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三十四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34

  請掀開經本第十七面,第二行:

  【法藏因地第四。】

  前面我們將本經的序分介紹過了,序分總共有三品,前面兩品是通序,第三品是別序,三品的大意都是在證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信、願、持名這個叫做三資糧。這個資糧,現代人都不太懂得了,什麼叫資糧不太懂。這在過去我們要外出旅行,外出旅行不但要帶一點錢,路途上要用,還要帶糧食。因為從前旅館很少,客店很少,飯店也很少,所以必須自己要帶錢、要帶乾糧,就叫資糧,沒有這個就不能旅行。這資糧兩個字的意思,就是說往生西方淨土必須要具備的三個條件,就是信、願、行。這信願行三個條件,就如同我們出去旅行要帶的錢財跟乾糧一樣的重要,缺一都不可。三個條件當中,信是擺在第一,它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佛在本經裡面明白的開示我們,這是真實之際,我們前面讀過了,真實的利益,「惠以真實之利」;與《觀經》當中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決定可信。這經上講什麼?講「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真相。說一切萬法的真相,這個不相信,那還有什麼可以相信的?《觀經》上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真相。所以這是應當信,它有非常健全、正確的理論依據。

  這部經的作用,是以平等的方法覺悟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教一切眾生依照這個方法,統統能夠覺悟。這個覺悟不是普通的覺悟,是究竟圓滿徹底的覺悟;換句話說,就是叫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只有這個法門特別殊勝。我們在發起序裡面看到放光現瑞的情形,使他的侍者阿難都覺得驚奇,從來沒有見過。平等成佛的方法就是信、願、持名,這是世尊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廣大圓滿,惠予眾生真實的利益。顯示這個法門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能夠遇到這是多大的福分,沒有福的人遇不到。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也說,「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這是《疏鈔》裡面所講的。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佛通常在一般經論上說,凡夫修行成佛要這麼長的時間。但是三阿僧祇劫從什麼時候算起,是不是從我們受了三皈五戒算起?給諸位說,不是的,你受三皈五戒、菩薩戒,統統不作數,那都不算數的,要從證得小乘須陀洹果那一天算起。你沒有能證得初果,圓教沒有證得初信位,統統不算;證得了初果這一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實在講我們每位同修過去生中,可以說已經修行無量阿僧祇劫了,還沒有成佛,還是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就是生生世世都沒有證得初果;換句話說,統統不及格,年年都留級,這個事情很麻煩,學是學得不錯,考試都不及格,這不算!所以要曉得三大阿僧祇劫是從什麼時候算起的,這個時間非常非常之長。

  在這個法門就特別了,它只要用一念,就是信願持名,一向專念,我們這一生就成佛,一生就成就了,超越一般人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就超越了。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確實不容易叫人相信的。「齊諸聖於片言」,這個諸聖是說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不是指普通的聖人,小乘四果四向是小聖,這個地方講的是大聖,大聖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大菩薩,在別教講都是登了地的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我們也能夠一下子就超越過,超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用什麼方法超越?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超越了。這六個字是神咒、是真言,這樁事情知道的人也不多,不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咒中之咒、密中之密,是咒王,還要念其他的什麼咒,沒有必要了。我們在本經前面看到,普賢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是密宗第一代的祖師,密法的創始人,他老人家念什麼咒?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教你們念很多很多咒,他自己念咒王,他念阿彌陀佛,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我們要看清楚。那麼普賢菩薩為什麼不把咒王傳授給你?實在講他是傳授了,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是明白的告訴你了嗎!可惜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你喜歡奇奇怪怪,他就找一些奇奇怪怪咒給你念;你果然有這個善根福德,他就直接教給你這個咒王,你這一生決定圓滿成就。這才是本經妙用至極,真正不可思議。

  回頭再看看我們的同修,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今天成熟,就沒有機會聽到這一部究竟圓滿成佛的經典。這真是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一定要把握這一個機緣,決定不能在這一生當中錯過,錯過那實在是太可惜了。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是真實的。

  今天我們講第四品,這是本經的正宗分。在這一品,首先給我們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就是在當初發心,像我們這個情形一樣,他發心修行這些狀況,使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淵源,它怎麼來的,這是修學淨土的人不可不知。這裡面更重要的意思,是我們應當效法法藏比丘;換句話說,他的發心、修行、成就,都是我們的榜樣,都是我們的模範,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這個裡面有兩重意思在。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

  這一句是講時間,這個時間太長太長,我們沒有辦法計算得出來,也就不必計算,知道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就好了。

  【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

  在那個時候,正如同我們地球上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這是講無量劫之前,這個世間有一尊『佛』出現在世間,他的名號叫『世間自在王』,這是這一尊佛的名號。就好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他的名號;「佛」不是的,佛是通號,什麼人成佛都可以稱的,但是釋迦牟尼只有他一個人稱,沒有第二個人稱。這一尊佛叫「世間自在王」。佛實在講沒有名號,不但佛沒有名號,菩薩也沒有名號,心地清淨到極處,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哪來的名號?諸佛菩薩的名號,是因眾生而建立的,不是從自己上建立的。像我們要起個名字都是為自己,自己喜歡這個名字,起一個。佛菩薩不是的,佛菩薩為眾生,眾生需要。像我們本師他的德號叫釋迦牟尼,「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翻作能仁,他能夠仁慈;「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淨,清淨到了極處。用這個名號,也就是說明,在這個階段教化眾生的宗旨、方針,就是這個口號。娑婆世界現前的眾生沒有仁慈,自私自利,所以要標榜仁慈;娑婆世界的眾生心思很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要標榜牟尼,你看這釋迦牟尼是他對治眾生的一服藥。佛名號是這樣建立的,菩薩名號也是這樣建立的,都是針對眾生的毛病所下的藥,這藥名,他自己本身沒有名號。從佛的名號可以看出,當時眾生他那個毛病之所在。你看「世間自在王」這一尊佛用這個名號,我們就能夠想到,大概他那個世界的眾生相當保守,所以他才提出「世間自在」的口號,自在就是我們今天講自由自在。這個意思就是說,那個地方的人、那個時代的人民非常守法,守法有一點太過分,死在法令規章裡面去了,動也不敢動一下,不自在!所以佛建立這個名號提倡自由自在。這是能看出他們那個時代的眾生,跟我們這個時代眾生根性不相同。

  底下這是十種通號,任何人成佛都有這十種德號,這個十種號顯示如來果地上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所以他才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為天人師。第一個號叫:

  【如來。】

  所以『如來』是佛的通號。現在我們世間,很多人對於佛法沒有研究,但是大概是因為看小說看多了,特別是《西遊記》在中國流行得很廣泛,所以人都知道有個如來佛,「如來佛最大,孫悟空那麼大的本事,都跳不過如來的掌心」。所以我常常坐計程車,司機問,你信佛,你們佛教是不是如來佛最大?這是很大的誤會,不曉得如來是通號,一切諸佛都有的。它的意思,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可以說是非常的圓滿。「如」,要用現代哲學名詞來說,就是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來」是講宇宙萬法的現相。現相是本體之現相,本體是現相之本體,體相是一不是二,體如其相,相如其體,所以叫諸法如義。就是一切法如其體,好比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是「如來」兩個字的本義。換句話說,他確確實實入了這個境界,知道一切萬法體用一如,性相不二,這才稱之為佛,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它的本義。佛在經上也說,如來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這個說法也說得通,這是從事上說的。絕對不會說現在出現一尊佛,所講的東西跟從前佛講的不一樣,沒這個道理。佛佛道同,今佛跟古佛所講的完全一樣,就如同古佛再來一樣,這叫如來。經裡面還有其他的意思,這意思都是很多,我們就不必說了,這兩個是比較重要一點的。第二是:

  【應供。】

  『應』是應當,『供』是供養。佛是世間德行、學問最圓滿具足的人,他應當接受九法界有情眾生的供養,所以稱之為應供。供養佛,佛是真正的福田,我們要種福到哪裡去種去?供佛就是種福,就是修福,佛是大福田。也許我們要懷疑了,現在佛不在世,佛的形像在世間,我們供養佛像能有福嗎?我要答覆諸位這個問題,我說亦有福、是亦無福。怎麼亦有亦無?問題就是你供養如不如法,如法的供養有福,跟供養真佛沒有兩樣;不如法的供養沒福。我們要曉得,佛何以是世間的福田,你要把這個原因找到。佛在世間他做些什麼?他是一個教育家,他是一位老師,我們今天學佛的同修稱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他是老師,是個教師。跟我們中國孔老夫子完全一樣,一生從事於教學的事業,從來不疲不厭,也從來沒有向學生收一分錢的學費。收了學費,我們就可以不要供養他了,為什麼?他有收入,那供養他幹什麼?所以現在做老師的,我們不要供養,為什麼?國家發給他有薪水,就不需要供養了。中國從前的老師,做老師的人,老師都非常清高,不會向學生要學費的。老師盡心盡力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才,他的生活來源要靠學生供養。這個供養,學生家裡環境好一點的,多供養一點;環境差一點的,少供養一點,老師絕不見怪;甚至於家境清寒的,老師還要補助學生,還倒過頭來去布施給學生。所以從前的老師,為什麼值得社會廣大的尊敬,道理在此地,他不問人要錢的,不收學費的。這是過去人對人生價值觀不一樣,他的樂趣就是看到人才培養出來,所謂「得天下之英才而樂育之」,這是他最快樂的事情。看到學生將來有成就,為社會、為國家建功立業,這是他最安慰的地方。他不是在財富,不是在物質的生活,所以他物質生活比較上欠缺,精神生活是第一豐滿的。

  我們曉得,佛是世間最偉大的導師,教導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當然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去供養他。所以我們今天供養佛像,這一尊佛像有沒有起教化眾生的作用?如果起這個作用,你供養這個佛像有福,有福德;如果這尊佛像被人家當作迷信、當作神明來看待,天天在那裡求升官發財、求家境平安,這就沒福,為什麼?提倡迷信。佛教育是破迷開悟,你在那裡提倡迷信,哪來的福?自己迷已經是很可憐,還要叫大家都迷,這還得了嗎!這個不得了,這顛倒了,不但沒有福,而且還有罪過,諸位要好好從這個地方去想去。

  所以佛門裡面塑造佛像的福德很大,塑造佛像一定要跟大眾解釋清楚。所以佛像建造好了,為什麼要舉行開光?現在這個開光都搞錯了,都搞顛倒了。現在開光是請一個法師替佛開光,這個佛要不給他開光他就不靈。我在國內外也遇到很多同修,家裡也請了新佛像,請我去開光,我不幹。我明白的告訴他,如果我替他開光他就靈,你拜他幹什麼?拜我好了,我比他靈,我叫他靈就靈,叫他不靈就不靈,你不拜我,還去拜他,不是顛倒嗎?所以這是很大的錯誤觀念。開光,是說明塑造這個佛、供養這個佛真正的意義,藉這一尊佛像開啟我們自性光明。是佛像為我們開光,不是我們替他開光,這是現在顛倒了。就是供養佛像的真正的意義、供養佛像真正的好處,把這些說明,一絲毫迷信都沒有。像我們供奉釋迦牟尼佛,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報恩的意思。像我們平常百姓家裡面供祖先牌位,是報恩的意思,慎終追遠。遠祖我們都念念不忘,都尊敬在心,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這個功德,這個祖宗牌位功德就大了,教孝、勸孝,意思在這個地方。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佛教創始人,第一個老師,供養他是尊師重道。最早的這個老師我們對他恭敬,念念不忘,眼前指導我們的老師,哪有不尊敬的道理!所以你就曉得,供養祖先牌位是教孝,供養佛的形像是教我們尊師重道,是這個意思,這個沒有迷信。佛菩薩形像除了教給我們尊師重道之外,還有一個要緊的意思,就是見賢思齊。他成佛了,我為什麼不成佛?那是個模範,是個樣子,我要跟他學,我要學得跟他一樣。他能成菩薩,我也能成菩薩;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

  所以佛菩薩形像供在家裡,常常提醒自己,是這個意思;常常提醒自己,這就是真正的保佑、真正的加持。現在人以為加持什麼?法師給你頭上滴幾點水,給你摸摸頭,這叫加持,真是笑話。我在上個星期,還有個同修來告訴我,他說「法師,你還有一套沒有學到」。我說什麼一套?他說「別的法師都給人加持,給人摸摸頭,加持一下,那個信徒的紅包都送給師父了;你不會加持,你看沒有人供養你」。我說,原來是這個,這一套我不要學。這都是學佛的人對於佛法迷惑顛倒。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叫加持。所以我勸你念經,你每天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那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你加持。你都不曉得,你認為這個不是加持,去找一個和尚給你摸摸頭叫加持,這是顛倒到哪裡去了!這是我們供佛真正的意義、供佛的功德、供佛的好處,要明瞭。佛菩薩不在世間,我們都供養他,眼前的老師哪能不供養?

  不過供養老師,這個裡面要有智慧。實在說,這個出家人初發心出家,古德常講,成佛有餘,他出家那個心真是好心;可是一出家沒有幾天就變質了。怎麼會變的?就是被你們迷惑顛倒瞎供養供壞了,害死了。為什麼?供養的錢財太多,貪心起來了,瞋恚心起來了,傲慢心起來了。你看看你們做信徒的把出家人毀掉了,把出家人送到阿鼻地獄去了,你們有什麼功德?將來統統要墮阿鼻地獄。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對於出家師父的供養,四事供養。四事,飲食,他沒得吃的,我們送一點吃的東西給他,不能送太好的,也不能送太多了,太多、太好,給諸位說,吃了會生病。最營養的東西是簡單,是不過量。你看那個鄉下農夫他不生病,身體健康長壽,他吃的東西不如我們,吃得簡單樸素,身心健康;富有、富貴人家天天講求吃,一身的毛病。可見得供養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的供養。他沒有得穿了,再供養他幾件衣服。所以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睡覺要有鋪蓋)、(生病的時候)醫藥,四事供養。現在大家都拿金錢鈔票來代替,這愈供愈多,這毛病百出。所以佛教被毀了,誰的責任?在家信徒的責任。讓他過一點清苦的生活,他有道心,他覺得什麼?人生很苦,他認真念佛;供養太多,這人生很樂,西方世界也不想去了。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所以供養很不容易,沒有智慧的人修不到福的,真正修福得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修不到福。第三個德號叫:

  【等正覺。】

  這個名號裡面是省略了不少,「正覺」它的具足名稱是「無上正等正覺」。說『等正覺』,它底下這個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切諸佛修證到了究竟圓滿,你成佛,你的無上正等正覺,跟一切諸佛平等,叫「等正覺」,跟無上正等正覺平等,所以稱之為等正覺。第四個德號叫:

  【明行足。】

  『明』是智慧,『行』是講的六度萬行。這個意思就是說,佛的智慧、佛的修行都圓滿了,『足』就是圓滿,所謂滿足了,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叫「明行足」。第五個德號叫:

  【善逝。】

  善是善巧,這就是像《金剛經》上所說的,諸佛如來所證得的大涅槃,大涅槃叫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才是善巧。像小乘人證得涅槃,他就入了涅槃,入進去就出不來了,這個雖入涅槃不巧,不巧妙、不善。所以大乘佛果這些諸佛如來,他們非常的善巧,也就是說有體有用,活活潑潑,這叫『善逝』。換句話說,即世間而出世間,這才叫善逝。人在這個世間,跟我們大家生活一樣,但是他的心清淨,一絲毫不染著,這是善逝。小乘人心清淨,他離開我們塵世了,他就清淨,他到我們這兒來,他心就又不清淨了;佛與大菩薩跟我們在一起,他永遠是清淨的,身心都不染著,這叫善逝。第六叫:

  【世間解。】

  對於世間一切諸法,無論是事、無論是理,他通達明瞭,沒有一樣他不理解的,叫『世間解』。

  【無上士。】

  士是讀書人,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知識分子,佛是知識分子裡面最上的,沒有比他更高的了,這稱為『無上士』。這是讚歎他的學問。「世間解」是讚歎他的辯才。

  【調御丈夫。】

  是讚歎他教學的方法巧妙。『調』是調伏,『御』是統御、是駕御。他能夠對於一切眾生,有非常高明的手法,能夠調理眾生的情緒,能夠指導一切眾生修學,使一切眾生對他心服口服。『丈夫』是讚歎,就是大丈夫,大丈夫跟我們中國所講的大英雄意思是相同的,這個意思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得到,這才稱之為丈夫,稱之為英雄。所以我們供養佛的大殿叫大雄寶殿,那個雄就是英雄。世間人無論是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沒有能力斷妄想,佛有能力斷妄想,這個就是我們做不到,他能做得到;我們凡夫,六道凡夫沒有能力斷煩惱,他有能力斷煩惱,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得到,這稱為英雄、稱為丈夫。第九個德號叫:

  【天人師。】

  佛不但是我們人間的導師,也是天上的老師。這是一般宗教裡面不承認,罵釋迦牟尼佛是魔鬼,可是他們的上帝對釋迦牟尼佛很尊敬,常常請佛菩薩到天宮裡面去講經說法,這是佛經上有記載的。所以天人歸仰,九界導師,不但是天人尊敬他為老師,聲聞、緣覺、菩薩都是以佛為老師。第十個德號就稱:

  【佛。】

  『佛』這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才能稱之為佛。這個在此地就不要多說了,我們在經題裡面跟諸位解釋過。具足這十種德號,這才稱之為:

  【世尊。】

  世間最值得大眾尊敬的人,這叫做『世尊』,值得世間人對他尊重。不是他自己覺得我在這個世間是最尊最貴的,不是的,佛沒有這個念頭,佛的心目當中,與一切眾生平等平等;而是我們大家,對於這樣一個具足圓滿德行、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的人,自自然然起尊敬之心,所以稱他為世尊。

  這些名號都是從性德上面建立的,任何一個人成佛,他都具足這十種德號,所以這個十種德號不是某一尊佛的專稱。只有這個前面「世間自在王」是專稱的,別人不能稱的,他一個人稱的。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這是他一個人專稱的,其他的佛不是這個名稱。這是屬於佛學常識,我們要知道。不僅僅知道佛十號的意義,更重要的,這十號顯示我們的自性,也同樣具足這十大類的德能,佛有,我們也有。他有的他現前了,他起作用了;我們雖有的,我們不能現前,換句話說,我們的性德上有障礙,障住了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佛教給我們要把這些障礙去掉,我們自性裡面智慧、德能就恢復作用,那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這也是佛對於一切眾生教學的目的。再看底下經文: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我們看這段經文,就體會到那個時候的人福報很大,從什麼地方看?壽命長。像釋迦牟尼佛講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最短的時候是十歲,這是講一般平均年齡。壽命愈長,人的福報愈大;壽命愈短,人的福報就愈小。佛當年出世,那個世間平均壽命是一百歲,這個可以相信。因為我們在古書裡面,你看夏、商、周,經書裡面所記載的,人的壽命都是到一百多、九十多,所以這我們可以相信。我們現在是住在減劫的時候,減劫就是每隔一百年,人壽平均年齡降低一歲。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三千年,所以現在人平均壽命是七十歲,減少三十歲了。世間自在王佛住世的時候,人壽命很長,你看他『教授四十二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教授是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世間自在王當年住在世的時候,講經說法四十二劫,那麼人的壽命決定不止四十二劫,所以這個福報、因緣確實非常殊勝。

  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學,所以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特別是要想發心出家,發心出家實在講,也就是講這個世間各種行業裡面,我們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個特殊的行業,跟世間種種行業不一樣,是終身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但是我發心出家,我沒有能力教學,那怎麼辦?真正發心出家,沒有能力講經說法,做護持的工作還是教學。像一個學校有教員、有職員,光有教員,沒有職員,不行,這學校辦不起來;有職員,沒有教員,這個學校也辦不起來。由此可知,教職員缺一不可。我們能夠把這一點認清楚,佛法才能夠久住在世間,才不至於斷滅,教職員是一家人,功德是平等的,是整體的,不是個人的。這個法師天天講經說法,沒有人給他燒飯吃,他會餓死,他講什麼?他什麼也講不出來,三天不吃飯,力氣都沒有了,還講什麼!他為什麼能講?我燒飯,他才會講。可見得廚房燒飯,跟法師講經的功德無二無別。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教學是一個組織,是一個團體,才能夠發揮教化眾生的力量,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夠成就的。所以講經說法的法師,決定不能說輕視常住裡面打雜的工人,不可以輕視,少了他就不行,他是來莊嚴道場、護持道場的。常住裡面工作人員也不要去嫉妒法師,嫉妒法師就是嫉妒自己,就是跟自己過不去。為什麼?這利益是整體的,功德是整體的。每個人把每個人自己的能力統統發揮出來,盡心盡力,自己崗位上工作做好,這個團體才真正發揮圓滿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今天時髦的術語叫共識,是必須要建立共識。決定不能去求個人的利益,那就錯了。如果求個人的利益,不要出家,不必到僧團裡面來。個人要想成佛、成菩薩,在家裡修行能成就。我們這個經上一開頭,「賢護等十六正士」,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他不必出家能成就。所以出家的責任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無論站在哪一個崗位上,我們職責是相同的。站在講台上講經說法,是這個責任;每天搬桌椅、打掃環境的,也是這個責任;廚房裡面洗碗、洗筷子也是這個責任。責任是相同的,絕對沒有高下,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所以世間自在王出現在世間,眾生福報很大,因緣殊勝。佛菩薩的事業,就是僧團的事業,就是教學,『說經講道』,所以這稱之為道場。至於修行,修行是個人的事情,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是如此,他四十九年也是「說經講道」,至於怎麼修行,各人自己的事情。你看看你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幾時跟大家在一塊打過一次佛七的?沒有,找不到。幾時跟大家在一塊參過禪的?也沒看到,這些修行是在個人。所以從前佛的弟子在一塊早晚課誦就是三皈依,因為三皈依是共同的,不管是顯教密教、各宗各派,它是修學最高的綱領,覺、正、淨,這是相同的,大家在一起早晚課就是念三皈依。佛在世的時候早晚課很簡單,不像我們現在搞得很複雜。我們現在用的這個三皈的儀式,我們是依照弘一大師從戒經裡面節錄出來的。弘一大師給我們說,佛陀當年在世皈依就是用這個方法,很簡單,簡單而隆重。不像現在,現在你看一般法師舉行三皈依的時候,時間搞一個多鐘點都搞不完,這都是後人訂出一套的方法、儀規。佛當年在世什麼都簡單,沒有這些繁文褥節的。這是說明僧團在世間它的職責是什麼,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這一段是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聞法的機緣,因為他遇到世間自在王如來說經講道的因緣。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

  這是佛講經當中的一位聽眾,這一位聽眾是國王的身分,『世饒王』,也是大家對他尊敬的稱號。饒是豐饒,可見得這個國家非常的興旺、非常的繁榮,無論在文化、在物產,都是非常的豐足,饒就是豐足的意思。這是讚美這個國王執政的時期,老百姓安和樂利,真正過著圓滿幸福的生活,所以對於國王有這樣一個美稱,世間最豐饒的國王。他常常親近自在王如來,聽佛講經說法。

  【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這個人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以後他成佛了就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他聽佛說法真正覺悟了,如果不覺悟他怎麼會改行?他不去做國王,他要來當和尚,改行了,所以這是真正的覺悟,徹底的覺悟。國王非常仁慈,為一國人造福,他把這個看作他自己的責任,為國人謀幸福,所以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學佛之後,徹底覺悟,我們服務的對象不能只限於一國,一國人,這心量太小了;佛法服務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是他真正覺悟明瞭,他發這樣的大願心。這個就是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他要貢獻他的智慧、貢獻他的能力,為一切眾生造福,發這個真正的道心,這是非常稀有難得。我們世間人起心動念想到自己的利益,頂多想到家庭的利益,能夠想到一家一族、一個鄉里,就很難得,就很不容易了。唯有真正覺悟的人才知道,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一切眾生與自己無二無別,為一切眾生造福,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是自己本分的責任,應當努力去做的,這才叫真正覺悟。所以要不是常常聽佛講經,他不會覺悟;常常聽佛講經,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也不會覺悟。法藏比丘的善根深厚,所以聽佛說法歡喜,逐漸逐漸開解了。由此可知,他不迷信,他不是感情用事,他發心是建立在對於一切法完全通達明瞭,開解以後才發心的,這個發心是正確的,這個學佛的經歷、歷程是正確的。不是感情用事,不是遭遇挫折、遭遇困難,對世間一切法灰心了,這才去學佛,不是的,這認為佛教就消極了。人家是積極,一點不消極!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比做國王、比從事於政治更積極,那是救一國人,這是救全世界人、救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這哪裡是消極!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把它看清楚,才真正明瞭佛法的本質。我們也要學世饒王,人家是怎麼發心的。

  這底下才見諸於行動了,『棄國捐王』,把王位讓給別人,自己不做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王子的身分,他也是「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他去修道去了。在歷代還有不少,我們熟知的是安世高,他譯的經典我們很喜歡讀,是早期譯經法師當中最傑出的一位。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父親是國王,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他只做了半年的國王,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修道了。跟我們中國人很有緣分,道業修成之後,在中國弘法,以後死在中國,對於中國佛法有很大的貢獻。在我們中國翻譯的法師很多,最傑出的三位,早期的安世高,以後的鳩摩羅什,最後的是玄奘大師,這是三位最著名傑出的譯經師,安世高是其中第一個,也是棄國捐王。諸位想想,這些人不是傻瓜、不是迷惑,也不是神經有問題,兩下比較起來,這個比那個好,我當然要選擇好的。現在有些小孩發心出家,家裡人想盡方法來阻撓,不知道這個行業之殊勝、之好,不曉得。國王比總統的權力大得多,總統有限期,國王是終身職,人家都不要了。你就想想看,這個世間到底哪一種行業、哪一個事業最有價值、最有意義,值得我們全心全力去做的?這些也都是我們的榜樣。

  從這個地方也能夠看得出來,出家的責任之重,超過做帝王的、超過做總統的。你既然肩負起這個責任,如果沒有盡心盡力去把它做好,那罪過就無量無邊。從前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們講一個小故事,這故事是真的、是假的,我們不去管它。他說有一個人是做醫生的,做醫生看病,是看一個就死一個,這就冤死了不少人,這庸醫殺人,以後被閻羅王判入十八層地獄。他被打到十八層地獄很不服氣,他說不是我有心害他的,我是無意當中,無意,不是有心害這個病人的,是我的醫術不高明,是藥用錯了,或者分量用得不對,他死了。雖然有一點過失,也不至於有這麼大的罪,怎麼把我判到十八層地獄?所以在跳腳,很不服氣。正在跳腳,這底下就有聲音,他說「老兄,你不要跳腳,你這一跳腳,這灰塵都落到我身上了」。他這一想,我這十八層了,這底下還有十九層?他說「是,我在十九層」。他說老兄,你是幹什麼的?他說「我是教書的」。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誤人子弟,比庸醫殺人的罪還要重。那麼我們出家,要肩負起佛陀的教育,如果把眾生導入迷信了,恐怕要下二十層地獄,比那個十九層還要重,這個很可怕!所以這個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

  由此可知,我們講這段經文,確實這是讚歎出家的功德,佛法事業的殊勝無比。責任太大,不容易做好;做不好,罪過比什麼都重,這是我們中國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世間其他的行業墮地獄的機會少,出家人墮地獄的機會非常多,這一不小心就墮地獄了。你要曉得為什麼原因?從這個地方你能夠體會得到,出家人接受十方供養,十方恭恭敬敬供養你,對你什麼樣的期望?你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你的責任。做不到這一點,你說我沒害人,沒有害人還是要墮二十層地獄。這就說到出家難處了,殊勝是第一殊勝,艱難也是最為艱難困苦。修學的過程當中要有耐心,要遵守佛教給我們的原則、方法,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四弘誓願就是指出一條修學的次第,第一個發心,他現在發心,我們看到法藏發心,發心之後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學法門,最後是圓成佛道。所以四弘誓願,是把修學次第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

  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彌陀佛,在本經裡面,可以說,從他初發心一直到他修行證果,建造西方極樂世界,普度一切眾生圓成佛道,統統都在這一部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學佛,確實這一部經就夠了,我們應該怎麼發心、怎樣修行,什麼樣的順序、什麼樣的次第,你照學,準沒錯,這是這一部經的好處。廣說的則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它從信、解、行、證,按照順序來給我們講解,但是那個經文太長,不容易學習。這一部經是《華嚴經》的濃縮、是《華嚴經》精華,它的次第跟《華嚴經》沒有兩樣,經文少,簡單扼要,容易修學,這是這一本經的好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