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你像他那個樣學習,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第五四一集)  檔名:29-519-0541

  「《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聖者。以究大阿羅漢,故名大聖。」《會疏》講是一般所說的,初果須陀洹這是聖人,小小聖,為什麼?他能夠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證小乘須陀洹果。如果是大乘,在《華嚴經》裡面講的,十信位的菩薩他證得初信,這就入門。所以入門,我講的標準不行,我告訴諸位,我講的標準是到門口,非常接近;也就是說你真正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你在門口。要進門,必定要把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斷掉,這個五種錯誤的見解斷掉,你就證得小乘初果。如果是學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聖人,真的是聖人。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你在六道裡決定不墮三惡道,而且天上人間七次往返,這都在修學,頂多就七次,你決定證阿羅漢果。在大乘裡面,七次往返,在十信裡面你證到第七信位,第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七、八、九、十這在四聖法界,第七聲聞法界,第八緣覺,第九菩薩,最上面佛,再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叫大聖。這都不能算大聖,算聖人。超越十法界,圓教初住以上,這是法身大士,住在哪裡?住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實際上,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就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到那時候你才真正明白,「自性如來,唯心淨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心現的、自性變的,不是外面的,那是你的老家,你本來是那個地方的人。所以回歸到阿彌陀佛實報土,這是回家,那有什麼困難!

  真學佛,你不能不認識釋迦牟尼佛、你不能不了解釋迦牟尼佛,你像他那個樣學習,哪有一生不成佛的道理!佛教我們放下,他真放下了,他什麼都沒有。他過的是最簡單的生活,三衣一缽,這是他財產,全部的家當三衣一缽,都在身上。真的,要我們俗人來講,在你身上的是你自己的,不在你身上的,不是你自己的,至少有這個觀念。你身上有錢,身上荷包裡多少錢,那是自己的,在銀行存的不是你的。這個房子,你在這個房子,在家裡住著,在家裡,是你自己的,你出了門之後,這房子不是你的。諸位在日常生活當中能作如是觀,你就接近佛法了,你那個貪瞋痴慢慢慢就化解掉,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明瞭。你看劉素雲講丈夫,講得很妙,什麼叫丈夫?一丈之內是你的先生,一丈之外不是的了。我跟大家講最貼切的,你這一身有的是你的,不在你身上都不是,心開意解,一絲毫牽掛都沒有。

  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做出的榜樣,所以我們要學他,要學得跟他一樣。他一生從事什麼事業?教學,從三十歲開悟那天起就開始教學,到七十九歲圓寂,四十九年沒中斷,沒有一天缺課,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他的身分是職業老師,給諸位說,他跟宗教風馬牛不相干。今天提到佛教,大家都認為這是宗教,我們不肖,把釋迦牟尼佛貶到宗教裡面去了。所以我說我們四眾弟子都有罪過,老師一生教學,怎麼會跑到宗教裡面去,哪有這種道理?佛法傳到中國來,我們從歷史上去看,到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到嘉慶都還是教學。佛教變成宗教的歷史不超過三百年,這是近代的事情。從前寺院、庵堂是學校,歷史上多少成名的人,讀書在哪裡讀書?在寺院裡面讀書,寺院是學校,讀書的人可以住在寺院,寺院很慈悲,能接待他。寺院裡面的出家人個個都是好老師,有能力教導你。以前考舉人、考進士,到哪裡念書?都到寺院,寺院有經書,不僅僅是佛經,藏經樓是圖書館,裡面什麼都有。不缺老師,學生有任何問題,找出家人,出家人都能教你。所以有錢的人在寺院裡面住,交一點伙食費,沒有錢的人,寺院也照顧你。你們看看范仲淹,他一生念書在廟裡頭,家裡很窮,所以在廟裡面伙食自理,他每天煮一鍋粥,把粥煮得比較濃一點,劃分四塊,過這種窮日子。書念得好,你看以後考試得到功名成就了,出將入相,他感念寺院成就了他,要不然他到哪裡念書?所以,古代寺院對社會的貢獻非常大,替國家造就多少人才。這些歷史我們不能不熟悉。

  

  節錄自:02-039-0087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