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24/5/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6-0047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堂主悟全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離瞋恚得八種喜悅心法」。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我們晚上學習到「離瞋恚得八種喜悅心法」,《講記》節要第一條:「一、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就是三種根本的病毒。我們身體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從這裡來的;人有六道生死輪迴,也是從這裡來的。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不但身體健康長壽,永遠不生病,而且六道輪迴也沒有了。」第一條節要,先師淨老開示,「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就是三種根本的病毒。我們身體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從這裡來的」。這個病毒我們一般人不知道,我們知道現在新冠狀病毒,這個我們很害怕,我們知道要遠離、要隔離,不要受這個病毒的感染,這個我們知道,但是不知道外面的病毒是我們內心貪瞋痴三毒煩惱去感召來的。也就是說,外面的病毒是自己內心貪瞋痴三毒煩惱製造出來的,這個大家就不知道,也不知道遠離貪瞋痴,因此我們身體很多病痛,實在講很難治療。如果內心沒有貪瞋痴三毒煩惱,縱然身體有病,也沒有什麼大礙,也很快就好了,這個也是事實真相。這是講我們現前,就這個身體上來講,特別這個三毒煩惱愈重,身體就愈不健康。

  所有的煩惱都是從這個三毒發展出來,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唱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這個我們常常念。「諸惡業」我們常常念,也很熟悉了,但是這些諸惡業我們就不是很清楚,諸惡業,到底哪一些是諸惡業?因此先師淨老也是大慈大悲,給我們提出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有「諸善章」、有「諸惡章」,善講的沒有很多,在「諸惡章」列出一百七十條,從「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開始,一共列了一百七十條,那個一百七十條有陰惡、有陽惡,有明顯的惡、有隱微的惡、有剛強的惡、有柔弱的惡,列了一百七十條。如果沒有細讀《太上感應篇》,我們念懺悔偈,也不知道哪一些是諸惡業,自己一天到晚在造作惡業也不知道。因此先師淨老和尚很慈悲,把儒家《弟子規》、《感應篇》來補充說明《十善業道經》。他老人家在世常常講,如果能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再來修十善業就不困難,這個是真話。因此這三個根,《十善業道經》的基礎在《弟子規》、在《感應篇》,特別《感應篇》,我們淨宗十三祖特別提倡。《感應篇》、《了凡四訓》,還有《安士全書》,這三本書講因果報應的書。在現前這個世界,如果不去推廣、提倡因果教育,可以說這個世界是沒救了,這個世界肯定愈來愈亂,災難是愈來愈多。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講,現在世界亂了,已經亂得不像樣了,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個也都是事實真相,也都擺在我們眼前,每天報紙一看,天災人禍有增無減,的確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些災難怎麼來的?就是懺悔偈講的,「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從這個地方生的,身口意三業造作。「今對佛前求懺悔」,關鍵就是要懺悔,懺悔就是改過。修行也就是改過,改正我們的過失,把過失改過來就是真正在修行,因此我們學佛,要在改過修善這個地方下功夫。

  「人有六道生死輪迴,也是從這裡來的」,這個就講到深入了。一般人,我們身體的病痛,大家會趕快治療,生死這樁事情才是我們眾生最大的災難。《無量壽經》在後面,我們看到彌勒菩薩向佛彙報,眾生修福只求人天福報,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云何出離生死大難?」生死的大災難,根本的災難。所謂「生死事大」,我們人生最大的事情,一個生、一個死,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的,所以生死是我們根本的大災難。我們現前在這個世界上,這些災難是小災難;生死,生生世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沒完沒了,這就是大災難。生死從哪裡來?就是三毒,有這個煩惱,這三毒就是見思惑。見思惑,見惑、思惑,細分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使。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叫「五利使」,五種很利的。這個「使」就是指使,好像有人押著我們,指使我們一定要怎麼做,我們就聽他的。

  第一個「身見」,身見就是我們身體,我們總是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身體我們要怎麼樣來保養、來保護。人都貪生怕死,一隻螞蟻牠也貪生怕死,因為有身見,執著這個身。我們眾生沒有一個不執著這個身,總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我就是這個身體,這是錯誤的,佛給我們講這是身見,是見解上的錯誤,這是第一個。所以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破身見。第二個「邊見」,就是相對的,相對論,總是執著一邊,對的就不是錯的,錯的肯定就不是對的,執著一邊。相對,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統統是相對的,我們六道眾生總落在邊見上。「見取見」、「戒禁取見」,非因計因,非果計果,不是那個因,以為是那個因;不是那個果,以為是那個果,因果弄錯了。最後「邪見」,所有錯誤的見解統統包括在邪見。這個叫「五利使」,這個五利使很猛利,時時刻刻指使我們。五利使是見惑,五鈍使是思惑,思惑八十一使。思惑,貪瞋痴慢疑,這是「五鈍使」,「鈍」就是藕斷絲連,無法斷。我們修行,如果沒有把五利使、五鈍使搞清楚,無論你怎麼苦行,你怎麼修,那個統統叫盲修瞎練,無益的苦行,你怎麼修還是在這個範圍,出不了這個十使,總是在這個見思惑裡面。五鈍使是從五利使所發展出來的。

  我們要斷見惑,經上佛給我們講,「如斷四十里流」,四十里的瀑布沖下來,你一下子要把它截止非常困難。第一關我們就很難突破,如果第一關突破了,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有一生、有一次斷了見惑,斷了見惑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根據《四十二章經》講的,只要斷了見惑,在小乘須陀洹果,在大乘圓教初信位。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出離六道的時間可以預期,出離六道有時間表,最長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根性比較利的不用到七次,兩次、三次,三次、五次不等,各人根器不一樣,最長七次,必定超越。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就是你修行怎麼修,第一關五利使,這個見惑不容易斷;這一關破不了,後面都不用談了。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從來沒有一次斷見惑,所以到現在還是在六道輪迴。因此淨土法門對我們一生當中要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要了生死,在末法時期,除了這個法門,的確其他法門是很難,很困難。這個法門叫易行道,這個易行道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這是跟一般通途法門比較起來,比其他法門容易,其他法門要斷惑,我們淨土法門帶業往生,伏惑就可以了,只要能夠把惑伏住。伏惑也不容易,你看貪瞋痴我們壓得住嗎?要怎麼樣才壓得住?貪瞋痴起來,趕快提起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你壓得下去就有功夫,你壓不下去還是沒功夫。所以我們這一生真正要往生西方,起碼要達到這樣的功夫才有把握。如果我們達不到這個功夫,要看你臨命終最後一念,那一念能不能放得下。最後一念能夠把貪瞋痴伏住,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那個時候也能往生。但是平常沒有把握,當然臨終就沒有把握,要看因緣,臨終看能不能真的放下。平常放不下,到臨終,的確也沒把握放下。如果臨命終,最後一念能放得下,這個也能感佛來接引。真正具足信願行,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如果要有把握,就是平常念佛要能伏惑,淨土不用斷惑,伏惑。伏惑,我們現前還沒有到臨終,跟佛就有感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的信心就堅定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有懷疑?我們跟佛沒有感應,我們沒有伏惑,造成障礙。佛念得很多,但是沒有消息,因為我們有障礙,貪瞋痴障礙住。這個是我們現前大家努力用功的目的要放在這上面,伏惑,伏惑馬上就跟阿彌陀佛連線,上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網站,上去了。我們現在連不上,連不上你就有懷疑,你信心就半信半疑,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心裡不踏實。這裡講六道生死輪迴是從這裡來的。

  「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不但身體健康長壽,永遠不生病,而且六道輪迴也沒有了。」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斷見思惑,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你也能往生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了。所以在我們淨土法門,你伏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雖然沒有斷惑,也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比聲聞、緣覺殊勝太多!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我在書架上看到《太上寶筏》,就是木刻版,古代印的版本,有四冊,我們學校那邊圖書館都有,裡面有雪廬老人毛筆題的字。如果一般不是很認識字的,這些比較沒有讀書的,他能讀《感應篇》,依照《感應篇》去修,在念佛法門來講,也幫助我們伏惑,伏住煩惱。所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幫助我們伏惑,念佛功夫就得力,這個叫助修。念佛是正修,這個是助修,幫助我們正修功夫得力,所謂「正助雙修」。還有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幫助我們深入佛法的,是我們學佛的基礎,學佛又幫助我們深入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相得益彰。

  我們再看第二條:「二、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特別強調十善業道這一部經,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個宗派、法門,這是修學的共同科目」。十善業是共同科目,不但佛法,就包括世間所有的宗教,或者他沒有宗教信仰,都要修學,都要修十善業。你不修十善業就造十惡業,造十惡業,所有的人都認為不好,就是惡人。造惡業,你對他造惡業,他也不接受,好像這個惡人他去殺生,人家去殺他,他要不要?他一天到晚去殺生,像現在戰爭去殺生,別人要殺他,他就不幹,他不接受。他不是說我殺你,我也很歡喜讓你殺,不是。說明什麼?說明這個不好,連惡人他都不能接受。偷盜也是一樣,小偷去偷人家,人家偷他的,他要不要?他也不要讓人家偷。所以無論你學佛不學佛,信佛不信佛,你信仰什麼宗教,你不修十善業,你就造十惡業,造十惡業果報就到三惡道去,這個果報是大家都不要的,不要這個果報就不能造那個因,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因此十善業是一切眾生共同的科目,不但是學佛的,放諸四海皆準。現在我們有很多的宗教,最近學院辦一個多元宗教論壇,十善業提出來,沒有人會反對,知道這樣才是好,這才是善。

  十善業,小乘、大乘都要修,因為十善業修圓滿就成佛了。蕅益祖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從地獄到佛這個層次,十善十惡分析得淋漓盡致。同樣是十善,層次不一樣,好像斷貪瞋痴,人道有人道的貪瞋痴,天道有天道的貪瞋痴,欲界天有欲界天的貪瞋痴,色界天有色界天的貪瞋痴,無色界天有無色界天的貪瞋痴。再上去就超越六道了,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也有貪瞋痴,但是他跟我們六道的貪瞋痴不一樣,他是跟上面的來比。這個大家有時間去看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疏》的玄義,十善十惡,從地獄道分析到佛道,層次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說,從凡夫到成佛修什麼?修十善,十善圓滿就成佛了。成佛的十善,他已經超越善惡的相對,這個道理就很深入,我們就我們現在能夠體會的這個地方來修。在淨業三福我們也看到,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凡是善都歸十善,凡是惡都歸十惡。所以十善展開就是一切善法,十惡展開就是一切惡法;凡是不好的、惡的統統包括在十惡,凡是好的都包括在十善。所以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無論修哪個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這是共同科目,淨業正因,我們修淨土也是淨因。

  「三、佛特別囑咐我們晝夜常念十善、思惟十善、觀察十善,不容許毫分不善間雜,就能成菩薩,超越六道,轉凡成聖。」「晝夜常念十善、思惟十善、觀察十善」,晝夜常念、思惟、觀察,都是以意為主,心。常念,「念」這個字就是現在這個心,心常常念十善,這個十善就是涵蓋一切善法。我們念《弟子規》、念《感應篇》是不是十善?是十善。《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凡是善統統歸十善,你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不是善?善!善要歸十善。要常常念這個,這個念也是心裡不忘記,特別我們如果能夠背誦一些重要的經句,常常記在心裡。常常念這個十善,思惟十善,這個是聞思修,聽到這個十善,要去思惟十善是什麼,要知道它的內容,還要觀察十善。思惟,內心的思惟;觀察,看外面,哪些是善、哪些是惡。《了凡四訓》也提供我們修學一個很好的補助教材,我們修十善業很好的補助。《了凡四訓》,先師淨老和尚在香港鳳凰衛視講過一遍,還有《太上感應篇》,這個我們多聽,我們就知道怎麼去常念十善、思惟十善、觀察十善。包括《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些因果教育的經典我們多聽,聽經才能明理,我們才能夠常念十善、思惟十善、觀察十善。

  要廣學,「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所以解門你要廣學,廣學是幫助你深入經藏。我們三皈依不都念嗎?「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善導大師也講過,有這個因緣,年紀比較輕的、比較有智慧的可以廣學。年紀比較大的,當然廣學就沒什麼時間了,你要守約,你要找一、二部,重點幫助我們求生西方。年輕人要廣學,你要幫助別人。「專修即是總持」,專修是行門,行門就是念佛法門。我們修淨土法門,專修這一門,這一門也是總持一切法。修任何一門都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我們老和尚的開示要常聽,要多聽。我早上一早起來,一打開電視聽經,聽那個節錄,剛好聽到「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聽到我們老和尚這個開示,這個很重要。我們不是那種上根利智的,或者是善根深厚的,必須要多學習,不學習我們就不懂。

  老實念佛,無論是老阿公、老阿婆,他過去宿世善根深厚,他能老實念佛。一部《彌陀經》也不會念,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能老實念,他就成功了。關鍵要能老實,我們是不是老實?不是你這樣一直念你就老實,不是,你一面念一面打妄想,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一樣放不下,你怎麼會老實!我們自己是什麼根器,自己要知道,人貴自知,人要有自知之明,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根機。看到人家念三年站著往生,你去念看看?恐怕念三十年還在這個地方。關鍵在哪裡?人家能老實,我們不老實,問題在這裡。不老實怎麼辦?多聽經。像我這種根器我知道,我的根器適合聽經、念佛。有的人他持戒念佛,我的根器,就是根據我們師父以前常講的,叢林以前說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現在我們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恐怕比較難,就四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或者一半一半也可以,這個對我的根器,我知道這個方式如果密集薰修一段時間會很有幫助。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他皈依我們老和尚,老和尚就勸他聽經念佛,聽了四個月預知時至。各人根器不一樣,自己要知道是什麼根器,怎麼樣的修行適合自己。

  所以這條,我們學習十善,你要廣學,你才懂得什麼叫十善、十惡。《弟子規》它相關的典籍,像印光大師提倡的《格言聯璧》,弘一大師有《格言別錄》,待人處世,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論語講記》,特別《常禮舉要》。《論語》講「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你學問很廣博,從哪裡做起?從禮。「約」就是把它濃縮起來,從禮下手。禮也是涵蓋在淨業三福第一福裡面,修十善業裡面。禮就是講人情世故,要懂人情世故,方方面面這些都是人情世故。我剛出家,先師淨老就給我講,要通世間法;世間法是什麼?人情世故。不然你不能弘法利生,你講經,人家不來聽;你做法會,人家也不來,因為你不懂人情世故。所以要通人情世故,方方面面都要為別人想,不要只為自己想,自己高興怎麼樣就怎麼樣,要為別人想,別人也才會為我們想。這些禮很重要,現代的人,就《無量壽經》講的,末法時期這些六道眾生什麼情況?「無義無禮」。無義無禮,沒有道德仁義,連禮都沒有,「無」就是沒有。「魯扈抵突,不識人情」,我們的話,不講人情,《無量壽經》不是講「不識人情」嗎?人情世故你不懂;為什麼不懂?你沒有學。你不是生而知之的聖人,不是生下來你什麼都懂的。孔子他都說,我不是生而知之,我是學而知之,我要去學我才知道。你沒有學,你怎麼懂人情世故?

  我們《無量壽經》讀這麼多,我們那個念佛堂,我常常去做法會,他們原來上午供前都要讀《無量壽經》,後來我說你們讀得都會背了,現在要進入受持的階段,你不能一直停留在讀誦的階段。所以我去就要選《無量壽經》,選一小段一小段跟他們講。這是我們當前很重要的,你這一生不是《無量壽經》讀幾部,你就一定往生,給大家講真話,不是這樣的!你有沒有照《無量壽經》去依教奉行,這個很重要的。所以先師淨老常講,勸人家念《無量壽經》三千部就開悟了,很多人不止念三千部,念一萬多部大有人在,沒開悟;不但沒開悟,煩惱還增長。怎麼會這樣?因為沒有受持,不懂得要去修,不懂得改過,那怎麼會開悟?反而增長業障,把讀誦的功德都障礙住了。一面讀經,一面貪瞋痴,都把讀經念佛的功德障礙住。這些經我們愈深入,我們就會感覺愈恐怖,像我坐在講台勸大家,我是勸得毛骨悚然,自己沒有去修,講了半天有什麼用?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講了又講、講了又講,以前我也聽了,好像聽懂了,現在聽了感受又跟以前不一樣,現在比較聽懂一點。所以我早上打開電視看到這個,我也跟大家分享,「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

  因此我們修十善,《弟子規》相關的教材,《常禮舉要》、《格言聯璧》,包括《禮記》、《論語講記》,包括《延壽藥言》、《菜根譚》,這些也都是相關的教材。所以要多讀書,你才會深入。《太上感應篇》相關的教材,《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個跟《感應篇》很相關的。所以印光大師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樣因果教育的書,其他有跟這個相關的也都要學。還有《弟子規》,也包括《群書治要》,《群書治要》是管人、管事、管錢的,你當一個小商店的老闆,你不學這個,三個人你都管不好。不通世故人情,這些很難,管事不容易。過去雪廬老人常講,十年可以培養一個講經人才,十年培養不出一個辦事的人才,你想想看,辦事的人才比講經難!為什麼?不學,當然就難。我們不懂,又不聽人家的,那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虛心學習,不要自以為是,這樣我們的道業、學業才會進步。多聽老人的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師父不是常講嗎?

  「四、何以凡夫修行如此艱難?就是十善沒有完全做到;縱然做到幾分,當中還摻雜不善。如果十惡多過十善,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心有不善,當然去不了。」這個在《無量壽經》我們也找到依據,《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也講,如果我們不能「大持經戒」,像高僧大德大持經戒,那個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要向這個目標效法學習。雖然做不到,我們要知道,我們距離高僧大德差得太遠,這樣我們慚愧心才能生得起來。我們做不到,不能大持經戒,「要當作善」。什麼是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就是十善業。這段《無量壽經》大家也常常念,那一段十善,一不殺生,到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無量壽經》列出來了。如果你不看《十善業道經》,你知道十善的內容嗎?我們看了《十善業道經》,我們懂嗎?如果沒有把《弟子規》、《感應篇》再加進來,我們看《十善業道經》,我們還是不懂什麼叫十善、什麼叫十惡。如果這兩個加進來還不懂,我剛才提出來那些,你們要多加一些材料,來幫助我們深入這個經典,「廣學原為深入」,幫助我們深入。夏蓮居老居士講的不會錯,大家要學習,特別年輕的同學要發心,多學習,不要偷懶,多學習。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雪廬老人常常對台中的蓮友講,他說他讀超過一萬卷的書了,你們才讀薄薄幾張紙而已。大家要努力學習,年紀大的人沒有時間,雪廬老人講,最少一部《論語講記》、《常禮舉要》,還有《彌陀要解》,他說你掌握這三個,你能求生淨土。為什麼《常禮舉要》這麼重要?《論語》這麼重要?幫助我們念佛往生的。他九十一歲講《論語》是針對蓮友講的,不是對大學講的,六十幾歲在大學講《論語》是針對學校教學的,講法不一樣。九十一歲講的,他講的這個《論語》,他說六十幾歲他講不出來,還沒有悟入那麼深。所以雪廬老人也講,《常禮舉要》能做到十分之一,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都很有幫助。

  這條先師淨老開示,「何以凡夫修行如此艱難」,我們修行怎麼這麼困難?「就是十善沒有完全做到;縱然做到幾分,當中還摻雜不善」。就是前面這條講,「不容許毫分不善間雜」,我們有夾雜,夾雜這個不善,就是不純。「如果十惡多過十善,念佛也不能往生。」惡造的比善多,這個比例比善多,這樣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真的。《無量壽經》往生正因就給我們講,「要當作善」,修十善業,「不得虧失」,不得虧失就是不能夾雜,這樣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講真話,因為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心不善,當然去不了。所謂「心淨則土淨」,淨土的人心都清淨;我們心不清淨,跟淨土就沒有感應。

  「五、不但佛家重視十善,所有宗教無不講十善,它是世間所有宗教共同修學的法門,怎麼能疏忽!」這個也是講佛家重視十善,包括所有宗教,沒有不講十善的,所以這個十善業放諸四海皆準,是共同的標準。它也是世間所有宗教共同修學的法門,不但學佛,學其他宗教也不能疏忽十善。你看道家《太上感應篇》講的,是不是跟十善相應?沒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要修仙,你也要修十善,這樣你練氣功才能長生不老;如果你一直造惡業,練什麼氣功也沒有用。所以這個不能疏忽。

  「六、修淨土何以要如此重視十善業道?《觀無量壽佛經》說到修學的基礎是淨業三福,第一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就是指本經。孝親、尊師、慈心,一定要落實在十善業道;沒有十善業道,這三條就無法落實,有此基礎才能修淨土。」這是根據《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這個我們也不能疏忽。因此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我們修淨業最基本的,你能夠修這個第一福,這樣信願念佛才有把握往生西方淨土,就是有這個基礎,才夠條件來修淨土。這是佛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法之前,韋提希夫人請問佛,要怎麼修學才能往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跟她講這個修學的方法之前,勸她先修淨業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不殺,先師淨老把孝親尊師具體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十善業就是落實在《十善業道經》。如果沒有第一福,這三條後面兩條也沒辦法落實,有這個基礎就能修淨土。

  「七、具足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念佛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具足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往生方便有餘土;若能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則往生實報莊嚴土。修行的根基在此。」這裡講的比較高了,這講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福有這個十善業的基礎,信願念佛,能夠帶業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這裡先師淨老講的標準比較高,修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往生方便有餘土」。往生方便有餘土,你要念到事一心,斷見思惑,這樣信願念佛,往生方便有餘土。「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則往生實報莊嚴土」,你要念到理一心不亂,破無明,這個標準比較高。我們依照善導大師《四帖疏》,《四帖疏》的標準就沒有講這麼高,他講的九品往生都是指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有分九品,實際上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都有三輩九品。根據《四帖疏》講,都是以凡聖同居土,上上品,你修行六念,或者讀經、念佛,修行六念,念三寶、念戒、念天、念施,都可以迴向往生西方,上上品。所以上上品的修因很多,不單是指修淨土法門,你念咒、修止觀,這些都行。九品講得比較廣,三輩講得比較沒有那麼廣。《無量壽經》三輩,後面也有講到一心三輩,包含其他法門,所以這個九品往生講得比較廣。上品中生的,修大乘的、發大心的凡夫,還沒有斷惑,發大心的凡夫。上品下生,你要解第一義,不驚不怖,金剛般若那些,你能解第一義,以這個來迴向發願,求生淨土。這個是上三品,都是大心凡夫,發大乘心的凡夫,不是聖人,沒有斷惑,他能伏惑。中三品是發小乘心的凡夫。中品是你持八關齋戒一天一夜,迴向求生西方,中品上生。你持比丘戒、沙彌戒,迴向求生淨土,中品中生。比丘戒、沙彌戒不是比八關齋戒高嗎?怎麼反而變成中品?這個善導大師有解釋,因為八關齋戒一天一夜,心比較急,所以他功德比較大。中品下生是世間善人,就是修十善業。善人,也是凡夫,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他一聽到就相信、就發願、就念佛,那是中品下生。下三品就是造惡業的凡夫,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懺悔、發願、放下、念佛,求佛慈悲接引往生。這樣下三品都是造惡業的凡夫。九品講的就很廣,無機不收,三根普被,你參禪、念咒,你修什麼法門,統統可以迴向求生西方。《無量壽經》跟《彌陀經》講的就比較專修,《觀經》講的就很廣,無論什麼法門,甚至我們師父講,你是信基督教的,如果你信願念佛迴向西方,也能往生,那就講得更廣了。方便有餘土也有三輩九品,比如說你證得斷見惑,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他不在凡聖同居土,他雖然還沒證阿羅漢,但他是方便有餘土。所以他有四果四向,這個當中就有三輩九品。你破無明,理一心不亂,圓教初住是理一心;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統統是理一心。所以凡聖同居土有三輩九品,方便有餘土有三輩九品,實報莊嚴土也有三輩九品,回歸常寂光土就統統一樣了,這個我們要知道。

  「八、《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就具足十善法。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內容就是五戒十善。」我們大家常常讀《無量壽經》,我們都很熟悉了,我們老和尚提出來,我們都不陌生。

  「九、現在靠每天讀經還不夠,還要研究討論,詳細講解,依教奉行,一天都不能放鬆。古代寺院叢林每天有八小時講經、八小時修行,修行就是反省、思惟,改過自新。」這個是重點,就是光讀經不夠,還要研究討論,詳細講解。我剛才提供出來的這些,這是我個人的一個體驗。我自己過去好像覺得自己都放下了,生了三次大病,差一點就死了,才知道我根本就沒有放下。人沒有大死一番很難覺悟;要面臨死亡,我們才知道我們到底修得怎麼樣。身體好好的,講得都很輕鬆,過去我都是這麼幹的,生病了你才知道見真章。好,這一條很重要,我們下一次還是再提一提。因為老和尚講的,不是我們這樣念一遍,我們就記住了,恐怕念一百遍、三百遍我們才懂,才有感覺,應該要這樣。所以不厭其煩的,我們不斷來溫習,希望大家這一生都能同生極樂國。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