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無得方便為究竟利生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21/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24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四頁,從第四行最下面一句看起:

  【顯實時臻,權門可入。發菩提心於賴耶識內,點如來藏於無明心中,斯正妙達於方,即是法華真祕。】

  我們這一堂課從這一段看起。地藏菩薩教化我們,終極的目標也是幫助我們成佛。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三釋咸具。庶括一經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於塵點劫前,現身教化。隨機巧逗,法用偏宜」,這個就是法門方便用得最恰當。佛菩薩、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終極目標就是教我們成佛。底下這兩句話重要:『發菩提心於賴耶識內,點如來藏於無明心中,斯正妙達於方,即是法華真祕。』菩薩教我們發菩提心,菩薩給我們說如來藏,從哪裡說?就在妄心裡頭講,真心裡頭沒話說。我們今天發菩提心,還是用識心去發,離開心意識,我們就沒著落了。我們無量劫來心意識做主,今天學佛還要依靠心意識。無量劫來我們心意識在迷、不覺,希望今天這個心意識能覺而不迷。我們在菩薩階位來看,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菩薩有實教的菩薩,實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權教菩薩是在十法界,還沒有明心見性。用天台宗的教義來說,天台別教,天台宗它把這個教分做四個,藏通別圓,有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圓教的佛,都叫佛。天台宗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用阿賴耶識,在別教講要登地,登到初地才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我們凡夫學佛,沒有辦法離心意識,心意識用得正就跟佛知佛見相應,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要靠佛的指引,就要依靠佛法,經教就像燈塔一樣,它給我們指點方向,我們循著這個方向去走,就能夠走到真實,達到我們的目的地。又告訴我們真在哪裡?如來藏是真,真在妄中,這個真的就是在虛妄的當中,真妄不二。覺悟,妄就是真;迷了,真就變成妄了,所以真在妄中。真在哪裡?在虛妄當中。《地藏經》如是,《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乃至於《無量壽經》,所有一切大乘經何嘗不如是?都可以說「妙達於方」。他用的方法很巧妙,今天的問題我們要能體會得到。下面這一段所說,正是我們要發心學習的:

  【又復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這正是無上菩提心。『毛』是講我們身體上正報的汗毛,我們皮膚一根汗毛,那很微小的,『渧』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一粒沙,那個沙很細,一粒沙、一微塵,這都是形容比喻小事,很小很小的事,世間人往往疏忽,沒有關心到小事,菩薩連極微細的小事都不放過、都不疏忽,念念是要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就這個目的。『大利』就是開悟。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菩薩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小事有沒有注意到?這小事指的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可不可以做世間人的好榜樣?就是這個意思。不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這是世間法,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這是佛法;不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是迷邪染的法,就是不好的榜樣,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是覺正淨的法。極微小的事情,我們拿毛巾擦個臉,擦完之後疊得整整齊齊、方方正正,放在這個地方,不是用完之後隨隨便便把它放在這裡,那是迷,這就是「一毛一渧,一沙一塵」。菩薩不是的,菩薩做好樣子給人看,不是為自己做的,做給眾生看的,為眾生做的。日常生活當中,極微小的地方,你說沒人看到,沒人看到有鬼神看到,鬼神也要度他,鬼神也是眾生。念念有度眾生的心,念念有度眾生的表現,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這是學作菩薩、學作佛。這是本經上說的,他這裡對比《法華經》講的經文:

  【舉手低頭,聚沙為塔,咸開小善,成佛奚差。】

  『小善』不異大善,小大不二,怎麼能夠疏忽?經上這些話,都是講我們日常生活行為。我們要想想,我們每到一個地方與人相聚,為什麼得不到別人尊重,得不到別人的歡喜,到最後逼得走投無路?不可以怪別人,一定要回過頭來認真反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真正改過自新,你前途才一片光明,你得到廣大群眾的愛戴,然後你才能教化他。你得不到別人尊敬,就是佛來了也沒用處,他不尊敬你,他根本就不聽你的,也不理會你這一套,你對他就無可奈何,你度不了他。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學著包容,要學真誠,要學慈悲,要有方便,更要有耐心,到佛菩薩那個境界,則不捨一人。

  所以教育,教育的成就是把壞人教成好人,把惡人教成善人,把凡夫教成聖人,這個教育就成就了。不是說這個人不可教了,開除他,這不行,這教育不成功,世間教育跟佛法教育差別在此地。我們看儒書,孔老夫子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想教他了,就不教了。但是佛法就不一樣,「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所以佛陀的慈悲超過孔老夫子,佛陀的智慧、善巧方便也超過孔老夫子。我們對孔老夫子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但是他這個示現教學還是有個界限;換句話說,他對於學生還是有條件。佛沒有條件、沒有界限,我們看佛的弟子,再笨的人佛也收,佛也有方法,像周利槃陀伽完全沒有記憶力的人,沒有一個人不嫌棄他,就講了兩個字都記不住,佛還是收他,教他念「掃帚」兩個字,剛開始念,念掃忘記帚,念帚忘記掃,兩個字都記不住,佛還是有耐心教他。後來慢慢兩個字記住了,所以掃帚,就一面掃地一面念,掃除心垢,他這樣也是一門深入,到最後他也是證阿羅漢果了,最笨的。最聰明的,像舍利弗,他是最聰明的,智慧第一;神通第一,大目犍連,十大弟子都有他的特色。所以佛上上根跟下下根他都收,真的是有教無類,這很不容易。

  我們自己要曉得,我們今天接觸大眾,沒有能力幫助人,自己要覺悟。為什麼?我們自己德行不夠,智慧不夠,善巧方便不夠,不能教化眾生,回過頭來要獨善其身,修自己,這是智慧的抉擇。不能說不能成就人,自己也毀掉,那就錯了。古德所謂不能兼善天下,你就應該懂得獨善其身。我沒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我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要成就自己,我到極樂世界有了大成就,然後再來不遲;我與這一切眾生都有緣,回過頭來再度眾生,不能自暴自棄。不能說他不能成就,我這個時間精力也就這麼糟蹋掉,我也沒有成就,那就錯了。有緣就要幫助眾生,行菩薩道,沒有緣就一定要懂得獨善其身。在我們淨宗獨善其身,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善。

  在從前,道場大概都有設下院,就是一個上院、一個下院,上院大部分在山上,下院在山下。古時候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的很多,下院也是道場,設立在都市裡面,那是接引眾生的;山上是自己修行的,山下都市是報答眾生的。我們修行受在家同修的供養,對他不能沒有回饋,所以也要派人到市區裡面給他們講經說法,教導他們修行,但自己一定要住在深山裡面。

  有一次,我們淨老和尚在澳洲伯斯看到小乘,這個伯斯是澳洲的西澳,那邊有一些南傳佛教的法師,有二十幾位法師他們還是這樣做。他們的道場在山裡面,距離都市開車要兩個小時,市區裡面他們也有講堂,也有兩個法師住在那裡,他們是輪流住在那邊講經說法。這很如法,是中國老樣子,到那邊還能看到,相當不容易。他們住在那個地方,家師淨老和尚看了之後很佩服,也很歡喜。他們在伯斯也有一個大的道場,聽說可以容納五、六百人,這個就是他們講經的地方,在市區裡面。

  有一次家師到雪梨,大陸叫悉尼,也是澳洲第一個大城市。在雪梨他們也有個小道場,那是南傳佛教,他們那個道場很小,兩層樓總面積都很小,沒有新加坡居士林那個講堂大,兩層樓合起來還沒有那個那麼大。這個小道場,雪梨的房子很貴,他們租的,一個月租金是一千塊澳幣,這個一千澳幣當時的錢大概台幣幾萬,好像一比二十、二十幾。當時澳幣跟新加坡幣兌換台幣的匯率差不多,都二十上下。租了那小小的地方做什麼?做網路,網路工作站,有二、三個法師專門在負責做網路。每一天看他們的網路有一萬多人,這些法師告訴我們淨老和尚,他們有一萬多人,每天一萬多人在看他們的網路,那人數相當之多,在過去二十幾年前已經相當可觀了。所以你說它是南傳小乘,它也有度眾生,它也不是完全是小乘。我們在網路裡面所有東西都在裡頭,他們也把這個網路提供給我們淨老和尚看,內容也非常豐富,做得很有條理、很有秩序,非常好,展開看起來都令人生歡喜心。所以家師淨老到雪梨去講演,他們也都來參加,開了幾個會,他們也都有參與,然後邀請我們淨老到他的小道場去參觀。他們還能夠保持古時候這個風範,這個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也很想學,沒有福報。當時一九九八年我們淨老在新加坡講《地藏經》,這個《玄義》也是在一九九八年講的,下半年講的,應九華山佛學會會長仁德老和尚啟請的,但是啟請沒有到九華山,在新加坡講。當時我們老和尚還叫我去打地藏七,到九華山打地藏七,我們白天打地藏七,晚上他講《地藏經》,但是當時因緣不具足,所以就改在新加坡講。九華山,在大陸安徽九華山本來是很好修行道場,在過去是很好修行道場,現在馬路開上去,觀光客一天到晚絡繹不絕,變成觀光景點,想修行也沒方法了。所以現在真正想修行,要找很隱祕地方躲起來才行,否則的話,來找你的客人太多了,對你修行是很大的妨礙。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這些也是針對我們現代做道場一個很好的啟示,應該做什麼樣的道場,對於自修,還有一方面也能夠幫助別人,用這樣的一個形式、形態來做。所以我們現在雙溪這個山上的道場我也是考慮用這樣的一個模式做上院,山下現在又買一塊農地,也是做一個做法會的,那邊好停車。山上可以做修行、學習用的,講經、念佛、修行、了生死用的;山下做接引,在我們信義路市區也做一些事務性的,網路這些工作在這裡做。所以現在我們也是這樣的一個規畫。

  這段的意思就是小善不可以不做,極小的善都不疏忽,莫以小善而不為。小惡都要戒除,積小惡就成大惡,我們今天是正好顛倒,以為小惡無所謂,可以造作,小善無所謂,何必去做。我們是小善而不為,小惡是照做,所以道業不能成就、不能進步,原因就在此地。古時候的人,他對小惡、小善很重視,小惡不做,小善肯做,所以人家成功是怎麼成功的,我們要多想想。底下再說到本經:

  【況乃天宮集眾,及所合分身,數逾恆沙。文殊罔測。已成佛道者,何殊樹下分身。】

  這是在本經我們看到的。忉利天宮集眾,我們見到無量無邊分身地藏菩薩,在佛面前分身合成一身。分身是化身,任何一尊佛菩薩,化身都是無量無數,《梵網經》說:「世尊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的應化身沒有一定的形相,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講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與十方世界,十方裡面還有三世,三世裡面又有十方,重重無盡,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諸位要曉得,佛菩薩沒有身相,沒有身相才能現一切不同的身相;佛菩薩沒有法好說,無法可說才能夠應機說法,有法就很難契機。

  我們現在在外面應酬,人家邀請我們去演講,先把講演稿準備好,那是有法可說,不契機。那種場合大家就能很明顯看到,態度神情呆板,因為我們準備好講稿了,照念,不自然,不活潑,就是講演的跟聽眾之間沒有互動,那跟我們平常講演完全不是一個味道。這是便利什麼?便利翻譯,所以才做這個預備。如果你要翻譯,你事先要把你今天要講的內容寫成講稿,然後給翻譯的人他事先去翻,上講台你才能夠一面講一面翻譯。甚至文字稿都翻出來,讓外國人他知道大概我們講什麼內容,這個是先預備,是主要為了翻譯,所以才做這個預備。實際上,做預備就等於說大夫去給病人診斷,先把藥方開好,帶著開好的藥方去看病。那麼我們想想,這樣的藥方病人吃得對不對症,他病能好嗎?那就不一定,那看運氣了,如果剛好開的這個適合他,對他很有幫助,如果不適合那就沒有幫助了。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是在一個世界宗教和平組織裡面演講,事先也是預備了,但是在那個場合當中完全沒有用,那個講演當時是發給大家做參考。我們當時聽了各個宗教報告之後,我們淨老和尚跟大家講談話都沒有講稿,他還是不用講稿好。因為沒有講稿,他才能根據當時接觸的大眾他們的情況,針對他們的問題來講,這樣才能契理契機。初學的時候用講稿,守住這個規矩,是用這個方法來訓練,到最後的目標,我們完全脫離講稿。雖然脫離講稿,依舊不違背這些原理原則,如孔老夫子所說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你給人說法,深說淺說、長說短說,統統符合內典講座的標準。符合標準是善,隨意的稱說是巧,巧不離善,善不離巧,這是應機說法,這才是善巧方便。但是我們還沒有達到能夠隨心所欲,能夠深說淺說、長說短說,不會講錯,不會講偏差之前,還是要用講稿。我自己個人學習,實在講當時在做當家,管人、管事、管錢,一方面又要講經,實在講哪有時間寫講稿。但是沒有講稿,你初學,你講的可能就講得很離譜了,你出家人講得怎麼樣人家也不敢講,那可能你學講經就學不成了。後來我剛出家那個時候,我們老和尚叫我聽《了凡四訓》,所以《了凡四訓》最初開始聽錄音帶抄下來,當時我是第一個做。後來抄下來,我們師父就是:拿這個去複講,不能加自己的意思,照這個念,有些師父的口氣我們改一下,其他就是照念,我也是用這個方法。後來這個抄下來也整理文字檔印書了,《心想事成》這本書當初就是我抄的。後來有人幫助我抄這個文字稿,所以後來到新加坡講《無量壽經》,到汐止蓮社講《無量壽經》,到三重講《無量壽經》,翻譯成台語的(閩南語的),也是用那個講稿來翻譯,加上自己的一個語氣,意思完全沒有離開我們師父上人講的這個範圍。我是這樣練出來的,練到很長時間,這個也是學了三、四十年,現在就是能夠離開講稿也可以講,所以這個要一個過程。離開講稿講就是你能夠不會偏離,不會偏離主題,這樣才不用講稿,這樣講就比較能契理契機,能夠根據當時你看看這些人,他們是什麼程度、什麼表情、什麼對象,這個可以伸縮的。下面說明這是地藏菩薩慈悲,地藏菩薩的學生作佛的不知道有多少了,地藏菩薩他在還作菩薩。

  【尚住菩薩者,宛似地中涌出。】

  『地中涌出』是《法華經》上的公案,顯示出菩薩大慈大悲。其實這種境界裡頭,我們凡夫分別有佛、有菩薩、有眾生,在他們心裡面完全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無佛、無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即是佛,佛即是眾生,那是他們的境界。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我們畢竟是凡夫,我們還有妄想,所以這些話是對我們說的。底下幾句話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大士出假利生,以發菩提心為因,無緣大悲為根,無得方便為究竟利生。】

  這是我們一定要效法學習。『出假利生』,當然那就是說他,我們哪有這種功夫?對我們身分要怎麼說?我們能夠捨己為人。菩薩能夠「出假利生」,我們能夠捨己為人,不要把自己的利益過分看重。譬如現在也有一些法師說,等我修行證果,明心見性了,我才出來弘法利生。也有一些人這個說法。那如果這一生不能明心見性,這世間就沒有人說法了。等到哪一天我們明心見性?我們也沒有明心見性,好了,一個明心見性都沒有,這個世間沒有人說法了,佛法在這個世界上馬上就中斷掉。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來講經說法,也沒有人敢出來講經說法,維持佛法的慧命怎麼辦?所以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那時候教我們師父上人他們那些學生,雪廬老人講,我們哪有資格學講經,哪有資格弘法?沒有開悟,還是煩惱的凡夫,但是如果不做,不去講解佛法給大眾聽,佛法真的就斷了。大家都不認識、不了解,經典擺在那邊大家也不曉得那是什麼。所以當時李老師就教學經的人,有機緣我們一定要做,怎麼做法?知道多少說多少。孔老夫子教我們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真知道、真有把握你才講,不知道不要勉強去講,講錯了你要背因果。我們知道一句講一句,不知道的不要說,不要強不知以為知,那就犯大過失,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所以過去李老師也教我們老和尚,也教這些講經的人,就是一句經文你不懂它的意思,你不要去解釋,把它念過去就好,念沒有錯,不要把字念錯就好,你就念過去,你不要去解釋,不要強不知以為知,勉強去解釋又解釋錯了,那就犯大過失。

  學講經,自己沒有開悟,怎麼講法?開悟才能講,你沒開悟講什麼?講古人的註解,這也都是李老師教的。李老師他教給我們這個方法,當時教我們師父上人,那也是教我們後代這些學經的人。我們只要依照註解沒有講錯,我是照你的註子講的,註錯了是他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我們依照他的註解講,沒有自己的意思,你就不犯過失,加上自己的意思往往就有過失,你就要負責任,那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我剛開始練講,也沒時間準備講稿,就拿師父講的那個文字稿照念,就是你抑揚頓挫、這個段落要分清,練練,練習。這樣錯是師父錯,我們沒錯。所以我們還沒有學到很熟悉自己能夠真正理解經義,還是要依照老和尚講的,或者是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依照那個來講,只是把註解翻成白話,不要翻錯這樣就好了,不要自己去發揮,自己發揮往往都發揮錯了,那就要負責任了。什麼時候才可以自己用自己的意思?自己悟入了,我們一般講開悟了,圓融貫通了,你橫說豎說、淺說深說,說得自在,行!沒有這個程度,完全依靠古人。我們初學講經,依靠古人的能力都沒有,要依靠老師,完全複講老師的,如果有錯,老師負責任,我們不用負責任。初學用這個方法,先學老師的是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根基扎穩了再學古人的,然後才從古人註疏裡頭脫離,自己真正入境界,這都叫做方便門,一個方便法。我們用老師的,這是最初方便;再來用古大德的,從最初方便進入方便;最後完全不依照任何人的註解,直接依釋迦牟尼佛的經文,那叫真實方便。脫離真實方便,你就成佛了。菩薩還要依佛經,所以是圓滿菩提之後,證得圓教究竟圓滿佛,那就完全脫離經典,你所講的就是經。所以我們必須要懂得怎麼樣依靠,怎麼樣才是往上提升,這對自己修學就有利了。

  這一段是學講經的,我們淨老和尚所講的。我們看到老和尚講的,或者我們去看光碟,或者網路現在《地藏經玄義》講的內容,它的對象當時是在新加坡辦講經弘法的培訓班,就是很多大陸、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當地的出家眾,去參加這個學習。當時我們師父上人也叫我去參加第三屆的,所以認識了九華山佛學院副院長果卓法師,他也是參加第三屆的,我們在那裡認識的。後來他請我到九華山打佛七,這是一九九八年的事情,二十二年前,這個緣是從那裡結的。所以他的對象都是當初大陸寺院派去新加坡學講經的,弘法培訓班在那邊學講經,所以講的內容針對這些對象。如果對象不是學講經的,這個講法有所不同。所以它這個經文主要是看當時的,因人、因地、因時、因物而有所不同,這樣講才能契理契機,才能適合當時的聽眾,適合他們的程度、他們能理解的、他們的意識形態,比較容易理解能夠接受,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所以學最終是要學活的,不是學死的,學死的、呆呆板板學得不能活用,所以講的經沒有講錯,契理但是不契機,聽眾得不到利益。所以講經說法,學習講經說法,原則就是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你不能違背經典的道理,你不能給它講錯了,給它講偏離了,這個是不可以。講淺沒有關係,不能講錯,講得不好也沒關係,不能講錯。所以當初我們學講經,我們老和尚也是這樣教我們。剛開始學怎麼會講得好?當然不好。但是不好,沒講錯了,先要求不要講錯;講的沒有錯了,慢慢再要求講好。所以它也是有一個過程的,這些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都是方便。所以這個方便,方方面面都是方便,我們一定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以此類推,以一個,然後推出去,方方面面都是方便。

  現在我們透過網路,這個也是方便。現在的人,實在講現在人最大的問題,他的資訊太多了,他接收的太多了,也太複雜了,往往大家聽一個東西都心浮氣躁,沒有耐心。這是我們現在人,特別現在電腦網路發達的時代,現在手機人手一機。所以現在弘法這種形態要去適應這個現在的時代,就是你講的不能太長,大概手機我看有三分鐘耐心的人就不錯了,恐怕那個三十秒的可能剛好一點。所以現在這個時代,特別接引下一代這些年輕人也要考慮用這樣的一個形態,就是你把重要的在很短的時間,就像打廣告一樣,發在手機上,或者幾句法語去觸動他,他覺悟、回頭,這個是現在這個時代要用這種方式才能接引這些年輕人,這是接引。如果慢慢已經進入狀況的,當然你就要深講,你要長講,他才能真正深入,幫助他深入。所以在接引的方面就不宜太長,愈短愈好。

  像我們現在學習這個《玄義》,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了,這個玄義主要是講給誰聽?講給老修聽的。老修行經他聽得很多了,他這些經的道理他都懂了,他要聽聽玄義,這部經玄妙之處,這對老修行講的,這不是對一般初機講的,所以對象不一樣。對初機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最理想,它的經文很淺顯,但是道理很深,我們讀了玄義,讀了青蓮法師的玄義就知道,原來這個經跟《華嚴經》沒兩樣,很深奧,它的表面看上好像不難懂,實際上它的義理是深廣無盡的,這是深祕,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講解這個經文你取一段來講,講個故事、講個公案、或者講個現實的生活的例子,那現代人聽的人就比較有興趣,特別講到他切身的問題,他就會很用心來聽。所以要針對現前社會大眾的意識形態這種問題,把它現在的問題由經典給它點出來。好像大夫診斷一樣,診斷出這個病情,經就是藥,要用哪一段經文來對治這個問題。經是法藥,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學習講經,這些原理原則我們都要明白。

  我們淨老和尚也是一生鼓勵人講經說法,他不鼓勵道場做法會,因為他一生沒做過法會,鼓勵講經說法。我們淨老和尚他是看到日本四百年寺院沒有講經,那就變成宗教、變成迷信了,現在人都認為迷信。因為沒有講經說法,大家不了解、不認識,你沒有說明、沒有介紹、沒有講解,大家產生誤會。在中國已經兩百年了,以前還有,民國初年還有少數的寺院有講經,在這個之前,寺院大多數都有講經說法,做法會只是附帶的。現在的寺院變成做經懺佛事、做法會為主要的,講經不但少,幾乎沒有,沒人講。現在電視台我們也看到很多法師在講,很可惜這些法師發心都很好,但是沒有依照這個古大德正規學習講經的方法,所以講的我們聽起來也抓不到頭緒。我們還是呼籲,不管在家、出家學習講經,這個古大德傳下來的《內典講座研究學記》還是要學習,這是一個規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點非常重要。這個是依照內典,你自己寫講稿。另外就是我剛才講的複講這個方式,這是這個方式也更為方便。以上所講的,統統離不開一個方便。

  好,今天我們就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到這裡是一個段落,我們下面下一次我們再繼續來學習。這是我們根據淨老和尚在新加坡講的玄義來學習,今天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