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五十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50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九面,倒數第三行: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四、四十五兩願。前面四十三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裡所發普度十方六道眾生而發的;從四十四以後到四十八這個五願,是彌陀普度十方一切菩薩所發之願。這也是歷代祖師所說的,這個法門它所攝化的範圍,上從等覺菩薩,下至惡道眾生,因為後面這個五願就是上至等覺菩薩。這個經文我們要特別注意,『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一句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菩薩,無論是權教、實教,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位的菩薩,全部都包括在這一句之中,我們才能體會到他這個願力的廣大,不可思議。彌陀攝化眾生還是用平等的法門,絕不是對我們凡夫要我們信願持名,菩薩另外用一種修學方法,不是的。我們在願文裡面看到,跟度凡夫完全相同,沒有兩樣,在哪裡?這底下說『聞我名已』,跟前面所說的完全相同。「聞」是菩薩三慧裡面的聞慧,聞底下接著就有思、就有修,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菩薩!修學這個法門還是信願持名,修學這個法門。底下說他所得的利益,當然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修因,因圓果就滿,唯獨信願持名這個因是圓滿的,所以果報就殊勝。如果它不是一個圓因,圓滿的修因,等覺菩薩、法身大士,何必還要修學?菩薩,怎麼曉得包括了等覺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這是最好的代表,他們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所以此地這個「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包括文殊、普賢在內。

  這個地方我們要重視的,就是他的修因,因此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在講席常常提醒同修們的。名號功德究竟有多大?我們要想真正的理解,至少你要熟讀《無量壽經》、熟讀淨土五經。單單熟讀還不夠,還必須要看古大德這些註疏,才能夠稍稍體會名號功德。但是只能夠體會少分,要想多知道一點,那就要去念《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濃縮。詳細的都在《八十華嚴》、《四十華嚴》之中,這樣對於名號功德才能認識得清楚一些。但是並不圓滿,圓滿那要在我們這個世界講,必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要能貫通,你才曉得,原來彌陀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中心,所說的一個總題目。我們今天這個總題目,這個經典總題目叫《大藏經》,這是當初中國人編輯的時候取了這個名字。當然編輯的人也不知道名號功德,如果曉得名號功德,這整個《大藏經》叫什麼?《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全部《大藏經》,你才曉得彌陀名號不可思議。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就是講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無量眾生講經說法,也不過是講一句阿彌陀佛而已!這幾個人知道?這正是夏蓮居老居士所講的,「億萬人中一二知」。這個億萬人中不是普通人,是億萬學佛的人,而且對於佛教修學還都相當有成就的人,不是普通人,像我們這個學佛都不在數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所以六道眾生能夠聽到這個法門,是稀有的因緣;十方菩薩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跟我們一樣的稀有。經上,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緣分,聽不到。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法門?是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你什麼時候聽到就什麼成佛。我們今天凡夫位聽到了,我們凡夫身就成佛;初住菩薩聽到了,那初住位就成佛;十地菩薩聽到了,十地位就成佛;等覺位聽到了,等覺位就成佛。換句話說,你不聽這個法門,等覺菩薩也成不了佛道;等覺菩薩不聽這個法門能成佛道,文殊、普賢何必求生淨土?沒有這個必要了。這樣仔細去觀察、仔細去較量,對於名號功德才能稍稍體會少分。我們果然明白了,自自然然就死心塌地念去了。我們今天念佛不能死心塌地,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這什麼原因?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寶貴。說個實實在在話,假如給你講,教你每天動腦筋去想,一天可以賺一百萬,你決定不會學佛,這學佛不值錢,這一天可以賺一百萬,這個要拼命去賺。誰能放著一天賺一百萬不要了,跑到這來念阿彌陀佛?那個念阿彌陀佛會念得成功。外面境界風一吹,你心就動了,這個念佛不能成功。這就是說明,實實在在講,對這個名號功德不能夠徹底的理解。

  底下講他殊勝的果報,第一個清淨,『皆悉逮得』。就是說從初發心的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這是菩薩裡面的普度;我們六道上從非想非非想天,下到阿鼻地獄,這是講我們六道裡面,菩薩從初發心到等覺度盡了,一個法門度盡了。所以統統都得到『清淨』,清淨就是離一切染著,這是我們今天每個人都關心的事情,為什麼?環境的污染太嚴重。我們有沒有想到,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比環境染污還要嚴重、還要可怕?環境染污最大的傷害,傷害我們的身命,這個身命死了不要緊,四十九天又投胎了,這有什麼關係?真正覺悟的人,這個生死,捨身受身,就跟我們穿衣服一樣,這衣服髒了,馬上脫掉,再換一件乾淨的,就是這樣的。可是思想、見解、心理、精神上的染污,那是傷害了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個問題嚴重。我們一般世間人迷惑顛倒,把身命看得很重,法身慧命看得輕,這叫顛倒、這叫迷惑。所以身命不重要,慧命重要,菩薩求法,能夠為半偈而捨全身,這就是重慧命不重身命。所以這裡「得清淨」這一句,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看這句經文,我們的感受非常非常的深刻,這一句阿彌陀佛恢復了我們身心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了。真有這個效果嗎?真有,你自己沒有去念,你要去念就得清淨心。在這個二、三年來,有不少的同修念《無量壽經》,來告訴我,念得很有受用。我問他什麼受用?他說煩惱少了,心清淨了。沒錯,這就經文上所講的,這個叫相應。

  念,要知道念的方法,方法就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這樣一味的念下去,我想三個月到半年,你自己就有感受,跟從前就不一樣。得清淨之後,你的信心應當增長,應當繼續不斷的努力,念到相當清淨的時候,就得一心不亂。通常我們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一心不亂,就是初步的,那個受用就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拿我們凡夫來講,不可思議。到這個境界,你的內心會生法喜,你不可能有憂慮,不可能有煩惱,你這個生活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所謂法喜充滿。這是什麼?剛剛得事一心,並不是很深的功夫,剛剛得到,這樣的程度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為什麼?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你已經可以不動心了,你不被它迷惑、不被它所動,二六時中就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這是功夫成就。諸位同修,最低也要念到這個程度,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真正得到了。所以清淨重要!

  由此可知,凡是妨害我們清淨心的,要知道那就叫魔障,魔是折磨,障是障礙。折磨我們、障礙我們,折磨的什麼,障礙的什麼?就是清淨心。凡是對心地清淨有所障礙、有所折磨的,這都叫魔境現前。魔不在外,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逆,我不動心,外面境界統統是佛境界;如果我起心動念,外面境界統統是魔境界,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要以為,外面一些惡人、冤家債主,天天來找我麻煩、欺負我、侮辱我,這是我的魔障;殊不知,除這個之外,一切順境裡面,你一些歡喜的、愛慕的,那還是魔障。念佛人見到佛現前、見到蓮花,歡喜得不得了,著魔了。為什麼?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所以經題上用了三個詞,這三個詞就有彼此制衡的關係。什麼叫清淨?平等是清淨;什麼叫平等?覺就平等;什麼叫覺?清淨就是覺。所以你要不容易體會這個境界,你看三個,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是佛境。我們念佛要念到這個標準,才能夠往生西方,證無量壽,無量壽是我們所求的果報。所以要離一切染著,從心地裡面念,外境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我們要隨緣,歷事鍊心。順境裡面不起貪心,不起貪愛之心,逆境裡面不起瞋恚之心,就在境界裡面鍊清淨心、鍊平等心。我這個清淨平等覺在哪裡修?在一切人事環境裡面來修學。用什麼方法修學?用這一句佛號。當我們境界現前起心動念的時候,這一個念頭起來,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就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平等了。不管什麼境界現前,順境、逆境,第一個念頭起來了這是妄念,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就恢復到阿彌陀佛,這就好。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無始劫的煩惱習氣,當然有,如果沒有,沒有,你就成佛了,你還要修什麼?我們是凡夫,所以起心動念這是必然的,這個一點都不奇怪。修行人他就是念頭轉得快,第二個念頭就轉成阿彌陀佛,第三個念頭阿彌陀佛,第四個念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念相續;不能教煩惱這個念頭念念相續,這個是要知道的。

  學佛相當不容易,一定要有真正的智慧,智慧跟世間聰明不一樣,不可以把世智辯聰當作智慧,那就錯了。智慧是什麼?真正認識這個法門,真正能夠辨別利害得失,十法界裡面利益最殊勝的是成佛,害最深的是三惡道。你能夠認清楚,能夠避免三惡道,在這一生當中有這個機會教你作佛、作菩薩,你在這上下了決定,這叫做智慧。千萬不能有個妄念:我知道這個成佛之道,讓你們去修去吧,我幫助你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話說得很好聽,想作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那麼容易做?地藏菩薩是諸佛的老師,他不是凡夫。就是連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六群比丘,你們到經上去看看,你去看看《提婆達多經》,古佛再來示現的!他不是真的,六群比丘也是古佛再來的。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要唱這台戲,當然有人唱忠臣,也有人唱奸臣,這個一定道理。到後台上去看看,唱奸臣是他的老師、他的師父,不是普通人,學不來的,這個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人能夠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在這裡面有最妥善的取捨,這是智慧,這個不是世智辯聰所能夠做得到的。

  底下一句『解(音謝)脫』,這當動詞來講,如果講「解(音姐)脫」這是名詞。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我們也要把它搞清楚。我們今天常常講不自由、不自在,大家今天天天打著旗號要爭自由,要爭民主、要爭自由。到底什麼叫自由,不曉得、不知道,什麼叫民主,也不知道。民主是什麼?我們老百姓個個做主。個個做主,那就是什麼?一個家就是一個國,這才能個個做主。你的意見我不同意,我的意見你也不能接受,我們做民主,我做我的主,你做你的主,這樣的國家就難了,這問題就嚴重了。所以一定要曉得,自由的真義是什麼,民主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要搞清楚。我們今天社會這樣的混亂,就是大家對於自由、民主的概念搞不清楚,以為民主,我當然可以做主,你也可以做主,這不打架怎麼行?當然要打架,這打架很正常的事情。打到最後還不是民主,為什麼?弱的要聽強的人話,還不是民主,那還是強權做主。這些就像許許多多的繩索捆綁我們,真的不自在、不自由。什麼東西捆綁著你?太多太多了,佛把這些東西歸納成兩大類,第一個是什麼?煩惱,你有煩惱,第二個你有知見,這是兩條繩子把你捆起來了,你不自在。解脫是什麼?是把這兩條繩子給解開,你就脫離了。解開的是你錯誤的思想、見解,貪瞋痴慢這個煩惱,把這個東西給你解開。脫是什麼?永脫生死輪迴。

  這個六道生死輪迴從哪來的?就是這個東西造成的。所以見思煩惱一斷,這個見惑就是見解錯誤,思惑就是錯誤的思想,這個東西解開,六道就沒有了,你就永遠脫離了,解脫是這個意思。我們佛門裡常說的,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迴,就是這個。這一句在此地也許同修們要問,菩薩不是已經脫離生死輪迴了,還要有這個果報嗎?要,大小菩薩都要。這個繫縛,像繩索這個繫縛,有界內、界外。界內是講六道,是對於小菩薩而言,我們經上常講權教菩薩,權教菩薩沒有離開六道,換句話說,他還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到實教,實教是真實的,那超越了,實教雖然超越六道輪迴,他還沒有證得圓滿法身,所以他還有微細的繫縛,這個微細的繫縛是什麼?是四十一品無明。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他就圓成佛道了,證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這個結是慢慢在解,也慢慢在脫,到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解脫掉了,圓滿成佛,再沒得解了,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這個果德,也是貫徹到無上菩提。

  『普等三昧』,這是說菩薩在十方世界,他發的心比我們一般人發的心要大。凡夫能夠動一個念,自己度自己,就很難得;菩薩發願,不但要度自己,還要普度一切眾生,這是菩薩。如果說菩薩發個願,我要普度眾生、不度自己,給諸位說,那是魔發的願,不是菩薩,菩薩跟魔從這個地方可以能夠區別。一定是自利利他的,利他即是自利,必須要辨別得清楚,不能有一毫的差錯,所謂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那個很可怕。菩薩度眾生有沒有誤了眾生?給諸位說有的。為什麼?那個初發心的菩薩道行、功力都不夠(所以菩薩常常退轉),因此他也免不了像那個醫生治病一樣,也有的時候把人害死。法官判案子有的時候也冤枉人,難免!總是愈小心、愈慎重愈好。自古至今,說一個法官在一生判案當中,沒有冤枉一個人的,誰敢講?沒有人敢講。大夫給人治病,說這個一生當中治這些病人完全都沒有過失,這也沒有一個大夫敢說這個話。菩薩度眾生亦復如是!到什麼時候才不會貽誤眾生?見性了就不會,明心見性的菩薩,這就不是權教,我們叫實教菩薩。見性的菩薩,在圓教是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這樣的菩薩不會害人,不會把佛法講錯,圓初住、別初地以上。以下的菩薩就總免不了,免不了什麼?隨自己的見解、隨自己的知見來說法,這個很可怕。所以佛在經裡面一再給我們提示,提示雖然提示,我們沒有把它看重。你看佛在遺教三經裡明明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不要相信你的意思。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你的知見純屬凡夫知見,錯誤決定不免。證得阿羅漢了這才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他才得一個正覺。他雖然不是正等正覺,他是正覺,不會害人。縱然好像大夫治病用藥用錯了,但是這個錯不會害死你,頂多教你這個病多害幾天。那沒有法子,本來你一個月可以康復,現在拖一個半月,那是他用藥用錯了,他對你沒有大的傷害。如果是正等正覺,那就決定沒有害處,決定沒有錯誤。

  佛對於菩薩發大弘誓度化眾生,佛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得到「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遍平等。諸位想想看,這個普等三昧究竟是什麼?什麼三昧能夠普遍平等?普遍,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修,這叫普遍。平等呢?等覺菩薩跟我們、跟地獄,也能夠同樣來修這個法門,能夠得同樣的成就。你想想看,這個普等三昧是什麼?就是念佛三昧,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叫做普等三昧。你們想想看,除這個法門之外,還有哪個法門能夠平等成佛?禪,你去看看《六祖壇經》,六祖說我只接上上根人,中下沒分,不平等,不能普遍。所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這個。所以他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接觸到淨宗經典,他才知道有一個普等三昧,以這個方法來普遍度化一切眾生,就跟如來度眾生無二無別,決定沒有過失。雖然自己的境界還沒有到佛,還沒有到大菩薩,為什麼沒有過失?你所開的藥方、用的藥,是如來所開的沒有兩樣,完全一樣,那還會錯嗎?

  『諸深總持』,總持是講法門,也就是梵語所稱的陀羅尼,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諸深總持」這句話指什麼?前面「普等三昧」是名號,執持名號;諸深總持,那就不必懷疑了,就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一切經的大總持法門。所以有很多同修來問我,你過去講過很多大乘經典,現在都不講了,就專講《無量壽經》,這是什麼意思?過去我講過十幾年的《華嚴經》,現在我還是講《華嚴經》,我講《華嚴經》的總持法門,我沒有把《華嚴經》捨掉。古人講這個是中本《華嚴》,我從前講的是大本,大本時間太長了,聽一遍很不容易。這個中本文字少,需要的時間比較短,大家修學起來方便,所以這個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持,剛才我說了,也就是整個《大藏經》的總持。「諸深」是指一切甚深的大乘經典,這部經是一切大乘經典的總持法門。你想想看,菩薩遇不到這個法門,他怎麼得到?這是彌陀神力的加持。

  『住三摩地,至於成佛』,這個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安住定中,得成正覺。我們這個心完全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完全定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二六時中一定要做到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的「淨念相繼」,整個修行的功夫就這一句,淨念相繼。淨,你懷疑就不淨;夾雜也不淨;相繼是不中斷,一句接一句,這就成功了。所以這個法門的確簡單、容易,人人都能修,人人都可以修。就怕你自己不肯幹,那就沒法子,這不肯幹是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好,不曉得這個法門利益之大。利益在哪裡?立刻你就享受到。如果說這個利益要到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享到,這一生得不到,說老實話,我就不願意學。我要學的,我學了馬上就得利益,我才願意學;學了教我現前得不到利益,說來生來世,我就不容易接受。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教你立刻得利益,前面講的清淨解脫,這個真的可以得到的,身心清淨,煩惱少了,智慧增長。智慧怎麼會增長?你接觸一切人、接觸一切事,你的見解、看法、想法跟從前不一樣,這就是智慧增長。從前迷,現在不迷;以前看不清楚,現在看得清清楚楚;從前不知道怎麼處理好,現在處理得頭頭是道、有條不紊。智慧現前,什麼樣繁難的問題,到你面前都沒有了,解脫,真正的解脫,學了馬上就有用。一直到成佛,這個方法不能改變,實在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上所講的,這兩句經文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那個「圓通章」,從前我是學《楞嚴》起家的,我在李老師那裡主修的是《楞嚴》,《楞嚴》我至少也講了七、八遍,究竟多少遍我記不得,我只知道我講過很多遍就是了。「大勢至圓通章」也講過很多遍,也都馬馬虎虎、含糊籠統就過去了,為什麼?不認識。一直到看到印光大師把「大勢至圓通章」單獨提出來,加到淨土四經後面成為淨土五經,我才注意了。他這一做,提起我的注意,這一注意馬上就發現,這一章經是整個《楞嚴》的精華。《楞嚴》的精華不是「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而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發現它是淨土宗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這個「圓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我們從這一願可以得到證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憑什麼?就憑這一句佛號,就憑這一部《無量壽經》,這是根本經。所以古德說「《華嚴》、《法華》皆是此經之引導」,這個話說得我完全同意,一點都沒錯。《華嚴》、《法華》既然是這個經的引導,整個《大藏經》就不必說了,因為整個《藏經》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的枝葉,你才曉得這部經是一切經的中心,總持法門。

  所以,一部經、一句佛號一直到成佛,誰修的?大勢至菩薩所修的。我們在夏蓮居老居士《淨修捷要》,那是修行的方法,他在裡面給我們講,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過去沒聽人說過,我也想不出來,這是他比我高明之處,我一看到他這句話,我承認、同意,確實。所以我立刻就想,我可以做註解,他這個題目底下我可以加註子,「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淨宗的初祖」。我過去學《華嚴》,在《華嚴》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信念佛法門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在華嚴會上,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淨宗初祖。在中國第一個提倡的是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是中國的初祖。所以講初祖,在從前講初祖,我們都想到慧遠,現在講初祖,我要問,你講哪一個初祖?有法界初祖,有娑婆初祖,有中國初祖。這是我給夏老居士加的註解,這就很清楚、很明白。這一願「普等三昧願」,實在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濃縮、精華,愈來愈精,我們才曉得那個經的分量。「圓通章」將來有機會我好好的再講一遍,因為過去講都沒講得好,意思都沒講出來,不是我吝法,是我程度、水平不到。

  我們再看底下一願,『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這是彌陀威神加持這些菩薩,令這些菩薩就在定中、在三昧之中,能夠供養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是一定的道理。這種殊勝的利益,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才有;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人怎麼也有?是彌陀威神加持他。所以菩薩,雖然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念《無量壽經》,執持彌陀名號,以這個方法教化眾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都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樣,可以遍供十方諸佛,「不失定意」。這個確確實實是普賢菩薩的境界,這就是不往生也得到與往生相同的利益。但是諸位要知道,這是對十方菩薩說的,不是對普通人說的,前面四十三願是對我們一般人說的,這個幾願是對菩薩說的。

  我們再翻過來看最後這一段,最後一段裡面包括四十八願的三願,「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統統都是對菩薩的加持。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

  這個跟前面的意思相同,前面說「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個地方講『他方世界諸菩薩眾』,「他方」是極樂世界以外的,也就是前面講的十方佛剎諸菩薩完全相同,也是有這個有緣分。緣很難、很珍貴,希望同修們要珍惜,為什麼?特別是在我們這人生,人生很短暫,我們一個人與人之相處,一生當中能見幾次面?所以何必要做冤家,何必要做對頭,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過意不去?這個要知道。所以,不要跟任何一個人結怨,我們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別人阻礙我,大概是我前生阻礙他,這個帳就結了。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決定沒有怨恨之心,你的心才會清淨、才會平等,這個很重要。我們看經文:

  【證離生法。獲陀羅尼。】

  這個兩句就是第四十六願,這個『離生』,就是永遠離開三界的生死,也就是永脫輪迴。菩薩在六道裡面度眾生,所謂即世間離世間,並不是他真的不到這個世間來,他到這個世間來跟我們在一塊。在一塊,怎麼叫離世間?我們有業力、有生死輪迴;他沒有,他是願力來的,他喜歡來就來,喜歡去就去,完全自己做得了主,所以他是乘願再來的。我們是業力再來的,這無可奈何,不來也不行;他要不來就不來,要來就來,他大自在,這個叫「證離生法」。所以他六道裡頭哪一道都可以去,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真的得大自在。『獲陀羅尼』,陀羅尼就是前面講的總持法門,這個地方是說「心得安住義」。像達摩到中國來的時候,慧可是個修行人,心不安,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獲陀羅尼」,心就安了,真正得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我們沒遇到達摩,我們所得安身立命比慧可還殊勝,我們的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這個是獲陀羅尼的意思。陀羅尼也翻作總持,總持裡面有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這個在此地不必細說,像這樣的名詞術語,諸位可以看註解,看《佛學辭典》、《教乘法數》都註得很詳細,在這裡不耽誤時間。我們看底下一願: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

  這個幾句是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清淨歡喜』容易懂,剛才講了,身心清淨、法喜充滿。『得平等住』,這個也是經題上的「平等」,心要平等,平等是諸佛的體相。前次我跟同修們說過,十法界的因行,佛法界就是平等,菩薩法界是六度,菩薩修六度,佛修平等覺。「得平等住」,這個了不起,他是菩薩,居然他跟佛就平等了,他跟佛沒有兩樣了。所以十方眾生,如果在彌陀如來見相聞名,或者是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法門,真正明瞭了,歡喜、發願、修學,可以說都是入如來之家,得畢竟平等三業。如果連這一點我們都得不到,那我們實在講,這種殊勝的機緣,我們真的當面錯過。因此我們的功夫要以平等心來念平等覺,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經文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問阿難,你要不要見平等覺佛?他說我要見。平等覺佛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用平等心來念《無量壽經》,用平等心來持這一句名號,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思。由此可知,菩薩他可以修的,我們也能修。這一句名號,前面跟諸位解釋得很多,就是實相,就是法界全體。這個我不能再詳細說了,前面統說過了,就是諸法平等的體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續,一直念下去,不間斷、不夾雜,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得平等住了,就跟十方菩薩無二無別。

  這樣的心行就叫做『菩薩行』,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凡夫跟菩薩有什麼不一樣?凡夫穿衣吃飯,菩薩也穿衣吃飯。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也穿衣吃飯,每天也要做工作,也要接待客人,沒有兩樣,所以在形相上去看,看不出來。不一樣在哪裡?在心不一樣,他的心清淨、平等、覺而不迷,所以叫他作佛,叫他作菩薩。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迷惑顛倒,所以叫凡夫。除這個之外,有什麼兩樣?由此可知,平等這一句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清淨跟平等是相輔相成,怎樣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淨心;如何令心清淨?一定先叫心平等,兩個相輔相成的。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緣之中,再不要去分別執著哪個高、哪個下,不要去分別這個,我們心才會平等。實在講也就是《楞嚴經正脈疏》上,交光大師所倡導的「捨識用根」,捨識用根就是「平等住、菩薩行」。根是講六根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六根的根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見外面的境界相是平等的。不是外面境界相平等,是他的心平等,沒有一切分別執著,於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清楚、明瞭就是覺,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清淨,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平等。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不但現前的事情明暸,過去的事、未來的事統統明暸。為什麼?因為他心平等,統統照見了,過去、現在、未來都照見了。我們不能夠理解,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有分別、有執著,所以過去、未來就一無所知。這是我們曉得,什麼叫做「得平等住」,什麼叫做「修菩薩行」。『具足德本』,這個「德本」,就是以這部經典、以這個法門自行化他。

  『應時不獲一二三忍』,這是非常非常不思議的果報,這個一二三忍,經文後面有註解,本經裡面講三種忍,第一種音響忍,第二種柔順忍,第三種無生法忍。即使我們對於前面兩個名詞陌生,但是對於第三個熟悉,這就行了。三種忍都在一句名號之中,這誰知道?這三種忍不是一般菩薩都能夠得到的,這個細說是在本經第十五品,諸位回去可以參考。三忍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不可思議!《仁王經》跟我們講五忍,把菩薩分為五大類,這個五大類統統用忍來說,你就曉得這個「忍」是多麼重要。不能忍不行,無論什麼境界,外面境界對我,我要忍,不受它的干擾。我對外境,我對順境心裡起了歡喜心、貪愛心,我要忍;外面逆境,我看到這個人不順眼,看它這個事我也不痛快,也要忍,這叫修行。真正講修行功夫都在此地,不能忍就不能成就,《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那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能忍的人,這個人成功;不能忍的人,他注定了失敗,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

  所以《仁王經》將菩薩五十一個位次,用五種忍來做代表,第一個叫「伏忍」,伏是什麼?伏住、壓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強的忍,初步的功夫;再進一步,第二個階段「信忍」,逐漸理論通了、明白了,我相信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訓,能忍了;再進一步,功夫深了,能夠「順忍」,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第三個階段;第四個階段「無生法忍」;最後一個最高的,那是如來果地上,叫「寂滅忍」。初地、二地、三地是屬於信忍。由此可知,伏忍是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四、五、六地是順忍;七、八、九地是無生忍;十地、等覺、如來果地,叫做寂滅忍。從這個地方來看,這裡第三忍決定是無生法忍;這個柔順忍,就相當《仁王經》上講的順忍,柔順、順忍,這個意思很接近;音響忍就是相當於《仁王經》上的信忍。這個菩薩果位我們就曉得了,登地!這個是不可思議。菩薩,就是三賢位的菩薩真正聞得這個經典,依照這個法門修學,自行化他,雖然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威神加持,就能夠使他立刻登初地到九地,馬上就提升到地上菩薩,所以這個不可思議。這是彌陀弘願對十方諸菩薩所發的大願,給予這些菩薩們真實的利益。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末後一願「現證不退願」。如《楞嚴經》上所說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得圓滿的心性,佛法就是自性的體、相、德用,能夠現證。末後這一句是總結,『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不取正覺」一句是總結。

  四十八願到此地講圓滿了,我們一共講了十次,這一章講了十次。在過去講這部經,也以這次講得詳細,講得比較透徹。如果沒有時間讀全經、聽全經,能夠念這一段、聽這一段,也有很大的好處,能夠啟發同修們的信心,幫助你發願,認真的去修學這個法門。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