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一0二集)  2006/4/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102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0二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講到家師提倡的一天九次的念佛,一次念阿彌陀佛念十句,九次。早晨起來洗完臉之後,如果家裡有佛像對佛像,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念一分鐘,這功課就做完了。晚上睡覺之前再念一次,早晚兩次。三餐飯之前,再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如果在一般沒有學佛的場所,沒有合掌也沒有關係,心裡默念十句阿彌陀佛,這樣就五次了。再來就是上午上班之前念十句再開始工作,上午下班之後再念十句。下午上班之前念十句,下午下班了再念十句。這樣一天總共九次,符合淨念相繼,這是對現代工作繁忙的人很有效果,很實用。

  如果退休,你的時間很多,那就應當學章嘉大師,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不用出聲,出聲是短時間,時間長了很累,身體受不了。金剛持,或者默念,默念是不出聲,口也不動,心裡面佛號一句接一句,你的妄念就沒有了,你要真念。妄念沒有了,完全被控制就叫做功夫成片,這是念佛三昧最淺的功夫,你已經得念佛三昧,就是最淺的。也就是說你已經把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控制住了,不妨礙工作,工作一樣照做,一樣應酬,不是把外緣統統斷絕,外緣有必須要的,不能斷絕的,一點也不妨礙。不需要的是應當要把它斷掉,就是說與我們日常生活不是很迫切需要的不用去理會它。

  古人講的兩句話講得好,說「識人多處是非多,知事多時煩惱多」。不用知道的事情不要到處去打聽,所以知道的事愈少愈好,認識的人愈少愈好,沒必要認識的人就不要去攀緣。永遠保持你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們自己這樣修學就會影響別人,別人看到你這個修學的榜樣,修得好他就向你學習。他學了多少年,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你功夫得力?你果然真正想功夫得力,這樣修法,緣應當放下的一定要放下。諸位要記住,不當放下的不可以放下,就是說你應該要做的工作,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家人要愛護、要照顧,這個不能放下,不是說家裡都不管,這樣學佛你不能成就。一切諸佛都教我們要孝養父母,你連父母都不管,你怎麼能成佛道?所以世間倫常道德不能捨棄,學佛的人住在世間要表現這個教化世人。印光大師講得最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敦倫盡分,這是事,閑邪存誠就沒妨礙了。世法就是佛法,覺了,哪一法不是佛法?不覺,哪一法是佛法?不覺就都不是,念佛也不是。

  早年我聽到有人講,有些老太婆,她念佛也念得很認真,你問她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她說念阿彌陀佛是存錢,死了之後去陰間才有錢用。這樣念佛,連念佛都不是佛法,她完全錯了。她念佛是為了將來死了以後做鬼,她做個富鬼,就是有財富的鬼,不做窮鬼;天天念阿彌陀佛她就在存錢,這是完全錯了,對念佛法門的目標完全不知道。所以迷了之後,佛法也是世間法;悟了之後,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真的,中峰禪師在這個地方講得很多,說生佛、凡聖的關鍵就是在迷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我們對於諸佛所說,「一稱阿彌陀佛名號,能滅八萬億劫生死眾苦」,我們深信不疑。

  【利益如是。豈譬喻言說之可及乎。】

  這個利益太大了,念佛的利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利益不能相比。世間億萬財富不如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至心就是誠心誠意,誠心誠意就是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與這個標準相應,這樣念一聲阿彌陀佛,億萬財富不能比,億億萬財富也不能比,為什麼?你那麼多財寶,你不能超越輪迴,只能解決你眼前物質生活過得富裕一點,除這個之外,什麼問題都不能解決。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得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眼前物質生活是決定不用操心,為什麼?你有福。有福的人還會餓著嗎?不會。受一點苦難是有,為什麼受苦難?過去生生世世的業障,受苦難是消業障,業障消了之後就成佛道。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真正修行人,他們一生修苦行。近代大家都知道的,虛雲老和尚一生修苦行,他福報很大。南洋有許多國王大臣都是拜他作老師,大富大貴的信徒、在家徒弟不知道有多少,供養太豐富了,老和尚真的是要什麼有什麼。他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衣服是補了又補,一生沒有改變,消業障。他的福報,所有一切供養,他老人家專門修廟,修廟、蓋廟,他做這個。廟蓋好了,他不做住持,請人來做住持,供養出家眾修行,一生做這個。印光大師一生印經,印經布施,虛雲老和尚一生蓋廟,這都是給我們做模範,讓我們自己看到好好去想我們應當怎麼做法。這個福德無量無邊,沒法子比喻,沒法子言說。我們接著再看第三時第一番開示下面的文:

  【只如即今繫念。第三時佛事。且道。現前眾等。同聲相應一句。如何指陳。】

  這種言詞是我們佛門說法的一種儀式,是佛門當中,可以說是不分宗門教下,都是通用的,我們應當要知道。『只如即今』,現前正在做的『繫念第三時佛事』,『且道,現前眾等』,是我們大眾在一起參與這個法會,我們共同誠心誠意來做這堂佛事。『同聲相應一句』是什麼?怎樣『指陳』出來?「指」是指示,「陳」是陳說。就如同禪宗常講的,宗門祖師說道一句來,就是你說一句來聽。如何指陳就是這個意思,你道一句來。說明我們現前大家在此地做這個法事,同聲相應。禪師在此地跟我們說:

  【一從佛向舌根念。不覺華隨足底生。】

  這裡頭他不說一聲佛號舌根念,說一聲佛號舌根念,這個話好懂,他不是這個說法,他說『一從佛向舌根念』。「一從佛向」是什麼意思?一是一心,這是能不能契入佛境界的關鍵。一心能入,能入佛境界。佛境界是所入,一真法界是所入,一真是能入。所以這個法門修行不是別的,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能入,能入佛境界,佛境界是所入,一真法界是所入,所以這個法門修行就是修一心不亂,念佛法門不是念別的,就是念到一心。一心是真心,二心、三心是妄心,把妄心回歸到真心,這是這個法門。

  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要一心從佛,從是順從,順從佛什麼?順從佛向,佛向就是佛願。諸位想想是不是?就是佛願。佛的方向是什麼?佛的方向是普度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像他一樣早早成佛。佛教給我們什麼方法成佛?念佛成佛,念佛成佛是佛的方向。我們今天用「舌根念」,舌根功德不可思議,特別是在娑婆世界,六根裡頭舌根功德最大。講經說法要用舌根,釋迦牟尼佛廣度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用舌根。我們想要成就還是用舌根來念佛,這是一從佛向舌根念,所以他不用一聲佛號舌根念。一聲佛號意思就淺,這個意思深。這樣念佛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真相應。正是中峰禪師在前面開示所說,那些開示到這個地方落實了,落實在相應的念佛,具足真信切願,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叫老實念。

  這樣念佛效果殊勝不可思議,底下這一句就是講這個事實,『不覺華隨足底生』。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你的一朵蓮花就生了,生在西方極樂世界。就像諸佛菩薩,我們看到變相圖,諸佛菩薩,或是坐著,或是站著,都在蓮花裡面,我們足下蓮花也生了,隨念隨生,要記住,不念就沒有了,就滅了。你每天不斷的念,七寶池裡面的花愈念愈大,光色愈念愈美,殊勝無比。將來往生,阿彌陀佛拿這個花,花是你自己念的,你自己種的,還是你自己收這個果報;蓮池裡面的蓮花不是阿彌陀佛種的,妙不可言。

  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這一法是真的,其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世間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五欲六塵,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可以貪戀;說實在話,毫無意義。所以覺悟的人隨緣,決定不攀緣,幫助眾生。要幫助眾生,眾生要有福報,眾生沒有福,佛也沒辦法幫助他,何況我們。什麼叫眾生有福?眾生能信、能願、能行,眾生聞到了佛法,看到了示現就能夠覺悟,就能夠回頭,能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個眾生有福。再大的災難都能夠化解,縱然不能完全化解,災難會減輕,這是肯定的。這就是大眾一起共修,「同聲相應一句」,他這兩句話的意思並不很深,我們能夠體會得到,而且確確實實是現前風光。下面就要認真念佛了,所以繫念佛事是以念佛為主,這個千萬不能疏忽。底下這讚佛偈,第三時裡面的讚佛偈,開始念佛了。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唱讚佛偈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隨文入觀,自己才能得到利益。如果只是口唱,嘴在念,不能契入這八句偈的義理,不能契入八句偈的境界,我們得的利益很少,如果能夠契入,得的利益很大。不但唱讚佛偈,或者聽讚佛偈,平常讀經、聽經也是如此,所以古人常說(也非常重視)隨文入觀。我們也因為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這次有這個機會把《繫念法事》詳細講一遍,希望大家將來做《繫念法事》能夠隨文入觀,你都能夠理解。最好在做繫念佛事之前,把這次的講演聽一遍,從頭到尾聽一遍然後再做,不一樣,這個利益功德不相同。下面是念佛,這個地方是念佛百聲,接著有個讚佛,讚佛這三時完全相同。

  【第一大願。觀想彌陀。四十八願度娑婆。九品湧金波。寶網交羅。度亡靈出愛河。】

  接著這是念:

  【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

  下面是第二番的開示、說法,說法、開示前面也有一首偈做為前引。

  【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

  這四句偈意思很深很廣,前面兩句是形容修行人大徹大悟的樣子。『打破虛空』,今天科學家知道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說在某種狀況之下等於零,空間沒有遠近,時間沒有前後。科學家現在發現這個理論,但是做不到,如果他做到之後,一定是『笑滿腮』,「笑滿腮」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法喜充滿,無量歡喜。真的,無始劫以來都侷限在時空裡面,一絲毫都不能轉動。沒有覺悟的人,沒有徹悟的人,在空間有遠近,在時間有前後。前一天,後一天,這是時間。我們講昨天、明天,這是時間。你不能再回到昨天,你現在也沒辦法提早進入明天。但是到你功夫成就,科學家講的某種條件你已經取得了,你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遠近空間維次突破了,時間三際突破了,這個時候你說多快樂!

  佛法用什麼來突破?「打破虛空」。打破虛空這句話不是假設,是事實,今天科學家為我們做證明,他說在某種條件之下。佛法這個條件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心性裡面沒有遠近,心性裡面沒有先後,就是沒有前後,沒有時間。心性裡面找不到一樣東西是對立的,所以心性裡面沒有生佛(眾生跟佛對立),無佛無眾生,一體。這裡頭沒有真妄,沒有邪正,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所以叫一真法界。一真從理上講,是你心性裡面真的達到清淨寂滅,一念不生,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確實。既然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起心動念的粗相,細相都沒有,哪有粗相?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清淨法身,你證得了。

  所以第二句說『玲瓏寶藏豁然開』,玲瓏是比喻玲瓏剔透,寶藏,「玲瓏寶藏」是講真心。本性「豁然開」,見性了。心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相好,無量的福報,統統現前了。這不是修來的,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像山河大地美好風光,凡是住在大地上的人,平等的享受,決定沒有絲毫分別執著。一切眾生是一家人,是一體,各個都知道,所以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合作,你說那個世界多美好!那是一真法界,在這個裡面沒有煩惱,沒有災難,沒有苦難,只有天天增長智慧,天天消業。還有一點點剩下來的習氣,那是什麼?無明煩惱,四十一品無明煩惱還沒斷盡。斷無明、開智慧、增福德,天天就是在做這個,一直達到究竟圓滿,就證得如來果地。玲瓏寶藏豁然開,所以這一句是講開悟,真正把自己找到。佛門裡面常講的回頭是岸,這真的回頭了,你找到岸了,才知道這個岸原來是這麼豐富,這麼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

  第三句是講果德,『直饒空劫生前事』,無量劫之前的事情你全部見到,無量劫以後的事情你也見到了,為什麼?時間沒有了。無量劫中迷惑顛倒,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造業受報,六道輪迴哪一道都去過。這個時候統統見到了,才知道從前愚昧無知,怎麼會去搞這些東西!現在統統明瞭了,明瞭之後再仔細觀察,還有許多眾生還沒覺悟,還沒回頭,還繼續在搞這些事情,大慈悲心自然生起來。那就赴感應群機,這裡面的眾生有感,你當然就有應。應的時候不是起心動念,如果起心動念那你是凡夫,你已經迷惑了;沒有起心動念,自然的感應。

  感應非常奇妙,跟我有緣的眾生感,我就會應。跟我沒有緣的眾生,他感,我不會應,他跟另外一個人有緣,另外那個人應,我不應。就像什麼?就像我們現在電視裡頭頻道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頻道,各個不相同,他感的是哪個頻道,那個頻道的相自然顯現出來,這就是佛法裡面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樣一說,我們這些眾生好像沒希望了,不是。每個人都有跟你有緣的佛菩薩,跟你有緣的佛菩薩未必跟他有緣,他也跟他有緣的諸佛菩薩感應,所以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得度。

  這個道理要懂,佛菩薩絕對沒有起心動念,絕對沒有說我愛你,我喜歡,我就來度你;那個我看了很討厭,我不喜歡,我就不去度他,不是這樣,佛菩薩的心裡頭沒有厭惡,也沒有喜歡,就是過去生中曾經跟你結過緣,那就叫有緣人。這個緣不管是善緣、是惡緣都是緣。善惡不要緊,到這個時候善惡沒有了。就怕你不結緣,沒有緣就不行。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自然會跟一切眾生廣結善緣,為什麼?善緣最好度。結惡緣也是緣,但是我們不要再跟眾生結惡緣,從今而後與一切眾生結善緣,培養自己純淨純善的心境,不生煩惱,不再起心動念,不再分別執著。要曉得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意思。

  最後一句,方法,『六字洪名畢竟該』,這是說一切法門總歸念佛。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歸到這個法門,這在什麼地方看?在《華嚴經》上你就看到了。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到究竟圓滿的成就都歸華藏。就是將來你離開六道輪迴,離開六道當然到四聖法界,離開四聖一定到一真。到華藏,你見到毘盧遮那如來,見到文殊、普賢菩薩,這個時候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最後還是「六字洪名畢竟該」。我們在這個時候得到這個消息,這個消息太寶貴。如果善根深厚,福德圓滿,一聽就明白,一聽就接受,一聽,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死心塌地念下去,就成功了。

  世出世間法再好再多,到極樂世界再去學。在這個地方我們沒有那麼長的壽命,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沒那麼多的時間,學不了。學太多了對念佛法門產生障礙,所以徹底放下,這一句彌陀念到底,他就成功了。印光大師教我們這個方法,那是諸佛菩薩,一從心向。他老人家教我們的方法,小道場,不要搞大道場,大道場你要操心,你要分心,小道場容易維持,搭個小茅蓬都行,那都是無比殊勝的道場。二十個人一起共修,不化緣,這是頭一條。為什麼?化緣,你沒辦法離貪瞋痴。頭一個不化緣。不做會(不做法會),不傳法(不收徒弟),不傳戒,不應酬經懺佛事,也不講經。為什麼?統統放下,世出世間法都放下,專一念佛,每天功課跟普通佛七相同。這就是真正懂得六字洪名畢竟該,這六字洪名統攝一切佛法,一切佛法的精髓就是這六個字,你還搞別的做什麼?

  但是問題在哪裡?必須真正明瞭通達,他才肯修。要教人明瞭通達,不講經就不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了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講經的目的都是勸我們念佛,所以勸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在世尊的經典當中,我們中文翻譯的經典大概將近有兩百種經論都講到求生淨土,附帶講的。專門講求生淨土的是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是專講。附帶講的,古人講千經萬論,千經萬論我們是還沒看到,但是看到現在中文流通的經典裡面,過去日本有人發心把它整理出來將近兩百種。可見得佛勸導人往生淨土是常常講,不是說一次、二次。

  佛一生所說的經大部分沒有流傳到中國來,就是因為當時交通非常不方便,路途這麼遠。無論是印度的高僧大德,還是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取經的,總是精挑細選,就是在這當中去選,選擇適合中國人口味的,中國人很愛好、喜歡的,挑選這些東西先傳來。所以傳到中國來的很有限,不是完全傳到中國來。經過將近三千年,有很多經典都失傳,很幸運,傳到中國來的經典保存下來了。以後有一部分傳到西藏,傳到西藏比較晚,唐朝文成公主嫁到西藏,西藏的佛法是文成公主帶去的,所以它比我們中國差不多晚一千年。

  西藏距離印度近,所以這些梵文經典傳到西藏。西藏是高山,運輸也艱難,這是我們能夠想得到,所以也不是全部傳到那邊去,也是一部分。藏傳的經典跟漢傳的經典,兩個比較,大致相同,藏文有的,漢文也有。只有極少數,漢文有的,藏文沒有;藏文有的,我們漢文沒有。但是在過去通過互相翻譯,藏文沒有的從漢文翻譯成藏文,漢文沒有的從藏文翻譯成漢文,現在大致上差不多都一樣多。

  最後你看看,歸華藏,修任何一個法門修到最後歸華藏世界,華藏歸淨土,特別在《華嚴經》上我們讀到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六字洪名畢竟該。許多人把這句阿彌陀佛忽略了,疏忽,認為這很普遍,也沒什麼希奇,三歲小孩也會念,老阿婆也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哪有什麼希奇!真的不希奇,什麼原因?怎麼會覺得不希奇?輕慢心,輕視怠慢。我們記住,世尊給我們講了一句真理、真話,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尊重,這一句名號產生的效果不可思議。你的心地很輕慢,根本沒把它看在眼裡,隨便念這句阿彌陀佛,它就不起作用。雖然不起作用,但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阿賴耶識裡頭落了佛的種子,這個種子無比珍貴,這個種子永遠不壞。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你遇到善緣,你的業障消得差不多了,這個種子起現行,到那個時候你還是念佛往生淨土,不可思議。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句話很多人聽得耳熟,但是並不懂。名號究竟有什麼利益?不懂。我們在講經的時候講過不少遍,希望大家要記住,希望大家細心去體會。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無比的幸運,明白了名號功德,如果能信願受持,那你這一生超凡入聖,這一生永脫六道十法界,這還得了。你今天成就不了是什麼?你對於六道十法界放不下,那你就去不了,這就把你這一生耽誤掉了。所以家師常常對我們同修說,發心講經好,難得,諸佛讚歎;發心進念佛堂,你成佛去了,所以在念佛堂領眾念佛的功德超過講經法師。

  講經法師天天勸,人家未必相信。念佛堂是已經相信,不相信他怎麼會進念佛堂?只有信的程度差別不一樣,總有一、二個程度好的到念佛堂真往生了。一個往生就是一個成佛去了。你看大慈菩薩勸人念佛的偈子,你能勸兩個人念佛,就是兩個往生,就是勸兩個人念佛往生,你所勸導的人裡頭有兩個人真正念佛往生,那個功德就勝過你自己念佛。如果你所勸的人有十幾個人往生,你的福德就無量無邊。能有幾百個、上千人,你所勸的這些人都往生西方了,你是真正的菩薩。能夠勸上萬的人往生,那你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大慈菩薩勸人念佛的偈子。茗山老法師,是家師請他寫的,寫了有印出來。

  講經是勸導、是接引,很重要。為什麼?沒人講經就沒人知道念佛的好處,沒人介紹,不知道西方世界跟娑婆世界的真相。講經的法師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讓大家省悟過來,省悟過來最重要的是要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去不是在講堂,在念佛堂,所以大家千萬不能輕視;講經的法師好,我們大家尊敬他,念佛的法師就瞧不起他,這顛倒。信解行證,講經的法師是幫助人信解,念佛堂裡面這些法師是幫助大家行證。由此可知,信解行證要相輔相成。講堂跟念佛堂不能對立,對立兩面都破壞,要知道它是一體,所以要互相讚歎。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若要淨土興,講經法師要知道讚歎念佛堂的法師,念佛堂的法師要懂得讚歎講經的法師,淨土就興起來了。信解行證缺一不可。

  所以這首偈二十八個字,義理、境界無窮無盡,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諸佛菩薩、真善知識,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契入這個境界。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下面的開示,開示裡面著重在念佛的方法,這裡頭有理有事。請看中峰禪師第三時第二番的開示:

  【古人道。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我們看這一句,這是從比喻上說。清水珠,清珠投在濁水當中,濁水是污染的水。這個珠有這個功能,能夠讓濁水沈澱,或者是把它化解,現在講的化學的方式,把污染化解變成清水,所以『濁水不得不清』。這是比喻,用這個做比喻。說『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就是念佛作佛的一個道理。我們的心,妄念很多,亂心。六道凡夫哪一個心不亂?只是亂的程度不相同。有人妄念少一點,有人妄念多一點,有人妄念輕一點,有人妄念重一點,只是多少輕重不同,六道凡夫統統有妄念。有妄念是凡夫,這就搞六道輪迴,妄念斷掉之後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