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一一調停,隨宜而入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21/2/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35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地藏經》玄義,請大家翻開《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七頁,我們還是從倒數第二行看起,再把上一堂課講的地方我們再複習一下。這個地方就是青蓮法師給我們提出「十乘觀法」,就十種觀照的方法,這是天台宗修行重要的綱領。前面四條,第一個是「觀不思議境」,就是觀察不思議境界,第二是「真正發菩提心」,第三是「善巧安心止觀」,第四「破法遍」。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第五,就是十乘觀法第五,「識通塞。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上一次我們這段還沒有學習完,我們講到「塵沙無明」。塵沙惑,塵沙是形容比喻很多,像灰塵、像沙一樣。一粒沙、一個微塵就代表一個惑,這是給我們形容惑非常多,像塵沙那麼多,可以說無量無邊,非常多,所以稱為塵沙惑。塵沙也就是說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都迷惑了,不了解,這個是三種煩惱(三種惑)第二個。第一個是見思惑,那個比較粗重的見思惑,見惑、思惑。見惑、思惑斷了,要斷塵沙惑。斷見思惑破煩惱障,斷塵沙惑破所知障,破無明那就明心見性了。無明惑是根本,前面這兩種惑都是從無明惑發展出來的,無明惑是根本,這個無明就是妄想,起心動念。塵沙、無明比見思惑要難破,因為見思惑比較明顯,塵沙、無明我們一般人覺察不到,所以要破除,難度也就比較高。

  要用什麼方法?一心三觀。塵沙惑多麼複雜,太多了,數量很多,只有一心能對治,一心才能對治塵沙惑。怎樣得一心?在我們淨宗,我們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我們淨土宗用的是這個方法。一心不亂,《彌陀經》裡面教導我們,持名念佛的目的在哪裡?我們淨宗同修常常念《彌陀經》,在《彌陀經》佛給我們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段經文也就是我們打佛七的根據,打佛七就是根據這段經文。打佛七的目的在哪裡?要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心就不顛倒。一心不亂破塵沙惑,心不顛倒破無明惑,就用一句佛號,這個方法妙絕了,只要老實念,你就一直念下去,老實念。

  所謂老實,就是念佛當中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如果信心當中有懷疑就夾雜懷疑,就不是真信。有懷疑、夾雜、間斷,佛號常常忘了。這個不間斷,不是說像念佛機一樣二十四小時念不停,口中佛號念不停,大概沒有人能有辦法這樣念。出聲念是有時間性的,而且要看什麼環境,一般就是在佛堂裡面,念佛堂大家共修,這個時候可以出聲念。其他的時間自己一個人要出聲念要看環境的,比如說你在公共場合,周邊都不是學佛的人,他聽我們念佛,可能他生煩惱,就會來給我們阻止。所以這個時候只能默念,或者金剛念,別人聽不到聲音。在心裡念佛,心裡老是有這句佛號,就是時時刻刻繫念這句佛號,這個就叫不間斷。晚上睡覺,那就睡著了,睡醒過來,心裡趕快提起來,這個也是不間斷。就是心裡上你老是有這句佛號,沒有給它忘記,雖然在口中沒有時時刻刻在念,但是心裡你掛念著佛號,老是有這句佛號沒有忘記,這個就符合不間斷的原則。這不間斷,不能誤會以為像念佛機這樣,那哪個人有辦法!這個我們要明白。

  所以你念佛,這句佛號念的當中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夾雜這些妄念,沒有夾雜一些其他的妄念進去,也就老實了。夾雜、間斷,這個念佛功夫就不得力。所以老實它的標準就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就老念,老實念下去。只要這麼一直念下去,自然有水到渠成的一天。最高的目標就是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破無明了,最少破一品無明,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跟教下大開圓解(圓教初住位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境界是相同的。教下有教下的方法,禪宗有禪宗的方法,密宗有密宗的方法,淨宗用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所用的方法不一樣,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同。根據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淨宗比宗門的成就還要殊勝,為什麼?因為淨宗你念這句佛號能得到一切諸佛護念,得到一切諸佛的讚歎,一切諸佛都勸導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眾生依照《彌陀經》來修,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十方諸佛都讚歎、都護念,那當然這個成就,就殊勝了。所以這個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淨宗用這個方法來修就通了。

  這一段介紹出來了,我們再做一個總結。我們要修道,這個道,像道路一樣,這個道是指方法、門道,如理如法的修學,這個就是道。依照這個道來修,要放下愛、取、有,這個要放下,了解愛取有的事實是不可得,我們對人事物生起了貪愛,生起這個貪愛就要去取得、就要佔有、就要控制,這個就是愛、取、有。我們凡夫就是有這個煩惱、這個業因,實際上這些是了不可得,它是一個幻想而已,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實際上我們是得不到的。《般若經》講得很清楚,「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無所有就是這一切法它本來沒有,是一個幻相,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現出來的一個幻相,虛妄的,不是真的,所以無所有。不可得,你在這虛妄相當中你得不到,你也無法佔有,無法控制。像我們這個身體,我們也做不了主,無我,你不能主宰,你得不到的,它是虛妄的、它是無常的,變換無常的。畢竟空,它本體就是空的,什麼也得不到,在這個事實得不到的境界裡面,我們想要去得到、想要去控制、想要去佔有,就冤枉造業、受報,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愛、取、有放下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沒有繼續製造這個業因,六道輪迴的果報那就沒有了,沒有製造六道輪迴的因。所以輪迴心造輪迴業、受輪迴的報,就是因為我們有愛、取、有。所以這個決定不是事實。

  《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這個三心不可得,說明你能得不可得。諸法緣生,緣生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凡是因緣生法這些事物都沒有它自己的本體,它是很多緣這樣聚合起來產生的一個現相。所以它當體就是空,它沒有一個實體,當體是空,它是因緣和合現的相,所以了不可得,你所得的不可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現在講一切人事物,整個宇宙,皆不可得。世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所以佛在《金剛經》才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我們能得的這個心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你要能得到的這個心,我們想要得到什麼、得到什麼,我們想要得到什麼的這個心這叫能得之心,了不可得。因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說心在哪裡?你說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你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了;未來,未來還沒到,在哪裡?所以三心不可得。你能得的心不可得,外面的這些境界所得的也不可得,佛法不可得,世間法不可得,統統不可得,事實真相是這樣。所以佛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可得」三個字,在《大般若經》裡面世尊說了上千次。一部《大般若經》看完了,我們記性不好,特別年紀大的人記不住,一遍看完之後什麼也不記得,但是「不可得」三個字會記得,這個會記得很牢固的。為什麼?世尊講得太多了。就是你看一遍,雖然看一遍,但是世尊講不可得講了一千遍,你這個印象就落了一千遍。因為它這個是一直重複的,到處都看到佛說不可得,遍數看多,印象深刻,就不會忘記了。知道不可得,那還打什麼妄想?愛、取、有就要放下。

  我們讀《了凡四訓》,袁了凡為什麼心那麼清淨,沒有妄想?他知道不可得。他是什麼?他是相信命運,他不是通《金剛經》,他的命被人家算定了,想也沒用,他知道想是打妄想,不可得,你打妄想也得不到。你所得到的是命裡所有的,命裡沒有怎麼想也想不來,他就乾脆不想了,他心就比一般人清淨了。一般人命裡沒有,他還想盡辦法要想得到,結果還是枉費心機,什麼也得不到。所以袁了凡他這個清淨不是真正清淨,所以過去家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袁了凡先生是標準的凡夫。我們是凡夫,我們都還不夠標準,為什麼?他知道命運,他認命,我們不認命,所以他比我們標準。為什麼叫標準凡夫?隨順命運走,完全不能改變命運,宿命論,這個是標準凡夫。

  我們今天從哪裡下手?放棄對世出世法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我要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要佔有,要去掌控,這個念頭如果不肯捨棄,這一生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包括我們淨土法門也不能成就。你放不下身心世界,你怎麼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關鍵在信願之有無,要真信,真相信有極樂世界,自己真願意去,真願意去就要願捨娑婆,願取極樂,那才是真正發願。不能說我又不想離開娑婆世界,我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腳踏兩條船,你到底坐哪一條船,這個總是要一個取捨。捨就是放下了。所以如果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不肯捨棄,真的,你修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因為佛法不管修哪個法門,總的綱領就是看破放下。看不破、放不下,為什麼不能成就?這裡講堵塞了,塞住了,像水管塞住不通了。你學佛法,憑自己的聰明伶俐,說得天花亂墜,將來應該墮三惡道還是墮三惡道,在六道輪迴還是照樣六道輪迴,沒有什麼成就可言。

  我們一定要懂得從哪裡下手,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對於現前來講是「一門深入」,一部經深入,發掘這一部經裡面所藏的義理,我們走的是這條路。這部經的義蘊、它的義理,若是被你發掘出來,一經通則一切經通,你的問題就解決了,你樣樣都能通達,這點很重要。深入經藏不是說叫你去把整部《大藏經》都搞通,你一生也搞不通。而是要你選擇一部經去深入,選擇哪一部經?在理論上講,任何一部經都可以,因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經都是從如來自性流露出來的,都跟自性相應,你只要從哪一部經切入進去,都通達自性;通達自性,整個就貫通了。一切經不離自性,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這個原理你只要一個點進去,就全通了。好像一個圓周,你在任何一個點進去,達到裡面中心,整個你就都通達了。所以任何一部經都一樣。可是我們也一定要考慮自己文化水平跟生活狀況,我們的生活環境,哪一部經典、哪一個法門我們自己修學起來比較方便,不太吃力,障礙比較少,這就容易修學。因為經典很多,有一些經典它要長時間,它要一定的環境,如果我們沒有那個條件,我們就沒辦法來修了。所以經典很多,因人而異,選擇我們自己方便學習的,對我們生活、工作、家庭環境沒有影響的,這樣來修就方便了,障礙就比較少,就容易修學。其他法門也都好,如果各人的因緣不同,他有時間,他生活沒有問題,他的環境好,當然他可以選擇適合他這些條件的經典來修學,這個是各人因緣不一樣。

  在末法時期,往後還有九千年,諸佛都是讚歎淨土。佛在《法滅盡經》裡面給我們預言,將來經典都沒有了,一萬二千年佛法就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是《無量壽經》、《彌陀經》多留一百年,《無量壽經》跟《彌陀經》是同部的,多留一百年。可見得那個時候的人根性比我們現在差太多太多,說明所有的佛法都不起作用了。那個時候有人遇到《無量壽經》他還能得度,可見得《無量壽經》是治末法時期眾生最嚴重的病,最後面的。《無量壽經》滅了之後,剩下什麼?剩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那個時候還能念佛也能得度,那個時候的程度,人的根器就是這樣,他能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法師,可見得末法得度只有靠《無量壽經》,淨土法門。《無量壽經》、「阿彌陀佛」也沒有了,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了。

  沒有佛法,眾生怎麼辦?佛在《地藏經》講得很清楚,他的法滅盡之後,就把教化眾生的責任囑咐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負責教化娑婆世界這些眾生。一直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降到我們人間示現成佛,這個當中的階段,就由地藏菩薩代表佛來教化眾生,可見得《地藏經》是在滅法之後。地藏菩薩教眾生什麼?教《地藏經》。《地藏經》教什麼?教孝親尊師,就是《觀經》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教這個。教這個人天善法的基礎,做為將來彌勒菩薩下生人間,超越輪迴,圓成佛道的一個基礎,可見這個基礎我們不能疏忽。在我們現前還是末法,所以確實《無量壽經》,念佛法門比其他法門要方便,特別我們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一句佛號沒有任何障礙。有同參道友,在一起可以共修,可以念出聲;沒有同參道友,一個人老實念也能成功。你在家庭裡面,一家人不念佛,你念佛人家聽了討厭,聽了生煩惱,我就不出聲,心裡默念也沒有障礙。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我們在海賢老和尚的光碟看到,文化大革命不允許念佛的,你念佛念出聲被聽到,你就會被打得半死,不能念。不能念有沒有妨礙海賢老和尚念?沒有!他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人家不許念,在心裡默默的念,心裡默默念他聽不到,所以沒有妨礙。你不讓我出聲,那我不要出聲就好了,我心裡默念,你也聽不到,沒有障礙。所以這個法門方便。

  佛號怎樣能念得相應,大勢至菩薩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換句話說就是放下萬緣。在打佛七的時候,主七師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個就是都攝六根。把六根攀緣外面六塵境界這個心收回來,不要再去攀緣外面的六塵境界,叫都攝六根。提起一句佛號,這句佛號是淨念,淨念相繼。眼不貪色,耳不貪音聲,舌不貪口味,乃至意不貪諸法,這叫都攝六根。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耳根圓通章」是《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的其中一個圓通。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反聞聞自性」,就是都攝六根,他用耳根做一個代表,我們耳朵的功能就是聞外面的音聲。我們一般凡夫都是聽外面的聲音,觀音菩薩他聞聲跟我們不一樣,他反聞,我們是往外聞,「這個聲音是什麼?講這個話在罵我」,我們是往外聞。他是不管聽到什麼聲音他就反過來,聞自性,聞性。就是耳聞外面的音聲,觀音菩薩他不去聞外面的音聲,聽到有聲音他就反過來,收回來,聞自性。自性清淨寂滅,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是非善惡什麼都沒有了,因為那些都是假的。我們凡夫不知道,總是去聞外面的,問題就很多了。淨念相繼,淨念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佛就是這三個原則,這個就叫淨念。如果你有夾雜妄念,又有懷疑,又間斷,這個就不是淨念相繼。偶爾有一、二個淨念也不錯了,因為偶爾有一、二個淨念,也是後面淨念相繼的一個基礎、一個根本。就是你偶爾有一、二個淨念,你這個把它延伸下去,繼續下去,相繼就是繼續下去,不要間斷,這個叫相繼。偶爾我們也會有一、二個淨念,但是不能相繼。但是偶爾有這一念的淨念,那也很可貴了,我們就是要這個功夫再提升,不斷的繼續下去。

  由此可知,淨念相繼跟都攝六根關係非常密切。我們今天淨念相繼為什麼做不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收攝六根,我們六根總是攀緣外面六塵境界,所以我們功夫不得力。眼貪看外面的色相,耳貪聽外面的聲塵,六根攀緣外面的六塵,所以功夫就不得力。這是我們必須明瞭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明白之後,眼放下色塵,耳放下聲塵,鼻放下香塵,舌放下味塵,身放下觸塵,意放下法塵,這個六塵放下了;六塵放下了,然後淨念相繼,這樣繼續下去自然就成就,功夫也就得力了,往生才真正有把握。所以能修六度是智慧,一心三觀更是高度的智慧,這樣我們才有能力超越十法界,通如來的果地。不僅是菩薩,通如來的果地。這是以上講第五個。下面第六:

  【第六、道品調適: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

  這一條我們也不能細講,這個『道品』,三十七道品,『無作道品』,這個不能細講,細講時間很長。「道品」是指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這個道品佛在經論上講得很多,說得很多,《彌陀經》上也說到,我們念《彌陀經》念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那個就是三十七道品。《彌陀經》上蓮池、蕅益大師註解得非常詳細,也註得非常微細。《彌陀經》在我們中國佛教,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另外還有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三部是明末清初三位大師的著作,可以說是《彌陀經》註解的一個權威。特別是蓮池、蕅益這兩部註解是一個代表,蓮池大師用華嚴宗的十門開啟這個方式來註解《彌陀經》,蕅益大師是用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來註解《彌陀經》,各有特色。所以在註解《彌陀經》,蓮池、蕅益大師的註疏裡面對這個道品也說得非常微細。

  「無作道品」,這是分配在藏、通、別、圓四教,因為天台宗把佛的一代時教分為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藏教是從小乘開始,通教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別教純粹是大乘,圓教就一乘圓教,大圓滿。所以它有分藏通別圓。所以這個無作四諦,無作三十七道品,因為你這個四諦三十七道品,你配在藏教的四諦三十七道品、通教的四諦三十七道品、別教的四諦三十七道品、圓教的四諦三十七道品那不同的,名相是一樣,但是那個層次是不一樣的。圓教是無作四諦,無作道品。無作四諦,無作三十七道品,這個都是屬於圓教。天台大師把四諦道品配在四教。我們通常都以為四諦與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人修的,阿羅漢他們修的。天台大師告訴我們:小乘所修的四諦叫生滅四諦,生滅法,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是生滅道品,它有生有滅的,所以這個不同。所以四諦與三十七道品貫穿整個佛法,講到最後是無作,是圓教,無作四諦與無作三十七道品,這是大菩薩他們所修的。『一一調停,隨宜而入』,這就是隨順四教;換句話說,就是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是藏教根性就用藏教的方法來調,通教的根性則用通教的方法,別教就用別教的方法,圓教就用圓教的方法,「一一調停,隨宜而入」,都能夠契入。這一段我們雖然沒有詳細說,實際上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自始至終也全部都包括了。四教的根性,眾生根性不一樣,以及調停的方法,都散布在這部經之中。像我們一般講五停心觀,這個都有它的層次的。我們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一共有十三品,我們在這裡面都能夠學習到。十乘觀法從第二到第六,下面諸位能看到,這是中根的人,我們現在大多數同修是屬於中根的人。下面末後四條是對下根人說的,這個我們也不能夠忽略,我們雖然說中根,實在講,下根人修學的方法我們都還沒能做到。我們看下面:

  【第七、對治助開: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

  這個『對治』,『助』就是幫助、補助的。如果我們在修正道,修佛道很多障礙,我們現在講業障,對這個圓教的道理不明瞭,『不開』就是不開解,好像都被塞住一樣,聽也聽不懂,必須藉事相來助修、來幫助。底下講:

  【謂五停心、六度等。】

  這個要真幹!題目上這四個字,「開」是開智慧,我們一般講開悟。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智慧?要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開智慧?這個事情重要。『正道』,無論你所修的是哪個法門,你主修的那個法門就是正道。我們今天修淨土,現在講淨土五經,五經當中任何一部經,我們選擇出來做為一生的主修,一生修行依靠這部經論。現在我們多半選《無量壽經》,我們淨宗學會都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彌陀經》是同一部,對這個經裡面的圓理不明不開,這個圓滿的道理我們沒有開悟,究竟圓滿的道理我們沒有辦法明瞭。為什麼不明瞭?障礙太多了,我們現在講業障太重了。這個障礙來自於無量的妄想、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所以我們雖然在修學,依舊不能夠開悟。

  遇到這個情況怎麼辦?這個時候天台大師教給我們,你這個圓理不明,一定要在事上去修學,藉這個事來幫助我們開悟。他舉了一個例子,譬如『五停心、六度等』,「五停心」就是五停心觀,「六度」就是菩薩的六度,「等」就是還包括其他的,總的綱領就是講看破、放下。所以家師淨老和尚開始學佛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他什麼?教他看破放下。從凡夫地到成佛,修的其實就是看破放下。這裡智者大師舉五停心,這只是天台止觀裡面教導初學的人。而智者大師非常謙虛,他往生的時候,弟子們請教他老人家,您老人家今天往生極樂世界,您的品位到底是多高?大師很謙虛回答,他說因為我領眾管事,所以只證得五品位。五品位就是五停心觀,這個位次不高,往生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還沒有斷惑,只有伏惑。這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警惕,因為他是道場的主持,開山祖師,因為領眾管事操心,所以往生的品位也就犧牲了,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眾。換句話說,如果他不領眾,不管這些閒事,那他功夫品位就高了,決定不是五品位。我們想想,這個話什麼意思?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世間人爭名利,出家人也染上這個習氣,也在那裡競爭,你要是爭到手了,能不能像智者大師一樣是五品位往生?換句話說,這個裡頭含義很深,智者大師他是決定有把握往生,品位低一點沒有關係,有把握往生。如果我們連往生的把握都沒有也去爭,爭到之後自己繼續搞輪迴,甚至不幸還墮三惡道,那豈不是大錯特錯嗎?真的就不如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什麼地位、名望也沒有,人家念佛往生瑞相希有,真往生。所以智者大師表演給我們看,那是很深刻的一個教化,我們要能體會。

  尤其在這個時代,我們在二次大戰前幾年,看到當時的一些大德、居士所寫的文章,感覺到這個世間災難太多、太嚴重,就勸大家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的災難,社會之亂、災難之多,比五十年前不知多了多少倍,可是我們看看,有警覺心的人好像沒那麼多。由此可知,現在這個人心愈迷是愈嚴重,迷惑他才造業,迷是一切障緣的根本。我們想到這個地方,也就能體會到,在那個時代教導的人多,說法的人多,修學環境比現在好,換句話說,覺悟的人很多,在以前那個時代。現在這個社會誰教你?沒人教,也沒人講了。我們所聽到的,都是在爭名聞利養、都是五欲六塵,都在這裡頭做活計,你說怎麼得了!

  天台教觀的根本法,從哪裡下手?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下手。四念處是智慧,第一「觀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第四「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智慧,四正勤是戒律,從四念處改變我們錯誤的觀念,從四正勤有一個正確努力的方向,從四如意足覺悟到心安理得,這是通途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我們讀過,但是修學不得力,真的是這個地方所講的「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五停心、六度距離我們還太遠,我們從這個表來看,我們哪裡是中根?實在講中根是比較好聽一點,實在是下根,不但是下根,下根裡面的下根,下下根。人家下根從五停心、六度上著手,這個我們都還做不到,那不是下下根嗎?所以那個水平還要往下降,降到最低,不能再降。最低給諸位說,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福,這是最低的。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是基礎,這是最低的,這個比五停心就低很多,如果我們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沒法子了。所以今天我們修學,實在講從《觀經》第一福下手,基礎的基礎下手。現在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就是從這個基礎,最根本來奠定。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再往上提升,有這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的基礎,提升到修五停心觀就不難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十乘觀法第八,下一堂課我們再繼續來學習。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