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三六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36

  請掀開經本,三百五十三面第七行,從第二句看起:

  【即知迷情若悟。障盡智開。即萬境之中。作用自在。故云外用無羈也。愚者欲求神通。不解於心除妄。如何得也。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也。】

  前面說過了這個離障解脫裡面的兩種智,二智二障說過了。這個地方是總結,『即知』,就從上面所說的,以及比喻,我們就知道了。『迷情若悟,障盡智開』。這兩個是有連帶關係的。如果不悟,就是迷,迷就是障。理障,事障,煩惱障,所知障,都不外此地所說的。由此可知,在修行關鍵確確實實是破迷就開悟了。覺悟,這智慧現前,智慧能破無明,能消煩惱。所以佛法的修學,始終不離開般若智慧。像《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這一開端,他老人家就把修學的綱領,給大家宣布出來,「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句就宣示了禪宗修學的總綱領。由此可知,禪宗不是六度裡面的禪定波羅蜜,它實實在在是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這才是它的真正目標。他是用禪定的手段達到般若現前,禪定是他的手段。我們這個地方要想破迷,破迷的手段,還是在定慧。先修定,定開智慧,這才能破迷,這才能除障。然後在『萬境之中,作用自在』,就得大自在。這個萬境,通常講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像《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屬於這個境界。這一品裡面,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就是萬境中作用自在。所以大師在末後給我們說「由內離障」,『外用無羈』,這個羈,無羈就是自在,沒有拘束,沒有拘束了。

  下面,這很感慨的話,『愚者欲求神通,不解於心除妄,如何得也』。像這種愚人太多太多了,現在在我們現前國內國外,想求神通的人很多。用什麼方法求?求的方法也很多。是不是真正能求到?不見得。真正能得神通是要修定,定能除障,神通就現前,這個神通是自己真正修來的。如果沒有定慧,用其他的方法來求神通,這神通也得到,真能得到嗎?能,大家看《楞嚴經》上就明白了。那神通從哪裡來的?妖魔鬼怪附身而顯現出來的。通的能力不是自己的,是魔附在身上展現的神通。那個魔走了,他的神通就失掉了,能力就沒有了,屬於這一類的,屬於這一類的神通就太多太多了。愚者求神通,他不明白,不了解,真正智慧德能的恢復,要從心地裡面,除去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定慧才能現前。不在這上下功夫,神通決定得不到。縱然得到,也是小通。即使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是六種神通都現前,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從修定來的。阿羅漢的定功叫九次第定,比四禪八定還要高一級,從這裡面透出來的本能。他還不能到萬境之中,作用自在,他還達不到。譬如宿命通,他只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就不知道,他的能力只有這麼大。天眼的能力,只能見一個小千世界,小千世界之外,他就見不到。所以他不能在萬境中得自在,比我們,那他能力是強多了;比起佛菩薩,那他差遠了。你要問什麼原因?這心中之妄沒除掉,只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沒破,這就是他的障礙。

  『淨名云』,《維摩詰經》裡面所說的,『諸佛解脫』,諸佛是我們修行的榜樣,『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也』。可見得這個成佛,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從內心當中學來的。所以佛法稱為內學,要知道這個真實功夫決定是在心行當中求得的。我們接著看底下一段:

  【境界有二。一分齊境。如國疆域。各有分齊。佛及普賢德用分齊無能及故。】

  我們先看這一條。『分』是區分。『齊』是等齊。這個地方說了一個比喻,好比我們世間,國家與國家的界線,這就屬於『分齊境』。每一個方所畫定了界線,這是界線。佛跟普賢菩薩,他的德用分齊是無能及故。這個『無能及』,沒有能夠相比的。意思就是說,普賢菩薩的德用跟如來果地上就差不多,很難區別。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深在什麼地方?假如是等覺的普賢,那沒有話說,我們能想像得到,跟佛是差不多,這快要成佛了!如果是一個初發心的普賢菩薩,這要是說他的德用跟佛果分齊相似,那我們就非常驚異,為什麼?初發心的菩薩還是凡夫。我們從圓教來講,《華嚴》是圓教,初發心的菩薩,只斷見思煩惱裡面的見煩惱,就是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從斷證的功夫來說,只等於小乘須陀洹,沒出三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他斷證的功夫等於小乘阿羅漢,換句話說,阿羅漢出三界,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也出三界。由此可知,從初信位到第六信沒有出三界,沒有出三界是凡夫。凡夫的德用怎麼能跟佛相比?這就不可思議了。當然,在這品經裡面,《普賢菩薩行願品》,到底說的是哪一個位次的普賢菩薩?正說是當位普賢,就是等覺的。但是地前跟果後統統包含在其中,果後是成了佛,成了佛再倒駕慈航,再以菩薩身分去度眾生的,那叫果後的普賢。從初發心到十地,這個是位前的普賢,統統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他這一段文意思就非常的深,非常之廣。雖然他煩惱沒有斷盡,無明一品也沒有破,我們講這是十信位的普賢菩薩,這是地位最低的。但是他的心量,跟如來在果地上沒有兩樣。如果有兩樣,那就不叫普賢了。普賢心就像《楞嚴經》上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的心是清淨平等的。心清淨,願行就清淨;心平等,願行就平等,跟誰平等?跟諸佛如來平等,那這個意思我們就沒有疑惑了。再看底下第二句:

  【所知境。事理無邊。唯佛普賢方究盡故。由證所知無邊之境。故成德用無有邊涯。二亦相成。總為境界。即於二境得二解脫。此二不二。故不思議。】

  這是解釋不可思議境界,這個地方偏重在講境界,不可思議底下還要說。第二個意思是講所知。理無邊,理是心性。事無邊,事是現象。事是理之事,理是事之理,這兩個分不開的。理就是經題裡面大字,事就是方廣,是相是作用!都沒有邊際。這個事實真相誰知道?佛知道。這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他當然知道。普賢菩薩知道,普賢菩薩怎麼知道?普賢菩薩的心裡沒障礙,因此一聽佛說法,他立刻就契入這個境界。其他的菩薩們,權小,六凡,那更不必說了,他心裡面有障礙。縱然聞佛說法,也不能徹悟。普賢菩薩一聽,就徹底明瞭覺悟了。由此可知,佛說法沒有兩個說法,聽的人心量不一樣,所以他領悟的就不相同。能究盡理事真相的,唯有佛與普賢菩薩,這才成了德用無邊。所知跟分齊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屬於境界。分開來講,兩種解脫;合起來講,不可思議。下面給我們解釋不思議,何故不思議,諸位看《疏》,鈔就不必看了。

  【何故不思議。略有四義。一事無邊故。二理深遠故。三此二無礙。四以性融相。重重無盡故。】

  這解釋不思議。我們看註解,看《鈔》,三百五十五面。第一個,我們看最後這一個字看起,第二行最後這個地方看起。

  【事多無礙。廣不思議。】

  不要說盡虛空遍法界,那個太大了。我們把範圍縮小,就看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地球上,不要看過去,也不必看未來,就看我們現前在地球上所發生的這些事,所現的這些相,那就太多太多。已經是像經上講的,廣大不可思議,何況把這個範圍再擴大,擴大到大千世界,再擴大到虛空法界,這些事相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全是自性變的。自性是能變,萬象是所變。能變與所變,當中一定有個道理在,這理。

  【理無相狀。深不思議。】

  事有相,我們能夠去研究,去探索。理沒相,理是心,心沒有相。這個深是形容理非常之深密,無法探索的。為什麼說沒有辦法?這個世間人探討,用什麼來探討?用第六意識,我們講研求,研究來求它,研究用第六意識,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妄想心,分別妄想永遠得不到真相,這就難在這裡。理有沒有?理真有,沒有理,哪來的事!理要怎樣才能夠真正被發現?佛告訴我們,要用甚深禪定,決定不可以用妄想分別,妄想分別決定達不到。這個定功達到極深之處,就豁然照見了,這《般若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他豁然照見,甚深之理,真相大白。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功夫的人,佛雖然說出,他也不能明瞭。為什麼?不是他的境界。因此佛說的這些境界,是希望我們也像他一樣能夠親證,這是佛法的好處。佛絕不是說這是我的境界,你們永遠不能證到,沒有這回事情,佛說人人都可以證得。真正要證得這個境界實在不容易,這是個真話。不容易的原因在什麼地方?是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太深、太厚了,日常生活當中不知不覺,我們的習氣自然就流露了,而自己確實沒有能力控制。如果不能把這些煩惱習氣斷盡,我們就不能成就甚深的禪定,就見不到事實的真相。所以煩惱習氣一定要克服。

  八萬四千法門最後的目的,都是要把煩惱習氣斷掉。實在斷不了,那佛教給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意思是什麼?換一個環境去修。雖然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身分還是人的身分。但是雖然是人的身分,他最大的好處,第一個是壽命延長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同壽,這無量壽。換句話說,有的是時間。第二個好處,阿彌陀佛是老師,不但能夠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在《無量壽經》,在淨土三經裡面,佛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可以隨心所欲,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我們在這個世間,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找到,親近一個善知識更難,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難就沒有了。可以說是有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同參道友,這一個助緣殊勝不可思議,我們的道業在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成就,所以這個法門十方讚歎。在中國念佛往生,自古至今不計其數。

  今天下午,有位同修,我過去跟他不認識,送了幾本他從日本帶來的,關於淨土三經的幾本書。我略略的翻了一下了,裡面有一本日本的往生傳,日本自古至今,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也有不少人,我看到很歡喜。這是修行成就的捷徑。所以這個理深不怕,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求證。

  【三此二不二。】

  這就理與事。

  【故不思議。】

  剛才說了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為了解釋說明方便起見,把它分成兩個來講,實際是解釋一樁事情。所以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無礙。這個地方註,註得很好。

  【謂諸法全空故。不可作事思。】

  一切法相雖然是有,但是這些相都是緣起的。因緣起的,凡是因緣所生之法都沒有自性,都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所謂當體即空。《心經》上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所以事相不能看作有,你看作有,錯了。那個無法探測的理,雖然沒有相,你不能說它空,不能說它無,你要把它看作空無,那也看錯了,所以無礙。第四個是『以性融相』。

  【重重無盡。】

  事裡面有理,理裡面有事。這個現象,就像我們中國八卦的演變很類似。你看八卦,太極生兩儀,這太極就有分陰陽了。兩儀裡面有四象,四象是什麼?陽裡面有陰,陰裡頭又有陽。四象變成八卦,八卦變成了六十四卦,陰陽交錯,八卦的圖就有一點像這樣,『重重無盡』。這個重重無盡,顯在什麼地方?顯在我們的眼前,任何一個形相,任何一樁事情,都是重重無盡的。佛在一切經裡面,所說的這些性相理事因果,隨拈一法,無不具足,這才說為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這個大千經卷,說的是什麼?說的是那個大本的《華嚴經》。你看那個《華嚴》前面,這介紹的時候,這個龍樹菩薩在龍宮,見到這個大本的,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一部經藏在哪裡?可以藏在一粒微塵裡頭。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就是這個,這個重重無盡不可思議,這是真的。那一微塵,那我們拈起這個書籤,比微塵大多了,具不具足?圓滿具足。正報裡頭,佛常講,一毛端,依報講一微塵。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就說這一樁事實,擴大,盡虛空遍法界;收縮,一微塵,一毛端。這叫做諸法實相,這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再看下面這一行《疏》:

  【何用不思議。】

  這是問,為什麼佛要用不思議這個意思?

  【顯法超情。令亡言故。已知所入。】

  佛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佛教眾生目的是要你能夠契入,這個契入是親證,你不能夠親證,換句話說,你這些知識是聽別人說來的,不是自己的。換句話說,真實的受用,你自己完全得不到,一定要親證。假如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決定不能夠契入。因此佛這段的開示,那就非常重要。『顯法超情』,我們看註解。我們從頭念下去。

  【何用下。】

  這是第四段。

  【辨不思議之意。徵意云。】

  這個『徵』就是徵問,假設一個疑問。

  【假名引導。尚恐難入。】

  佛依許許多多名詞術語,為我們說明諸法實相,這是『假名引導』,眾生聽了,有幾個人能真的明白?有幾個人真的覺悟?可見得這個入難,這就已經很難了。現在:

  【泯絕蹤跡。】

  這個不思議是把痕跡都給抹掉。

  【於生何益。】

  這樣對於眾生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

  【而說不思議耶。】

  佛講這個不思議境界就是把痕跡都給抹掉。這個說法對眾生有什麼好處?下面解釋,這個解釋就很要緊。

  【法體實離思議之境。】

  法是一切諸法,一切諸法的本體本來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你用思惟想像決定達不到。底下說:

  【若令思議。永不能入。】

  這個佛法,無論大小乘經,只要你用思惟,用想像,你能夠達到的境界,理解的程度,有一定的界限。換句話說,你能夠達到它的表層表面,你沒有辦法深入,不能達到它的精髓,達不到。唯識經論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用意識心,你所能緣的是八識的範圍。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有為法的範圍,那個功力達到真正圓滿,就達到這個境界,決定緣不到本識。本識是什麼?是第八識的性體,你緣不到,就是此地所講的。八識性體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所以真正見性的人,叫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源是什麼?諸法的根源,道什麼?道是真如本性。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有一法不是,所以徹法底源。他怎麼能達到?他不用識心,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他能達到。凡是用六、七識決定不能達到。他的知見、理解是非常有限的,這諸位叫權教,小乘。『若令思議,永不能入』,這是佛真正慈悲到極處,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

  【今說離言超情。】

  言語達不到,情是什麼?情是思惟想像,這是屬於情,達不到。思惟想像達不到,言語達不到。

  【即亡言絕慮。自然入也。】

  『亡言』,言語離開,不用言語。『絕慮』,慮是思惟,思惟想像也不用,這個時候的心真正清淨了。那個清淨心原來就是,這自然入了。還要有個入的念頭,那就又錯了。有個入的念頭,就又入不進去,又入錯了。所以諸位要知道,念佛是一個法門。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只要老實念就行了,不要再問,問東問西,問什麼叫一心?什麼時候才能往生?你有這些問題,說老實話,你也得不到一心,你也不能往生。原因在哪裡?心不清淨。這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心淨則土淨。到你心淨了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現在你眼前,這叫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阿彌陀佛,給諸位說是一樁事情。我們心不清淨,嚴重的污染,今天社會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個社會是自性變的,唯心造的。我們要想這個世界好,這個世界莊嚴清淨,這個世界恢復秩序,從哪做起?要從清淨心上做起。你心要不清淨,用什麼方法也治不了。你一個人心清淨,你一個人住淨土;大家心清淨,大家都住淨土。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共業,別業。大家覺悟了,這是共業;個人覺悟了,是別業。確實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華嚴》講到末後是句句給我們講真話,這是講到最後。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那是開始。你看始終完全相應。《起信論》裡面一開始,菩薩就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圓教大乘,始終不二,教學前後呼應,這是怎樣自然入。所以真正功夫得力,就是老實,就是再沒有懷疑,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你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功夫就得力了。

  【故六祖七祖皆云。】

  此地這個『六祖七祖』都是講禪宗的。

  【若欲入者。】

  這個入是契入,我們世俗人講證果,你要想證果,你要想入諸佛境界,這有一個祕訣傳授給你。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等也。】

  他們的開示當然很多,六祖大師《壇經》,大家看看就曉得,以這一句話最簡單、最扼要,一切善惡統統都不想。世間善惡放下了,出世間的善惡也放下了,都不想了。二六時中,只想這一句佛號就行了,這叫最方便的法門。文到這個地方,把所入介紹完。這個品題裡面,《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我們所入。品題的後半段是《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是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我們看這個:

  【第二釋能入者。總即普賢行願。】

  這是總說,能入的就是普賢行願。

  【略唯此二。行之與願。】

  這個《普賢行願》略分是兩個,一個是行,普賢行,一個是普賢願,『行之與願』。

  【如鳥二翼。如車二輪。】

  這兩句是比喻:

  【具足方能翔空致遠。】

  鳥有兩個翅膀能飛,車有兩個輪,才能致遠。

  【然人與法俱稱普賢。若約人者。普賢菩薩之行願故。若約法者。是普法故賢。】

  這底下是解釋:

  【謂至順調善故。又賢謂真善。善契理故。法界之善。為普賢法故。】

  清涼大師這一段的開示,宗密在解釋裡面註得很詳細,用了不少的文字來解釋這一段。我們看註解,這是第二,大科的第二。

  【釋能入中文三。一總指行願。】

  第二段就是行之與願。『如鳥二翼』,到這幾句。

  【喻明行願之要。】

  行願的重要,行不能離開願,願不能離開行,行願就像鳥的兩個翅膀,車的兩個輪子一樣,不能夠離開的。第三段是從『然人與法俱稱普賢』,這以下是第三段。

  【然人下。約人法以釋普賢。】

  來解釋普賢的意思,從人上說,從法上說。

  【一總指。二解釋。】

  現在先講總指。

  【今初法普賢有二。一約體。二約用。】

  就『體』上講。第二是就『用』上講。我們看最後這一行,三百五十六面最後這一行。

  【約體者。】

  體就是現在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動物從哪裡來的?植物從哪裡來的?那個根源,叫做體。這體是什麼?現在科學家、哲學家都沒有找到,眾說紛紜。宗教家雖然說得很明白,但是現在人又不肯承認。宗教家怎麼說?上帝造的,不能教人心服口服。而佛給我們說的跟宗教家不一樣,跟這些科學家、哲學家講的也不一樣。佛說:

  【即本覺心體也。】

  佛給我們說,這個宇宙人生哪來的?是你自己心裡頭變現,這的確古往今來,除佛之外,沒有人這麼說過。我們細細想一想佛說的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我們也沒有親證這個境界,當然不敢武斷。但是有一個相似之處多少能夠領略到一些,那就是什麼?我們會作夢,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這夢中不是有山河大地,不是有許許多多,這森羅萬象嗎?在夢中,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這我們知道,是我們自己,現代人講下意識變現出來的。由這個例子可言,就會差不多了,佛講我們眼前森羅萬象,是我們真心變現出來的;夢中那個境界,是我們妄心變現出來的。把這個真妄去掉,總而言之,是心變現出來的。這有幾分道理。當然後面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把它證明?你把它證明,那你就叫成佛、成菩薩了。還沒有證明之前,叫凡夫,證明了,那就是法身大士,《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統統證明,證明佛所講的一點都不錯。所以體就是本覺心體。

  【即諸法本源。】

  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萬法的根源,這個萬法都是心體變現出來的。這我們要會問,這個心怎麼會變成這麼複雜?我們眼看到這個人,十法界這個人法界就這麼複雜,何況還有天,還有鬼畜,還有地獄,為什麼會這麼複雜?如果你要問這個問題,你自己冷靜去想一想,你從今天早晨到晚上,你那個念頭多複雜?是因為你的念複雜,所以變現的境界就複雜。佛給我們講得不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分別執著,我們的分別執著是非常複雜,所以把外面這個境界相也變的這麼複雜。外面境界相複雜的程度,跟我們心裡那個分別執著複雜的程度,恰恰相等,真相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如果我們依照佛的方法來修定,這個定功修成了。什麼叫定功修成?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這個境界在不在前面?在,那個境界叫不複雜,清凈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清淨心現出來的,一心現出來的。三心二意就現十法界,現六道輪迴,這是事實真相。

  【謂此法界周遍一切。】

  我們本覺心體變現的境界,這個心多大?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自己的真心。大乘佛法的教學就是建立在這個理念上。你要想入大乘佛法,第一要緊的條件,就是把你的心量拓開。果然你的心量是包括了虛空法界,大乘法對你就很容易、很相應。換句話說,非常適合你修學。你沒有這個心量,你在大乘法上修學,就跟前面講的決定入不進去。底下說:

  【四生六趣。】

  四生是講生態,胎卵濕化,不但有情眾生包括了,無情眾生也包括。六趣是六道:

  【無不有之。】

  這一句話是說,『四生六趣』是相,是作用。相用離不開本體,有相有用,當然有體,體就是真心,體就是本覺,也叫做真如,也叫做本性。名詞很多,實際上指的是一樁事情。就連虛空,虛空也有體,沒有體,哪來的虛空!

  【在聖在凡。用即有別。體即無異。】

  從體上講沒有兩樣,作用上講不同。聖是覺悟,所以它的作用沒有障礙,作用廣大無邊。凡,迷了,有分別,有執著,雖起作用,作用就不大,應用的範圍縮小了。這是什麼一回事情?迷悟造成的,不是性體裡面有這個東西,性體裡面沒有,是迷悟造成的,這要知道。

  【即諸佛所師。群生自體。萬物資始。眾行所依也。】

  這是把人跟法全部都說到,人的體是這個,法之體也是這個。所以《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為什麼同圓種智?體是一個,不是兩個體!『諸佛所師』,師是師法,以這個來做為標準,以這個來做為法則,方法的原則,那就不錯。順性,稱性,這是諸佛菩薩,覺悟了,能順性,能隨著性,那就得大自在。凡夫迷失了自性,他的作用違反了自性,所以才產生了許許多多煩惱、障礙。如果順了自性,給諸位說,煩惱就變成菩提。諸位要知道,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確是一樁事情。順了性,就是菩提;違了自性,就成了煩惱。順了自性,叫大涅槃;違了自性,就叫生死,就現出這個相出來。什麼人順性?覺悟的人順性。什麼人違背自性?迷了自性的人他就違背自性。

  我們把話再說得明白一點,順性的人,心量是拓開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但天下是一家,那還是迷。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一個自己。所以禪宗有這麼一個說法,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是覺悟的人才能說得出。虛空法界是自己,不是別人。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這是順性,作用才真正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迷人,在本覺裡面,分自分他,分人分我,分是分非,這個麻煩來了。本來沒有這些麻煩,這個麻煩全是他自己心裡頭一念迷惑、一念錯覺變現出來的,真的是無是生非,所以佛說叫可憐憫者。如果十法界六道輪迴真的是事實,佛不可以說可憐憫者,那說這個話是太過分了。本來沒有,你自己認為是有,那這叫真可憐。

  這是『群生自體』,本體,這個群生,包括了有情眾生,無情眾生。『萬物資始』,萬物跟前面群生的意思是一樣的。資始是從這裡開始。『眾行所依』,這個眾行,無論是覺悟之行,無障礙之行,是依這個;迷了凡夫,造作無量無邊罪業,還是依這個。真妄不二,邪正不二,善惡不二,是非不二,諸位有沒有明白?念這一段,經上凡是這些句子,叫恍然大悟,會點頭,真的是不二。依一個體,一樁事情。我們在這個地方真正覺悟,雖然煩惱習氣沒有斷,心量會拓開,我們在生活當中,確實會得到比現在更幸福,比現在更美滿。這個幸福美滿的程度,隨著你心量的拓展,隨著你覺悟的程度。所以幸福從哪裡來的?從這裡來的,圓滿也從這裡來的,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