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小孩的智慧非常高 (第五八四集) 檔名:29-519-0584
「又《名義集》曰:颰陀婆羅」,這是梵語,「翻為賢護,自護賢德,復護眾生故。或云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這一段是為我們解釋名號裡面表法的義趣。梵語颰陀婆羅,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賢護。什麼叫做賢?什麼叫做護?自護賢德,這是賢的意思;復護眾生,這是護的意思。所以賢是對自己來說的,護是對大眾來講的。賢德無量無邊,也就是中國人教童蒙,你看教小朋友,初入學的時候,年齡大概六、七歲,學《三字經》。《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概論,你看看一入門就教這個,就把這個概念先灌輸下去。這種教學方法真正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像外國人,外國人教小朋友,他講得很現實,他說這個大理論小孩不懂,「人之初,性本善」,他怎麼會懂?他什麼會懂?小狗叫,小貓跳,這個他會懂,他教這些東西。所以雖然不懂,你不能說他不懂,不能輕看他,小孩的智慧非常高。這是近代西方心理學的醫生用催眠術證實。嬰兒不但出生之後,沒出生之前,在母胎裡面,他就很聰明,母親情緒他完全了解,母親飲食他都能夠感受到。你怎麼能說他不懂?這些人發現之後,才真正想到中國古人講的胎教是大有道理在。
賢德,就是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德,智慧,這裡面講的賢德之德;德能跟相好是此地講的賢,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佛這句話裡頭完全是講它的綱領。在教學的時候,佛告訴我們,十善是賢德,自己本有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普賢十願,這是把這個綱目都說出來,也不多。在中國老祖宗,我們肯定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他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似;再細細觀察,跟全世界這些大宗教的創始人他們在經典裡面所講的,十之七八都相同,不相同的十之一二。不相同的是什麼?生活習慣。這世界上這麼多眾生,居住環境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所以有些習慣上的不相同,佛菩薩恆順眾生。他在那個環境裡頭,那種風俗習慣對他有好處。寒帶的人習慣於冰天雪地之下生活,他到熱帶他不行,他受不了這邊的氣候。同樣的,熱帶人到寒帶也過不慣。現在交通方便,以前交通不方便,真的有老死不相往來,一生活動就是鄰近幾個村莊,縣城有沒有去過?一生都沒去過。所以聖人的教化隨順性德。
中國這些聖人教我們什麼?也很簡單,幾千年來不變,這個總的綱領,幾個項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中國千萬年傳下來就這一點東西。儒家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發展到《四庫全書》,裡面說的什麼東西?還不就是這點,絕對沒有離開這四個科目。這四個科目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再把它歸納,實在講就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這十二個字四個科目,你細細看的時候,四個科目歸納起來就十二個字。中國幾千年的教學,世世代代祖宗的承傳都是這個,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滿清亡國之後,民國成立,把它疏忽了。民國也沒有改變它,不像從前帝王時代那麼樣的重視,那麼樣的認真。他的認真重視,造成社會祥和,化解許許多多的災難。這些原理我們現在明白了。真的,佛經上所講的一點也沒錯,「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我們的心態好,念念沒有離開這十二個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不違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你不違背它。這十二個字跟佛經典上所說的,跟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家的這些典籍,你去看,完全相同。
十二個字裡面的核心,那就是愛,仁愛和平的愛。佛家不說愛,叫慈悲,慈悲就是愛。為什麼佛不說愛,要說慈悲?因為世間人看到這個愛,愛裡面有情,叫愛情!愛是很好,情就不好了。所以佛不講愛,佛講慈悲。慈悲是愛,裡頭有理智,這個好!愛裡頭要有理性、要有智慧,不要用感情。感情那個愛不是真的,假愛,叫虛情假意,這一定要知道。為什麼?它會變。慈悲是真的愛,永恆不變,它真的!所以佛教用慈悲,就不用愛。但是我們在世界上許多宗教典籍看到,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我們曉得他那個愛是佛家講的慈悲,不是感情用事的,這我們一定要知道。《古蘭經》裡面,你看看重要經句前面都會講到,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仁慈好,仁慈跟佛法講的慈悲完全相同。仁慈後面是智慧、是理性,不是感情,這是性德裡頭的核心,性德裡頭的中心點。所有一切賢德都是從這裡發出來的,發揚光大的。人能夠自己護持賢德,這叫自愛。
所以什麼人是真正做到自愛?在佛法講,嚴格的來說法身菩薩,百分之百做到自愛。此地賢護這十六位尊者,真的都是法身菩薩,不但是法身菩薩,是法身菩薩裡面的等覺菩薩,這地位高了,菩薩在佛教裡五十一個位次,他達到最高的位次;再上去一步,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叫妙覺位。等覺到最高了,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位次,這最高的一位。我們可以說用《華嚴經》來講,初住菩薩,《華嚴經》上初住菩薩自愛做到了,真的自愛。知道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再為這個身體造業,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有了,不再追求名聞利養,那是假的;不再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大幅度的下降。那要斷很難,真正斷掉他就成阿羅漢,所以這很困難。在我們修學的階段,降溫了,沒有過去那麼嚴重,這叫賢護。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能護持自己的性德,這個地方講自護賢德。這個人,那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他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
節錄自:02-039-0096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