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七十五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75
請掀開經本,二百零五頁最後一行。這是本經的教起因緣,十門裡面第六門,宣說勝行。
【六宣說勝行者。欲契真性。非行不階。故說普賢無方勝行。】
這一段是《疏》文,下面這是註解,我們直接看註解。教起因緣一共有十科,就是十個小題目,這是第六。『宣』是宣說。『勝行』是普賢菩薩所修的法門,在一切法門當中,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佛在大經,就是《華嚴經》上,給我們說,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可見得,要想圓滿成佛,普賢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普賢行與其他行門差別在哪裡?這是首先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菩薩行門的綱領不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即使在《華嚴經》上,也不超越這個範圍。文殊的十行,不過是把六度般若再開成,方便願力智,《華嚴》裡面講的十波羅蜜。十波羅蜜,最後的方便願力智,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開出來的,是以般若為根本智,後面四種是後得智。由此可知,六度跟十度,只可以說在條目上有簡繁不同,內容並無二致。普賢行殊勝在哪裡?它所殊勝的就是心地清淨平等。唯有真正清淨平等,才能證得無上菩提,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我們看下面宗密大師的註解。本經的《疏》是清涼大師作的,《鈔》是宗密大師他們師徒二人。
【六宣說勝行等者。既頓悟本心圓明。反傷多劫流浪。故須修習勝行。令契本源。還源觀云。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久被塵坌。而有礦穢之垢。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能發光現物。真性亦爾。久被煩惱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用。】
我們就看到此地。這一段把悟、修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古人所謂的「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悟了不修,得不到利益,也就是說得不到真實的受用。由此可知,《華嚴》這是根本法輪,特別重視在真修。我們看華嚴三聖的表法,《華嚴》是以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文殊是代表悟,普賢是代表行,把普賢菩薩擺在第一,重視修行。前面第五段,這是講悟,頓悟,悟後要起修;不起修,悟了還是沒用。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夠超越生死輪迴,這是諸位一定要覺悟。悟得再深,悟得再高,還要搞生死輪迴,不能脫離生死輪迴,這一轉生就退轉,就有隔陰之迷。所以菩提道難,凡夫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在哪裡?就是生生死死進進退退,麻煩在這個地方。所以徹悟之後,徹悟,文殊、普賢徹悟了。文殊普賢修什麼?念佛求生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不能往生西方,《華嚴經》就不圓滿。為什麼?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永遠不退轉。你到那裡去修,悟後起修,你快一點修、慢一點修,無所謂,為什麼?他不退轉,他沒有隔陰之迷,他也不要去輪轉,他無量壽。三個阿僧祇劫,對無量壽來講,那真是不算一回什麼事,他壽命長。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為什麼要提倡這個法門。
在我們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就是普賢菩薩。因為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第一部講《華嚴經》,在華嚴會上提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如果講盡虛空遍法界,那是大勢至菩薩是初祖。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念佛求生淨土是大勢至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第一個提倡修淨土的是普賢菩薩;在我們中國,第一個提倡是慧遠大師,東晉的慧遠大師。我們講淨土宗的初祖,就是三個,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悟了之後,才真正生慚愧心,多生多劫在六道裡頭,頭出頭沒,生死流浪,這是可恥可悲的。恥辱,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什麼時候才覺察?真正覺悟才曉得。覺悟之後,必然是求出三界,求成佛道。出三界,雖然說不難,是在菩薩、羅漢來說,不難;在我們凡夫實在是不容易。聲聞、緣覺、菩薩出三界不難,圓成佛道難。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過去生中住菩薩道,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種善根福德因緣是多麼深厚,因為他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還有退轉,還有隔陰之迷,想到這個地方就毛骨悚然。供養四百億佛,還有隔陰,還退轉,釋迦牟尼佛出世,他們從菩薩退轉到凡夫。真正明瞭這個事實,才真正體會到,念佛求生西方這個法門的不可思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下下品,也不會再流轉,也不會退轉,也不會有隔陰之迷。所以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讚歎。
《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特別讚歎這個法門。普賢菩薩代表毘盧遮那如來,這個法門難信,實實在在是難信。此地這是講,悟了之後,要修勝行,最殊勝之行。這最殊勝之行,在此地來說,我們心裡就有數,最殊勝之行是什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的勝行。『令契本源』,本源是自性,明心見性,達到徹底究竟圓滿。《還源觀》云,這是華嚴宗修行的理論原則。這是從比喻上說,譬如『大摩尼寶』,摩尼寶珠,摩尼是印度話,摩尼寶珠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如意珠。你得到這個寶珠,可以隨心所欲,想求什麼,它就變現什麼。你在物質上的受用永遠不會缺乏,能夠隨心所欲。這個寶珠『體性明淨』,它是光明潔淨。可是現在這個寶珠很不幸,埋在土裡面埋得很久,它有了染污。我們舉個比喻,譬如說黃金,黃金是明淨的,但是黃金沒有提煉,在金礦裡面跟泥沙混合在一起,這是染污。必須把它開採出來再提煉,把染污統統把它排除掉,純金才煉出來,這情形是一樣的。所以它在泥土裡面埋藏了很久,這就變成一種礦,骯髒的東西很多。用這個比喻說。
『若人唯念寶性』,寶性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佛在經上講,這是一切眾生各個具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法看一切眾生,絕對是平等的,絕對沒有高下。佛好比是提煉到純金,菩薩、聲聞、緣覺也煉得差不多,像九成金、八成金。像現在的K金一樣,雖然不是二十四K,二十三、二十二,也不錯了。我們一K也不到,完全沒有提煉。這就是雖然你覺悟了,悟了有沒有用處?悟了沒有用處。悟了什麼?是個金礦,不值錢,沒有用處,必須要提煉。提煉,這就是修行。所以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能發光現物』,我們發現了金礦,開採、冶煉,這樣才能得到受用。
『真性亦爾』,這再回過頭來講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佛性,就像這種情形一樣,『久被煩惱垢染』,這個久,真是無始劫以來,我們的煩惱習氣,染污了真如本性。所以我們雖然有佛性,但確實是凡夫;雖然有般若,我們今天確實是迷惑顛倒;雖然有法身,法身,還依舊是六道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過這種日子,這是多麼可悲,這是多麼可憐。幾個人真正覺悟了?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苦難都多。今天伊拉克的戰爭,如果處理稍稍不妥當,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三次世界大戰,決定是核子戰爭。如果在那個地方,一個星期之內,爆發三十顆原子彈,我們這個地球上,人類就要死三分之一了。雖然爆發在那個地方,那個原子塵隨風飄流,飄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有人死亡。這不是人類有能力來控制的,這種情形非常非常可能,所以說危機重重。在這樣環境當中,我們想了生死,出三界,除了念佛法門之外,確實沒有第二個法門。不是說別的法門不好,好,我們的根性不夠,我們沒有能力修,我們沒有時間修。如果是上根利智,有充分的時間,他學其他的法門能成就。今天這是劫難臨頭,沒有時間,來不及了。
在大陸,黃念祖老居士,諾那活佛的傳人,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今天念佛,不念咒了。原因在哪裡?來不及了。正是古人所講的,「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我到北京去看他,他告訴我,大陸上這四十年當中,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鳳毛麟角,念佛往生的有幾百人,不能比。你們看他的《谷響集》,這我們在台灣已經翻印多少次了。《谷響集》是他專門答覆學密同修的信件。他對於學密的同修,勸他念三部書,第一個是《無量壽經》,第二個《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第三個是《普賢菩薩行願品》。而且勸學密的同修,一定要發願求生淨土,不發願求生淨土,不可能有成就的。這是綜合《谷響集》那麼多文字的結論,這是我們在現前,所遇到的真正的善知識。
底下就說,『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用』。修行,離不開戒定慧,戒定慧是佛法的總綱領。首先要持戒,一看到戒,大家就想到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就想到這上去。這個想法太窄、太狹義了。戒是一門大學問,戒學,佛法到今天衰微到極處,原因在哪裡?戒沒有了,沒有人懂得戒學。正如同儒家沒有了,在這個世間消失了。原因在哪裡?禮失掉了。禮是儒家的行法,戒是佛法的行法,修行的方法。戒律是什麼?是生活規範,戒律是生活,必須要遵守。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個地方,你一定要能夠辨別善惡的標準,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如果沒有能力辨別善惡,那個戒還談什麼?沒有法子好談。今天幾個人知道哪些法是善法?哪是惡法?雖然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我們離開經典迷惑顛倒,展開經典也是含糊籠統,也沒有把它搞清楚。
經典裡面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標準,起心動念,凡是想自己的就是惡;起心動念,能夠為別人著想的這是善。幾個人能做到?為什麼佛說起心動念想自己是惡?因為佛法的目標是要明心見性,它的目標在此地。你不能見性有兩大障礙,這兩大障礙,第一個就是我執,第二個是法執。起心動念想到我,你天天在增長我執,你怎麼能見性?要見性,必須要破我執。我執破了,證阿羅漢。在我們念佛人來講,我執破了,證事一心不亂。不但「我」不能執著,「法」也不能執著,有了法執,不能見性,所以這兩大障礙。由此可知,一切的我執與法執是惡,我們起心動念,都想到一切眾生,把「我」先給它斷掉,我執斷掉,再進一步,法也不執著,法是自性的德用,不執著,這個用才是正常的,執著就成了病。不是說沒有作用,有作用,有作用不能執著,執著就是病。
今天有幾個人修行重點擺在這個地方?戒律要持,持而不執著,你才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執著定,不能開慧;執著戒,不能得定。戒律修得很好,人天福報。好像我告訴你,樓梯好,從這個樓梯可以爬到二樓。樓梯好,站在樓梯上,不肯往上去,他不知道這是個手段,不是目的,從這個樓梯爬上去,那就對了,怎麼可以執著?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條之中,曉得戒是得定。因此持戒只有自己持戒,決定不能看別人持戒不持戒,我自己戒律持得很好,看到別人不持戒,心裡就難過了,或者就輕視、瞧不起了,自己貢高我慢,那這樣的持戒所得的效果是生煩惱,是造罪業,哪來的功德?沒有功德。
所以六祖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這就對了。《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修行人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個人之外,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善知識,善友。善友是什麼?善友是老師,佛門裡,稱老師稱善友。所有一切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示現的這個善法,我要跟他學,是我的老師;惡人示現的惡行,我要反省,我有沒有?我要有,趕緊改過自新,所以善惡統統是我的老師。我要以平等的心來恭敬供養,這叫普賢行。誰有過失?我自己有過失,別人都沒有過失。為什麼?他是我的老師,他做樣子給我看,讓我自己反省,讓我自己檢點,改過自新。這樣的修行,才叫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永遠是清淨平等的。成就自己真實的功德,這是持戒的原理原則。
持戒在生活上就是守法,守老師的教誡,守佛菩薩的教誡,守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乃至於一切善人、惡人所表現的,我們統統要遵守。善人的學習,惡人的反省,全是在戒律裡面。戒律不是那幾條條文,死在那個條文裡頭沒有用處。這絕對不是我們把一切人都看作佛菩薩,把一切人看作佛菩薩,你就起了一個念頭,我把他看,他不是真的,把他看作佛菩薩,你能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一切眾生是確確實實佛菩薩,我才會真正覺得他是真佛,是真菩薩,他示現給我看的,我這個平等清淨的恭敬心,才能夠生得起來。我把他當作佛菩薩,我的恭敬心生不起來。所以普賢行不容易修,這是真實的智慧,真正的覺悟。菩薩道上,學生就是我一個,沒有同伴。同伴,他跟我一樣,差不多,輕慢心就生起來了,禮敬諸佛,這一句就做得不圓滿。沒有同伴的,沒有同學的,全是老師,全是諸佛,全是菩薩,圓滿的禮敬才生出來。
普賢行是圓滿行,清淨心是沒有缺失之心。希望同修在這裡留意,要在這個地方認真修習。這是戒學。定學是什麼?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如如不動。在一切法裡面,見色聞聲還會動心,還會起念,定就沒有了。於一切法中,起心動念了,這個外境是魔。魔怎麼樣?折磨自己。如果在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境界是佛。所以佛與魔,心外沒有,心外是無佛亦無魔,佛與魔是在自心。心,禁不起外面誘惑,境界就是魔境。能夠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動,這外境是佛。所以自己是佛,外境是佛。為什麼說成佛了,看大地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道理在此地。絕對不是說,我成了佛,大地眾生還沒有成佛,沒有這個道理,那就變成二法。六祖大師說得很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像這些經句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這叫定。慧是一切明瞭,十法界依正莊嚴,樣樣清楚,樣樣明瞭,這是智慧。戒定慧這三德是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雖然是性德,也要用佛陀教給我們的方法來修,但是要記住,性修不二,這就對了。性德跟修德是兩回事情,永遠不能契入;換句話說,你得不到真實的受用,性修不二,這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下面大師引用經文來說:
【故經云。不如說行。於佛菩提。則為永離。】
這是佛說的。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如」,『不如』就是違背了。我們學佛的人,天天念經,天天講依教奉行,怎麼違背?因為你所依的教是文字、是語言,那個不如,那不是佛教。豈不聞,經典上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佛是什麼意思?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很好,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叫你著相。不著,執著就沒有了,不但我執沒有了,法執也沒有了,這就是佛的意思。你這一有執著,我執、法執全具足,你哪一天才能解如來真實義?可以說永遠沒有指望。你執著!所以這個如說,太重要了。違背了這個原則,『於佛菩提』,佛菩提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是自己的圓滿自覺,那你就愈去愈遠了,『則為永離』。
【又法句經言。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為明勝行。故說此經。】
《法句經》裡面兩句話,『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這四句是《法句經》上的話。所以念得再多,實在講沒有用處。佛一生說這麼多法,不是叫我們統統學的。諸位仔細去讀經,你就知道了,佛說法都有一個當機者,當機是什麼?就是為他說的,他來問,給他說的。所以我們曉得,他不是為我說。我要見了佛,我去問他,佛一定對我說出跟他們不一樣的。跟大夫看病一樣,你來了,我看了你的病,給你開個方子,處方,你拿這個處方,一用就好了,藥到病除。第二個人來了,我再給他開個處方,不會是相同的。你們有沒有看到一個醫生先把藥方開好了,來看病?方子沒開錯,你吃了不好,是你病害錯了,你沒有照我的藥方害病。哪有這種大夫?所以要曉得佛這一部《大藏經》,是當年他的處方。現在佛不在了,這個《大藏經》處方,不是對我們的。但是對我們有一個處方,就是持名念佛法門,這是給後世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佛在不在世都沒關係,這個藥方是藥到病除,是治一切病的,不是其他的處方,其他的處方要對症。對症,那個病馬上就除掉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
所以學東西,自己要記住,決定不能違背戒定慧,這就是如說修行;違背戒定慧,就是「不如說行」。戒定慧是總綱領,六度也不出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是慧,忍辱跟禪定是屬於定,其餘都是戒,布施也是戒,持戒也是戒,精進也是戒。所以六度,不過是三學展開細說而已,絕對離不開這三大綱領。所以你看佛法,不要把它看得那麼窄小,不要把它看得那麼狹義,它是廣大圓滿無邊。我們學習,這是看個人根性,我不是利根,不是上智,老老實實學一部經典能成就,心是定的,不散亂。廣學多聞,那是根性很利的人,自己要認識自己,根性不是那麼很殊勝的,就老老實實學一樣東西。一門深入,死心塌地,這個戒定具足了,定裡面自然生智慧,還能成就。如果同時學很多東西,你的心很難定下來;換句話說,你所得到的,在佛法裡頭來說,是世智辯聰,沒有智慧的。
今天下午,有四個出家人來看我。他們在念佛學院,念的課程很多。我就跟他舉一個比喻,我說假如有兩個人,一個人十年學一部經,一個人十年學十部經。從廣博這一邊來說,學一部經的,不如學十部經的;從專精上來講,學十部經的,不如學一部經的。一部經專,一部經,他十年當中沒有妄想,他不想看第二部,他心定,他有智慧。學十部經的,心散亂,沒有智慧。所以真正修學,抓住這個綱領,戒定慧三學,定在一部經上,依照一部經來做,三學就具足,全部抓到了,這個很重要。
底下這一句說『為明勝行』,為了要說明行門當中,最殊勝的修行方法,『故說此經』。此經,廣義是指《大方廣佛華嚴經》,狹義就是指這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專指這一卷。
【然有二種。】
最殊勝行有兩種:
【一遍成諸行。二頓成諸行。】
這個『遍』,這是華嚴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遍,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他統統具足。頓是快速,立刻就成就了。所以這兩個遍跟頓,並不違背,是一體的,要既遍又頓,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遍;導歸極樂,頓。往生西方,一生成就,這是頓法。連窺基大師都讚歎,窺基是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你看看他註的《彌陀經》註解,《阿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作的,他都承認這個法門是頓超的法門,一生成就。這兩種,下面給我們解釋。
【初者。】
這個『初』就是遍成諸行。
【謂次第淺深各各差別。】
因為這是包括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遍成。這些法門裡面,確實有『次第』、有『淺深』,『各各差別』不同。
【於中又二。】
這裡面再分為兩類:
【一行本。二行相。】
『本』是理論的依據,『相』就是方法,所表現於日常生活當中的,相狀。我們講就是修行的樣子。
【行本者。】
這是依據行相之所本。
【謂菩提心。】
所以在身語意三大類行為之中,是以意為根本。意是念頭,正所謂是心清淨,語、身自然就清淨。心不清淨,語跟身怎麼修也修不清淨,這心清淨很重要。『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這是根本,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迷。這是菩薩行的大根大本,迷了就不行。
我們基金會有一個董事,焦國寶居士,他在過去,他服務的機關在台北,聽我講經聽了不少年。以後他的單位搬到台中去,所以他現在住在台中,年歲也大了,我不曉得有沒有退休?年輕的時候,那時候剛剛搬到台中,他給我寫了一封信。他說在台中,遇到一個同修是女的,交往還不錯,他說可不可以結婚?我就給他回了一個明信片,寫了一個字,什麼字?婚字。婚是什麼?見到女人,頭就昏了。他還不錯,他就不結婚了。表示什麼?他不昏,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結婚,他不昏。中國古聖先賢造字,這個字裡面的學問大了。所以中國文字跟全世界文字不相同,它這個字叫你看到會覺悟。焦國寶有沒有做對?給諸位說,對了一半,並沒有完全對。完全對的什麼?是結婚之後還不昏,那就對了,那才是對的。
所以中國人講什麼?家,為什麼?夫妻在一起相敬如賓,就是不昏,特別提醒你,不能昏,昏就糟了。不是叫你不成家,可以成家,成家不能迷惑顛倒,還是要常常覺悟,這才對。所以夫妻相見如朋友,如賓客一樣。這才真正是道,五倫之一。他只體會了一半的意思,另外一半他就不知道,所以他還是昏。不是昏在這一邊,就昏在那一邊,兩面都昏,他不曉得走中道。佛講中道,儒家也講中庸,這都是偏在一邊,這都是錯誤的。那真的是要覺悟了,不結婚,立刻出家。他也很能講,出家也可以講經說法,他既不結婚又不出家,你說還不是昏,是不是?還是昏。這是講的覺心,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覺悟,覺而不迷。
【大經云。】
這個大經就是指《華嚴經》。佛在《華嚴》上說: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悉為魔業。】
『忘失』是離開了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修種種善法,都是屬於魔業。魔業是什麼?業障。統統有障礙,為什麼有障礙?因為你所修的一切善業,你有能有所。能,我能修,一切善法是我修的,我的功德很大,我的福報很大,我執增長,法執增長。我、法兩種執著增長,就不能明心見性,障礙了你的大菩提心,這就是魔業。你所修學的結果,如果真的是善,你來生得人天福報。如果說偽善,那將來還要受三途苦報。佛講的話沒錯。
【故二千行法冠於最初。】
《華嚴經》上講修行的方法講了兩千多種,在「離世間品」講了兩千多種的『行法』。在沒有講修行行法之前,先講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菩薩行法的依據,一切行法的根本。先要心覺而不迷。實在講,我們講三皈依的時候跟大家講得很清楚,這個心要覺、要正、要清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無量的行門就是修覺正淨。《華嚴》裡面,是列出兩千個行門。『冠於最初』。
【善財見諸善友。皆先陳已發。表是修行器故。】
在「入法界品」,或者在我們這部《四十華嚴》。《四十華嚴》的品題,很清楚、很明白、很長,《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清涼大師講的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不可思議的法界,這是諸佛與大菩薩的境界。誰能證得?普賢行願能證得。所以入,有能入、有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能所不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做給我們看,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他去參訪這些善知識,善友就是善知識,也就是老師。『皆先陳已發』,見面第一句話就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首先是表明發無上菩提之心,這才是法器,善友才會真正教導他,他才能真正得利益。沒有無上菩提心,遇到善知識也沒有用處,遇到諸佛菩薩也沒有用,所以這個心非常非常重要。下面給我們略說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
【然菩提心略有三種。一者心體。二者心相。三者心德。】
『德』就是作用,『相』就是樣子,菩提心的本體是什麼?相狀是什麼?作用是什麼?這個要搞清楚。這部經的好處,就是宗密大師跟我們講得很詳細,所以沒有時間讀整部的《華嚴經》、整部的《疏鈔》,念這一部就夠了。這部《別行疏鈔》,可以說是全經的濃縮,全經的精華,我們非常感激宗密大師,他不厭其煩,詳詳細細跟我們說明,這是這本書的好處,它足以代表全部的《華嚴》。
【言心體者。】
先講『心體』。
【廣有無量。】
如果細說,無量無邊說不盡。
【海雲比丘說有十心。】
這在五十三參裡面,把無量無邊歸納成十大綱領。十大綱領,我們還嫌多嫌煩。
【要略為三。】
再歸納,歸納為三條,這是我們平常講菩提心最常說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就是這三條。
【一者直心。】
這三條都是菩提心之體,本體。
【一向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無所執著。】
這個地方講的這三種菩提心,希望同修們記住。為什麼?他講得簡單、扼要、明瞭,其他地方講解的沒有這麼簡單,沒有這麼清楚。往往我們念了三菩提心,會念得莫名其妙,不曉得他講什麼,這個註解好。『一向正念真如法故』,這一向,簡單說,就是一個方向。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目標。這一個目標是什麼?是正念真如法,這是心體。真如法不可思議,你能夠想像的不是真的,你能夠說出來的也不是真的。真正的東西,是超越了思惟,超越了言說。所以佛祖為什麼叫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就是一向正念真如法故。
真如法到底是什麼?一切佛法皆是真如法。不但一切佛法是真如法,一切世間法也是真如法。只要你在一切世出世間法裡面,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哪一法不是真如法?我們今天隨手拈起這一法,如果諸位是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這是真如法。大家懂不懂這個意思?我拈起這個給你看,毛巾,這不是真如法了,是不是?為什麼?它本來沒有名字,名字是人加的。看這黃色的,如果我們祖先叫這個顏色叫紅色的,現在大家都叫紅色的!名字是假名,「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離開一切名字,真東西你見到了。你眼見到是真的,你起個念頭是妄的,妄念。我見是真見,我見到黃的毛巾是妄念。所以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法。這一句就是教你,真心之體是什麼?一切法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只要真心離了妄念,沒有一法不是真實法。
後頭講『即是大智』,這是圓滿的智慧,般若智慧。『無所執著』,我們今天是搞成習慣了,無始劫來,就養成一個習氣。習氣什麼?分別執著。一念,馬上就分別這什麼東西,這什麼東西,錯了,落在第二義裡面了。一念沒有分別的時候,沒有執著的時候,第一義。第一義就是一向正念真如,第一義裡面,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起心動念,所有一切障礙都來了。所以你看這一句,一向正念真如搞糊塗了,這是沒有法子。你們今天能聽懂我這一句話,你在修行上就很大的幫助。換句話說,你的煩惱執著就會去掉很多很多,身心自在。
【二者深心。】
『深心』,實在講,就是本願。直心是真心,本願統統是從體上說的,本來具足。
【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樂』很難講,如果講我們愛好,這個愛好就起心動念,就落在妄念了。但是找不到一個名詞能夠代替,這個愛好是自然的。正如同《無量壽經》上講了八個自然,《楞嚴經》上給我們講的清淨本然,是這個意思。真性裡頭是自自然然顯現出一切至善之法。
【謂發大願。即四弘誓願等。】
我們在路上,就像孟夫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遇到一個人有難,掉水的時候,你一定自自然然伸手把他救起來,拉起來。你有沒有起心動念?看到了,很自然就把他救起來,這是惻隱之心,這是勝行,不是一個起心動念。可是諸位要記住,在中國東方人是這個樣子的,在美國千萬不可以。這是常識,他們的觀念跟我們不一樣。美國如果小孩跌倒了,你趕快扶起來的時候,後來可能帶來很大的麻煩。假如他跌傷了,他的家人來告你,告你賠償。我們那邊一個同修,看到一個小孩跌倒的時候,結果他把他扶起來了,送他回家。過了兩年之後,他說法院裡有人告他,有個律師告他,說這個小孩當時跌得膝蓋裡面的筋跌斷了,要求他賠償八萬塊錢,無妄之災。到最後他也請律師,打官司,實在是沒有道理,最後結果還是賠四萬。好心好意的扶一個人,賠四萬塊錢。所以在美國你看到不管是老人、小孩,跌到地下的時候,出了什麼事情,你動都不能動他。動他,美國人最喜歡告狀,還有專門這些律師,看到這個情形,律師說,我幫你告,拿到錢,我們一個人一半。這樣的一個社會。
那遇到這個情形怎麼辦?馬上打電話給警察,撥119,兩分鐘警察就到了,由他來處理,沒事情。所以你看外國人他不會碰的,他馬上打電話,警察就來了。所以外國人幫助人,惻隱之心是趕緊打電話報警,千萬不要動他。這個常識,諸位要有,否則的話,到外國吃虧上當。每個地方風俗人情、生活習慣、道德觀念都要搞清楚。所以我們中國方式搬到外國不行,外國人搬到我們這裡也不行,地方走多了,就逐漸了解。這是勝行。
所以『四弘誓願』是出自於本性的,不是勉強修的。真正覺悟,他自然就發出來了。我們天天念,「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個眾生也不肯度,是不是?那個眾生,我看了就討厭,冤家對頭,我才不度他。「煩惱無盡誓願斷」,一天到晚生煩惱,沒有一樣能做到,有口無心,都是假的,這沒有用處。必須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他自然發出來。所以菩薩跟我們不一樣,菩薩他覺悟了,起心動念都是想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從來不會想到有自己。我執沒有了,把自己給忘掉了,沒有自己,只有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斷煩惱,為一切眾生學法門,絕不是為自己,也為一切眾生成佛道,因為唯有圓成佛道,才能夠真正徹底幫助一切眾生,這叫深心。
【三者大悲心。救護一切苦眾生故。則前二所作。亦為眾生。】
直心、深心都是為一切眾生,看到這些眾生迷惑顛倒,我過去也迷惑顛倒,也跟他們一樣受苦受難。現在自己覺悟了,離開一切苦難,再看看那些人,自自然然會幫助他,會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除非他不能接受,不肯接受,那只好等待,那就是緣不成熟;等待緣成熟了,自自然然就示現出來幫助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都不會捨棄。一定要等到他緣熟,緣不熟,去了也沒有用。所以幫助一切眾生,有這個大願,不能有這個心,天天念著,我要想什麼方法幫助眾生,那就錯了,又落在第二義去了,又在打妄想了。一切都要順其自然,永遠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清淨心就是智慧,就是光明遍照。你才能看到哪一個眾生機緣成熟,他需要什麼。那個眾生,今天程度怎麼樣,他需要什麼?應機施教,這樣才真正能夠幫助眾生,破除煩惱。他機緣沒成熟,幫助他沒有用,反而造成障礙。
所以佛、菩薩來幫助我們是他的慈悲,他不來,還是他的慈悲。不來是我們自己業障重,來了我們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還要輕視他。輕視,這就是造罪業,自己罪業更重。所以他不來,是絕不增加我們的罪業;他來,是我們的業障消除了,機緣成熟了,決定幫助我們成就。所以佛菩薩出不出現,統統是大慈大悲。至於要問,佛菩薩什麼時候來度我們?不是問他,問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什麼時候真正想出離三界,真正想圓成佛道,你只要有真心,真正有這個意念,佛菩薩決定就來了。換句話說,真正覺悟的人,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佛經不能不相信,句句是真實話,沒有一句是假話。我們再看下文:
【故慈氏章云。菩提心為燈。大悲心為油。大願為炷。光照法界。光即大智。上解心體竟。】
它這個點錯了,上解底下這個點應當點到大智,『即大智,上解心體竟』。『慈氏』這一章,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前面一章,我們這一章是最後一章,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最後一章。在五十三參裡面,慈氏菩薩在文殊之後,普賢之前,前面一章。彌勒菩薩曾經說了一個比喻,『菩提心』好比是燈,『大悲心』好像是油,油燈,沒有油,這燈點不亮;『大願』就是燈炷,這個點燃了,它才會放光,『光照法界』。用這個方法,用燈來比喻菩提心的相狀,菩提心的心體。那它的作用就是智慧,般若智慧,是我們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的。我們今天忘失了菩提心,所以這個智慧不能現前,智慧變成了煩惱。大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迷了,圓滿的智慧就變成無量的煩惱;覺悟了,無量的煩惱就變成無量的智慧。可見得,轉變的這個觀念、樞紐就在迷悟,就這麼一點點。所以悟了的人快樂,無比的快樂;迷了的人煩惱,苦惱得不得了。
以上是把「心體」這一段給我們說完了,下面這是講「心相」,菩提心的樣子。菩提心的樣子是什麼樣子,今天時間到了,下一次,我們看看菩提心是什麼樣子。好,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