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從根本智下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九集)  2021/3/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39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八頁,從第二行看起:

  【觀今經性識本如來藏,一念具足十界百界,三千性相。此如止觀簡去界入,唯觀五陰重擔。】

  我們先把這句簡單說一說。青蓮大師判教以性識為本經的教體,這在前面跟大家報告過。『性識』就是如來藏性,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自性。『一念具足十界百界』,如來藏性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念就具足十界百界。所謂「十界」也就是我們平常在經上看到的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稱為十法界。「百界」是天台大師說的,天台大師說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這每一個法界當中又有十法界,十乘以十就是一百,這樣就一百個法界。『三千性相』,三千性相這是從《法華經》講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在《法華經》上世尊給我們講的「十如是」,每一個法界都具足十如是,一百界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以稱為「百界千如」;一百個法界再乘以十就是十如是,叫百界千如。所以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叫「三千性相」。這是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現象全部都包括盡了,這幾句話就是我們講的盡虛空遍法界都說盡了。現在教我們觀法,怎麼觀?觀法就是教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觀念。宇宙觀、人生觀這是現代人用的名詞,佛經上講法界,整個宇宙人生就是法界。『此如止觀簡去界入』,「界」是十八界,「入」是六入。這是世尊在說法過程當中,常常將百界千如歸納為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方便於說法起見,做這樣的一個歸納,歸納起來比較好講。現在我們將十八界、六入把它省略,教我們觀『五陰重擔』,就是專門在「五陰」下功夫。我們再看綸貫的文,下面這一段:

  【就此五陰,先簡色法,次簡受想行三心所法,唯觀六識心王。以前五識,必依第六意識同時而起,方能取境,造善惡業。】

  『簡』這個字也就是省略的意思,我們把它略過去,就省略過去了。在五陰裡面,『唯觀六識心王』,所以受想行識,單單只觀「識」,只觀第六識。『以前五識,必依第六意識同時而起,方能取境,造善惡業。』「以前五識」,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以前五識必依第六意識同時而起,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它必須依第六意識同時起來,它才能夠去取境,接著再要造善還是造惡。這是一層一層揀擇,在六識裡面選擇的是第六意識,就是教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作觀,從第六意識下手。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就是根本。凡夫從意識心裡面下手,這是最初的方便,我們用功比較容易得力,對我們來講比較方便。底下他舉出《楞嚴經》的話來作證,來證明前面這一段話,請看這個文:

  【楞嚴云: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意根,賊之渠魁也,功力甚大。以第七識為所依根,與前五根相應和合,造諸善惡之業,皆納第八識中。如倉庫盛物,隨時出內。】

  這一段不難懂。為什麼在六識裡面單舉第六意識?前五識起作用一定依第六識,而第六識跟第七識有連帶的關係。《楞嚴經》說得很好,把六識比喻作六賊,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接觸六種境界只有了別,還沒有分別。誰分別?第六意識在分別。諸位要曉得,分別就有好惡,就有善惡,就造業了;了別不造業,了別是慧,慧就是明了,他看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它是了別的作用,沒有分別,所以了別是慧,分別是造業,第六意識是罪魁禍首。我們無量劫來墮落在六道,搞生死輪迴,經典裡面說得很好,在六道輪迴,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生到人天善道的時間短暫,墮落三惡道的時間很漫長。這個現象怎麼造成的?怎麼會這樣?實在講,你要找第一個因素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的功能就是虛妄分別。它的力量最大,它對內、對心裡面它能緣到阿賴耶識,對外能緣虛空法界,六個識裡面它緣的範圍最大。所以在《百法》裡面,諸位能看到相應的心所,第六意識五十一個心所它統統相應。其他的八識沒有辦法相應到這麼多的心所,唯獨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它全部都有了,圓滿具足,可見得它的功力甚大,它的作用、功能第六意識是最大,這句話說得沒錯。

  它起來一定連帶著第七識,帶動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末那,叫做意根。第六叫意識,第七叫意根,第七識是染污意,第七是執著,第六是分別,一個分別、一個執著,麻煩就出在這裡。《楞嚴經》說的「自劫家寶」,自己搶劫自己家裡的財寶,這一句話是比喻,「家寶」是指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能,現在沒有了,是因為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末那的執著。因為一個分別、一個執著,我們的自性智慧德能就不能現前,被這個障礙住了。那這個被障礙比喻說盜賊把我們的智慧德能搶走了,本來我們都有,現在沒有了,被搶劫奪走了,是取這個意思,這是比喻。所以它『與前五根相應和合,造諸善惡之業』,這就是造業。業習種子都落在阿賴耶識裡面,阿賴耶識像個倉庫一樣,阿賴耶識的功能它是含藏的意思,像倉庫一樣裝東西的,現在電腦講檔案庫,所有檔案都存在這裡面,這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所以我們造善造惡,這些業習種子都會落在阿賴耶識裡面,所以阿賴耶識就像一個倉庫,大倉庫。『隨時出內』,「出」是起現行,習氣遇到緣它就起來了,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了,這個種子被外面的緣引發出來,起現行就是果報。所以我們一般講因緣果報,這個種子是因,遇到緣起現行,就會造成果,有果就有報應,就善惡果報;「內」是藏進去,藏到裡面,藏在這個倉庫裡面。這一樁事情我們要清楚、要明瞭,否則的話,平常講修行用功,修行你不知道從哪裡修起。功夫不得力的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根本的因素沒有搞清楚。

  我們過去也曾經聽到有人說,講打佛七是打倒第七識,曾經聽人家講過。我們聽了感覺很奇怪,第七識怎麼去打倒?打不倒。因為打不到,你打不到第七識,用什麼方法打到它?但是有這個念頭總算不錯了,就是說知道要去對治這個第七識執著。他這個念頭是沒錯,第七識的確是很麻煩的事情,因為它是堅固的執著,所以才會造成六道輪迴。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跟諸位報告,六道十法界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個統統具足,六道的現象就現前了。這三樁事情也叫做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用煩惱來做代表。所以我們要曉得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這個三樣東西是造成六道輪迴、十法界的根本原因,它的根源在這個地方。

  從根本修,就是要把這些東西拔除,我們一般講斷煩惱。做三時繫念的時候每一時都要念懺悔偈,「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第一個斷見思煩惱,斷見思煩惱就是放下對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的執著,這樣講大家比較好懂。執著最嚴重的,是有控制的欲望這個念頭,有佔有的行為,有控制、有佔有這就麻煩了。你有控制一切人事物、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跟行為,念頭是妄想,行為就造業了;實在講念頭也造業,念頭是意業,行為是身業、語業,身語意三業統統具足。諸位想一想,幾個人不造業?幾個人能夠真正放下?能放下,不造業的人,肯定他就是佛菩薩了。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他放下,一念迷他就起了分別執著;起分別執著是迷,真正明白這些事理真相,就叫覺悟。

  實在說,八識五十一心所有沒有?諸位想想,法相宗《百法明門論》大家如果念過,一部《百法》只是解釋經典裡面的兩句話;實在講是一句話,不是兩句話,只解釋「一切法無我」,就是所有一切法當中沒有我。《百法》就是解釋世尊在經典裡講的「一切法無我」。《百法》就是解釋一切法,一切法無量無邊。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看到,這個對於初學依舊是非常困難,他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為百法,一百個法,便利教初學。初學,講得太多了消化不了,所以把它歸納成為一百法。《百法》裡面,這個一百法也分為有為法跟無為法,八識是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法,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所以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都歸在有為法這一類。你看八、五十一、十一,就七十了;七十再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九十四個,這個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統統叫做有為法。

  我們再念念《金剛經》,《金剛經》佛講到最後,末後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就是說百法當中九十四個有為法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金剛經》到最後,佛快講圓滿的時候講了這一首偈,也就是說這一首偈是總結,金剛般若講的歸結到最後,就是要去觀這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虛妄的。所以八識心王是有為法,夢幻泡影,根本沒有這個東西。但是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它就變現出這些東西,變現出來這些東西就夠你受的。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搞生死輪迴,搞這些善惡、苦樂的果報,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擺脫不了,就是因為這些有為法害了我們,我們迷惑在其中,沒有覺悟,真的是深受其害!《金剛經》說得好,這些東西自性裡頭本來沒有,自性沒有這些,這個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個念頭不覺,變成無明,就是一念不覺就變成無明。相宗講得很清楚,這個從哪裡來?怎樣生起來?就是一念不覺就變成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它就一直發展出來了,發展成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幻相。十法界都是虛幻的,都是夢幻泡影,離開十法界才叫一真法界,一真是什麼?那是真實的。一真法界是屬於無為法,不是有為法,十法界統統是有為法。天台大師說得好,六道是觀行位,四聖法界是相似位,相似就是很相似,跟真的很相似,但還不是真實的,所以叫相似。千萬不要把相似當作是真實的,就停留在那裡了,你在這裡產生誤會,你就永遠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所以相似位是小果,不是大果,我們一般講偏真涅槃,它不是正,是偏,正當中的一個偏。正果一定是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那才是真正的果,才是真實的,是正中正。所以這個相似是不究竟、不圓滿,一定要入一真法界才是究竟圓滿。《華嚴》、《法華》講的,包括淨土講的極樂世界,都是一真法界。

  這些事情解釋清楚似乎不難,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來說明解釋似乎不難,但是你要真正契入這個境界就難,那就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知道是知道了,入不進去。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無量劫來習氣太深,生生世世無量劫薰習的習氣,我們想斷,斷不了。很多同修說真想斷,可是境界一現前,我們又做不了主,又隨著境界跑了,這是什麼原因?這個理解力還不夠深,不夠透徹,也就是說認識不夠清楚。所以佛法的薰修就非常重要,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斷的薰習,不斷的加深就很重要。深得有根了,根扎下去,才會有力量。若不是上上根人,那我們這個長時薰修就很重要。我們這一生看到有的人是上上根的人,上上根怎麼來的?那也不是偶然的,也是他過去生中曾經在佛法當中薰修的力量很深厚。我們過去生沒有他修得那麼深,人家修得很深入、很透徹,這一生來看到他一接觸佛法,很快他就開悟證果了。過去生的底子,宿世善根深厚,那有原因的,生生世世學佛,生生世世持戒。生生世世持戒才不會失人身,最低限度五戒十善要清淨才能得到人身,要真正做到才能保住人身;沒有完全做到,那人身也保不住,都是墮三惡道。佛法薰習的力量強,念念沒有忘記,才能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的保佑。你得到人身,又有機會聞到佛法,累世修行的善果薰習成上根利智。所以上上根是怎麼來的?還是累世修來的。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的人,不是說你沒有學過佛(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沒有學過佛那就沒有善根了),你有善根,但是生生世世是斷斷續續,不是連續的,常常中斷,如果連續,那力量就大了。斷斷續續,這種善根福德若有若無,一下有,一下沒有,這斷斷續續,這一生當中有緣分又遇到了,遇到了怎麼樣?功夫不得力。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我們過去生修學斷斷續續,有善根了,斷斷續續,力量不足、不夠,所以這一生又遇到佛法來修學我們還是功夫不得力,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我們現在想要功夫得力,有沒有方法?有,加強經教的薰習就行。經教的薰習一定是天天不斷,每一天都不中斷,能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它就起作用,對於斷惡修善就感覺到不困難。今天大家對於妄想習氣感覺很難斷,就是經教薰習的力量太少。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榜樣,我們要留意,決定不可以疏忽。佛陀在世每天講經八小時,參加大會的那些大眾,善根、福德、因緣都比我們深厚,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每天還要八小時的薰習,所以他們聽經能開悟、能夠證果,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薰習的時間太少,所以聽了不開悟;不但不開悟,聽了還胡思亂想,以自己的意思去猜測佛經教的意思,完全都猜錯了。這是在修學過程當中,沒有善知識來指導你。佛在《華嚴經》與《大智度論》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也沒有辦法理解佛講經的意思。為什麼?世間人讀佛經、聽佛經都是胡思亂想,以為自己懂,其實差錯太大了。勉強的講似懂非懂,真正講起來是不懂,他哪裡能懂!所以我們看到世間有一些人他頭腦也很好、很聰明,遇到佛法,接觸到佛法,他以為他都懂了,也講得頭頭是道,如果內行人聽起來他不是真懂,是不懂。

  佛法的修學,要怎樣才能夠理解如來真實義?就是我們開經偈念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古德教人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之後,自然後得智就隨之現前,這樣才能解佛的真實義。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它沒有接觸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這叫無知,無知是心清淨,一塵不染。心清淨,就是像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無知,但是起作用它就無所不知。我們今天犯的過失跟這個剛好恰恰相反,我們今天學什麼?學有知,有知是知識,外面學來的叫知識,不是自己自性的般若智慧,那個作用不一樣。所以現在學有知,我們懂得很多,知道很多,但是有知就有所不知。我們好像懂得很多,但是我們不知道的太多了,難在這裡。在這個時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了。民國初年還有一些善知識,相宗的大德,這些都是在家居士,他們還在提倡要從根本智下手;雖然有幾個人提倡,相信的人不多,響應的人也不多。中國佛法,幾千年古老的承傳,都是從根本智下手。佛家講求根本智,跟我們儒家教誡學童的方式非常接近,所以佛家有五年學戒,無論是在家學佛、出家學佛,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那個戒是指老師的教誡,我們現在的話講老師的指導,老師指導你怎麼修學,這個五年當中你要遵守老師指導的這個規則去學習,就是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這五年教什麼?培養你的根本智,這個叫師承,現在沒有了。

  家師淨老一生學佛,他老人家說算是很幸運了,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就是剛剛學佛的時候,老師指導五年當中學一部經,修一個法門。當時他年輕的時候親近台中蓮社雪廬老人,老人跟他見面的時候跟他約法三章。第一個是要拜他作老師,接受他的教導,除了他講經說法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都不能聽;除了接受他一個人指導之外,任何人教誡都不能聽,這是第一個條件,限制非常嚴格。第二個條件,過去所學的統統要放下,他不承認。你以前跟誰學的現在都放下,從現在開始完全聽他一個人來指導。第三個條件,你所看的書,你要看什麼書,無論是佛書、世間書,沒有經過老師同意也不准看。開了這三個條件,家師淨老接受了。當時他也考慮了一下,後來就接受了。當時他還有一點疑惑,就是說這個老師怎麼好像滿專制跋扈的,只准聽他一個人的,好像別人都不行,只有他行,當時起了這一個疑惑。後來想一想要跟他學,還是要接受,那這個接受是要依教奉行,不能陽奉陰違,表面說接受,實際上也沒有照老師指導去做,這個也不行。所以淨老和尚當年他也是很聽話的一個學生,老師這樣教,他接受了,他就百分之百去依教奉行,沒有違背。後來老師跟他講,說給你開這三個條件是有時間性的,不是永遠的。多長時間?五年,五年以後就開放了。這五年當中你要跟我學就是你要遵守這三個條件,如果你不能接受,那你另請高明。後來接受了,經過半年以後就感覺跟以前不一樣,以前看得很多、聽得很多,心很亂很雜,現在心清淨了,嘗到這個好處,後來五年時間到了,家師淨老他自己自動再延五年。後面五年不是老師要求的,老師只要求他遵守五年,後面五年是家師淨老和尚他自己自動再遵守五年,加起來一共十年,遵守這個規矩。所以這一套方法是訓練根本智。一切都不能夠看、不能夠聽,專門跟他一個人,他帶路,他來給你指路,他負責任。你要是不肯聽話,到處去聽,隨便去看,他就沒有辦法教你。過去家師淨老也講了,一個老師給你指一條路,如果你同時聽兩個老師,兩個老師指的路不一樣,那就兩條路了;如果同時親近三個老師,三個老師指出三條路,三岔路了;如果同時親近四個老師,十字路了,到最後無所適從,不曉得依哪一個。到最後就不是一門深入,就是走廣學多聞這個路上去了,走上這個路上你就是有知,學有知就變成知識了,你知識很廣博,不是學無知,不是學般若。他這個辦法教你不能看、也不能聽、也不能讀,這個方法就是走無知的道路。無知是什麼?修清淨心。你先心靜下來、定下來,定才能生智慧。因戒生定,老師的規矩就是戒,戒就是規矩,你遵守這個規矩,它幫助你心定下來;心定下來,定久了你才能開智慧。如果一開始聽很多、看很多,心雜亂無章,心不清淨,般若智慧不開。佛門裡面也常常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的人多了是非就多,你知道的事情多了煩惱就多。開始修學要把人跟事統統杜絕,這個是階段性的修學。你還沒有開根本智之前這個階段就是要這麼學習,等到你根本智開了,老師就開放了,你就可以去廣學多聞了,所以不是永遠叫你不要廣學多聞。四弘誓願我們常常念,「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根本智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你心不清淨,煩惱很多,怎麼學法門?學得越多心就越亂,不能得定,不能開智慧,只是增加知識而已。所以讓你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根本智,清淨心能生智慧。所以這一點,學生要跟老師合作,要遵守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你才會得到利益。可是這個方法你得相信才行,如果你要不相信,這個效果就收不到。一定要相信,這個方法在我們中國傳了幾千年,在古印度也是這樣的。

  所以一開頭,老師用一段時間,五年的時間幫你把心定下來,把你的妄想雜念減少,從這個地方幫助你開智慧。學一部經,不能學多,學多了、學亂了、學雜了,智慧不開,但是懂得很多。到智慧開了,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是非、辨別邪正,這個時候老師就開放了,放你走,你可以出去了。中國古人叫出師,你學個工藝你學到家了,學會了,老師就說你可以出師了,你可以去外面做事了;現在人叫畢業,你就可以畢業了。畢業出去之後,這個門就開放了,什麼人講的東西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看那麼多是什麼?就是成就你的後得智,無所不知,也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意思,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為利他,利益眾生。開頭為什麼限制你,不准你去接觸?像我們最明顯的,看到佛制定在家人守的八關齋戒,關是什麼意思?關閉,讓你不要接觸,我們現在話講叫隔離,不要你接觸那些亂七八糟的,不要受污染。你看沙彌戒、比丘戒、五戒、八關齋戒,小乘的戒就是幫助我們不要污染的,就是隔離這些污染的東西,因為我們去接觸,我們就會受到污染、受到影響。沒有這個能力去辨別是非真妄,你接觸之後就把你的智慧破壞了,你心亂了,縱然你能夠學得一些,是佛學常識、知識,皮毛,不能開智慧。你沒有真智慧,你所得到的是佛家講的「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你遭難了。

  我們今天看到出家人當中有許多講經說法的法師,往生的時候那個相不好。所以有些人懷疑,他講經說法有功德,為什麼走的時候相這麼不好?他講經說法是世智辯聰,不是真實智慧。他煩惱沒斷,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還在,有這個東西在就不管用了,縱然修福報,也不能了生死。六祖惠能大師講這一樁事情,「福不能救」,生死大事,世間的福報救不了。修世間福報只能得人天福報,一定要有真實智慧才能解決問題。現在世間人迷在福報上,修福不修慧,不知道什麼叫真實智慧,不肯斷煩惱,不肯放下是非人我,他怎麼會成就?雖然講經說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惡業,還是在造業。要是造善業,三善道受生,造惡業就到三惡道受報,總是出不了六道輪迴。念佛往生也沒把握,為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還是在搞六道輪迴。這一點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一段文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