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三十四集) 2005/2/5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34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講到八正道,正定,「以無漏慧相應入定」。正定,經上講的「無漏慧」,就是智慧裡頭絕對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句話諸位要好好的記住,夾雜妄想分別執著,無漏慧就沒有了。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智慧是佛經上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實智慧。世智辯聰跟真實智慧差別就在此地,一個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個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智慧是世智辯聰,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真智慧,叫「無漏慧」。心定了,「以無漏慧相應入定」。
這一集接下來我們看「說法莊嚴」,最後一段的「八聖道」。這八條,前面跟諸位大略的將這個名相的含義介紹過了。但是我們知道這是世尊教學的綱領、原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會相應。但是在不同的法門有不同的解釋,這個一定要懂。就是說我們雖然修學法門不同,這個原理原則是相同的,但是在解釋上無差別,讓我們在修學現前就能夠得利益,能夠達到我們的願求。今天這些同學修學的是淨宗法門,淨宗法門這個八正道,要怎麼個解釋法?依本宗來解釋,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是修學淨宗的。
「正見」,我們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如同世尊在經典裡面跟我們介紹,決定不懷疑,這是正見。我們的正見不是直接見到西方世界,是間接聽世尊為我們介紹的,我們對世尊有堅定的信心。他老人家絕對不會欺騙我們,他老人家所說的話決定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我們相信,佛講的話字字句句是真實話。我們的正見依淨土三經建立的,深信不疑,這是淨土宗的正見。
淨土宗的「正思惟」,就是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正思惟!思念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就是經要熟讀,要常常想經中所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要常常想!前面的正見是信心,這個地方是思惟,常常想。為什麼?如果不想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輪迴業,心裡面胡思亂想那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將來受輪迴果報。所以我們把輪迴的心、輪迴的念頭、輪迴的業轉變成西方淨業。我想極樂世界,我想《無量壽經》上講的依正莊嚴,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要怎樣落實在現前生活之中,我們想這個,想這個好!
什麼是淨宗學人的「正語」?正語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的正語。所以我們跟一切人打招呼都是合掌「阿彌陀佛」;人家叫我們的名字,我們答應「阿彌陀佛」;我們接電話,拿起電話,「阿彌陀佛」,我們的正語。時時刻刻、念念不忘阿彌陀佛。
我們的「正業」,意業想阿彌陀佛,身業禮阿彌陀佛,口業稱阿彌陀佛,淨宗的三業。
「正命」,隨著我們自己的業報身,有一天壽命念一天阿彌陀佛,依教奉行。身語意三業的演說,為人演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病苦,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這是為人表演,讓人家看到:這不容易!人,哪個人不死?人都要死,誰能夠走得這麼自在、這麼瀟灑、這麼清楚明白?念佛人!這是為人表演,為人演說,非常有說服力。這些科學不能解釋,這是超科學!科學是有限的,就是有侷限的、有範圍的,還有無侷限、無範圍的大學問,科學還沒有發現。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靈界超越科學,換句話說,科學的範圍只是在人道。人道以外的十法界裡面,它只是一個法界,人道這個法界還是有限,它沒有辦法突破空間維次,不能夠適用於十法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如果不懂,你就拘限在這個範圍當中,這個範圍是六道輪迴,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換句話說,那真的佛經上講的是事實,你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你在三善道的時間很短暫。
佛法給我們講覺、迷,說到迷信,說實實在在的話,迷信宗教、迷信古聖先賢,我們很冷靜、很客觀的來觀察,比迷信科學的利益要大。為什麼?古聖先賢、宗教裡面所講的,超越我們人間的空間維次,它真的有,它不是沒有。靈界確確實實存在,現在有不少學科學的人,堅固執著科學,但是這些人一接觸到靈媒,他相信了。從他自己身上,自己經驗裡面證實,確確實實有靈界的存在。這些科學家幾十年迷在科學裡面,最後相信了。他們有許許多多的報告,最近也印成書流通,諸位能看到。
在中國、在外國太多太多都回過頭來,都相信了,肯定靈界的存在;靈界泛指除人法界之外的九法界,都叫靈界。靈有高低不一樣,在所有宗教裡面,佛教講得最清楚、講得最透徹。不但把正報講得很清楚,依報也講得非常清楚,依正莊嚴。所以,業就是身語意的造作,不違背經教是正業;違背經教是邪業,就錯了。
什麼是「正命」?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不化緣、不做會、不做經懺佛事,每天就像一般打佛七的課程一樣。我們這個學會跟澳洲淨宗學院,加了一門功課,講經,解行相應,這是我們的正命,我們依這個來活命。今天道場沒有恆產,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我們不化緣,我們的生活從哪裡來?這個事情沒有一個人不擔心。家師說他不擔心,他為什麼不擔心?章嘉大師教給他的,一心向道,一心為法、為眾生,這一生有佛菩薩安排,不要自己操心。
今天沒得吃,餓一天,也是佛菩薩安排,一點都不操心。佛菩薩安排讓我今天餓一天,這個餓一天肯定有好處,沒有壞處。又何況,我們每天在做「為人演說」,就是修布施,這個家師講得太多了。我們雖然沒有財布施,沒有外財布施,我們內財在布施,每天在表演給大家看。內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天天沒間斷,果報就很殊勝,什麼都不缺乏,不求而至!
家師這五十年來親身體驗確確實實是如此,一點都不懷疑,決定不為物質生活起一個妄念,沒有。我們有沒有這個信心?你要不相信,這就沒法子了。道場有護法神護持,除諸佛護念之外還有護法神護持,這個我們要相信。你的心在道、行在道,護法神也要照顧。如果你的心行與道相違背,什麼叫道?就是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這些方法。我們樣樣遵守,心行在道;如果我們不遵守,心行就離開道了。離開道,佛菩薩感應就沒有了,護法神也走了,不再照顧你。
你幾時生懺悔心,知道「我錯了,我回頭了」,佛菩薩又來了,護法神也回來了。護法神、佛菩薩不會生氣,你的心行與道相應,他就來了,與道相違背他就走了,所以還是相應較好。天天念經,為什麼?求自己的見解、思想、言行跟經典相應,不相違背,讀經真正的用意、目的在此!我們的生活才叫正命。
「正精進」,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不懈怠。首先成就自己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妄想、煩惱、習氣完全控制住,這就叫功夫成片。
確實那個根沒有斷,但是沒斷它不發作。在逆境惡緣裡面不會生煩惱,不會生瞋恚心;在順境善緣不會起貪戀,這就是功夫成片,你伏住了。佛菩薩告訴我們,這樣的功夫就能夠保證往生西方。但是這個功夫你要一直保持下去,你不能夠大意,不能夠輕心。要知道煩惱習氣很重,煩惱習氣累積的時間太長,如果我們稍稍粗心大意,它又冒出來,這個麻煩就大了。所以時時刻刻都提高警覺,一點都不敢大意。到事一心就完全控制住,不必作意也伏住了,不用刻意它就伏住了。到理一心不亂就好了,把這些煩惱習氣轉變成菩提,那時才真的叫斷煩惱。
理一心不亂跟宗門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境界是完全相同,這是一般講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這樣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證得的,但是功夫成片可以說每個人只要肯用功,你能夠遵守經典裡面的教誨,依教奉行,功夫成片是每個人都能夠得到的。
得到的樣子,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順境善緣不起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自自然然的,並不是有意來控制,有意來壓;有意來壓你是在修學的階段,功夫成片還沒有得到。功夫成片真正得到了,不用作意,自然的就控制住,就是反應很自然,這好境界!不難!一般人真正肯修的人,我們從《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來看,三年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很多很多!為什麼別人能夠達到,我達不到?在這個地方要生慚愧心。
功夫在哪裡鍊?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這個人對我好,我對他更好,只要我見到他,我對他一定比他對我還好,我報答他,所謂是「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但是他不在我面前,心裡乾乾淨淨,痕跡都不留,這是智慧,就是決定沒有貪戀。一見面,報恩、感激這種心自然就起來了。這才是真的,這不是情識,這是智慧,心地永遠清淨平等覺。
也有同學會問,有很多人問家師:館長走了這麼多年,你還是常常想念她?家師回答:是。這是不是屬於貪戀?如果落在情識裡面是貪戀,如果在正智裡面這是教學。
我們在澳洲圖文巴,家師給韓館長做了一個紀念堂,這是教育,社會教育,教導社會大眾知恩報恩。過去她對我有好處,我們念念不忘,知恩報恩!這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特別在現前的社會。現前這個社會知恩報恩的少了,都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果報在三途,知恩報恩的果報在人天。要怎樣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不墮三途,還能夠享人天福報,這個教育的功德很大很大。如果這樣做,心地又保持清淨平等覺,就超越六道輪迴了,那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正業、正命。所以你要懂這個意思。
怨恨的人、冤家對頭,心裡頭不能有一點瞋恚,不能有絲毫報復的念頭。不但沒有,時時刻刻還要注意到,他要有困難的時候,我要去幫助他。常常覺悟冤家要化解,過去的宿怨、現在結的怨,統統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當他遇到困難,我們全心全力去幫助他,不計前嫌,這個結就化解了。佛法在世間做什麼的?這一點不能不知道,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是教化眾生,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教學,覺正淨的教學,八正道的教學。
第七個「正念」,念茲在茲,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正念。二六時中執持名號,正念;一切言行與經論裡面的教誨完全相應,助念。正助雙修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阿彌陀佛,與佛相應。
「正定」,這一生一世我就修這一個法門,決定不改;我就依這個經典,決無動搖,這是正定。淨宗的八正道!
我們再看後面有一行文,「八聖道由擇法覺分」,這個七菩提分裡頭第一條,「不依偏邪,故入正道」,抉擇我們這一生所修學的法門,「無漏聖法」叫正,「能通涅槃」叫道,淨宗真的是正道裡面的正道。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這是正!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決定成就圓滿的無上菩提,這是道,大道!
「三十七品,收法雖盡」,這是說三十七個大綱領,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說之法、所修之法統統包括盡了,沒有一法能超越其外的。但是你要曉得「機緣不等」,機是機會,緣是緣分,每個人生生世世的機會、緣分不相同。所以「作種種開合」,開就是展開,合就是歸納。展開是無量無邊法門,要是歸納合起來,合起來不外覺正淨,不外乎戒定慧,三寶、三學統統包括。
「名義不同,無不演暢」,演是諸佛菩薩天天做那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了。你要真的會看,情與無情統統在表演。諸佛如來表演正面的,表演覺的那一邊,六道眾生表演迷的這一邊。我們在台下看戲,看得很清楚,覺那一邊是光明的,迷這一邊是黑暗的。行善得善果,造惡得惡報,遍法界虛空界原來是一個大舞台!我們自己在這裡頭又是演員、又是觀眾。一般舞台上表演的,演員不是觀眾,觀眾不是演員。我們這個很妙,妙極了,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所以這個法叫妙法。
真正修行人、修覺正淨的人,他什麼都在觀察,什麼都在看,整個宇宙都在表演。他在這裡面成就戒定慧,成就覺正淨,沒有一法他不清楚,沒有一樣他不了解。十法界依正莊嚴,性相、理事、因果了了分明,這是慧、智慧,般若裡頭的無所不知。雖然無所不知,心裡頭清淨一塵不染,如如不動,這是大定!這個大定是真心,慧是真心的起用,心是寂滅的,所以這個一定要懂。
釋迦牟尼佛名號裡面就為我們顯示,「牟尼」就是清淨寂滅,我們自己,對自己一定要修清淨寂滅,滅就是滅煩惱,滅妄想分別執著。六根對六塵境界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就是寂滅相。心真的是這樣子,我們的心真的是這樣的。但是又非常慈悲,能仁,「釋迦」是能仁,仁是仁慈,所以這個名號是活的,活的不是死的。外面境界的能量、訊息傳過來,立刻就有反應,這個反應是從寂滅之理體上生起的反應,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裡面,那是佛,那是法身菩薩。
我們對於這個境界不了解、不清楚、不明白,我們要怎麼修法?搞清楚、搞明白了,曉得:佛菩薩是這樣的!我們就要好好跟他學,真正入無障礙的法界。仁慈,普度一切眾生,你看,不妨礙自己的清淨寂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才知道障礙從哪裡發生的?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發生的,離妄想分別執著,事事無礙。
所以這個後頭總結說「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伏跟滅是兩個階段,在念佛的功夫裡面講的非常明顯。功夫成片是伏,事一心不亂還是伏,理一心不亂就滅了,煩惱統統轉了,轉煩惱成菩提,理一心不亂才轉。由此可知,功夫成片沒有出六道,六道裡面的功夫;事一心不亂超越六道,那是四聖法界,還是伏;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轉了,真的滅了,煩惱滅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這一段「三寶略釋」,三寶大略的解釋。三寶簡單的說有「別相三寶」,有「一體三寶」。三寶的名字是佛、法、僧。佛有法、報、應化三身,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這個也常常講的。
法有四種,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教理行果」。諸位要曉得,每一部經不管這個經大部或小部,不管這個經淺或是深,統統具足教理行果。如果這部經裡頭不能包括這四個意思,這不能稱為佛經,只要是佛經的話,一定具足這四分,教理行果。
僧,「三乘賢聖」,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裡頭有賢有聖,賢聖的差別不一樣。菩薩裡面,賢人是初住菩薩到十迴向,聖人是初地到等覺,三賢十聖,這是菩薩的賢聖,大乘菩薩。小乘裡面的賢聖,四果是聖,四向是賢。初果向是賢,須陀洹就算聖。二果向是賢,斯陀含是聖。三賢各個階層的賢聖不一樣!賢是在修學的位次,聖是證果位的位次。
就像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你在學校讀書還沒有畢業,正在學習這是賢,你的課程讀完畢業,拿到學位了,這是聖。好比我們現在世間學校的制度,你在大學念書稱為賢;哪一天你拿到學士學位,你就是聖,畢業了,小聖。再繼續念書念碩士班,碩士班的學生,賢,學生都是賢;碩士班畢業,拿到碩士學位叫聖,中聖。如果再念博士班,博士班的學生,賢,這是賢位;博士畢業,拿到博士的學位了,上聖。上中下,所以三乘賢聖!佛、法、僧三寶!
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在《壇經》裡頭不講佛法僧,他講覺、正、淨。家師在講席當中講起他初讀《壇經》的時候,他就想六祖為什麼要這樣的說法?一般我們說皈依三寶都是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三寶;但是六祖大師給人皈依,他不是講佛、法、僧,他說覺正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
家師想到這個問題,別人都是講佛法僧三寶,六祖他為什麼講覺正淨?必定有緣故。這個緣故,根據家師的判斷,他這個判斷有很大的可能。很可能在唐朝那個時候,在那時候有很多人,大家對於佛法僧的概念不清楚了,只知道這個名,不知道這名詞的含義,不知道!換句話說,你就得不到受用。六祖大師有智慧,大慈大悲,他把三寶的意思給我們顯示出來,讓我們很容易得到受用。他給人傳授三皈,他不是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他傳授三皈的時候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是這樣傳授的,諸位在《壇經》上就看到了。
然後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所以佛法僧三寶,我們要是多加幾個字,大家就更清楚的認知,什麼是佛?覺而不迷是佛。什麼是法?正而不邪是法。什麼是僧?淨而不染是僧。這樣一解釋大家就明白了,不會再說佛教是迷信。
否則的話,他不了解這個意思,你說佛,他就想到佛像,泥塑的、木雕的,他就想到這個佛像。你說法,他就想到經典。你說僧,他就想到出家人;換句話說,完全著了相,著了相不知道意思。所以社會大眾就產生這個誤會,佛教是迷信的!他不知道從這個相,這個三寶,我們現在看到的,雕刻的也好,泥土塑造的也好,彩畫的也好的佛像、經典、出家人,這個三寶叫做「住持三寶」、「形象三寶」。形象三寶是啟發我們自性三寶。我們藉這個形象來啟發我們的覺正淨,是這個意思。但是現在大家不知道,產生誤會。
所以六祖大師這個說法,就是要將這個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他這個說法,將這個錯誤的觀念立刻就化解了,大家不會再誤會了。所以人家問你佛教是什麼,你就可用六祖大師這個說法來告訴他:佛教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簡簡單單十二個字把佛法介紹給大家,這是正法!這是常識,這是學問。
我們接著再看「三寶略釋」。「別相」前面跟諸位簡單介紹過了。下面講到「一體三寶」。
一體三寶裡面,佛是什麼意思?「湛然智照,靈明覺了」,這是佛。就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德能,現在科學裡面的術語講能量。這個能量不是從外頭來的,也不是你修成的,是你自心、你的真心本來就有的,本有的,佛經上常常講的「法爾如是」。這個不關修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沒有生死;不來不去,沒有空間、沒有時間。不增不減,你覺悟沒有增加,你迷惑也沒有減少,所謂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性德!一切眾生個個具足,平等平等,湛然清淨,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自性真心的本體,它沒有形相,它無處不在。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華嚴經》上講得很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從體上講的。真心、本性是宇宙人生自他的本體,它是一不是二。
什麼是法寶?「實相理體,清淨圓妙」,這是法。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相,就是唯心所現,這是實相!「清淨圓妙」,這個相真的是一塵不染,圓滿微妙!或者說圓融微妙。妙就是我們無法去想的,不可思議,我們想像不到的,以我們妄想分別,這個想不到的,不可思議叫妙!這是一體三寶裡頭的法寶。
實在講佛法僧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開的,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所以佛是從體上看,法是從相上看,僧是從作用上去看,從作用上看。這是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所以這是一體,我們要了解是一而三,三而一,你不可分作三樣,以為這三樣沒有關係,其實這三樣都有密切的關係。
僧寶,「理智不二,和合無違」。你要真正參透、明白了,宇宙之間是一個太和。日本的文化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的祖先很聰明,把他們的民族命名為「大和民族」。這個大和的思想是中國儒道跟佛法的精髓,先人(就是祖先)用這個來教導後世子孫,後世子孫如果都懂得這個意思,都能夠把它落實。日本的天皇就是佛經上講的金輪聖王,全世界的領袖,不是說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為什麼?你推動和平,世界和平,世界是一家。我愛我的家人,我愛我的民族,我愛我的國家,我愛全世界就像愛我一家人一樣,這是太和!
祖宗雖然提出來,後世沒有做到,後代子孫做不到,認為是以前古代的東西。我們不要瞧不起祖宗,不要認為祖宗那個時候沒有科學技術,他們的精神文明,我們後人真的無法想像得到。他們的智慧、學問,心胸、見識真的是博大精深,與法性相應。佛法是印度的文化,儒道是中國的文化,千萬年來蘊積著真理,絕對不是淺智之人所能夠理解的,這是講一體三寶。三寶,這個我們一定要好好有個認識。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大家都知道入佛門要先皈依,皈依三寶。皈依的人也很多,真正對三寶有了解的人,實在講不多!別談深入的了解,就是表面粗淺的認識都沒有。我們皈依,很清楚我們是皈依三寶,但是現在有很多人誤會了,他皈依的時候說:「我是皈依哪一個法師,皈依哪一個師父」。有人皈依很多位師父、皈依很多法師,皈依二十幾個,甚至還有人比賽誰皈依的師父多;把皈依三寶當作皈依哪一個法師,這是絕對錯誤的。
明明已經告訴我們皈依三寶,怎麼會變成皈依某人?皈依哪一個法師?這個觀念就錯誤了。正確的觀念是什麼?正確的觀念就是某某法師在佛前為我們證明,我們皈依三寶。這個法師他是為我們證明的,而且法師還要把三寶的意義傳授給你,跟你說明,這叫傳授三皈。如果沒有說明,確實大家不知道三寶是什麼。拿到皈依證書都是說:「我皈依某某人、皈依某某法師、誰是我的皈依師父」。我們要知道,去拜老師,跟哪一個師父學習,那跟皈依三寶是不相同的。
哪一個出家人為你證明,他是在這個僧團的一個代表,你皈依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法師而已。這個三寶是一體的,我們要明瞭。不能說這位是我的皈依師,看到另一位出家人,那一個就不是我皈依的師父。我們若這樣想就錯誤了,這個觀念就不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皈依,皈依三寶,某某師父他只是給我證明,證明我何時正式入佛門,皈依三寶,做為一位三寶弟子,依三寶的原理、原則來修學,這個觀念才是正確的。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來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