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二十三集)  2005/2/2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23

  諸位觀眾,我們接下來再看《彌陀經》經文: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上一集這段經文我們還沒講完。眾苦裡面「苦苦」,我們前面簡單介紹過生老病死,這是人以及一切動物生理上基本有這四種苦,這是講身體,生理。

  第五種是「求不得苦」,這是屬於心理上、精神上的苦,就是第五種。求不得就是求不到,一切眾生哪一個沒有欲望?哪一個人沒有希求?可以說不管什麼人,人人都有欲望,都有希求,都有自己希望要求得的願望。欲望、希求,一切眾生都有,但是欲望沒有止境,也就是說這個欲望沒有停止的時候。欲望多,所求得多,大部分都是失望,有一句俗話說「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話也就說明我們所希求能夠如我們的意思求得到的是很少,大部分求不到。希望求得,求不到就失望,失望就很痛苦了,這個事情真的是很苦。欲望愈多,你的苦就愈多,願求多,你的失望就多。

  真正修道的人對於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他是隨緣,得過且過,過得去就好。他沒有希求,苦就少了,心裡面妄念少,希求少,只要能維持生活就非常滿足了。這樣的人往往健康長壽,所以有很多人不懂得。

  早年中國大陸剛剛開放,很多人到大陸去觀光旅遊,發現到中國內陸貧窮落伍,現在人講的衛生條件,內陸很貧窮的地方什麼衛生條件都沒有,這在一般海外、國外來看,這裡的人身體一定不健康,可是它這裡頭的人竟然健康長壽。八、九十歲還算是年輕的人,活到一百二十歲、一百三十歲的人還不少,這什麼原因?聽說外國人進去調查,查不出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佛經裡頭常常講心清淨,心淨、寡欲、少求,一般講清心寡慾,心清淨欲望少,他希求的少,這就是健康長壽的原因。知足常樂,他沒有煩心的事情,他沒有憂慮的事情,每天吃飽了就很滿意。

  所以諺語常講「憂能使人老」,憂慮能使一個人老得快。已經開發的國家,人民生活都非常富有,但是他憂慮,他不知足。日夜追求享受,追求生活品質的提高,他怎麼會不老化?很容易衰老,道理就在此地。

  世間也有賢聖,也有聖賢!問題是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遇到,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聖賢的人,遇到的人也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接受聖賢教誨。這樁事情就看大家的福報了。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求可以得,就是說你有所求是求得到的,是可得到的,不是求不得,不是說絕對求不到。佛法裡面說得就更妙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在佛門裡面不管你要求什麼,一定有感應,沒有一樣求不到的。但是有一個先決的條件,你要懂得求的道理,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希求,沒有一樣得不到的。

  雲谷禪師傳給袁了凡先生的就是這個道理。了凡先生認真去做,果然有效應,他求功名得功名,求兒女得兒女,這是命裡頭沒有的。他命裡頭沒有功名。古時候講功名就是現在講的學位,在中國古時候不是叫學位,叫功名。它也分三個等級,秀才,這是最低的,實在講秀才還不算有功名;比秀才高一級,比秀才高一個等級,舉人,舉人算是有功名了;最高的,進士。實在講進士就好比我們現在學位裡面的博士,最高的學位,舉人是次一等的碩士,秀才好比學士,這是中國古時候讀書人三個等級。

  了凡先生只能考中秀才,命裡頭沒有舉人,進士當然更不用說了。你看看他命裡頭沒有,命裡頭沒有功名,他求功名,真的,他考取了舉人,考中了進士。命裡頭他也沒有後代,沒有兒女,結果他也有兒女,生兩個兒子都很好,真的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孔先生給他算命,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差不多延壽延二十一年,他活到七十四歲,本來是活到五十三歲,結果活到七十四歲,真的是有求必應。

  聖人不欺騙人,凡是想要求,你若懂理論、懂方法,這個理論是因果,你種什麼樣的因,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現在這個世間,希求、欲望已經變成了現代人思想裡面第一樁大事,一生就是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拼命去追求。理論他不懂得,方法他也不知道,憑著自己煩惱習氣、世俗的知見去判斷,所以競爭!爭得到或爭不到?爭不到!

  爭不到就用非法的手段,損人利己,侵犯別人的,侵奪別人的,滿足自己的欲望。有時候好像有效果,真的把別人的財富奪過來,有時候好像奪得來,殊不知你能夠奪過來,你能夠享受多少時間,還是你命中本來有的。你命裡頭要沒有,你想要爭也爭不到,你想要奪也奪不來。縱然奪到了,你自己也不能享受,命裡頭沒有!好像要去偷、要去搶,命中如果沒有,還沒偷到手,還沒搶到手,就被人抓到了。或者偷到手、搶到手,還沒用到就被人發現了。所以命中沒有,你要奪取、要競爭,用什麼樣的手段還是得不到,用非法的手段得來的,還是你命中本來就有的,你沒用這種手段,用正當的手段一樣會得到,只是時間比較慢而已。

  但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這就造罪業,這就很冤枉!所以命裡面沒有,求不到,這才是真正的原因!命裡有的何必要爭,要去爭!命中有,你沒必要去爭,也能夠得到。

  了凡先生最初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他命中的財富,算他每年有多少收入,這一年當中,哪一年收入多少,都一定的。時間還沒到也得不到,時間到一定有。要提早也得不到,一定要到那個時間。孔先生給他算,排流年,算他每一年的收入,每一年每一次考試考第幾名,都給他算出來。他年年試驗,試驗了很多年,一點都沒錯,都是依照孔先生所排的流年,所算的,今年要收入多少就收入多少,考試考第幾名就考第幾名,跟孔先生算的絲毫不差。於是他就相信人有命運不能勉強,所以他把這個競爭、爭取的念頭統統放下,也不求、也不爭了。為什麼?求不到,爭不來,命裡頭沒有,你怎麼求都沒效。

  這些妄念統統沒有,他心定了,這樣他才能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三夜三日,沒有起一個妄念。雲谷禪師感覺得很希奇,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佩服他,對他說:你修行功夫不錯。問他是什麼功夫?了凡先生說:我不是什麼功夫,不是說我沒有妄念,因為起妄念沒有用,無濟於事,打妄想也沒用,所以乾脆就不想。雲谷禪師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的命已經被孔先生算定了,我清楚我這一生當中所遭遇的,哪一年哪一天吃多少賺多少,已經都算定了,會遭遇什麼事情也都算出來了。所成就的,我統統清楚、統統明瞭,打妄想有什麼用!

  這個時候雲谷禪師聽了他這樣講,才哈哈大笑說:我本來以為你有什麼修行的功夫,原來還是一個凡夫,是這樣的凡夫。這才開導他,沒有錯,凡人確實是有命運,誰都不能逃過命運,命運是一定有,為什麼?只要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就有命運,命運是這麼來的。什麼人沒有命運?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聖人,他超越了。換句話說,你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肯定是六道眾生,你在六道裡面當然受命數的拘束,你動彈不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你跟人爭,你要去奪,胡作妄為,胡亂來,這樣怎麼樣?把你原來命中的福報折掉了、折損了,損失掉了。譬如說你命中今年這一年可以賺一百萬,用非法的手段好像你得到了,得到五十萬,很歡喜,用非法的手段去爭,賺五十萬。但是實際上他不知道他本來是要賺一百萬,因為用這種方法、不法的手段,只剩一半,只賺了五十萬,他自己不知道,還覺得很高興。這是拿個比喻來說。

  我們再用一個比喻,譬如說你有一億的財富,就是說你一生當中有一億的財富,你命裡頭有的,有一億的財富。但是用非法手段,你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不是善的,都是惡的,惡念、惡行,結果你命裡頭一億的財富打了對折,只有五千萬。你得到五千萬自己還覺得很了不起,這是我用頭腦、用什麼手段怎麼樣得來的,其實已經打對折了。如果惡業造得很重,做傷天害理的事所奪來的這些財富,大概還要打更大的折扣,可能你一億的財富就變成一千萬,中國古人講的折福!折壽!這是不懂道理,不知道正確的方法,做錯了。

  命裡頭沒有財富的,這個人要懂得積德修善,以善心善行待人接物,能夠捨己為人。財富是財布施得來的,我自己雖然沒有財,我還有一碗飯吃,人家沒得吃,我分一半給別人,這個都是財富的因。你命裡頭已經有財富了,愈積愈多,你的財富現前,福報現前,智慧現前。了凡先生命裡頭有一點財富,不多,很少!雲谷禪師這樣一教他,他明白了,恍然大悟了。命,命運怎麼來的?前生造的,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自己製造的當然自己就可以改,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所以你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這問題解決了。

  佛在經論裡面教導我們這一方面的道理太多太多,施財得大富。這個世間有很多財富的人,他的財從哪裡來的?前生修財布施,所以命裡頭財庫有這麼豐富,無論做什麼事業他的財源滾滾而來,財布施愈施愈多,決定不能吝嗇,不能吝嗇,要多做好事。做好事也不要怕被騙,不要怕被別人騙了,現在很多人做好事感覺得這個世間壞人多,我做的好事都被他們騙去。這不要緊,騙了,他將來還是要還債的。因果通三世,你被人家騙去,怎麼樣?我這個財富留在來生,來生債,他來生會還我。你完全不放在心上,決定不會因為這些障礙就不敢做好事。

  譬如說救災,這個社會上比較普遍,救災難。我們曉得確確實實經手辦事的人,有很多人所謂發災難財,利用救災、救災款,他自己發財,那是他的事情,各人有各人因果。有一些人講「我這樣不是幫助他造罪業了嗎」?你要是有這個心幫助他造罪業,你就有罪過。我沒有這個心,是他自己存心不善,盜用賑災的錢財,因果他要負責。

  我們發的是善心,是救災,你這個善心善行一點都不會虧損,這是正理。如果因為有這些人在當中把這些錢財吞沒,受災難的人得不到,或者得到很少,你就不做,這是你自己沒有福報,這個修福報的機緣你就失掉了。這是沒有智慧,這是感情用事。真正積德修福的人沒有這個念頭,對什麼人都相信,正是古人所說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相信你,你自己做錯了,因果你負責任。

  整個的問題是教育,但是今天教育崩潰了,我們只能夠提醒、勸人修福。你負責賑災,所有錢財到你手上來,你能夠拿這個錢,沒有一點私心去救災,你的福報多大,後福無窮!你要把這救災款吞沒了,你的後果不堪設想。他不懂這個道理,他愚痴,我們可以提醒他。提醒他,他還要這樣做,他將來若墮落不能怪我們,他還要感謝,「可惜當時沒有聽你的話,現在受這麼大的苦難」。

  教育是要從小時候就開始教,兒童的時代,幼年的時代,如果已經成年了,習氣已經養成了,錯誤觀念深深種下去了,不容易改變。但是要記住,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成就自己,成就眾生。不要怕!要相信佛,佛給我們講的愈施愈多。

  施財得財富,你得到的財富繼續布施給一切苦難的眾生,永遠不要停止。自己生活過得去,過得去就可以了,不要過分的貪圖享受,那是造孽!世間苦的人太多。法布施增長聰明智慧。無畏布施,一般講素食就是無畏布施,不殺生!積極的,放生,布施醫藥,幫助鰥寡孤獨,殘障苦難的眾生。你全心全力幫助他們,得的果報是什麼?健康長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要真正做!你不做不行。所以福報、智慧、健康長壽是你自己修來的,求得到的,不是求不得。

  聖人懂得道理,懂得因果,你想得好的果報,你修善因。你要是把因做錯了,做了種種不善的因,你的後果太痛苦,苦不堪言。所以我們看到求不得,真的!世間人求不得,我們佛門有求必應。

  第六種的苦是愛別離,愛別離苦,這裡面的範圍就非常之廣泛,你所愛的人不能常常在一起,這就是愛別離,生離死別。你所愛的東西,你所愛的物,雖然擁有,你不能享受到;你所喜歡的事,它常常有變化。凡是你所愛的,你喜歡的,你不容易得到、不容易享受到,都是屬於這一類,愛別離。尤其是生離死別,生的時候很少時間團圓,甚至於你喜歡的這些人物,年紀輕輕的就走了,我們一般講白髮人送黑髮人,留下來的是長年的思念,苦事!這在現實生活當中非常的多,這是講愛別離。

  怨憎會,怨憎會苦,怨是冤家對頭,你不喜歡,你不愛的,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物、不喜歡的事,天天遇到。甚至作一家人,作夫妻、作父子、作兄弟姊妹,一天到晚吵架打架,一般說冤親債主。怨是冤家對頭不高興。

  以前家師初講經的時候講八苦,他多半是舉在學校讀書的例子,很好的同學,很喜歡天天在一起,但是怎麼樣?分班的時候分到別班去了。冤家對頭,最討厭的,偏偏排在一起,排在一班,排你們兩個人共用一張桌子,你說麻煩不麻煩?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真的是怨憎會。討厭的人常常遇到,喜歡的人想遇遇不到,想要遇到卻遇不到。這裡頭有人、有事、有物,境界深廣無邊際。

  佛教導我們,這都是緣,善緣,惡緣,跟前面講的四種緣脫不了關係,恩怨、討債、還債。如何能夠離開這個苦?要覺悟,苦都是從迷生起的,迷執、情執,這個苦!覺悟之後智慧當家,智慧做主了,所以對於愛決定沒有貪戀,對於怨絕對沒有瞋恨,這兩種苦就能夠化解。愛裡面不可以有情執,六道凡夫的愛不離情執,所以他苦。諸佛菩薩的大愛,大慈大悲,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這裡頭沒有情執,所以他沒有苦,他不是屬於這一類的。

  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能夠轉過來,化情執為智慧。所以佛菩薩的愛是真誠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佛法為了怕一般人對這個「愛」產生誤會,所以換個名詞叫「慈悲」,或者單單用一個慈。這個慈就是愛,慈這個愛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裡面有真誠、清淨、平等、智慧。我們凡夫的愛情,這個愛裡面不平等,這個愛裡面沒有真誠。為什麼沒有真誠?那個愛會變,至於怎麼樣變,變到什麼程度,自己都不知道,靠不住!

  所以對於跟六道凡夫往來,你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覺悟。為什麼?六道凡夫就像三歲小孩,你要用這種心態去看他,他的性情不穩定,一會兒說我很喜歡你,我很愛你,再過一會兒就說他很討厭你,這不能認真,你要認真你就苦了。你知道什麼?他不懂事,他喜怒無常,變化很大,變化莫測。他用的是妄心!他會隨著境界轉。他受到外面的剌激,他的心情就產生變化,所以他不是穩定的。不像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心是定的,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所以他那個愛是永恆的,慈悲是永恆的、永遠的,不會變化。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門裡面的一句話。什麼叫做「方便」?很多人不懂,「方」是方法,也就是說我用慈悲,我的慈悲用什麼方法來表達,現在人講落實,你有方法,有方法來落實慈悲。「便」是什麼意思?便是便宜;換句話說,最適合的方法。方法很多,對方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這就是便宜。我的方法是有,但是對方不能夠接受,他不喜歡,這就是有方沒有便。所以方便是門,你的慈悲,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若沒有方便就完全不能表達這個慈悲,也就是說不能利益眾生。

  這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說,大乘佛法裡面講慈悲必定裡面包括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少一個都不行。你要用什麼方式落實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要方便!你讓人真正生起歡喜心,讓人真正歡喜接受,依教奉行。由此可知,世尊他給我們示現的,他教導我們的,方便最高的原則就是為人演說。特別著重在這個「演」,演是表演,你要做出來,做出來給人家看;換句話說,先落實在自己的身上,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落實在自己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你要不能落實在自己,哪裡來的方便!

  度人先度己,要度別人先要度自己,救人先救自己,總是要自己念念之中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要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你自然就有這個行為;你沒有這個念頭,你的行為不可能會起來,這就是佛心,這就是真心。妄心裡頭沒有這個,妄心是自利,起心動念想自己的利益,他不會去想別人。佛心、真心他是想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利益,如果起心動念能夠像這樣子,那就跟佛菩薩沒兩樣。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八個字要怎麼落實?就是起心動念都想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利益,我要怎麼樣去幫助他們。你能夠有這個念頭,你的福報就不可思議,再加上這個行為,你的福報很快就現前。愛心周遍法界,善巧方便就滿娑婆,愛別離、怨憎會的苦自然化解。

  心量愈小愈苦,自私,自私的人是最可憐的,自私的人最苦,現在苦,將來更苦。為什麼說將來更苦?現在自私自利,他所作所為都是損人利己,損人,果報不得了!不是說損人利己就沒事,後頭有果報。你害人多深,將來人家報復的時候不是報得剛剛好,報復是加倍的,這個麻煩不麻煩!

  所以這個世間能不能住?說實在話不能住,為什麼不能住?因為我們決定不能保證來生還能遇到佛法,來生還會覺悟,不能保證的。來生遇不到佛法,一糊塗又隨順煩惱,不曉得又要造多少業!又要做多少錯誤的事情!這樣一來自己就清楚、就明白,我們的前途是愈來愈差!一世不如一世!往上提升很困難,往下墮落很容易。

  現在在這個世間,我們學佛的同學真正能夠有一點小覺悟,你就明瞭,在這個世間做大官的、發大財的,活在世間好像是很令人羨慕,死了以後多半都是墮落三途惡道。很多同學都曉得,墮三途,苦!你看他在人間享受人間的福報,他享了幾年?如果你細心觀察,可以說一天都沒有享受到。他居那麼高的地位,他有那麼多財富,心裡不自在!顧慮太多,患得患失。一方面想著怎麼樣能夠保住他的財富地位,怎麼樣能多賺一點錢,時時刻刻在操心,沒有一天他能夠放下,沒法子過一天清閒的生活,他沒有!他快樂在哪裡?

  地位太高了,做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下面的人欺騙他,事實真相沒告訴他,蒙蔽他!這是自古以來就有。有幾個是明君,有幾個領導的人不受欺瞞的?文武大臣都欺騙他,跟他說「天下很太平,很好」。人民受再大的苦難也不會告訴他,他自己一無所知,以為自己一生是太平天子。像這些地方都造了罪業,死後都有報應的。

  家師在年輕的時候章嘉大師教誡他,他教家師不要去搞政治。一個觀念錯了,一個政策錯了,有多少人受害!你要負因果責任。你能夠保證你一生不做錯事嗎?你這一生不會去害人嗎?有許許多多傷害人是無意的,有意的就更不得了,罪就更重,所以當一個領導人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所以章嘉大師為家師指出一條出路,既然要發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他跟家師講出家好!弘法利生,從事於講經說法、教學的工作,這個好!家師喜歡讀書,這也是他的興趣,章嘉大師這樣指導他,他才走這條路,這條路是章嘉大師替他選擇的。大師非常愛護他,家師也很尊敬他,依教奉行。大師指導他的不會錯。

  所以一切苦在世間人很不容易擺脫;換句話說,沒有辦法擺脫。擺脫了,他就出離六道。想要脫離,除了佛法,其他都不行。世間有些宗教他們最高的境界是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沒有法子超越六道,如此釋迦牟尼佛才出世。

  釋迦牟尼佛說實在話,他老人家身心清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如果有人能夠幫助他在娑婆世界幫助眾生超越六道輪迴,他決定不來,他來幹什麼?沒事做,有人做就好。真正看到這些人想要超越六道輪迴而沒有辦法,你說他是不是要來?他不來不行,他不來就不慈悲。六道裡頭確實有不少人覺悟了,希求超越六道輪迴,這是感,佛有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他就來了。他來幫助我們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為這個來的。

  這是說愛別離、怨憎會,我們要認識清楚,愛不可以貪戀,怨一定要知道化解。

  現在時間到了,這一集我們報告到此地,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