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世間人要什麼樣才快樂? (第一四七六集) 檔名:29-519-1476
絕流浪憂,流浪是什麼?六道輪迴,明白之後再不去流浪。他要表演流浪,要從流浪裡頭回頭,這是佛教菩薩。為什麼要去流浪?不流浪,不在六道裡搞輪迴,六道裡頭緣就沒有了;流浪在六道,六道眾生跟我統統有緣,是去結緣去的。無論是善緣、是惡緣,只要跟你有接觸,跟你點點頭,或者瞪你一眼,都有緣。廣結法緣,然後再示現修道,住在深山幾十年不下山,都做出這個榜樣給人看。「飽嘗法樂」,也是示現,示現什麼?古人所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佛法裡面的樂是真樂,人間天上之樂都不能比,學佛是個快樂的事情,不是受苦。世間人身心不正常,他要什麼樣才快樂?他需要刺激,需要服毒,他覺得服毒是快樂,打嗎啡是快樂,他是那種的樂。那個樂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你的身體、精神都受到損失,但是他還是樂此不疲。法樂不用這些,也不要這些毒品,也不要嗎啡,比他們快樂多了,幸福多了,法樂!法樂裡頭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裡頭的樂、裡頭的享受,都是不正常的。為什麼?它從外頭來的,離開外面,他樂就沒有了,苦就來了,他不是樂受,他是苦受。佛法裡面樂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永遠不斷,與外面境界不相干。孔子所體會到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是法喜;外面來的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看那是快樂。志同道合的到這邊來訪問,來分享心得,這很快樂。這個樂跟不亦悅乎的悅它能夠結合成一體,它不衝突,真樂!有朋在一起交換心得、分享,很樂,沒有也很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沒人知道你,沒人來訪問你,他還是快樂,他真樂!《論語》第一章就是讀書樂、行道樂。「除生死之苦」,真正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
節錄自:02-039-0513 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