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幽冥教主,慈悲之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0/10/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07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掀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一面,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我們將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內,以同體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釋迦文佛,特昇忉利天中,報聖母恩德,諄諄付囑以頻申。令向佛法中,獻少水少華,並脫幽途之苦。俾從大士前,能一瞻一禮,咸蒙勝地之歡。功莫京焉,義叵量矣。】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說本經的緣起,綸貫前面這個小序寫得非常好,段落層次清清楚楚,從法界的根源一直講到這部經的緣起。因為前面一段,敘說六道的由來,六道是眾生迷得深,造的業廣,果報很苦。」『是以』這兩個字,就是指這樁事情,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地藏菩薩發大慈悲心。這個地方稱為『慈王』,這是對於慈悲稱讚到極處,就是慈悲之王,意思是說,諸佛菩薩慈悲,地藏菩薩比諸佛菩薩更慈悲,是慈悲當中之王。何以見得?怎麼說是慈悲之王?『偏向幽冥界內』,「偏」就是偏重在幽冥界的眾生,「特別在罪苦眾生這個地區,他去教化」。罪苦的地方就是地獄,他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稱他為慈悲之王。

  『以同體慈悲,劫劫救援』,「劫劫」就是無量劫,一劫又一劫無量劫,永遠沒有止境的。「這一點,諸位同修已經不是初學,我們一定要曉得,任何一尊諸佛如來、任何菩薩,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都稱地藏菩薩,這個道理要懂。」像我們人間監獄一樣,有教誨師去,不管哪一個去都是稱他教誨師。所以這個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任何一尊佛菩薩都會到地獄教化眾生,到了地獄都是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到地獄去度眾生,他也叫地藏菩薩,阿彌陀佛到地獄度眾生,他也叫地藏菩薩。任何一尊佛菩薩到地獄度化眾生,都稱為地藏菩薩,所以地藏菩薩這個名號是通名,不是專屬哪一個。你看《地藏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婆羅門女她發這個願,她是地藏菩薩;光目女為她母親發願,她也是成為地藏菩薩;還有一個大長者子他發願,成為地藏菩薩;兩個國王其中一個國王「眾生度盡,方成佛道」,他也是地藏菩薩。所以地藏菩薩這個名號是通名,不是指哪一個人專有的名號,是通稱的名號。所以從這裡才真正體會到「法門平等」、「萬法一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如果現前這個時代,任何佛菩薩到我們娑婆世界來示現作佛,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佛,不能用其他的名號。為什麼?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怎麼建立的?是因眾生根性不同而建立的,是針對教化眾生來建立這個名號,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的眾生而建立的。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在我們現前娑婆世界此時此處成佛要稱作釋迦牟尼?我們看看現前我們地球上的這些眾生,「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不知道愛護眾生」,特別喜歡殺生,「不曉得敬愛別人,所以名號要用釋迦」。「釋迦」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能仁,能夠行仁慈的人,「能仁慈的待人接物」。過去在新店,現在還有,明乘老法師他建立一個能仁家商,現在還在,就是取釋迦這個名號的意思。「此時此處的眾生心不清淨,濁惡到了極處,所以用牟尼。」我們看看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心清不清淨?濁惡污染,造惡業到了極處,所以用牟尼。「牟尼」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寂默,寂默就是心清淨的意思,沒有污染。所以名號是因應眾生而建立,不是說菩薩他自己喜歡這個名號,沒有這個意思,佛菩薩他不執著,心裡什麼都沒有,他怎麼會喜歡哪個名號。「所以名號是度眾生的」,一個名號的建立是度此時此處眾生用的。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任何人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都稱地藏菩薩,都是地藏菩薩的分身,如果我們發願到地獄度眾生,也是地藏分身」,我們也是地藏菩薩。

  「這在在處處顯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不但理上是一體,事上也是一體。大經常講『迷悟』,諸佛菩薩悟,就是悟這個事情,一切凡夫迷,也是迷這個事情。」「這樁事情沒有迷悟,理沒有迷悟,事也沒有迷悟」,理跟事都沒有迷悟,「迷悟在人」,在自己。我們對這個讚歎意思從這個地方就可以明白了,「這是特別的悲願,不忍心看到眾生苦,見到眾生苦,就得想辦法幫助他離苦得樂,所以地藏是『偏向幽冥界內』」,特別慈悲,因為他們在地獄眾生是最苦的。「我們要問,地藏菩薩在幽冥界內度化眾生」,在地獄度化眾生,「人間來不來?」是不是地藏菩薩只管地獄,其他道就不管?會不會來人間教化眾生?只有指出地獄道,其他道都沒有?其他道有沒有?實在講到處都有。「幽冥界內都這樣慈悲」,最苦的地方都去了,那其他法界、其他道的眾生,他哪有不去教化的道理?所以發的願都是一切眾生,這是全都包括了。所以最苦的地方都要去度化,那其他地方當然都包括在裡面了,這跟觀音菩薩一樣。「菩薩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菩薩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與我們同在,「時時刻刻在我們周邊,我們是肉眼凡夫不認識,辜負佛菩薩的恩德,這是真的」。

  「從哪些地方能見到?如果從顯著的佛菩薩形像」,佛像、菩薩像我們都常常看到。「你見到佛菩薩的形像,佛菩薩就在;你看到佛菩薩的經典,佛菩薩也在;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些人,別人勸你行善」,那個人又何嘗不是佛菩薩示現?「如果我們自己的機緣成熟,這就是經上所講的『冥感冥應』。我們的機緣成熟,確實很多人自己不知道,如果不是機緣成熟,你怎麼會遇到殊勝的緣分?現在人講『機會』,你怎麼會遇到這麼好的學佛機緣?從這些地方就知道,緣成熟了。而佛菩薩感應,實在講是不可思議!」「往往感應是佛菩薩不思議威神加持」,加持在每一個人身上,「給你說幾句話,時間只有幾分、幾秒鐘,而那幾句話,說話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怎麼說出來的,那就是佛加持」。「這種情形,講經的法師大德這個感觸特別明顯。」你說那些六道的鬼神他都能夠附在人的身體,佛菩薩哪有說沒有這種能力?但是佛菩薩藉人的身體講幾句話不露痕跡,你感覺不出來。所以有時候我們聽到,有個人他平常也不怎麼樣,怎麼今天突然講了幾句都滿有道理的,那就是佛菩薩的加持,講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我怎麼能講出這些。這個現象,上講台講經說法的法師就特別有這些經驗,特別明顯,所以講經都要求佛力加持。

  這個過去也有例子。民國初年,天台宗祖師諦閑老法師他講《圓覺經》,「那個時候有江味農居士、蔣維喬居士,這都是民國初年在家學佛傑出的人物」。江味農老居士,你看他一生用在《金剛經》,所以他有一本《金剛經講義》,我們淨老和尚有把它做節錄,最近也跟同學在分享學習。另外一位蔣維喬居士,蔣維喬他也是佛門的在家大德,他也有出書,就是《靜坐須知》,以前我在家的時候有買過,這些人都是民國初年在家學佛傑出的人物。「這些人聽經,一面聽一面寫筆記」,把諦老講的東西記下來,有好幾個人都一起記,「記下來交給江味農居士整理,以後就出版一本《圓覺經親聞記》」,諦閑老法師講的。我們看那個序文,他們整理出來之後送給諦閑老法師看,諦閑老法師看了,這好!看了之後他就說:「這是我講的嗎?」他自己都不曉得。「這是什麼原因?在講台上佛力加持,他說出來自己都不曉得,這真的一點不假」,這都是真的。

  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常常在講席當中勉勵同學發心講經,也不要擔心我們凡夫不會講,就是求佛力加持。我們淨老和尚他自己也都有這些經驗,跟大家講這些也是真實話。家師淨老和尚過去常常講,他上講台那麼多年,他自己怎麼講的他下來真的不知道,講完之後問他講什麼他也不知道,不曉得。講經之前也沒準備,他也不知道怎麼說出來的,這個就是非常明顯的佛力加持。「我們在講台上兩個小時,絕不是兩個小時從頭到尾都加持,不可能有這個現象」,就是你在講這個當中有幾分鐘的加持,「頂多不過十幾分鐘的加持,時間都不長」。所以大家聽了很歡喜,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不是我有能力,是大家機緣成熟,得佛力加持,藉我這個身,透過我這個身體,佛菩薩加持讓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佛力加持每一個講經說法的人,都有這個經驗。從這裡我們才曉得,日常生活當中碰到,我們在關鍵的時刻、困難的時候,「遇到人給我們講幾句話,我們聽了豁然貫通,這是佛力加持」。「你不相信,再問,你怎麼會講出這話?他也不曉得。」所以才知道,諸佛如來常在我們周邊,慈悲到了極處。

  「他們是『同體慈悲』,我們哪裡曉得同體?」我們凡夫大概只知道自己,「貢高我慢,總是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尤其是出家人,從前人說方袍大袖一穿,『方袍大袖』指海青」,穿下去感覺就好像比人高一等。高到哪裡去?高到三途去了。這不是德高,是造業高。「諸位要曉得,貪瞋痴慢是根本煩惱,瞧不起別人」,是增長煩惱。「出家人,別人尊重那是他的事情,我們在佛經看到,特別是在《華嚴經》,《華嚴經》是根本法輪」,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各個謙虛,尊重別人」。在清涼大師的科判裡面,科題是「謙己推人」,自己謙虛、推崇別人,「謙虛自己,推重別人」。「這是教我們,這麼多善知識」,每一個善知識都是這樣的表現,「讓我們有深刻的印象,自己要謙虛」。「我們讀《釋迦方志》、《釋迦譜》,這是古人給釋迦牟尼佛寫的傳記,在《大藏經》裡面。你看釋迦牟尼佛的為人,對於一個微賤的貧民,世尊對他都很尊重,不敢輕慢,遇到人家有困難,立刻起來就幫助他。老太太眼睛花了,穿針穿不上,釋迦牟尼佛看到,立刻接著幫她穿針,哪有輕慢人的道理?學佛愈學脾氣愈大,愈學脾氣愈怪,愈學愈傲慢,錯了!那是往地獄去。」

  「我們要留意,看看佛菩薩的行誼,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處事待人接物,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大用無方』,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學不得。」我們沒有智慧,沒有辦法學佛菩薩那樣的示現。「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的造作,完全是高度智慧的表現,決定是讓眾生得利益。」我們沒有智慧,要去學佛菩薩那個樣子,學得不像,「做出來之後讓眾生誤會,讓眾生生煩惱,這就錯了」。我們仔細看經典,「佛菩薩應付眾生、應付社會,多麼靈活、多麼活潑,在在處處令人歡喜」。「開放,開放得叫人歡喜」,就是開放人家歡喜;「保守,保守得叫人歡喜」。開放人家也歡喜,保守人家也歡喜,「什麼時候開放,什麼時候保守」,佛菩薩他們都知道觀機。「我們今天很糟糕,對於開放的人,我們保守,讓他討厭;對於保守的人,我們開放,也讓他不耐煩。」佛菩薩是用得恰到好處,「我們用錯了,我們不會用」。「為什麼不會用?沒有智慧,只曉得學那個模樣,不知道那個模樣該在什麼地方表演,表演錯了地方,這真正談何容易!」

  這一段,我們淨老和尚講《地藏經》,當時在新加坡淨宗學會講的,當時有很多國內的法師去。國內有一些在行事上,有的還是比較保守,到新加坡地區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所以我們看到淨老和尚他講了這一段話,知道他什麼時候講的、在什麼地方講的、對哪些人講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來,也是在教我們,佛法講契理契機,經的道理不能違背,但是你去教化眾生,要觀機。觀機就是每一個地區什麼對象、他的意識形態,他這個地區它是保守的地區,還是開放的地區,開放的地區有開放的做法,保守的地區有保守的做法,這樣你去弘法才能得到當地人他的歡迎。所以看了這一段我們就知道,這是針對當時這個情況、對象講的話,我們學習要學得活用,我們學到這些原理原則,自己要能夠活用。我們在什麼環境、什麼地區、對象是誰,我們掌握這個原則,靈活的運用,這樣就能夠契理契機了,這個都是智慧。

  當我們沒有智慧,智慧還沒有開怎麼辦?只有跟著老師,不能離開。「古人親近善知識,有親近很多年不離開,這是什麼原因?還沒有學到這個本事」,就是契理契機,觀機這個本事還沒學到,學到這個本事才能出師。這是我們在古德這些傳記裡面看到,有的人他親近善知識,他幾個月就離開了,他學會了;有的人他二、三年離開;有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不離開的。「不離開有兩種人:一種還沒有學到,一種已經學到。」「為了報老師之恩,感謝老師,不願意離開老師,依舊親近老師,這是表演知恩報恩;另外一個意思,幫助新來的同學」,以學長的身分來帶領新同學。

  我們總要細心,才能真正學到東西。「細心是一樁事情,真誠、清淨、慈悲是骨幹,一定要有真誠、清淨、慈悲心。」「慈悲心是愛心,我們現在講的護念、愛護、關懷、照顧,這都是慈悲」,這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我們今天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如果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不會再有分別執著,這個世界還會有什麼戰爭、人為的災害?全沒有了。為什麼有這些災難?不知道事實真相,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體的,在這裡分別執著,在這裡爭權奪利,這樣製造出來的災難,天災人禍。所以不知道自己跟一切眾生是同體,因此才發生許多矛盾。「發生誤會,發生衝突全是錯誤的,這就是迷惑顛倒。」我們看現在世界上的人類,真的都是迷惑顛倒,這就是佛經上講的「痴迷」,愚痴、迷惑,他不了解事實真相,在這當中爭來爭去,爭到最後大家同歸於盡。

  「痴迷眾生多,迷得很深,迷得很重,迷得很廣,諸佛菩薩很有耐心的去幫助他們。」迷惑的人多,《無量壽經》也講:「惑道者眾,悟道者少」,真的覺悟的人少,迷惑的人佔大多數。迷惑的人這麼多,佛菩薩都是很有耐心的去幫助他們,「最主要是幫助他覺悟」,這是主要的,「其他的幫助都是屬於枝葉、皮毛」。幫助他覺悟是根本,這是最主要的,「他一覺悟就成佛,就超凡入聖」。「悟什麼?悟同體。世出世間一切法,情與無情同一個法性,法性是體,能現能變,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所變,所現所變雖然不同,體是相同的」,稱為「同體大悲」。「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能與樂,「慈是與樂」,給與眾生安樂,「悲是拔苦」,他的痛苦幫他拔除,「也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這樁事情要怎麼做?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他的痴迷破了,苦就沒有了,他真正覺悟『同體』,樂就現前。這個樂就是佛經講的『大自在』,我們這部經一開端,世尊放光裡面『大圓滿』、『大自在』,那是真樂。很可惜的眾生迷得深,幾個人一聞佛法就覺悟?不能說沒有,但是太少了!」

  所以我們弘法利生一定要了解這個情況,不是說我們一講經說法,大家馬上都覺悟了,那是不可能的。過去方東美先生也告訴我們淨老和尚,他說在中國歷史上,你去查歷史有幾個惠能?惠能以前沒聽說一個,惠能大師以後到我們今天,也還沒有看到第二個,他是聽一次就覺悟了,而且那部經還是聽一段,還不是全部的。「他是在賣柴,聽人家念《金剛經》,就那麼短的時間,他一聽他就破迷開悟了,這個稀有!」家師淨老和尚剛學佛的時候(是方教授介紹他學佛的),方老師就勸他:惠能大師你學不到的,不能學惠能大師,你沒辦法學。因為家師他當初最早接觸的就是《六祖壇經》,《六祖壇經》看了我們好像懂了,看得津津有味,其實不懂,他就喜歡《六祖壇經》。方先生勸我們淨老先學法相,唯識法相宗(唯識學),李老師勸他學淨土,勸他先讀《印光大師文鈔》,我們淨老和尚後來回想起來,他們兩位老師講的確實有道理。

  可是他在當時那個時期,對於般若、對於宗門這些典籍語錄,他還是有很濃厚的興趣。現在還是很多年輕人很喜歡禪,特別在美國,學禪的很盛,但是你不是那個根機,你不能像六祖這樣。所謂是「一聞千悟」這種人是極少數,太少太少了,大多數的人都是中下根性的。「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根性」,要接受善知識的指導,「我們跟著他走,隨順他的引導」,我們就會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這樣的人就已經很難找了,「已經很不容易,這是做學生的態度」。現在學生幾個聽老師的,現在可能這個時代都老師要去聽學生的,所以對老師要有信心,我們學業、道業才會成就。「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對老師有信心。《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你將來證道的根源,是修積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能生一切真實功德,這是信心。」

  「如果我們對於善知識沒有信心,你就不必跟他學,為什麼?浪費光陰。」這個善知識縱然他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你對他沒信心,你跟他也沒用處,你學不到東西,這個也是真話。「如果這個知識,沒有什麼學問,也沒有什麼德行,如果你對他充滿了信心,他講一、兩句好話,你真聽懂接受了,反而你一生受用無窮。」這個知識並沒有什麼學問,但是他也有講一、兩句正確的、好的,你就能依教奉行,他對你就很大的幫助。你真聽懂接受了,雖然這個知識他沒有什麼德行,沒有什麼學問,但是他總是講對幾句話,你就聽那幾句去落實,依教奉行,那就很有受用了。所以信心重要!一個人成功失敗的關鍵,就在對老師有沒有信心。「所以不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敬仰的、最羨慕的,這個老師你不要跟他,你跟他真的是浪費精神與時間,這非常可惜!」「所以我們選擇善友要很慎重,固然有人跟我們介紹,我們自己還要仔細觀察」,然後親近才能得到大利。

  「你真正想學,善知識沒有不肯教的,這是說真話,方老師、李老師閒談當中都說得很多。一個真正有智慧、有學問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有傳人。」他傳給誰?這個學生可遇不可求。過去李老師也告訴家師淨老,「自古以來傳人不容易得,他說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到哪裡去找?這都得靠緣分」。「我們在古籍裡面看到,代代相傳,一脈相承傳下來,真正能傳法的人記載的不多」,就是他的法有人繼承傳下去,這個也不多。還有許許多多善知識,他一生遇不到一個傳人,他就走了,那他走了也就沒有了,這個也太多太多了。所以遇到真正肯接受的人,善知識哪有不全心全力去照顧、去幫助他?比照顧自己兒女還親切十倍都不止。這是什麼?法身慧命寄託這個人,比我們世間人傳宗接代看得重太多了。傳宗接代是一個家族的延續,「而這個傳承是續佛慧命」,續佛慧命才能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善知識他怎麼會不重視這個傳人?「但是學生到哪裡去找?找不到。」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這個真的都是要靠因緣,靠緣分。

  所以早年家師在世界各地方弘法,每一次回到台中蓮社,總是只有一個人在外面弘法,好像沒有助手。所以在那一段時間,家師每年都回台灣,回台灣他一定到台中去看李老師。看老師他就一定會勸請,請老師多多培養幾個學生(能出來弘法的人太少),讓在外面弘法有同學、有伴侶、有助手。李老師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家師大概說了十幾次,說了十幾次之後,最後有一次就聽李老師跟他講,他說:「好!你叫我培養學生,你幫我找學生,我來培養。」家師淨老和尚聽到老師這麼講,從此以後不敢再說了,因為他自己想想,我也找不到學生,到哪裡找?真找不到。「在這個時代,找一個百分之百服從聽話的學生,沒有,而陽奉陰違的學生很多。」這個也是事實。「李老師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八年,親自聽他講經說法」,最保守的估計也有五、六十萬人,這個人數也相當可觀。家師淨老在台中的時候,那個時候李老師在台中講經已經十年了,講經十年聽眾已經達到二十萬人。在那個時代沒有網路什麼,聽眾二十萬人那我們就可想而知,李老師他講經的那種攝受力多麼大。聽眾達二十萬人,這裡面有沒有學生?「經常跟隨他,接受他教導學習講經的也有幾十個人」,這幾十個人真正能傳他的法,找不到。

  我們淨老和尚他也提出在台中過去有周家麟老居士,周老居士已經往生了,還有徐醒民老居士兩個人。周家麟老居士已經走了,走了多年了,現在徐醒民老居士,我們老和尚在講《地藏經》那一年他七十一歲,二十二年前,今年(徐老居士還在台中)九十三歲了,底下還有沒有傳人就很難說了。現在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大家都公認徐醒民老居士,李老師的傳人;一個出家人,就是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以後是不是再有傳人這很難說,所以很不容易!你看禪宗達摩,他傳祖師禪傳到中國來,五代單傳,那還好每一代都還有一個。傳到第六代到惠能這一代,禪宗才在中國發揚光大,開悟的有四十三個。所以在《壇經》裡面講:「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五代單傳,可見這個傳人不容易。

  「我們要發心,什麼人發心續佛慧命,佛菩薩必定加持他,必定把他當寶貝看待。為什麼?太稀有了。你要發心弘法利生,首先要把分別執著捨掉,這是感應裡面第一個條件。」「你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想幫助也幫不上,那是障礙」,我們自己有障礙,我們一般講業障,「障礙不在佛那邊,在我們自己本身這邊」。「你要把『我」』捨掉,把『私』捨掉,起心動念,念念希求正法久住,念念希求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心就相應。你能發這樣的真心,就得諸佛菩薩的感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幾句話說明,諸佛菩薩沒有離開我們,只是我們自己有嚴重的障礙,抗拒了佛的慈悲,使佛力對我們加持不上。」「這個抗拒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特別是執著」,執著是最嚴重的,「就是我執,嚴重的執著我與我所」。「我,任何人不能侵犯,我所有的,任何人也不能侵犯,這個事情麻煩了。現在看看我們這個世間人,哪一個人不是這樣?不要說不學佛的,學佛的;不要說在家人,出家人也是一樣,要保護「我」,保護得緊緊的,自私自利。我執很嚴重,佛菩薩幫忙幫不上,所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破執著而已,一部《金剛經》也不過是講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要破除我執一定要從事相下手」,事相怎麼下手?「我所有的任何人都可以拿去,都可以享受,你的心量就開了,就不執著了」。我的錢你拿去用,跟我用是一樣的,你心量就開了。《金剛經》講布施,跟大家分享,我們現在的話講「分享」,我有的可以跟大家分享,這個執著就慢慢會淡化,到最後就沒有了。「我享受跟他享受有什麼兩樣?我跟他是同體,所以你這麼一想開」,每一個人把我這個執著去掉,每一個人把我的東西拿去的時候,我都很快樂、很自在,好像你用了跟我用了是一樣的。我執比較難破,「先破我所」,我所有的先放下,先放下這個我所,我們身外之物先放下,「然後才能破我執」,破內心這個執著,「從我所有的先捨」。所以佛法菩薩法門,六度第一法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你要捨,你要能放下。「你樣樣都能捨得,樣樣都可以與一切眾生共享,不獨享也不歡喜獨享」,喜歡跟大家共享、分享,這是佛菩薩,「這是我們要學習,真正講修行,第一個就要修這個」。

  「佛接觸眾生是有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四悉檀』、『四攝法』。」就是佛怎麼去度眾生。我們在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懺悔偈念完要念一遍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念了但是要怎麼做、怎麼去度?佛菩薩也表演給我們看,就是用四悉檀、四攝法。「四悉檀是什麼意思?悉檀是梵華合譯」,「悉」是華語(中文),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布施,普遍的布施就叫悉檀,四悉檀就是四種普遍的布施,「悉檀就是遍施,無條件的遍施」。「第一條是『世界悉檀』,它是什麼意思?」世界悉檀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能不能做到?四攝法裡第一條布施,施捨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太重要了!重要在哪裡?破我們堅固的執著,堅固就是慳貪,破慳貪。我們一切都能施,外財能施,內財也能施。」

  「佛經講『內財』,指的是耳目心髓,指我們這個身體都能布施。」可是你聽話要會聽,你不要聽到佛說耳目心髓都可以布施,好了,我今天就去醫院布施器官,我就把它捐掉了。你把你全部整個身體器官統統布施掉,這也不是遍施,那只有一點點,你一個器官也不過能布施給一個人而已,那怎麼是遍施?你說我這個眼睛捐給別人,你捐了也是只有給一個人,怎麼能遍施?「遍施」是什麼意思?「要用我的眼幫助一切眾生看,一切眾生沒看清楚,我看清楚了」,那我的眼就是布施給一切眾生,就遍施了。「我用耳幫助一切眾生聽,一切眾生沒聽清楚,我聽清楚了,這叫遍施。」換句話說,這個身(我們這個身體)活在這個世間為誰?「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現在的話講為一切眾生服務,那我這個身體整天都全部在布施了。你每一天穿衣吃飯統統是在布施,你為什麼照顧這個身體?為了要照顧一切眾生,為了要為一切眾生服務。所以佛說話真正的意思在這裡,千萬不能誤會。

  「你們看經文沒看懂,我看懂了」,我把看懂的供養你們,我法布施。「你們聽經沒聽清楚,我聽清楚了,我再轉告你們」,我轉達給你們。不是為我個人活著,「也不是為我家族傳宗接代活的,我們是為正法住世,是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而活著,這樣你就全布施了,內財、外財統統施了,這才叫遍施。」如果還有一點自私自利,「有一點分別執著就錯了,就又迷了,又回頭了」。「特別是初學的階段,進進退退,一會兒開放,一會兒收縮,這是正常的現象,這不奇怪。」我們今天如是,我們想到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他也是跟我們現在一樣,又何嘗不如是!一念覺就開了,一念迷又縮了,這一生當中能夠有一、兩次開放,自性那個智慧光開放出來就很難得了。從來不肯開放,居然能開放個一、兩次就很稀有,希望開的次數愈多愈好,時間愈長愈好,要在這個上面下功夫。「我們決定不為自己,佛所講的這個話,我們就聽懂了。世間再聰明的人,再有智慧的人,如果自私自利不肯放下,諸佛如來當面給他講經說法,他也聽不進去,他也聽不懂。所以我們要接受佛法,先把心理的障礙去除,然後才不辜負諸佛菩薩永恆無間的在照顧我們,這是『劫劫救援而未艾』。地藏菩薩是代表一切諸佛如來。」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的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