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學會善思惟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0/11/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19

  《地藏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大家翻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十四頁,我們還是繼續來學習,不思議的性識為本經之體。本經的經體,也就是說佛說這部經的理論依據,這個體就是理論依據,根據什麼道理、依據什麼道理來說這部經,這叫經體。前面說了不少,可是意思還沒有盡,這個意思實在講深廣無盡。我們讀了前面這些文字,對於法性、法相多少會有一點概念,什麼叫法性、什麼叫法相,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就是一個法性、一個法相。性就是它的本體,宇宙的本體,相就是宇宙的現象;在佛法的名詞稱為法性、法相,法性跟法相確確實實是虛空法界萬事萬物的根源。末後這段講到地藏菩薩的本識,說地藏菩薩又何嘗不是說我們自己?所以任何一尊佛菩薩都要回歸我們自性,總沒有離開我們自己本身。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

  天台大師有兩句話說得很好。天台大師是智者大師。我們中國古人對一個人最尊敬的稱呼稱他住的地名,他住在什麼地方,稱那個地名表示對他最尊重的一種稱呼。智者大師他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就以天台山來稱呼大師,叫天台大師,所以天台大師就是天台宗開山祖師智者大師。天台大師也是我們佛門在中國佛教大家公認的「東土小釋迦」,這麼樣的一個稱呼,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他是釋迦牟尼佛應化到我們中國來,所以他有這樣的一個尊稱。我們看天台大師他講的兩句話:

  【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無明。】

  這兩句話在這一頁的第五行。所謂『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無明』,什麼是「三千」?虛空法界萬事萬物,天台大師給它歸納稱為三千。為什麼稱為三千?天台大師講《法華經》,《法華經》是簡單的講,它具體的經題是《妙法蓮華經》,簡單的講叫《法華經》,具體、具足的經題是「妙法蓮華經」,簡稱為《法華經》。天台大師他是以《妙法蓮華經》做為主修的一部經典,建立了天台宗。在中國大乘佛教十個宗派,天台宗是他創立的,創立依據修學的主修經典就是《妙法蓮華經》。他講《法華經》,將十如是分配在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有十如是,而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法界,這樣就變成一百個法界;每一個法界十如是,乘起來就是一千個如是,十乘以十是一百,一百再乘以十就一千,所以叫「百界千如」。一百個法界,每一個法界有十如是,那就一千個如,就百界千如。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這叫三千。所以天台家講三千,就是宇宙萬有,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不出一念法性。一念法性是什麼?《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就是一念法性。又說:「三千不出一念無明」,「無明」是什麼?《華嚴經》講的「唯識所變」。你把這個合起來看,意思就不難體會了。《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無明是識,是識心的根源。底下說:

  【今家釋華嚴心造之文有二,一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事,即三世變造等。】

  『今家』這兩個字,天台宗的子孫尊稱智者大師為「今家」,他們這一家。智者大師解釋《華嚴經》,他說了兩個意思:『約理,造即是具』,製造的造,「造即是具」,具備的具,具是性具。『二者約事』,「約事」就是從事來講,『即三世變造等』,我們簡單的講,總不外乎「理具」跟「事造」。理從理論、道理來講,它本來具足;從事相上,它是「變造」出來的,這就理具跟事造。理就是自性,具是具足、本有,本來就有。自性裡面雖然本有,如果沒有事造,它不能現前。所以一定要曉得,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事是一體的兩面,一切諸法沒有例外,有那個事就有那個道理,有那個道理就有那個事情。法師以此性識為體,根性利的人他一聽就覺悟、就明白。

  古德講:「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全相即真」,相是指現相,真是講真性,所以說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很難懂,所以世尊教導初學,往往都用比喻來說,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有一個概念。而比喻當中是以「夢幻泡影」說得最多,幾乎一切大乘經上佛都有這些比喻,因為這是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的經驗。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相,相從哪裡來?絕對不是無中生有,沒有這個道理。相從哪裡來的?相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我們作夢,誰在作夢?自己的心。你的心是什麼樣子、心在哪裡不知道,你找不到,心裡沒有相。世尊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阿難說了七個地方,世尊都把它否認了。

  由此可知,心在不起作用、不現相的時候找不到。找不到,它有沒有?真有,而且從來都沒有失掉。它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是從它那個地方生的,就好像我們夢境一樣,夢中的境界就好比是宇宙萬法,有人、有自己、有山河大地,夢中也有這些現象,是從哪裡產生的?從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變現出這個相分,唯識學講的相分、見分,相分就是物質現象,見分是精神現象。如果你要問心在哪裡?可以說整個夢中的境界就是,整個夢中的境界相就是心,心就是整個夢境。世尊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阿難尊者如果聰明,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皆是,到處都是,釋迦牟尼佛這個經就不用繼續講了,這就對了,他已經明白了,開悟了。你說在哪裡,那就錯了。你說一個地方,不管你說哪個地方都不對,一處不能涵蓋全體。無論說哪一處,都是證明阿難還沒有悟入,還沒開悟,根本對事實真相,無論對事對理,他都迷惑,都沒搞清楚。既然心變成夢境,夢境是假的,夢境是心性的相分,相分是妄,是虛妄的,但是虛妄是從真裡面出現的,所以全妄即真,真在哪裡?在妄當中。心在哪裡?心已經變成相。我們從夢境這個比喻就能夠聯想到,現在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唯心所現,這個心是心性,所現的相分,十法界的依正莊嚴、淨土穢土、一切眾生、虛空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是菩薩的心,菩薩明白事實真相。

  我們有沒有?我們也有,跟佛菩薩一樣,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我們現在為什麼叫凡夫心,不叫菩薩心?凡夫跟菩薩區別在哪裡?我們迷了,不了解虛空法界就是自己。迷了叫凡夫,覺悟了叫佛菩薩。覺悟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自己,這個覺悟了,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覺悟的是什麼?就是覺悟這樁事情,你看這裡的自性,什麼都沒有。什麼叫見性?見到一切法相就是自性、就是自己。在一切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的自性,佛在《楞嚴經》說得比較淺顯,我們大家都能夠覺察到。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意叫知性,六根的根性是我們的真心,它從來沒有變的,這個東西它能現,能夠現出這些相,是從這個真心現出來的。自性上帶一分無明就變成識(認識的識),識它能把自性所現的現象轉變,如果沒有轉變,這個法界就不叫十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就是唯一真實的境界。實報莊嚴土是一真法界,因為它是自性所現出來的,但是它沒變。因為有識的作用,把一真法界它就轉變成十法界。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是講十法界,十法界是從心想生,十法界是心現識變的。如果沒有識去轉變一真法界,就沒有十法界,那就是一真法界。

  性跟識是一樁事情,性是體,識是作用,有體有用。所以一真法界在哪裡?在十法界裡面,覺悟了就是一真,迷了就叫十法界。有體有用它才能夠現種種相。諸佛菩薩如是,一切眾生無一不如是,沒有一個眾生是例外的,都是一樣。這當中的差別就在迷悟,迷了受無盡的苦惱,造無量罪業,要受無量的苦報,覺悟了的時候得大自在。《華嚴經》講到無障礙的法界,末後《普賢行願品》的品題,《四十華嚴》翻譯的比較具足,就是它翻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入了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你說這個多自在!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統統沒障礙,這是覺悟的人。迷的人是樣樣都有障礙,理有障礙、事有障礙、理跟事有障礙、事跟事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更大。迷悟兩個境界不一樣,兩種受用,這是講享受,真的是天壤之別。所以佛標明教學的宗旨,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目的就是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從悟來的。所以要離苦得樂,首先要破迷開悟,開悟了苦就沒有了,就得樂了。這兩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可是這兩句話的意義能夠體會的人不多。為什麼你體會不到?你沒入這個境界,你感受不到。契入這個境界,才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才明瞭佛法教學的宗旨與義趣。佛法教學目的在哪裡,目標是什麼?它的意義在哪裡?就是兩句話,八個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所以青蓮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無論是講識性或者是講性識,都可以做經體,都可以做教體,也就是說經教理論的依據。性識也好、識性也好,必須要知道這個性就是法性,法性現在被無明覆蓋,所以全體屬妄,屬於是虛妄的。青蓮法師叫它做性識,性變成了識。我們今天識做主,性不做主,識做主就是八識心王當家,我們今天用的是這個心,不是用真心。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很多,「真心離念」。念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真心裡面沒有,找不到。這個道理,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很多。我們還帶著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我們用的是妄心,也就是我們用的是識心,不是真心,是識心,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性識。性識也就是佛法講的「真如隨緣」,真如是真心,隨這個緣。真如是性,隨緣是識。雖然隨緣,諸位要曉得,它絕不會改變,所以它真。它的真性不變,不管隨什麼緣,隨淨緣、隨染緣,它不變。它真的,就是不變,如果隨緣就隨著變,那不是真的,它隨緣但是它不變。

  古大德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這個道理。你看你用一兩黃金打造一尊佛像,它的本質是黃金,重量一樣的,價值一樣的;打造一條狗,跟佛像的等質也是一樣的,它本質也是黃金,重量一樣,價錢一樣的,它的等質跟它的價值是一樣的,一樣是一兩黃金的價值。我們從這個比喻去體會,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也就是說,不管你打造佛像也好,餓鬼像、畜生道的像、十法界的像,它永遠是真的,它沒有變,但是它隨那個緣,你現在給它打造什麼,它就隨那個緣變成那個像,是這樣的一個道理。它真的永恆不變,真的在哪裡?就在那個虛妄的像裡面。所以真如隨緣,真如是性,隨緣是識,所以它雖然隨緣,它沒有改變,如果隨緣隨著變,那就不是真的了。

  佛法常說的兩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又加了兩句,加這兩句是說明四種不同的境界。「不變隨緣」是佛境界,真如隨緣是菩薩心;這個菩薩不是別的菩薩,是倒駕慈航的菩薩,也就是他早就成了佛,現在以菩薩身分出現在世間,他是不變隨緣。就像地藏菩薩、觀音菩薩一樣,觀音菩薩他也是倒駕慈航,他過去早就成佛了,他的佛號叫正法明如來。觀音菩薩如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也是同樣一個道理。所以示現菩薩的身分,不一定說他現前是菩薩的地位,可能他是成佛了,他倒駕慈航,再示現菩薩這樣的身分來度眾生,所以他不變隨緣。

  第二種是「隨緣不變」,這真的是菩薩,這不是倒駕慈航,他還沒成佛,但是他已經到菩薩地位了。菩薩在學佛,在隨緣當中學佛的不變,我們今天要在這上面努力,隨緣當中去學不變。怎麼個學法?前面跟諸位說,你見,你要會見;我們說白一點,你看東西要會看,你聽要會聽。會看、會聽的人怎麼樣?他看,在變化裡頭看到不變的;他聽,在變化音聲裡面聽到不變的,這叫真的學佛。你會看會聽,這是菩薩。所以我們看到外面的萬事萬物千變萬化,這千變萬化當中有一個它從來沒變的,你要看那個不變的,然後隨這些緣在變化,掌握住這個不變的,這就是菩薩。

  第三種是「不變也不隨緣」,那是什麼人?阿羅漢,墮偏真涅槃,他不變,他也不隨緣,也就是說他也不去度眾生,跟眾生保持距離,灰身滅智,這個佛就不贊成,佛喝斥他們。灰身滅智不是佛教他們最終的目的,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還要再提升。這是不變不隨緣。就好像我們說,我們現在不要去接觸那些五欲六塵,我們心就不起貪瞋痴,就不變了;那我們也不隨緣,也不去度眾生、不去接觸眾生,也不隨這個緣了,阿羅漢就類似這樣的意思。菩薩就不一樣,菩薩是去隨緣,他當中學佛的不變,怎麼樣在這個隨緣當中不變。

  第四種是「隨緣隨著變」,那就是我們凡夫,我們真的是隨緣隨變,就是說我們不會看也不會聽,六根在六塵境界全用錯了,隨緣隨變。菩薩是會看會聽,六根用得很恰當,他在塵緣當中見性,塵緣是緣,隨緣見性,這是真本事,所以他開智慧。我們是隨緣隨著變,心被外頭境界轉,我們心隨境轉。隨緣隨變的心就生煩惱,順境起貪心,逆境起瞋恨心;隨緣不變生智慧,順境不貪,逆境不瞋。

  禪宗六祖惠能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如果要見到五祖一定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煩惱很多。為什麼常生煩惱?隨緣隨變;為什麼不生煩惱而生智慧?隨緣不變。看到境界裡頭不變,變當中有不變的,自己也不變。自己的根身在變,剎那剎那在變,根中之性不變。我們這個身體剎那剎那在變化,出生到青少年,到中年、老年,一天一天都在變化,但是我們身體當中有一個沒變的,那個就是我們六根根性,那個不變,佛叫我們認識的就是認識那個不變的。這是我們講到真如隨緣,給諸位說出這一點意思,我們應當遵守什麼樣的原則來學習。經上也有這麼一句話:

  【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不善思惟』就是剛才講的我們不會看、不會聽,所以才造成現在這個樣子,六道輪迴、五濁惡世是這麼來的,就是這些眾生「不善思惟心行所造」。不善就是這個心跟行為造作造得不對,把一真法界造成十法界了,十法界裡面又造六道法界,受生死輪迴。妄本來沒有,妄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覺,他不覺悟。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明白的指示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它本來沒有,我們本來覺悟的它本來就有,這兩句話說得好。本覺是什麼?是自性,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這是本有的,每一個眾生跟佛一樣,都具足、都本有。前面跟大家講「理具」,理是講自性,具是本來具足;妄是講無明、不覺,本來沒有。這兩句話給我們修學的人建立了很大的信心,本有的決定可以證得,因為它本來有,從來也沒有失掉,是我們現在迷失了、不知道;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掉,因為它本來沒有,它不是真的。對於我們斷妄證真建立了信心,這個理論基礎就是讓我們斷惑證真,建立真實的信心。

  不覺,本無的不覺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來的?幾時產生的?就是什麼時候發生的?這些問題,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你說無明,那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無明本來沒有,為什麼後來有了?有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成了佛,無明沒有了,什麼時候又會冒出無明?這在《圓覺經》、《楞嚴經》,佛弟子都問到這些問題,自古以來不少人問這個問題。佛經上有沒有答案?有,早就有答案了。這些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就曾經問過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的第四卷,世尊告訴富樓那尊者,無明從哪裡來的,無明怎麼來的,怎麼會有無明,世尊只說了八個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兩句話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懂不懂?這八個字,如果你要是真懂,你的無明就破了,你就沒無明,你就明心見性,一句話就把你點醒。可是這句話,我們念上一千遍、一萬遍還不懂,為什麼不懂?你不善思惟,你錯用心,心用錯了。

  什麼叫知見?什麼叫立知?我們睜開眼睛,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這第一念是知見,你知道、你見到了。雖然看得清清楚楚,心裡明明白白,這個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是說我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什麼都不知道,不是這樣的。什麼都不知道不叫無明嗎?什麼都不明白,不明白你也看不見,怎麼去看見?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聽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叫立知?稍稍一起心、一動念,就叫立知,那個起心動念很微細的,很微細的我們一般覺察不到,那個妄念起來了。所以第一念、第二念,一看的時候那是第一念,但是我們微細的起念,第二念起來我們不知道。微細的細念起來,一直發展到很粗的,我們現在能感覺到的、能覺察到的就是很粗的這些念頭,不曉得千百萬念,不止第二念。所以第一念叫知見,第二念起來了叫立知,那個就是無明本,世尊說那就是無明。

  所以佛才告訴我們「無明無始」,無明它沒有一個開始,不是哪一年、哪一月什麼時間起來的,沒有,沒有開始。你問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的?無明無始,所以佛經的術語名詞叫「無始無明」,沒有開始。如果要有始有終,那就真的變成事實,就不是虛妄的了。沒有開始,這就是假的,是妄想。你要說無明幾時起來?佛給你講無始無明,它沒有開始,就在現前這一念。你說什麼時候開始?念念都是開始,你這一念起來就是開始,當下這一念就是開始,大家要去體會這個意思。所以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現在,現在你知見立知這個時候。給我們講這個是你現前這一念,你起了念頭,這個就是無明;你念念一直起來,念念都是一直無明,你說哪一念是開始?念念都是開始,知見立知,每一念都是開始。所以你一念有意,你睜開眼睛一看,起念頭了,這是比較粗的念頭,「我看見了」,不曉得百千萬念出現了,那個就是念,那個就是無明,「我看見了」,那個就是無明。「我知道了」,這就是無明,知見再立一個知,就是無明的根本,你就被無明煩惱覆蓋住。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也說我見到了、我聽到了,這個話是隨順眾生說的,因為眾生都是說我聽到了、我見到了,佛恆順眾生。所以佛說法是以二諦說法,一個真諦、一個俗諦。真諦是講真的,眾生不懂,隨順眾生的說法,眾生才聽得懂。隨順眾生的知見,你們說這個身是我,我也說是我,是隨順大家說的,大家都這麼說,隨順大家說的。你們執著這個身是我,佛絕對不會執著這個身是我。佛是以什麼為我?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都是自性變的。所以說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佛沒有起心動念,他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樣才能跟眾生交流。但這是假話,不是講真話,叫俗諦,在佛學名詞叫俗諦,世俗的俗,你沒有講俗諦,眾生聽不懂。講真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不是說真話。過去家師淨老講經的時候曾經跟諸位說過,世尊以二諦說法,就是半妄半真,一半虛妄一半真的,講真諦是真的,講俗諦是妄的。用這種方式引導你從虛妄見去到真實,那個虛妄也叫做方便法,所謂善巧方便、權巧方便,這是佛的善巧方便。

  如果是真的,完全用純真,不用一點虛妄的方法,不用俗諦,完全用真諦,沒有話說。就像禪宗那些參禪的人去見禪師,沒話講,沒得講的,你開口要說話,香板就下去了,你不說也打下去,到底該說不該說?從這個地方讓你提起疑情,逼著你開悟。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動一個念頭就不對,你一開口就錯了。那是真的,那是講真諦,「真諦一法不立,俗諦萬法圓備」。所以真的不但一句話都沒有,一個念頭都沒有,這是純真。佛是恆住真實,常住真心,我們在做午供的時候常念「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然後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常住三寶就是常住真心。所有佛菩薩他都常住真心,我們凡夫住在真心不知道,就被這個妄心所迷惑,住在妄心裡面。佛是恆住真實,不但是究竟圓滿的佛恆常住在一真裡面,一真就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那叫一真,唯一真實。佛跟佛見面,一句話都沒有,那是真的。禪宗祖師講,大徹大悟就不用講了,叫「舌頭掛牆壁」,講經說法不用舌頭講,開口講,你真徹悟了、明白了,統統不用講了,舌頭掛在牆壁,一句話也沒有,那是真的。

  無量智慧、無量功德圓滿具足顯現,誰懂?所以佛一定要隨順眾生,以世俗諦與真諦相結合、相融化,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十法界的眾生悟入諸法實相。他目的就是要你悟入諸法實相,用世俗諦這些都是屬於善巧方便的方法,這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我們看《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看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看到這些諸佛菩薩他們生活多彩多姿。多彩多姿從哪裡示現出來?在虛空法界為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就是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現無邊身,說無盡的法,無量的法門,多彩多姿是從他對十法界活動裡面看到。雖然活動從來沒有止息過,佛度眾生從來沒有停止,他的心永遠安住在一真之中。就是我們午供念的「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南無是皈依、回歸、依靠,恭敬,自己回歸,依常住真心,他心永遠安住在一真之中,種種活動隨緣而已。所以佛是不變隨緣,隨眾生十法界這些緣他不變,從來沒有動過念頭,真的於一切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諸佛菩薩的生活,經上講的這是遊戲神通,這是得大自在、大圓滿。我們曉得菩薩是用什麼心,我們今天用的心跟他恰恰相反,我們不善用心,不知道事實真相。

  『妄想因緣』,就是說分別執著。我們今天是只有知道妄想因緣,以為這個東西是我們的真心,而把真心忘得乾乾淨淨,完全不知道,完全不能體會,完全不能覺察,不知道妄依真起,虛妄是依這個真生起來的。你沒有真心、沒有自性,那你的分別執著從哪裡來?我們講分別執著這個意念,這個意念從哪裡來?依據什麼而起來的?能夠有這樣想法,就能叫它回光返照,佛家講回頭是岸。一回頭去找,我現在執著分別,我分別從哪裡來的?我執著從哪裡來的?你就找這個,這叫回光返照。

  這一找,找不到。這就是慧可跟達摩祖師一樣,慧可心不安。現在心不安的人太多了,全世界的人心都不安,特別現在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傳遍全球,全世界的人類人人自危,大家都沒有安全感,心真的不安。所以現在心不安的人太多太多了,全球的人類都心不安,隨時要面對災難的降臨。慧可去見達摩,你看慧可多誠心,跪在雪地上求法,跪了好幾天,雪都積到膝蓋了,達摩還是不理他。後來用戒刀把胳臂砍斷一隻供養達摩,達摩這個時候才跟他講,你這是何苦?你找我是為了什麼?慧可說我心不安,求大師幫我安心。達摩祖師說好,你心拿來,我幫你安。所以我們看到有些雕刻,有的達摩像一隻手伸出去,那就是達摩要給慧可拿心,你拿來我幫你安。慧可從這一句話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我找心找不到。我的心不安,心在哪裡?為什麼不安?去找,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你叫我去找心給你安,我找不到。達摩說:「與汝安心竟」,我心給你安好了,當下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所以慧可比阿難聰明,阿難還胡思亂想,找了七個地方,還說在內、在外。他能想得出來也真厲害,亂七八糟去找。慧可比他高明,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這就是到了開悟的邊緣,所以這句話點醒他,「與汝安心竟」,心給你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大徹大悟了。阿難就是當時還沒有到開悟的邊緣,阿難是胡思亂想,差得遠之又遠!到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是到了開悟邊緣,這一點就點破了。就好像畫龍點睛一樣,龍都畫好了,就差點兩個眼睛,兩個眼睛一點它就飛了。這一點就破了,這就是宗門講的見性,所以他成為中國禪宗第二代祖師。

  我們今天所欠的功夫是沒有回頭,然後你才曉得參禪要回頭,學教也要回頭,念佛也要回頭,你不回頭你永遠不能開悟。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回頭,六根放在外面,收回來。觀世音菩薩修學的方法是「反聞聞自性」,反聞是回頭。用的耳根聽到外面聲音,回過頭來去找,能夠聽聲音的是什麼?這樣才能見性,反聞才能見到自性。我們今天聞的是專門緣外面的,聲塵、色塵,想想我看見了什麼?我聽見了什麼?愈想愈迷惑,愈想愈錯誤。由於錯誤的知見產生錯誤的行為,造口業隨便批評人家,身業是隨便侵害別人,是我們看錯、想錯了,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感受得三途的苦報,都是由於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下面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