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離離間語,眷屬和睦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一集)  2024/1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61

  請大家看經本一百八十九頁,我們從第四行,「離離間語而行施故」。請看經文: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

  這一段經文,就是佛給我們講『離離間語』,就是「不兩舌」。經典在《十善業道經》翻譯為「離離間語」,有的經典翻「不兩舌」,不兩舌就是離離間語。離間語就是兩舌,兩舌就是挑撥離間,就是分化,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從個人到一個家庭,到一個團體,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大小、範圍不同。

  離間,就是造兩舌的惡業,這是屬於口的惡業。兩舌,四種惡業之一。從最小的方面,就是破壞兩個人的情感;這兩個人本來關係都很好,他從中去挑撥,讓他們產生矛盾、產生誤會、產生對立、產生衝突,這是從兩個人。大就是一個家庭,破壞一個家庭的和諧,一家人被他挑撥,這個罪業也很重。現在報章雜誌、媒體,造這種業的人就太多了!分化,離間,去破壞別人國家的安定和諧,他來從中得到利益,這個罪業造的都是地獄業。現在我們看國際上,造兩舌、造這種離間語的就太多了!不知道這個果報的可怕,所以敢造,但是果報現前,後悔莫及。

  《閱微草堂筆記》,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有節錄三個部分,分三集節要,每一個公案他有節錄一些重點,他也是分一、二、三、四,一條一條的。今年我們七月份在復興鄉跟同修學習,《閱微草堂筆記》先師這個節要,稱為《草堂集》,其中他有節錄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就是有一個書生,去借一個有錢人家,有錢人家房子很多,有一個荒廢的,我們現在講別墅,有一個比較郊區,荒郊野外有一棟房子,他去借住。人家年久失修的,沒有人住的,他去整理整理,打掃打掃,去住在那邊讀書。那也滿清淨的,又有一個花園,一個人在那邊讀書,很安靜,沒有人來干擾。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女子就在窗口看著他。這個讀書人,古時候讀聖賢書的人,他心中多少都有些定力。他知道荒郊野外房子都沒人住,晚上突然有一個女子出現,不是狐就是鬼,不是狐狸變的,不然就是鬼,他知道這個肯定不是人。但他也不怕,看到這個女子也沒有什麼惡意,每一天晚上她都是在窗戶這樣看一看。後來他就乾脆請她進來坐,不要站在外面。請她進來坐,問她家住哪裡、姓什麼?她都不講話。

  後來有一天,他又再問,我們這麼多次見面,妳也告訴我,妳家住哪裡?父母是誰?也總要知道她的身分。但是這個女子她也沒講話,後來就請那個書生拿筆跟紙給她,她就寫,說她是明朝時候一個翰林的妾,她曾經造兩舌的口業,破壞人家一個家庭。那個家庭,一家人被她挑撥離間,水火不能相容,關係就這樣被她破壞了,那一家人像仇人一樣。後來死了之後,墮到鬼道,鬼道有一類的鬼叫瘖鬼,瘖鬼就啞巴鬼。鬼的種類也很多,無財鬼、少財鬼、有財鬼,餓鬼種類很多,她是啞巴鬼,不會講話。她來找這個書生,就是求這個書生幫她超度請這個書生幫她寫一部《金剛經》,給她迴向,她就能脫離鬼道。古時候,不是像現在印刷術發達有印的,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抄。這個書生看到這樣,就答應她了。答應她,替她寫一部《金剛經》迴向給她。

  迴向之後,這個女鬼又來找他,來給他感謝,說她不用在鬼道當啞巴鬼,不久之後她會投胎到人間來,做婦女,還是女身。但是還要輪迴七次,就是七世到人道來,七次做啞巴。到人道來還有餘報,從鬼道超度到人道,但是還有七世要做啞巴,不能講話。這是兩舌造的業,她是破壞人家一個家庭,就墮到鬼道去。現在你破壞一個社會、破壞一個團體、破壞一個國家,現在政府叫人家不要認同自己祖宗是中國人,破壞子孫跟祖宗的關係,你說這個罪業,不到無間地獄去,要到哪裡去?就叫你不要認同你家祖宗,現在是造這種業,太恐怖了!造業很容易,墮到地獄去,出來可不容易。這個事情不知道因果,所以他就敢造,造了他也不知道後果如何,這是兩舌。

  前面《淨土集》裡面有一個惡口的,口業,惡口。紀曉嵐他的親戚,就是有一個婢女,她一生都不敢用惡口去罵人,為什麼?她看到她的一個祖母,她的祖母一生很會罵詈,講那些惡口。後來她看到她那個祖母,也沒有病,要臨終之前,就是自己咬舌頭,就也不能吃、也不能講話,後來就是爛,爛到整個喉嚨都爛掉了,就是這樣宛轉數日而死。所以她看到這個,一生不敢去罵人,不敢罵詈,那是屬於惡口。

  這一條是屬於兩舌。所以佛勸我們說不要去破壞人家,不要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要去破壞人家的家庭,不要去破壞社會族群的和諧,不要去破壞一個國家的安定。現在整個國際都是在造離間語,就是讓你們起衝突,他從中可以得到利益,他就造這個業。但是造這個業有果報,你這樣去破壞人,將來果報還是回到自己身上,還是人家破壞你。我在二O一九年看到一個現象,香港暴動。一般比較開放的地方,示威遊行這個很常見,這是允許的集會,但是你要申請。但是這個已經不是一個示威遊行了,已經超過了,變成破壞公共設施,破壞地鐵、車站、加油站,還有亂打人。我們有個同修的朋友,他的兒子從英國回來,晚上說到樓下去吃宵夜,就被亂棒打死,這個也沒地方去討。所以二O一九年十二月我們本來要到香港做法會,後來我們老和尚怕有危險,所以就叫我們停下來,所以那一年十二月就沒去。那個已經太過了,太過了,警察就要出來治安,不然就亂了,大家日子都過不下去。美國就在那邊讚歎,鼓勵他們去暴動,你去亂,愈亂愈好。但是我看到這個花報,沒多久,美國他自己就開始社會暴動了。這個我新聞看到的,這個果報很快就現前了。

  所以我們從佛經這個真理來看,你去破壞人,你也會被人家破壞,這是因果,因果報應。所以佛勸我們不要造這個業,應該是勸人家和。還有,有人還鼓勵人家離婚,那離婚不是破壞人家夫妻的關係嗎?所以古時候那些,現代叫代書,寫文書,幫人家寫離婚書的,那都折福折壽的,但是現代人好像他不在乎這個。古時候離婚是很大的事情,幫人家寫離婚書,那個都不好。離婚不是離間嗎?本來他們兩個夫妻就起衝突,你還在那邊鼓勵,這個就變成一個增上緣。所以你不要勸人家離婚,人家要離婚,我們總是勸他最好不要離婚。如果真的要離婚,那是他們兩個人的事情,我們已經有勸他了

  所以這裡這一條經文講,『離離間語而行施故』,你離開兩舌,就是不造兩舌的惡業,而能夠來實行布施,又能夠布施。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就是這個果報,你的財富永恆的不會被人侵奪。『眷屬和睦』,因為沒有造離間語的罪業,當然沒有人會來給你離間。『同一志樂(音藥)』,或者講「同一志樂(音勒)」,大家志同道合,不會鬧意見。『恆無乖諍』,就是不會鬧意見。如果兩個人不同的意見,那就不和諧。所以家屬都能夠有共識,如果一家人都不同心,就很難有和睦。

  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這是離兩舌所得的殊勝果報,這一條很重要。家庭是一個基本單位,家庭不和,不但出世間的道業不能成就,其世間事業也不能成就,縱然有成就也是曇花一現。家庭何以不和?兩舌造成的。四種口過以此為重。」

  這一條講「離兩舌」,根據這段經文講,所得到這麼殊勝的果報,所以「這一條很重要」。因為「家庭是一個基本單位」,一個家庭如果不和,所謂「家和萬事興」,家亂就萬世窮,一個家是這樣的道理,一個國家、一個世界,道理是一樣的。一個家庭不和,那肯定不能興旺。一個國家不和,那肯定這個國家也不能興旺。整個世界不和,那這個世界也沒有太平的日子,所以這個關係很大。「不但出世間的道業不能成就」,我們念佛要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出世間的道業,如果家不和,造兩舌的業,念佛往生也會造成嚴重的障礙。「其世間事業也不能成就」,世間事業縱然成就,也不能保持,不能像這裡經典講「常富財寶」,「常」就是能夠長久。如果造兩舌的業,縱然世間的事業有成就,但是他的時間不長,可能很快他就倒閉了,也是曇花一現。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企業,的確沒有幾年就倒了。家庭怎麼會不和?都是因為有兩舌。所以「四種口過以此為重」,這個四種,妄語、惡口、綺語,這個兩舌的口過是最嚴重的,最嚴重就是兩舌。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在出世法裡,挑撥、離間破壞道場、破和合僧,這是極重的罪業,決定墮阿鼻地獄。若已造此重罪者,要自己發真心懺悔,改過自新。譬如天親菩薩年輕時學小乘,著了五百部論,但因對大乘無知,故而毀謗大乘。後來接受哥哥無著菩薩的教誨,認識了大乘,後悔自己過去的毀謗,要割舌頭以示自己的真心悔過。無著菩薩說:何必要割舌頭?過去你用你的舌根毀謗大乘,你今天懺悔了,何以不用你的舌根去讚歎大乘?」

  這一段公案,也是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在出世間法裡面,世間法有人去破壞,出世法也有,破壞佛法。「在出世法裡,挑撥、離間破壞道場、破和合僧」,這個罪業很重,「決定墮阿鼻地獄」。所以宏琳法師他很發心,他去編輯一本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他找了很多出家法師大家彼此互相的稱讚,他把它蒐集起來,編成一本書。下午我整理書櫃,還看到這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如果僧互相毀謗,那佛法肯定興不了。一般人看到佛教彼此在互相毀謗,他本來想要來學佛,後來看一看,還是算了,他就不想來接觸佛法了。所以要佛法興,就要僧讚僧。

  另外縱然在佛門裡面有一些不好的事情,也不要去宣揚,所謂「家醜不外揚」,你宣揚那個,對佛法的弘揚有什麼好處?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所以有人講這些,我們聽聽也就好了,也不要再去說、不要再去傳,因為有一些事情我們也不知道它的事實真相,聽說跟事實總是有出入。所以在《論語》裡面也講,有個公案,有一次孔子跟他的學生到外面去,在郊外煮飯,大家遠遠的看到顏回,就是老師還沒有吃,他自己就先吃了。那就去跟孔子報告,顏回自己先吃了,老師你還沒吃,他就先吃了。後來孔子畢竟是聖人,他知道顏回他肯定不會這麼做的,一定必有緣故,所以找他來問,為什麼大家都沒吃,你先吃?他說,剛才那個有沙進去,這個不敢給老師吃,弟子先把它吃了,再煮新的給老師吃。所以大家親眼看到的事情還會看錯,那聽說的、沒看到的,到底事實怎麼樣?我們也很難去確定。所以聽一聽,我們持保留態度就好了,我們也不肯定、也不否定。特別在道場裡面,聽到什麼,我們也不要去傳。縱然他們造作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惡業,那是他的因果,我們去跟他講那些,我們又跟著造口業,那又何必?所以沒有必要。所以已經破和合僧了,要發真心懺悔,因為這個罪過非常重的,要改過自新。

  這裡舉出天親菩薩年輕的時候學小乘,著了五百部論毀謗大乘,毀謗大乘非佛說。現在有很多學原始佛教的,他不承認大乘佛教是佛講的,他不承認,那就毀謗大乘。毀謗大乘是無間地獄,罪過很重。不承認大乘佛教,在古時候印度就有了,不是現在才有,古代印度就有。有些人他只是學小乘,他不知道大乘經典,所以就誤會了,以為大乘不是佛講的,是後人編的,所以他就毀謗。但是他還是有因緣,他的哥哥無著菩薩學大乘,後來他哥哥去勸他,給他說大乘經典的道理。天親菩薩,也不容易,畢竟他還是菩薩,菩薩就是勇於認錯,自己錯,勇敢認錯。不像凡夫,死不認錯,自己錯,也不認錯。他勇於認錯,知道自己以前無知,錯了!後來他就懺悔,他說以前我都是在毀謗大乘,要把舌頭割掉,表示懺悔。他哥哥無著菩薩說,那何必要割舌頭?你以前用舌頭舌根來毀謗大乘,現在你反過來用舌根來讚歎大乘,這就是真正懺悔了。後來他就接受,他又再著五百部論讚歎大乘。前面造五百部論,是專門在毀謗大乘的,後來又造了五百部論,專門來讚歎大乘經典的。所以後人稱天親菩薩為「千部論師」,他這個名號是這麼來的。所以這個也就是說,他知錯能改,改過就沒有罪業了。就是怕知道錯了又不改,要一直錯下去,這個果報就不堪設想。

  我們再看第三:

  「三、過去做了破壞道場、破壞僧團的事,現在真回頭、真懺悔,反過來擁護僧團,幫助僧團團結、弘揚佛法,就是真懺悔。兩舌的罪方能懺除。」

  有一些人的確無知,他不知道,過去也做了破壞道場的事情、破壞僧團的事情,「現在真回頭、真懺悔」。真正懺悔要有具體行動,以前去破壞,現在來護持,來「幫助僧團團結、弘揚佛法」,這就是真正懺悔。所以我們跟其他道場,雖然修的法門不一樣,還是要團結。

  現在我們佛教會辦什麼活動,我們都會去參與。先師淨老和尚往生了,我們師兄弟大家就是開會,請中國佛教會來辦,台南市佛教會來辦,這是我們跟佛教界能夠互動,能夠尊重,也是一個尊重。在台灣比較自由,但是我們雖然自由,我們還是要尊重,這樣才能夠在社會大眾面前,表現佛教是一個團結的形象。不要讓人家說你們佛教好像自己都不團結,這個社會大眾看了,他可能學佛的意願起碼會降低,所以這個也很重要。因此我們現在淨宗,也就是參與這些佛教會他們的活動,還有他們佛誕節,我們都會去隨喜,都要去隨喜。

  我們再看第四:

  「四、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是總說,別說是眷屬和睦、同一志樂,就是家和萬事興,一家人同心同德。」

  「離離間語而行施」,施(布施)是因,得到財富是果報。財布施得財富,能夠不兩舌,又能夠修布施,那得到財富,沒有人能夠來侵奪,不會被盜取,不會被偷,這是總說,這是總的果報。別說,個別來說,就是「眷屬和睦,同一志樂」,眷屬和睦就家和萬事興,一家人同心同德。

  「五、恆無乖諍,乖諍就是相違背、爭執的;一家人真的團結在一起,豈有不興旺的道理!在家、出家大眾上下和睦,道場會興旺;如果道場不和,上下有意見,決定衰退。」

  這是必然的。「乖諍就是相違背」,就是意見不一樣,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意見,必然有爭執。所以一個團體、一個道場、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像六和敬的團體,第一個要先建立「見和同解」,見解,大家要一致。這個解就是我們的見解,大家要相同,現在話講要有共識。這樣一個團體,才有辦法在一起共修。如果沒有共識,那很難,這個要這麼做、那個要那麼做、他又要那麼做,那你說到底要怎麼做?一天到晚就在那邊爭執,在那邊吵吵鬧鬧的,什麼事都不能做,這個怎麼會興旺?做什麼事都遇到障礙,肯定這一家家業就不能興旺。在家,一個家庭;出家大眾,你在一個道場也是一樣,上下和睦,道場會興旺。道場跟一個家庭也是一樣的,如果道場不和,上下有意見,這個道場也決定衰退。一個人一個意見,到最後就不曉得聽誰的,也不曉得該怎麼做,這個就很難了。所以這都是跟兩舌有關。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一條經文,在一百九十一頁,從第六行,「離麁惡語而行施故」。請看經文:

  【離麁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我們看節要:

  「一、這是不惡口而行布施,所得到的殊勝果報。一切眾會歡喜歸依,眾會是許多人在一起;你與大眾相處的時候,能受到大眾歡迎、擁戴。」

  這一條講,「這是不惡口」,就是給我們說明這段經文。『離麁惡語』,「麁惡語」就是惡口,粗暴的、不好聽的言語,這個惡口言。「麁惡語」是不好聽的,講話態度、口氣不好,都屬於惡口。有的人他有惡口的習氣,以前早年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櫃台有出家眾,就是講話有惡口的這種習氣,常常得罪人。櫃台第一線,如果有惡口習氣,那很麻煩。所以常常有同修哭哭啼啼來我這裡告狀,我就去找這個出家眾來,我說你為什麼這麼跟居士講話?口氣好一點,不要那麼凶。他跟我講,我講話就這麼直,我就這麼直。我就跟他講,我說你那個講話不叫直,叫衝,你講話很衝,不是直。講話直是好,直話直說,不會拐彎抹角。但是你那個是講話口氣很衝,那不是直,那是屬於惡口。這個在家、出家都有。搬到信義路,那個時候也是一個女眾居士來站櫃台,也是得罪人,她很發心,就是她那個口氣不好,講話口氣。櫃台講話口氣不好,當然人家聽了很不舒服。當然有時候有些人無理取鬧的人來也有,但是不是大家都無理取鬧。如果無理取鬧,你對他凶一點,這是要處理事情,不是每一個人來你都這樣,這個要看情況。所以也是很發心,但是就是得罪人。所以櫃台第一線,特別是接電話,我們講話比較溫和一點,也是一種供養,人家聽了就舒服。不要一接起電話「你是誰!幹什麼!」這個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所以講話也是要學習。

  現在造惡口業的還真不少,口罵髒話的,什麼「三字經」,那個都是惡口。所以我們不要造這個惡口業,我們也不要對人家講話口氣不好。總是講話要溫和,講話溫和,讓人家聽了,他心裡也會有安定。所以講話溫和也是一種布施,也是一種供養。

  不惡口,就是離麁惡語,離麁惡語而行布施,所得到的殊勝果報,『一切眾會歡喜歸依』。「眾會」就是許多人在一起,「你與大眾相處的時候,能受到大眾歡迎、擁戴」。大家都喜歡聽你講的,大家都會擁護你,我們佛法講護持你,跟大家相處,大家都很歡迎。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言皆信受無違拒者,你在大眾中發表談話,大家都能相信、接受,而沒有抗爭、拒絕。由此可知,做一個領導人要想得到大眾的擁戴、得人望,就要從這裡學習。」

  『言皆信受無違拒者』,他說的話,大家都能相信、都能接受,沒有抗爭、拒絕的。所以一個領導人,要得到大眾的擁戴,就要從這裡學習,我們大家都要學。講話真的很不容易,要學習。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科德行,第二科就是言語,可見言語學的重要。我們沒有學習講話,特別在公關的場合、外交,講話也是大學問,那些都要學習。如果惡口,別人聽了,他很難受,這個也是得罪人。

  以前我在家的時候,也常常聽我母親講一句話,她都講台語的,「心歹無人知,喙歹上厲害」。就是你心很不好,人家也不知道,人家看不出來;但是你嘴巴講話不好,那是最厲害的,人家一聽就受不了。你心很壞,「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也看不出來;但是你講話講出來,人家馬上就感受到,講得不好,他感受到就生煩惱。所以在《延壽藥言》也講,「利刀割水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利刀,一把刀很利,你在水上面劃一道,你劃下去,那個水馬上就合起來,你看不到痕跡;利刀割水痕易合,那個痕跡一下就合起來,你就看不到。但是惡口去傷人,那個人可能就恨你一輩子,恨難消。

  在歷史上這種講話得罪人的,到最後都受害,講話很重要。所以歷史上最有名的郭子儀將軍,郭子儀他也是很高壽的,子孫滿堂。他平定安祿山的造反,那個功勞之大,郭子儀這個人很有修養,他真的聖賢書有讀進去,很有修養;不像有一些將軍功勞很大,功高震主,不可一世,他很快就完了。你那個功勞比皇帝大,你又在那邊很放肆,要炫耀你的功勞。我們看歷朝歷代很多皇帝都殺功臣,開國的功臣,替他拼命的,到最後都一起被殺。劉邦殺功臣,明朝朱元璋也殺功臣。但是宋朝趙匡胤比較好一點,趙匡胤是「杯酒釋兵權」,這些武將幫助他黃袍加身,幫他奪得這個政權當了皇帝。趙匡胤的母親很明理,他登基那一天,大家在慶祝,他媽媽說,有什麼好慶祝的?大家就說,妳怎麼這樣?應該很高興!他媽媽講,你現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什麼好高興?一般老百姓還能夠保存一個全家的平安,如果你做不好,我們全家人命也都沒有了,有什麼好高興的?所以給趙匡胤很大的一個警惕,恐怕他母親的這些話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確是這樣。像我們現在你選上總統,如果他的母親像趙匡胤的母親一樣,有什麼好高興的?你做不好,你的下場比人民慘,要戰戰兢兢,不要得意忘形。所以這都是我們的一個教訓。

  郭子儀他是很有學問的,你看平定安祿山,沒有他,唐朝就沒有了。但是他不會很囂張,好像功高震主、不可一世,他為人處事都謙卑,他不敢居功,都大家的功勞,皇帝當然對他很看重。平常人家來他們家拜訪,比較熟悉的,他比較了解的人,他就比較沒有那麼正式來接待。但是有一個人,個子小小的,其貌不揚,那個名字我忘記了,當時他還沒有當大官,他要來拜訪郭子儀。郭子儀說,這個人要來,趕快穿得很整齊,接待。旁邊人看了很奇怪,那些大官、王侯將相來,你都沒有這麼正式,這個人他也名不見經傳,你怎麼這麼正式來接待?後來這個人走了,他才給旁邊人講,他說這個人不能得罪!你可以得罪君子,得罪小人,你就慘了,你現在看不起他,將來有一天他得勢了,那他會來報仇。果然沒錯,後來這個人做到宰相,以前得罪他的人,一一報復,只有郭子儀他家沒有。所以郭子儀很有學問,他會看人,所以不敢去得罪他。因此這個講話很難,我們要學習。

  我們再看第三:

  「三、十善業道是修行的基礎,大根大本。十善業道通大小乘佛法,此地教我們將十善用在菩薩六波羅蜜上。布施得財寶,財是福,寶是慧,得福報、得智慧。」

  這一條講,「十善業道是修行的基礎,大根大本」。這段話是重點,我們修任何法門,十善業道是基礎,也就是說共同科目,無論你修哪個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這是基礎。不但學佛要這個基礎,沒有學佛的人,你想要得個人天福報,也要修十善業,你才得的到。一天到晚造十惡業,那你怎麼得人天福報?造十惡業會到三惡道去,人天福報哪有分?所以現在很多道場提倡「人間佛教」,就是求人天福報的,不想了生死的。不想了生死,要求人天福報,也要修十善業,你才能得到人天福報。你不修十善業,你人天福報也得不到。所以這個十善業是世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不但是佛法的根本,也是世間法的根本。所以十善業道通大小乘佛法,當然包含了人天乘的佛法,人天福報就是人天乘佛法。

  這個地方教我們將十善用在菩薩六波羅蜜上,就是我們有十善這個基礎,再來修菩薩這個六度,加上這個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六度就是菩薩修的,這叫做作持。我們修十善,這叫止持,止就是禁止,不殺生,禁止殺生;不偷盜,禁止偷盜,這是止。如果我們再修六度,就是作持,菩薩。所以進一步,不但不偷盜,還要布施。

  所以「布施得財寶」,財布施得財富,這是因果,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你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財是福,寶是慧,得福報、得智慧」。有福報,也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得到福報,那也不是好事,這個叫痴福。痴福沒有智慧,你有了財富,造的罪業就更重、更大,不知道繼續修福,不懂得修。有的人想修,修錯了,沒有智慧,把惡事看作善事去修,修到最後,原來是要修福,反而造了罪業,那就是沒有智慧。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在世的時候常常給我們開示說,「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你要怎麼用?你要用在什麼地方?這個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有錢,用錯地方了,修不到福。有時候不但修不到福,可能還造了罪業,那就錯了,就是沒有智慧,所以有福報也要有智慧。有智慧,知道繼續修,你福報就愈來愈殊勝。智慧要從哪裡來?要讀經,大家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這邊十齋日都有讀《地藏經》。《地藏經》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校量布施,我們在六道裡面,你怎麼修?修布施,有一生受福,三生受福,十生受福,百生千生受大福報,生生世世受福,你懂得怎麼修,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增長,這個很重要。

  《地藏經》主要是講十善十惡,地藏三經都講十善十惡的,這個也是基礎經典。所以《地藏經》也是共同科目,無論你修哪一宗、哪一派,因為《地藏經》是《孝經》,無論你修哪個法門,都要孝,世出世間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要有智慧。現在有很多人他有福報,但是沒智慧,沒智慧,他的福報就造業了。他不認識福田,就好像我們要去種田,你不認識那個田地是肥沃,還是不好的、長不出東西的地,我們不認識那個土地的地質,你種在沙石的地上面,永遠也長不出來。所以要認識福田,認識福田就要有智慧,智慧從讀經、聽經、聞法來的。你不聽經、讀經,怎麼會有智慧?他總是不會有智慧。聽經、讀經就是上課,現在要上課的人很少,但是修福的人還不少。來做義工,很多人來發心;來聽悟道法師,聽他講一堂經,沒有空,在家裡看電視。他有修福,但是沒有智慧,那沒有智慧,得到福報,未必是好事。

  我們再看第四:

  「四、福報跟智慧圓不圓滿,就要看細行,細行就是十善。哪一種細行得哪一種果報,所以細行不能不修!」

  這一條講,就是福報跟智慧圓不圓滿,看細行,細行就是指十善。因為我們一般講善惡,那就講一個善、一個惡,但是不詳細。十善就給我們分得比較詳細,就是身有三種業,口有四種業,意(心裡)有三種業,身口意。十善,我們看還不夠細,我們看這個十條,就懂得十善的內容嗎?也不懂。這十善也很簡單,大家都會念: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這樣念完你就懂了嗎?這個我們會念,但是內容還是不懂。它這個細的綱已經有列出來,但是細中還有細的。你沒有去讀《太上感應篇》,肯定你對十善業的內容那個細目你不會理解。你要讀《感應篇》、讀《了凡四訓》、讀《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再加上《弟子規》,這個就比較細了。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給我們講,如果能做到《弟子規》跟《感應篇》,你來落實十善業就不難,因為它是十善業道的補充說明。如果我們沒有讀這兩本,的確我們讀了《十善業道經》,那要怎麼修十善?什麼是十惡?詳細內容我們還是不清楚,只是就一個比較淺顯的這些道理我們來講解一下,但是還有更詳細的。讀《太上感應篇》,這個《太上感應篇》很重要。

  因此我們要修十善業道,《弟子規》、《感應篇》不能缺少,來幫助我們深入十善業道。還有包括其他典籍,除了印光大師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之外,像儒家的這些典籍,都是幫助我們深入十善業道。像雪廬老人講的《論語講記》,包括老和尚提倡的《群書治要360》、《格言聯璧》、《延壽藥言》,這些統統是教人修善的。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凡是善都歸十善,凡是惡都歸到十惡」。所以十善不是我們這裡講這十條這麼簡單,所有一切屬於善的,就歸到十善;屬於惡的,就歸到十惡。有《占察善惡業報經》這經文給我們以經解經,那我們就知道十善的內容是無所不包。

  所以我們說《弟子規》教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你不能說十善業道沒有說要孝順父母。十善業道沒有說一孝順父母、二尊重師長,沒有,那不孝就不算不善,是這樣嗎?所以你沒有這個經來解釋,你把十善就看那個十條,你把它看得很死了。凡是善的就歸十善,那孝養父母是善還是惡?善。不孝父母是惡還是善?是惡、不好,就歸到十惡了,十善反過來就十惡。所以十善的內容是無量無邊的,如果你沒有深入這些經典,能夠把這個相關的佛經,世間的經典、典籍來做補充說明,我們不能深入十善業道,你也不知道怎麼修,所以必須要有補充的,來輔助說明的。這些典籍都是相關的,非常重要,你十善業才修得好,修得圓滿。

  所以這個第四條,「福報跟智慧圓不圓滿」,看細行,「細行就是十善」。我現在是把這個十善再擴充,你要再看《弟子規》、要再看《感應篇》、要再看《了凡四訓》,甚至《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要看,《安士全書》。那真有灶神,以前我外婆很信灶神的,以前我們鄉下汐止那個灶,打理得很乾淨,你不能隨便給她亂擺東西的,那個灶神,乾乾淨淨的。她不認識字,也沒有念過書,但是她很恭敬。這我從小看在眼裡,所以真有灶神。所以我外婆很會講故事,她不認識字,但是以前的人聽戲,很會講古,講那些善惡報應,那個人怎麼樣怎麼樣;她講的是真的,我們去看,的確是這樣。因為以前我們鄭家是在汐止算大家族,我母親她娘家這邊姓鄭的就是算大家族。現在我弟弟帶我去看那個家廟,現在還供鄭國姓,供鄭成功。

  我們再看第五:

  「五、說話粗魯一點,這個果報都不可思議。你與大眾接觸能和顏愛語,得的果報是大眾歡喜皈依、擁戴,這是從小小戒得的果報。」

  這一條就是給我們講,我們「說話粗魯一點」,這個不是沒有果報,也都有果報。「這個果報都不可思議」,只是我們不知道,佛給我們講,我們才知道有這個果報。因此我們說話,就是「和顏愛語」。和顏愛語,「得的果報是大眾歡喜皈依、擁戴」,你講話不會傷人,大家當然喜歡跟你接觸,喜歡跟你接近。這是小小的果報,在現前大家喜歡跟你接近。所以講話就是學習,我也一直在學習,我以前也不會講話,自己得罪人也不知道,講話口氣不好,也會常常得罪人。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時候你講的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你講的那個口氣表達得不好,人家會誤會,誤會你到底對我有什麼看法、什麼意見。所以這個講話很難。

  以前我小時候聽我母親講,她說以前我父親在做木工,有時候有人會去跟他學木工,做學徒,其中有一個人來做學徒,就跟我母親講,他就很少講話,我母親說,你怎麼話那麼少?他說我都不敢講,因為一講就講錯了,他說不敢講。都不講也不行,講多了也不可以,總是該講的講,不該講的就不要講。因為話講多了,言多必失。講多了,我們還是凡夫,肯定會講錯話。所以「話說多,不如少」,就是話講多了,就不如少一點,這個《弟子規》講的。但是過去有父母教孩子學《弟子規》,就教孩子你要學《弟子規》,學這個、學這個,他兒子就給他媽媽講說,媽媽你話不要那麼多,「話說多,不如少」。他拿這個來教訓他媽媽,所以教育不容易。所以你讀了這個,要怎麼去落實,要怎麼做?像蔡老師他講的,我聽他講傳統文化,他講的是比較到位。他對傳統文化有這麼深入的認識,這個也很難,我都很讚歎,非常讚歎。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離無義語而行施故」,我們就下一次再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