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三0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30

  請掀開經本,三百四十一面倒數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

  【八巧成。即檀度。】

  這是經題第六個字,嚴字十個意思裡面,第八個意思是『巧成』的意思。成是成就,巧是善巧。這個意思包含非常的深廣,一般學佛的同修,說到布施,這個檀就是布施,這個梵語稱為檀那,翻成中國就是布施。總以為布施,就是我們出一點錢,出一點力,對於道場一些貢獻,這就叫布施。其實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因為這個看法範圍非常的狹小,絕對不是『檀度』的真實義。這個檀度真實義,可以說已經包括了我們全部的生活。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無論是我們心思想到的,言語上說到的,我們身體做到的,全都在這個範圍之中。譬如我們在家庭,家庭裡面有沒有修布施?有的,你天天在做,你時時刻刻在做,但是你不知道你是在修布施波羅蜜。你從早晨起來,將家裡環境整理的乾乾淨淨,是不是布施你一家人舒適的居處?這確實是布施。你能夠為一家人身體健康,營養的攝受,天天在思考、在設計,如何真正能夠幫助這一家人,統統是布施。從家庭走到社會,無論你在哪一個工作崗位,都是利益社會大眾的,那何嘗不是布施!用心思,用思考,用言語,用財力,用體力,這裡面都包括了財、法、無畏三種布施。由此可知,佛法講布施,無所不及。但是那個布施的結果不一樣,果報有善惡,有大小,有偏圓,種種不同的差別。這個差別都是在迷悟,從這裡分的;從自利,或者是利他上所分的。念念替別人著想,這是善的,念念為自己著想,這是惡的。我在此地只說一個原則,不必細說,要細說,這兩個小時也講不完。

  菩薩所修善巧到了極處,到了究竟圓滿之處,這巧成。他成就什麼?成就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個巧成真是達到究竟圓滿。圓成佛道是圓滿的成就佛道。佛道是什麼?這兩個字的定義,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要明瞭,佛是智覺,也就是說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大覺,對於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叫做佛。如何能真正成就,達到這個境界?這叫道,這條道路。所以真正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叫做佛道,這是佛法教學最高的目標。為什麼我們在此地說,他的善巧達到圓滿?古大德常說,《華嚴經》如果沒有最後,這個最後就是這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華嚴》就不圓滿。巧成有沒有?有,不是究竟圓滿的巧成。究竟圓滿的巧成,是能夠將一切眾生導歸極樂。換句話說,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古人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這不圓滿也都圓滿了。這是《華嚴》最後得到究竟圓滿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他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檀度的圓滿。

  【九芬馥。即力度。】

  《華嚴》文殊菩薩將六波羅蜜展開為十波羅蜜。也就是將般若波羅蜜這一度展開為五度,般若,願,力,智,方便。這個力就是從般若裡面開出來的。那六度裡面,由此可知,六度裡頭,般若波羅蜜,雖然沒有開出來,裡頭都圓滿的含攝。所以這個六度跟十度,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說不增不減,一個是展開來,一個是歸納進去。所以說六度,這個願力智方便都歸納在般若波羅蜜裡,所以這個內容確實不增不減。但是講法,當然十就講的比較上詳細,這六度講的比較籠統,差別就在此地。力就是勢力,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力量、能力。這個『芬馥』的意思把它配在權智裡面的力度來說。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智慧的能力也是遍滿的,無所不在的,亦是這個意思。不但充實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實在講,也遍布在虛空法界。我們凡夫粗心大意,不能夠體會,不能夠覺察。佛與大菩薩他們的心清淨,這個清淨,也就我們常講細心,我們講的細心比那個清淨心,那還是很粗的。清淨心是極其的細心。因此十法界的眾生起心動念,佛都知道。你想想看,假如這個念頭的能力不是遍虛空法界,佛距離我們很遙遠,他怎麼會知道?不要說太遠的,經上說的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距離我們這裡是十萬億佛國土。這十萬億佛國土,用現在的光年來算,也不知道要算到多少數字!這樣遙遠的距離,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由此可知,就像花的香氣一樣。花,沒有多大,但是香氣遠聞,比喻這個力,權智之力。第十個意思,開敷的意思。

  【開敷。即精進度。】

  比起前面這個蓮花,花開了,比喻精進。精進,這兩個字我們一定要深深去體會,我們的道業才能夠成就。因此佛給我們講善根,為我們說世間法的善根,他說了三個,叫三善根。這三善根是世間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這個三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痴。所有一切世間善法都從這生的。出世間善根,只有一個,這是大小乘聖者,如果有這一個善根,他的道業就很容易成就。小乘最高的果位是阿羅漢,大乘最高的果位是等覺菩薩,什麼善根?精進。進是進步,我們容易懂。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精字,精怎麼講?精是純一。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那個一門是精,深入是進,就是精進。你要兩門,三門,四門,五門,那雖然是進,但是不精,因此你不能成就,這是我們學佛同修要特別注意的。

  不但是古大德說,念佛這個法門最忌諱的就是夾雜。夾雜就是不精。雖然進,不精。念佛忌諱,那參禪忌不忌諱?一樣忌諱。學教忌不忌諱?還是忌諱。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要問,古來許多大德,我們在傳記上,人家學個三年五載,十年、八年都成就了。有一些開悟了,有一些證果了,都有成就了。我們這個忙了一輩子,修學的環境比古人不差。古人得一部經典,那談何容易。我們現在得一部《大藏經》也是輕而易舉。在這許許多多優厚條件之下,超越古人,我們的成就不及古人。原因在哪裡?古人精進,我們是雜進,這差別在這裡。今天下午,有兩位老居士來看我,也都算是老同修,都知道應當發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好事情。到我們這裡來,還拿了不少書帶回家去。這些書,我一看,我說不必再看、不要了。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那佛法怎麼能放下?我說我沒叫你把阿彌陀佛放下,你只要抓住阿彌陀佛,抓住《阿彌陀經》,其他統統都放下,你才能往生。否則的話,這些拉拉雜雜都是你往生的障礙,到時候你去不了。

  年輕人,我勸你們受持《無量壽經》。年老的人,我不勸他受持《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就好。為什麼?短!經文短,容易!就好。《彌陀經》跟《無量壽經》,蓮池大師說,是大本小本,內容完全相同,一個說得簡單,一個說得詳細,沒有差別。不但大小兩本沒有差別,彭際清居士說得更好,《彌陀經》的內容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內容也是一樣的,也沒有差別。所以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彌陀經》詳細講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三部經,一而三,三而一。我們明瞭這個事實,年歲大了,受持《阿彌陀經》就是受持《大方廣佛華嚴經》。你不了解,你心裡面懷疑、憂慮,這個經太小了,恐怕沒有力量,怕不可靠。你明瞭事實真相,才曉得,我這個原來就是大經的濃縮,跟大經無二無別。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沒有不成就的,決定會成功。

  所以這個精進,確確實實大乘佛法的善根。大乘佛法之善,就是把你的地位、境界向上提升。什麼方法能提升?精進。你從十住菩薩升到十行菩薩,從十行菩薩升到十迴向菩薩,從十向菩薩升到十地菩薩,就靠精進。《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講得好,大勢至菩薩就用一句佛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用這一個方法。這一方法精,精到了極處,一句佛號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這真是精到了極處,沒有比這個更簡單、更扼要的。他就這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改變。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假借,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方法來幫助,就這一個方法。諸位要知道,一個方法才有效。用一個方法心定,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心定的,心是清淨的。功夫愈深,心愈清淨,定淨愈深,他當然心開意解。這個心開,就是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淨宗是用一句佛號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成佛就是成就一切智。所以我們要注重精進,要了解精進的重要,要知道不精進就決定不能成就。所以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成敗關鍵就是你知不知道精進。雜修決定沒有好處,專修一定得利益。這是以開敷表精進度。

  【以上十度。同嚴一佛。餘九皆然。】

  這也顯示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下面,宗密大師的開示對我們修學都很重要。我們接著念下去。

  【又因既圓修。果亦圓證。】

  這是我們學佛同修非常嚮往圓修圓證。怎樣修法叫圓修?那個圓證我們可以把它放在一邊,為什麼?那圓修必然得圓證。真正要緊的是在修因。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明,給我們開導。

  【云何圓修。】

  這一句話,用現代話來講,什麼叫做『圓修』?怎樣才叫圓修?這個意思。下面這就教給我們。

  【以定慧雙流。靜無遺照。動不離寂。一念相應。十度便滿。】

  這就是圓修。這先把圓修的總綱領給我們說出來,下面再細說。佛法的修學,它的中心就是定慧。慧從哪裡來的?從定來的,所以定是樞紐,慧是目標。因此整個的佛法,一切宗派,無量法門,如果你問這些法門修的什麼?那我可以告訴你,修定,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修定,因為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要用現代的話來說,程度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所學的不相同,所從事的工作也不相同,因此佛為了要適應許許多多不同的這些眾生們的根性,為我們說出了許許多多的方法,許許多多的門徑。那一切方法門徑,全都是修定。所以這個禪定,絕對不是只有禪宗才修禪定。大小乘佛法,那一個派都是修禪定。我們念佛也是修禪定,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心定下來,智慧就開了。

  也許諸位同修要問,我這個心要定到什麼程度智慧才開?實在跟你講,這非常現實,你的心能有一分定,就開一分智慧,二分定就開二分智慧。你的智慧的增長,隨著你定功淺深,不斷的在流露。智慧是這麼來的,智慧決定不是從外面言語文字,種種方法能學的來的,沒這回事情,那不叫智慧,那在佛法裡頭叫世智辯聰。世智辯聰不是好東西,我們佛家常講,三途八難,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為什麼叫它做八難?實在說就是二障裡面的所知障,這還怕所知障不夠多,天天拼命在增長所知障,那還得了!所謂真實的智慧,不是學的,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頭學來的。像這個鏡子一樣,鏡子的光明是本來有的,現在這個鏡子上有灰塵,光沒有了,我們把灰塵擦掉,擦掉這個鏡子亮了,是不是你擦掉把他擦亮的?不是的,本來有!佛常用這個比喻,我們的這個智慧光明本有的,現在為什麼失掉了?就是你這個心骯髒了,污染了。什麼東西骯髒、污染?你的心不定,不定就是污染。像這個水一樣起了波浪,起了波浪,它照的作用失掉了。所以佛教給我們要把心定下來,定到不起波浪,不起波浪就是定到一念不生。這一念不生,這時候起作用就是智慧,這個智慧叫照見。外面無論什麼事情,你只一接觸就明瞭,眼睛一看,耳朵一聽,一接觸統統明瞭,這是智慧,不是學來的。我們今天什麼都不知道,不學都不知道,學了還不知道。學了是所知道的似是而非,絕對不是真實透徹究竟的明瞭,不是的。學習所得到是似是而非。所以佛講,這叫所知障,這是世智辯聰。因此佛法無論大小乘都著重在修定。

  剛才我們講,精進,這個精容易得定。我們修學法門,一門深入容易得定,多門就不容易得定。即使是佛法,要知道佛講經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這是佛講經的原則。你要是以為佛真的有東西講,那就錯了。佛講經是對人說的,對那個人說的,那個人執著有,佛就給他講空,講空是破他有的執著。來的那個人他執著有,佛說空,他執著空,佛就說有。說有,破他執著空。佛所說的一切法,無非是破眾生的執著而已。假如這個眾生沒有執著,佛見了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沒得說了。所以佛又何嘗說法?佛今天不在世了,我們看到佛的這些經典,經典是佛對一切眾生說的,這個經上說有,那個經上說空,到底是有還是空?經看多了,認為釋迦牟尼佛頭腦有問題。那怎麼一回說有,一回說空?所以經典念多了,你的懷疑愈多,你的妄想愈多,你的問題愈多,你怎麼能定得下來?這個過失誰負責任?佛不負責任,是要你自己去負責任。就好比我們自己生病,看到這個大夫許許多多的處方,也沒有見到這個醫生,這個處方聽說都不錯,照這個方子吃藥,什麼方子都吃,把這個病愈吃愈重,甚至於病死了,醫藥死了,藥不對症。我們今天這個情況就跟這個差不多,這個經典是佛從前對那些人的處方,不是對我的處方。我們遇到了,不但沒有好處,確實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困惑。那佛是大慈大悲,憐憫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在不在內?當然在內。

  那他不在世了,如何幫助我們?他有一個特別幫助我們的方法,這就是淨宗的法門。這個法門,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幫助後來的大眾們,世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普度九法界的眾生,都用這個法門。那換句話說,遇不到佛的時候,遇到這個法門就等於遇到佛。問題是你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能不能一門深入?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成就。那我們修學其他法門的,我對那個法門有興趣,對禪有興趣,對教有興趣,對密有興趣,行不行?行,還是一個原則,一門深入,但是後面一定要迴向求生淨土,你才能成就。如果不能迴向求生淨土,換句話說,你這一生的努力,只能夠得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出不了三界?你的定功不夠,這個不迴向是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力量要出三界,《楞嚴經》上說得很明白,要九次第定。四禪生色界天,八定生無色界天,到第九定才超越,才超越六道輪迴,談何容易!

  那我發願求生淨土,迴向淨土,這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橫超三界,這個便宜佔大了。換句話說,我們自己的定力,連初禪的標準都達不到,也能往生,這個便宜佔大了。這些話都是佛在《無量壽經》上說的。法門真的平等,佛的心真清淨,沒有分別,阿彌陀佛決定沒有說,你念我,我才來度你,你念別的,我不管你,沒有這個。你念別的,迴向求生淨土,他一樣幫助你,沒有差別,這才真平等,真正慈悲。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論受持什麼樣的經典,原則要記住,一定要一門深入,這個太重要太重要了。搞多了,搞雜了,縱然往生,品位就不高,這是蕅益大師說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那我有信有願,我決定會往生的。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淺深,專精,功夫就深,雜修,功夫就淺,這是一定的道理。功夫深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

  縱然我們現在興趣是多方面的,大小乘佛法,乃至於世間法,我都喜歡,我都愛好,也要忍耐一時。怎麼說?等我見了阿彌陀佛以後我再學,這個可以,這不遲。現在如果要不能放下,一切都學,換句話說,見阿彌陀佛的機會沒有了。這個帳要好好算。一定要專精。這就是定慧,你能夠選擇一門,一門深入精進,你這個觀念是慧,你這個做法是定,這就叫『定慧雙流』。『靜無遺照』,靜就是清淨心。你心果然清淨,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逐漸逐漸慢慢都明白、都了解了。為什麼?清淨心照見。小有清淨,那就是這個照的深度、廣度淺一點的。大有清淨,那你這個深度廣度就逐漸拓開、展開了。這就是靜無遺照。

  『動不離寂』,寂是寂靜,我們凡夫把動跟靜成分兩樁事情,這個有功夫的人,他這個動跟靜是一樁事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不礙靜,靜也不礙動。我們常講修行功夫得力,那他得力的標準就在此地。如果動靜是兩頭彼此妨礙,你的功夫還不得力。那我們要問,要怎樣才能做到得力?說起來很簡單,看破放下。換句話說,你為什麼不得力?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動會障礙靜,靜會障礙動,經上用這兩個字來做代表。代表什麼?代表兩邊。所以你不要專看到動靜這兩個字,大小是兩邊,染淨是兩邊,真假是兩邊,善惡是兩邊,是非是兩邊,統統都是兩邊。這是科學家講的,我們這個世界是相對的世界,這個兩邊就是相對的。如何能夠調和,兩邊能夠圓融,彼此互相不妨礙,你的心就定了,清淨了。我們生活在這一個相對的世界,要在這個相對裡面達到圓融,這就是定功,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的成就。心真得到清淨,二邊的真相就看出來了。

  實在說,佛在經典裡面,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都明白這個道理。你看我們中國人畫的八卦,八卦是一個圓,裡面一半是黑的,一半是白的。這兩種不同的顏色就是代表的動靜。八卦裡頭講陰陽,陽是動的,陰是靜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那個很明顯標示出來的四象,這畫成兩個是兩儀,太極是圓,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就是陰裡面有陽,陽裡頭有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佛法裡面,特別是唯識裡頭說得清楚,唯識是佛教的心理學。給我們說的真如本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是靜,不覺是動的,一念裡面有不覺,那個不覺就叫做無明。可見得一念是明,一念是覺,明裡頭有無明,覺裡面有不覺,動靜不離,這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明瞭了,明瞭就沒有妨礙。妨礙在哪裡?妨礙是因為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你迷在裡面,你有執著,有執著就錯了,沒有執著那來的妨礙?沒有妨礙。

  『一念相應,十度便滿』。這十波羅蜜,任何一度都圓滿含攝九度。說一個布施,布施裡面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有願、力、方便、智,統統有。說持戒,持戒裡面有布施,也是圓滿含攝。不但是佛法裡面講十度,舉一法而圓攝一切法。我們講世間法,任何一法,是不是也像這樣的圓滿含攝?是的,一點沒有錯。所以我們在介紹這部經的時候,跟大家說過,經中每一個字的意思都圓攝全經。字字如此,不但是經題,經題是做個代表,給你說一下。其實這個經文,字字都是。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世間法,隨拈一法也如是。所以大經上才講,諸佛如來在一毛端裡轉大法輪。毛端是什麼?我們這個汗毛,毛尖端上。這個一毛端就是一,佛轉大法輪就是一切,一裡面含攝一切。

  所以佛法裡頭常講,萬法歸一。那一是什麼?這諸位一定要知道,這一是任一,不是特別有一個一,那就錯了,是任一。任一,萬法都歸在這個一,一也歸萬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才是事實真相,這才叫真平等。所以《華嚴經》裡面講的,主伴圓融。主,一,伴是萬法。任何一法都可以做主,任何一法也都可以做伴。譬如說以釋迦牟尼佛為主,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伴,以毘盧遮那佛為主,釋迦牟尼佛也是伴;換句話說,以我為主,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伴,以你為主,那我也是伴,這才平等。萬法平等,沒有高下。我們今天講民主自由,還沒有講到這個境界。學民主,要向佛法學。不向佛法,學不到的。這是萬法平等,沒有特殊的,所以這個十度才圓滿。十度圓滿就是萬法都圓滿,沒有一法不圓滿,這才是真正的莊嚴。《華嚴經》裡面講的,雜華嚴飾,那才真的顯現出來,圓滿的顯露。

  【十地經云。】

  這是大師引《十地經》。《十地經》就是《華嚴經》裡面的《十地品》。經上這樣說:

  【發心回向是布施。滅惑為戒不害忍。求善無厭斯進策。於道不動即修禪。忍受無生名般若。回向方便希求願。無能摧力善了智。如是一切皆成滿。故一念皆悉頓嚴諸德。故至果位。無德不圓備也。】

  《十地品》裡頭這一段經文很要緊。如果諸位真正明瞭,你就曉得原來圓修不難。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能圓修。問題就是你會不會,會的人佔的便宜大了,大在什麼地方?現在你的生活幸福自在,你覺得快樂無比,這是你眼前得到的,你決定不會有煩惱,不會有憂愁。無論處什麼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你統統得大自在,這是你眼前得到的好處,那將來的果報就不必說了。眼前是花報,花好,那果還用得著說!就像經中所講的,這是在一切法裡面,也是舉一個例子。他舉個什麼例子?『迴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發願迴向就是圓滿的布施。迴向是把自己所修學的功德,利益一切眾生。我修學的功德這個果報我不要,我讓大家去享受,這是圓滿布施。

  滅惑這是戒,惑是迷惑。迷惑的人,他決定不會迴向。迷了的人,念念為自己,他不會為眾生。不迷的人,他才會。所以能迴向,能念念想到一切眾生,這個人不迷。這不迷了,戒就具足。『滅惑為戒不害忍』,念念都是希望利益眾生,怎麼會害眾生?這不可能的。縱然遭遇眾生來害我,我也不會報復、也不會害他。你要問什麼原因?就是他迷,我不迷。迷了,所以他的思想見解都錯誤了,行為才有過失。覺悟的人對於事實真相完全明瞭通達,他不會犯錯。眾生所犯的錯過在什麼地方,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不會犯過失,這是忍辱。

  『求善無厭』,這是精進。善法裡面,真實的善法,給諸位說就是定慧。佛給我們講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你們想想,那個不貪不瞋不痴是不是定?是不是慧?就是定慧,有定有慧,那貪瞋痴決定沒有。凡是有貪瞋痴就沒有定慧。真正的佛弟子,念念都在定慧上進修,世出世法的善根統統都現前。世間的三善根,出世間的精進善根,統統現前。『於道不動即修禪』,道是道路,修行的法門,這就是道。法是方法,這個門是門徑,就是道的意思。在一切法門裡面,我們選擇這一個法門,就不改,不變,不動搖,這就是禪定。一門深入,要把心定在這個法門上,才能成功,而且快速的成就。

  『忍受無生名般若』,般若是根本智,所以你要能夠受得了。很多人為什麼不能學?他受不了!受不了什麼?他要求知,他樣樣都想知道。佛跟我們講,般若無知,你能不能受得了無知,無知才是真正的般若。無知以後起作用就無所不知。《般若經》裡頭最重要的兩句話,「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根本智是體,後得智是作用。它的作用是無所不知,但是它的體是無知。無知什麼?實在講就是清淨心,所以我們要受得了。今人跟古人的差別,我覺得這個差別最大的,最顯著的,就是這一點,古人能夠忍受。

  無論是在世法佛法的修學都是從根本智下手,這是古時候的教學法。世間法的教學,古代的小學,我們看《禮記》,兒童七歲上學。七歲離開父母,叫就外傅,傅是師父,就是老師,離開父母跟老師,學什麼東西?學灑掃應對。用現代的話來講,生活教育,學生活教育。在家庭裡面用什麼態度對父母,對兄弟姐妹,對親戚朋友,訓練這些,教你做人的道理。在學術上,訓練根本智。根本智如何訓練?背書,將古聖先賢的經典,每天教你念,念一百遍,念兩百遍,不講解,就是教你念。教你念是修定,是修慧,這個慧是根本的慧,沒有講解的,完全念誦。讀誦,對著本子是讀,不對本子叫背。一定要念的背過,小學是從七歲到十二歲,這個時候是訓練你修定。換句話說,訓練頭腦清淨,沒有胡思亂想,跟我們現在教學法完全不一樣,他就訓練你無知。到十三歲,這上太學,中國從前沒有中學,只有小學跟太學,十三歲上太學。太學裡面學什麼?後得智,無所不知,把你從前讀過的那些經論典籍跟老師、跟同學研究討論。所以這個講解、研究討論是在第二階段,是到你心清淨、心定了,你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理解能力,進入第二個階段,無所不知。

  佛家教學也是如此,這一學佛,一入山門,進到這佛教寺院,五年學戒,五年的時間。學什麼?生活教育,寺院裡面許許多多的服勞役的工作,分配給你去做。經教,也是叫你讀誦,背誦。那每個宗派,所修的這個經論不相同。像賢首宗的,他主修的是《華嚴經》,那你就是讀《華嚴經》。一遍一遍去讀,讀到能夠背誦,念五年。天台宗的,他們是以《法華經》為主修的,那就是讀《法華經》。這個讀經目的何在?給諸位說目的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的時候,你不會打妄想,你不會想一些壞事。戒律是什麼?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天天在讀書背書,你要一想壞事,你的書就念錯了,所以用這個方法修諸惡莫作。經典是聖賢人真實智慧的教訓,這是善中之善,天天念這個就是眾善奉行,所以戒律圓滿了。所以讀書是修戒,是修戒律,圓滿的修學戒律。讀書要專心,專心是修定。讀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錯一個字,沒有漏一句,這是慧。所以這個讀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你們諸位想一想,中國從前的兒童,從七歲到十二歲,訓練什麼?戒定慧,他修的是這個。從前學佛,一入佛門,五年就用這個方法,所以教你讀經,把什麼都放下,讓心靜下來,讓心定下來,然後才有資格參加聽講,參加研究討論,那是後得智。從根本智到後得智,這個智慧叫圓滿。所以中國世出世間的教學,都是智慧的教學。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很可惜,顛倒了,從小就教他什麼都知道,長大之後什麼都不知道。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所以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作妄為,這不得了。一生過著痛苦的生活,社會怎麼能不亂?那個根本的原因就在此地,把定慧失掉了。所以這叫般若。

  『回向方便』,迴向不但是布施,也是方便。這個意思非常明顯,確實是方便。因為不必另外再去修學,就以自己所修所學的,所思所念,所作所為,一切利益眾生的善行,隨時迴向,念念迴向,確實是方便。『希求願』。諸佛如來求什麼?求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求一切眾生圓滿菩提。假如我們念念也是這個願心,我們的願跟佛的願就相同,跟諸佛如來同心同願。『無能摧力』,沒有任何能夠改變我的,這就是力量。所以這個力從哪裡來的?力從信心來的,從願心來的,從正解來的;對於佛的教誨,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正確的理解,你不會為境界所動搖,這個是力。『善了智』,善是善巧,瞭是明瞭。不要費很多力,就很容易明白,一看就明瞭,一聽就明瞭了,這是慧,這是智。這個智就後得智。

  『如是一切皆成滿』,成是成就,滿是圓滿。諸位要曉得這十種都在一念就圓滿,任何一樁事情也圓滿,世出世法裡頭,無有一法不圓聚十波羅蜜。你真正明白,真正會修,圓修。圓修後頭是圓證。『故一念皆悉頓嚴諸德』,這個諸德就是常講的萬德,萬德萬行都在一念一行之中。任何一念,任何一行,只要與佛的教誨相應,這個行與念統統具足。『故至果位無德不圓備也』,到你證果的時候,這個一切德能統統都圓滿具足了。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