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學佛的人是要轉煩惱為菩提  (第四五二集)  檔名:29-519-0452

  我早年,那時候二十幾歲,學了佛,我就練習晚餐這一頓斷掉。我的方法是減食,一天減一點、一天減一點,大概兩個多月晚上東西斷掉了,是慢慢減就變成習慣。省很多事,省很多時間。我是三十一歲跟李老師,跟李炳南老居士,知道李老師日中一食,好像在台中住了一段時期之後,我就跟他學習,我把早餐這一頓也斷掉,不難。我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我說「老師,我已經一天吃一餐。」他說:多久了?「八個月了。」怎麼樣?「很正常。」桌子一拍,「永遠保持下去。」簡單的生活可以不求人,中國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生活簡單,需要量很少。可是我的一餐跟他一餐比,他吃得比我少,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告訴我印光大師也是如此。你看《文鈔》裡面講,麵食的營養比米飯營養高,持午、日中一食最好是用麵食,這印光大師講的有道理!所以李老師日常生活都是麵食,非常簡單。都是在意念,你有這念頭,問題就出現。

  我出家之後受戒,受戒好像是一個月零三天在戒壇。很多同學要發心持午,受戒很累,課程很多,要操心勞力。我在受戒的時候完全開緣吃三餐,為什麼?需要體力來應付這個佛事,這三十三天的佛事,所以我不幹。我看他們初發心根本沒有基礎,吃了不到兩天就餓得不能動,要再吃東西,我說那又何必?我說我持了這麼久,我遇到這個事情我不幹,這是我的開緣。所以一切事情要看狀況,狀況許可,生活正常,我們過正常生活;生活不正常,那我們有變通的辦法,不要固執,固執就錯了。所以這世出世法都告訴我們,通權達變,在有變化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怎樣來處理。你身體、精神不好,你在這一個月當中密集的課程,你怎麼樣學習?學佛,老師常常告訴我們,學佛是學智慧,不是學迷惑。佛法講得很清楚,特別是大乘法,法無定法。我們讀這個真的是了解,你看第二段講的「法無定性」,心現識變,從緣而生,哪有定法?修行的目標這個不能不知道,目標是什麼?我們這個經題上說得清清楚楚,「清淨平等覺」,這是目標。

  戒律持得很好,好像每一條都做到,都沒有犯,心不清淨,有沒有用?沒用。戒律清淨,我見過幾個持戒很嚴,可是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認為什麼?他戒律很清淨,你看別人都沒有持戒,都不如他,起貢高我慢的心,錯了,形式上的戒律。在事相上講,因戒得定,持戒的目的是什麼?持戒的目的是得定。你貢高我慢你得不到定,你心不清淨。修定是為什麼?修定是開智慧,定生慧。智慧沒有開,那個定就白修;戒持了得不到定,這個戒沒有效果。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修這門東西目的何在?持戒是得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定。清淨心在我們這個經題上,是為了得平等心,平等比清淨更難,平等心得到就能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看這個經上,三個修行的標準,清淨心是阿羅漢、辟支佛,平等心是菩薩,覺是諸佛如來。總的原則、總的綱領就是放下,不放下不行。修行無論修哪個法門,修得再好,稍稍有一點傲慢就完了,為什麼?他修行所得的是煩惱,不是三昧,三昧是清淨心,他不是三昧,他不是智慧,他生煩惱。自以為很高,高人一等,別人都不如我,傲慢心生起來,這個錯了。這種修行方法,那就是今天所講的,他搞的是佛學,他不是學佛。學得不錯,也能講得天花亂墜,甚至於著作等身,煩惱習氣一點都沒改,這是佛學。學佛的人跟這個不一樣,學佛的人是要轉煩惱為菩提,你怎麼轉不過來?放下就轉過來。

  

  節錄自:02-039-0069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