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三十二集)  2005/2/4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32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再接著看「七菩提分」,經上所說的「七菩提分」。

  七菩提裡面第一個是「擇法」,擇法覺分,「善別真妄、正邪、是非、善惡,不取虛偽法」。這一條裡頭最重要的還是說我們要善於選擇法門,這一條實際上相當不容易。就像大夫治病一樣,處方一定要對症,完全對症確實是藥到病除。一切眾生的根性要很清楚、很明瞭的掌握住,要做到這一點,的確比大夫診斷病原困難多了。所以,這樁事情真的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眾生要遇到佛這麼好的大夫,那沒有問題。佛,經上常常稱他為大醫王,佛為無上醫王。他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神通、圓滿的德能,他能夠看出一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看得清清楚楚,這個事情就好辦了。

  所以佛為眾生說法,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這部經還沒有講完,就有不少聽眾開悟、證果了。為什麼現在我們聽不到,在佛那個時代時常聽到,經還未聽完,就有人開悟、有人證果。因為佛掌握你的病原,準確,掌握眾生的病原很準確。他說法能對機,對每一位眾生他的程度、他的根基。所以佛說法,可以說凡是遇到佛,沒有一個不得度的。佛有這個能力可以觀機,觀得百分之百,無絲毫的偏差,說法對機。佛滅度之後,的確這些弟子們,這些菩薩、羅漢、祖師大德,一直到我們現在,實實在在講一代不如一代。

  諸佛菩薩為什麼不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再應化到這個世間來跟我們說法,為什麼?實在講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應化在世間,但是眾生的根性不同,不如以前。以前那個時代眾生根性深厚,是他們的善根深厚,即使是對人對事對物都有誠敬的心,現在眾生這個心沒有了。

  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是印祖、印光祖師在《文鈔》回答人家的一個問題。有人問他說:佛法有什麼祕訣,可以很快入門,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他說:有,就是「誠敬」,至誠恭敬。你有一分的誠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換句話說,如果誠敬心都沒有,這個利益就都得不到。現在誠敬沒有了,眾生沒有這個誠敬之心,即使佛菩薩來教化,我們也得不到利益,沒有恭敬心。所以責任還是在我們自己這一邊,不是在佛菩薩那邊。

  擇法,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自己不能不留意,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程度,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生活環境。這個法門我學習,我依照這個修行,在現前把障礙減少到最低的程度,這樣我們修學的成就,希望就愈來愈大。不可以聽說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好;法門都好,沒有一門不好,問題是適不適合我修學,是不是適合我們的根性,適不適合我現前生活環境?這個很重要。

  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佛菩薩、祖師大德提供我們很多參考資料。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在末法時期的眾生選擇淨土。淨土,這是佛在《大集經》為我們選擇的一個大的方向,一個主修的法門。因為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修。不管什麼根性的人來修學,都可以。我們在大方向、大目標前提之下,當然各人還有各人的煩惱習氣、生活環境,這個善根福德因緣,多少也還是不同。

  所以我們同樣修學淨土,每個人所需要輔助深入這個法門的,也不一樣,這一點我們也要知道。在淨土經論裡面,淨土宗這個法門與其他法門經論來比較,淨土的經論是最少的。

  就是本宗,本宗的經論是最少的,包括近代祖師附帶再加上去的,總共也只有五經一論,原本只有三經一論,《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這是專門教我們修學西方淨土最基本的三部經,淨土三經。另外一部論是《往生論》。以後祖師大德又將「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加入三經後面,變成四經。近代印光祖師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的經文,又附在四經後面,附在淨土四經後面,成為我們現在講的淨土五經。這是與其他法門來比較,經論,淨土宗是最少的,總共只有五經一論而已。這五經一論哪一種適合我們,選一種就夠了。

  在五經裡選一部經就可以了。一種學習有了成就,得到法益,還有時間、還有能力可以再學一種。學一種、兩種,不能學太多,學太多,我們的精神、心力分散,就很難有成就了。

  這裡頭末後這一句話很重要,「不取虛偽法」,虛偽法裡面特別是邪知邪見,不是正法!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在淨宗法門最近這兩三年來,有很多人反對會集本,說會集本是偽經,說這個話真的是讓人家笑話。說這個話,就是說對這部經,他不了解、不認識,對偽經這個名詞他也不清楚。什麼叫做偽經?偽就是假的,假的經,偽經是自己編的,自己想,自己寫出來的,偽造的,不是佛說的。這會集本不是偽造的,字字句句都有根據,根據五種原譯本來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佛說的,怎麼能稱偽經!

  如果說會集都是偽造的,這樣說來那偽經太多了。現在所有道場裡面用的這些懺儀,連早晚課課誦本全都是會集的,那這樣說,不是全部都變成偽經了?佛法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不就大家都錯了!哪有這種道理!話不能隨便說,說話是一門大學問,隨便說,讓內行人聽了,人家就笑話了。

  孔老夫子教學,言語是第二科,德行是第一。由此可知,言語有多麼重要。吉凶禍福,言語佔一大半,善言善行無量的功德,如果是妄語、兩舌,罪過無邊!這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知道。要說會集就是偽經,把過去祖師大德都罵到了。王龍舒會集的《無量壽經》收在「龍藏」裡面,在「乾隆大藏經」裡頭。過去的經典要收在藏經裡面,是要經過當代所有高僧大德來審查,認為確實沒有錯才能夠收入。這些審查的意見送到皇帝那裡去,皇帝批准,這樣才能夠入藏。所以古時候經要收入藏經,收入藏經是絕對的標準,如果假的經、偽經怎麼能夠入藏?

  說這是偽經,所有審查的那些高僧大德不全部都罵到了!真的是一網打盡。好像只有他一個人認識佛法,除了他一個人以外,祖師大德眼睛都看不見了,都被他罵到了,你知道這個罪過有多重!不知道因果可怕!佛菩薩原諒你,因果就不會原諒,佛菩薩慈悲,「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聽到這個話,看到這個事情,感嘆而已!可惜你沒有親近真正善知識,沒有人教你,確確實實是你自己看錯了,別人沒錯。這個究竟誰對誰不對,自然有後人去分辨,不在當代,歷史它會有一個判斷。

  七菩提分裡面第二個是精進,第一個是擇法,第二精進,「常勤於真正,不取無益苦行」。這七條都是依五根、五力裡面的慧根、慧力,智慧現前。但是你要知道五根五力依什麼?依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三十七道品是有次第的,沒有前面,決定沒有後面。我們今天沒有能力擇法,為什麼?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五根、五力沒修。五根五力怎麼修不成功?前面的四如意足、四正勤、四念處,沒有在那裡下功夫,那是基礎的基礎。

  古時候的學人,無論在家出家,遇到真善知識、好老師,真的是按部就班教導你,來培養你、成就你。你自己智慧沒有開,老師幫助你,等你自己智慧開了,你就有能力抉擇法門,這個時候精進,勤於精進。淨宗真正就是一句佛號,諸佛如來、古聖先賢教給我們這個方法,這四種念佛法門的持名念佛。近代印光法師極力的提倡、弘揚,勸導我們念佛。

  諦閑老法師教鍋漏匠,教這個補鍋、補碗的徒弟,「不取無益苦行」,他的方法好!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使你的身體、精神上一絲毫壓力都沒有,必須萬緣放下,這樣子來修學。我們到這個世間來,過去已經過去,決定追不回來,往後我還能活幾年,這也不知道,這個時間比什麼都寶貴!真正覺悟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出世間什麼事與我都不相關,我就一心念佛,活一天念一天,決定成功。

  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哪裡?最早教導我們念佛的是大勢至菩薩,這是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把心收回來,就是萬緣放下,身心世界放下。眼從色塵那裡收回來,耳從聲塵那裡收回來,六根不要再往外面奔走,收回來,一心專念。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就是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是真學問。把六根收回來,不再攀緣外面六塵境界,就對了,這就叫一心專念,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夾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是淨念相繼,淨就是不夾雜,相繼就是不中斷。

  覺明妙行菩薩講了九個字,跟大勢至菩薩講的是一個意思。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這個小冊子裡面說「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很好懂,念佛的祕訣在此地。果然能夠這樣做,這叫真精進,萬修萬人去,不要再胡思亂想,一大堆的疑問,胡亂想。

  家師也常常遇到同修來問他,說業障深重,業障重是什麼樣子?在哪裡?那個樣子就是這樣子,疑問一大堆。疑慮太多太多了,不老實,他的心定不下來。果然功夫得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絕對沒疑問。

  家師也說過,凡是來問他問題的人,就是不老實。功夫得力的人,一定不會去找他,他說為什麼來找他,不用找他,功夫得力了,不用找他。為什麼不用找他,他說「我不如他,他們來找我做什麼?他馬上就要作佛去了,我在這裡,還在他後面。他要找是找前面的,他怎麼會找後面的?要找一個比他高明的,不能找一個不如他的」。這是家師曾經如此說過。

  諸位要曉得講經不如念佛!這也是家師時常說的一句話。家師是講經的法師。我自己本人也是發心來學習講經,但是學習這麼多年,確確實實家師說的這個話,我自己也有所體會。確實講經不如老實念佛,一個真正老實念佛的人,講經法師是比不上他的。

  念佛功夫得力,正是諦閑老和尚說的,諦閑老和尚是講經的法師,是民國初年天台宗的一代祖師,講經說法。他講經講得感應到舌燦蓮花,我們講經的法師無法與他相比的。他是這麼有成就的講經法師,你看在《影塵回憶錄》(這是倓虛老法師說的),諦閑老法師看到他的鍋漏匠徒弟往生,他看了讚歎。他說什麼?「你的成就比天下叢林方丈住持高得太多了,天下叢林方丈住持比不上你;天下弘宗演教的這些善知識、這些法師也不如你」!這是真的,這話不是假的,包括他本人自己,包括諦閑老法師自己,他還自嘆不如!鍋漏匠的緣好,真修!諦閑法師緣就不行,不如鍋漏匠。

  你想要念佛,這個人來請教,那個人來請你講經,你有什麼法子!這一點我自己也真正感受得很深刻,確確實實緣不好。像鍋漏匠也沒人知道他,沒人認識他,決定沒有人會去找他,他不認識字,這就是他的緣殊勝。他正好利用此機會,自己好好的念佛,得到如此殊勝的成就。因此我們不能不明瞭,出名了,名聲大了,好不好?不好。

  名氣大了,那時候障礙就多了,要找你的人太多,找你的人就是給你打閒岔,就是來妨礙你,就是讓你的功夫間斷,讓你夾雜。你的功夫不純,出名的人縱然往生,往生的品位也不高。諸位如果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你還會去爭取名嗎?爭名爭利,這不是叫做自找麻煩!這些都是要真實智慧你才能照了,沒有真實智慧不行!世間人都認為名利好,修道人名利是障礙,大障礙,障礙你精進。所以諦閑老法師這個方法是非常非常值得可取。

  早年家師在美國有很多道場,就是念佛的道場,他也都是勸大家用諦閑老法師這個方法,那些同修的反應都非常好。大家一塊共修,雖然在一塊共修,還是各人修各人的,只有念佛的聲音、音調統一,其他都隨自己的方便。

  這一個念佛堂分作三個區域,當中對佛像這部分是拜佛區域,拜佛的區域。靠佛堂兩邊,靠牆壁,一邊是靜坐的區域。拜佛跟靜坐當中是繞佛的區域,你喜歡繞佛,走繞佛這一道。你繞佛累了,想坐坐、休息一下,你止靜面壁,面向牆壁,向牆、向壁坐下來。出聲音念佛只有繞佛的人出聲,止靜的人不出聲,默念。默念就是金剛持,口動不出聲,嘴動,聲音沒出來,養神,恢復體力。拜佛也不出聲,只有耳朵聽佛號的聲音,或者是一句佛號一拜,或者是兩句佛號一拜,拜佛快慢隨你自己的方便。

  這個方法比什麼都好,真的是老少咸宜。老年人體力較衰弱、較差,拜佛的速度很慢,年輕人拜得很快。如果你要敲引磬,同時拜下去,同時起來,有的時候年歲大的人跟不上,他們身體較差,動作較慢,跟不上他就生煩惱。所以家師用這個方法,不用引磬,各人拜各人的。你要拜得快就快些,你要拜得慢就慢些,這樣大家統統沒有壓力,念得很歡喜!非常適合於現代的社會。

  這條就是說「不取無益苦行」,我們選擇修行的方法,不可選擇無利益的苦行。苦行是很好,佛很讚歎,但是無利益的苦行,佛不讚歎。佛教我們修要修有利益的,這點非常重要。否則你修苦行,若無利益,多浪費精神、浪費時間,得不到利益。所以苦行對我們無利益的,我們就不採取、不採取!下面說「喜」覺分。

  「住真法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真法喜是你修學功夫得力,這個喜悅是從內心裡頭流露出來的。「顛倒之法而喜」指什麼?指外面的刺激,世間人五欲六塵的歡樂,歡樂場所、世間的夜總會。

  家師在二十歲的時候,(他也講過),那時候剛剛離開學校不久,曾經在上海住過四個月。晚上跟朋友常常一起去逛夜總會,那個夜總會就是「顛倒之法而樂」。家師那個年代的夜總會,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的花花世界,我們這個時代,如KTV、卡拉OK這些場所,這些歡樂場所,這些場合,歌舞的場合、戲劇的場合,這都是依顛倒之法而喜。那不是真的,這些我們不可以去接觸。

  住真法喜,依聖賢教誨修行,修行裡頭有法喜,功夫得力就有法喜,得定、開慧。研究經教裡頭也有法喜,契入境界,法喜充滿。世間聖賢讀聖賢書契入境界,夫子也講過,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依正法而生的喜悅。七覺支裡面的喜,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歡樂之喜。我們一般歡樂,有說有笑、快快樂樂,不是這個喜,不是這個意思。世間這個喜樂不能叫做覺支,跟菩提不相干。這裡是說七菩提分,菩提是覺悟,世間這些喜樂不覺悟,所以跟菩提不相干、不相應,決定要跟戒定慧相應,這才是法喜。

  第四個是「除」覺支,除是斷除,「斷除諸見煩惱,不損真正善根」。這個我們要懂得!怎麼樣把煩惱斷掉又不損真正善根?這個地方你一定要懂得。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也聽得很熟了,「煩惱即菩提」。你看七菩提分,煩惱就是菩提。煩惱要是斷掉,菩提不也斷掉了嗎?那你善根就損壞掉了。「斷除諸見煩惱」,這個諸見是邪見,又「不損真正的善根」,這是什麼?轉煩惱成菩提,煩惱沒有了,煩惱變成菩提,是這麼一回事。

  要怎麼轉?這裡面就是覺跟迷,迷了的時候是煩惱,覺悟之後是菩提。我們舉一個最容易體會的例子,可以說每個同學在一生當中都會遭遇到,別人有意無意毀謗你,你聽了很生氣,這就生煩惱,他毀謗你,你接受了。你心裡生瞋恨,還要想方法去報復,這就生煩惱。如果你覺悟,你就不在意了。再嚴重的毀謗,你會念阿彌陀佛,家師常常說你會感謝他。為什麼?替你消業障!你看煩惱沒有了,菩提生起來了。諸如這種例子,一念覺、迷,一念覺,煩惱就轉成菩提。

  最嚴重的災難,像佛在經典裡面,《金剛經》講到,講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最嚴重的災難。那真的叫冤枉!忍辱仙人一點過失也沒有,歌利王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發那麼大的瞋恨心,把忍辱仙人處死。這段故事詳細記載在《大涅槃經》裡面,《金剛經》只是引用一段,沒詳細說。

  歌利王帶著許多文武大臣以及宮中的眷屬,出外打獵,在古代國王時常出去打獵。這個事情也是很值得高興、很興奮的事情,帶著宮女一起去。到了野外,忍辱仙人在樹下修行,宮女遇到忍辱仙人,看到這個人在山裡頭修道、修苦行,很好奇,一群宮女就走近他,向他問好,請教他。忍辱仙人為她們說法,她們聞法,聽了之後非常歡喜。

  這個事情被歌利王發現了,歌利王看了很不高興,非常生氣,以為忍辱仙人在調戲他的宮女。當然這裡面也是有一些冤家對頭,有一些人說壞話,說這個修行人是假的不是真的,來調戲這些宮女。國王聽了非常生氣,將忍辱仙人處死刑,凌遲處死。這個凌遲處死,不是一刀把他殺死,將他的肉一塊一塊慢慢的割下,讓他慢慢死,這就是凌遲處死。

  這是最大的冤枉,最大的侮辱。忍辱仙人覺而不迷,不但不恨他,沒有一點怨恨心,被一刀一刀慢慢的割,他連起一點怨恨心都沒有,忍辱波羅蜜圓滿;沒有一絲毫報復心,持戒波羅蜜圓滿。感謝歌利王,發願「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這就是「斷除諸見煩惱,成就無上菩提」!不但是不損,還成就無上菩提。我們要記住,逆境惡緣常常遇到,遇到之後,你想想佛菩薩給我們的示現,教我們怎樣處逆境,怎樣處惡緣;要學諸佛菩薩高度的智慧,轉煩惱為菩提。

  下面一個是「捨」覺支,「捨所見念著境,永不追憶」。這個「除」跟「捨」,「除」是對內,我心裡面的瞋恚、報復,這是裡面的煩惱。「捨」是對外面的境界,外面五欲六塵境界常常在誘惑你,你見到、聽到了,不要著相。

  這個境界相你不要著相,事過境遷,永遠不要再去懷念它,你每一次懷念,阿賴耶識裡就落一個種子,這就造業。口沒有造,身也沒有造,意在造業。要常常記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佛跟我們講的事實真相。凡夫很難覺悟,很難了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真正是千言萬語,重要的是不斷在重複,我們聽得耳熟,但是不會用,境界現前立刻就迷了。怎麼知道迷了?妄想分別執著生起來,不管用,用不著!

  現在科學家,這也是很不容易,用科學的方法、高深的數學推斷,逐漸逐漸對於佛經上講的諸法實相,漸漸有一點明朗化了。譬如佛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大家都很熟很熟,《金剛經》上講的話。現在科學家發現,講時間跟空間,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時間跟空間等於空、等於零。大乘經上常常講到,無量劫是長時間,一剎那是短時間,無量劫可以濃縮變成一剎那,一剎那可以展開為無量劫,時間沒有了。

  他方佛土距離遙遠!像《彌陀經》上講的,娑婆跟極樂世界距離有十萬億個佛國土。在某一個境界裡面,我們坐在此地,阿彌陀佛就在那裡,在我們面前,阿彌陀佛沒有來,我也沒去,就在面前,這個遠近沒有了,空間沒有了。現在的數學推論到在某一個條件之下,沒有空間、沒有遠近,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時間,佛經上說的這個,科學家點頭,可以相信。說到宇宙怎麼來的,科學家也逐漸發現是佛經上講的,一時頓現,剎那不住。逐漸逐漸科學都把這些理論證明出來了。

  他們雖然是證明,理論上證明,沒有問題,但是他們不能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是屬於甚深的定力。甚深的定力把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除了,宇宙的真相才明白。真相,實實在在就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解脫就是大自在,不可思議的大自在。沒有遠近,沒有過去、未來,沒有生滅,所謂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不可思議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這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

  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又不是二,這奇怪!一念覺,這個世界確確實實就是一真法界;一念迷,這個世界就是五濁惡世。世界沒有覺迷,世界沒有染淨、覺迷,染淨是在我們自己。

  所以「捨」,就是捨我們的分別妄想執著,我們平常講的放下、講放下,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最重要的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為什麼?外頭境界沒有障礙,外面境界沒有障礙。我們凡夫搞錯了,總認為障礙在外頭,佛告訴我們,外面境界裡頭沒有障礙。

  第六個是「定覺分,於諸禪定境界,不生愛見妄想」。末後一個是「念覺支」,「定慧均平」。

  這集的時間已經到了,第六「定覺分」與第七「念覺支」,留到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這集我們就說到此,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