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九十集)  2006/4/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90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九十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普賢十大願王第四願「懺悔業障」。

  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三界統苦」。欲界,這三大類的苦,苦苦、壞苦、行苦,統統要受,沒辦法避免。無論你行善、造惡,統統要受。色界天有禪定的功夫,伏住一部分的習氣煩惱,所以他苦苦沒有,但是他有壞苦、有行苦。到無色界這高了,連身體都不要。無色界,我們一般稱之為靈界,他沒有色相,所以他沒有壞苦,他有行苦。所以佛講三界統苦、三界火宅。我們只有懺悔業障,真正把業障懺盡,你才能夠永脫輪迴,那才叫真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地藏經》上講的那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意思很深。他是拿法身菩薩來做標準,用法身菩薩的善,以這個標準看我們六道裡面的眾生,從地獄道到天道都是不善,出不了輪迴。天福享盡,阿賴耶識裡頭還有惡習種子,還是要往下面輪迴墮落,這不能算善。要真善的話,永遠不再墮落。永遠不墮落那只有超越,除超越之外,沒有別的辦法。超越六道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稱善了,小善不是大善,不是究竟圓滿的善。究竟圓滿的善在一真法界,所以你還得要超越四聖法界。

  換句話說,懺悔法門在佛門裡面,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不能離開。等覺菩薩還要修懺悔業障,他什麼業障?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業障。所以諸位要曉得等覺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帶業往生,他帶得最少,只帶一品生相無明。淨宗法門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淨土帶業只帶無明,決定不帶見思,決定不帶塵沙,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淨土,可以帶塵沙煩惱,可以帶見思煩惱,這是所有諸佛剎土裡頭找不到的。

  修其他法門,你的懺悔業障,好像我們在學校學習成績分數一樣,大概你總是要有五十分才算及格,但是西方淨土不一樣,西方淨土的標準很低,懺悔業障大概有五分就能往生。別的法門,其他諸佛剎土要五十分你才能往生;這個地方錄取標準,五分就行,對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講,我們努力一點,能夠把自己業障懺除一點點,這樣就能往生,這個不可思議。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你才會真正肯定,除這個法門之外,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就是說我們沒有能力在這一生當中把自己的業障大幅度的懺悔掉,這我們一般人做不到。

  做的方法,每天要反省,每天要想自己的過失。我們的早晚課,為什麼要做早晚功課?做早晚功課有什麼好處?早晚功課不是為佛菩薩做的,是為自己做的,這個意思要清楚、要明白。早晚課就是修懺悔法門。早課提醒自己。我們家師選讀的經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作早課,提醒自己,我今天的想法,我的思想、我的行為,希望能跟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每天早晨做早課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與佛教誨相應,我今天做到了,明天要保持,不能失掉。沒有做到要生慚愧心,一定要發改過的心,明天一定要做到。這樣做早晚課就有功德,幫助你懺悔,幫助你發現過失,幫助你改正過失,那就叫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言語。言語行為都是從念頭生的,所以錯誤的思想是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你錯誤的想法才導致錯誤的言語行為。所以修行,意業比什麼都重要。身口是受意業指揮的,意是為主,所以從意業開始懺悔,這是從根本修。意業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想法,把它修正過來,依照經的標準修正過來,希望能有正知正見。正確的認知,正確的見解,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除了讀經、聽經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讀經、聽經,以經為主。

  諸位要記住,世尊入滅之前教導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人所講的在經上要找到理論根據,所以一切人說的只能提供我們做參考而已,因為是人,他也是凡夫,他到底說的是對還是不對,我們要有智慧去辨別,不能盲從。盲從,我們就愚痴,我們就會走錯路,所以要有智慧去選擇,這樁事情不是一個容易事。

  眾生根性不一樣,佛對那一類的根性,他有一種說法。譬如最明顯的,佛對於執著有的人,他就講空。說空什麼意思?破他執有。但是有一類執著空的人,佛跟他講有,破他執空。佛說法是破眾生的執著、破眾生的分別、破眾生的妄想。眾生妄想執著不相同,佛用的方法善巧方便不一樣。眾生要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就無法可說,無法可說才叫真說法。這誰懂?只有法身菩薩,深位的法身菩薩他們理解。不要說六道凡夫不懂,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他們也不懂,所以這樁事情很難。但是它有個總原則,如果我們抓到這個總原則,我們對於諸佛菩薩說種種不同的法,心裡就有數。什麼叫總原則?叫契機,佛說法契機契理。契機是適合現前這個人的需要,適合他的程度,對這個人有好處、有利益,這叫契機;理,決定不違背。不違背真理,講出來又適合現前這個人的需要、他的程度,這就叫契理契機。只要契機契理,這樣就對了,這是一切諸佛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度一切眾生的總原則。契理契機,總綱領、總原則。

  總綱領的名號在大乘佛法裡面來講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性德的本名,是我們每個眾生自性本來的名字。持名念佛,一切諸佛都是這樣教給我們,用這個名號把自己的性德喚醒,叫回來,是這個意思,對我們一個啟發。

  佛,佛教,必須要認識清楚。什麼是佛?大乘法裡頭給你講得很多,佛是你的真心,不是外面,自性真心那叫做佛。印度話叫做佛,叫做性,叫做本來面目。得把這個字的意思了解清楚、了解明白,然後這些名詞術語我們才能稍稍有一點體會。信佛,信我有真心,信我有本性。你看經上,我們前面念過「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信阿彌陀佛是信我自己的心,念阿彌陀佛是念我自己心的本名。我不信佛,不信自己的真心,不信自己的本名,那是什麼?迷惑顛倒。中峰禪師講得這麼清楚,「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

  這個法,一切諸佛都說是難信之法,為什麼?人迷了。他相信什麼?相信自己的煩惱習氣。以為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我,這樣他就搞六道輪迴,起心動念造無量無邊的業,業感輪迴,他在輪迴裡頭受苦受難,很冤枉。他本來是佛,本來他是得大自在,他有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相好,現在統統迷失掉了。

  諸佛菩薩,等於說他們都是過來人,是覺悟的人。他把他怎麼樣覺悟,怎麼樣恢復,把他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便利我們照學,照著這個方法學,省事省多了。我們如果真的懂得,真的明瞭,在這一生當中好好的修學,你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能夠證得。你要問證得什麼?跟大家講最現實的,證得你的相貌愈來愈好,你愈來愈年輕,愈來愈健康,你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得金剛不壞身,你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會衰老,永遠快樂。無論做什麼事情,事事都順心,事事都如意,「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些好處你都能得到,這是講最現實的,一絲毫玄妙都沒有。你要是得不到,得不到是你不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方法,你學錯了。

  你果然懂得這個道理、懂得方法,你修學沒有一絲毫偏差,這些果報你肯定會得到。要多久時間你會感覺到有效果?三個月。三個月到半年當中,你就能感到效果,你就會產生信心,你的思想行為就會改變。這個改變是你真正去做,改變是從你的相貌、體質,你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很明顯的看出來,你真正在用功。你要是假的那就不行,人家一看就看出來。表面好像很用功,但是處事待人接物跟經典講的都違背,那就是假的。為什麼?看你的相貌也沒有改變,看你的行為也沒有改變,就知道用功不是真的,這個道理現在有科學證明。

  過去家師常用日本江本勝博士拿水的實驗結晶,這有科學的依據。水,用善意對待它,結晶很美麗;用惡意對待,水結晶就非常難看,這就是科學實驗非常明顯的證明。為什麼說你真正修行,你的相貌會變得很好?因為你修行,你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都修正為善的念頭。你的心善、你的思想善、你的行為善,那麼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你的身體器官跟細胞,它頭一個反應,就跟江本勝博士實驗水的反應一樣的道理。你每個器官會變得非常美好,那就最健康的;每個細胞也變得非常美好,你就年輕了,就是這個道理。

  過去我們只是聽佛在經上講,我們老老實實依教修行,也沒有想到什麼相好、身體健康,沒有想到這些事情,這是果報。我們只是聽老師教誨,真的從心理上做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果然這個改變就起作用,這個作用我們自己沒有發覺到,別人發覺到。別人發覺你相貌不一樣了,現在相貌比以前好看多了,氣色也不一樣。身體健康不一樣,以前很容易生病,總是有些腰酸背痛,現在統統沒有。過去偶爾還會感冒,這幾年連感冒也沒有了。細心去觀察,我們自己細心去反省,這是什麼?業障消除的效果。

  早年家師聽章嘉大師教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大師教他求佛,教他不要求人。他說求人,別人要不答應,你就起煩惱,這是沒錯。當然我們要拜託別人,別人不肯,會失望,心裡會難過。他說求佛菩薩,但是你求佛菩薩沒有感應的時候是什麼原因?自己有業障障礙。你把業障懺除掉,感應就現前,真的是有求必應。這個求,如理如法,決定不是為自己的享受,決定不是為自己、為個人。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決定不能求這個,求這個是增長你的貪瞋痴。佛菩薩大慈大悲,絕對不會增長你的貪瞋痴慢。佛菩薩慈悲是幫助你消除貪瞋痴慢。

  你果然把貪瞋痴慢懺除掉,念念為正法久住,為續佛慧命,為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一切諸佛菩薩都護念你,都幫助你,為什麼?你跟他的心一樣,同心、同志、同行。一切諸佛菩薩都是這樣,你跟他的心一樣,他那個加持的力量就加持到了。中峰禪師在此地勸我們發願,希望我們願願都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這樣你就得到圓滿的加持。阿彌陀佛加持你,十方一切諸佛都加持你,你怎麼會不自在?你怎麼會不快樂?十方一切諸佛加持,再跟你說,十方一切善神都加持你,他們的心願解行都相同。所以這一願我們要非常重視。

  我們對人沒有禮貌,貢高自大,目中無人,這都叫業障。所以禮敬諸佛是懺悔業障,懺悔我們貢高我慢的業障,稱讚如來也是懺悔業障。最大的業障就是嫉妒障礙。我們看到別人的好事,我們絕口不提;看到別人不善的時候,一天到晚說他不好的地方,自讚毀他,對自己讚歎,毀謗別人。現在要反過來稱讚如來,這個人,他的優點我們讚歎,他的缺點我們不讚歎,也不講,讓他自己去想,讓他自己反省,這就是修稱讚如來,這就是懺悔這個業障,懺悔嫉妒障礙的業障。廣修供養也是懺悔業障。我們自己心量很小,自私自利,不能捨己為人,要修廣修供養,將我們的心量拓開,見到一切眾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無條件供養幫助他,你想想這是不是懺悔業障?然後你再看普賢十願,每一願都是懺悔業障。所以十願裡頭,懺悔業障是總願。

  我們也可以說菩薩道從初發心到如來果地,修什麼?就是修懺悔業障。你要把業障統統懺得乾乾淨淨,一絲毫都沒有了,那你就圓滿成佛。前面家師說過,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那就是他的業障,他那品生相無明還是要懺悔,那品的業障懺除了,他就證得圓滿佛果。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肯定自己業障深重,天天要發現自己的業障,天天要懺除自己的業障,我們在菩提道上才會進步。

  【五者隨喜功德。】

  這一條非常重要,它是對什麼?對嫉妒障礙。我們看到別人做好事,心裡就不爽快,比較嚴重的就想辦法障礙他,不希望他的好事做成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知道碰過多少次。這也是事實,我們要好好檢討反省,凡夫都有這個煩惱,嫉妒心,我們自己都有,不要看別人,看別人要先想自己。我們自己有這個煩惱在,要把它改變過來,把它扭轉過來。所以修隨喜功德,這條非常重要。

  一切眾生都有這個業障,都有這個毛病,如果沒有這個毛病,佛就不用講這條了。眾生這個毛病、業障就是不願意隨喜別人,別人做好事,看了心裡很難受,他不起歡喜心,不去協助,殊不知隨喜功德跟自己所修的功德無二無別。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諺語常講「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人家的好事我們要成全他,但是不能成全人家的惡事,不善的事情我們不隨喜。善事、好事,對社會、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應當隨喜,不應該心量那麼小,要把心量拓開。所以家師在新加坡跟九大宗教,天主教,他們要到非洲辦義診,組一個醫療隊,家師一樣是無條件支援他們,這就是修隨喜功德的一個具體表現。

  好事有人做,我們修隨喜,我們能幫助,盡心盡力幫助他;不能幫助,起歡喜心,希望他的好事能做圓滿、做成功。在這個隨喜當中,前面也講過,我們要有智慧去揀別。這個人做好事,善的這部分我們要讚歎、隨喜。往往一些善事當中難免在社會上夾雜著惡事,有夾雜,這樣我們要怎麼修?我們就隨喜他的善,正面的我們要隨喜,但是他附帶的負面的,我們就不能隨喜了,這樣就正確。好事有人做,我們生隨喜心,功德跟他一樣,所以不一定這件事一定要我來做,不要去搶功。

  所以家師說過印北京房山石經,一部《大藏經》打在石頭上,一部石經,因為也是有些人的嫉妒障礙,在這當中爭名奪利,所以印不成,但是到今天家師還是念念不忘。當然我們聽到家師 淨空上人,他要印房山石經,我們也是要修隨喜功德。有障礙,我們還是盡量想盡辦法,希望把這件善事能夠完成。另外,《四庫薈要》。不管什麼人去做,我們都要隨喜,只要有人去做就好。有人做,我們就協助他,全心全力幫助他,這功德都一樣,所以不一定事情要我們自己去做。沒人做,我們要發心去做;有人做,我們要隨喜。我們做這個事情,房山石經、《四庫薈要》是中國的寶藏,是真正的寶藏,希望這個寶藏能夠流傳到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讓全世界的眾生都能夠接觸到。我們只有這個願望,於自己名聞利養一絲毫都沒有。我們要認識隨喜,隨喜的功德無量無邊,要歡喜去做。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人家的好事要成全他,惡事就不能成全他,這才是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轉法輪,這是我們常講的。法輪本來是佛教裡面常用的一個標誌,佛用這個做標誌。為什麼用輪?輪這個標誌代表圓滿。佛跟我們講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諸法實相,非空非有,輪能表現。輪是圓的,圓當中有個心,圓心,非有,那個心看不到,但是有,外面的周圍,那個是有,但是那個心是空的,所以這個圓形的非空非有。在圓的圖形裡面能夠顯示出非空非有的道理,所以佛用這個做標誌。告訴我們,事有,事就是外面的圓周。這個輪,像我們看車輪,或是機械圓形的,外面的周圍有,圓形的就是輪,那個有。在事上是有,但是理無,圓心你找不到,心沒有。但是心也不能說沒有,它也是真有,有是怎麼樣?沒有形相,你不能看到它的相。

  所以心叫空,輪叫色,一個色,一個空。《般若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道理在輪的相顯示出來,這就是世尊一生當中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講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有跟無是一不是二,沒有離開輪。你真正通達,原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就是無,無就是有,這個道理很玄、很深,但是它是事實真相。因此明瞭之後,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你的心定了。你著空是錯誤,著空就是不起作用;你要著有,你就不了解有從哪來的,有的根本是什麼你不知道。所以空跟有都要明瞭,空有都不執著,一切隨緣度日,那才得大自在。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不但分別執著都沒有,妄想也沒有,你這個人怎麼會不自在?得大自在。你會得到真正的法喜,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你完全隨順法性,隨順自然,沒有妄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佛跟我們講這個道理,講這個事實真相,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究竟圓滿幸福的生活。

  再來,『請轉法輪』,這個意思就是請佛常常教導我們。佛是一個過來人,他已經恢復自性,已經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究竟圓滿的相好,我們一切眾生希求的,佛統統得到,統統表現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了,為什麼他有這樣圓滿的智慧、這樣的德能、這樣的相好?他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各個都有,就是迷悟不同。迷,你錯用了心,你就變成現在這個模樣;覺悟了,你就恢復,恢復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就是佛。

  「請轉法輪」,就是請諸佛菩薩、請這些覺悟的人常常來教導我們,用一般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請佛講經說法。因為講經說法這個名詞在從前沒有問題,現在的人聽到這個話,他就想到這是宗教,他就會想到宗教。所以我們換個名詞,這就叫契機,換什麼說法?請他來教導我們,講經說法就是教導我們。教導我們不是一教你馬上就會,一教就明白,那就好辦了。我們煩惱習氣很重,教一遍不懂,所以古人教導我們,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長時間,要一門深入,我們才能夠覺悟。所以請轉法輪得要長時薰修,怎麼辦?再進一步:

  【七者請佛住世。】

  進一步就要『請佛住世』。這個老師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覺得很有受用,很歡喜,我們請他長住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長時間的教導我們,時間短了不行。要怎麼樣請他?絕對不是說我對你很禮遇,招待得很好,讓你衣食住,都能夠滿足你,不是這個意思。真正有道德的人絕對不貪圖五欲六塵的供養,決定不貪圖名利,他沒有這個念頭。用名利、用五欲六塵想把他留住,留不住。他完全捨棄掉了,你怎麼能留住他?那要怎樣才能留住他?依教奉行,真學。你若真正學習,你叫他走,他都不走,為什麼?他一定要成就你,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明心見性,幫助你修行證果,他不會捨棄你。

  所以這些諸佛菩薩、這些善知識在這一個地方,這常講緣分,機緣成熟,他來了;緣分沒有了,他就走了。什麼叫緣分沒有了?大家不肯認真學,都學些表面,沒有認真學,佛菩薩就走了。「請佛住世」的條件沒有別的,就是每部經後面最後一句話,信受奉行,你能做到這四個字,你不請他住世,他也在那裡住世。你對他所教的相信,一點都不懷疑,你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把他所教的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落實到自己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是在真學佛,你不是假的。所以我們用真誠心,諦信,慧解,依教修行。

  我們要請佛菩薩、請善友長住在這個世間。我們知道煩惱習氣決定不是短時間能夠斷盡的,因為我們被煩惱薰習的時間太長。就好比木材放在水裡面泡了幾十年,濕透了,現在把它撈起來,用一把火想把它燒燃,不容易,要很長的時間,慢慢它才能燒燃,要很久。我們現在就等於在水裡頭浸泡多年的木材,濕透了,透到裡面去,現在要用烈火把它燒燃,火要不猛烈沒用處,一點點火,烘一下,烘一下,燒不起來。這樣的木材,什麼地方能燒燃它?煉鋼爐。放在煉鋼爐,火是不熄的,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一天到晚不中斷,把它燒燃,兩天,二、三個星期肯定木材就燒掉了。這就是比喻說明長時薰修,天天講。

  家師在三時法事,他說他是個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等根器,不是上根利智。他說他今天有一點成就靠什麼?靠老師的教誨。他跟老師,最初跟章嘉大師三年,章嘉大師圓寂之後,他再跟李老師十年;十三年。十三年,根基打下去,然後自己自修。每天自己讀誦經論,同時接受一般同修的邀請,為大家講解。三年前,就是2003年,家師學佛五十二年,今年2006年,到今年是五十五年,五十五年講誦經論沒有間斷,在講台上講經四十八年沒有間斷。所以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種種的誘惑,他不動心,就是有這麼長時間的薰習才做得到。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薰習,你要說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動心,除非那是聖人,不是凡人,沒那麼簡單。所以要這麼久的時間,境界才轉得過來。所以他說從境界之轉,如果十年十年看就很容易看得出來,確確實實。

  所以家師說孔老夫子是中等根性,不是上根利智。釋迦牟尼佛是上根利智,你看他三十歲示現成道,第一部經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那不可思議,真正是上上根人。而我們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成就,他說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歲建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家師說他的進展跟孔老夫子差不多,是漸漸提升,不是頓悟,不是圓證,是逐步漸修漸證。這五十多年鍥而不捨,愈學愈歡喜,尤其這幾年契入境界,真的是法喜充滿。《論語》開宗明義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家師說他對這句話有很深的體會。人生最大的樂事就是學,所以夫子在《論語》裡面所說的幾句話,就是學習,是人生最快樂的一件事情。這集的時間到了,十大願王還沒講完,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