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人生酬業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三集)  2024/4/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6-0043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念佛堂主悟全法師,悟勝法師,智揚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今天晚上接著繼續來學習先師淨老和尚一九九八年在新加坡淨宗學會所講的《十善業道經講記》,我們節錄一些先師淨老和尚重要的開示來與大家交流學習分享。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離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我們還是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這段經文就是離貪欲得到成就五種自在的果報。這個果報在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會得到這五種自在。若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三界特尊,皆共敬養』,就是恭敬供養,得到三界一切眾生的恭敬供養。

  上個星期我們學習到《講記》節要第十條。我們新加坡同修,我剛才也接到,我們上星期錄的,他們在新加坡的同修看這個視頻應該還可以,上一次我是擔心有車聲錄進去,他們沒有反應,應該也還好,所以我們今天就繼續在佛堂、講堂跟大家來學習。之前我們都是在錄影室錄的,如果在這邊錄,沒有錄到這些雜音也就可以。我們沒有印資料給大家,大家聽就好。

  「十一、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第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三業是身、語、意。自在沒有煩惱、憂慮、牽掛,身心清淨。身無病惱,身自在;口業清淨,口自在;意業充滿智慧,不生煩惱,心地清淨,意自在。諸根具足,就是身心健康,沒有缺陷,這是第一等的福報。」

  這是從我們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在新加坡講《十善業道經》,我們同修把它整理成《講記》,印出來流通,這個從《講記》裡面節錄出來的。我們看到這一條,「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這個貪瞋痴是我們眾生無始劫來的俱生煩惱,我們生下來就有了。這個煩惱,我們一般講排在三毒煩惱的第一個,排在第一個。因此我們看到菩薩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布施也就是對治貪欲的,對治貪欲。我們世間人沒有不貪的,這個貪心我們也要認識清楚它的性質。過去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可以說給我們講得非常透徹,也非常明白,不但世間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所以《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就不是佛法,佛法尚且要捨,何況不是佛法,所以都不能貪。

  布施也就是放下。我們念佛人念佛不得往生,實在講,也是對這個世間有貪戀。對這個世間有貪戀,就捨不得、就放不下,這個就很難超越。因此佛制定這些戒律,無非是防範我們生起這些貪瞋痴的煩惱,用這個來防範。因為我們凡夫很自然的,這個煩惱習氣無量劫來養成的,因此沒有防範也就很容易增長貪欲,這是必然的。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也做一個榜樣給我們後世的人看,佛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就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做一個示範、一個榜樣給我們後世的佛弟子來效法、來學習。我們現在是做不到像佛陀那個時代,總是我們要提醒自己,任何方面都不能貪,不能過分的貪求,應該要放下這個貪欲的念頭,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貪欲的範圍當然很廣,先師淨老和尚也常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我們貪的對象,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起貪欲的心。如果有了貪欲,我們的煩惱,一切苦難,就生起了。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的開示,「諸苦盡從貪欲起」。三苦八苦,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展開就無量的苦,這些苦都是從貪欲來的。所以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貪欲從哪裡起來?「因忘自性彌陀佛」,我們忘記自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忘記了,迷失了,所以貪欲起來了。因此我們要時常提起觀察,進一步觀照,就是我們貪心起來了,要以念佛來給它代替,把這個貪念轉過來。這個是我們念佛人,我們要功夫得力,就要在這個上面用功,用功就在這個上面用功。

  所以蕅益祖師在念佛開示講,一句佛號圓修六度,「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這個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都不貪了,不貪戀了,那就是大布施。我們念佛人,先師淨老和尚也常常開示,就是放下,講了幾十年,不斷的提起,不斷的重複。因為我們還沒做到,所以要不斷的提醒,不斷的重複。所以這個貪欲,我們一定要去觀照,我們起心動念,時時刻刻要觀照到,我們的心有沒有貪欲的念頭,如果貪欲的念頭起來,就要趕快念佛來給它替換過來。用佛念,這個貪念起來,用這個佛念來轉過來。貪就是眾生知見,眾生都是貪利,給它轉成佛念,貪念轉成佛念,就把眾生知見轉成佛知見。念佛法門直捷了當,念佛成佛,它的道理也就在這裡。

  我們看經文,「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五種自在是果報,這指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如果遠離貪欲,不貪,就會得到五種自在。「第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這個三業自在,也就是身、語、意三業都自在。自在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身心清淨。這個就是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講,「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很有地位、很有財富。如果地位很高、財富很多,但是心裡煩惱很多、憂慮很多,患得患失,牽掛的事情很多,身心不清淨,這個也不是福報,這個也不是享受,實在講是苦受,不是享受。因此我們要知道什麼叫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這裡講的,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身心清淨,身無病惱,這個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縱然沒有錢,沒有地位,他在享受人生。如果我們很有錢,很有地位,有權力、有勢力,一天到晚煩惱很多,這個不是享受,這個很苦惱,是苦受。諸苦盡從貪欲起。

  身自在,就是身體少病少惱。如果到無病無惱,那當然最自在。這個身自在。「身無病惱,身自在。」這個就從不貪來的,沒有貪欲來的。這個也是有因果的,像我這個身體不好,不但三高,是四高,那也是從貪欲來的,貪什麼?貪吃。所以這個有原因的,這個不是說沒有原因的果報。我從小,我這個習氣(這個也是各人的習氣不一樣),我就是特別會貪吃,貪吃就是什麼?現在講嘴饞。所以從小跟家父,家父也沒有學佛,就是一般人殺生吃肉。殺生吃肉,從小跟我父親,有時候人家拜拜請客都會帶我去。小時候家庭經濟不好,遇到拜拜,給人請客,大魚大肉,還有過年過節,大飽口腹。所以我這個煩惱習氣,貪吃這個習氣非常重。所以我常常跟我們同修講,我出家前一天晚上還趕快跑去吃一餐肉,明天沒得吃了,今天最後一餐了,所以這個習氣很重。

  先師淨老和尚也看到我這個習氣,叫我去跟日常師父學戒律,我很多在家的壞毛病、壞習氣,真的被他狠狠的一百八十度轉過來。在家都要吃五餐,晚上還要吃宵夜;出家那一天,持午,過午不食。我們師父跟常師父商量說,用漸進式的,慢慢減少。常師父說,不,頭剃下去,就不一樣了,不能吃。所以晚上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聽師父講經,實在肚子餓得要命,餓得全身發軟,不能吃。那個時候想,現在有一塊麵包來吃,多好!但是沒有這麼狠的手段,這習氣真的不好改。我俗家弟弟,我弟弟他就對吃不挑剔,他很簡單,他不挑剔,他一個饅頭,他也過一餐,他也不會像我特別要去找一些好吃的,他都不貪吃,所以他身體比我好。幾年前他如果沒有發生車禍,實在他身體是比我好。所以,各人煩惱習氣不一樣。所以看到這個「身無病惱」,我是很有感受。現在這個四高怎麼來的?也是吃出來的。所以「病從口入」,這個一點都沒錯,你貪吃,就會吃出一身病。所以這個不能貪,適可而止。

  「口業清淨,口自在。」口業清淨,我們口講話沒有說錯話,那就自在了。常常說錯話,那就很不自在,就很懊惱。所以口業清淨,講話沒有誤失,也就口自在。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就不說,那就自在了。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有錄影,這個錄影是很厲害的,像這個錄影機對著我,我現在講錯一句話,那也收不回來了,人家拷貝,還流通,那這個就很麻煩。所以口業也要謹慎。「意業充滿智慧,不生煩惱,心地清淨」,這是意自在。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所謂煩惱輕、智慧長,這個意就自在。「諸根具足,就是身心健康,沒有缺陷,這是第一等的福報。」

  剛才講到不貪吃、不挑剔,這個也要補充說明,大家不要不貪吃也不挑剔,那什麼都吃、亂吃也不行。過去我剛出家的時候,日常師父帶果清律師,還有我一個,簡豐文居士,我們四個人去看雪廬老人(李老師)。李老師就對我們講,不要吃味精。他說現在年輕人抵抗力比較好都吃味精,他說他年紀那麼大,就沒辦法吃味精,所以他就勸人家不要吃味精。但是現在人煮菜都習慣了,都加味精。味精,在古時候是天然的,現在都用化學的,吃了對身體不好。所以當時有個焦國寶居士,他在旁邊就給李老師講,老師,我們蓮社都有加味精。所以老人都勸人家不要吃味精,還有不要去吃館子,不要常常上餐廳去吃,那肯定會吃出病來。

  所以我在山東,在廬江做百七繫念的時候都自己煮,莊嚴師她自己煮就沒有加味精,沒有加這些,沒有四高。百七圓滿,到處請做法會,每到一個地方,都是餐廳,都是大餐,都是吃大餐。人家盛情請你不吃,他的心裡很難過,他心裡難過。今天這個地方請做法會,今天這裡請吃大餐;明天到那個道場請做法會,又吃大餐,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我們道場一位女眾,出家眾,莊讓師,她每次說,師父,我今天晚上肚子不餓,請客我就不去了,請假。我說可以,但是我是給她講,我說妳可以請假,我不能請假,我請假,那些齋主就很難過,我不吃,他們很難過;吃了,我很難過,的確是這樣。所以我說我很羨慕妳,妳不去,人家不會放在心上。所以說妳說誰比較好?所以,「人怕出名,豬怕肥」。不出名才好,人家就不會請妳吃飯,所以也就不會有三高、四高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都是從這些地方來的嗎?

  所以不貪,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因此我們不貪吃,也不是說就可以亂吃。早年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也有同修送一些過期的食物來,館長她就比較會去注意這些。我們師父就給我們講,過期就不要吃了,李老師(雪廬老人)就是兩次食物中毒,因為居士煮了一些麵,過期了,但是他很慈悲,就吃給他看。他是中醫,所以他自己有解藥,知道這個食物變味道了,但是為了讓這個齋主歡喜,也就在他面前吃了,吃了趕快用解藥解掉。第二次還是過期的,送來也是吃,很慈悲,但是第二次就來不及,年紀也大了,九十七歲,所以就往生了。所以第一次吃到食物中毒,我們師父去看他老人家的時候,他就說過期的東西最好不要吃。所以我們師父給我們講,我們說這個丟掉損福。我們師父說,如果你吃了生病,人家照顧你,你就更損福。所以這個飲食衛生要注意,我們雖然不貪,但是飲食衛生,特別現在這個時代也不能亂吃,總是要吃一些比較健康的。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吃的方面也很難說完全避免都沒有吃到一些不健康的,就少吃,不要三餐都吃,不然身體很快就出問題。

  這一條講,「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身心健康,沒有缺陷,這個是第一等的福報。

  我們接著看第十二:

  「十二、諸根具足是果報,三業自在是因緣。三業自在,則身心清淨。這一句的義理、境界,無限深廣。」

  這一句的義理,的確境界無限的深廣。蕅益祖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發揮到淋漓盡致,他把這個十善,從地獄道到佛道,同樣是十善,層次不一樣,因此這一句是無限的深廣。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就就我們現在凡夫的境界來修。但是我們知道這個境界無限深廣,所以要不斷的提升。我們現前要先從我們凡夫的境界來修。

  我們接著看:

  「十三、這部經是世尊對一切眾生的根本教誨,即因果的真實道理,離此根本,修學一切法門都不能成就。」

  「這部經是世尊對一切眾生的根本教誨」,好像樹有根有本,離開這個根本,我們都不能成就。所以《十善業道經》,佛後面會有比喻,比喻十善像大地一樣,一切萬物都是依靠大地而得生長。如果離開大地,那什麼都沒有,都不能成就。用這個來形容、比喻十善是大地。因此我們看地藏三經,三部經講的都是十善十惡。《占察善惡業報經》,蕅益大師把十善十惡,已經從地獄講到佛,要知道十善業義理的深廣,要去看蕅益祖師《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占察善惡業報經》就是講十善十惡,《地藏經》也是講十善十惡,《大乘地藏十輪經》,十輪就是十善十惡。為什麼叫做地,地藏?就是這個《十善業道經》講的,十善就像大地一樣,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大地而得成就。無論大乘小乘,統統要依這個大地才能夠成就;離開這個大地,那就不能成就,所以這部經是世尊對一切眾生的根本教誨。

  「即因果的真實道理」,就是講因果。這個因果就是因緣果報,這個因果道理是非常的深廣。先師淨老和尚在晚年提倡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他老人家特別開示說,我們能做到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弟子規》是講倫理道德的教育,講怎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太上感應篇》是因果教育,是講因果教育,如果能夠做到儒跟道的基礎),再學《十善業道經》,那就不難。這兩樣東西也等於是《十善業道經》的補充。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凡是善的,統統歸十善;凡是惡,統統歸十惡,有這部經這樣的解釋,我們就明白了。這個《弟子規》、《感應篇》是不是教人斷惡修善?是!包括《了凡四訓》、《安士全書》,無論哪一個宗教講的,凡是善的,統統歸十善;凡是惡的,統統歸十惡。所以過去有人說,五戒,佛沒有戒不抽香煙,所以香煙可以抽,只是不可以喝酒。抽香煙也不好,所以那個也是惡,雖然戒律條文沒有,但是也要禁止。我們舉一反三,以此類推,十善十惡涵蓋所有的善法、惡法。

  這裡講到因果真實的道理,這個因果教育,在現前這個世間,特別重要。這也是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在世特別提倡因果教育,以這個因果教育來補助倫理道德教育。講因果是對治現代人的問題,因為因果是講現實。早年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講,他說世間人講現實,沒有佛法講這麼現實,佛法講的是最現實的。為什麼說最現實?因為佛法講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特別《太上感應篇》,還有《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本書是印祖一生印最多的。印祖知道現在這個時代不提倡因果教育,所有的佛菩薩、神仙,所有宗教的神聖統統降臨在這個世間也救不了。唯一還能夠救的就是因果教育。如果人人明瞭因果,這個世界就大治;人人不信因果,那世界就大亂。現在是大多數人都不相信,認為這是迷信,所以就胡作妄為。世界,你看愈來愈亂,災難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因此,因果的真實道理,它的理論根據就是《十善業道》。十善,反面就是十惡。

  無論是什麼宗教,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族群,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這個十善十惡,大家都認同的,大家都知道,縱然你沒有宗教信仰,也知道什麼是十善、什麼是十惡。我們學佛,「離此根本,修學一切法門都不能成就。」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開示。我們現在修的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很熟悉《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過去先師淨老和尚,早年他在外面有時候人家請講演三天的,一個專題演講,也講過這個淨業三福。講了,大家也都認同,應該這麼修。但是這淨業三福,特別是第一福,具體要怎麼做法,大家也不清楚。但是大家有這個概念,應該要修這個淨業三福,因為淨業三福是佛講的,在《觀經》講的。後來提出三個根,這個就很具體,怎麼「孝養父母」,怎麼「奉事師長」,就依照《弟子規》去做。以前是講一個概念,但是具體要怎麼做法,我們也不清楚,後來提出這個就比較具體了。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落實「慈心不殺」這一句經文,這個是講到因果。「修十善業」,那就是《佛說十善業道經》。所以這三個根也就是具體落實《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

  第二福第一句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受持三皈」,我們現在學佛的人都知道入佛門要先受三皈依。但是我們現在皈依都是結緣的,結緣式的皈依。如果照淨業三福的標準,那你要做到第一福才能皈依,這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總不能說,我是三寶弟子,我已經皈依三寶了,但是我還是無惡不作,這個佛就不承認。我是三寶弟子,我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又很沒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殺生,又造十惡業。這個你說我是三寶弟子,那這個佛就不承認,不是說我有個皈依證,就是三寶弟子。所以真正的三寶弟子,要有這三個根的基礎,再來皈依。那就是經典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起碼要這個標準定在這裡。因此我們現在這個皈依都是結緣,結結緣。就像受戒一樣,大家去受戒,這個也是形式,沒有實質。這是形式,我們總要知道。我們總是要深入來學習,這個戒也是學一條做一條,這個比較務實。不是說受了戒,就得戒了。這個根本就非常重要,這三個根的根本非常重要。出家眾加一個《沙彌律儀》,《沙彌律儀》是出家人的《弟子規》,這個也非常重要。

  所以受了這個戒,你看淨業三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第二福;第三福才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無論修哪個法門,這是共同科目。不但修淨土,修什麼法門都要。因為一切諸佛成佛不一定都修淨土,法門無量無邊,都能成佛。但是這個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淨業的正因。所以這個我們就不能疏忽了。所以這部經就是第一福,有第一福才能提升第二福,有第二福才能提升第三福。因此佛示現十方世界的淨土給韋提希夫人看,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佛還沒有教她修十六觀法之前,先給她講,先修淨業三福。她問佛要怎麼樣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佛還沒有給她講這十六觀,告訴韋提希夫人,先修這個淨業三福,再修十六觀就能成就。可見這個《十善業道》就是根本,我們就不能夠疏忽了。

  我們接著看第十四:

  「十四、人生酬業。若過去生修福,這一生就是來享福;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是來受苦受難。凡人屬於業報身,酬業而來。透過學佛,明瞭業報可以轉變之理,就要努力將業力轉變成願力,所謂轉凡成聖,只要自己真的依教奉行,認真努力的改習氣、斷煩惱,決定能轉!」

  的確「人生酬業」!人生酬業,也就把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這個事實的情況給我們說明了,就是酬償業報。「若過去生修福,這一生就是來享福」,這一生他能夠享福,也是他過去生修的,他不是這一生修的。所以我每次坐飛機,看到有些小孩子,父母都帶他坐商務艙,他有福報!這個福報,他不是這一生修的,他才二、三歲,他怎麼能修什麼福?過去世修的。所以有一些兒童、小孩,他很有福報。有也一些受苦受難的,你看那些戰爭的地區,那些小孩就很可憐,逃難都來不及,隨時有生命危險。有的人來享福,有的人來受苦受難的,這個都過去世造的善惡業不同。所以過去生他有修福,這一生他來投胎,他就來享福;過去生造惡業,這一生他就來受苦受難,這個三世因果。「凡人屬於業報身,酬業而來」,我們凡夫都是酬償業報,酬業而來。

  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常給我們開示,三善道消善業,三惡道消惡業,統統是消業障。善惡業統統消盡才能超越,才能超越六道,才能圓成佛道。都消業障,的確講得沒錯,享福也是消業障,消他的善業。過去我們圖書館悟本大師兄,他常常講,他看到人家很浪費、很奢侈,他說沒有這樣福報怎麼消得掉?這樣用比較快用得光。的確也沒錯。現在我們看到有人在享福,他很浪費、很奢侈;有的人是沒得吃。吃得太多了,他浪費、奢侈,浪費、奢侈就是消他的福報。福報享完了,沒有繼續修福,享福的時候就迷惑顛倒,就造惡業,福報享盡了,惡業造多了,又到三惡道去。所以這個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享福的時候又造惡業,惡業造多了,福報享盡,第三世又到三惡道去了。這個是《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透過學佛,明瞭業報可以轉變之理,就要努力將業力轉變成願力,所謂轉凡成聖,只要自己真的依教奉行,認真努力的改習氣、斷煩惱,決定能轉!」這個透過學佛,明瞭業報可以轉變的道理;如果沒有學佛,我們不知道業報可以轉變。學了佛,聽經聞法,才明白業因果報的道理,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這個業都是自己造的,這個《了凡四訓》講得很清楚,雲谷禪師給袁了凡先生開示,這些都是根據經典講的。的確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造作,自己去享受,自己去承受,跟別人就不相干。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怨天尤人沒有用,因為自己造的。《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大的叫禍福,小的叫吉凶。「禍福無門」,沒有門路,「惟人自召」,唯有人自己去感召來的。你修善感召福,造惡業感召禍,這個統統是自己感召的。所以不是佛菩薩給我們定的,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統統是自己造的。明白這個道理,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明瞭業報可以轉變的道理,我們透過學佛才明白,知道可以改造命運。

  袁了凡明白了,他努力依教奉行,改習氣,改毛病,他的命運大幅度的轉變了。所以他原來五十三歲,後來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原來沒有兒子,後來生個兒子都很好;原來只能到四川很偏遠的地方當個小縣長,後來在寶坻當寶坻縣長,命運整個大幅度的改變。所以這個決定能轉。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跟袁了凡同時代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俞淨意年紀比袁了凡大,他改造命運比袁了凡更快,他三年就改過來。袁了凡第一次修三千件善事,做了十多年。這些古聖先賢他們改造命運很多,都可以提供我們來效法、學習。

  我們再看下面:

  「十五、李炳南老居士曾說:講經的功德最大,轉業力最快。講經是代佛說法,因為佛不在世間,發心代佛說法的人能得佛的智慧、壽命,就把自己的業力完全轉變了。」

  這是雪廬老人曾經說,這個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他說以前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李老師看到學生當中,福報很薄,短命又沒福報,都勸他學習講經,學習講經說法,「講經的功德最大,轉業力最快」。為什麼講經功德大,轉變業力快?因為講經是代佛說法,等於代表佛來講經說法。因為佛不在世間了,發心代佛說法的人,就能得到佛的智慧、佛的加持。所以代佛說法的人能夠得到佛的加持,就有智慧,也有壽命,就把自己的業力完全轉變了。

  這一條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也給我們做一個證轉,給我們證明了,他老人家就是講經弘法改造命運的,這是我們現代活生生的一個例子。我們看袁了凡、俞淨意,那是古時候幾百年前人的事,我們沒看到,但是我們老和尚大家都看到了。早年他老人家去給人家算命,跟兩個戒兄弟同年,同一期去受戒,三個人同時去給人家算命。算命先生說,你們三個統統過不了四十五歲。二月一個戒兄走了,五月也走了一個,到了七月,他老人家病了一場,那一年我是聽經兩年了。我十九歲聽我們師父講經,在台北蓮友念佛團講《楞嚴經》,那一年他老人家四十三歲,我十九歲,我們師父大我二十四歲,大我兩輪。到四十五歲那一年,他老人家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經》,我跟我弟弟又去聽經了。那個時候我已經二十一歲,快要去當兵,二十一歲了,我弟弟小我三歲,十八歲。那一年他老人家講《楞嚴經》,我們去聽了幾天,突然寺院的法師說,今天法師沒有來,我們也不曉得什麼原因。過了一個月之後,又在台北火車站前面有一個李月碧講堂(一個李月碧居士提供的講堂),又在那邊講,我們接到這個訊息,再去聽。後來才聽師父在講席當中說,他給人家算命,三戒兄弟都過不了四十五歲,其他兩個都走了,七月他病了一個月,後來又好起來。好起來,這個就是代佛說法,他四十五歲七月病了一個月之後,他的生命就不是他原來的,他原來已經沒有了,四十五歲了,到了。他也沒有看醫生,知道壽命到了,看醫生沒用,只有念佛求生淨土。後來又好起來,好起來,就發心繼續講經說法。所以他老人家延壽到前年是九十六歲,延壽五十一年。原來四十五歲,九十六歲,就延壽五十一年。比袁了凡改造命運改得還殊勝,超過太多太多了!因此他老人家講四十五歲那一年病了一次,這個我可以作證,因為那時候去聽經,突然沒有來講經,所以這個的確。

  這個就是也鼓勵我們年輕人大家發心來講經,現在有年輕的同學發心來講經,這個難得。這個發心講經也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決心,要為眾生,為苦難眾生,不要為自己的名聞利養。為自己的名聞利養,講經說法要得到名聞利養也很快,但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只能得個人天福報。人天福報跟成佛是不能相比的。印光祖師在《文鈔》開示,如果你只是想求人天福報,不想求往生西方圓成佛道,就好像一顆金剛鑽去換一顆糖吃,那就很可惜。無論你要求人天福報,求成佛道,學講經說法,這個是功德很大。但是講經說法要講到能夠有所成就,那也不是很容易,這個還是要靠自己去修,靠自己修。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常常給我們講,講經說法可以改造命運,但是講經說法如果沒有耐心也學不成。他說學講經,你要講得大概可以,要十年,要十年的工夫,還要忍耐寂寞,還要心態正確,還要不怕講經沒有人聽,就是說有桌椅板凳也就可以,講得還是很起勁,要有這樣的精神。不能說,今天人很多,講得很起勁;明天小貓二、三隻,講得就沒氣了,這個就不行。

  所以他老人家講,學講經,你要下十年的苦功。現在年輕人要學習講經,十年,這個是可以。學唱念,他老人家講,三個月就可以了,這個比較快。但是講經還是主流,主要佛陀的教學,他的主流教育就是講經說法,經教是主流。當然有教外別傳,教內別傳。教外別傳就是禪宗,教內別傳是淨土,還有密宗,這些比較特殊的教學法,針對不同的根機。主要的,大多數的,還是經教。所以佛成道,示現的就是一生講經說法,這是主流教育,佛教的主流教育就是講經說法。因此講經說法要代代有傳人,這個就非常重要,這個就不能中斷。我們老和尚往生了,他把講經弘法的使命、任務交代給我們,我們四眾弟子,大家同共發心。現在有一些年輕同學來學習講經說法,我們都很讚歎,我們都隨喜功德,希望能夠把弘法長久的延續下去,大家就功德無量。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第十五。第十六,我們下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