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0/9/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03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一面,從第二行當中看起,我們將文念一段︰

  【諸佛悟之,則三身圓顯。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雖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無別。故古德云,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這一段前面我們學習過,但是意思還沒有盡,我們在此地再補充一些。「這是說明法界的起源,在一切法裡面這都屬於根本法,這是真實智慧。法界怎麼源起的?就在迷悟。」「悟了自性」,所現的法界我們稱為一真法界,「迷了自性,所現的就是十法界」。「『十』不是數字,代表無量無邊的法界。」何以故?「每一個眾生現一個法界,眾生無邊,法界就無邊。」我們常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量無邊,一個眾生一個法界,那就無量無邊的法界。「不但每一個眾生現一個法界,我們今天明白事實真相是念念現法界」,我們起心動念,前一個念是一個法界,後面這一念起來又是一個法界,所以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法界。「諸位仔細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我們人在這一生短短幾十年當中,法界都不相同。天台大師講《法華經》,給我們說『百界千如』,就是把這樁事情明顯的告訴我們,我們要從這句話悟入,才能夠得受用,才能夠真正契入事實的真相。」

  「可是念念不可得,因此法界事有理無,相有性無」,它有這個相,但是自性裡沒有,「這個道理很深」。「不但沒有名」,沒有這個名,名稱是不可得的,「連相也沒有」。「前面講得好,『無相無名』,相是依他起性」,不是自己起來的,是依他起的,所以相沒有,「是夢幻泡影,而名是遍計所執性」,更是虛妄,我們一般講虛名。「唯識家看透事實真相,他唯獨承認宇宙之間有識」,認識的識,「除了識之外什麼都沒有」。大家想一想,「識是什麼東西?唯識家解釋,識是了別、分別」,有了別跟分別。再跟諸位透個消息,我們去想一想,「識就是因果不空,識是能變,所有的境界是所變」。「我們講因果不空,諸位想想,能變、所變都包括在裡面,就是這個道理。」唯識家他們的觀察非常深入,他們的觀察很正確,「但是諸位要曉得,它不是第一義」,講唯識,識是第二義。第一義是什麼?我們一般在經上看到「第一義諦」。「第一義是自性,是識的體,識的體就是自性,自性是空寂」,佛經常用寂靜、寂滅這兩個字來形容我們的自性。「所以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因為體是寂滅的,「因果不空是從轉變上講」,識能變,「從事上講」,宇宙之間就這兩樣東西,「其他是所變的,全是虛妄的」。

  『諸佛悟之』,此地的諸佛就跟《金剛經》上講的諸佛是同樣一個意思。「圓初住以上都稱佛」,分證即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真佛,最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到自性了。這個位階有四十一個位次,所以最少破一品無明,「見一分自性,這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六即佛裡面的分證即佛」。這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不是相似即佛,十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因為他們知道用真心,「真心就是自性」。「前面一段講的四個字,我們一定要記住,自性的體是『湛寂』」,自性的用,它的作用是「虛靈」。「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中國儒家、道家的聖人都懂得用『虛』」,我們看儒道都知道用虛,高明到極處了。「你要用實就錯了,要用虛,譬如房子」,因為房子裡面空虛,所以它能裝東西,「我們才得其用」。如果這個房子都塞得滿滿的,我們能住嗎?就不能住了。所以我們細心想想,「凡是真能發揮大作用都是虛的,所以用心要虛,心裡不能有東西」。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講,「本來無一物」,高明到極處了。「我們為什麼比不上他?我們心裡有一物」,我們有物,「這就壞了」。「有一物就不靈,靈是智慧,無一物就是智慧。」惠能跟五祖忍和尚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心虛」。為什麼他能夠常生智慧,虛,他的心是虛,空虛,這不是說我們心靈很無聊、空虛,那個意思不一樣,大家不能聽錯了,這個虛就是他心裡面清淨,空的,他沒有任何的煩惱、憂慮、牽掛,「虛就靈,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對人對事對物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真心起用,這就是『湛寂虛靈』,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古大德常常用鏡子來比喻我們的心要像鏡子那樣,鏡子裡面什麼都沒有,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中國人來現中國人的樣子,外國人來現外國人的樣子,因為它乾淨,什麼都沒有,所以它能夠現,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這四個字我們真的會用了,那就恭喜你,你是法身大士,跟六祖一樣,你就「悟之」,你覺悟了。「你悟了你就是諸佛」,你就叫佛,「你所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你得到的是全部」。「為什麼?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的,你見性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你的受用。」

  下面講顯現的『三身圓顯』。「三身,第一是法身。法身是什麼?就是『虛空世界,悉我自心』。到那個時候你肯定了,因為你看清楚了,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如同我們一般人作夢,在夢中忽然覺得我在作夢」,整個夢境都是我變現的,都是我自性所變現出來的。「夢境是妄,能現的心是真,所現的相是妄,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真在哪裡?在妄當中;妄在哪裡?就是真,所以「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如果你從夢境裡頭醒悟過來,我們現前虛空世界不就是如此嗎?」跟我們作夢一樣,「這是一悟一切悟,可是諸位要曉得,一迷一切迷」。「『報身』是什麼?報身是智慧,般若智慧現前,對於虛空法界、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這叫報身。」「『應化身』,我們今天這個身體是應身,佛有應身,我們也有應身,不同的是什麼?我們的應身是六道裡善惡果報感應」,佛菩薩的應身是應眾生所感而化現出來的,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應眾生所感而現身的,不同在這裡。「所以你才曉得諸佛菩薩現身是『依他起』,這個『他』,當然最根本的他是自性,另外一個他就是眾生之感。」「眾生有感,如果沒有自性佛不能現身,有自性沒有感,佛也不現身,所以佛菩薩現身,感是兩個」,自性跟眾生當中的交感。「我們現身也是兩個,也不能離開自性,離開自性怎麼會有身?這不可能,這是根源」,宇宙的根源;「但是我們雖有自性,如果沒有善惡業報也不能現身」。「所以我們的身是業報應身」,應這個業報來的,「諸佛菩薩是眾生之感而應身,他自己的業報已經消除,業障消盡了」,佛菩薩沒有業障了。

  法身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到處都是,「報身是圓滿的智慧,應身是大德大能」。「雖然應現,他與自性的體、德完全相應,這是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跟我們生活在一起天天教化我們」,他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這裡。「他與湛寂虛靈相應,我們凡夫縱然做佛的學生,跟佛學習不能見性,我們的心行跟湛寂虛靈相違背,道理在此地。」「然後你才明瞭,佛菩薩慈悲是我們說他慈悲」,他有沒有說我很慈悲這個念頭?沒有。「他要是有慈悲的念頭」,那跟我們一樣,「他是凡夫,他起心動念了,他跟湛寂虛靈就完全相違背」。「慈悲是我們說的」,我們凡夫說的,「我們眼睛裡看到他慈悲」,但是佛菩薩他沒有動心、沒有動念頭。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佛菩薩跟我們一樣起心動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佛菩薩看作人」,跟我們一樣就把佛菩薩貶低了。這是我們常用自己的心去揣度別人、去猜測別人,也用這個心去度量佛菩薩,大概佛菩薩跟我是一樣的。「所以佛菩薩的境界」,我們用這樣的心,永遠無法想像得到,必定要湛寂虛靈,那這就是佛菩薩的境界。

  「這個地方好,一開頭就把綱領告訴我們,這才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我們把它說穿,這部大經自始至終說的是什麼?」也不外乎「湛寂虛靈」這四個字,湛寂虛靈四個字就說盡了。「我們要落實,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真法界與十法界裡面,所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這四個字。聖凡之別就在迷悟,悟了就是一真,迷了則有六道循環,我們講六道輪迴。可見得六道之體是湛寂,六道之用也是虛靈,因為我們迷了,不知道它是湛寂虛靈,我們被污染,不清淨,我們失掉平等。《無量壽經》的經題教得好,清淨平等,清淨與湛寂相應,平等與虛靈相應。由此可知,我們修學從哪裡學起?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清淨心。清淨心是不動感情,心裡確實沒有七情五欲,你就不受染污,你就與清淨相應。」「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個七情,「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你心裡沒有,事沒有妨礙」,《華嚴》講「事事無礙」。「心裡決定不能有這個東西,你心清淨與湛寂相應,這是佛菩薩。在日常作用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對人、對事、對物平等,沒有分別心和高下心,平等,這就是虛靈。我們能用這種心態,這與基本相應了,然後你在佛法裡面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你也才體會到佛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我們今天在平等法門裡面,為什麼會產生高下?」就是我們與清淨心、平等心差距太大,「也就是不相應的幅度太大了」。「不相應的幅度大小、差別」,每一個人都不相同,佛家講利根的人他差別的幅度就小一點,鈍根的人那差別的幅度就大一點。「如果用九法界來說」,菩薩法界差別最小、差距最小,聲聞、緣覺差距就大一點,「差別最大的是三惡道的眾生,道理在此地」。「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修學雖然很用功,費了許多的時間與精力,依舊功夫不能得力。我們不知道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這對修學上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困惑,我們很想成就但不能成就,很想相應總是不相應。於是我們就體會到,佛教給我們讀誦大乘,這很有道理。」「佛又勸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我們靠讀誦悟入」,實行沒有問題,但時間比較長,不一定到哪一天你才會開悟,「才大開圓解」。「如果遇到善知識」,他來誘導你、他來指導我們,「他為我們講解」,他會把我們開悟的時間提前,「好處在此地」。「譬如,原本你自己讀誦」,你自己去讀經讀十年才會開悟,你遇到善友(善知識)給你指點,你可能五年你就開悟了,你就省了一半時間,而且如果利根的人他就更快,「一、二年他就開悟」。「什麼叫開悟?與湛寂虛靈相應」,這就開悟了,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利益。迷悟雖然不同,心性沒有差別,心性不隨迷悟,心性的體用都不隨迷悟,所以它不變;覺悟的時候,心性的體用是湛寂虛靈,迷惑的時候,心性的作用還是湛寂虛靈。」

  再說法界在哪裡?「法界根本沒有,前面講『無相無名』,這是真的」。「這個意思很深,要很細心的體會,你能體會到一分,你就有一分受用,體會到兩分,你就有兩分受用,這是真正做功夫,世間人講真正做學問。」「真如本性不隨迷悟,可是它在起作用的時候,悟就顯了」,就顯現出來,「迷了就不顯」,不是說悟了它就有,迷了它就沒有、就消失了,不是的,都一樣在,只是一個顯一個不顯。「這種說法很難講,佛法講迷了就是失掉」,失掉是比喻的話,不是真正失去,真正失去就沒有了,這不是真的,是比喻的,真的怎麼會失掉?「楞嚴會上世尊告訴波斯匿王,真心自性就在你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真心自性在我們的六根門頭,天天在那裡放光動地,但是我們不知道。「這是說明雖迷它並沒有失掉,所以我們叫迷失,你不認識它等於失掉了。」就在眼前,但是我們就不認識、我們不知道。但是雖然迷,它還是照樣起作用,在眼是見,在耳是聞,在鼻是嗅,在舌是嘗,在身是觸,在意是法,「悟是這個作用,迷還是這個作用」。「可是迷悟,你的感受不一樣,悟是清淨、平等、覺,迷恰恰與這個相反,迷是污染、不平等、不覺。」

  「古德這句話是真話,『虛空世界,悉我自心』,自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前面講一念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一念自性。這個意思在夢境當中比較容易體會,你在作夢的時候,整個夢境豈不是一念自性變現的?」離開我們的自性,夢從哪裡來?「整個現象就是一念自性」。「我們自己悟入,自己天下太平」,沒事了,「會不會受別人的牽連?不會。」別人會受牽連,為什麼會受牽連?迷失,迷的人受到牽連。「悟的人不受牽連,天下大亂他也不亂,世間污染他也不染」。「如果天下亂他也亂,世間染他也染,這個佛學了還有什麼好處?佛法可貴之處在此。」佛門都是用蓮花來表法,蓮花是從污泥當中長出來的,所以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它不受污染。覺悟的人他不受污染,迷的人他受污染。「所以這是九法界眾生一定要學習的」,必須要接受佛陀教育,你才會開悟,你才能明瞭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他的話說得正確,只有真正懂得的人才曉得,不懂得的人不知道,社會大眾不了解佛法,把佛法看輕了,哪裡會曉得佛法這麼重要。這個世間問題很多,大家都在思考想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不能解決,然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佛法,但是他不知道。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它真實不虛。我們怎麼學習?就在日常生活中細心去體會,漸漸的落實,作法就是用《無量壽經》經題的『清淨平等覺』這個原則。我們以清淨心、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你自然就覺悟。我們今天功夫使不上力,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還沒有用清淨心、平等心。所以經本展開在面前意思透不出來,不但經本意思透不出來,古大德註解擺在面前意思也透不出來。你要問什麼原因?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一切人事物沒有用清淨平等心,你果然用清淨平等心,你就覺悟了,一展開經本就是無量義。」「別說佛經、註解無量義,你拿小朋友念的幼稚園課本」,小貓叫、小狗跳那也是無量義,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義。「這是因為沒有一法不與湛寂虛靈相應」,沒有任何一法離開湛寂虛靈的,都是在這裡面。

  「在《華嚴經》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兩句話,這部經上只講八個字。《中觀》裡面講十六個字,加上『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意思就更明顯了。諸位仔細想想,這還是湛寂虛靈,意思完全相應,只是說法不同。」「從另一個方法來講,只要我們聽清楚、聽明白,契入了,就入解脫門。」解脫門我們現在都念卸,解脫門。「『解』是把我們的迷惑解開,『脫』是把我們一切的虛妄脫離,這就是入佛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

  「這一段是說明法界的起源,法界從哪來的,我們要搞清楚。」現在世間許多科學家講的都是隔靴搔癢,實在講用隔靴搔癢還差太遠太遠,「他們所講的連邊際都沒有摸到,怎麼能解決問題,只給世界帶來更多的麻煩、更多的糾紛」,更複雜。佛講得沒錯,這就是沒智慧、愚痴,科學家很聰明,但是沒智慧、愚痴,這是沒有智慧之過。沒有智慧你就解決不了問題,用世智辨聰,問題愈解決愈麻煩、愈複雜。好,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底下這一段文字比較長一點,我們把這一段念下來︰

  【考善惡報應並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貫諸法。】

  「這是佛陀教學的原理。」善惡報應都是我們迷惑的心,善惡報應也離不開我們的一心。

  【故我佛法門,惟以心為道也。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

  「這是《華嚴經》的一首偈」,偈頌,「這首偈很有名,古大德時常引用,不讀《華嚴經》的人,也有很多人知道這首偈」。

  【起信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相。】

  『摩訶衍』,「是梵語,翻譯作大乘」。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此意也。】

  我們再看下面:

  【是則地藏菩薩所云,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者,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門之指爾。】

  這一段是地藏菩薩講的,這段經文是出自於《占察善惡業報經》,文到這裡是一段。「這段是說佛法的根源。」「佛憑什麼說法、依據什麼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佛法的根據」,就是理論的根據。「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我們講經說法是根據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無量無邊眾生說種種法,也離不開這個原則,佛佛道同。「佛家教學理論的淵源」,你要把這個源頭,就是這個淵源認識清楚了,「你才承認佛家所講的法是正法」,正確的,「對這個正字的標準你才會有個概念」。「我們講佛法是正法,邪正的講法」,邪是偏邪、偏差,正是正知,正確的,「邪正的標準在哪裡?此地文字不多」,但是跟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就是正確的,我們現在講正確的宇宙人生觀,觀念正確。

  『考』,「是考察,仔細去觀察」。『善惡報應』,「十法界裡面的事情」。『並是惑心』,「惑就是佛法講的無明,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無明變現出來的。」「所以破無明才見法身,才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

  「可是說這些話,我們要懂得它的真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些話你不能坐實。」如果你坐實,真的有個十法界可以超越,真的有個一真法界我們可以得到,那又錯了。你存這個念頭,永遠出不了十法界,永遠不能契入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要從語言文字裡面體會它的真實義。古大德常講,弦外之音,意在言外。「實在講,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一真法界,這個說法眾生聽到會嚇到」,這是跟大家講真話。實在講,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前面都講得很清楚了,關鍵迷悟,你迷了就變十法界,悟了就是一真法界。悟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了,一真法界就變十法界。「前面講『無相無名,絕思絕議』那是真的,但是我們凡夫聽了這個說法,哪個不害怕?我們怎麼辦?」他體會不到,他心就慌了,「佛的說法善巧方便,高明!有六道、有十法界、有一真法界,這是對初級、中級而說」,這叫方便說。但對最高層次的就不是這個說法,「雖然也是這個說法」,但是那個意思是不一樣的。「這是無明變現的」,也就是說你迷了才有這個現象出現,悟了就沒有這個現象。

  『既本一心而貫諸法』,「這是原理」。「諸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是一念自性變現的,這就是『一心而貫諸法』,因此諸法哪有不圓融的道理?你說你不能度外教,你不能度邪惡,沒這個道理。為什麼外道、邪惡都可以度?佛菩薩能降伏毒龍,毒龍是什麼?貪瞋痴。為什麼他們遇到都沒有困難?他懂得一心而貫諸法。」這句話我們聽懂沒有?「你只要用一心,所有一切法都貫通了」。「我們今天不能通,就是三心二意,所以不能通。」「一心現一切諸法」,一切諸法都一心所現,「大家知道,《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那是一心」,就是只有那個心,「一念自性」,只有那個心。那一念自性,「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現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一真法界都離不開這個心,「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念心性現的」。「我現在用一心,一念心性所現一切諸法貫通」,為什麼能夠貫通?因為都是我的心現的,心現識變的,自己現的當然通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全通了,一心就貫通」。

  「佛法的修學,我們在古人傳記裡」,不要說太古的人,就是近代的,距離我們近一點的,也是天台宗的祖師倓虛老法師,他有一部書叫《影塵回憶錄》,早年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也印出來流通。「裡面記載一個晒蠟燭的和尚,他叫持律法師」,保持的持,戒律的律。「這個人到阿育王寺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拜了三年他就悟了,一切就通了。」「他是沒有智慧、沒有念過書,其笨無比的人,在道場沒有人瞧得起,後來居然能做講經說法的法師,他為什麼會有這個能力?三年拜佛一心現前,一心能貫諸法,所以一切經典他拿到手上沒有困難,他都通達。」古代禪宗惠能大師他也是不認識字,聽客人念《金剛經》,聽客人念《金剛經》他是大悟,還不徹,還沒有徹。後來到黃梅參五祖,做了八個月的苦工,五祖再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貫通了。我們展開《金剛經》,五祖給他講多長的經文?大概也不過四分之一,四分之一都不到,沒有講多少他就明白貫通了,他言下就大徹大悟,五祖說可以了,後面不用講了,你全通了。「為什麼?一心。他平常對人、對事、對物就用清淨平等心,所以一聽一接觸,他就明白。」

  「我們今天修學,什麼最重要?一心最重要。特別是修淨宗,《彌陀經》告訴我們,我們修學的目標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淨宗的功夫就這兩句話八個字。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心不亂就跟湛寂相應,心不顛倒就跟虛靈相應,它會讓我們功夫得力。」「你明白了就能放得下」,放得下是放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放下三心二意」。「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放下?對於這個道理沒有透徹,不知道。這裡面的真實利益,你要是明白清楚了,則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會用一心,你會用真心。所以我們才真正了解,修學的關鍵在乎你會不會用心,這個心是講真心、是講一心,一心裡面所含的內容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講法很抽象,我們很不好懂,我們初學必須要把它的綱領抓到。」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提出修學的綱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大家好懂。它還有個下聯,這是上聯,下聯是什麼:「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上聯可以說是我們的自性、性德,下聯是修德,性德要透過修德,性德才顯露出來。我們本來就是真誠,就是清淨,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無一物,本來它就是清淨的,但是我現在迷了不知道,本來清淨又變成很不清淨,關鍵在迷悟。所以「這十個字在一心裡面,而一心是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對人對事之中」,這十個字要落實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諸位要曉得,這十個字是一貫的,正是《華嚴經》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說我們講一個真誠,真誠裡面它就包含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講到清淨,就有真誠,就有平等,就有正覺,就有慈悲。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開合不同講出來,雖然說了十個字,實際上是一樁事情。我們常常看到經上講至誠恭敬、至心,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用的語言文字有多有少,意思是相同的。「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無非是『一心而貫諸法』,所以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的知見是正確的,一點錯誤都沒有。」「佛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並不稀奇」,他們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裡面給我們講,真心本性,「箇箇不無,人人本具」,每一個人都有,一切眾生都有。《華嚴經》佛成道第一句話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德能相好。後面又講了一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眾生就是有妄想執著,所以不能證得本來的智慧德相。那現在的功課就是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你本來的智慧德能它就現前了。所以佛知見正確的,一點錯誤都沒有,佛告訴我們這個事情,大家都有,大家都有同樣的智慧德能。佛並沒有說天下只有我一個有智慧,你們統統沒有,我很高,你們很低,佛不是這麼講的,佛是講大家都跟我一樣的,我有你也有、他也有,我悟了,你現在還在迷,你不知道。我悟了,覺悟了,也沒有增加一點點,也沒有比你多;你迷了,你也沒有減少一點點,你的智慧並沒有比我少一點,我們完全是平等,真平等。所以你不學佛哪裡會平等?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怎麼平等?世間人講平等平等,想是要平等,但是實際上做不到。學了佛才知道什麼叫平等,真正是平等,一點不假,真實不虛。佛沒有高下心,沒有說我高你們低,主要是他覺悟了,大覺了,他認識到這個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我們迷了,雖然迷,並沒有失去;雖然悟,他也沒有增加一點,不增不減。《心經》我們不是常念嗎?「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是說明我們每一個眾生的自性跟諸佛是一樣的。

  「所以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心態,就是這五句十個字。處事待人接物在事相上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八字,我們用『念佛』做總歸結,為什麼?不念佛,你不能得到真實究竟。怕的是你再一次生死,一個隔陰之迷又迷惑了。我們如何能保持不再迷、不再退轉,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到極樂世界。能不能去?決定能去。為什麼這麼有把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一心貫之。」中峰國師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那怎麼不能去?信心充滿了。「回到極樂世界我自己的家」,自己的家怎麼不能回去,肯定可以回去的。「如此,你信心才會足,你才能決定往生。」「一般人不能往生」,就是不相信阿彌陀佛那就是我的家,「那是阿彌陀佛的家,不是我的家,恐怕阿彌陀佛不讓我去,我自己造的罪業太重,恐怕阿彌陀佛拒絕我」。他懷疑,他有懷疑的念頭。所以我們念佛法門,第一個就是要不懷疑,再來不夾雜、不間斷。第一個懷疑信心就打折扣,半信半疑,自己造成障礙,「不是阿彌陀佛不歡迎」。阿彌陀佛,你看《觀經》五逆十惡他都要接引他去西方,你說我們罪業重,還不至於造到五逆那麼重的罪。關鍵在信,這個信難!為什麼難?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自己產生疑惑,造成的障礙。自己想:罪業太重,恐怕阿彌陀佛不歡迎,自己也不敢去,那是阿彌陀佛的家。這沒辦法,佛也不能勉強,你不願意去,佛也不能代替、不能勉強,這些都是自己的事情。所以這些道理、事相,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一心而貫諸法」,佛就是憑這個來講經說法,這是佛講一切經論的理論依據,就是依據這個來講的。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段。下面,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