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離妄語得八種天所讚法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23/10/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31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新加坡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我們現場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先師淨老和尚二十幾年前在新加坡淨宗學會開示的《十善業道經講記》,我們採取節要來跟大家複習《十善業道經講記》。

  悟道一行到澳洲一個月,我們現場的直播有四次沒有直播。在澳洲淨宗學院,我就想到我們在學院的錄影室,我們老和尚以前錄影的錄影室,就借用錄影室我們錄了四次,錄四次用首播的方式。這個跟新加坡同修,以及網路前的同修,差別只是一個直播、一個首播,這個差別不是很大。因為我想到,到澳洲去停了一個月,中斷的時間太長,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今天晚上我們又回到台北,回到台北我們繼續採用直播的方式,繼續來學習。好!現在請大家看《講記》節要,在第九十五頁第二行,「離妄語得八種天所讚法」,請看下面的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我們今天晚上從這裡看起,這段經文是佛對龍王講。前面講了離殺生、離偷盜、離邪行的這些功德利益,接著就給我們說明離妄語得到的功德利益。這個功德利益是「八種天所讚法」,經文講的這八種都是天人所讚歎的法。我們一般得到人的讚歎就很難得,能夠得到天人的讚歎就更殊勝了。這是講離妄語的功德。妄語就是講話騙人。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小妄語罪比較輕,大妄語罪過就很重。最大的妄語就是「未證言證」,就是在《戒經》講,那是犯了大妄語。自己還沒有證果,說自己證果了,這就犯了大妄語,這個罪業都在無間地獄。

  現在在這個社會上,這樣的人還不少,自稱他是什麼佛、什麼菩薩的,現在很多。他說他是什麼佛、什麼菩薩,說完了他也不走,還留在這個世間。佛在《楞嚴經》,在大乘經典也都給我們講,佛菩薩、阿羅漢的確都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來度眾生,可以說充滿了整個世間,以各種身分來幫助我們六道生死輪迴的苦難眾生。因為眾生迷惑顛倒,所以示現的身分也都不一樣,無量無邊,的確非常多,甚至比我們眾生還多。但是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他決定不暴露他的身分,如果一旦身分暴露出來,很快他就走了,他不會繼續留在這個世間,那是真的。另外一種佛菩薩示現,人家知道了,他死不承認。像印光大師,有一個高中生說觀音菩薩給他託夢,說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來的,叫他趕快去找他。結果他去找印光大師,說他夢到觀音菩薩給他講,說你是大勢至菩薩來的,被印光大師罵了一頓,不允許他胡說。他說我是凡夫,怎麼會是什麼菩薩!他也不承認。一直到大師往生,這個事情才公布出來,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真的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的,他生前決定不暴露他的身分。另外一種也是佛菩薩、阿羅漢示現的,裝瘋賣傻,像濟公活佛那樣的,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現在有很多人說他是什麼佛,這在我們認識的人當中,我們就看到了,他自稱是什麼佛,講了很多,一直要我去他那裡,說他每天早上都跟阿彌陀佛開會。我也知道他的狀況,你說的這些,如果你說完就走了、就往生了,那是真的;說了還留在這裡,還留了好多年,現在還在,那這個肯定是著魔,不是真的。像這樣就犯了大妄語,這個罪都在無間地獄。未證言證,你還沒有證得那個聖人的果位,說你已經證得了。這都是為了得到大眾的恭敬供養,想得到名聞利養,無非是這個目的,但是造了這麼重大的罪業,實在講是很沒有智慧。

  小妄語就是說,看見了說沒看見,沒看見說他看見了,這是小妄語。當然大妄語到小妄語,這個當中也有輕重,很多情況不同。另外就是妄語,如果你去騙一個人,你跟這個人結罪;如果你騙很多人,你跟很多人結罪;如果你騙一個國家的人,你就跟這個國家的人結罪;你騙全世界的人,就跟全世界的人結罪。這個罪業輕重大小也不相同,這個我們要知道。特別當一個國家最高領導人,如果你騙人民,騙一國的人,你跟一國的人結罪。因此妄語,這個要深入《戒經》。這邊《十善業道經》講的是正面的,是善,它反面就是惡,十善反面就是十惡。這裡講離妄語就是不打妄語,反過來就是打妄語,打妄語就騙人。有一些妄語是無心的,那個罪就沒那麼重,有的人他不是故意的,大妄語就是他存心騙人。有一些他自己不知道。早年我在家的時候,那個時候聽《楞嚴經》,那個時候我十九歲,今年七十三歲了,五十四年前在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我第一部經聽的就是《楞嚴》。當時我們師父就講,他說有個同修一直找他,給他講,說他已經證阿羅漢果,請我們師父給他證明一下他證阿羅漢果。講了好幾次,我們師父就產生很大困擾,一直要他給他證明他證得阿羅漢果。後來被他問得沒辦法,他說根據經典上講,證阿羅漢果就有六種神通,你說你證得阿羅漢果,現在街上多少人在走你知道嗎?他說不知道。那這樣還沒有證阿羅漢果,這樣才把這個事情擺平了。原來他是念佛念到輕安,他以為是證果了,這個是誤會,他不是故意騙人,這個罪就比較輕。但是他還是有一個好處,要法師給他證明,還好遇到我們師父給他講真話,沒有騙他。所以離妄語反過來就是打妄語。

  不打妄語,我們一個人說話誠實,就得到八種天所讚法。第一種就是『口常清淨,優缽華香』,口會散發出優缽花香,有香味。第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世間的人都相信他。『三、發言成證』,「發言成證」就是他講的話就可以證明,不用去寫什麼合約。現代的人,他如果不守信,怎麼寫也沒用。發言成證,『人天敬愛』,這樣的人當然得到人天的尊敬跟愛戴。總是喜歡跟一個不打妄語的人交往,誰願意跟一個一天到晚講話騙人的人去交朋友?這不可能,除非不知道。『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愛語」就是愛護眾生的語言,對眾生有幫助的語言就叫愛語,那個也不能誤會是甜言蜜語,不是花言巧語,不是。愛語是愛護眾生的言語,像父母看到子女有過失,給子女一個責備,講的話不一定很好聽,但是對他有幫助,是愛護他,是提醒他不要做錯事。這是愛語,愛護眾生的語言,「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殊勝的意樂,「意」就是心,我們一般講法喜充滿,『三業清淨』。因為意得到法喜,身口意三業就清淨了。『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講話沒有錯誤、沒有過失,心裡當然常常歡喜。我們也常常因為講錯話心裡懊悔,如果離妄語,言語就不會有誤失,當然心裡就常生歡喜心。『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他講的話,大家會尊重;不但人能夠奉行,天人都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這個就是有辯才。『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這個「真實語」就是《金剛經》講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個就是如來的真實語。如來講的話叫真言,真實的言語,沒有虛妄。這個也是從離妄語,修這個因得到這個果報,能夠把離妄語的這個善業迴向到無上菩提,將來成佛就會得到如來的真實語。

  好!我們看節要第一條:「一、一切眾生,身語意三業中,口業最容易犯。無量功德自口業漏失,所以佛於口業說了四條,即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的確我們三業當中,口業比較容易犯,因為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講話。言語也不容易,也是要學習。在五戒當中只有一個不妄語,十善業道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是從不妄語裡面開出來的,在五戒就歸納在妄語這一條。所以五戒這個不妄語,它展開就是《十善業道經》講的兩舌、惡口、綺語,十善業就講得比較詳細。所以我們受五戒只有一條不妄語,其實不妄語這一條它就涵蓋了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講話的確不容易,像孔老夫子教學的四科,第一個就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第三政事,第四文學。把言語擺在第二位,因為講話的確要學,我們現在不會講話。如果說我們不會講話,奇怪,我天天在講,怎麼不會講話?天天在講,但是你怎麼講?講的是什麼樣的話?會講話就是這裡講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那講的話就是真的,會講。因此孔老夫子教學,把言語擺在第二條,也非常重視言語的修學。

  妄語,講話騙人。講一個妄語,可能要講一百條的妄語來掩飾這個妄語,這個也是很麻煩的。所以打一個妄語,如果你要去掩飾你這個妄語,又要講很多妄語來證明你這句話是真的,那就打了更多的妄語。所以佛勸我們,講話不要妄語。兩舌是挑撥離間,惡口是講話粗魯,綺語就是花言巧語。口業很容易犯,所以口業我們要謹慎,沒有必要的話少講,就比較不會說錯話。因為話一說出去收不回來,特別現在有錄像,這很麻煩的,一些錄了,你一發出去,怎麼收也收不回來,這個很麻煩。所以孔老夫子也講「言多必失」,就是話講太多就會有誤失。畢竟我們不是聖人,講話我們沒有把握說每一句話都講的沒有錯誤、沒有過失,所以沒有必要講的就盡量減少,避免這些誤失。言多必失,話多了肯定會有一些失誤的、說錯話的地方,所以《弟子規》裡面也講,「話說多,不如少」。但是學了《弟子規》,過去蔡老師講,一個媽媽教她的孩子,跟他講《弟子規》這些道理,這個孩子怎麼講?回他媽媽,「話說多,不如少」,妳不要一直講。大家想一想對不對?他拿來這句來提醒妳,不要一直給他講《弟子規》,講太多了!這個都是言語,言語這樣講是不對的,如果你沒有智慧,你沒有辦法去糾正孩子的錯誤。所以蔡老師真的是不容易,他能夠很清楚的分辨他錯在哪裡,你才能教他,不然他也引經據典,他拿這個來教訓他母親。這個不是我們講的那麼簡單,所以言語要學,不是我們這樣看一看就會講話了,不是的。

  好!我們再看第二條:「第一是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別人,這個罪很重。」當然騙人總是有目的,如果沒有目的,他何必去騙人?總是要得到他的利益,他不擇手段去欺騙人。佛講話不騙人,因為佛對你無所求。黃念祖老居士在講這些開示當中也常常講,他說釋迦牟尼佛也不要你一張選票,他何必騙你?又不是要你投票給他,他騙你幹什麼?他對你無所求。真的是慈悲要教化眾生,他對眾生無所求,他所求的就是三衣一缽,就一缽飯、三件衣服,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對眾生無所求。他對你無所求,他跟你講的句句是真言,真實語。所以打妄語總是有目的的,黃念老講的那個含義也很深。像我們民主國家遇到選舉,支票一直開,選上了又不兌現,不兌現不就打妄語了嗎?我選上了要怎麼怎麼,選上了也沒有兌現,那不是騙人嗎?不就打妄語了嗎?真的是這樣的。妄語有的打得太過分,有的比較沒有那麼嚴重,這個都是要修。

  我們再看三、「有意無意的傳播妄語傷害別人,這包括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安定和平。」這一條就是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的寫照,你看,有意無意的傳播妄語傷害別人。一個是有意的,你明明知道這是在騙人,故意要去騙人;有的傷害無意的,他不知道,人云亦云,去傳播這個妄語,去傷害別人。現在傳播妄語,最主要是政治人物跟媒體這兩種人,這兩種人很容易打妄語。過去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十多年前在香港跟鳳凰衛視的老闆劉長樂先生交流,我們老和尚就對劉先生講,說現在有兩種人可以救這個世界,也可以毀滅這個世界。他說哪兩種人?我們老和尚第一個就講,幹你們這一行的媒體,另外一個就是政治人物,這兩種人可以毀掉世界,也可以挽救世界。現在的媒體,還有政治人物傳播妄語,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他不惜去害到全世界的人類,他就在騙人。像現在如果媒體報導不公正,這個因果背很重。現在的媒體,它要積功累德也很快、很殊勝,它要造罪業也很快。媒體現在報的事情,有的報得比較真實,有的報得不真實,有的就是存心在騙人,很多人就受騙。這跟寫歷史一樣,像我們在《論語講記》看到台中蓮社雪廬老人講,寫史的人因果背很重。你看《二十五史》,每一個朝代都有寫歷史的人,歷史如果你寫得不公正,你去冤枉人,這個留下去你誤導多少人?你這個因果背多重!如果你寫的不公正、不對,那你罪業就很重。但是寫歷史要寫到很公正,後來都是隔代才寫的,比如說這個朝代跟那個朝代沒有利害關係,他就比較能夠客觀來寫,根據這些資料來寫,這樣就能夠比較客觀、比較公正。如果在當代寫,誰敢寫?你寫跟他有利害關係,你講真話,等一下你就沒命了,誰敢寫?所以要隔代,隔代就是跟他沒有利害關係,他才能去寫。在古時候的確也有這樣的人,皇帝做錯事,他就照實寫,他都不怕死,那這種人是比較少。他也是如實的寫,對歷史交代,到後來就不行了,後來一定要隔代才能寫史。

  現在媒體騙人的很多,所以我們現在看新聞報導,看你們這些報的有沒有什麼根據;不然你亂講,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沒有時間去查你講的到底是對不對?現在比較能夠確定的就是有錄像,另外就是影像。但是那個報導要怎麼報?有一些他是有立場在報的,他就為這邊講話,那邊他就沒有講,這樣就不公正,媒體報導出來它就偏在一邊,跟事實上差距就非常大,很容易就被誤導。所以我現在看新聞,我都看一些學者,他們沒有利害關係,他就是根據資料來講,那個就比較可靠。如果都在亂罵亂講,我不聽那些的。因為亂講的就不是學者,他就失去學者的身分,學者就不能亂講,你講要有根據,不能隨便講,人家舉出很多證據出來,我們才能採信。所以不能亂聽、不能亂看,新聞也不能亂聽。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總是不能跟一般人一樣人云亦云。人家講妄語騙人,你再去傳播這個妄語,那就是他造罪業,我們跟他就變共業,這個就錯了。所以傳播妄語,你看傷害別人,包括家庭,包括整個社會,包括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安定和平,這跟打妄語都很密切的關係。特別現在這個媒體亂報,那個知識水平不高的就容易被騙。這是傷害國家,傷害世界和平,這個不是小問題,是很大的問題。

  我們再看第四條:「而結罪是以妄語的影響程度來看,影響的時間愈長,受害的人愈多,罪就愈重;如果影響小,受害人少,罪就輕。」我們先看到這一段,這一段我們老和尚講,也的的確確是這樣。這是總結這個罪業輕重,因為你造了妄語就有罪。結罪是以妄語的影響程度來看,影響的時間愈長,你騙人的時間愈長,受害的人就愈多,當然罪就愈重。比如說你騙人,又出書,現在又有錄影、錄音,流傳到後世,有一些人不知道就受騙,他受你的騙,你就跟他結罪。你自己本身有罪,他受騙的,又多一重罪。所以受害的人愈多,罪就愈重,就是受騙的人愈多,這個妄語的罪就愈重。所以一個是時間,一個是影響的層面、範圍大小。如果影響小,受害人少,罪就比較輕,因為它影響的時間不長,範圍很小,受害的人不多,這個罪就比較輕。「因此,言語不能不謹慎,在發言之前一定要考慮到以後會產生什麼後果。」的確發言講話很不容易,也不能不謹慎。所以我們言語要謹慎,最重要不要去欺騙人。如果無意的欺騙人,這個也沒辦法,自己也不知道的;如果有意的欺騙人,這個就真的不能原諒。有意的就不可以,無意的也要避免。無意的妄語總是在無知,他的認知錯誤,把假的當作真的,他再去傳播這個假的,就變成共業,變成被誤導;自己被誤導,也去誤導別人,這個要背因果。這個講話,言語非常重要,口為禍福之門。

  我們再看第五:「五、不妄語的功德,無比殊勝!佛在此地說得八種天所讚法,天是天人,天人、天神讚歎你。」這個很殊勝了,不妄語,這個功德是無比殊勝。佛在此地說,「得八種天所讚法」,得到八種天人所讚歎的法;「天」是天人,天神會讚歎你。特別我們在學習佛法、討論佛法,天人是更歡喜,天人就更讚歎。在《感應篇彙編》也有一個公案,古代的公案,兩個出家人開始在聊天,有一個高僧能夠看到這些不同法界的眾生,看到很多天神、護法神都圍繞在旁邊。過了沒多久,護法天神走了,凶神惡鬼都來了。這個高僧就問兩個出家人,他說你們剛才是在談什麼?那兩個出家人說,我們開始在討論佛法。後來呢?後來他說我們就講一些世間事。那接著呢?接著我們講,要怎麼樣得到名聞利養。這個高僧就給他們講,那我明白了。他說我剛才看到你們開始在講話的時候,很多天神圍繞在你們身邊;過了沒多久,天神都不見了;又過了沒多久,看到很多鬼來掃你們的腳跡。就給他說明,說你們討論佛法,天神就來了,他也很喜歡聽佛法,就有護法神來了;你們後來不是在討論佛法,他就走了;接著講怎麼樣得到名聞利養,招感很多惡鬼就來了。兩個出家人聽到毛骨悚然,後來就盡量講佛法,講佛法有護法神。

  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大家來聽經,都有護法神,我們在這裡講《十善業道經》都有護法神。大家不要看到來的聽眾不多,我們現場已經不少了,我們都已經算客滿了,因為我們這個講堂不大。我到澳洲淨宗學院還更多,因為淨宗學院比我們大,那邊坐滿了就五、六十人,那邊比較大。但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不同法界的眾生,那就太多了!所以有一些鬼神他也喜歡聽經。我在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到紐約光明寺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壽冶老和尚,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他在香港有一個光明講堂,光明講堂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寫「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他常常講這個。香港我常常去做法會,我都還沒有去過光明講堂,但是紐約那個光明寺我倒去過了。光明寺壽冶老和尚他也有一首偈子,也是一副對聯,上聯是寫著「有人說法龍天喜」,就是有人講經說法,龍天都歡喜;下聯是寫著「無人說法鬼神愁」,沒有人講經說法,鬼神都很憂愁,他們沒得聽經、沒得聞法,鬼神都憂愁。所以講經說法,龍天歡喜;沒有人講經說法,鬼神都很憂愁,為什麼?因為佛法才能幫助我們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生死的問題都能解決,那世間其他的事情就是小事了。生死是大事,大事都能解決,小事怎麼不能解決?肯定很容易解決的,但必須要佛法。但「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沒有人講,大家不懂,所以要有人說明、來介紹,大家才能認識,才知道佛法的功德利益在哪裡,所以這個說法很重要。所以我們得到天人讚歎,要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大家來這裡學習《十善業道經》,天人看到也歡喜、也讚歎。

  我們再看第六,八種天所讚法的第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優缽華的意思是青蓮花,就是口中常出香氣。」口常清淨,口業清淨,口當中散發出來就有優缽花的香味,優缽花香就是青色蓮花那種香味。就是口中常出香氣,這個就很殊勝,不用去噴香水了。口中出香氣,這是第一種天所讚法。

  我們再看第七:「對修行人而言,如果口裡出的氣味很難聞,這不是壞事,為什麼?可以藉此警策自己,我口業不清淨,應當努力修善。所以,你能善護口業,一定得口常清淨,青蓮花香。」我們淨老和尚這個開示也非常正確,對修行人來講,知道自己口裡的氣味很難聞並不是壞事。為什麼?可以藉這個來警策自己,知道自己的口業不清淨,應當努力修善,所以也不是壞事。這個好壞也沒有絕對的,就看我們人怎麼去做個轉變。如果因為自己口裡的氣味很難聞,知道自己口業不清淨,趕快修口的善業,那就清淨了。要努力修善,就是多說好話,不要打妄語。所以能善護口業,一定得口常清淨,青蓮花香。

  有時候我們也會講錯話,但是念佛法門有個殊勝的方便。古大德常常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也是改善我們口業最殊勝的方法,無過於念佛。你要去打妄語,你用這個口來念佛,不但是口的善業,是口的淨業,念佛是淨業,不只善業。所以身口意三業,如果這個口我們常持名念佛,在黃念老講(他也是密宗的上師,密宗就是講三密相應),就是我們凡夫的身口意三業,身結印、口持咒、意觀想,你這個三業修到跟佛那個三密相應,你自己就變成佛了,即身成佛的原理是在這裡。密宗要修到三密同時相應也不容易,但是他說有一密相應也可以,比如說身密相應,或者口密、或者意密,有一密相應也能帶到其他兩個密同時一起相應。後來他講,我們淨土宗修這個持名念佛法門就是修口密,因為我們持名要用嘴巴念,念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密宗是念咒,我們是念佛。念佛,你口中念佛念到相應,你身跟意也會同時相應。所以我們口常清淨,你念阿彌陀佛,不但是青蓮花香,什麼樣蓮花的香都有了,不是一句佛號統統包括了嗎?那不是最殊勝的嗎?所以有時候說我們這個口業很難改,建議大家多念佛,反正你佛號多念一些,肯定就轉過來了。古大德常常勸我們念佛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就是這個道理。多說一句會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這在《淨語》裡面講的。多一句沒有意義的話,縱然我們不騙人,也不害人,但是沒有意義,對自己沒有利益,對別人也沒有利益,那不如念佛,念佛自他都得利。所以我們修口業,我們修淨土宗,我們修持名念佛,這是最好修的,也最方便。念念念,我們口業都清淨了,連帶它會影響到身也清淨、意也清淨。所以我們還是從口,密宗三密就從口密,我們淨宗持名念佛就從口密下手,這個就比較容易,大家都會念,這個我們不能疏忽。

  我們再看第八:「第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古人說人無信則不立,中國古代對信用非常重視。」信用不但古代很重視,我看現代也滿重視的,現代大家不是都要刷卡?那個卡叫信用卡,如果沒有信用,那個卡都沒錢了,刷了一大堆,欠了一堆債。這個信非常重要,言而無信,那你在世間就沒有立足之地,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而無信,人怎麼跟你合作、怎麼跟你做事情?沒辦法做。跟你講好了,到時候你不來,那就失信了,這就不行。所以這個世間,無論中國外國,都需要信,你沒有信就沒有立足之地,你做什麼事業也不會成功。人如果得到人家的信任,你縱然沒有錢,沒有什麼資本,人家也會幫助你,因為人家相信你、信任你。所以中國古代對信用非常重視,現代也是很重視,現代大概沒有人願意跟一個沒信用的人做生意,那怎麼做?跟一個沒信用的人交朋友,大概人家也不願意。所以這個要非常重視,要言而有信,這也是不妄語的一種。

  「九、佛法對信字尤為重視,淨土宗的往生三資糧是信、願、行,不僅是淨土宗,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法門,都不可缺少的。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能生功德,所以稱為功德母,可見信之重要!」中文「信」這個字道理很深,我們從字面上看好像懂了,其實我們沒有真懂,因為我們沒有深入去認識「信」這個字它的含義。我們世間法講就是做人要有信用,不能騙人,這是就世間法來講。這裡講到淨土宗往生三資糧,信、願、行,這就講到深入了。這個信是就我們自己本身來講,你相信不相信?我們信什麼?我們信佛。我們淨老和尚出家就去教佛學院,三藏佛學院,出家兩年才去受戒,受完戒,他回到台中慈光圖書館去給老師謝戒,李老師遠遠看到他就指著他說,「你要信佛!你要信佛!」他聽了就很莫名其妙,我講經教學都兩年了,出家兩年了,又去受了三壇大戒,我難道還不信佛嗎?後來李老師看到他很疑惑,才請他進去,給他說明什麼叫信佛?就是佛在經上講,真正能夠去做到、落實才叫真信。

  我們道場常常做三時繫念,很多同修也常常參加三時繫念法事,中峰國師對這個信願行,他的開示也非常好。這個我也常常講,講了很多次。講了很多次,多不多?不多。為什麼不多?因為我們還沒有真信,所以要常常講。我們每一次做三時繫念,不是每一次都要聽中峰國師開示一遍嗎?那不是一直重複嗎?重複遍數多了有好處,我們印象會深刻。大家跟著我念,如果參加的次數多,應該印象會很深刻。中峰國師講信行願,信願行他是講信行願,這個講法也非常好。他說信,信什麼?信有佛(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我有往生之分。「然」就是說,雖然相信有佛、有極樂世界,相信我能往生,「究竟非從外得」,都是我們的心,沒有離開我們的心,這個叫做真信。我們現在也都信,我們也信佛,也來念佛;你不相信會來念佛嗎?不會。我們不能說沒有信,我們有信,但是我們信當中有夾雜懷疑,還沒有達到真信,一般講叫半信半疑,這個信當中有懷疑。所以國師就開示,「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就是你這個信心不能成立、不能堅定。為什麼?因為你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我能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念佛念到現在還沒有消息,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也沒有見到極樂世界,到底我能不能往生?到時候阿彌陀佛會不會來接我?這就有懷疑,懷疑就從這個地方來。因此你信了之後,要透過行來證實你相信的這樁事情。

  「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這個標準也相當高了。《彌陀經》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叫正行,行的標準也給我們講出來了。「行而無願,即不成其行」,願就是行的推動力量。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就因為我們願生極樂、願見彌陀,因為我們願意到極樂世界,願意看到阿彌陀佛,這個力量推動我們去念佛。蕅益祖師在《要解》裡面講,就是持名念佛來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來滿我們的願。我們不是願生西方嗎?要透過念佛這個行來滿我們的願,來證實我們所信的。這個行的標準,如果依照《彌陀經》講一心不亂,事一心、理一心我們很難達到,因為事一心你要斷見思惑,理一心要破無明惑,那個難度高,那個跟修一般通途法門就一樣的條件。淨土的特色就是煩惱沒斷,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斷,特色在這裡。但是這個行,雖然我們的標準不必要跟其他法門一樣,要斷見思惑才能出六道,斷無明惑才能出十法界,不需要那個條件,但是要伏惑。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有滅斷跟伏斷,滅斷就是一般通途法門講斷煩惱,那就沒有煩惱了,自己就有能力超越六道。淨宗不用斷煩惱,但是要伏煩惱,伏惑,就是貪瞋痴慢這個煩惱我用念佛把它壓住、控制住,這樣就可以帶業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再斷。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只要能做到伏惑就可以了。這是李老師在台中蓮社對蓮友開示的,這個佛七開示非常重要。

  因為伏惑,你跟阿彌陀佛就感應道交,自己心裡就很清楚、就很踏實,你就不懷疑了,這個信心就堅固,願也會懇切,這個願就是真的要去西方,就會懇切。所以信願行它是三而一,一而三,缺一不可。這個行需要有信願來推動,但是行也幫助我們真信、發願,所以我們現在重點在行這個方面還是要多下一點功夫。我們現在信當中有懷疑,這中峰國師講的,你行沒有行到跟佛感通這樣一個條件,那你當然心裡總是有疑惑,你感通了就心裡很踏實,你就不會有疑惑,所以這個行它有一定的標準。達到伏惑也幫助我們信願堅固,這個也是互相都有關係的,這個不能切割的,一而三,三而一,如鼎三足。所以這個行我們也不能疏忽,當然信願是主要的,信願行三資糧它是互相都有關聯。所以這個是一而三,三而一,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當中講,信當中有願、有行;願當中有信、有行;行當中有信、有願,這個我們一定要深入的來理解。所以講到這個信,層次很多。「信為道元功德母」,這是根據《華嚴經》講的,信是一切入道的根源,能生功德,所以稱為功德母。在《金剛經》也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可見得這個信,它層次也很多。我們就淨土宗來講,總是「信」這個字,世出世法都重視,都重視這個「信」字,儒家在《論語》也講「主忠信」,世出世法都重視。

  我們再看第十條:「言語不能不謹慎,縱然你是善心善意,也一定要明瞭,聽話的人能否體會到你的善心善意。有時你的善心善意,人家聽了之後產生誤會,說你是惡心惡意。」這一條講的也是我們在現前社會當中常見的事情,在俗話講,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說的人他沒那個意思,但是聽的人他誤會了,以為你在毀謗他,你在批評他。有時候一句話三尖六角,每一個人他聽的感受不一樣。所以講話也很不容易,有的人聽了他很舒服,有的人聽了他很生煩惱,這個很不容易。雖然是好話,特別我們要勸人,你要看對象,你不能說我好心好意,我為你好!你為他好沒錯,但是他領不領情?聽得進去還是聽不進去?聽不進去,你愈講他就愈生氣,愈反效果,那就沒必要去講了,可能還跟他結怨,那就沒有必要了。所以你要勸人,要看交情。還有一個,人都愛面子,他有錯了,你也不能當眾給他出糗,你要給他一個台階下。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台中李老師他教學生,這個學生可以教的,他也不會在有第三人面前去指責,都是沒有第三人在對他講,這是講可以教的;如果不能教的,你也不能講他,對他都很客氣的。所以說對學生有打有罵,那是他能接受的,你才能這麼做;如果他不能接受,你有打有罵就跟他結怨仇了,所以這要看對象。我們朋友要看交情,你對他了解多少?有一些你頂多只能旁敲側擊,點到為止。這些都是做人講話的道理,我們要知道。

  所以我們言語也要謹慎,因為每一個人、每個地方,特別像《常禮舉要》講的,「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這個也是原理。問就是什麼?就是你要先去了解一下。你出國旅行到哪個國家,要知道那個國家它有什麼禁止的。入境問俗,它的風俗民情、它的文化也要了解。像現在資訊很發達,電腦一查就有,可以預先做功課。入門問諱,到人家家裡,也要知道人家忌諱什麼,忌諱的就不要講,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常禮舉要》也是要學的,《常禮舉要》這些言語、這些常禮都要學的,我們才會講話。在十多年前,有一年我們去澳洲淨宗學院,那個時候剛開幕,我們台灣也組團,有些同修到布里斯本去旅遊,看到一個洋太太推個小孩。在我們台灣,人家推小孩,你去跟人家小孩打招呼,我們台灣的太太都很歡迎,她不會怎麼樣,她也歡喜。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個洋娃娃很可愛,就去摸摸頭,那個媽媽就氣得要命。她那個意識形態,她的思想、她的文化跟我們不一樣,所以要知道。這也是給我們學習一個功課,所以到那邊,你可不要摸摸頭,除非你很熟悉的。這次我們淨宗學院有一個同修,她先生是澳洲人,他太太是台中人,生個小孩是洋娃娃,嚴師就抱來抱去的,也叫我抱一下,要給他照照相,那個就沒問題,因為他太太是台灣人,沒問題;如果是洋女人,她不讓你碰的,這個要知道。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八種天所讚法」,我們在《講記》節要學習到第二條,「第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