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妄語、兩舌是佛法大戒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集) 2024/11/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6-0060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八十七頁,我們從第一行「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從這裡看起。下面是經文,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這段經文是講離虛誑語而行布施,能得到『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遠離大眾的毀謗,能夠『攝持正法,如其誓願』,如自己發的誓願。『所作必果』,發的願不會落空,所做的必定能達到這個果報。我們看下面節要第一條:
「一、離虛誑語就是不妄語,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是總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是別報。」
這條節要,先師淨老開示,離虛誑語,「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是從總的來說,總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是別報,一個總,一個別。虛誑語,在《十善業道經》是翻譯虛誑語,其他的經典翻譯不妄語。離虛誑語跟不妄語意思是一樣,翻譯的法師用的文字不同,意思是一樣的。虛就是不是真的,虛妄,就是講話騙人,欺騙人。能夠不妄語,我們也常常聽到一句話,我們佛弟子不打誑語,就是講話不欺騙人,不打誑語,都是以真誠心來處事待人接物。
不妄語,在《戒經》裡面講有大妄語,也有小妄語。大妄語就是未證言證,這是大妄語。自己沒有證果,說自己證果了,或者說自己是什麼佛菩薩、阿羅漢,或者得到禪定,或者天龍八部、羅剎鬼神都來皈依他,實際上沒有那個事情,這一類就屬於大妄語。這個在《五戒相經》裡面講,這犯了不可悔,犯了不可懺悔的大妄語。如果有看到說沒看到,沒看到說有看到;有聽到說沒有聽到,沒有聽到說聽到,這些屬於小妄語,這是可以懺悔。這是大的來講,但是這個妄語種類展開詳細講相當的多,總之,講話不是真實的就是妄語。就我們現前可以理解的,我們一般講,說話要算話。我們現在就我們的境界來講,講話不騙人,你答應人家的事情就要去做到,不然就變成虛妄的,要守信,守信用。如果常常不守信用,跟人家講的話,到時候都沒有去做,這個人就沒有信用。沒有信用,在社會上就很難立足,以後他要跟人做什麼事業,別人對他都會有疑問,現在跟你講好了,到時候你會不會做,會不會照我們約定的,這個就會有懷疑,就是不信任,會有不信任。所以一個人不妄語,有信用,在社會上他才能立足。要做什麼事業,如果得到大眾的信任,那做什麼事都能成就。如果得不到大眾的信任,什麼事也做不成。
不妄語,在《戒經》講,還是有開遮持犯。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講過,舉出獵人追兔子,前面有一個人過來,看到兔子往哪裡跑了,他看到了。有三叉路,不知道兔子跑到哪一個方向?獵人就問對面走過來的這個人,有沒有看到一隻兔子往哪裡跑?往西跑,他給他指往東,獵人就追不到了。這是打妄語,騙他的。騙他,他這個算不算犯戒?他是開戒,不叫犯戒,所以戒有開戒。如果他沒有開戒,他老實的給獵人講,那兔子就被殺了,害死那一隻兔子,也害了那個獵人多造一次殺生的業,兩方面都傷害了。所以他這個妄語叫方便妄語,為了救度眾生,在戒律上講叫開緣。有一些好的事情,我們答應人家了,無論如何我們要去做。如果不好的事情,你答應人可以不守信用,比如說人家約你去當小偷,你答應他要去,後來發現不對了,知道他們要去偷東西,這個時候你可以不守信用。這個時候你就不能拿《弟子規》來講,「凡出言,信為先」,答應人家當小偷就要去偷。大家想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個就是叫什麼?開緣。
所以在《論語》裡面講,也有一個叫尾生的,他這個人很守信用,他跟一個女子約會在一個橋下碰面,他先到了,那女子還沒到,結果下雨,山洪暴發,水沖下來了。人家叫他趕快跑,他說不行,我跟那個女子約好,要在這邊見面,還沒有見面,我就不能走,結果山洪暴發,被水沖走,被淹死了。這樣他守信對不對?「凡出言,信為先」,我就不能走,一定要等她來,等她來你就死了,死了,她來也見不到你,那你也沒有守信用。所以為什麼學這個?有開遮持犯的!像《論語》陽貨請孔子去當官(出來做官),他就好好好,答應他,結果孔子也沒有去,因為陽貨不是好人,應付他。這些我們都要有智慧的去辨別。
這一條善業,我們應該怎麼來修持,要懂這些,不能死在句下。聽經也不能死在言下,學戒律也不能死在戒條之下,死了,那就沒有作用,學死了。所以每一條戒它都活活潑潑的,這個要學習怎麼樣來持這條戒。不妄語,總的來講,就是我們是真誠心,不騙人,不欺,不欺騙人。待人接物,總是以真誠的心來對待人事物,就能夠得到「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別人不能夠侵犯、奪取。「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眾毀謗就是遠離眾人對自己的毀謗,這種是有因果。我們無端遭到別人的毀謗,也是過去生中我們也有造過毀謗別人的因,這一生因緣聚會,果報現前就被人家毀謗了。離虛誑語,離眾毀謗。但是我們看看有很多有修有學的在家出家的大德,他還是遭受人家毀謗。離虛誑語,還是受到有人毀謗,那是消業障。《金剛經》講的,過去世的業障,幫我們消業障。這個過去先師淨老也講了很多,就是他替我們消業障,我們欠他的,過去罵過他,現在被他罵回去了。不要再跟他結怨,不要再去造這個毀謗的因,以後這個報報完也就沒有了,就不會再有人毀謗了。
「攝持正法」就是能夠攝受、能夠保持正法,正法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如果有妄語的業障還沒消,往往自己要學正法,會有人來破壞,或者親近一個善知識,也會有人破壞。就是你要親近善知識學習正法,往往有人會來勸你,可能這個正法就不能攝持了,跟著他走了。如果你能夠離虛誑語就不會受影響,能夠攝持正法。「如其誓願」,也就是發的願都能夠滿願。我們每一個人總有自己的一些願望,這個願也很多,各人志願也不同,但是總的願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總願,所有的願都是從四弘誓願發展出去的,所有的願離不開四弘誓願,能夠離虛誑語,我們就能落實四弘誓願。「所作必果」,所做的一定能達到這個果報,這是別報。所以這個願也有總,也有別。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妄語、兩舌是佛法裡的大戒,古今多少修行人,修積的功德不能成就,就是從妄語、兩舌漏失了。佛經稱煩惱為有漏,就是把我們的功德法財漏掉了;以妄語、兩舌的漏洞最大。」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條比較長,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給我們講,妄語,兩舌,這是佛法的大戒。古今多少修行人修積的功德也修得很多,但是不能成就,就是從妄語跟兩舌漏掉了。所以佛經稱煩惱為有漏,有漏就像我們那個水桶漏洞,我們水裝進去,裝得再多,也都漏光了。這裡特別提出妄語、兩舌會把我們的功德法財漏掉,這兩個口業漏洞是最大。的確這個口業是很不好修的,所以《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善護口業」擺在第一個。的確這個言語很容易犯,我們話講多了也會講錯話,畢竟我們是凡夫,言多必失,必定有誤失。因此我們言語不要太多,該講的講,不該講的就不講,避免有過失。下面講:
「兩舌是挑撥是非,不以真誠心待人,其果報是所說的話無人相信,且常遭人議論、毀謗。」
兩舌是挑撥是非,搬弄是非,破壞兩個人的情感,破壞他們的關係。最嚴重的就是破和合僧,兩舌破和合僧,那是最嚴重的。因此,我們要多說和合的話,就是避免造兩舌的口業。兩舌,小,個人,兩個人之間有人從中去給他挑撥是非,在甲這裡說乙在背後怎麼說他,到乙那邊說甲背後怎麼說他,兩邊他去挑撥,讓兩個人起誤會、起衝突,互相不信任,兩個人的關係破壞掉,這個就是兩舌。小從個人,大到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造成別人國家的分裂、動亂,來利益他的國家,這個兩舌的業造的就大了。這個不是只有破壞兩個人,你破壞一個國家,讓他們分裂、對立,乃至破壞整個世界,國與國之間彼此都在對立,這個都是屬於兩舌。所以兩舌,小從個人,大的到一個國家、整個世界。
現在我們看到新聞媒體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那就太多了。現在我們看到這些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而且對社會產生很嚴重負面的效果,大家都去學習這個,學習造口業。因此現在整個世界為什麼動盪不安,天災人禍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原因就是人類不斷的造十惡業,這個言語就是第一個。我們看媒體、廣播、報紙等等的,天天報,報的內容是什麼?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有,那假的就更多,讓社會大眾也分不清楚,往往都受到嚴重的誤導,這個罪業就造得重。這個都是不以真誠心待人,一個人不是用真心對待人,講話都講假話,果報就是以後說話沒人相信,而且常常遭到人的議論、毀謗。
「若能真誠不妄語而行布施,所得之果報是離眾毀謗,無人毀謗,且受廣大群眾之讚歎。」
就是沒有人毀謗,而且受廣大群眾之讚歎。
「三、這一生修得再好,過去生中也曾經造過業,所以了解之後,即使受人毀謗、侮辱、陷害,也絕不再動報復之念,而要逆來順受,這正是消業的好機會。」
這條就是給我們說明,這一生也沒有去毀謗人,但怎麼遭受人家毀謗?這一生沒有毀謗人,遭受別人的毀謗,是過去生造的業因,不是這一生的,是過去生的。這一生修得很好,過去生也曾經造過這個業,所以了解這個三世因果之後,受人毀謗、侮辱,也不會要去報復,沒有這個心了,知道這是果報。所以這些果報來,逆來順受,這個也正是消業障的好機會。所以《了凡四訓》講,你無端受人毀謗,人家毀謗也不要去跟他辯,愈辯就愈描愈黑,就讓他去罵,罵完了、罵累了,你都沒有回應,最後他也就停下來了。《了凡四訓》有講到這一條,聞謗不要去跟他辯,也不要生氣,如果你不回應,他一直罵、一直毀謗,好像拿一把火燒虛空,沒有東西讓它燒,到最後那個火它自己就熄掉了,就沒有了,這是止謗一個最好的方法。
先師淨老一生也遭受非常多的毀謗,我記得在新加坡那個時候,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那個當中,台灣還有人登報紙來罵我們老和尚,是一個居士看到,拿給我看的。這個居士是住在桃園,他說他想寫一篇文章,也登報紙來跟他反駁。他就拿來給我看,他說準備寫篇文章登報紙反駁。後來我說這個事情,我還是到新加坡去請問師父看看,看他老人家怎麼指示,我是跟他講,你先不要寫。後來我這個報紙帶到新加坡向師父報告,我們師父看也不看就丟在旁邊,就讓他罵,他說罵累了就好了,罵累了他就不罵了,他就這樣的態度。後來我就給那個居士講,我們師父說,就讓他罵,不要理他就好了,默擯,不要理他就好了。先師淨老和尚也是做一個榜樣給我們效法,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就是以這樣的態度來面對就好了。
《四十二章經》講,有人罵佛,罵完了,他就停下來了。佛就問他,如果你送禮物給人,對方不收、不接受,那怎麼辦,怎麼處理?他說對方不接受就帶回去了,人家不收,那禮物就自己帶回去。那佛就跟他講,你剛才罵我的那些話,我都沒有接受,我沒有收你這份禮,那只好你就帶回去了。你罵我的話,你統統帶回去,因為我沒有接受你這份禮,你就帶回去。另外《四十二章經》也有講,你罵人、去毀謗人,你好像向天空吐痰,吐痰吐到天空去,那個痰又掉下來,還是掉在自己臉上。這個就是自己造那個業,別人如果他不跟你計較,實際上對他沒有影響,還替他消業障,這是真的,所以沒有報復的念頭。悟道也是學先師淨老,我還沒有那麼多人毀謗,但是也是有人給我毀謗,在微信上講得很難聽,那個心有點要動怒,想到師父他給人家罵得有多少,那我這個算什麼,後來我這個心就平息下去了,跟他計較,實在講沒有必要。
這些也都是我們生活當中,也都會遇到的,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樣的事情,佛在經上也做給我們看,先師淨老也做給我們看,我們應當來學習。《了凡四訓》也講得很詳細,所以受人毀謗也未必是壞事,幫我們消業障,而且無端受人毀謗,子孫往往就發達了。如果是果報這麼殊勝,還要去感激這些人,他給我們消業障,還送福報。
我們再看第四:
「四、因此,絕不妄語,老老實實修善、修布施,就能離眾毀謗。」
這些毀謗也不聽、不理會,最後就沒有了。只要我們不要打妄語,也不要去跟他計較,這個毀謗到最後也就沒有了。
「五、攝持正法,言而有信,方能攝受。持是保持;對古聖先賢的教誨,能信、能解、能行,就是攝持。」
這個也是給我們說明什麼叫攝持正法。「言而有信,方能攝受」,攝受就是能夠攝受人,別人對你講的話他相信,他不懷疑,這個才能攝受別人。「持是保持;對古聖先賢的教誨」,能相信、不懷疑,能夠理解、能夠去修行,就是去落實,這個就是攝持的意思。
「正法,狹義的是指佛菩薩的教誨。」
從狹義的來講,佛菩薩的教誨,佛陀的正法。
「廣義的是指世出世間一切聖賢的教誨,決定與佛的法印相應。」
這從廣義的來講,廣義的就是世出世間一切聖賢的教誨。出世間就佛菩薩、阿羅漢;世間的聖賢,孔子、孟子、老子,包括其他宗教的這些創始人,這些都包括在聖賢裡面。他們的一些教誨,決定與佛的法印相應。
「佛的法印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諸佛教導的,教導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就是佛的法印,凡是跟這個法印相應的也就是正法。因此《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不是佛經,但是它講的內容跟佛的法印相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不但這幾部典籍跟佛的法印是相應的,其他像《論語》,四書五經、十三經,這些也都跟這個法印相應。包括其他宗教,像基督教講的十誡,那不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嗎?無論哪個宗教講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就是跟佛的法印相應。這個在《占察善惡業報經》有講到,凡是所有的善法都歸十善,凡是所有的惡法都歸十惡。所以十善十惡它是個總綱,如果細分,那就很多了。我們仔細看《太上感應篇.積善章》就講什麼是善,要去修的,眾善奉行。接下來講「諸惡章」,「諸惡章」有一百七十幾條,那個就是惡業,十惡業詳細的補充說明。
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凡是善都歸十善,凡是惡都歸十惡(凡是不好的都歸到十惡),有這個經可以做證。所以不是佛教裡面講的,但是講的跟這個原理原則相應,那就是佛的法印,是一樣的,沒有兩樣。所以有一些佛弟子,學佛就比較沒有那麼圓融通達,因此都會有門戶之見,就不能接受其他宗教講的。其他宗教講的,如果跟這個法印相應,那也就是佛說的。所以佛說經,這個經典不是只有佛一個人講,也有菩薩講,也有羅漢講,也有天人、有仙人,他不是佛教徒,但是講的內容,跟佛的法印相應,那佛也承認,那就是佛法,跟佛法沒有兩樣。所以為什麼要有這個法印?這個就是來印證是不是正法,用這個原則來印證。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早年在台北講《了凡四訓》,就有出家法師質疑,你是出家人怎麼講外道的?這個也不是佛經;也講《太上感應篇》,那道教的,不是佛教的。先師淨老給他講,它不是佛經,但是它講的內容跟佛的法印是相應的。什麼法印?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導的。那個法師聽了也就沒話說,就走了。但是能不能接受?不知道。另外有一次我聽到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講,那是很早(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大概五十年前的事,五十年了。那個時候我們師父就是在提倡《感應篇》,還有《了凡四訓》,當然佛教界有很多人會來質疑,你是出家法師,怎麼講這個?後來有一次我聽我們師父在講席當中講,他來質疑我這個,我就回答他,這是印光大師提倡的,你要罵就先去罵他,他說那個人又不敢罵。
《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印光祖師提倡的。印光祖師怎麼沒有提倡《十善業道經》,提倡這三本書?這三本書就是《十善業道經》詳細的解說。如果沒有這三本書來給我們補充說明,《十善業道經》我們讀了,不見得我們就懂什麼叫十善、什麼叫十惡?往往你是只有在這個十條裡面,這十條不就這樣嗎?這十條裡面沒有講到的,那就不是善嗎?《十善業道經》沒有講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十善業沒有這兩條就可以不孝、可以不敬了嗎?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講的這個來佐證、來證明,這是有關善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是善還是惡?這是善法,這是善。善,雖然十善這條文裡面沒有這一條,但是它的意思是涵蓋這些,所有的善都涵蓋在十善,所有的惡都涵蓋在十惡。所以我們看到《占察經》這段經文,再來補充《十善業道經》,我們就很明白了,原來這個十善,它展開就是一切善,凡是善的就是歸到十善;凡是惡的,統統歸到十惡。如果沒有這些經典,經書、善書、典籍來補充說明,往往我們學了這個,你不懂它的內容。
所以先師淨老才提倡《弟子規》、《感應篇》。所以他老人家講,《弟子規》、《感應篇》,你學會了,要落實十善業就不難。因為這個內容就是十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實在講,十善做不到。這個只有十條,這十條如果沒有詳細補充說明,我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時候自己造惡業自己也搞不清楚,還以為我是在修善。所以要以經解經,要補充說明。像《無量壽經》講,若不能大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列出這十條。列出這十條,如果我們沒有讀《十善業道經》,我們也不明白它的內容,這是提出一個總綱,它還有細目。我們讀了《十善業道經》,我們就懂了嗎?就懂這個十善嗎?還是不懂,所以還要補充《弟子規》、《感應篇》,還要再來個《了凡四訓》,再來個《安士全書》,還不夠,還要再來個四書五經,還有印光大師也提倡的《格言聯璧》,弘一大師把《格言聯璧》節錄一本叫《格言別錄》,這些統統是補充說明十善的。另外地藏三經講的就是十善十惡,大家仔細讀,你去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那個輪相,就身口意三業,那就是十善十惡(一邊是善,一邊是惡)。《大乘地藏十輪經》,十輪就是什麼?十善十惡。所以地藏三經也是講十善十惡的,也是補充說明《十善業道經》的;講因果,那就講得廣了。
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地藏經》的時候,提到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這個法滅盡,最後多留一百年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沒有了,就剩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後滅的。那這個滅了之後,我們這個地球上就沒有佛法了,就聽不到佛法。要等到下一尊佛,彌勒菩薩下生來人間示現成佛,那個時候才會再有佛法。在這個當中,沒有佛法的時間,這個空檔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有這麼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沒有佛法,佛菩薩是不是就不管這些眾生?在《地藏經》我們看到,佛大慈大悲,囑咐地藏菩薩,如果他的法運都滅了,彌勒還沒有出世,這個當中教化眾生的重責大任,就付託給地藏菩薩來教化。地藏菩薩教什麼?就教十善,教斷惡修善。有了斷惡修善這個基礎,這個基礎打好了,等待彌勒菩薩下生示現成佛,那個時候就能夠得度了。因此,《地藏經》對我們六道眾生就非常需要。你還沒有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地藏跟觀音就很重要;如果你出離六道輪迴,你真信切願求生西方,當然不需要,這統統放下了。但是還放不下,這個就很重要,這個就不能沒有。因為你如果沒有真信切願求生西方,那就是在六道。六道墮三惡道的機會是比較多,時間長,這是必然的。在這個當中就是要靠地藏菩薩來教化、來救度,地藏菩薩就是幫助我們站穩人天的腳步,你先不要墮三惡道,三惡道一墮進去那麼長,太苦了,幫助我們先不要墮三惡道,然後得到人天善道,再遇到佛法,再提升,再超越。所以地藏菩薩非常重要。
我們念佛人,並不是說每一個念佛的人,這一生都一定能往生西方,要看你這一生有沒有具足真信切願。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我們如果真正這一生想要往生淨土,對蕅益祖師《彌陀要解》裡面講的,我們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再反省我們自己到底有沒有真信切願?什麼叫做真信切願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不是我們口頭上發願,念一念就有願了,不是這樣的。是你內心真願意去西方,真願意放下這個娑婆世界,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我們是不是都放下了?這個講的是不算,我們自己內心深處到底有沒有放下,自己要做深度的反省。如果沒有做深度的反省,還是糊裡糊塗,以為我念佛就能往生了,不是這樣的,《彌陀經》要看清楚,《無量壽經》要看清楚。
這個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我們,真是大慈大悲,苦口婆心,講了又講,不厭其煩。為什麼講了又講?我們沒有聽懂。什麼叫做真信切願,我們聽了好像似懂非懂的,其實根本就不懂,根本就沒有聽懂。真聽懂了,那你就真信切願了,那真聽懂了。所以這個不是講一講就可以了,也不是說你講經講得很好、名聲很大、信徒很多,那個跟真信切願不相關的,真信切願是你內心深處真正發願。為什麼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就是這個地方沒搞清楚。所以印光大師在《嘉言錄》、在《文鈔》,特別強調這個,要真信切願,但是真信切願在《文鈔》沒有再進一步說明。蕅益祖師《要解》講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八個字,這八個字我們看了,我們就懂嗎?其實不懂,但是講很容易,像三歲小孩都能講,八十老翁也做不到。好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三歲小孩也會講,但是八十老翁行不得,八十老翁他也未必做得到。為什麼?沒有深入的去理解經文的真實義。所以我們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沒有真正去解如來真實義,不但不解如來真實義,甚至是錯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那這個就不相應了。所以《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那一句就很重要。
所以真正要往生西方,厭離娑婆,求生極樂,對這個世間不能有愛染。所以這個愛染就像癌細胞,你貪愛這個世間,對這個世間有染著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看破。為什麼沒有看破?我們觀行不得力。為什麼觀行不得力?因為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基礎沒有打好。所以《十善業道經》後面會講,依照十善業的基礎再來修三十七道品,這樣才有基礎。三十七道品、四念處觀,實在講佛法也有一個次第順序給我們修,但是這個次第順序當中也有一個不定的,所以說頓、漸、祕密、不定,眾生根器不一樣。如果你能夠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果你有一觀觀得起來,你就不會造惡業了,十善業就有了,你沒有修十善,十善業就有了。這個道理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堅淨信菩薩請示佛陀,末法時期,眾生障深福薄,業障很深,福報很薄,沒有福報,雖然發心來修行,不能修出世要法,對這個出世法沒辦法修,多造惡業。尤其《占察經》講,現在末法災難很多,眾生總是憂慮自己現實生活,所以不能安心修行辦道,請問佛陀有什麼辦法?佛就請他去問地藏菩薩。堅淨信菩薩說,世尊為什麼不說,要請地藏菩薩?佛就給他講,你莫生高下想,再給他開示。
地藏菩薩就講,他問地藏菩薩,眾生怎麼會這樣?這個怎麼辦?堅淨信菩薩是代替我們問的。菩薩就開示,因為末法眾生(末法的四眾弟子)不能不造惡業,為什麼他們會造惡業?因為不能修學苦想,不能修學無我想,不能修學不淨想,這就是四念處,不能修這個。不能修四聖諦法,不能修十二因緣法,乃至無生無滅等法,這是大乘的修法,這個都是觀法,觀門,不能修這個。不修這個,不可能不造惡業,造了惡業就有惡的業障,所以你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都有障礙,所以要先修懺悔法。所以你這些觀,如果觀得起來,你就任運不造惡業了。不造惡業,你這個戒、定就有了,就能夠伏煩惱,我們念佛功夫就能夠功夫成片了。有了這一點點功夫,在淨土法門來講就及格了,其他法門還不及格。其他法門要斷煩惱,只有淨土伏煩惱就可以,不用斷。斷的難度高,伏比斷容易,但是也要伏得住。伏不住,你對這個世間的愛染,你就放不下;放不下,愛染就是癌細胞。所以為什麼有的人念佛念得很用功,這個我們認識的,念佛念三天三夜,《無量壽經》都會倒背,到最後去跳樓自殺,我們是跌破眼鏡。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就是癌細胞跟正常細胞同步增長,而且癌細胞長得更快,癌細胞就是愛染,你同時在用功,那個不但同步增長,增長得比你這個還快,你就伏不住這個煩惱,你就放不下這個世間,所以這樣念佛,沒有信願,去不了,只有跟阿彌陀佛結個緣、種善根,來生來世遇到佛法再繼續修。事實是這樣的,所以我們這個要搞清楚。
我們現在,如果老修要講比較深入的話,初學的,我們講這些話,未必他能夠理解。不理解,聽聽,以後你會理解。聽聽,你有個印象,以後你會理解,以後慢慢你會去思惟這個事情。所以佛的法印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下面第六條:
「六、如其誓願,所作必果,每個人希求的不一樣,有人求作佛,有人求人天富貴,只要以真誠心修十善業道,就有願必果,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
第六條,「如其誓願,所作必果」,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願望,每個人的願望不一樣。有的人他求願作佛,有人要作菩薩,有人要作阿羅漢,有人求人天富貴,人天福報。大致上學佛的人求人天福報的佔大多數,佔多數。所以有一些道場標榜「人間佛教」,就是修人天福報的,這個一般信眾就比較願意去學習,因為他們只想求人天福報,他還沒有想到說要解決生死這樁大事,他還沒有想到。一般最重視的都是眼前的生活,經濟、賺錢。這現實生活,一般人他是擺在第一個,擺在第一位。求人天福報也要如理如法,依照像《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特別是《了凡四訓》這本書就非常重要,因為這本書是講改造命運的。改造命運,中國人、外國人都需要,但是很多人他不懂這些理論方法,他不了解、不懂。因此他希望得到富貴,但是做的就是反方向,是減損他的福報,所得的果報就適得其反,那因不對,果報就不一樣。
這個因果教育,先師淨老特別提倡,這個也是印祖在世就提出來了,現在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這個世界很難會有救。現在這個因果教育,先師淨老講過《十善業道經》,講過《了凡四訓》,講過《太上感應篇》,這些我們可以多聽、多學習。學習之後再去勸人,自己先學,再去勸別人。特別是《太上感應篇》,所以《太上感應篇》我們要能夠學好了,這個十善業就沒有問題,《太上感應篇》也非常重要。所以每一天,我現在來這裡,早上都聽《感應篇》,因為那個《感應篇》是在新加坡早餐開示,所以我就早上吃飯就放那個,放大聲一點,一面吃飯,一面聽。在台北,我是帶大家念,要讀一遍《感應篇》,我再把《彙編》節錄一些跟大家分享,跟我們華藏的職工、義工分享。這個也是我們先師淨老規定三個根,在家居士這三個根,出家再加上《沙彌律儀》,四個根,這樣來學習。有了這個根,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向上提升都能夠滿我們的願。所以我們要往生西方,這是願,但是這個願要從斷惡修善做起。所以《無量壽經》講,如果你不能大持經戒,也要做善。這個經文我們也不能疏忽,往往我們疏忽了,這一生念佛又落空,又不能往生。
我們這一生的願望,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以真誠心修十善業道,你不要求人天福報,如果你的願是求人天福報,當然你不能往生。你想要來生再來作人,你的願望是來生要再來作人,或者生天,求人天福報,當然不能往生,你還不想去,不想去,你會得到人天福報。這個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也有,所以不是說念佛的人這一生就一定想要往生,還是有很多人他這一生還不想去。不想去,如果你斷惡修善,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有一願有講到,你會生尊貴家。生尊貴家是什麼?就是沒有生極樂世界,還在人天,還在六道,但是你會生到尊貴家。尊貴家也不一定說很有錢,就是不會生到邊地,你會生到有佛法的地方再繼續修行,阿彌陀佛加持,你不墮三惡道。你斷惡修善,念阿彌陀佛,還沒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那來生會再來作人,會生尊貴家,你會再遇到佛法,再繼續修行。看哪一生你想去,那一生就會往生西方了。所以阿彌陀佛也沒有勉強,佛只是勸,你要不要,你自己決定。佛都不勉強,他只有勸,勸信、勸願、勸行。所以只要以真誠心修十善業,就有願必果。如果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求人天福報,修十善業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一生就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就下次再見面。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