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21/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31

  《地藏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綸貫第十七頁倒數第三行,我們從最後這句看起:

  【詳解云,三種觀法,義蘊經疏。天台依諸大乘經,立四種三昧,修十乘觀法。直就陰心,顯三千法,即從行觀義。】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還沒有講完,『四種三昧』我們講了兩種,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三種三昧。前面兩種三昧,第一個是「常立」,就是沒有坐的,就是我們一般講「般舟三昧」,第一種「常行」,也叫做「佛立三昧」。這在淨土宗有人修般舟三昧,為期九十天,就是只有繞佛,不能坐下來,九十天日夜不間斷。就是只能繞,累了牆壁靠一下,不能坐下來,也不能躺下來,這叫佛立三昧。在天台宗,這「四種三昧」,這是第一種叫「常行」,常就是不間斷,這是四種三昧的第一種,這個叫常行。第二種三昧叫「常坐」。第一個是只能站著、走著,不能坐著,第二種是主要它是採取坐的,常坐。這個常坐也叫做「一行三昧」,這在佛門裡面也很普遍,我們看到打坐。在中國佛教的禪宗,很多都是採用這個方式,就是常坐。在《文殊問般若經》,裡面說明也是以「九十日為期,專緣法界」,也是九十天,跟前面講的「般舟三昧」念佛念九十天是同樣一個期限,所以這是用這種打坐的方法開悟的。雖然常坐,他也是有調身,打坐也是要老師來指導,坐的墊子、坐的姿勢,還有怎麼調這個身體。像天台小止觀就有調身、調息,然後有病怎麼去調,這都要有人指導,也要學習,也要知道的。不然盲修瞎練,過去聽說有人坐到兩隻腳都殘廢了;修般舟三昧,一直走,走到最後也沒有結果,這就變成無益的苦行。所以不管修哪個法門,首先必須如理如法,這樣來修才會成就。這當中就少不了善知識的指導,或者自己要找古來祖師大德他們修行的經驗,找這些典籍自己來鑽研,來看、來實習、來揣摩,這樣才不至於修行出了偏差。

  今天接下來我們講第三種方式是「半行半坐」,也有走也有坐。小註裡面說:「法華方等等懺,限期不定,或三七、一七等。」我們現在打佛七就屬於這種方式,就是半行半坐。像我們在三重淨宗別院打佛七,我們現在是採用繞佛半個小時,靜坐念佛一個小時,拜佛十分鐘,這樣三種方式。就是有繞佛、有靜坐念佛、有拜佛三種方式,這三種方式就是屬於這裡講的半行半坐,也有走也有坐,屬於這種方式。祖師大德給我們編造許許多多的懺儀,懺儀就是懺悔的儀規,就是修行的方法,這都是古來祖師大德編的。在《卍續藏》裡面就收得很多,祖師大德編的懺儀,半行半坐是屬於這一類。懺儀我們常常看到的,現在佛教寺院比較常做的,大家很熟悉的像梁皇寶懺、大悲懺、地藏懺、慈悲三昧水懺。祖師大德編的這些懺儀編得不少,提供給學佛的人他們自己去選擇,自己喜歡哪一種,選擇哪一種來修,就是修行的方法。

  譬如我們現在大家都常常參加的三時繫念法會,三時繫念佛事也是屬於懺儀的一種,裡面有坐也有經行繞佛,時間,這個三時是一天。佛七的法事是七天,我們在三重淨宗別院,就是每一個月打一次佛七,佛七七天,第八天就是三時繫念,是這樣。現在聽說還有打佛一、佛二、佛三的,念佛一天、念兩天的,念兩天的大部分現在都是利用假日週休二日(星期六、星期天),利用大家放假的時間來念佛。也有念一天的,就是星期六,或者是星期天一天,一天的念佛。也有三天的,三天的像有時候遇到連續假日,五、六、日連續假,有一些道場它就舉辦一個三天的,讓有些同修他想利用這個假期來共修,就定三天的。所以現在有佛一、佛二、佛三,那個只是變通的方法,就是說配合大家的時間,只要肯念佛都好,用任何一種形式來念佛都可以,主要能夠念佛,什麼方式都可以。這是第三種,半行半坐,用這種方式來達到三昧。

  末後一種是「非行非坐,亦名隨自意」。註解說:「諸經行法,不專行坐,并屬此攝。」末後這一種就是它也不是專門用行(用走)的,也不是坐的,它沒有固定的方式,所以也叫做隨自意,隨自己的意思。註解說諸經行法,不專行坐,並屬此攝。諸經,就是所有一切經講的這種修行的方法。如果沒有指出專門是行或者是坐,像般舟三昧它是有明確的講,你只能用走的,不能坐下來;一行三昧它就是要坐,這就是比較有個固定的一種方式;第三種半行半坐也是有一定的方式。這一種就是自由式的,我們現在話講自由式的,你想坐就坐,你想走就走,自由式的。諦閑法師教他那個鍋漏匠的徒弟那一套方法,就屬於這一種。他說你念佛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再念。念的時候你要站著念也可以,要走著念也可以,你要坐著念也可以,隨意,就是隨你的意,這叫自由式的念佛,自由式的修行方法。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也提倡三區念佛,念佛他沒有人敲法器,都是播念佛機,只有一個維那在前面用引磬帶繞佛。它分三區念,就凡是來參加念佛的,二十四小時這念佛堂開放的,你什麼時候進來都可以,什麼時候走也可以。進來你想繞佛,每一個時段都有人在領著繞佛,你就跟著繞,你繞累了,你想坐下來念佛,那有一區念佛的。因為我們這個分三區,三區就是周邊這個是繞佛的,當中一個佛像、佛桌,佛桌後面有走道,周邊這一圈是繞佛的,你繞累了,在東單這邊有靜坐的,西單這邊有拜佛的。你繞累了,想坐下來念佛,你就到打坐區,你隨便自己找一個位子,位子也沒有固定,沒有人坐你就坐下去。你要拜佛,到西單這邊,你去拜佛。這叫自由式的,完全沒有壓力。所以這一條,對於我們現代人是最為方便的。

  我記得在二十一年前,一九九九年(上個世紀末)我們在台北信義路四段三三三號之一,我們下面一樓,現在是麻辣火鍋太和殿。在二十一年前我們租下來,當時我租三個月,當時聽說有災難,所以我從七月一號租到九月三十號,租三個月。聽說八月那時候在報紙上報的,八月十八,十字連星有大災難,我們老和尚是勸我們大家要加緊念佛,所以當時社團也是那一年剛成立。租了三個月,就提供給同修來念佛。我也是採取用三區念佛,二十四小時開放,你什麼時間進來念都可以。後來念到九二一大地震,我看不行,這個災難後面還有,很嚴重,本來就是念,過了三個月沒有事情我們就不打算租了,就租三個月。後來九二一發生了,我們又繼續租,又續租了兩年。這是一種自由式的,對於我們現代人是最為方便,我們用這種方式,幫助眾生念佛,成就眾生念佛,很受社會大眾歡迎。因為大家什麼時間有空他什麼時間來,二十四小時開放,晚上睡不著的你就來念佛也可以,那就很方便。

  修行用功不能給大家有壓力,有壓力這都不能持久。所以不能給大家有壓力,進入佛門同樣也決定不可以給人壓力,不給別人壓力,自己就沒有壓力。所以勸人學佛,勸人念佛,決定不能問人家要錢,你要交多少錢,別人他主動來貢獻可以,我們決定不能有意思要求別人來供養。如果有這一念心就錯了,完全不相應,一錯一切錯,這是一個心態的問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弘法利生,沒錯,是要有財力,但是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教導我們,我們有就做,沒有就不要做,沒有我們樂得清閒。有錢就做,沒有錢就不做,錢多就多做,錢少就少做,你說這個多自在,就沒有壓力。不是說我一定要做到怎麼樣,那就有壓力了。錢從哪裡來?自自然然而來,這個就好。我們需要用到的就來了,不需要用就沒有,這是最自在的。所以我們不要去想什麼方法去找錢,那苦了!

  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榜樣,沒有錯,在中國有不少寺院叢林,怎麼興建的?絕對不是出家人到外面去化緣建立的,古時候是沒有。化緣這樁事情,我們查遍經典裡,佛也沒有勸這些佛弟子要去化緣。佛只有說去托缽,沒有叫人家化緣。現在把托缽變成化緣,去向人要錢,其實托缽那只是向人乞討飲食而已。諸佛菩薩,也有看到有化緣的,諸佛菩薩他們做法,他化一個人,他沒有到處去化小緣,給人家帶來壓力。向誰化緣?大富長者,他化一個人的。你看大陸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那個道場,它是向閔公化緣的,那是閔公的地,向他一個人化緣。九華山是閔公他的產業,你一個人捐出來就夠了,不要找那麼多人,就很麻煩,化小緣就很累。而且化緣,化的這個人他的根成熟了,他會很歡喜、很樂意,也絕對不添他的麻煩,也不會給他一點壓力,他確實有這個能力,他願意拿出來,很容易。

  下面兩句,我們要記住。前面這三種是「實相理觀」,末後這一種是「唯識事觀」,一個理觀,一個事觀,這是古大德這種判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我們決定不能夠執著,他們的判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到底是屬於理觀或者是事觀,其實也沒有一定,完全在各人,完全在人。人要不入理,你沒有入到理,不明白那個理,修般舟三昧、修一行三昧,那也是事觀,只有在事相上修,理他還不通達,他也不是理觀。甚至於你那個「觀」都達不到,只有事,沒有觀,只有這個事相,一個形式。這是真的,我們也曾經遇到不少,事相是照著事,沒有入觀,沒有隨文入觀;入觀,他功夫就得力,真有功夫。入觀是什麼?那就是他的觀念改變、他的思想改變,這才入觀。所以你的思想觀念沒有改變過來,照那個事這樣做,功夫不得力,只有形式,沒有實質的內容。好像經上講的這些儀規、儀式,供品照那樣擺、那樣供,那就不懂得去觀。古大德常講隨文入觀,不懂得去觀,心理、心態他沒有轉變過來,思想觀念沒有轉變過來,那只有事,連觀也沒有。一個是從唯識事裡入觀,唯就是唯識,這個事相裡面去入觀、去觀察。

  觀的功夫有三層:最淺的是「觀照」,我們一般講觀照觀照,但是最淺的觀照我們現在都做不到,都提不起來。但是這是第一步,第一步要學會觀照,我們常常講,提起觀照功夫。這個我們也常常講,但是事實上要提起觀照功夫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首先要知道,觀的功夫它有三個層次,最淺的是「觀照」。再深一層的是「照住」,照住就是你時常提起觀照功夫,你這個心得定了,這叫照住,照住就是心定在一處。最高的是「照見」。第一層是觀照,第二層是照住,第三層是照見。照見我們常常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照見。這是觀照三個層次,跟我們念佛裡面講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名稱不一樣,事實境界是相同的。觀照就是我們淨宗講的功夫成片,你能夠提起觀照功夫,在淨宗來講就算及格了,能達到功夫成片,伏惑,就伏住煩惱。照住就是我們淨宗講的事一心不亂,斷惑了,斷見惑、斷思惑、斷塵沙惑。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斷無明惑,這是最高的,叫理一心。

  無論從理、從事,都能夠成就這個功夫,你從理觀進入,也能成就這三層功夫,從事觀也可以。從事、從理去觀都可以,都能夠成就這個功夫,所以我們念佛法門裡面有理念、有事念。你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解裡面講得很詳細,並不是說理念他才能得理一心,事念就只能得事一心,不是這樣的。理念裡面,你懂這個道理去念佛,它功夫還是有三個層次,它裡面也有功夫成片,也有事一心不亂,也有理一心不亂。事念裡面也是一樣,事念就是說他照這個事去念,但他對這個理還不通,但是他能老實念,依照這個事這樣來念,也有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所以理事是兩個門路、兩種方式,兩種方式都一樣,都可以契入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般若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那是觀裡面最高的成就。

  無論是理、無論是事,如果不入觀,就談不上功夫,就沒有功夫。這個話我們再說得淺白一點,講淺一點、白一點,不論是事、不論是理,你在這裡面修學,如果不能把你的觀念轉變過來,你就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一定要轉變自己的觀念,轉變什麼觀念?再說得明顯一點,轉變自私自利的觀念。人都有私心,自私自利,將自私自利的觀念轉變過來,去利益一切眾生,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這樣修行你就得到好處,就真得利益,真的是在修。修是修正,自私自利是錯誤的觀念,利益眾生是正確的觀念,把錯誤的觀念修成正確的觀念,這叫修觀。就是修正觀念,修正錯誤的觀念,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成為正確的觀念,這叫修觀。所以把錯誤的觀念修成正確的觀念,這就是修觀,這是佛法修行的一個總原則、總綱領。所以無論是從理從事,因為各人的根器不一樣,有的人他對道理比較能夠理解,那從理這方面來觀;有的人他對道理比較沒有辦法理解,他只能從事,依照這個事去觀。理事是各人遇緣不同,理裡頭有事,事裡頭也有理,這個也是分不開的。這是分開講,實際上它是一樁事情,所以理事無礙。《華嚴經》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並不是說唯識事觀裡面就沒有理,當然事當中就有理,有理就有事,有事就有理,有那個事情就有它的道理,有那個道理就有那個事情。唯識事觀裡頭講實相理,就是講事實真相,講事實真相一般人他比較聽不懂,講真的,這叫真諦。佛以二諦說法,以真諦、俗諦,講真諦懂的人就不多,講俗諦大家都能懂。俗諦就是常識裡頭我們可以理解的,真諦就是不可思議,超越我們的常識了。所以這個實相理,實相的道理裡頭也講有唯識事,在法相宗講唯識這樣的事相、這些事情。因此,祖師雖然有這幾種說法,剛才跟大家說過,這些都可以提供給我們大家做參考,決定不可以固執,如果固執,那就錯誤了,那就所謂是「死在句下」。這是講四種三昧,這四種三昧第一種常行,就佛立三昧,就是我們講般舟三昧;第二個常坐,就是一行三昧;第三半行半坐;第四種隨意,自由式的。就是在形式、方式上有這四種,四種方法來修三昧,目的都是要達到三昧,目的是一樣的,但是方法上不一樣,所以在形式上總不外乎這四大類。

  下面講『十乘觀法』,四種三昧接下來就是講「十乘觀法」,這是天台止觀最重要的課程,天台宗主要是修止觀,也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十乘,當然就是有十種。我們如果去查《教乘法數》,你去查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十,十有很多名相。你去查「十乘觀法」這四個字,現在手機網路查很方便,你一點都出來了,《教乘法數》就給你列得很詳細、就很清楚,它還有表解,《教乘法數》它有畫科判表解。這個裡面它也分上、中、下根,有上根、中根、下根,雖然分上中下,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華嚴經》為我們顯示,「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佛法教學它的一個最有特色的地方,跟世間一般教學的不一樣。《華嚴經》講的「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圓融是怎麼來的?圓滿的,圓滿、融通它沒有障礙。圓就是圓滿,你一有障礙就不圓滿了。行布是什麼?是次第。圓融當中它有次第,次第當中它有圓融,這就妙了,所以它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所以初發心的菩薩,他也可以修等覺菩薩的課程,初發心還是凡夫,他就可以修等覺菩薩的課程,可以修文殊、普賢他們等覺菩薩的課程。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這個我們凡夫也可以修,也可以學習,那是等覺菩薩的課程。所以等覺菩薩的修學課程也決定沒有捨棄初發心菩薩的功課,這是跟我們現在一般學校裡面修學的方式完全不相同。我們在學校求學,升到二年級,你決定把一年級的課程統統捨掉了,哪裡還會再去念一年級的書本?佛法不是,佛法到等覺菩薩,初發心菩薩的課程他還念、還學,沒放棄。不但是菩薩,就是世間的這些善法,諸佛菩薩都在學。你說等覺菩薩,普賢菩薩他也來學《弟子規》,也來學《感應篇》,也來學《十善業道》,所以人天善法他還是學。學了是什麼?做給眾生看,要度眾生,你帶頭,做榜樣。佛菩薩他絕對沒有「我是等覺菩薩,我怎麼還學那個?」學那個是為了度眾生,當然不是為自己,自己都成佛了,怎麼會不懂這些,主要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你成佛了,眾生他還在迷,你不做給他看,他怎麼願意來學習。所以為什麼還學、還沒有放棄?一切都為了眾生,不為自己。大家可以想想,五戒十善是初發心的課程,等覺菩薩他還是照樣遵守,沒有說等覺菩薩五戒可以不要了,十善也不要了,還是堅持遵守。自己的確是不需要了,但是守這個就是做給眾生看的,你要教化眾生,然後你才看到佛法教學的圓融。它為什麼圓融?這就是圓融,跟我們世間法的教學那就大大不同。特別在《華嚴經》裡頭非常明顯,以《華嚴經》的教理,不但在佛法裡面,我們淨老和尚二十年前在新加坡淨宗學會就團結九大宗教,他的理論就是根據《華嚴經》,無礙,別人跟我有礙,我跟他無礙,你就能去度他了,慢慢的他們也無礙,這就是教化眾生的一個善巧方便。

  而在中國儒家教學,實在講跟佛法也一樣,並不例外。儒家教學,小朋友七歲上學,我們從《禮記》上看到。可是有些小朋友有很聰明的,我們現在講智商特別高的、很伶俐的,也有六歲上學,還有五歲他就上學了,那個少,多數都是七歲,七歲開始上學。那老師教什麼?灑掃應對,就是做一些家事,灑掃應對,還有跟人家對話、對談。這個應對,灑掃應對這是最基本的,要教的,要怎麼稱呼,學禮貌,要做家事。為什麼學這些?就是要奉事父母。孝子伺候父母,不能讓家裡傭人去做,就是自己來做。自己將來功名成就,地位高了,得大財富,家裡面傭人往往很多,但是照顧父母一定是自己。掃地可以讓家裡人掃地,父母用膳的時候,照顧總是兒女來做。如果兒女不在桌上伺候父母,照古禮來講就是不孝。由此可知,做到宰相,如果你父母還在,還是要自己照顧父母,要親自去伺候,小時候學的,一生都沒有捨棄。上小學,小朋友念四書、五經,那個等於是博士班的課程,跟《華嚴經》講的沒有兩樣,初發心就學最高的課程;到最高的地位,也沒有捨棄老師當初教你的那些事情。所以佛法到中國,能夠受到中國朝野熱烈歡迎,不是沒有道理。中國古聖先賢的思惟、做法,跟印度大乘佛法講的太接近了,所以經教一傳到中國,能夠在中國這塊土地生根茁壯,發揚光大,這是有原因道理的。

  佛法當年傳播,不僅是在中國,佛勸他的弟子四面八方都去弘揚,但是在其他地區也都沒落了。佛當年弘法也遍及到很多地方,以前交通不便,像現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這一方面,甚至連歐洲、非洲那邊都有。因為佛弟子去弘揚,佛是普度眾生,他當然要全世界去弘揚。還有中東地區,以前都是佛教的。像現在印尼也有一間,我是沒有去看過,聽同修講也有一間七、八百年的佛教寺院。印尼現在都是回教國,回教比較多。中東你看,伊拉克、伊朗、阿拉伯這些地方,以前都是佛教國家。那為什麼佛法傳到各地,到最後你看現在中東、東南亞這些也都沒落了?現在南傳的佛教國家還有,是小乘的。為什麼唯獨在中國發揚光大?這就是因為中國它有這個基礎、這個根,孝親尊師這個根。有這個基礎,接受大乘佛法就沒有問題了,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大乘佛法它才能夠在中國這個地區生根茁壯,發揚光大。

  現在你看大乘佛法,就連印度本身都沒落了,何況其他國家地區。這個原因主要中國古時候,從小都教孝親尊師,教這個道理。因為這個親情,父母跟兒女它是天生的,父母對兒女,兒女再老,在父母眼中,他還是兒子,這是親情。孝親尊師、孝養父母,這也是天性,應該這樣做。中國古時候提倡這個教育,所以父母跟兒女一生它這種親情沒有改變。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了,現在跟外國學,你看兒子送到外國去留學,也不回來了,父母養育之恩、培養之恩,他也忘得一乾二淨。甚至有的人,過去我也常常聽人家講,兒女把他撫養長大,供給他讀大學,花錢送他去美國留學。結果做父母的人,總是天下父母心,去看看兒女。你看飛機飛那麼久,辛辛苦苦跑了一趟,又花錢,去了為了什麼?看看兒女。結果去看兒女,去吃飯,然後帳單照算,你說做父母的他不是付不起那個錢,你看他那種心情、那個感受,他是什麼樣的一個感受!這能怪那些小孩嗎?也不能怪他,因為現在不教了。民國成立以來,就要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完全去掉,要完全西洋化,所以造成家庭悲慘的這種情況。甚至有的人父母死了他都沒回來,這我都看過,都是認識的,我們也不好意思講。父母給他錢,給他創業,給他撫養長大,生病、死了回來看一眼都沒有,你說這是什麼教育!所以教孝親尊師,這真的是人性的教育,這是根本。因此過去的中國,不是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也沒落了。但是現在也有少數人覺悟到這樣是不對的,一昧的向外國人學,這個問題就愈來愈嚴重了,家庭都失去溫暖,沒有親情了,兒女不孝。現代也有少數人慢慢覺悟了,現在大陸上的政府方面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想極力去恢復。

  佛法當年傳播,不是說對中國特別好,不是的,佛是平等的,四面八方都去傳播,全球都去傳播,但現在其他地方沒有了。現在其他地方有,有一些還是從中國地區傳過去的。比如說現在美國的佛教,歐美其他國家地區的佛教都是從中國大陸、台灣這些地區傳播過去。佛法唯獨在中國發揚光大,這是與中國古老文化有密切關係、密切關聯,原因在這裡。我們講到這裡,佛法要再復興、要再發揚光大,還是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要從這裡奠定基礎,從孝親尊師這個教育來落實,佛法將來才能在這個基礎上發揚光大。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個「十乘觀法」,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