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0一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01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五十二頁倒數第三行,看《疏》:

  【第二理法界者。體性空寂。頓絕百非。略有二門。一性淨門。在纏不染。性恆清淨。雖遍一切。不同一切。如濕之性。遍於動靜。凝流不易。清淨恆常。二離垢門。謂由對治。障盡淨顯。隨位淺深。分十真如。體雖湛然。隨緣有異。如陶冶塵滓。鍊磨真金。】

  這段文是大師給我們說明『理法界』,理是講本體。因此,文雖然短,但是裡面的內容很深,註解也相當之長,從二百五十三面一直到二百六十九面。我們看這段註解有這麼長的文,給我們說明理論的真相。我們現在看註解,因為疏文裡面每句在註子裡頭都有詳細的說明。《鈔》:

  【第二理法界至真金者。】

  這就是指前面這四行半的疏文。

  【次釋理法界也。】

  前面給我們解釋的事法界,接著這第二段跟我們解釋理法界,後面還有一大段給我們解釋無障礙法界,那是用。

  【此當界即性義。】

  所以這個地方的『界』字,跟前面事法界的「界」,字是一個字,裡面的含義不同。事法界的界是分義,就是差別的意思,這個地方講的法界,這個界字是『性義』,就是真如本性的意思,是本體的意思,它不是差別的意思。所以同樣這個界字,你看在事、在理,它的含義就不相同,說法就不一樣。

  【故云體性空寂。】

  疏文裡頭第一句是這樣給我們標明『體性空寂』。

  【一標指辨相中。言頓絕百非者。不待修行。漸漸絕之。】

  百非下面還有解釋,非就是過失,百非就是一切的過失。把這一切過失歸納成一百大類,這是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說的「離四句,絕百非」。這都是從性體上來說的,這不是從事相上講。學佛必須把理事的真相要徹底認識清楚,這就是佛門常講的要開悟。徹底明白了,我們在宇宙人生,自己就做得了主宰,自己做主,那就自在;自己不能做主,要受環境、要受大自然的控制,這很苦。環境自然是不是真的控制我們?不是的,是我們對它不了解,產生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觀念帶給我們無限的痛苦,這個苦難是這麼來的。如果你正確認識它、理解它,你就支配自然環境,不會受環境支配。這在佛法裡面講,真正得到自在解脫。由此可知,這兩段文實在是很重要,這兩段也都是提綱挈領給我們做一個簡略的介紹,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能有所體會,有所領悟。這個文裡面講,『絕百非者,不待修行漸漸絕之』。

  【性本俱離。故云頓也。】

  真性上一塵不染,哪裡要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是修性,是去障而已。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靈明覺知。所以靈明覺知是本有,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本來具足無量的德能。由此可知,智慧德能也不是我們修來的,統統是你本有的。你修個什麼?雖然本有,現在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為什麼不能現前?有障礙。這種障礙,統而言之,叫業障。業障是含糊籠統說,所有都說在一起叫業障,細分也分成很多類。修行去除業障而已,障礙除掉了,心性的本能立刻就恢復了,這個我們要知道、要明瞭。所以從性上講,這不需要修的;從事相上講,一定要重視修行,要漸漸絕之。從性上,這是講不通的,性上從來不染,所以叫『頓』,頓絕百非,頓絕。

  【百非。即非色非心。乃至內外大小等。百者。通而言之。非定從一二數滿百也。】

  所以這個地方『百』,不是一個數字,不能把它看作數字,它是一切過失的歸納,百非就是一切過失。

  【略有二門者。】

  這再解釋底下『略有二門』。略是簡單的來說,可以把它分為兩大類,這就是二門。

  【即性淨及離垢二門也。】

  從真性上講,性是清淨的,本來就清淨;從相用上來講,它本來就『離垢』,垢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污染。本來就離污染,就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是『性淨』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離染義,它根本就不染。這是性德二義,在此地說為『二門』。

  【經云。真如平等無相身。離垢光明淨法身。】

  這是《華嚴經》上的兩句話,前面一句話就是『性淨門』,後面這句就是『離垢門』。這個地方略略的跟諸位說說,這些意思大致上就能體會到一點。『真如』,在佛門裡面常常聽到,一切經論當中常常看到這兩個字,這是佛教的專門術語,說的什麼?說的是我們自己,真正的自己。真就不是假的,什麼是假的?凡是會變化的就是假的,假的會變,凡是不變的就是真的。我們這個身體會變,生老病死會變,會變的是假的。哪一樣東西不變?《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我們六根的根性不變,不變這就是真的。

  六根根性,佛在楞嚴會上舉出一根做個例子,舉眼根,眼能見,見性不變。佛對波斯匿王說,你第一次見到恆河是什麼時候?大王告訴他三歲的時候,他母親帶他經過那個地方,他說我就見到恆河了。他說你今年多大年歲?他說我今年六十二歲了。他說你見到恆河,三歲那個時候的見,跟現在六十二歲這個見,有沒有變化?他想了想,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不是生滅法。身體變化了,三歲到六十二歲大大的不相同,一年比一年衰老,身會變,見性不變。年歲老了,看東西看不清楚,那是什麼?那是眼根的障礙,不是你見性障礙,見性沒有障礙,戴個眼鏡又看清楚了,那補助你的眼根。年歲大了,聽東西聽不清楚,這是機器發生故障,絕對不是聽的能力發生故障。

  六根能力不變的,這個六根是肉體,這個機器會變的。好像我們用收音機收廣播電台,這個新的收音機會聽得很清楚,用了幾年老舊了,裡面機器有銹了,發生故障,聽不清楚了,是你那個機器故障,不是電波有故障,電波沒有故障,機器發生故障了。我們這個身根在那裡故障,六根有故障,六根的根性沒有故障;六根有變化,六根根性沒有變化。沒有變化的是真的,有變化的是假的。佛在《楞嚴》上這一番開示,波斯匿王聽了開悟,覺悟了。原來我這個生滅身中,還有不生滅的真性。那個真性是自己,自己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從性上說的,生滅是從身體講的。不生不滅是我們本人,是我們真身;生滅的是幻相,是假身。

  佛門常常倡導借假修真,我們要借這個假身修我們的真性。真性是什麼?真性是法身、報身,都是講的真性。真如,如就是一樣的。這兩個字連起來,意思就非常的深廣。廣到什麼?一切萬象、一切德用也是不生不滅的,這就難懂了。性不生不滅容易懂,這是《楞嚴》上講的,我們很容易體會。我們這個身也不生不滅,我明明看到有生老病死,這個身體一年跟一年不一樣,怎麼會不滅?這個道理很難懂。給你講真話,確實身也不生滅。我們為什麼不懂?我們不明它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相不但是假的,相根本就不生。既然不生,哪有滅?當然就不滅。這是真相,事實真相。

  你要問為什麼真相是這個樣子的?諸位要曉得,這一切現象從哪生的?從性當中生的。性不生滅,性當中生的相還會有生滅嗎?哪有一個不生滅的東西會生出一個會生滅的東西出來,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一切萬象確實不生不滅,幾時你把這個真相找到,看清楚、明白了,那就恭喜你,你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菩薩,在大乘法裡面,《仁王經》裡面講的,是什麼位次?七地、八地、九地。七地菩薩,下品無生法忍;八地菩薩,中品無生法忍;九地菩薩,上品無生法忍,你這個地位一下子爬這麼高了。再往上去,叫寂滅忍,比這個境界要高一層。所以七地菩薩真正證得了一切法不生不滅。

  這些實在講,愈說叫我們聽了愈迷惑,愈說麻煩愈多,愈搞不清楚了。那到底是什麼回事情?《楞嚴》上跟我們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生滅的速度太快,簡直叫你沒有辦法掌握它,真相如此。我們凡夫看的相是看到這個相續相,迷在相續相中,不知道事實真相。我們用個比喻來說,好比我們看電影,你看電影銀幕上這個畫面,那個人都是活的,都是活動的,看得很動人,這是凡夫看在銀幕上。那個無生法忍的人看什麼?看底片。看底片確實沒有生滅。哪有生滅?哪有來去?統統都沒有。這就是說七地菩薩看到底片,才曉得銀幕上那些人從來沒有動作過,誰動了?沒有人動作過。我們是看他那個片子放得太快了,這放一張,馬上抽掉再換一張,讓我們眼睛沒有辦法休息,看到好像他動作是連到的,其實沒有一張是連到的。所以菩薩,那個深位的菩薩,七地以上,看一切眾生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中觀》裡面講的「八不」,人家看出這個真相了,這叫真如。

  真是講性,如是講相用,相用也跟真性完全一樣,『平等無相身』。一切萬法決定沒有高下,決定沒有好醜,決定沒有真妄,給你講好醜、真假、邪正、真妄,凡夫境界。凡夫因為有妄想執著,這些東西統統是妄想執著生的,離開一切妄想執著,一切法俱不可得,所以它確實是平等。離了一切妄想執著,你就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那時候才有妙觀,這就平等,萬法平等。無相,相即無相,無相即相,無相跟有相是一,絕對不是二,這是我們很難理解,很難體會。我們總是執著兩頭,一個有,一個無,不曉得有無是一個。有跟無是一個,我們就糊塗了,就迷惑了,有無是一個,生佛也是一個,這很難懂,但那才是真正事實的真相。這是從性淨這一念說的。

  下面從離垢說。『離垢光明淨法身』,平等無相身,光明淨法身在哪裡?就是這個身,不在外面。哪一個沒有?個個都有,就是你有,你不知道,很冤枉。諸佛菩薩有,他知道,所以他自在,我們有,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你煩惱太多了,你憂慮太多了,你牽掛太多了,妄想太多了,這些拉拉雜雜東西把你的清淨光明蓋覆住了,使你清淨光明透不出來。所以佛法講修學,修什麼?把這些障礙去掉,把妄想去掉,把憂慮去掉,把煩惱去掉,把牽掛去掉,你自性裡面的清淨光明就現前了,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所以佛在經中常講老實話,講真實話,佛不度眾生。誰度你?自己度自己,佛決定沒有能力度眾生,沒有能力把你的煩惱妄想執著去掉,佛沒有這個能力。佛的能力只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使我們自己恍然大悟,原來我的毛病出在這個地方,現在只要自己把這個毛病除掉,我們跟佛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了,就成佛了,成菩薩了。

  所以要自己覺悟,要自己度自己。佛法所修的,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就修這個。只要得到清淨平等,三皈戒的綱領你統統都得到了。三皈戒,第一個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真得到了,那才叫真正三皈。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邪知邪見,還是染污,哪裡皈?沒有回歸,也沒有依靠。那樣的皈依只是形式而已,不起作用。所以真正的三皈,要修清淨、平等心,三皈才能真正得到。底下又說:

  【寶性論云。清淨有二種。一自性清淨。】

  第二種是離垢清淨。佛法裡面大概這頓漸二門,是自古以來一切祖師大德們都公認的。走『自性清淨』這個門,這是頓超,走離垢清淨門是漸修。禪走自性清淨門,再跟諸位說,念佛也是走自性清淨門。為什麼?不要斷惑,跟禪方法是相同的,但是善巧方便,那各個就不相同。淨土宗就叫你執持名號,所謂二六時中,這個二六時中,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你這個心裡頭只念佛號,其他都不要念。換句話說,心裡只有一個佛號,當然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牽掛都沒有了。因為你有這個,你佛號就沒有了,佛號就中斷了。他用這個方法,用一念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這個方法巧妙,它也是屬於頓超。

  所以古大德讚歎念佛法門頓中之頓,專中之專,圓中之圓,這個話說得不過分。可是如果不知道這個巧妙,還要加一點別的,加一點觀想,再加上持戒修福,加上這些,那就是屬於漸修,那就不是屬於頓超了。頓超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什麼都不加,就是單單純純的一句佛號,這個是頓超,這是走自性清淨的路。我們看這文,自性清淨:

  【謂性淨解脫。無所捨離。以彼自性清淨心體本離一切客塵煩惱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性本來是清淨,決定沒有染污。『客塵煩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比喻,客,說明它不是主人,它有來有去。主人不來不去,客人才有來去。塵是染污的意思,灰塵。自性清淨一塵不染,自性盡虛空遍法界不來不去,它是主,它不是客。我們這個身是客,身有生滅,有來去,性無生滅,沒有來去。所以我們六根根性,這個根性就像現在所講的電波一樣,電波還不能比,為什麼?電波要有了障礙,一樣通不過。現在在台北市無線電話很多,隔一個山,它電話就不通了,它還是有障礙,很明顯的看出它的障礙。六根根性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障礙。今天障礙在哪裡?障礙在我們眼根,我們這個機器不是一個好的機器。好像那個收音機一樣,這個品質很差,所以收聽的範圍很有限,稍微遠一點聽不到了。那個高級的收音機,全世界,哪個地方一播都收到,這個比喻大家容易懂。

  我們的六根就像最差的那個收音機,最不好的;菩薩、阿羅漢的,他們的六根,那個收音機就是最好的,盡虛空遍法界他都收得到,他沒有障礙。由此可知,不是根性上問題,是這個問題在機械上。機械上有什麼故障?故障產生在心理,就是一個心清淨,一個心不清淨。心清淨,那機器沒有故障;心不清淨,這個機器就發生故障。同樣一個道理,妄想執著煩惱是一切疾病的根源。我們要想身體健康,那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也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治我們身心重病的良藥,就是那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確實能把妄想分別煩惱給念掉,恢復心地清淨。心清淨了,身就清淨,我們這一生就不會生病,將來死的時候,人,生總是會死的,死的時候也不生病,曉得自己到哪裡去,為什麼?心不顛倒,自己知道,我到哪裡去。而且自己想到哪裡去,就可以到哪裡去,為什麼?沒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執著煩惱,這是障礙。有這個障礙,人死的時候迷惑顛倒,不曉得到哪裡去,隨著業力牽。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到哪去了,我來生再到人道、到天道、到西方極樂世界,隨心所欲,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彌陀名號功德,知道的人實在不多。真正體會到,真正覺悟,那不是如獲至寶,那不是如獲,是真的得到至寶,沒有比這個更寶貴了,此生來世所有一切問題統統解決了。這是個真實事。所以它確實是本來沒有一切客塵煩惱,本來沒有的。第二講:

  【二離垢清淨。】

  『離垢清淨』是對修行人來講的,對一個漸修人來說的。

  【謂障盡得解脫故。】

  不像真性本來清淨的,像我們這一類的凡夫,我們今天有障礙,障礙雖然是假的,雖然不是真的,可以說是純粹的妄想執著,這個妄想執著要不把它丟掉,第一是麻煩事情,它起作用。什麼作用?障礙自性,它起這個作用。要說障礙非常非常之多,我們在四弘誓願裡面念到的,「煩惱無盡誓願盡」,那個無盡的煩惱就是無盡的障礙。無盡,那就太多、太繁、太雜了,不便於講解,所以佛把無盡的煩惱歸納成兩大類,二障,兩大類:一類煩惱障,一類是所知障。所知障從哪裡生的?從妄想生的。煩惱障從哪裡生的?從執著生的。這還是《華嚴經》上兩句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才兩大類,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克服,把這兩大類的障礙把它清除。煩惱障又稱之為見思惑,惑是迷惑,這就是再細分了。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就是說,你對於宇宙、對於人事看錯了,不是事實真相,看錯了;思惑,你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想錯了。一個屬於見解,一個屬於思想,見解思想錯了,與事實真相恰恰相違背,這樣就會生無量無邊的煩惱。第二類叫塵沙惑。塵沙惑裡面一半是屬於煩惱障,一半是屬於所知障。無明惑,純粹屬於所知障,這是三惑二障的關係。障盡,這才得究竟解脫,解脫就是自由自在,必須障要斷盡。

  我們曉得,除障、斷惑不可能一下就辦到,自古以來,頓超的人少,太少太少了。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正如同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我那個時候初學讀《壇經》,方先生就告訴我,他說像六祖惠能在中國歷史上,惠能以前,沒有看到像惠能這樣的人;惠能以後到今天,也沒有看到一個。這個意思就是說,那個頓超在中國歷史上只出現一個人,沒有看到第二個。人家走的那個路是自性清淨的路,惠能以外的都是離垢清淨。離垢清淨裡面有聰明,很快就離了;有比較笨一點的,慢慢的離。真正講走自性清淨,理上是講得通,事上不容易。

  但是諸位要曉得,念佛求生淨土,你說走的哪個路?既不是走自性清淨,也不是走離垢清淨,兩邊都不是。再細細觀察兩邊都是,不可思議的法門,無比的殊勝奇妙,這是講帶業往生。真的兩個意思都有,理論依據,自性清淨,方法的修持是離垢清淨,兩種都有,都兼了,而且快速穩當,不是其他法門能夠相比的,一生成就。任何一個法門,我們通常講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一生成就都不可能。為什麼?自性清淨辦不到,走離垢清淨。離垢清淨,不說別的,見思煩惱,我們在一生當中能斷多少?按照經上講,一般凡夫在三界之中,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你有能力斷幾品?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在小乘才證得一個須陀洹果初果,不容易!初果還是凡夫,沒有出三界,要把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盡,證四果阿羅漢,這才能脫離六道輪迴。換句話說,三果聖人,還在六道輪迴裡面,沒有出去,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他們在四禪天。

  四禪天是凡聖同居土,它有九天,四禪一共有九天。四天是凡夫天,另外有五天是聖人居住的,叫五不還天,三果聖人,他們在那裡修行,沒出三界,你才曉得這個多難。修行在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不容易,太難太難了。可是念佛往生這個方法,古大德講萬修萬人去。善導說,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的,這個話是真的。為什麼現代又有一些人說,這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就給我講,台中念佛的同修,一萬個念佛同修,真正能往生也不過就是三、五個而已。與善導大師講的不一樣。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李老師講,一萬個人修,只有三、五個去,這個差別太大了,哪一個說得對,哪個說得錯?兩個人都沒有說錯。善導大師所講的,那個念佛人如理如法,那就決定往生,李老師所講的,一萬個念佛人當中也不過三、五個如理如法。換句話說,大多數念佛的人,不如法,不如理。理是什麼?是清淨心、平等心,這是理。我們用清淨心念佛、用平等心念,這就如理了。

  你看看《無量壽經》上,經題就擺得很清楚,清淨平等覺。那個覺怎麼講,覺是覺悟,知道生死輪迴太可怕了,太恐怖;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有願就能生,這就覺悟,這個人真正覺悟,這如理。如法是什麼?《無量壽經》給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個一向專念就是法,就是方法。要專到什麼程度才叫專?《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淨念相繼,上面還有一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方法。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六根在六塵境界收回來,眼睛不要去貪看,耳朵不要去貪聽,收回來。凡是引誘我們的,我們都拒絕,不受誘惑,這收攝六根,不是叫你不看不聽,不是這個意思。決定不貪愛五欲六塵,要從五欲六塵裡頭把這個心收回來。淨念相繼,用清淨心,這個清淨心,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很好,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是方法。

  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那方法就正確了。這樣念佛人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樣念佛人如理如法的念佛,那個效果之顯著,不可思議。你只要念三個月,這個效果就現前了。什麼樣的效果?妄念少了,煩惱輕了,智慧增長了,這就是效果。什麼叫智慧增長?從前我對人、對事都糊裡糊塗的,現在很清楚;以前常常想錯事、做錯事,現在所想的、所做的不錯了,這就是效果,人忽然之間他有智慧了,他不糊塗了。念上半年,那效果就更顯著了。快,比哪一個法門都快,任何一個法門,沒有,真的沒有比這個法門快速的,就怕你自己不肯幹。你不相信花三個月時間試驗試驗,這三個月當中少看、少聽、少接觸這個外緣,不是一定要看的,統統不看,像電視、廣播、雜誌、報章統統不要看,與我不相關的就不看。與你事業上有關係的,你可以看它;沒有關係的統統不看,統統不聽,讓這個心定下來。

  飲食簡單一點,不要去貪味,貪圖美味,都是得病的根源,我們中國俗話常說,病從口入,病從哪來的?亂吃東西,你才會得病。所以最營養的東西,就是最單純的東西。中國人對色香味很重視,很講究;外國人不重視,外國人吃東西非常單純,天天吃一樣的,我們看到都吃厭,他吃不厭。實在講,他不會做,但是他講求營養、簡單,吃東西非常簡單,有營養。所以外國人的身體比我們好,耐力比我們強,這是我們一般都公認的。何必去用這麼多精神去搞那個色香味?為什麼不多多的念佛?把精神時間浪費在那個地方,可惜!那是搞生死業,是搞六道輪迴。你能把這個放下,一心念佛,那你是造佛菩薩之業,這淨業,這要知道的。

  所以念佛這個法門,雖然障沒盡,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障緣沒有了。雖有因,沒有緣,西方世界又無量壽,生到那個地方,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清虛之身,無極之體。無始劫來的業習煩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自自然然都斷盡了。為什麼?環境太好了,那個環境,你不可能有造業的機緣,沒這個機緣給你造業。只有消業之緣,沒有造業之緣,所以業習煩惱到那個地方去統統會斷盡。所以這個法門,這個世界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的,沒有一位佛菩薩不讚揚的。我們要從這些地方認真去體會它,然後才能真正接受,認真的來修學,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永脫輪迴。

  真正修行人決定不能生病,要有病苦,自己要覺悟,要真正懺悔,我為什麼還會生病?不生病,決定往生,臨終不需要靠人來助念。靠人助念,能不能往生是個未知數。一生不生病,臨走的時候自在,曉得什麼時候走。沒有走之前,事先跟阿彌陀佛已經溝通了,已經約好了,佛什麼時候來接我,我什麼時候走,你說這個多自在。在台灣,像這樣的人就很多很多,這四十年來,預知時至、不生病走的至少有三百人以上,就我們台灣這個地區。實在講,這真的是寶島福地。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原因就是他肯如理如法的修行,我們不願意!人家用清淨心去念佛,不間斷、不夾雜;我們今天心不清淨,還胡思亂想,雖然念這一句佛號,常常間斷,時時夾雜,這樣念法就不一定能往生了。這是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

  人有欲望,我也有欲望,我也想通宗通教,也想世出世法都學。可是想一想怎麼樣?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麼多時間,所以想來想去,不如把這樁事情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到西方極樂世界,我無量壽了,我自己沒有能力,天天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這是大智慧的人,我向他們請教。所以西方世界,老師一流的,同參道友也是一流的,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今天把三藏十二部放下來,你們哪一個人喜歡悟,給你們去悟去!我這個是要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悟,現在不貪,這個心死了,專念阿彌陀佛,專求西方淨土,這個心才清淨,才真的定下來了。這絕對不是說,其他的法門不好,不好,為什麼我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去?好!現在不能學是時間來不及。這就是要抉擇緩急,哪個可以慢一點,哪個慢不得,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事情慢不得,要把全副的精神,一切時間要用在這一方面。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

  【又無上依經云。淨有二義。】

  這都是引經據典解釋性淨。

  【一自性清淨。是其通相。】

  凡聖同淨,故云通相。

  【離垢清淨。是其別相。】

  唯聖有也。這又是一個說法,說法不同,意思不相違背。『自性清淨』,佛菩薩自性清淨,我們凡夫自性也清淨。所以佛在《華嚴》、《圓覺》曾經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什麼意思?本來就是自性清淨,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那個清淨的純度,成佛、成菩薩,沒有增加一點;在凡夫,縱然在三途地獄,你的自性也沒有比佛菩薩減一點,完全相同,所以叫它做真如,凡聖一如。這是『通相』,從自性清淨上來說,沒有凡,也沒有聖,所以一切眾生同成佛道。《華嚴》上說得很清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種智就是成佛道,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如果從『離垢清淨』,那就不一樣了,凡夫沒有離垢,佛與大菩薩離垢了,他的自性清淨完全顯露出來了,我們凡夫自性清淨上面有障礙。諸位要知道,這個障礙,不是自性上的障礙,自性哪裡會有障礙!那到底障礙在哪裡?經論上告訴我們,障礙在情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障礙在這個地方,八識五十一心所在佛法裡叫妄心。所以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清淨。真心,我們跟諸佛菩薩完全沒有兩樣,諸佛菩薩沒有妄心,我們除了真心之外,還有個妄心,障礙在這裡。

  但是要記住,妄畢竟是妄,不是真,妄可以離開的,真是永遠存在的。譬如說,我們這眼睛很好、很正常的人,我們張開眼睛,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沒看錯。那個喜歡時髦的人,他戴個綠色太陽眼鏡,他一看外面,它都是綠色的,這就叫障礙,我們凡夫的障礙就這麼來的。你把綠色眼鏡拿掉,就是佛,戴上了就是凡夫,就這麼回事情。可是我們這個有色眼鏡戴得很久了,現在要拿也拿不掉,麻煩在這個地方。如何把它拿掉?戴上這個眼鏡,所以你看外面東西都看錯了。這就是說,你的思想錯誤了,你的見解錯誤了,想法、看法都錯了,是因為你用的是妄心,妄心就好像是個有色眼鏡,這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就好比是個有色眼鏡。佛、大菩薩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所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有妄想、有執著,永遠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要把妄想執著捨離,妄想執著是染污,垢是染污。我們今天說粗話,粗的好懂,精神的染污、心理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此地這個垢,你必須把這些污染統統離開,然後得到清淨。你能夠離一分染污,得一分清淨;離兩分染污,就得兩分清淨;你離得愈多,菩提道的階位就愈高。見思煩惱離了,我們統統以圓教來說,用《華嚴經》菩薩階位來講,七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阿羅漢。這個等於是講什麼?離垢,跟小乘阿羅漢相等。智慧、神通、德能超過阿羅漢就太多太多了,那阿羅漢不能為比。塵沙無明,塵沙破掉了,無明破一分就是圓教初住,破兩分就是二住,破十分就是十住,再破一分就是初行位菩薩。無明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成佛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離垢離得愈多,菩薩地位就愈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哪裡分的?就是染污程度上分的。你染得重,地位就低;你染得輕,地位就高,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由此可知,從凡夫地到成佛,修什麼?離垢而已,就這麼回事情。無量無邊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這個方法門徑什麼?全是離垢,教我們怎麼樣去斷煩惱,怎麼樣去破執著,如此而已。

  淨宗,這個方法非常善巧,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把煩惱、把執著給捨離,叫你專念阿彌陀佛,不想別的;要想,就想阿彌陀佛。我常常教同修們,想就想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他老人家發的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我們想這個。要想,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這個;要念,就專念彌陀名號,不要念其他的。你們想一想,這種修行的方法是不是離垢?目的就是離妄想執著,恢復清淨心,恢復平等心,心淨則土淨。一念願生,哪有不生的道理?所以我們明瞭,佛法裡面所有的法門,禪觀也好,持咒也好,持戒也好,一切方法目的都是一個,就是離垢。但是這個方法要能收到效果,他的祕訣就是專,專精,持之有恆,就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得到清淨心,要迴向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天台家祖師往生西方的很多,賢首教下生淨土的也很多,參禪的禪宗大德往生淨土的也很多。《無量壽經》末後那個三輩往生最後一段,就是說這些人,不是專修淨宗,修其他宗,但是條件是一樣的,要得清淨心,迴向求生淨土皆得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廣大不可思議。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