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五二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52

  請掀開經本四百一十五面,倒數第三行: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

  這是十大願的第二願『稱讚如來』,第一願「禮敬諸佛」,第二願就不叫諸佛,叫如來,這究竟是一回什麼意思,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稱」是稱揚,「讚」是讚歎,「諸佛」前面給諸位同修說過,《華嚴經》無論在心量、在境界上都是非常廣大,以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為修行的境界,所以禮敬是沒有分別的。諸佛有過去佛、現在佛跟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因此這個禮敬是決定平等,我們對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如何的恭敬,對待一切眾生也要這樣恭敬。對人要這樣恭敬,對一切動物也沒有例外,也要這樣恭敬;乃至於對植物、礦物這個恭敬心都不能夠改變。所以這個大經裡面告訴我們:「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台善知識」。這就是說明恭敬心是平等的,是沒有分別的。可是稱讚不一樣,稱讚裡面是有條件的,不像禮敬一樣,禮敬說實在話我們對善人要禮敬,對惡人也要禮敬;稱讚如來是講的真如本性。換句話說,與性德相應的我們要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我們就不稱讚,可見它跟前面這個禮敬的確是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中國俗話也常說對於惡人我們對他敬而遠之,你看那個敬是有,遠是什麼?遠不是說跟他遠遠的,你這樣會意就錯了,遠就是不稱讚他,但是要恭敬他,不稱讚他。在五十三參裡面諸位要仔細去看,我們這本經是五十三參最後的一部分,就是第五十三位善知識,這是普賢菩薩。在前面我們所看到的善財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開頭都有禮敬,這五十三個人裡面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出家的只有五位,可見得在家多數。這些人裡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實際上就是代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在整個社會裡頭所接觸的這些人物,我們從早到晚接觸這些人,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接觸,應該如何來學習,這就是《華嚴經》末後這一部分教給我們的。所以你不要看善財童子很幸運遇到這麼多大菩薩,我們一個也沒遇到,那你就大錯特錯,你每天遇到就不認識,那沒法子,人人都是善知識。

  這其中有三位代表的貪瞋痴,我們按照順序看,第一位看到勝熱婆羅門是個外道,他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見到甘露火王代表瞋恚,第三位看到的伐蘇蜜多女是個妓女,代表貪愛。這三個善知識,貪瞋痴三毒煩惱,善財童子去參訪有禮敬,沒有稱讚,你看文裡頭沒有稱讚,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就能夠明白這個意思。所以讚歎人不可以輕易讚歎,真正他有德行、有能力值得我們讚歎。這個禮敬沒有分別,一定是以恭敬心,為什麼?因為稱讚會影響別人,一個沒有德行、煩惱很重的人你去讚歎的時候,往往誤導別人的修行,這自己要負責任,所以在此地稱讚不用諸佛,就改作如來,這個意義很深很深!

  這一段註解是鈔,鈔是宗密大師的,我們把這段文念一念,然後再細細體會裡面的義趣。這是十大願排列在第二,排列的順序不能顛倒,後後勝於前前,就好像我們蓋大樓,十層大樓一定是有第一層、第二層,它的順序不能顛倒的,後面的包括前面的,前面不包括後面。所以稱讚裡面一定有禮敬,禮敬裡面不一定有稱讚。

  【第二稱讚行。先標名。】

  這是小題目,先把第二願的名稱說出來。

  【稱謂稱述。讚即讚揚。稱述聖德。讚揚其美。】

  這就是標準,所以稱讚一定他有德行,沒有德行的就不能稱讚。

  【又稱謂稱揚。讚即讚歎。如來者。於十號中。】

  這佛的十號當中。

  【即倣同先跡。】

  就是後佛如前佛之再來,過去成佛的很多,現在成佛的跟古佛再來沒有兩樣,這是第一個意思。

  【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實在講,說明這個名詞《金剛經》上這句話講得非常圓滿。換句話說,如果是符合這個標準,那是應當要稱讚的,與這個標準相違背的我們就不能夠稱讚。『諸法如義』是很不容易,這句話很不容易體會,實在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法界,特別是後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這樣的境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大菩薩有少分,但是他不圓滿,一定到成佛了才真正圓滿。如,古德有個比喻:如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做真如本性,器比喻做現相,相就是金,金就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就是「諸法如義」。

  在《法華經》裡面佛跟我們講了十個「如」,天台大師用三種讀法發明成百界千如,無有一法不如,到這個境界這就是禪宗裡面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之後沒有一法不如,法法皆是真如自性,這是真的見性。換句話說,他的思想見解言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當然值得讚歎。佛的思想見解言行我們怎麼會知道?經上說的就是,特別是本經,特別這卷經,這卷經裡面十大願王就是那個「如」歸納綜合起來的十條,真能做到這個如,這個人處事待人接物能夠真誠無有分別的恭敬,這個人值得讚歎。一般凡夫做不到,凡夫對待人起心動念,這個人不錯,那個人是壞人,這個人恭敬,那個人就不恭敬,他那個恭敬是有差等的,這就不如了,這個諸法就不如。必須證得這個境界,他的清淨心、平等心現前,這才是如的意思。

  【又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這一句也是出在《金剛經》上的,其實這兩句話跟前面「諸法如義」是一個意思,一個意思從兩個角度上來觀察,無來無去就是不生不滅,《心經》裡面講的不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中論》裡面給我們講「八不中觀」,這一句全都包括了,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迷了,以為有來有去,以為有生有滅,這幻覺、錯覺!現代科學可以說相當進步,科學家新的發現跟佛經講的這個逐漸逐漸接近,在過去科學家認為確實有物質的存在,所以講唯心唯物,把物質分析,分到最後原子電子所謂的基本粒子,那還是物質。現在新的發現知道物質沒有了,根本就沒有物質,這物質現象是什麼?科學家講的是波動,這跟佛法講的真的愈來愈接近,確確實實是波動的現象,那個波怎麼會動?原來不動的,它怎麼會動?大乘經特別是《楞嚴經》,《楞嚴經》說得很詳細,「一念不覺」,這不覺就叫做無明,無明就是個動相,明就不動,無明是動相。「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法相唯識裡面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確實是一種波動。因此佛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這所有一切萬事萬法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也是佛在大乘法裡頭常說的,這跟「一切法從心想生」意思是一樣的。所以你多看看,細細去體會,雖然不能夠完全明白,大致上可以看出一個頭緒,了解佛為我們說的是些什麼,逐漸把這個真相說出來。

  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給我們說出,這裡面沒有迷信。明白事實的真相就叫覺悟,這人開悟、覺悟了;不明真相,這凡夫迷惑顛倒。所以他的思想言行不順法性,他是胡作妄為、胡思亂想,造一切罪業,造的罪業他有果報,為什麼有果報?剛才講的「從心想生」,心想惡,他惡的境界就現前;心想善,善境界就現前,這境界是從心想生的,這就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全是講性德的顯露。這下面說:

  【涅槃經云。】

  這是引用《大涅槃經》裡面對於這個名詞的解釋。

  【如過去佛所說不變。從六波羅蜜來。至大涅槃。故名如來。】

  這《涅槃經》上說的,《涅槃經》上講的意思跟《金剛經》也沒有兩樣。這個說法實在講沒有《金剛經》那麼樣的簡潔圓融,但是《涅槃經》上講得好懂,它是就即相上說的;《金剛經》是從本體上講的,不好懂,說得雖然很清楚、很明白,不容易懂,這個就好懂。這是說一切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決定跟過去佛一樣,這個一樣諸位要曉得不一定是言詞一樣,言詞不一定一樣,意思完全一樣。譬如你們兩個人到美國華盛頓去觀光,回來之後告訴大家,你看到那邊什麼情形,你們兩個人說的話不會一樣,不可能一樣,但是你們兩個人說的事決定是一樣的,你們看到是一樣的。這也就是佛教給我們要懂得「依義不依語」,語不重要,意思重要,意思要正確,沒說錯,語言多說少說沒有關係,意思正確就對了,因此不必在言說上去爭論。特別是佛經從梵文翻到中國來,往往同樣一部經典有多次的翻譯,像《金剛經》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到有六種不同的譯本,裡面文字當然不一樣,每個人翻譯的不一樣,意思決定相同的,這就是『如過去佛所說不變』,這個意思決定不變。

  它這裡舉出一個例子,『從六波羅蜜來,至大涅槃』,大涅槃就是成佛。菩薩怎麼成佛的?修行成佛的。什麼叫修行?我們今天也把它搞錯了,所以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過去這些菩薩們,這些修行人,往往他們用的時間並不很長,他就成就了,小成就得清淨心,我們常講得定,心清淨煩惱沒有了,心清淨智慧就增長就得自在,這小成就。大成就證果了,所謂證果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他深深體會到,體會這個真相有深廣差別不同,這就是菩薩位次不一樣,體會得愈深愈廣,菩薩的位次就愈高。達到究竟圓滿就叫成佛,大涅槃是究竟圓滿。修什麼?修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照字面上來翻譯叫「到彼岸」,也就是我們中國人習俗裡面常講的到家了,就這個意思。功夫好,好到不能再好,我們就稱某人功夫到家了,就有這個意思。實在要用現代話來講,這個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

  菩薩修行也很簡單,六條,六個綱領,第一個「布施」,我們常常聽到布施,以為捨一點財這叫布施,財統統捨盡了符不符合菩薩布施的標準?給諸位說不符合,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了。捨什麼?捨煩惱,你把煩惱放下了。捨妄想,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凡夫跟佛的差別在哪裡?「出現品」裡頭講得很清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一切眾生原本跟佛沒差別,對於諸法實相都達到究竟圓滿,沒有差別的。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大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語把我們的病根道破了,因此那個布施捨要把這個東西捨掉,那你就高明了,你把妄想捨掉,把執著捨掉,從根本上修。諸位要知道妄想我們沒法子捨,逐漸逐漸累積變成什麼?變成叫所知障,障,障礙了真如本性,障礙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看不到,真相看不到。執著累積下來就變成了煩惱障,經典上常講的二障。用什麼東西破二障?開頭就是用捨,放下,你要不肯捨,換句話說,無論修得怎麼好,你得的結果是人天有漏的福報,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能證果;福德不能,福德是得人天富貴,得這個東西。由此可知,這個能捨修福,福就變成功德;不能捨,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變成福德。捨是功夫,放下是功夫。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所以放不下。怎麼叫看破?事實真相我們不了解,譬如說世間,現在在整個世界我們觀察眾生最大的毛病是什麼?貪財!這是大病!這沒看破。你要真正看破了,你就曉得這個財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能夠徹底放下。有許多人說:我都丟了,都不要了,我生活怎麼辦?你真正捨掉之後,你的生活得大自在。我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你沒做到,這是迷。捨下面還有個字,捨得,那不捨就不得,捨了就得。統統捨盡了,你得的什麼?盡虛空遍法界你得到了,你說這多自在,這大學問。所以你問菩薩修什麼?菩薩就從這裡下手,佛在小乘經裡面,小乘經是對根性很低的人,也就是說看不破放不下的人,對那些人講的。分別執著很重的人,佛跟他講因果關係,這他聽得懂。

  財富是福報、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是財布施,所以你愈肯施財,你的財就愈多,財用你不會缺乏;聰明智慧是果報,因是什麼?因是法布施,這個法裡頭我懂得的、我會的,我肯教人,毫無保留的教給別人,這個果報就是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因是什麼?是無畏布施,畏是恐怖,能幫助一切眾生離開恐怖,這就叫無畏布施,你得的果報健康長壽。我今年到加拿大溫哥華去講經,在世界佛教會,會長馮公夏老居士今年九十二歲,你看他那個樣子頂多只看到六十幾歲的樣子,不要戴眼鏡,聲音洪亮,走路比別人快,九十二歲!這些年他在溫哥華講《楞嚴經》,他也很有錢,所以我就舉出例子,這個馮會長前生就是三種布施都修,所以他三種福報都得到,有財富,又有聰明智慧,又健康長壽,這明顯的例子在這個地方。我們見到還有些七、八十歲的老人,老態龍鍾,那跟他比簡直不成比例!

  所以我們要想得財富、聰明、健康長壽,你要真肯修,這個佛對小乘人說的,所說的都是真話,都是事實,佛決定不欺騙人,他得的是小果報。最殊勝的果報是要把你的妄想執著捨掉,那你所得的果報就跟佛與大菩薩無二無別,以要肯捨!一定要明瞭事實,我們這個身體以及世界萬事萬象,剛才講的波動的現象,不是實在的,當體即空,沒有一處是真實。眼前財富擺在你面前,明白這是讓我支配,支配得妥當,積功累德;支配得不妥當,這一身的罪業,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做得就很如法,那就值得讚歎,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叫隨順法性,這是與事實真相相應。如果執著,這個是不肯施捨,實在講還是得不到,我們俗話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樣也得不到,造了一身的罪業,不順法性。所以事實真相,肯捨、歡喜捨,肯幫助人、歡喜幫助人,盡心盡力都是在幫助人,這就是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他的想法不一樣。不覺悟的人念念的是他想自己,覺悟的人念念想別人,這個覺跟迷最粗顯的區別就在此地。我們從因果定律上來看,處處想別人的,你就處處得到大眾的擁護,你愛別人,人家也愛你,「愛人者,人恆愛之」,處處想自己,排斥別人,你這個人到後來決定是走投無路,這是我們從因果上來看,覺迷不一樣。

  六度裡面第二個是「持戒」,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所以諸位一定要了解這個意義;一看到持戒,戒是戒條,五戒十戒,那你完全看錯了。所以經典難處就是要體會它的意思,不可以望文生義,古德所謂的是「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錯了。我們講經前面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能把意思講錯了。所以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當然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佛對我們的教導,我們要明白、要遵守。除佛的教導之外,世間是現實生活的環境,國家的法律我們要遵守,我們的社會才有秩序,才能夠繁榮,才能夠興旺。人人要守法,別人不守法是他的事情,我是佛弟子,我是明白人,他不守法,我守法,佛弟子在社會上要做大眾的一個好榜樣,你是覺悟的人應當影響他,不可以被他影響。除了法律之外,還有不成文的風俗習慣社會道德,沒有條文記載的,統統要遵守。

  生活在現代的社會裡跟從前不一樣,從前交通不便,往往一個人一生當中活動的空間很小,像從前在中國大陸,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一生當中沒有離開他這個縣,能夠離開這一省到別的省去的人就不太多,他生活的圈子小,這是風俗習慣容易。現在我們活動空間大了,常常到外國去旅行,人家那個國家文化背景、歷史、生活狀況、法律條文、社會道德觀念跟我們都不一樣,我們到他那裡去,就要遵守他們的,這樣人家才歡喜。你看佛的、菩薩的四攝法,四悉檀裡面第一條世界悉檀,世界悉檀什麼意思?菩薩所到的地方一定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會叫人討厭。所以我們要尊重別人的法令規章,道德風俗習慣,他們歡喜,跟他們大眾能夠和睦相處。所以我們準備到哪裡旅行,那一個地區國家的東西我們要多了解,事先要多了解,到那個地方要事事問,要處處向人請教。這持戒是守法,不要把這個觀念縮得很小,只是幾條戒那你就錯了,你學佛完全學錯了。所以這守法包括的範圍就包括非常非常廣。

  譬如佛教傳到中國,那個時候中國跟印度完全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佛教到中國立刻就中國化,這些法師們穿著的衣服是中國的衣服,只有在集會當中披個袈裟作為禮服。我們現在穿的服裝,這中國禮服,道道地地的中國服裝,這漢朝時候的海青。在家人衣服上繡的花紋,出家人是不繡花紋,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入境隨俗,它要隨中國的風俗習慣,隨中國的這些禮節。就是建道場也建中國式的宮殿,我們在佛經上常常看到宮殿,一看到宮殿,就想到我們中國那個形式,這都是我們讀佛經頭腦都呆了。佛講經是在印度,印度那個時候,佛講經場所是我們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嗎?你找幾個考古學家去問問他,印度古代的建築跟我們中國的建築是不是一樣?不一樣,我們在佛經上念的宮殿,怎麼會想到中國這個樣子?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宮跟殿的本意是什麼,宮是私人的住宅,殿是辦公集會的場所,是這樣的,這我們就不會誤會。像我們這個地方,大眾聚會的地方就稱為殿,八樓我住的地方就稱為宮,宮殿是這個意思。因此宮殿,印度宮殿跟中國的宮殿建築的式樣就不相同,中國的宮殿在美國又不相同。我們中國古時候稱殿,現在美國人稱office;中國人講的宮,外國人講house,你一定要懂得。

  我們到美國去建道場還建中國宮殿式的,這美國人不會接受的,這在佛法弘揚的時候已經違背佛的教訓,因為佛六度裡面第四條叫「精進」,進是進步,我們再建中國宮殿式,這不是進步,倒退,這退轉了,退回去了,錯了!所以佛法的教學它是現代化的,它要符合本土化。這我們歷史上古代的高僧大德他們能做到,我們現在人不懂。所以在美國我們去的人不少,時間也很長,可是沒有效果,沒看到幾個美國人來學佛,所度的都是中國華僑,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不懂得佛教導我們真正的意思。同樣一個道理,我早年遇到一個基督教的牧師,他是美國人,他非常感慨的跟我說,基督教傳到中國來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中國有十億人口,中國基督教徒有多少?不到一百萬,一百年,十億人還不到一百萬,所以他很悲哀!這中國人很難度,佛法裡面講很難度。其實他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為什麼?他把他西洋的文化搬到中國來,所以中國一看到那個教堂,洋鬼子。所以佛教就聰明,佛教到中國來的時候建中國皇宮的方式,中國人一看那皇宮自然就走進去,那就不一樣!所以基督教如果要懂得這個道理,到中國來的時候,教堂都建成中國宮殿式的,他這個教徒人數效果絕對不止一百萬,一千萬都不止,這就是他不懂得落實在本土化跟現代化,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佛法是新的,永遠不會舊,這儒家講的「日日新,又日新」,佛法確實是如此。所以要懂,這都是守法,都要明瞭。乃至於造像,佛的相貌究竟是什麼樣子?其實你要明白佛常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那佛有什麼像!你想他什麼像,他就什麼像,所以中國人造的佛像就像中國人,你仔細看看中國人造的佛像;日本造的佛像就像日本人,西藏人造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我們到美國看到這些法師帶到那邊去的佛像,沒有一尊佛像美國人,所以我在邁阿密講經,大概有二十多個美國人在聽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講:佛法沒到美國來。他們很驚奇,我說:你看哪一尊佛菩薩相貌像你們美國人?這些我們如果真的想把佛教普及於全世界,不能不知道這個道理。古大德懂得,為什麼我們今天迷了?學佛真的念佛經念呆了,從前李老師講讀書不明理、不究其義就書呆子,我們學佛變成佛呆子,所以六度的意思要懂得。

  「忍辱」就是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忍耐、要冷靜。第四個是「精進」,進是進步,進要專精。佛法確實像一個完整的大學,在中國隋唐時代分宗分派,就像一個大學裡頭分的很多院系不同,佛並不是教我們把所有經典都要閱讀、都要修學,不是的。佛只要你取一部經,一門深入,你就得受用,一生受用不盡!不是教我們把所有一切經都念過,佛在一切經裡頭沒這個說法,雖然四弘誓願裡面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也要懂得它的真實義。人家那個學,一學就通了,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就通了,一接觸就明瞭了,是這麼個學法。修學的基礎第一個是在發心,四弘誓願是有次第的,先要發心,發心就是覺悟,覺而不迷。然後要修養自己的品德,斷煩惱,煩惱斷了,心得清淨了才學法門。所以博學多聞它是有條件的,佛門裡頭也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那個一經通是什麼?一經通是把煩惱斷掉,從一部經裡面明心見性,用佛學的名詞來說,成就根本智,然後學法門是成就後得智,是無所不知,那一接觸就明瞭,像古人傳記《高僧傳》裡面記載的龍樹菩薩。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我們今天集結《大藏經》,龍樹菩薩花多少時間把這個經全部讀完,全部讀明白、讀通了?三個月的時間,他為什麼三個月就能通達了?他心清淨,沒有障礙,往往一部經不必看完,看幾章這部經全明瞭了。這有例子,《六祖壇經》我們中國人很熟悉,六祖大師不認識字,沒讀過經,也沒有學過經,他在黃梅五祖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大概只講了三分之一,一半都不到,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全明白了,後頭不要,這就是佛門裡面講的根本智。

  以後他在寶林,就是現在的南華寺,法達禪師去參訪向他老人家請教,法達是讀《法華經》的,《法華經》讀了三千遍,很自負。《法華經》分量很多,一天念一遍,讀三千多遍,在我們一般講是十年,所以相當自負。慕名去參訪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落在地上,六祖看到了,拜完之後就問他:你很傲慢,為什麼?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用現代的話說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說他讀《法華經》三千遍,很值得驕傲。六祖就問他《法華經》在講些什麼,他不知道,轉過頭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法華經》我沒看過,我也沒聽過,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說: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跟他講《法華》,他開悟了。你就曉得,得根本智之後,那一部經還要學完嗎?看幾頁全懂了,《大藏經》一本一本看幾頁,三個月的時間足夠了。諸位要知道先要一經通,然後三個月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全部都通達了;你那個一經不通,《大藏經》三百年你也不通,這一點大家應當好好的記住。

  現代人我看到很多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很用功、很努力,我看到很佩服,可是他的功夫白費了,毛病出在哪裡?我也常講他們是雜進、亂進,他不是精進,精進才能成功,這個雜亂不能成功,學的太多、太雜了,太多太雜的時候心不專一,心不能得定。所以佛法一定是以「定」為樞紐,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說實在話,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然不相同,可是修的東西是一個,統統修定,不僅僅禪宗說禪定,我們淨土宗就沒有禪定了?淨土宗不叫它作禪定,叫「一心不亂」,那這就是禪定,這名詞不一樣,實際上是一樁事情。這教下叫止觀,就是一個意思,名詞不相同。

  所以說佛法修學是以定為樞紐,得定之後開智慧,慧開了,經看幾頁就明瞭,話聽幾句也就懂,不必囉嗦麻煩,這是修學祕訣。因此廣學多聞是在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應當從一部經上去開悟,一門深入,到一門真正深入,得定開悟之後才廣學多聞,才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把順序顛倒了,那就大錯特錯!這講精進。精進之後就得定。可見得那個精進的目的是在禪定,定的起用就是智慧,智慧才解決問題。所以佛法所求就是求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智慧是從定中得來的,不是從文字上得來的。你要想得定,前面就很重要,你要有耐心,你要能守法,你要能放下;換句話說,前面那些東西統統是得定的預備功夫,那些功夫做不好,得定決定得不到,沒有定哪來的智慧?所以這個慧就是定心起作用,這樣才能到大涅槃,《涅槃經》裡面講的容易懂,從事修上來說的。末後一句:

  【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成實論》是小乘論,小乘曾經在中國興盛了一個時期,但是不長,隋唐的初期,小乘有成實宗就是根據《成實論》,還有一個俱舍宗是以《俱舍論》為主修的科目,小乘有兩個宗派,但是時間很短,以後就沒有了。為什麼會沒有了?實在講中國儒家、道家,這不是道教,儒家道家的學說以及行持的功夫足以取代小乘,要跟小乘來比,實在講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我們儒佛心量都很大,小乘心量的確是不大,所以更容易接觸大乘法。所以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這小乘在中國不能夠光大的原因。現代人學佛這個問題嚴重,小乘不學,儒家道家也都不要了,直接來修大乘佛法。就像蓋樓房一樣,下面這一層不要,要蓋上面的,這就難了,所以現代人學佛人數雖然多,很普遍,不能成就。這我們讀讀歷史就曉得,過去人修行,無論在家出家,大概是三、五年、十來年成就的人非常非常之多!我們現在看有的人修幾十年、一生都沒有成就,你要問問原因在哪裡?不是現在人聰明智慧不如古人,也不是現在人福報不如古人,方法錯了,程序錯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留意的。

  『乘如實道』,「如實」就是事實的真相。『來成正覺』,「成正覺」就是要作佛,佛是天人導師,是以大眾老師的身分,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一切眾生,這叫如來。但是諸位要記住,前面有「乘如實道」,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確實通達明瞭,這是如來,這是宗密大師引用的這些經論非常之好,把這如來的意思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簡單講就是佛性,也就是法性,順性的,這是應當要稱讚的;不順性的,禮敬而不稱讚。下面這「釋相」,解釋事相,裡面分兩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所讚境」,所讚的境界: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一段是講的處所,這個處所就太大了!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對這句話往往也沒有辦法見到真實,我們今天講到虛空法界,就想到我們今天所講的宇宙,這是不是盡虛空法界?不是的,我們看到這個宇宙非常非常窄小,實在講現在科學家這個眼光比我們大,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生活空間是三度空間,四度、五度的我們就見不到了。所以我們今天講的,一看到經上講的盡虛空遍法界,三度空間裡面的法界,四度、五度空間的法界,不知道,沒聽說過,從來也沒想像過。實在說,怎麼凡夫晚上睡覺都會作夢?夢中的法界是幾度空間?那不是三度空間,可見得這個空間次元是會轉變的,因此空間的次元是無限度的。原本法界是一真,為什麼會變成了多元次的空間?這個變化也是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執著不相同,所變的境界就不一樣。我們今天看的科幻電影、科幻小說裡面你拿來跟佛法來對照,你對於經典裡面所講的就會明白很多,所可惜的是西洋科學家沒有讀過佛經,他讀過佛經一定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逐漸想像的把佛經裡面所講的看到一部分。所以你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無限度的空間,虛空,無限度的虛空,所有一切諸佛剎土,這不同次元空間的諸佛剎土,這樣解釋才正確、才圓滿。

  【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

  這是我們所稱讚的對象,每個時空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像我們現在這三度空間,我們了解這個空間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星系,每個星系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星球,這些星球裡面有許許多多星球都有眾生,我們講的有的星球不適合人類生存的,但是有另一種眾生它能夠生存,所以不可以說哪一個星球裡面沒有眾生,這個說法在佛經裡面講是講不通的,為什麼?星球是依報,依報一定隨著正報生,沒有正報,哪來的依報?這是一定道理,所以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從佛這句話裡面冷靜的去體會、去觀察,五十歲以上的人體驗就很深,我們在台灣三、四十年前我們社會大眾想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社會是什麼樣子;現在人想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現在社會是個什麼樣子,隨著人心在轉。這是從前進的看,從前進慢慢你把這個範圍擴大,擴大到虛空法界,確確實實境隨心轉,這句話是真的,佛說的一點都不錯。

  現在大家曉得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所以每個地方都講求環保,能有效果嗎?我們照佛經上所講的,不會有效果的,什麼原因?環境是怎麼污染的,你找它的因,因是什麼?因是人心的污染,我們今天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個不得了!這是根本!不從這上下手,從外面治,治不好的。但是現在人他不相信,我們學佛的人相信,我們懂得,學佛的人少數,不學佛的人多數,這就佛法講的共業、別業,我們生在這個環境一定要受共業,要受這果報,這無可奈何。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從清淨心上下手。果然我們自己身心清淨,大環境當中雖然染著,我們受報輕,不會像他們受報嚴重,受報輕。這個就是自己得的利益,自己得的好處,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看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多元次的空間,每個次元裡面有無量世界,無量諸佛,佛是我們稱讚的對象,佛的思想言行完全隨順法性。

  【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佛是老師,有老師當然就有學生,如果沒有學生,他也不能稱之為老師,一定有學生,學生的人數太多了。我們中國人,這佛教在中國時間太久了,傳久了逐漸逐漸變質,大家對佛教誤會就很深,所以看到菩薩,馬上就想到泥塑木雕那都是菩薩,這是很大的誤會。所以聽到佛就想到佛像,聽到菩薩就泥塑木雕的都是菩薩,土地公是菩薩,鬼神也是菩薩,凡是泥塑木雕的都是菩薩,這個誤會就大了!菩薩是人,菩薩是活人,不是死人,不是泥塑木雕的。覺悟的人就叫菩薩,這印度話,要從這個字面的意思完全翻成中國話,古時候的翻譯叫「大道心眾生」,什麼叫大道心?簡單的講就是四弘誓願,發了這個願這個人道心很大,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人印度人就叫菩薩。玄奘大師譯的就更容易懂,「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一般眾生迷惑顛倒,他不迷,他覺悟,覺而不迷這個人就叫做菩薩。所以菩薩不是泥塑木雕的,佛的學生那都是菩薩。佛今天雖然不在世,我們讀佛經,依照佛經的理論方法來修學,也就叫菩薩。

  如果真的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實在說與佛在世沒有兩樣,真的菩薩,不是假菩薩。換句話說,如果今天到哪裡受戒,受了菩薩戒,對於佛的經論方法都不明瞭,那個受了戒的那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真正依教修行,沒有受戒你也是真菩薩,你也不是假菩薩,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