根就是精進,勇猛精進是菩薩善根,無需要勸勉,更用不著督導,他就能夠勇猛精進。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
這幾句是說那邊聞法的狀況,第一句說,你所聽到的法一定與法相應,心相應、想相應、行相應,這叫法喜充滿。你想聽什麼經就聽到什麼經,不想聽的就聽不到。這個好,不是亂哄哄的,什麼經都講,我聽這個還有別的來干擾,這也是很麻煩,這個不圓滿。我們兩個人坐在一起,我想聽《華嚴》,你想聽《法華》,我聽到的就是《華嚴經》,你聽到的就是《法華經》,彼此不干擾。我們現在科學雖然發達,還沒有到這個境界;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藉這些儀器設備,不需要。隨時隨處,想聽就聽到了,不想聽就沒有了,就聽不到了;想見,你們想想看,經上講的吃飯的時候,我想吃什麼東西這飲食東西都擺在面前,不想要的時候都沒有了。以此類推,我想看《華嚴經》,那《華嚴經》還不就擺在我面前;不想看了,不想看就沒有了,不必要收拾,也用不著書架、用不著收藏,不需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穿什麼衣服,那衣服已經在身上;不想了,不想衣服就沒有了。西方世界永遠沒有一個貯藏的觀念,這觀念沒有,要怎麼收藏,沒有,真是乾淨俐落,一塵不染,想要的時候它就自然現前,不想要就沒有了。無量的受用都是變化所作,你心裡面所想的、所需要的東西,那的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的是這樣的。
【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個翻作無上菩提心,當然不會退,一定不會退,在這種環境裡面怎麼可能退!我們在這個世間進得少、退得多,原因在哪裡?退的緣太多了。你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可以說統統都是教你退心的,不是幫助你精進的。你在生活當中一天到晚,幾個人在勸你「要精進、要老實念佛」,幾個人?還不都勸你「這裡好玩、那裡好看」,都把你帶去了,那就退掉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統統是教你向道,所以沒有退緣,當然永遠不退無上菩提,所以必定一生圓滿成佛。底下這一段是講「蓮花化生」: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
這個『十方世界』,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包括我們地球,當然就包括我們台灣這個地區,所以我們都有分。你才曉得這個經與我們關係多密切,我們這個地區,這經上有。凡是去往生的:
【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
此地沒有說上品上生的才蓮花化生,或者中品以上的,沒有;沒有,那麼換句話說,下下品也蓮花化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還是蓮花化生。因為它此地沒有說邊地除外,沒有說這個,邊地也是蓮花化生。邊地裡面講胎生,胎生是比喻苦,是比喻,不是真正胎生,還是蓮花化生。不過就是生到西方世界,五百歲中見不到佛、見不到菩薩、聽不到佛菩薩說法,以此為苦,比喻作胎生。這個後面經文大家都念過了,所以統統是蓮花化生。
【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八個字要仔細看清楚,我們對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頭才會堅定。我們這個身,五蘊之身,色受想行識,四大五蘊,所以這個身常常生病,常常有痛苦,這不是一個健康的身體。想想十方諸佛世界六道凡夫所受的身,跟我們差不多,阿羅漢、權教菩薩雖然比我們殊勝,比起佛與眾大菩薩那差得很遠,那也是不能為比。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即使是生到邊地疑城之人,他也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給諸位說,這八個字是如來果地上的身相,所以這個世界不可思議。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從身體體質來講成佛了,跟阿彌陀佛沒兩樣,所以那個世界真的是平等世界。我們的煩惱一品都沒有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體質跟佛相同,這叫難信之法。不但一般人不相信,阿羅漢不相信,菩薩不相信,乃至於大菩薩他都不相信。你要問他,他為什麼不相信?他分別執著沒斷,他想不通這個道理,想不通這個道理他就不相信。為什麼想不通?這個道理太深了,不是他能夠想得通的。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境界,經論上常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即使等覺菩薩,對於它這個裡面的境界還有許多不能理解的,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六方佛就判入流通,他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說的。只有佛相信,相信才有資格流通;菩薩不能完全相信,流通就有障礙。自己沒有完全相信,講給別人聽,講得自己也有點怕怕的,不大好意思講,為什麼?自己沒有搞清楚。換句話說,像前面講的這個四無所畏,菩薩說這個經還有畏怖、還有恐懼,因為不是自己境界。所以六方佛判入流通,這個很有道理,這是蕅益大師的卓見。所以這個兩句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對於一個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很具有誘惑的力量,這個兩句話。因為極樂世界確確實實,你真的要相信,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這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妄語,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去,為什麼不要?這一句是講得的身相。下面是說受用: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
這個很明顯的給我們說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是四十八願第一願所說的,完全實現了。三惡道是果報,果報從哪裡來的?從惡業來的,地獄是瞋恚,餓鬼是慳貪,畜生是愚痴。愚痴很麻煩,愚痴是什麼?是不明事理的真相,這是愚痴,顛倒是非,把真的說成假的、把錯的說成對的,這是愚痴。愚痴之人絕對不承認自己愚痴,認為自己很聰明,自己都比別人高一等,愚痴得畜生果報。像嫉妒惡業那是通這三條的,貪瞋痴裡面都有。佛在此經講得清楚,這個經典裡面給我們講五惡、五痛、五燒,每一條都牽連到其他的四條,絕對沒有說很純粹、單獨的,沒有。所以你才曉得,三惡道乃是無量惡業所造的果報,這個事情很麻煩很麻煩。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沒有果,當然沒有業因,所以這點我們要特別特別記住。我們今天念佛,心裡面還有貪瞋痴慢,還有嫉妒瞋恨,你這個佛號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因為你這個惡業力量太強了,你心不清淨,心淨則土淨。
所以往生最低的程度要功夫成片,沒有念到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什麼叫功夫成片?就是這句佛號打成一片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貪瞋痴擠不進去。有沒有?貪瞋痴慢有,不起作用,起作用是佛號。淨念相繼,決定不夾雜,不能夾雜貪瞋痴慢,不能夾雜妄想執著,不可以夾雜這些,念到這樣的功夫就叫成片,這個往生的條件就得到了,才真正能往生。所以一個真正念佛人,這個世間一切人與事加於我們的迫害,我們要忍受,不要去計較,不要怨恨。為什麼?一怨恨,來生冤冤相報,極樂世界去不了;逆來順受,一切不要理它,愈有苦難愈念佛。為什麼?早一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早一點去。對於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貪戀,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已經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往生了,那麼我勸你別著急,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用功進度快,西方極樂世界進度慢。已經得功夫成片,如果還有時間的話,你的壽命還有,還沒到,要更努力達到一心不亂。因為這樣你往生品位增高很多很多,很短的時間品位增加很多;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品位是會升,不退轉,但是速度慢。所以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到了功夫成片可以往生,不要著急走,實在講,著急走也不是不好,因為到那個地方總是不退轉,總保險,靠得住了。不走的時候也有不走的好,不走的時候就是再努力、再精進,從功夫成片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到事一心不亂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亂,你這樣往生是上上品往生。
所以像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這條路愈走愈光明,你在生活當中這日子過得愈過愈快樂。回頭再看看這個世間眾生,他們在這生活當中的確迷惑,人一生當中他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怎麼能不痛苦?生不曉得從哪裡來,死不知道往哪裡去,這個很痛苦。念佛功夫得力的人,完全不一樣,曉得我生從哪裡來,死了之後我到哪裡去,所有一切狀況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西方極樂受用的那是真正的快樂,這個快樂不是造作的,是自然的;換句話說,純粹是性德的流露、性德的受用。我們自己雖然性德沒有現前,享受阿彌陀佛的性德。你憑什麼享受阿彌陀佛的性德?這個地方道理要曉得。不曉得是什麼?不曉得是自己懷疑。疑是菩薩大障礙,對菩薩都有大障礙,何況對我們?實在講,我們念佛人,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業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的性德流露,我們可以得一分受用,就是這個道理。我要跟阿彌陀佛沒有幾分相同,佛法講相應,我們講相同,你怎麼能得到他的受用?所以為什麼要勸大家念這個經?因為彌陀的心願業行都在這部經上,這部經念熟了、熟透了,不要去學,自然就相應。這就是什麼?薰習,每天在薰習,不斷的在薰習,自自然然就相應,起心動念就跟阿彌陀佛相應,這是決定得生的保障。你不肯這樣認真去做,那就很難,那就不太可靠了,只可以說是為來生來世種一個遠因而已,這一生要想成就不容易;那是依教奉行的人,這一生決定成就。不能不把這個經典認真去做到。做,不要勉強去做,不要刻意去做,自自然然就相應。完全與經義相合這樣好,自自然然就做到那就是要熟,熟透。當然這裡面最殊勝的,就是你能夠天天為人講,你天天給人講,當然你一定要很熟,你要去想。講不一定像我們這個升座講,一、二個人也可以講,反正碰到人就講,他喜歡聽給他講,不喜歡聽也給他講。那個不喜歡聽你囉嗦的人,一來就跟他講,他下次不來找你了,不找你麻煩;喜歡聽的人天天跟他講,你就度了這個人,你往生還多帶一個人往生。不喜歡聽的人把他講跑掉,下次不找麻煩,自己落得清淨,這就好。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