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九十八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98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四面,最後一行,從第二句看起: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到這裡是一段。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就想起歐陽竟無大師在民國十二年,他在中山大學發表一次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為什麼佛法為今世所必須?這一段經文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解釋。『佛所行處』,這個地方不是說釋迦牟尼佛所到的地方,不是這個意思,這樣看法那就錯了。這是佛陀教育、佛的教化所到的處所,換句話說,就是佛教育普遍推行的處所。因為佛的教育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教育,無論在理論上來說,在方法、在境界,特別是在方法,它的方法可以說是極盡其善巧,我們今天講的藝術的教學,佛是最高的藝術教學。所以能夠令一切眾生在去佛將近三千年,我們這些大眾同修還被他所感化,從這個地方看他這個攝受的力量多麼強。三千年後還有這樣大的攝受力量,這個可以說是世間古今中外的教學都不能夠為比的,我們從這個事實能夠體會得到。他的教學原理、原則,都不外乎教我們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不是一定的,這個是佛法最殊勝的處所。因為善惡的標準,會隨時代變遷、會隨著地區不同、會隨著人們生活方式不一樣,產生不同的概念。

  因此佛的教學,實在是識之中者也,它講中道。中道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我們講的現代化,唯有現代化才是中道,不偏過去,也不偏在將來;中道也是本地化。我們能夠做到現代化、做到本地化,這個教育才會被大家普遍的認同、普遍的接受。經典雖然多,它的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講的諸法實相;換句話說,就是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講我們本人,我們本人以外其他的人,其他的人也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生活環境裡面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所以佛法講人生是講自己本人,本人之外統統屬於環境,是給我們講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所以這樣的教育是最親切不過,是一切眾生人人都必須要接受的。你要不肯接受,換句話說,對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就沒有辦法明瞭。不明,那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就有偏差,就有過失,就會做錯。做錯了一定要受錯誤的結果,你要承受這結果,這個結果當然不是如意的;如果樣樣都如理如法,這就是善的,善必定有善的果報。特別我們在這部經典裡面所讀到的,這部經典自始至終,諸位想想,是不是講的我們自己與生活環境的真相?其他的這些大經大論,如果不經過這些過來人給我們詳細解釋,不太容易看出。這部經的好處,就是中等以上根性的人,不需要人解釋,也能看得懂,也能夠得到佛陀教學的真實利益,這是它的好處。

  教育所收到的效果,下面就告訴我們了。『國』,這個地方所講的國是指的國家,『邑』是指的都市,大是國家、城市;『丘聚』,現在很少看到,從前講村莊,現在在台灣恐怕看不到村莊。整個台灣省,我看再過幾年都變成一個大都市,都連起來,已經看不到村莊、村落。這大而國都,小而村落。如果佛教育能夠普遍的推行,那就是統統都接受佛陀的教化,這個化是講教學的成果、教學的成效。我們中國古時候讀書人的目的,不是像現在吸收知識,在社會上創造事業,得到一生物質豐滿的享受,現在教育目的在此地;從前中國的教育,是讀書志在聖賢,它跟我們現在目標完全不相同。他為什麼要讀書?希望自己成為聖人、成為賢人,他目標在此地。由此可知,教育目的確確實實是講求的變化氣質,變凡夫成聖人,我們佛家講的超凡入聖。我們今天接受佛法教育,目的也是在此地。所以佛教到中國來,會被中國朝野所尊重、所接納,而且把它發揚光大,是它在基本的概念上跟我們儒家完全相同,儒家志在聖賢,佛法志在超凡入聖,目標都是相同的。聖賢人物質生活不見得很具備,我們看到歷史上所記載的,孔老夫子一生很清貧,釋迦牟尼佛一生乞食度日,都沒有財物的積蓄,沒有這些。而他們的精神生活非常的圓滿,無不是隨遇而安,以教化眾生為一生第一樁快樂之事。所以化這個字,就是教學真正收到成果,接受教學的學生都能夠變化氣質。變化氣質從最明顯的地方來看,就是改惡向善,這是第一步;轉煩惱為菩提,煩惱是迷惑顛倒,菩提是覺悟、是智慧,最低限度也收到這樣的效果;再往上面提升,這就是作賢人、作聖人,我們佛門裡面講有開悟的、得禪定的、證果的,這是教學不斷向上提升他的成就。

  所以說是從凡夫到聲聞、菩薩,沒有不蒙佛陀教化的,因此感應到『天下和順』。學佛的人多了,漸漸就成了一個風氣,我們常講的轉移風俗。他在這個社會裡面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成了大眾的一個榜樣、大眾的一個典型。佛教我們什麼?佛教我們是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教導我們這些。儒家教導我們五德、五常、八德,教我們這些,這給社會帶來非常好的風氣。

  所謂「天下和順」,這個天下是指天下之人,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夠順從佛的教導,順是順佛教導,和是和睦相處,這一句是講的人和。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是外在的環境,人心轉了,天時地利也就轉變了,所以『日月清明,風雨以時』。我們看看今天社會失去了祥和,我們看天空都灰突突的,藍天白雲看不到了,很少很少偶爾看一次,看不到了,這什麼原因?現代人說這是工業的污染。有沒有說錯?也不能說他錯。工業污染是緣,它還有因,因是什麼?因是這一個世間人心的污染,那才是因,再加上工業污染之緣,日月喪失了清明。因此我們今天講求環保,工業環保做得再好,清明的景象都不能夠恢復到以往,原因在哪裡?心地的污染沒有洗刷乾淨。佛在大經裡面常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報就是人心。佛講,大宇宙、大環境是隨著我們人心在轉,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心不清淨,環境一定不清淨。這個事實,現代科學家、現代大眾還沒有能普遍的接受,為什麼不能接受?佛教育沒有普遍的推行,原因在此地。「日月清明、風雨以時」,這兩句講天和,這個雨當我們需要它的時候,它就來了,不需要它的時候它就晴天,你說這個風雨多好,應該來的時候它就來,不應該來的時候它就不來。風雨自然的現象,誰在那裡控制?給諸位說,不是鬼神控制,也不是上帝控制,更不是佛菩薩在控制,是我們自己心在控制。這個只有明瞭佛法、深入經藏的人,他能接受,他能夠體會,所以佛教育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災厲不起,國豐民安』,這是時之和,人和、天和,所有一切的災難都不會發生。

  災難的發生與人心善惡有很大的關係,與人性的清濁有密切的關連。我們看看現代這個時代,放眼看全世界災厲之頻繁,一天勝過一天、一年勝過一年。而一般人看到這個現象,依然不能覺悟,這個非常非常的可怕,這個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西方古老的預言,這是基督教的預言,說一九九九年是人類的末日,今年一九九二年,距離一九九九年還有七年。七年之後世界末日就要來了,他們說上帝、耶穌下來要審判世人,七年轉眼就到。再看看中國古老的預言,也說這個時期有災難,有很大的災難,但是沒有說末日。這個東西方的預言,他們沒有會商過,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絕對不是事出無因,一定有道理。

  所以我們看到世界上現在災難的頻繁,過去三、四十年之前沒有過這個現象,這些值得我們警惕的。有了警覺性,就要知道如何能夠趨吉避凶,佛教給我們斷惡修善、洒心易行、改往修來,這樣才能夠消災免難。更積極的,我們要想到這些罹難的不幸的眾生,我們今天能做到的,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們。我們這個小道場,道場是很小,可是做的功德倒不小,我給館長跟我們館裡的同仁提議,現在我們每一個月月終念佛會裡面,都做一個三時繫念,我想這個三時繫念,就超度這一個月當中全世界發生不幸事故死難的這些眾生,我們在三時繫念給他超度,總超度,這個功德非常非常之大。明天我們就做這個法會,明天做這個法會。這一次館長在大陸訪問,在長春,也有許許多多的人來找她超度。所以明天我們特別做一個三時繫念,我們那邊供了個牌位,長春死難的軍民;同時超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死難的軍民,不管他是中國人、是日本人,我們平等統統來超度。還有就是在這個月當中全世界,像昨天有一個遊覽巴士發生火災,火災的原因現在還沒查清楚,一個是說電路發生故障起火的,還有一個小朋友講的,說是司機抽煙,可能抽煙這個煙蒂引起的火災,死了二十三個人。所以在這一個月當中不幸事故死難的這些眾生們,我們每個月一次總的超度,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我們僅能盡到這一點的心力。這種超度在《地藏經》上講,七分功德他得一分,我們參與誦經念佛的人自己得六分。這個道理,我們在《地藏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就不要重複了。

  所以佛教真正能夠推行,大家都能依教奉行,必然是「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國豐這兩個字是指的物產豐富,年年都能夠豐收,這是講物資;同時也有精神的生活水準,也是不斷向上提升,換句話說,精神跟物質生活都天天向上提升,這是國豐。老百姓當然安定,沒有憂慮,過太平日子。

  『兵戈無用』,是指這個世間沒有戰爭,兵戈是指的軍事,沒有用兵的地方,顯示出天下太平。『崇德興仁,務修禮讓』,這是國家的教育、社會的教育普遍的推行,收到圓滿的效果。這個社會大家推崇的是什麼?是道德;提倡的是仁愛。道德、仁愛、仁慈,是被社會大眾所尊敬、所推崇的,這個社會它怎麼不好!本質就是健全的。落實在生活層面上來說,每個人都守禮,禮是節度,換句話說,人人知道守法。社會上對哪一種人最尊敬?守法的人。不守法的人,這是社會不能夠容納的,不守法就是不守秩序,他破壞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這樣的人必定受到制裁。所以人人守法,因為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當然守法,他認為守法是自己的光榮,守法才是自尊,佛法裡面講莊嚴,守法才是自己真正的莊嚴。知道忍讓,這個讓就是忍讓,人與人當中,人沒有證得聖賢的果位,自然不能夠十全十美,小小的磨擦、小小的隔閡,只要能忍、能讓,就沒有事情;小不忍,這就要出大的災難。現在的社會逐漸逐漸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少數人一定要忍耐,顧慮到公共的安全。像最近這一年來,在國外公共場所決定不可以吸煙,全面禁止。這在前兩年還沒有,最近大概一年多才推行全面禁煙,為什麼?危害別人。像飛機上、公共巴士上、火車上,現在都全面禁煙,這我們在美國所看到的。這個在外國已經做得很有效果,在從前飛機上有吸煙區,現在那個區都沒有了。大家知道香煙對自己身體健康有妨害,對別人也有妨害,自他都不利。我們只要能忍、能讓,彼此都會尊重,這就相安無事,所以對人、對事、對物,都要講求禮讓。

  『國無盜賊』,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社會治安良好,沒有竊盜。『無有怨枉』,這是講政治清明,司法的廉明,這些法官判案子沒有冤枉人的,公正廉明。此地所講的幾句,實在說是社會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最近我們在報紙新聞裡面看到美國黑人的動亂,起因是什麼﹖法官判案子不公平,是從這裡引起來的。如果判得很公平,大家心服口服,這個動亂就可以避免。這樁事情不只是在美國現在發生的,古今中外凡是司法裡頭冤枉人,都引起不平,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危害到國家社會。

  『強不凌弱』,這是指社會大眾,這個社會眾多的人群,每一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業不一樣,現在所行的不相同,自自然然就有貧富貴賤的不相等。富貴之人絕不欺負貧賤人,雖然富人雇用他們來做工,但是對他們也是非常的尊重,主、雇才能夠相安無事。現在這個社會許多,今天講公司、財團,資方跟勞方常常鬧糾紛,糾紛怎麼起的?多少與強凌弱有關係。如果兩方面都能夠非常合理,勞資是一家人,這個事業才會蒸蒸日上。所以今天在工商業,全世界沒有人不推崇日本人,日本人的特長在哪裡?說實在話,日本人沒有中國人聰明,日本人的工藝沒有中國人那麼巧。日本為什麼能成為世界工商的王國,成為世界第一?就是它勞資和睦,盡可能避免磨擦。資方對於勞工面面照顧周到,不但照顧你一生,照顧你家庭、照顧你的兒女,它統統照顧到了。所以勞工把資方當作自己的家長、當作自己的父兄,他是一家人。縱然有不滿意、有抗議,日本人抗議,頭上紮一個白布帶就是抗議,他照樣上班,他不罷工。老闆看到員工頭上紮布帶就很緊張,趕緊找時間來召集會議,來解決問題,這個是資方負責任。所以它的工商發達,世界第一。不像其他國家,一不滿馬上就罷工,一罷工,勞資雙方都蒙受重大的損失,所以沒有辦法跟日本人抗衡。你要問,日本勞資為什麼會處得這麼好?實在講,接受中國儒家跟大乘佛法的教育,他們懂。實在說,是儒佛教學裡面,他們只做到一點點就收到這麼好的效果,如果多做到幾成那還得了!

  末後這一句這是最圓滿、最究竟的,『各得其所』,所以佛陀教育達到的效果,各得其所,就是儒家理想當中的大同世界。使這個社會上的人群,無論是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人人各得其所。這是一個非常美滿的世界,非常祥和的社會,佛教教育能夠圓滿的達到。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

  『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慈愛、關懷超過父母。為什麼?父母對子女雖然是非常的關懷、熱愛,他智慧不足,往往還有誤導,搞錯了的。釋迦牟尼佛有圓滿的智慧,絕對沒有一絲毫的誤導,指給我們的路、教給我們的方法,必然能夠達到究竟圓滿。這是佛首先自己給我們說出來,佛的恩德超過父母。

  【我於此世作佛。】

  這世尊說,『作佛』,這個地方的佛就是師的意思。佛是天人師,佛的職責是教化眾生,他在這裡作佛,就是在這個世間教學,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講求緣分,機緣有沒有成熟。什麼叫緣分?就是眾生喜不喜歡接受他教化,這就是緣。眾生喜歡,緣就成熟了,哪個地方眾生喜歡,佛就到哪裡去教學。我們看經典裡面所記載,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安居過,沒有在哪個地方安安穩穩住下來一段日子,沒有,佛一生都是勞碌奔波,到處行化。到晚年他的學生多了,修行證果的學生有不少,這些學生有些時候代佛到四方去弘化,佛才有較長的時間住在一個地方,講一、二部大經。如果沒有這些弟子幫忙,佛就是連講大經的機會都沒有。這是我們在史傳裡面所看到釋迦牟尼佛一生生活、教學的狀況。底下這是說他教學的方針、重點,他教我們什麼?

  【以善攻惡。】

  『攻』是對治的意思,我們有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還有許多惡的習氣。這個習氣,有些是多生多劫累積的壞習氣,有些是從這一生當中小時候養成的,養成一些壞習慣。今天遇到佛,佛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善法,來對治這些惡法,教我們這些。惡習、惡行要不改,我們必定嘗到惡報,你這一生生活就很痛苦。如果能夠改過自新、斷惡修善,換句話說,就能改善我們自己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愈來愈美滿。所以佛法教學,我們用現代粗淺的話來說,它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這些確確實實是我們每個人心裡面都有這個願望。願望要能實現,一定要靠教育,因為唯有教育,把許許多多人的思想、見解、行持,把他拉近,教育的功能、效果就在此地。我們今天講的就是建立共識,使我們的見解、思想差距不太大,就能夠維繫社會安穩、世界和平。這是現在,就是現前教學的方針。

  【拔生死之苦。】

  這一句是教學深遠的宗旨,佛的教學,不僅僅是教我們現在得到幸福美滿,我們這一生得幸福美滿,我們來生怎麼樣?如果來生都不管,那這個教育不是圓滿的教育。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只講這一世,孔孟也是教我們「以善攻惡」,但是底下這一句沒有了。佛教育的美滿,是不僅教我們這一生得幸福美滿,而且教我們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圓滿,這個是世間所有一切教學、宗教、科技都達不到的,唯獨佛法能做到。

  佛法之教學是非常開明,應機施教,這是我們要明瞭的,善導大師在《觀經》註疏裡面就給我們講得非常詳細。世尊開了無量的法門,無量法門不是教我們統統都要學的,他是給無量不同根性人所開的。譬如喜歡修定的人,他可以學禪宗,他在那個教學法裡面能夠得到利益、能夠得到成就。你教他來念佛、教他來持戒,他做不到,他覺得這個太痛苦了,這個他受不了。心胸狹小、性情保守的人,佛教他持戒,他很喜歡,認為這個很莊嚴;看到那些不持戒的人,「這些人亂來!」他看不慣。由此可知,佛是你是哪一類根性,用哪一種方法來度你。你喜歡很活潑、很開放,什麼事情不要那麼約束、不要那麼拘謹,好,佛有大乘佛法,另外一套方法來教你,這都是我們要明瞭的。明瞭事實真相,才知道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可以認為我修學這個法門,去批評別人、去毀謗別人,那就錯了。為什麼?我們的根性不相同,我們的觀念不一樣,我們的生活方式不相同,修學的方法當然就不一樣。

  特別是對外國人介紹佛法,佛法是講求孝親尊師,這個觀念外國人沒有,外國人對父母、對老師,就跟對待朋友一樣看待;換句話說,他那個恭敬純度就不夠。我們中國人有十分恭敬心,在他們那裡頂多是兩分就不得了。因此我們在形式上要求他,決定不能用中國的標準。你要學佛,見到佛像要磕頭,要拜三拜,要什麼規矩,嚇得外國人不敢進門,再也不來了。所以我們教他怎麼樣?教他合掌問訊,這個他可以做得到,這就很好,就很難得,不要要求他頂禮。飲食上,他們肉食吃慣了,吃素他還不能接受,你也不要一定要求學佛一定要吃素。所以有些地方我們不能觀機,往往把眾生學佛的因緣給打斷了,使他這一生對於佛教產生恐懼感,不敢接近,不敢入佛門,這就是我們自己的過失。殊不知,佛法是通權達變,沒有定法,尤其在近代,像黃念祖居士所說的,佛法重質,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些外表、禮拜,這些都是屬於形式,形式沒有關係,要求實質,佛教才能夠普遍弘揚到全世界。

  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比起其他經典、法門殊勝在哪裡?就是它比較開放。《無量壽經》真的比較開放,要求可以說人人都會接受,行住坐臥,它是最不講究形式的,完全著重在清淨心。這一句阿彌陀佛坐著念也行,站著念也行,躺著念也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念,這樣才能普遍被人接受。念佛這麼自在、這麼開放,那讀經?讀經,這部經也一樣的開放,一樣的沒有拘束。所以它才能夠利益往後末法九千年的眾生,能夠普度一切,就是它不重視形式,完全著重在實質。心善、心清淨、心慈悲、心真實,以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方法『拔生死之苦』,這一句就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

  【令獲五德。】

  這個『五德』,是合前面經文上所說的,就是五戒,五戒十善,前一章所講的,五戒十善做圓滿就成佛了。所以諸位不要小看五戒十善是人天小法,沒錯,人天小法;從這裡做起,人天小法發揚光大,就是菩薩法、就是佛法,是從這裡生的,從這個地方長的。我們看到許多畫的佛像(塑的佛像上沒有,畫的佛像),佛頂上有三個字,三個字通常是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國譯文寫的,它的發音叫唵阿吽,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十善的圓滿,十善做圓滿就是三業清淨。所以佛跟凡夫不一樣的,凡夫是三業不清淨,三業統統染;菩薩是在修,在洗心易行、在斷惡修善,還沒有做到圓滿,哪一天圓滿,那一天就成佛了。

  【升無為之安。】

  『升』是進展、是晉升,不斷的向上提升,這樣才能獲得『無為』,也可以說證得無為,證得無為才是真正『之安』,那個安樂才達到究竟圓滿。如果沒有真正證得無為,所說的安樂是止於現狀,在現前這個階段得到相似的安樂,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安樂,一定要證得無為。什麼叫無為?無為的對面是有為,你知道什麼是有為,你就曉得什麼叫無為。簡單的說,有為就是有生滅,什麼生滅?念頭生滅,你看他起心動念,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換句話說,你只要還有念頭,你在有為法中,你的安樂就不是究竟的。什麼時候心裡念頭沒有了,沒有生滅念頭,這個境界最低限度你已經證得理一心不亂。我們要問,事一心不亂還不行嗎?不行,事一心不亂還在生滅的範圍之內,你是有很深的定力,把你的念頭壓住教它不生,你是用甚深定力伏住它。所以那叫伏有為法,不是把有為法滅掉,是伏住它,因此它還不是究竟。到理一心,智慧開了,智慧開了,有為、無為沒有了,融成一片,真正化解了,那才叫真正得到究竟圓滿的安樂。這個理論、這種方法、這種殊勝的境界,除佛法之外,其他地方沒有。在我們這個世間,中國、外國教學裡頭沒有,宗教裡頭也沒有,科技裡面也沒有。唯獨佛法裡有這個東西,所以佛法教學才稱為最殊勝、最圓滿,這是我們要特別重視的。

  我們學佛希望,就是希望「升無為之安」,我們目的在此地。果然得到這個境界,這在圓教裡面講,最低的地位是初住菩薩,在別教講是初地菩薩,就證得這個果位。那我們要問,我們凡夫業障深重,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在我們這個一生當中能不能證得?古來的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決定可以證得。為什麼?假如不是我們世間凡夫能夠證得的,佛是決定不說,那佛說了沒有意義,說的我們都做不到,這不叫吊口味、開玩笑嗎?佛講經說法沒有戲論,沒有給我們開玩笑的。換句話說,留在我們世間經典裡面所講的,統統是我們這個世間人能做得到的,做不到的佛是決定不說。什麼人能做到?我們要套一句現成的話來講,就是老實人可以做到;凡是做不到的,說個實在話都是不老實,為什麼?老實人聽話。什麼叫老實,什麼叫不老實?肯聽話的人是老實人,意見多多、不肯聽話的,就不老實。百分之百聽話,完全依照經典開導、依教奉行的人,這個人在一生當中決定證得這個境界。凡是我們不能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對於佛的教訓沒有完全做到。這個過失不在佛,不在理論,不在方法,實在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學習的心態上有問題。末後一段話這也是苦口婆心的開導:

  【吾般泥洹。】

  『般泥洹』這三個字是梵語音譯,它的意思就是入般涅槃,就是入滅的意思。佛將來要入滅,不在這個世間了,佛不住世了。

  【經道漸滅。】

  佛所講的『經』,這個『道』就是理論與方法,佛所傳給我們的理論與方法,逐漸逐漸變質,變質就是消滅,佛的教學變質了。像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佛教變成宗教,佛教變成迷信,這就是「經道漸滅」。佛法本來是破迷開悟的,現在學佛是愈學愈迷,這個現象就是經道漸滅的現象。所以佛法如何能弘遍全世界?必須要恢復它教學的本來面目,這樣才行。一定要恢復它這個現代化與本土化的宗旨,佛法才能夠弘遍在世間,這是要靠我們四眾弟子大家來努力。我們這些年的努力也收到了相當的成果,當然我們努力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大力來推行,要教世人認清佛陀教育,認清佛法本來的面目,這樣你才會真正喜歡佛法、熱愛佛法,來修學、來傳播。經道漸滅,這個社會必然產生的現象就是:

  【人民諂偽。】

  『諂偽』,就是不老實、不實在,虛偽、欺詐,今天這個社會果然如此,人與人之中不講信用、不守法度。

  【復為眾惡。】

  『為』是造作,又造惡了,而且造惡一年比一年嚴重。

  【五燒五痛。久後轉劇。】

  『五燒五痛』,用現代的話來講,社會的動亂不安,人民生活困苦,這是五痛;五燒,是將來墮落三途的人是愈來愈多。『久後轉劇』,久後,釋迦牟尼佛講的久後就是指我們現在,我們距離佛三千年,時間這麼長久,造惡受報愈來愈嚴重。這幾句說明了我們今天社會狀況。怎麼樣挽救?佛底下這一段,教給我們挽救的方法:

  【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這個三句話,是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挽救世運之道。我們自己得到這部經典,從這部經典裡面學到自己這一生幸福美滿的方法;我們也希望一切人一生當中個個都幸福美滿,我們有義務把這個經典、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大眾,希望人人都能夠明瞭。『如佛經法』,佛在經論裡面所講的理論、所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一定是依教奉行,決定不違犯。社會雖然很亂,學佛的人多了,就會影響這個社會,學佛的人多、念佛的人多,這個地方的災難就會減輕、就會化除,大的災難化成小的災難,小災難就化成無災難。所以我們修行不僅僅是幫助自己,實在講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了廣大的群眾。正因為有這樣大的影響力,我們自己的修學要格外的認真、格外的去努力。

  佛的開示到此地是告一段落,下面彌勒菩薩代表當時與會的聽眾致詞,感謝佛的教導。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這兩句話是總結前面佛所講的「五惡、五痛、五燒」。『如是』,就是佛所講的完全正確,一點都不錯,今天這個社會狀況,確確實實跟佛所說的沒有兩樣,他都說到了,我們不能不佩服。

  【佛皆慈哀。悉度脫之。】

  佛對於一切眾生,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類別,平等的教化、平等的幫助,這是佛的大慈大悲,哀憫眾生。我們這些

  【受佛重誨。】

  佛在這個會上的教誨,真的是不厭其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唯恐我們疏忽大意,所以重重的教誨,我們要記住、要感念、要依教奉行。

  【不敢違失。】

  『違』是違背,『失』是把它忘掉了,佛的教訓決定不能忘記,而且一定要遵守,不可以違背。我們自己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才能夠幫助這個社會,達到社會的安定、世界的和平,我們自己確實有責任,也確實有信心能夠助一臂之力。

  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