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六十三集) 2005/11/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63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六十三集的播出。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講到北方第三尊佛,這一集繼續介紹第四尊佛,「日生佛」。「日生佛,表教學相長,自他慧日麗天,正法久住,福利人天」,這是北方的第四尊佛。日生佛,日是太陽,表智慧,所以日生佛表「教學相長,自他慧日麗天,正法久住,福利人天」。所以講經教學要虛心,學習一定要懂得方法。上一輩是怎麼樣教導我們,我是怎麼學成就的,我要如何教別人?代代相傳,正法久住。
自古以來,從前導師 淨空上人時常提起臺中蓮社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教大家講經,常常勉勵同學,初學發心講經的人很多,到最後成就的恐怕只有一個、二個人,二三個,什麼原因?退轉,退心了,遭遇到困難不能突破。遭遇困難,一般普通的因素是什麼?一般的因素就是好勝心切,求好心切,這是學經教失敗的第一個因素。十個失敗,大概九個都是失敗在這個因素,求好心切。就是一開始學習就希望自己要講得很好,講得很出色,希望比別人好,這是初學講經失敗主要的因素。所以李老師教導大家,自古以來成功的人叫做穩紮穩打,守住古人一句教誨,金玉良言,「但求無過,不求有功」,你能守住這兩句話就很可能成功。所以只要上臺講,講得沒有過失,不能求好。求沒有過失,不要說錯,不能求有功,常常反省,常常改過。經講得好總得要十年、二十年這麼長的時間來訓練,所以這麼長的時間天天改過,天天在反省,你累積十年、二十年的功德、經驗,你當然講得好。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幾個月就講得好,一、二年就講得好,沒有這個事情,所以學習要有長遠心。
古來這些祖師大德通宗通教,哪一個不是長時間薰修而成功的?大家都是,都是長時薰修。即使是天才,他的天賦比一般人高,所謂一聞千悟,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但是他得到衣缽的時候還沒出家,還沒正式出來弘法,為什麼?年紀太輕,二十四歲。雖然開悟,還是到獵人隊裡面隱居十五年,差不多四十歲才出來。二十四歲開悟得衣缽,離開黃梅就藏在獵人隊裡面避難,人家要去搶衣缽,在這十五年過著隱居的生活。二十四歲經過十五年,三十九歲,我們一般講虛歲就四十歲,四十歲才出來。你想想看,他藏了十五年,四十歲出來,這是什麼?天才,天才也沒辦法一下就出來,一下就要出人頭地,做不到。所以堅毅、耐心是成功的祕訣,要有耐心,要禁得起挫折、折磨,障礙要能夠去突破,這才是成功的條件。愈是大的成就愈要有耐心,沒有耐心的人,別說出世間法,世間法也不會成就,所以《金剛經》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能忍耐,遵守老師的規矩,教你怎麼做你就老老實實來遵守。
我們導師時常說出他過去到臺中蓮社學習的經驗給我們大家參考。他的天資確實也比其他的同學聰明,學習較快。他理解的能力很強,記憶力也好,但是李老師還是限制他四十歲以後才可以出去講經,還不到四十歲在自己家裡面練習講經不要出去,外面有人請也不要去,家師守他的規矩守十年。如果當時他像一般人求好心切,很急著要去出頭天,不遵守老師的規矩,可能早就被淘汰了,就失敗了。世出世間的成就,常言說得好,老實人、守規矩的人,這種人有成就。不老實、不守規矩,天天想花樣,他的壽命不會長,不但遭人嫉妒,也遭鬼神嫉妒,換句話說,護法神少,找麻煩的、障礙你的那些惡鬼羅剎很多,都在你的周圍身邊,你怎麼能好得了?
所以人不能有嫉妒心,要常常希望別人比我好,別人比我好,我就有福。講經說法、弘護正法都是修福,誰享福?清眾享福,每天聽經念佛這個人享福。我很喜歡每天能夠聽經念佛什麼事都不過問,你說這個日子多好過!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遇到導師 淨空上人天天講經,講經的DVD、VCD,以及錄音帶,可以說非常的豐富,我們利用這些科學技術天天聽經念佛,這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以我們要感謝護法大德的財供養,弘法大德的法供養,以我們自己修行的成果來做為報答。
末後這一尊佛,「網明佛,表度生弘願方法,以無量法門(如網目)救度眾生」。弘護正法要有這樣的弘願,要有這樣的心量,要有這樣的抱負,佛法就興旺了。一個道場講經說法不是一個法師,現在在圖文巴淨宗學院有十個教室,家師建立十個教室當初的希望就是希望有十個法師,希望有十門功課,一個法師教一門功課,但是學生不能統統都學,那是不可以的,學生要學習最多學兩門。有十門功課,一次最多能學兩門,不能超過兩門,這也是以前家師在臺中蓮社李老師所教他的。同時最多能學兩個法門,兩個功課,決定不能學三門,同時學三門功課,時間、精神、精力都分散了。同時學三個法門,三樣功課,這決定失敗。最好是怎麼樣?最好學一門,這是最好的,一門深入,你很快就有成就。
跟一個老師學一部經,這一部經學好了,畢業了,你才可以去學第二部經。什麼叫畢業?一定要你的老師點頭了,「你可以了」,老師同意、認同了,給你印證才算畢業,老師還不同意以前這還不算。所以以前在臺中蓮社李老師雖然沒有限制,但是家師到那裡學習,他們都是自己限制自己,就是學一部經之後,這部經學了之後一定要上講臺講十遍,至少要講十遍。老師只教一遍,你自己要去學十遍。第二遍上臺講,老師在下面聽,幫助學生來改正。往後第三遍、第四遍,一直到第十遍,都是老師在臺下聽,學生在臺上講,十遍講完,老師點頭「可以」,你這門功課才算畢業。我們今天採用教學的方法是這個方法,老師天天聽,天天幫助你改正,天天幫助你解答問題,幫助你提升境界。
這一部經十遍學下來,再看你的德行、你的定力,你有定力不會受外面名聞利養的動搖,你才可以出去講經。如果出去講經,一接觸名聞利養你就起貪瞋痴慢,你馬上就墮落,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決定不能出去。道場會保護你,出去沒有人保護你,你禁不起誘惑,你就墮落了,墮落要再回頭很不容易。
「網明佛」就是道場弘法的人才多,科目多,人才、科目很多,所以佛教就像一所大學一樣,每一個首座和尚是教授,教授都是專長,一門深入。你希望學哪一部經論,你就跟那個人學。那個人教什麼經,你歡喜學那部經你就跟他學,這個老師一定會很認真來教導你、成就你,師資道合,教學相長。
從弘法退休下來就做護法的工作,也就是說擔任常住的執事為大眾服務。過去家師他有一個概念,四十歲以前學習,弘法也是在學習。四十歲到六十歲這二十年為常住服務,擔任工作。六十歲以後退休,把常住所有工作辭掉,辭掉要做什麼?專門講經教學,這沒有事務來操心。自己在弘護都有相當豐富的經驗,知道怎樣培養弘法人才,怎樣照顧弘法人才,培養護法人才,你有實際的經驗。
如果道場弘法的人愈多,我們開的法門功課也就愈多。我們的方針必定要遵守古大德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個老師專攻一門,時間至少要十年,十年專攻一門他會有成就,不可以學太多、學太雜。一門通了,一切都通,一切都通了還是專弘這一門,為什麼?給後來學習的人做榜樣。現在人不知道專修的利益,一定要做出榜樣給他看,讓他明瞭,讓他歡喜,他會成就。再看「下方」,下方這段經文我們也念一遍,請看經文: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段經文是下方,下方有六尊佛,跟前面不一樣,前面都是五尊,這裡六尊,舉出六尊佛,當然這個數目都是有它的意思,決定不是偶然的,決定不是隨便排列的,它都有含義在。它的含義表什麼?「表教化大行,普度眾生」,這就是說大乘法用六尊佛來表法,代表大乘六波羅蜜,菩薩的六度萬行。前面北方是表化他,化他就是教化眾生。開始,像學經教的法師大概是前十年到二十年都是在這個階段。講經教學二十年之後,可以說這個時候你智慧開了,漸漸也能夠契入三昧,你有定力、有智慧、有經驗,你能把弘法利生的事業擴大,「教化大行,普度眾生」,你能應付得了。
佛的德號,第一尊:『師子佛』,「師子」是比喻,「喻佛說法,表法王子代佛弘法,如佛無二」。所以這個弘法的人不是初學,是一個成熟的弘法法師,在我們佛門裡面講上座。弘法滿十年,十年是下座,二十年是中座,滿三十年成為上座。依我們的習俗,佛門的習慣風俗來說,這個地位是下方這六尊佛所代表,下方這六尊佛代表上座,上座是你講經弘法事業三十年,這要記住,三十年天天講、天天教,這樣才行。一年講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這不算,這不是教員,哪個學校教師一年只上課一個月?上課上一二個星期?沒有這種學校。正規學校的教員天天要上課,大學裡面的教授一個星期至少也要上一次課,兩小時或者三小時,每一個星期不能間斷,這是學校。佛法裡頭不如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榜樣,釋迦牟尼佛講經天天講,四十九年不中斷。天天講,年年不中斷,三十年才是真正的上座,絕對不是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不算數。
三十年以前,北方五佛所表;三十年之後,下方六佛來表法,「教化大行,普度眾生」。你的德行、智慧、學問、經驗、教化眾生的技巧都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說法度生,這時候可以說是法緣殊勝,「作師子吼」。師子吼是代佛說法,代表佛來講經說法。法王子代佛說法,你所講的如佛無二,跟佛一樣,你不會把經教講錯,無論是深說淺說、長說短說,你決定是契機契理,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是佛的本事,你也學會了。你想想看,自行化他,長年累月成就的,不是好強好勝短時間能成功的,沒有這個道理,所以這一點一定要感激護法長時期的護持。
過去家師感激韓館長,韓館長幫助他三十年在講臺上不中斷。三十年護持他天天有機會上講臺,家師只有這個願望,每天只要有機會讓他上講臺講經說法,其他的事情他就不管,其他的事情韓館長去處理,讓他不要操心、不要分心,這樣才能專心上講臺講經說法,這是真正的護法。所以館長往生已經八年了,家師還是對她非常的感恩,我們四眾同修也非常感念當時這三十年來護持老和尚講經說法,我們今天才能夠聽到清涼的法音,飲水思源,這要感恩護法當時全力的護持。我們要如何報答?就是永遠紀念,永遠懷著報恩的心,用什麼來報恩?用我們的成績來報答,用我們修學的成績,除這個之外,沒有法子報恩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所以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對父母恩、師長恩、護法的恩德、眾生的恩德,這四重恩都要報答,報答最具體的就是自己修學有成績,這就是具體的報答。如果自己修學沒有成就,雖然紀念,雖然報答,這也不是真正的報恩,這一點我們要明瞭。
接著看第二尊佛,「下方」第二尊佛,「名聞佛」,「名稱」就是他的名號,「普聞於十方,表為天人眼目,如觀音、普賢、佛門祖師」。下方所舉的六尊佛代表佛陀教育大行於世間,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求生淨土。破迷開悟為什麼要上求淨土?這裡頭有道理,真正覺悟他才會求生淨土,換句話說,無論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再好,得三昧、明心見性,如果他不求生淨土,他還沒有真正徹底覺悟,雖然覺悟還不徹底,真正徹底覺悟了,沒有一個不求生淨土的。你看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地上菩薩,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真的覺悟,徹底覺悟了。始終,始是初地菩薩,圓教初地菩薩,終是等覺菩薩,總共有十一個位次,這十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的菩薩都是念佛,沒有一個不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求生淨土。文殊、普賢做榜樣,做一個模樣給我們看,華嚴會上這兩位上首菩薩帶頭,這是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看到,他們帶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阿彌陀佛發願求往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了,沒有一個不發心求生淨土。
「名聞佛」當然不例外,這個名號在此地代表為天人眼目。天人代表六道裡面的三善道,有慧眼,能辨別是非、邪正、利害,他有能力辨別。世出世間法裡面,念佛求生淨土是第一功德,第一殊勝,無與倫比的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既然這麼殊勝,他怎麼會不選擇這個法門?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普賢菩薩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會下的上首菩薩,佛門裡面的祖師大德發願求生淨土的人太多太多了。這幾尊佛的名號都是佛法大行於世道,顯示興旺的形象。
第三位:『名光佛』,「表大智隨演,法音遠聞,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的德號都有一個「名」,名聲的名,這裡頭有密義,有它深密的意義在,這個深密的意義就是教我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決定往生。「光」表智慧,所以表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恆順眾生,應機施教。「隨」是隨順眾生,隨順眾生的根性,隨順眾生的愛好,隨順眾生現前生活方式,為他演說。所以佛教化眾生活活潑潑,而且隨時隨處他有變化,不是說很死板,這個與世間教學有相同的地方。比如一個兒童隨著年齡的成長,年齡成長,智慧也增長,經驗也在成長,老師教導他一定隨著他的年齡、隨著他的智慧、隨著他的經驗,不斷調整教材,調整教學的方法,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課程,都一樣,不是這樣。縱然古時候教學,確實是從兒童的時代,六七歲就教他念四書五經,到七八十歲鬍鬚白了還是念四書五經,教材沒有改變,但是你要曉得他教學的方法,對於這個教材的解釋、體會、運用,真的是隨著他的年齡有變更的。
佛教的經典亦復如是,我們佛經也是這樣,從你初學佛的時候就教你讀經,一接觸佛教,教你讀經,到一百歲的時候還是讀這部經。譬如念《彌陀經》,一學佛就念《彌陀經》,一直念到老還是念《彌陀經》,雖然同一部經,但是你的體會不一樣,年年不相同,月月不一樣,每個月的感受也不同,能夠把你所體會到的經義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引導你這一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但引導這一生,還引導未來生生世世,經典不可思議。所以要懂得隨機演說。
「法音遠聞」,法音遠聞這樁事情我們凡夫很不容易體會。現代科學技術發達,可以把我們的影像,像我們在佛教衛星電視臺來播送,將我們在攝影室講經錄影播送到每位同修的家中,所以我們的影像音聲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更遠的人他都接收得到。現在還有電腦網際網路,影像聲音都能夠看到,這法音遠聞。可是實際上我們是迷了自性,自性的德能作用不能現前,所以科學家用機械、用儀器來幫助、來轉變,實際上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可以不需要任何機械的幫助,我們自己本身有這個能力,我們的色相,我們的音聲,我們的意念,我們的造作,剎那之間可以同時遍滿整個虛空法界,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懂。如果我們的見聞覺知不能遍虛空法界,你想想我們怎樣跟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哪會有感應的作用!有感應的作用,可見我們見聞覺知跟佛菩薩一樣遍虛空法界,無所不在。
佛菩薩的心性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心性也遍虛空法界,所以從心性上講無二無別,自他不二。不但眾生跟佛不二,眾生與一切有情、無情眾生也是不二,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宇宙是一體,一體決定不能分割。我們今天講我們這個人身,人所有的一切器官、細胞是一體,但是這個一體還可以分割,現在用外科手術能分割。宇宙一體是法身,法身不能分割,沒有辦法分割。所以比喻,實實在在講,沒有任何一物能夠比喻得恰當,比喻只能做到彷彿、相似,但是沒辦法比喻得很恰當。比喻個相似,決定沒法子比喻到剛剛好。所以見聞覺知周遍虛空法界,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前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能力障礙住了,這是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有跟諸佛同等的能力,這是佛在《華嚴經》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有妄想執著障礙,把本能喪失,什麼時候你能把障礙去除,能力就恢復了,說恢復都不恰當,恢復是失掉之後才叫恢復,它這個東西根本沒有失去、沒有喪失,只是障礙而已。雖然有障礙,它的能力依舊起作用,不過起的作用我們感受不到,這個是障礙;有起作用,但是我們沒感覺到,障礙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不放下,總得要懂,總得要明瞭。所以法音確實是遠聞。
「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法音的作用,這是勝音,殊勝的音聲,前面說最殊勝之音。可是迷悟實在講是在自己,會的人跟不會的人差別很大,所以佛法宗門教下祖師常常測驗學生,「你會麼」,這個意思太深太深,深廣無盡。「你會麼」,果然會,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凡所有音皆是佛音。會了,會就是覺悟了。如果是迷了,外面的境界,六根所對的境界就叫做六塵。
塵是什麼?塵是不覺,塵是迷惑,塵是污染,我們叫做六塵。覺悟了之後就不叫六塵,叫六性,眼見的色性,不叫色塵。所以不會,你眼見色塵不是見色性,耳聞聲塵。要是覺悟的話,眼見色性,耳聞聲性,見聞覺知都是性,六根接觸見六性,不是見六塵,這就叫做明心見性。能見的六根根性跟你所接觸的境界,六性,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性,能見與所見是一不是二,所以歐陽竟無說佛法不是哲學,哲學,能所是二不是一;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深了。
見性跟色性是一個性,諸位常常聽到佛性、法性,在這個地方你就很明顯體會到了,眼見色,眼的根性就是佛性,你所見的色相、色性就是法性。如果是迷了,我們眼就不叫做根性,叫眼識,眼識所見外面叫色塵,就不是叫色性,叫色塵。迷了之後,見到的就是色塵,所以這是一迷就一切迷,迷了自己也迷了外頭境界。迷自己就是轉見性為眼識,這是迷了。見性變成眼識。見性變成眼識,外面境界隨著你轉,依報隨著正報轉,外面的色性就變成了色塵,境隨心轉。從這個地方非常明顯可以體會到什麼是佛性?什麼是法性?佛性會變,它有覺迷,法性沒有,法性是隨著佛性轉的;佛性是正報,法性是依報,依報總是隨著正報來轉。
正報覺悟了,這正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頭所說的,說得好,「捨識用根」,捨識用根就是轉識成智,就是法相宗裡面講的轉識成智。轉有因上轉,有果上轉,八個識,六七,第六識跟第七識是因上轉,前五識跟第八識是果上轉,這樣你就明瞭了,我們就知道功夫應該怎麼用。第六意識的能力,最強的是分別;第七識末那識,能力最強的是執著,一個分別,一個執著。那我們怎麼轉法?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不執著就是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了,不分別你就是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要從這個地方轉起。至於第八識跟前五識你就不必管它,這兩個轉了,第八識跟前五識統統都轉了,連帶關係都轉過來。這是從因上轉,果地上自然就跟著轉。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下面的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