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一0九集) 2006/4/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109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0九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印光祖師一生教學,他「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為弘法的中心。修行從哪裡開始?一定從持戒開始。傅大士在佛門記載裡面,他是彌勒菩薩化身的,佛菩薩真的都有這個能力,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彌勒菩薩現居士身,傅大士。彌勒菩薩現出家相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也是彌勒菩薩化身的,現在家居士的相,傅大士。他教導我們的就等於是彌勒菩薩教導我們的,他怎麼教我們?他教導我們「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哪一尊佛菩薩不是教人從戒律上面下手!
近代禪宗虛雲老和尚常常教初學,頭一句話「嚴持戒律」。所以六和敬裡面第二條「戒和同修」,守戒律,守規矩,你這個僧團才受到人家尊敬;有秩序,有規矩,這就是社會所有一切團體的好模範。為人演說!整個團體在這裡表演,表演給社會大眾看,希望所有一切團體都像這個團體這麼和睦。大家都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怎樣才能達到,才能做到這一點?持戒就能做到。你要不持戒、不守規矩,你就做不到,持戒守規矩才能做到。這個團體真的不但世間人尊重你,諸天都擁護、都讚歎。落實在實際生活,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真正做到六和敬。對於自己,自己的修養,五戒十善,然後再提升到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是沙彌,我們今天只希望做到這個標準。
所以學院開學之後,家師要求的功課,共同科目就是《沙彌律儀》,在家、出家統統要學,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將來我們學院每一季(春夏秋冬每一季)辦一次佛學講座,佛學講座裡面有三門基本課程必修的,就是每一屆我們都要講的。這三門,第一門是「認識佛教」。學佛,佛教是什麼你都不清楚,那你要學什麼?這是我們的共同科目。第二門是印光祖師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的《了凡四訓》,第三門是《沙彌律儀》。這三門課程是主修的功課,一定要講的。一年講四遍,要不是這樣常常提醒我們,印象不深,你不會覺悟,所以你做得很辛苦、很困難,不想做,因為你對這個不了解。如果真正明白了,你會很歡喜做,決定不會違背,為什麼?你在這個裡頭得到法喜,你知道這樣做法真正得到快樂。
你要是違背戒律,真痛苦,業報不說了,你受到自己良心責備,這個苦就非常之苦。那麼你今天完全違背了,好像沒有受到良心責備,那是什麼?你沒有良心了。你的心壞了,不良了,所以良心無法責備你。你沒有良心,你要有良心的話,你會受良心責備。人到沒有良心,這個人就是三惡道的人,這個人不是人道的人,當然更不是天道的人。這是理、事,我們都要懂,都要清楚。
所以這個三門,我們把它訂做初學必修的課程。除這個之外,必修裡面還有選修,就是輔助的課程也很重要,《感應篇彙編》、《德育課本》,經典裡面,《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課程我們都會開的。這些經教,如果不能奠定深厚的基礎,我們學佛沒有根,我們念佛想要真正念到「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如入禪定」,很難做得到。你仔細去觀察,凡是臨命終時有這麼好的瑞相,身無病苦,預知時至,如入禪定,你仔細觀察,那些人雖然沒有學,可是這些經典戒律他都做到了。他真正有良心,他真正是個善人,他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沒有一點點惡意,所以臨終才有這麼好的瑞相。如果我們平常對人都心存惡意、惡心,貪瞋痴很嚴重,臨終想要身無病苦,這做不到。還沒有到臨終,大家不怕,一旦到了,那時候害怕已經太慢了。
所以今天我們這個學院裡面,家師規定,必定要用兩年時間奠定這個基礎,其他的經論縱然我們沒有學,甚至於我們不要學了,我們一句佛號念到底,你臨命終時就有這個瑞相。凡聖同居土上輩往生,瑞相都非常希有,都能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凡聖同居土的上三輩就有這種瑞相。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這是真的,真的我們要爭取,假的要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假的,徹底放下。我們繼續看繫念法事第三時「僧寶讚」,我們將文念一遍:
【僧寶不思議。身披三事雲衣。浮盃過海剎那時。赴感應群機。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違。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
這段的讚頌給我們的感想最為深刻。因為現在我們在形相來說是居『僧寶』的地位,就是說出家相。我們是不是稱得上一個「僧寶」?我們有沒有常常做這樣的反省?我們現在出家了,現出家相,我是不是僧寶?要常常這樣反省。古人說得好,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有沒有認真去思考這句話?縱然發心出了家,就要好好去辦出家人的事業,出家人是什麼事業?這讚頌裡面都說清楚了。我們自己問自己,我們有沒有做到?
前面跟諸位說「僧」的大意,僧是個和合的團體,四個人以上稱之為僧,僧團。我們在皈依三寶的時候念誓詞,「皈依僧,眾中尊」,眾是團體,僧也是個團體,這個團體在世間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尊就是尊敬的意思。為什麼他值得人尊敬?因為他是和合僧團,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六和敬。
六和敬「見和同解」跟諸位說過了,「戒和同修」,戒律重要,最低限度要落實《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我們居住在一起依眾靠眾,互相的勉勵,互相警策。看到同學不如法,我們如法不如法的標準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實在有做不到的地方,為現實環境所逼,沒法子做。譬如「不持金錢」這條戒,在現實環境裡面做不到,你出門不帶錢行不通。在佛教國家,行!像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這些都是佛教國家,出家人不用帶一分錢。為什麼?你有困難,周邊的在家居士會幫助你,都會供養你,你不用操心。除了這些國家之外,一般社會大眾不知道要供養你。你坐車要買車票,你沒錢,人家那張票不會供養你,所以逼你身上非帶錢不可。真正要做到很清淨、很圓滿,不得已也有個辦法,你出門的時候有在家居士陪你,你身上確實不用帶錢,需要用錢的時候,他幫助你,這個行,這在古時候戒經裡頭也許可。那是做得很清淨,也是應該做的。出家人最好不要一個人單獨行動,行動一定是兩個人以上、三個人以上,這樣才如法,避免嫌疑,佛想得很周到。
所以,我們看到「僧寶」這兩個字生慚愧心。慚愧有什麼用處?最要緊的是改過自新。我要向這個目標去努力,我希望早一天能做到。今天在這個世間修行不是容易的事情,什麼原因?外緣不好。佛法因緣生,古時候道場都是十方道場,沒問題,只要你是出家人,哪個地方道場都可以掛單,都可以跟大眾在一起修行、在一起生活。現在許多道場都是子孫廟,你跟他沒關係,他不會接待你,他一頓飯也不會招待你。你必須跟他們的常住熟悉,是朋友,這個還可以,人情佛事。真正如理如法修行的道場太希有了,中國、外國都一樣。所以如法的見不到,不如法的就變成如法了,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所以以前黃念祖老居士常講,古時候佛門裡面修行成就的順序,比丘第一,修行、開悟、證果、往生的最多。其次是比丘尼,再其次是在家優婆塞,最後是在家優婆夷。現在末法,顛倒了,真的顛倒了,現在修行開悟證果的沒有了,真正念佛往生的,五戒十善還能夠修得不錯,念佛往生最多的是在家優婆夷,在家的女眾,其次是在家優婆塞,再其次是出家女眾,最後是出家男眾。現在實在講出家男眾、女眾也差不多,很不容易成就。不容易成就的原因我們也知道,有道場他就不會成就了。為什麼說有道場不會成就?有名聞利養、權力地位,去管這些事情必定墮落,除非你是佛菩薩再來的,不然你管事情一定墮落,這是真話。所以家師常常講,說要害一個人,叫他去做住持,叫他去做當家,他一定墮三惡道。為什麼?管事情,一旦管了就放不下,放不下一定起煩惱,起煩惱一定造惡業,貪瞋痴、自私自利,這些念頭都起來,哪有可能不墮落!絕對墮落,這是真話。
所以真正要修行,實在講你若真正想一生念佛,這一生要往生到西方,最好什麼事情都不要管。像印光祖師一樣,做個榜樣給我們,不傳法、不收徒弟、不傳戒,道場不做法會,焰口、水陸、繫念他都不做,只有念佛,這真正要往生的。這些話家師時常提起,希望我們四眾弟子,大家要提高警覺,這個很要緊。
家師在幾十年當中,他的修學,做個榜樣給我們看,在這個污染的環境裡面還能心在道上,這什麼原因?他也常常講過,他三不管,他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他是得力於這三不管。以前館長在,館長在管。他的精神、時間都在經教上面,沒有一天離開經教。他離開李老師之後,每天在講台上,經教是真正皈依處,所以在講台上四十五年。在這幾十年當中當然經過許多風波、災難,也沒受影響,是什麼原因?我們要知道,得力於經教,所以每次的挫折,一次的打擊,都是消業障,增福慧,境界提升,決定不隨順煩惱,決定不能怨恨別人。如果有這些念頭起來,那個麻煩就大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
解冤釋結不是在對方,是在自己內心,自己內心裡面的怨結把它化解,以真誠、恭敬、清淨、平等待人接物,你自己才會有進步,才能成就道業。決定不能怨天尤人,永遠要記住蕅益大師的教誨,「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外面境界沒有好醜,好醜是我們自己的心起分別。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是非善惡從哪來?是自己內心所產生的。所以要從自己內心把是非善惡的念頭化解掉,這是真正修道人,真正成就「僧寶」。別人不持戒,我自己要持。持戒也不是個容易事情,最低的十善五戒、《沙彌律儀》,這是在家、出家都可以學習的。
持戒修定,受持大乘經教,佛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做到,把我學習的統統落實做到,做給社會大眾看,這就叫演,演戲、表演。除了做到之外,有人來問,要講解給人聽,這就是「說」。這是出家人本分的事業,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他老人家一生,示現大徹大悟之後,就開始教化眾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三百餘會,以前講會,現在講活動,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辦大型、小型的活動(教學活動),辦三百多次。
像我們現在學院在此地,活動一年辦四次,一次是七十天,十個七,春夏秋冬,每一季辦一次。以前叫「會」,現在叫活動。我們這邊的活動是辦佛學講座,解行並進。我們的行門是念佛,執持名號。解門,我們開一些科目專修專弘,一門深入,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不雜修,老老實實,這個功德真正不可思議。影響愈廣,時間愈長,愈不可思議。所以總得要發心,給佛法修學的人做個好樣子。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對佛法產生嚴重的誤會,什麼原因?做出來的樣子不好。不是佛法不好,他沒去做,打著佛的招牌,思想言行與佛法完全相違背。一般人沒有深入研究佛法,看到你的形象,就毀謗了整個佛法,你看這個罪有多重!如果你做得好,讓社會大眾看到歡喜讚歎,他讚歎你就是讚歎整個佛法,你的功德多大!所以「僧寶不思議」,這個不思議在今天來看是雙關語,做得如法,你的功德不可思議;做得不如法,你的罪報不可思議。
『身披三事雲衣』,這一句是講袈裟,代表出家人。「三衣」,五條衣、七條衣,九條以上到二十五條,這都叫做「大衣」,就是佛門的大禮服。七條是常禮服,平常的,普通的;五條是工作服。世尊當年在世,全部的財產就是三衣一缽,還有一個具,具做什麼用的?晚上睡覺鋪在地上。睡覺蓋的,蓋在身上就是三衣。因為佛出現在印度,印度是屬於熱帶,三衣足夠了。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是溫帶,往北方逐漸接近寒帶,所以它有春夏秋冬四季,這個三衣在中國沒辦法保暖,穿不暖,尤其到冬天,三衣一定不夠。佛法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中國人還是穿自己的服裝。
三衣,我們搭在自己衣服上面,像我現在的袈裟穿在這個服裝上面。我們現在一般穿的袖子很大,這叫海青,海青是中國古人的衣服。明朝時候一般老百姓穿的衣服,現在出家人穿的衣服是明朝時代的服裝。海青是禮服,袖子很大,這個禮服是漢朝時代的,佛教是漢朝傳到中國來的。出家人跟在家人穿的海青差別在哪裡?在家人禮服的領子、袖口有繡花。我們以前看古裝戲,譬如歌仔戲,或是平劇,還是有穿海青,但是它有袖花紋,那在家人穿的,戲裝,那個禮服是海青,就是在家有繡花、繡圖案。如果是做官,它這裡面有繡花紋,那是什麼?就是表示他的階級,顏色裡面的花紋代表他的身分。出家人素色的完全沒有花紋,所以我們佛門現在穿海青都素色的,黑的、咖啡色的,甚至灰色的,一點花紋都沒有,那是佛門出家人穿的。在家居士、學佛的人也是都穿這個。
講到海青,出家人穿咖啡色的較如法。穿黑色的,或是黃色的、紅色的,這不合佛的規定。佛陀時代,白、黑、紅、黃、藍,這五色,這正色的不能穿,一定要加其他的顏色,破壞它原來的顏色。所以袈裟就是這麼來的,袈裟是綜合的,綜合起來像咖啡色,不是正色。所以黑色的海青在家居士可以穿,出家人要穿咖啡色的較如法。所以我們三衣披在身上,這是咖啡色的,這是三衣。我們自己服裝上面,在行禮的時候,活動的時候,講經的時候要搭這個衣,聽經也要搭這個衣,這是表示恭敬。在家居士如果受過菩薩戒,也要搭衣,菩薩戒是搭縵衣,縵衣就是沒有一條一條的,一條一條、一格一格,那屬於袈裟,這是在家居士受菩薩戒。
「雲」是比喻。這個衣確實是一塊布,印度,像現在南傳佛教出家人,他們穿的衣服還是一塊布,披在身上。不像我們中國衣服有領子、有袖子,他們沒有,就是一塊布。我們的袈裟也是仿這樣來做,你看袈裟,你把它展開就是一塊布。展開就好像一片雲彩一樣,所以這裡形容「身披三事雲衣」,這就是現出家相。
『浮盃過海剎那時』,這是一個故事。說的是南北朝時代,也就是東晉時代一位出家人,叫杯度和尚。這個出家人,《高僧傳》裡面有,《神僧傳》裡頭也有。他確實顯過神通,過海,他不是坐船,他用一個茶杯,丟在水面,他腳踏茶杯就過海了。好像達摩祖師用一根草,竹葦,像竹葉一樣,摘個竹葉丟在水面,踏著竹葉渡海,這都是示現神足通。我們知道,有神足通的人,在小乘至少是三果以上,阿那含。阿那含、阿羅漢有這個能力,有神足通。諸位要看這個資料,《高僧傳》有,《神僧傳》也有,也有一些山誌裡頭也有。他圓寂在東晉時代,也是南北朝時代,公元四百二十六年,帝王的年號,我們在這裡資料不是很清楚,這資料都可以查。這是公元四百二十六年九月,他示現圓寂,我們現在講往生、過世。葬在現在南京,有個地方叫做覆舟山,葬在這個地方。他曾經在中國許多省分,到處遊化四十幾年,跟他學習的人很多,在當代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我們看他這種行持,你就曉得他的戒行清高,所以僧寶就舉他來做例子。
香港九龍青山有個青山寺,杯度和尚曾經在那裡住過。「浮盃過海剎那時」,是不是那個時候現神通?因為九龍對面大嶼山,到香港島都是要過海,他是不是在這個地方顯的神通,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確實有這樁事情。家師也曾經到青山寺參訪,這些古蹟都還在。家師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去參訪杯度和尚的古道場。現在香港這幾年發展非常快,一九七七年那個地方還是荒郊、鄉下,沒人去的,走很遠才到。現在高速公路,以前大概是兩個半小時的行程,現在大概半小時就到了,這高速公路。所以這個讚,這段舉杯度和尚,這是個僧寶,是我們的榜樣。
『赴感應群機』,「感」是信徒的禮請,信徒請法師講經說法,沒有拒絕的。出家人本分事情就是這個,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赴感應群機」。世尊也是這樣,足跡遍古印度,哪裡請就去哪裡,遊化人間。但是在中國有很多祖師大德不出門,住在這個山,一住住幾十年不下山的。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不一樣,這樣有沒有違背世尊的教誨?給諸位說,沒有違背,這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中國人,中國的社會對於師道非常尊重,「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不像佛法裡面大乘菩薩,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你不請我主動就來了。中國人對師道非常尊重,所以出家人想要成就,要先定下來。
遊化的人,在中國是兩種人,一種是自己道業沒有成就,出去參學,成就自己的定慧,參訪善知識,然後你才能教化眾生,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參學回來之後,他會選擇一個有緣的地方住下來,這一住可能一生都不出門了。像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出家的時候是跟道安法師,道安是他的剃度師,也是他的傳法師。道安法師圓寂之後,他選擇江西廬山,在廬山建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都是喜歡念佛求生淨土的,都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專求往生,有一百二十三個人。以虎溪為界,不出這個界線,一生不下山,心是定的,不跟外頭接觸。有信徒到這個地方來朝山,可以,來請教,可以。沒有請法師出去的,沒有。以後中國各個宗派祖師大德都是這樣。住在一個道場,心是定的。
他在這裡面教學,你想要來學,你到他的道場去學,形成各個宗派祖庭。像華嚴的杜順、雲華、賢首,清涼住在五台山,專門學習《華嚴》,講解《華嚴》,註解《華嚴》,依《華嚴經》修行。天下喜歡學《華嚴》的,你到五台山去學,五台山好比是一個華嚴大學,變成專宗。想學《法華》到天台,浙江的天台,智者大師在那裡教化。想要學法相唯識,到陝西(西安)長安城大慈恩寺,窺基法師。想學戒律也是在西安終南山,道宣律師。這些人都固定住在一個道場、一個深山裡面不出來。
杯度和尚好像沒有自己一個固定的道場,哪個地方禮請,他就到那裡去,這裡住幾年,那邊住幾年,一生遊化,所以他不能成為一個祖師。但是很像釋迦牟尼佛的行持,跟一切眾生廣結法緣。但是祖庭是中國的特色,中國佛教的特色,有好處,真正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別人。為什麼?他心是定的。戒定慧三學同時成就,真的叫三學等運,容易成就。要是在外面遊化,自己沒有很深的定慧,不容易。為什麼?遊化你接觸的面很大,那個面是什麼?誘惑。你能禁得起誘惑嗎?你六根接觸五欲六塵能夠不動心嗎?如果還會動心那就太危險了。
佛法傳到中國來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像法時代,那時候傳過來。所以這些祖師大德知道,末法誘惑力量就更大,到像法就開始有誘惑了。現代的誘惑力量,比起晉朝時代(杯度和尚是晉朝時候的人)超過不知道幾百倍,甚至超過千倍以上,誘惑力量太大。所以以前修行人,不要說修行人,一般讀書人心都是定的,各行各業心都定。不像現在,現在的人心浮氣躁,心是浮的,可以說一點定力都沒有,小小一個風浪就受不了,喜怒哀樂就爆發了。
你要常常到各地去講經,接觸不同的人事物,要是沒有相當的功夫,應付不了,你不可能不墮落。這樣講經有沒有功德?沒有。這是以前李老師告訴家師的。那講經結果是什麼?福德,三界有漏的福報,你還得要講得很如法。如果講得不如法,信口開河,隨著自己的知見去講,那就造業,所謂是「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你錯誤引導大眾,罪過不輕。
規規矩矩,我們今天講經,自己沒有本事,為什麼?你沒有開悟,大徹大悟之後,你才能講經。大徹是什麼?明心見性。諸佛如來、菩薩、聲聞,他們講經說法都是自性的流露。我們沒有見性,我們流出來的是什麼?流出來的是煩惱,流出來的是習氣,這怎麼能講?古時候大德,沒開悟不能講經,沒見性不可以做註解。所以古來註疏都是正知正見,沒錯誤。他沒有明心見性,不可以做註解。不像現在,現在民主開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擾亂視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