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永離偷盜,證大菩提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23/9/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6-0028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新加坡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繼續來學習《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上一堂課我們已經學習到永離殺生能夠得到十種離惱法,我們今天接著學習永離偷盜,離偷盜得十種可保信法。我們大家請看經文,第八十一頁,「離偷盜得十種可保信法」。請看經文,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復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我們這堂課學習離偷盜,永離偷盜可以得到『十種可保信法』。佛給龍王開示,也是對我們大家開示。永離殺生,可以得到十種離惱法,把永離殺生這個善業『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將來成佛的時候可以得到隨心自在壽命,就是無量壽。這個第二條永離偷盜,可以得到「十種可保信法」。所以佛又叫著龍王,也是叫我們大家,龍王是我們的代表。『若離偷盜』,假若永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這個「保」是保持而不散失。節要第一條給我們講:

  「一、此段是世尊為我們開示不偷盜的十種殊勝果報。保,是保持而不喪失。」

  這十種殊勝果報,就是這裡經文講的十種可保信法。這個「保」就是保持、保證,保證這個信不會失去。下面接著就是給我們說這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這個可以保持的,『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資財盈積」,就是我們現在講財產、財富都能夠保存。五家奪不走,王、賊、水、火、非愛子,這是五家,我們一般講財為五家共有,這個五家都能夠把我們的財富奪去,給我們的財富散掉了;如果能夠永離偷盜,這個五家就奪不走。五家,第一家國王、政府,奪不走。第二盜賊,他要偷搶,他也搶不走。第三水災,不會遭遇到水災。第四火災,他不會遭遇到火災。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水災,把自己的財物,連生命也都被漂流了,生命也都沒有了;火災,一把火可以把億萬家財燒光。最後一家,非愛子就是敗家子,我們俗話講敗家子,家裡出了一個敗家子,再多的財富,很快被他散掉,他揮霍、奢侈,這個很快就被他散滅了。所以永離偷盜,這個五家就奪不走你的財富。

  『二多人愛念』,不偷盜的人,不佔人家便宜的人,當然很多人對他都會很愛戴,會想念他。『三人不欺負』,人不會去欺負永離偷盜的人,不偷盜,人就不會欺負他。『四十方讚美』,「十方」,我們現代的話講社會輿論,都會讚歎他。『五不憂損害』,他不必憂慮自己的財富會受到損害。『六善名流布』,就是他的善的名稱、名聲,「流布」,在社會上大家都知道,知道這個人不佔人便宜。『七處眾無畏』,處在大眾沒有畏懼,如果犯偷盜的人,就怕人家知道,怕被人家看出來,所以處眾他就有顧慮、有畏懼;沒有偷盜的人,他就不怕了。『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財」是財產,「命」是生命,「色力」是身體、體力,他平安快樂,而且「辯才具足無缺」,還具足辯才。『九常懷施意』,常常想要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永離偷盜的人,不但不佔人家便宜,而且常常要去幫助別人,「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生命終了生到天道去了,這個果報在六道裡面是最殊勝。『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如果把不偷盜的善業,不求人天福報,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就得到證「清淨大菩提智」。這個智慧不是小智慧,是大菩提智,大菩提的智慧。這是永離偷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將來成佛,就得到這個究竟圓滿的大菩提智。

  我們接著看節要,節要第一條剛剛我們講過了,這一段經文是世尊給我們開示永離偷盜,十種殊勝果報。可保信法,就是我們可以相信的,有十種可以保持的,不會喪失的。我們看節要第二條:

  「二、第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王表國法,古代犯了罪,家產被國家沒收,稱作抄家。賊是盜賊。水是為大水所漂。火是被火所燒。非愛子指敗家子;就是所謂財為五家共有。因此,若能遠離偷盜,就能免除這些災難。」

  節要第一條給我們講,『資財盈積』。「資」是資生的用具,我們生活上所需要的這些資源,我們現在的話叫資源。資源、財富盈積,「盈」就是很多,「積」就是積聚,就是資源財富非常多。這些財富,五家搶不走。「王賊水火及非愛子」,這個就是五家,「不能散滅」,不能把你的財富散滅,他奪不去。這個『王』是表國法,古代犯了罪,家產被國家沒收,稱為抄家。抄家,財產都被國家沒收了。現在雖然是民主時代,我們的財富,國家、政府它也有一分,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國家都有稅金制度,徵收稅金。所以你的財富,國家它要徵稅。另外國家有缺乏的時候,也要你的財富,可能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要取得你的財富。現在我們更了解,比如說,現在經濟通貨膨脹問題,這個跟國家、政府都有關係。這個是第一家。第二家是盜賊。這個盜賊是小偷、強盜、詐騙集團等等。第三家就是大水,水災。第四家火災。非愛子就是敗家子。我們六道眾生,在人道眾生的財富,我們一般講五家共有,「若能遠離偷盜,就能免除這些災難」。因為我們的財富會被五家散滅掉,這個也是我們過去今生犯了偷盜業,你虧欠別人的都要還債。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現前社會有很多人少壯時發達,真的是資財盈積,有億萬財產,但經營十年、二十年,公司虧債倒閉、破產了,這種情形很多。他所得的財富不是真的,只在眼前看幾天而已,時間不長;如果他的財富能綿延到後代子孫,代代都能保持,才是真的。」

  這條講,真正的財富是要綿延到後代子孫。我們俗話講「富不過三代」,一個富有的人家,往往都沒有超過三代,可能在第二代他的財富就被他的子孫散光了。子孫做生意做得不順利,虧了,散掉了;或者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說賭博,很快就給散光了,吃喝嫖賭,奢侈,浪費。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不要說三代,古時候還說三代,還能保持三代,這個就不簡單;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很多企業一代都過不了,甚至有的企業三年、五年就倒閉的,這個也很多。時間長一點的,十年、八年,經營不善,也就倒閉了。如果再加上這些天災人禍,像我們二O二O年到二O二二年,整整三年,全球受到新冠狀病毒疫情的衝擊,有很多店都關起來了,有的甚至倒閉了,這個我們在眼前都看得到。如果你財富不是很多,撐不了這三年的疫情,非倒閉不可。所以的確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很多人在少年、壯年,三、四十歲他就發達,就賺錢了,賺大錢,資財盈積,他賺到了億萬財產,但是經營十年、二十年,公司虧債倒閉、破產,這個很多。我們剛才講,這個十年、二十年還是時間比較長的,現在三、五年的,我們看的都很多。十年、八年的,能夠維持十年、二十年,實在講也就不容易,那何況一輩子?這個財富就說明不是真的,它是短暫性的一個財富。特別是我們看到有一些暴發戶一下發達了,沒幾年財產就散光了,這個就不是他真正的財富了。真正財富,就是能夠綿延到後代,這個就要德行。德行就是要永離偷盜,不能造偷盜的罪業。《了凡四訓》講,有一世之德、十世之德、百世之德,必定有一世、十世、百世的子孫給他保持他的家道不衰。如果一世都沒有,這個德就不足。我們再看第四條:

  「四、中國古人所謂富不過三代,這一句話意味深長。三代就衰敗了,哪裡是真的!三代尚且不是真的,自己在這一生都保不住,可見得更是虛幻。」

  中國古人講「富不過三代」,都不是真的,這一句話的意味很深長,「三代就衰敗」,你這個財富不是真正的財富。三代尚且不是真的,何況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一生都保不住,不要說到一生、不要說到晚年,就是很短的時間,有的三、五年,八年、十年,一、二十年就倒了,那就更是虛幻的,財富都是好像過眼雲煙。我們再看五:

  「五、佛法講的福報是今生有福,來生有福,後世有福,生生世世都有福,這是真的。現代人眼光短淺,只看眼前,這是沒有智慧,這是愚痴。」

  佛法講的福報,什麼是真正的福報?這一生有福報,來生還有福報,來生再來生,後世還有福報,「生生世世都有福」,那這個福報是真的。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佛在《地藏經》給我們講,布施享受福報,「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這個差別在哪裡?如果能夠修百生、千生,這個等於生生世世都受大福利,那是真的福報。說實在話,我們要修這個福報,《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這一品經要好好讀、好好學,我們才知道修哪些福能夠生生世世都有福報,這個非常重要。現代人的眼光短淺,只看眼前,這是沒有智慧,愚痴。他的眼光短淺,所以福報也就很有限,縱然發達賺錢,享受時間也不長,幾年就沒有了。

  「六、財富怎麼來的?財布施來的。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你這一生得財富,是過去生中修財施的善因,今世應得的果報。」

  「財富怎麼來的?」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修財布施來的,你不偷盜,又修布施,你就會得財富了。布施得愈多,得到的財富也愈多。得到財富是果報,你這一生得的財富是過去生修財布施的善因,今世你就應該得到這個果報,因此我們要修財布施。現在世間很多人都想賺錢,想發財,但又不肯修財布施,不修這個因,怎麼會得這個果報?現在的人只知道想方法、動腦筋要怎麼經營,怎麼做事業,怎麼賺錢;如果命中沒有這個財庫,沒有這個福報,你再聰明,你的方法再好,還是賺不到錢。看到別人好像頭腦也不怎麼樣,甚至沒讀什麼書,但是他做什麼都賺。這是為什麼?他過去生有修財布施,他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他回收的果報就多。經營事業是一個緣,一個方式,因是在修財布施。如果你沒有那個因、那個緣,你怎麼去規畫,怎麼做生意,頭腦再好,你命中沒有財富,還是賺不到財,賺不到錢。一般算命先生講,「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句話也是真的。我們多讀《了凡四訓》,對這個事實真相就能夠了解了。

  「七、果報即使現前,是福、是禍也很難講,問題在你有無智慧。用錢是智慧,要是沒有智慧,錢用得不恰當就造罪業,福就變成禍,不是真福。」

  果報就是財富,賺到錢,是福是禍也很難講。為什麼?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你有這個福報,如果沒有這個智慧,那個錢也就亂用,就浪費了。不但浪費,而且還造罪業,錢用得不對、不恰當就造罪業,這個福就變成禍了,那不是真正的福。所以我們沒有學佛,沒有聽經聞法,對這些道理的確不了解。我們學了佛,聽了經,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提醒自己。你要做善事,也要學習,要有智慧去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這個在《了凡四訓.積善之方》就講得很詳細,善有真有假、有偏有正、有難有易、有陰有陽、有滿有半,中峰國師講了八對。如果我們沒有學習,沒有智慧,往往修的不是真正的善事,不是真正好事,誤會以為那個是好事,錯了。以好心做錯事,這個在現前社會上也大有人在,心很好,但是沒有學習佛法,沒有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這些聖賢的經典,沒智慧,沒智慧就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往往把真的看作假的、假的看作真的,對的看成錯的、錯的看成對的,愚痴。不讀聖賢書,人就沒智慧,就愚痴,所以修善往往修得不對。如果他的因緣好,遇到有智慧的人給他指點,勸他修一些真善,那他才能得福報。如果他的因緣不好,碰到那個惡知識給他誤導,出了很多錢,出了很多力量,修的善不是真正的善,將來得的果報也不是真正的福報。所以有錢是福、是禍,就看個人有沒有智慧?你怎麼用錢?用得對不對?所以學習,智慧很重要,有福還要有智。

  「八、真正會用錢要靠大智慧,大智慧是從教學中得來的,歸結到最後,吉凶禍福的關鍵在教育。」

  這一條講到重點了,關鍵就在教育。現在我們說學校很多,大學很多,全世界多得不得了,教育很普及、很發達。現在學校教的不是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不是學習古聖先賢的經典,現在學校教的是知識,不是教育,科技、科學知識,這是技能的一個培訓所,那不是中國傳統講的教育。沒有聖賢、佛菩薩的經典教育,人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愚痴,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你沒有能力分辨,往往讀到博士學位,很聰明但是沒智慧。所以我們不要誤會了,聰明不代表智慧。世間的聰明在佛經講叫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才智,佛把它列為八難之一,就他遭難了,他對聖教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遭難了。為什麼遭難?因為他自己的世智辯聰去障礙了自己。所以那個不是智慧,智慧要從經典,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那才是真正的智慧。現在人所學的,大概都是一些知識。所以關鍵在教育,因此在我們中國古聖先王重視教育,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把這個教育列為第一優先的。國家辦政治,把這個教育擺在第一個,那其他所有部門,都是為這個教育、教學來服務的這些行政工作。可見得古人有智慧,現在人不學老祖宗的這些傳統文化,一昧學西方的,學到的都沒智慧,學了一些世智辯聰,這就遭難了。

  好,我們再看第九條:

  「九、人有智慧,自然能趨吉避凶,趨吉避凶的手段決定在斷惡修善,因果才相應,而破迷開悟才是真正能離凶災、趨向吉祥。這是聖賢的教誨。」

  一個人有智慧,他自然能夠趨吉避凶。「趨吉避凶的手段決定在斷惡修善」,如果你不斷惡修善,自己所製造的都是感召凶災,吉祥都沒有了。所以趨吉避凶決定在斷惡修善,這個因果才相應。斷惡修善,民國初年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老人家提倡的《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講斷惡修善,講得也是觸目驚心,把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列得很詳細,讓我們知道哪些善、哪些惡。善要修、要去做,惡要避免。斷惡修善,自然就趨吉避凶,這個因果相應。

  要真正離凶災,的確是要再進一步破迷開悟。因為,為什麼造惡業?從迷來的,迷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迷了。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迷惑顛倒,不了解;不了解,那就做錯事,想錯、說錯了,得到的果報就是凶災。覺悟了,想對了、說對了、做對了,這些凶災就沒有了,這個是聖賢的教誨。所以這個因果教育非常重要,印光祖師提倡這三本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是因果教育。先師淨老和尚提倡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個是講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三部經典,三部根本的經典,稱為三個根。這個也是我們學佛菩薩、學聖賢的,就是要扎這三個根,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三個根扎好了,我們學佛、學菩薩、學聖學賢,就能成就,就有基礎了。三根非常重要,實在講,是根本的根本。特別我們在學習的《十善業道經》,無論世出世法,十善業道,修到最高雖然是生天,但是你要超越六道輪迴,要圓成佛道,這個人天善法是根本的根本,最基礎的。好像我們蓋房子,打最下面那一層地基的。最下面那一層地基如果沒有,往上就蓋不起來,建立不起來。

  我們現在雖然學了佛,學出世法,如果出世間法沒有淨業三福第一福,這三個根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沒有這個基礎,很難提升。我們要提升到第二福,就做不到。第二福,「受持三皈」,皈依;「具足眾戒」,受戒,從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戒律威儀也做不到。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菩薩,入世的福。第二福是出世,第三福是入世,要救度眾生,「勸進行者」就是教化眾生。第一福是根本的根本,雖然我們學佛是從三皈依開始,三皈依是學佛最基本的、最根本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三皈又是根本的根本,戒也是根本,戒定慧三學。但是這個出世間的根本,如果沒有世間這三個根的根本,也很難達到出世間這個根本;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如果沒有第一福的這個基礎,也達不到。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我們淨宗同修,不但淨宗同修,無論你修學哪一宗、哪一派,顯宗密教、大乘小乘,乃至於你不想求了生死,只想得個人天福報,起碼三福也要做到第一福,不然你想得個人天福報也得不到。第一福就是修人天福,人天福報,現在很多佛教寺院提倡人間佛教,那人間佛教,你要修淨業三福第一福,你就會得到人天福報。你超越六道,你要再提升,要修第二福,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要成菩薩,入世度眾生,那要修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弘法利生,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破迷開悟,才是真正能夠離凶災,永遠遠離凶災,趨向吉祥。這個是聖賢的教誨。但我們世間人,大家都想離開凶災,不知道怎麼離。如果沒有學中華傳統文化儒、道的經典,沒有學佛經大乘經典,真的不知道怎麼去遠離凶災,趨向吉祥。但是人都要求消災免難,要得到吉祥如意,不知道怎麼修,往往修錯了,這非常可惜,也很冤枉。所以學佛、學智慧,智慧從學習經典來的,從聽經聞法來的,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十、王賊水火及非愛子,這都是過去、今生與一切眾生結的不善緣所造成的。我們生活在世間,處事待人接物,言行舉止不能不謹慎。菩薩絕不與一個眾生結怨,因為結怨總會冤冤相報,這五家就是冤冤相報的惡果;與人結善緣,就不會有這些事情。」

  這一條也是給我們說明,這個五家是怎麼來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過去今生與一切眾生結的不善緣。其實反過來,這五家我們如果結善緣,這個五家就變成我們的護法,要幫助我們的人。這裡講的這個五家,就是結不善的緣,不善他才會把我們的財富散失掉。過去世欠他的,我們說的比較淺白一點,過去生我們佔他的便宜,這一生因緣際會遇到了,他要回去。所以「我們生活在世間,處事待人接物,言行舉止不能不謹慎」,這是「菩薩絕對不與一個眾生結怨」,所謂冤仇宜解不宜結,有冤仇要化解,不能夠結怨。「因為結怨總會冤冤相報」,互相報復來、報復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五家就是冤冤相報的惡果;與人結善緣,就不會有這些事情」,這個都是要靠智慧。我們也很想跟人家結善緣,但是這個善當中有不善的,要有智慧去分辨,我們也要懂得怎麼進退。這個在儒家的像《論語》、《禮記》,這些都是教我們人與人相處之道,要怎麼樣趨吉避凶。跟人家保持一個善的緣,不要跟人家結惡緣,結惡緣,來世今生遇到冤冤相報,那果報都非常痛苦。

  「十一、中國古代最善於理財的是范蠡,他真有智慧,能散財,到處布施,所謂是三聚三散。所以,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他是修積財富的一個典型人物,真正是富人的好模範。因此,財儘管去散,愈散愈多。」

  這一條,我們淨老和尚舉出「中國古代最善於理財的是范蠡」。他幫勾踐復國,勾踐要很多土地給他去管,他不要,他離開了。這個人有智慧,「他真有智慧」,他不眷戀官位。你看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打敗吳王夫差,這個很不容易,有歷史以來,國家被滅的要再復興,那是非常非常困難,他竟然能幫他恢復,你說他的功勞多大!當然勾踐要很重的賞賜他,封他很多土地,等於說要請他來一起共管這個國家。但是范蠡這個人有智慧,他知道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患難當中,大家心會結合在一起,但是到了要享受富貴,他就容不下了。文種也是功臣之一,范蠡勸他功成身退,趕快走,不然你就有生命危險了,文種他不相信,我們功勞這麼大,怎麼可能!結果後來文種就被勾踐害了。范蠡聰明,他帶著西施跑了,改姓名陶朱公,他去做生意,他很會經營,經商,沒多久發大財。發了財,他就回饋給社會,幫助窮困的人,幫助需要的人,財散光了,他再做生意,又賺了。在歷史上記載,他的財富「三聚三散」,這個就是證明佛法講的財布施得財富。他有智慧去做好事,布施掉了,布施到空空的,沒多久又來了,所以是三聚三散。「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他財富散光了,散光了,沒有多久財富又回來了,想丟也丟不掉。所以他是修積財富一個典型人物,中國歷史上的典型人物,也真正是富人家的好模範。「因此,財儘管去散,愈散愈多。」

  「十二、第二、多人愛念。不偷盜與不殺生一樣,屬於無畏布施;換言之,令一切眾生離開恐怖憂慮。世間人常說財不露白,你的財物被別人知道,別人會起惡念來偷盜,或者搶劫。如果這個人是持戒的人,你有再多的財富被他看到了,他不會動心,不會起惡念,你可以很放心,這就是無畏布施。不偷盜必定得多人愛念,在這個世間會得到許多人的擁護與關懷,這是很殊勝的果報。」

  這是永離偷盜得到第二種可保信法,第二個可保信法就是「多人愛念」,就是社會大眾都都會敬愛他、都會關懷他。所以「不偷盜跟不殺生」,也同樣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也就是說,凡是能夠讓一切眾生離開恐怖憂慮,都是屬於無畏布施。不偷盜,怎麼說是無畏布施?我們世間人常說財不露白,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我們的錢財最好不要輕易被人看到,特別我們不認識、不熟悉的人,縱然熟悉的人也要避免。為什麼?預防別人看到財物他起了貪念,起了貪念,他起這些惡念,會想辦法來偷你的財物,偷盜或者搶劫。偷是暗中把財物拿走,搶是明目張膽的搶奪過去。如果這是一個持五戒,持不偷盜戒的人,你再多的財富給他看到了,他不會動心,他也不會去動你的,不會起惡念,絕對不會偷你的,那你就可以很放心,給他看到了也沒關係,心就很安,「這就是無畏布施」。「不偷盜必定得多人愛念」,在這個世間,當然很多人都會關懷、愛戴他,這個也是很殊勝的果報。

  「十三、第三、人不欺負。業因果報我們一定要清楚,我不欺人,就不會有人欺我。如果我不欺人,還有人欺我,那是過去生中造的惡業。這時應當逆來順受,平心順受,就是消業障;業障消了之後,善果一定現前。」

  永離偷盜的人,別人不會來欺負他,這個也是業因果報,我們要清楚,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什麼果必定是有什麼因。人家欺負我,也是過去今生我曾經欺負過他。照因果講,我不欺人,人就不會欺我。我這一生沒有去欺負人,但是還是有人來欺負我,這個不是這一生造的業,是過去生,過去生中造的惡業。過去生中有欺負過人,這一生沒有,那這個來欺負我們的人,過去生中我們欺負他,這個時候遇到了,他來報復。這個時候「應當逆來順受」,明白因果道理,知道過去生欠他的,當還債想,「平心順受」,隨緣消業障,「業障消了之後,善果就現前」,這一定的。

  我們再看第十四條:

  「十四、對這十種可保信法要有信心,對於聖教決定沒有疑惑。一個人心善、思想善、行為善,決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佛給我們講,永離偷盜可以得到這十種可保信法,我們要有信心。我們學佛還不深入,對佛法信心還不深,往往看到佛經上講的,半信半疑。這個半信半疑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還沒有得到這個果報,因此就會有懷疑。如果得到這個果報,這麼修,得到這個果報,當然不會懷疑。但是我們有疑,一定要斷疑,這個疑斷了,信心才生得起來。斷疑第一個就是聽經聞法,講經說法。把這個道理,理論、方法、效果,徹底搞清楚明白,疑就斷掉了。我們如果對經教的理論方法還不明白,如果能夠相信聖言量,相信佛菩薩講的絕對真實,對這個聖教絕對沒有疑惑,這個就是相信聖言量。一般人有懷疑,這個就要經教,要講經說法來補助。講經說法,無非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這個也非常需要。如果有疑,一定要深入經藏,才能斷疑。「一個人心善、思想善、行為善」,身口意三業善,當然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的保佑,這是一定的。所以我們要得到這個果報,還是要從修自己,反省自己,要時常改過。改過修善,佛在經上講的這個果報,我們必定能夠去證實。我們再看第十五條:

  「十五、縱然遇到苦難也不害怕,遇到災難現前,自己深信有佛菩薩照顧,這只是消業障而已,過去、今生所造的業障都報掉了。逆境現前絕不能有絲毫怨天尤人的念頭,如果有這種念頭,不但業障消不了,還更增長。」

  這一條也是給我們講,講到因果總離不開三世。我們這一生遇到的苦難,如果真正明瞭因果,不害怕,遇到災難現前,自己也深信有佛菩薩來照顧。這個災難現前是什麼?就是消業障,過去我們造了很多不善業,所謂重業輕報,在現前有一些苦難來消我們三惡道的業報,重業輕報。「過去、今生所造的業障都報掉了」,我們福報就現前。「逆境現前絕不能有絲毫怨天尤人的念頭」,這個也很重要,但是很不容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當中,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多,如意的事情少,這什麼原因?過去今生造不善業多、造善業少,所以不如意的事情,十樁事情有八樁、九樁都不如意,不能滿我們的意,這是我們造了不善業。不如意的事情現前,逆境現前,絕不能有絲毫怨天尤人的念頭,不能怨天去怪老天爺,這是罪上加罪。愚人是怪別人,自己都沒有反躬自省,自己沒有反省自己,一昧的怨天尤人,這個念頭就是加重業障。

  所以《論語》,孔子的修養是我們的模範榜樣,我們看孔子一生的遭遇,他也是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你看在陳絕糧,那個學生都受不了,孔子悠然自得,七天沒飯吃,他還在彈琴。在陳絕糧,被人誤會了,要害他,把他圍起來。還有兒子比他早死。周遊列國,各國的國君都不重用,後來周遊列國十幾年。魯君接受齊樂,齊國送禮樂來擾亂魯國,孔子勸諫,魯君也不能接受,他就離開。周遊列國,看看哪個國家國君要重用他,他發揮他的德才來治理好一個國家,讓其他國家來效法,達到世界大同,但是沒有一個國君要重用。對他都很恭敬,但是不重用,我們現在的人講,遇到這個情況人會很失意,但是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不勉強。六十八歲回到魯國,教學教了五年就過世了。所以《論語》講「不怨天、不尤人」。在《太上感應篇》講,怨天尤人,司過之神要記過。這怨天尤人,不知道是自己過去生造的罪業,這一生受的果報,心不甘,情不願,受了果報,不甘願,怨天尤人,業障消不掉,還增長業障。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學習,特別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怨天尤人,都要先反省自己。

  「十六、第四、十方讚美。這是說十方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讚美你,因為你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真功夫。」

  「十方讚美。這是說十方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受到十方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讚美,這個不簡單。你能夠永離偷盜,就能得到十方諸佛如來、大菩薩的讚美。為什麼?「因為你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真功夫」,所以十方都讚歎,這個不簡單。

  「十七、第五、不憂損害。縱然別人來損害你,也不憂慮。」

  不怕別人來損害,沒有憂慮的心。

  「十八、第六、善名流布。修行十善,社會大眾都讚歎你是好人、善人,而且連惡人都不會侵犯,都會愛護你,這是德行的感召。」

  「善名流布。修十善業」,你永離偷盜,「社會大眾都讚歎你是好人、善人」,連惡人他也不會侵犯,知道你是善人,他不會侵犯你,「都會愛護你,這是德行的感召」。這個在歷史上都有這些例子,強盜看到孝子,不但不搶他的東西,還送東西給他,這個就是善名流布。不但善人讚歎,惡人也尊敬你。

  「十九、第七、處眾無畏。眾是團體,無論在什麼團體裡,你都很從容、很自在。」

  特別在大眾當中,「處眾」,在大眾當中,沒有畏懼,因為你沒有犯偷盜戒。我記得我受戒那一年,這個在三十七年前,在台灣高雄六龜妙通寺,我們去受三壇大戒,那時候我們得戒的老和尚,上廣下欽老和尚,他在世他一生就傳這一次戒,也是最後一次,傳完第二年年初他就走了。當時有一個法師他是受過戒,他再去受增益戒,跟我們這些戒子也都睡在一起。有一天這個法師他就說,他要供齋的錢突然找不到,不見了。我們當時戒子住一個房間很大的,一個人一塊三尺六尺的三合板,薄薄的,鋪在地上,人很擠,大家睡在一起,一間房子睡幾十個人,晚上起來上洗手間,可能隔壁單的這些戒子他翻個身,我們回來就找不到地方睡。這位法師他在寮房。他說你們誰拿了我的錢?我是打齋的,如果你拿了我的錢,你們要拿去打齋,因為那個錢我要拿來打齋的。我的錢不見了,看誰拿了我的錢?就變成我們整個寮房這些受戒的戒子大家都有嫌疑。但是我們沒有拿他的錢,所以他講,我們心裡也沒有畏懼,因為我們沒有拿他的錢,也沒有看到他的錢。所以大家也就沒有這種畏懼,因為沒有去偷他的錢。後來他自己找到了,放在一個地方他沒有看到,後來他找到了。但這位法師也難得,向大家懺悔,他誤會以為有人拿他的錢。這是我去受戒遇到的一樁實際例子,就是「處眾無畏」,你沒有偷盜,你在大眾當中也就沒有畏懼,不做虧心事,就沒有畏懼。

  我們再看二十:

  「二十、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乘願再來,以前他居住的房間也有蚊蟲、跳蚤,侍者想幫他清理,印祖告訴他:不必,就讓牠們留在這裡,警惕我的德行不夠,不能感化牠們,常生慚愧心。他把牠們當作善知識看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認真去反省,改過自新。印祖到了七十歲之後,無論住在何處,這些小動物都搬家了。德行能感動這些小動物,豈不能感動人!」

  我們的德行要做到感動人都不容易,何況感動這些小動物?能夠感動這些小動物,那是何等的德行!祖師他做個榜樣給我們看,特別是提醒我們,警惕我們,如果我們遇到這些,就是自己的德行不夠,自己要不斷的修。德行不夠,不能感化這些小動物,要把這些小動物當作善知識看待,時時提醒自己,自己要認真去反省,要改過自新。印祖七十歲以後,他的德行就達到了,這些小動物就搬家了。連小動物都受感動,怎麼會不感動人?當然人更受感動,關鍵在我們自己的德行。

  先師淨老和尚他在圖文巴,Highway,他的精舍,他到了大概八十幾歲的時候,他也達到這個德行。就是有一次要洗澡,浴室裡面都是螞蟻,他就合掌對螞蟻菩薩講說,我要洗澡,怕傷害到你們,這是我洗澡的地方,請你們出去外面,不要讓我傷到你們;等一下,半個小時之後我要進來洗澡,請你們出去。結果過了半個小時,再去浴室看,果然螞蟻都走光了,這是淨老和尚八十幾歲的時候的事情。印光祖師更早,七十歲。說明我們德行的提升,都會感動人、感動小動物。

  「二十一、不殺生的果報無比殊勝,在殊勝果報中,最重要的是健康長壽,這是第一德。」

  前面我們學習過,永離殺生得十種離惱法,不殺生果報就是健康長壽,身常無病,壽命長遠,這是第一德。我們再看二十二:

  「二十二、第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財是財富,命是壽命,色力是健康,力還包括能力,這三樣都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

  第八種可保信法,就是可以保障、保險你的財富安全的,可以保障。不但保障你財富安全,你的生命、壽命也能保障。你的壽命也能保障,能夠長壽。「色力」就是健康,不但長壽,健康,這個還包括能力。這三樣也都是我們一切眾生都要求的。這個要修,永離偷盜,就能得這個果報。

  「二十三、不僅財命色力安樂,還得辯才具足無缺,辯才是處事待人接物必須具備的,不但自己得利益,而且還能幫助別人。」

  「財命色力安樂」,這是對自己本身來講,自己本身能得到這個果報,還可以得到「辯才具足無缺」。辯才是幫助別人的,處事待人接物必須有辯才,有辯才,能夠分析是非善惡、利害得失,這個可以幫助別人破迷開悟。不但自己得利益,還能幫助別人。

  「二十四、第九、常懷施意。施是幫助別人,常常存幫助一切眾生的意念。常存此心,遇到眾生有需要時,自然就歡喜施捨,這是真實的德行。」

  這一條也很重要,如果我們消極的做到不偷盜,自己有的財富,慳吝、不肯布施,這個也不好。永離偷盜,也能保證我們心裡會常常懷有布施的意念,常常想要布施。如果還慳吝,那就是他沒有做到永離偷盜。真正做到永離偷盜,必定會「常懷施意」。施就是幫助別人,常常會存著幫助一切眾生的這種意念。「常存此心,遇到眾生有需要時,自然就歡喜施捨,這是真實的德行。」

  「二十五、第十、命終生天。這是說明你還沒有發願出離三界,所以果報在天上。我們一定要覺悟,犯了偷盜連生天都不可能,豈能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條很重要,也是給我們念佛人一個很大的警惕。永離偷盜,第十種可保信法,可以保證命終你就生天,你會生到天道去,你不會墮到三惡道,果報在六道裡面是很殊勝。這個是還沒有發願出離三界,還沒有發願要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修這個善法,果報在天上。反過來講,如果你不能永離偷盜,在六道裡面,犯了偷盜,連生天都不能,都不能生天,那豈能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比天堂好太多太多了,太殊勝了!天都生不了,怎麼能生極樂世界?這個也是很值得我們警惕。所以我們念佛人也要重視斷惡修善,這個決定不能疏忽。所以淨業三福,起碼要做到第一福,這樣信願念佛,往生才有把握。如果做不到,可能就沒把握。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條。下面還有幾條,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