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五十六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56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七十六面,倒數第四行第六個字看起:

  【三約喻者。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寶如看病人。】

  這是從比喻上來說。眾生可以說都是病人,病了,這就不正常。這什麼地方有病?是真如本性病了,迷了就等於就是生病一樣,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三寶。『佛』譬如是大夫,是個看病的醫生;『法』,就是『良藥』;『僧寶』,就像護士一樣,看護你。我們曉得有病,這三樁事情一樣也少不了,必須要好醫生,有好的治療,有好的看護,這個病才能夠減輕,才能夠痊癒,三寶亦復如是。

  【四依因者。】

  第四段是講『依因』。依就是依據,因是因緣。這裡面也是從三方面來說。

  【一依如來為因。二依正法為因。三依止我弟子為因。諸有情類。要由三因。得涅槃樂。如十輪經說。具上四義。不增不減。但說三寶也。】

  『因』就是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之因。除三寶之外,我們要想達到這個目標,確實是不可能。如果世間有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了生死、出三界這一個法門,說實在話,諸佛菩薩就不必出現在世間。世間事,世間人可以辦得到,何必到這邊來多事?佛出現在世間,就是因為世間人有這個希求。但是世法裡頭,確實沒有法子能夠解決,這才感得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應化在世間,實在講,具足佛法僧三寶就足夠了。所以說『不增不減』,不需要四寶,也不能三寶減少一寶,這也不行,必須三寶足,我們的希求、願望才能夠達到。

  佛在世,這是『依如來』;佛不在世,佛不在世,這是法寶是第一,這一點不可以不知道。這就是佛滅度之前,給後人留下的四依法,這個地方講依因,四依法。四依法裡的第一句就是依法不依人,這一點非常重要。即使是諸佛菩薩應化再來,他所表現的也是依法不依人。他要做個榜樣給我們看,這個樣子就是經教。譬如我們在歷史上傳說所知道的,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傅大士是彌勒菩薩再來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再來的,永明延壽這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還有說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這些諸佛菩薩,再到人間來示現,他一定循規蹈矩,依佛所說的經典。他不會說,我是佛再來的,我再給你們說一部經,這從前佛沒說的。他不可能這樣做法,這樣做法就妖言惑眾。

  重新再說經,必定要等彌勒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滅盡了,彌勒示現成佛,重新再說經,這是一切佛菩薩都必須遵守的。所以我們要記住,世尊滅度之後,不可能再有新的經典出現在世間。如果有新的經典出現在世間,這是假的、是偽造的。就是集結,如果把經文、文字隨便改動都不許可。所以《無量壽經》,過去三家節會的這個經本,印光大師有嚴厲的批評。那就是會集是可以的,但是他隨便把經文、文字改動,這樣祖師都不同意。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祖所說,就等於大勢至菩薩親口說的,也就等於阿彌陀佛親口說的。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經本,就不敢更動一個字,這就很如法。所以這個本子流通之後,過去在大陸上,四眾弟子沒有不讚歎的,認為這是《無量壽經》最善之本,最好的本子。

  所以依法不依人非常的重要。現在學佛,為什麼會走錯路?是依人不依法,這很糟糕。法就是經典,佛不住世,法就是我們修學的根據。佛又告訴我們,在一切法裡面有了義、有不了義,要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我們這一生依據這個法門決定成就,就是了義;依這個法門修,未必能成就,這就是不了義。成就也有究竟、不究竟。譬如依這個法門來修學,來生還能得到人天的身分,這不算了義,來生能成菩薩,這也不是究竟了義;究竟了義,一定在這一生當中成佛。真正成佛,自己在一生當中確實有把握能夠做到,這種經典才算究竟了義。我們初學,在一切經,經典這麼多,我們曉得哪個了義,哪個不了義?無從辨別。好在古大德提供了許多的參考,這對我們來講,就省了不少事。

  古德告訴我們,《無量壽經》是了義當中的了義。諸位看看黃念祖居士註解,所引用古今中外這些大德們,對於這部經的讚歎,我們就知道了。他所引用的統統都有依據,不是自己隨便說的。確實說明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度眾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第一經。古德甚至於說,連《華嚴》、《法華》,都是《無量壽經》的導引。導引是什麼?就像經開三分,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華嚴》跟《法華》都是這部經的序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認清楚,這個法門是究竟了義。佛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今天找到究竟了義,第一了義,那還有什麼話說?這真正幸運。五經是以《無量壽經》為第一。同修們要想修學,要從《無量壽經》下手。如果從《阿彌陀經》下手也可以。因為《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但是《阿彌陀經》經文少,說得簡略。最好,要是從《阿彌陀經》下手,我勸同修從《要解》下手。《阿彌陀經》有了《要解》,那就是印光大師讚歎的,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把這《要解》讚歎到極處。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你看他在晚年,無論是在顯教、是在密教,在密教裡,他是金剛上師,他是諾那活佛的傳人。就是在密教裡面,他也提倡三部經,認為這三部經,不管修顯、修密,一定要讀。第一部《無量壽經》,第二部《彌陀經要解》,第三部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他這個看法非常正確,我是完全贊同。我跟他沒有見過面之前,我的看法也是如此,也是極力在弘揚。無論在國內、在國外,我都是弘揚這三部經。以後我們見了面,一談起來,不謀而合,我們走的確實是一個路子。這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三部經是究竟了義。第三句,佛告訴我們,依智不依識,這很重要。智是什麼?理智。識是感情。許多人修行遇到障礙,我們常講魔障現前。魔障從哪來的?魔障都是從感情來的。感情是迷,感情是邪,不是正,是迷,是邪,是染。所以一定要依理智,要依智,要依正,要依清淨,這非常的重要。這個依因就非常重要!今天佛不在世,我們見到佛像,能啟發我們的恭敬心,最重要是依法寶,就是依經典。

  第三,這是要依祖師大德們,這就是依僧寶。像我們今天讀《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個本子是註解的本子。什麼人註的?疏,是清涼大師註的,鈔是宗密大師註的。宗密是清涼的學生,這兩位都是華嚴宗的祖師。清涼是第四代的祖師,宗密是第五代的祖師。我們今天所依的僧寶,就是清涼、宗密。我們今天讀《無量壽經》,我們依據註解,依黃念祖老居士,黃老居士就是僧寶;依據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李老居士也就是僧寶。我們讀《阿彌陀經》,現在我們採用的註解是《疏鈔演義》。疏鈔,疏與鈔都是蓮池大師作的,蓮池大師是僧寶;演義是古德法師作的,古德是蓮池的學生,這是僧寶。我們讀《要解》,《要解》是蕅益大師作的,蕅益大師是僧寶,是我們依靠的。現在在台灣流通的《要解》有講義,圓瑛法師作的《講義》。還有一個註解,叫《親聞記》,寶靜法師作的,這兩位也是僧寶。我們今天所依的佛法僧,這決定沒有錯。

  所以『諸有情類,要由三因』:因佛、因法、因僧,佛弟子就是僧寶。有這個正因,才能『得涅槃樂』,才能夠離苦得樂。什麼時候離苦得樂?現前就離苦得樂。現前要得不到這樣的功德利益,那我們學它幹什麼?現前就得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有不少人修學,現前還沒有得到。沒有得到的原因在哪裡?原因修得不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可以得到。那要問,要怎樣才如法?說老實話,這很難講。真正要如法的修行,就跟蓋房一樣的,先要打基礎。我們今天困難在哪裡?修學都沒有根基。根基要從什麼地方奠定?當然,就是親近善知識。今天到哪裡去找善知識?找不到了。縱然遇到善知識,善知識也未必肯教我們,這就難了。

  可是你要真正懂得修學的原理方法,我們找不到善知識也沒關係。為什麼?今人裡頭找不到,古人裡頭很多。譬如我們今天找到清涼、宗密的註解,這就是善知識。我們依清涼大師、依宗密大師,不會有錯誤的。我們依蓮池、蕅益大師也絕對不會有錯誤的。這就是私淑古人,以古人為老師,我們就不會走錯路。那既然依他為老師,就是要認真跟他學習,要認真依教奉行。親近善知識要發長遠心,古德親近老師至少都是十年。諸位去看《高僧傳》,你看看這禪宗語錄,《禪林寶訓》,你去看看,多則二十年、三十年。那我們依古人為老師,也是這個例子。我以清涼大師為老師,我受持這部《行願品疏鈔》,我要用多少時間?至少用十年。十年,每天讀誦,就讀這一本書,你念十年,一定會開悟。咱們這個本子,每天從頭到尾念一遍,每天念一遍,念到十年,一定會開悟的。這才叫親近善知識,才叫依善知識教。十年當中,我們不能看其他的東西,看其他的東西,把頭腦看亂了。聽一個老師教導,跟一個老師學習,目的就在這個老師會下打好基礎,成就三昧,成就根本智。

  三昧就是禪定,就是一心不亂。得到一心不亂之後,這才去參學。參學那就是什麼都可以接觸,樣樣都可以看,是樣樣都可以聽。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成就無量的智慧。《般若經》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先用十年的功夫,學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而後再去參學,成就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這個智慧才真正能夠現前。所以今人找不到,找古人,這是一個方法。但是修學,畢竟是要從斷煩惱開始,這就是我講《華嚴經》,也是在《華嚴經》裡頭發現的。發現了修學的次第,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修學最好的次第,充分表現在《華嚴經》裡面。四弘願第一願是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大乘佛法裡面常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度眾生的大願,這就是無上菩提心。後面三願是行,就是修行的次第,從哪裡修起?從斷煩惱修起。

  剛才告訴諸位,親近老師,親近老師要長時間,在老師會下成就三昧,成就一心不亂,就是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的,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會下,斷了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破一品無明,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之後,再離開老師,出去參學,這後面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它有次第的。五十三參到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部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四弘誓願最後一個佛道無上誓願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成了佛之後,再倒駕慈航,就是實踐他的大願,普度一切眾生。

  所以這部《華嚴經》說的是什麼?就是四弘誓願。這個次第不能顛倒。今天學佛,絕對不是現代人聰明智慧不如古人,也不是現代人的福報不如古人。實在講,今人之不如古人的成就,是方法上錯誤了。錯在哪裡?煩惱沒有斷就學法門,躐等了。躐等到底能不能成就?清涼大師說得很好,清涼大師在《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全部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總共有四十卷。在經題裡面,他老人家說得很好,煩惱沒有斷,所學的一切法門是增長邪見,你看這個事情麻煩!

  我們今天看的這個情形,確實是增長邪見。煩惱不斷,所學的法門都是增長邪見;煩惱不斷,如果不學法門,就增長無明。學了增長邪見,不學增長無明,你說麻煩不麻煩?所以我極力勸勉同修們,從哪裡下手?從背誦經典下手,不求解義,只管背誦。背誦是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把它念掉,就是修斷煩惱。把妄想分別執著把它念掉,三年、五年,我們是把時間縮短,古人都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現在人沒有這個耐心,所以把時間縮短,三年、五年。至少是三年,沒有三年的功夫,不可能有效果,時間當然是愈長愈好。這三年當中修什麼?修清淨心。什麼別的不修,只修清淨心,讓心定下來,定三年。三年之後,你再去讀經,再去研究教理,那確實不一樣。這是講從哪裡下手。

  但是佛門裡頭常常講開悟、講功夫,這都是人很羨慕的。什麼叫開悟?什麼叫功夫?簡單的說,知道自己的過失就開悟了。你每天都發現自己的毛病,你天天覺悟,把毛病改過來就是功夫。佛法裡面,不是談玄說妙的。怎麼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得有方便。印光大師一生提倡《了凡四訓》,提倡《安士全書》,提倡《感應篇彙編》。他老人家在世,所有信徒的供養,他沒有做別的用處,全部都拿去印經,布施掉了。一生所印經書之中,這三種佔最大的分量。我過去在香港,概略給它統計了一下,這三種書,總共他所印的超過了三百萬冊。他一生,印任何一種書,沒有印過這麼多的。所以我那個時候一發現,我非常驚奇,老法師對這三種書為什麼這樣重視?後來才知道,這三種書幫助我們斷煩惱,幫助我們檢查過失。你常常讀,常常發現自己一身的毛病。發現之後,能夠把它改掉,這就是法器,這才有資格入佛門。為什麼?煩惱才漸漸少,才能夠把它斷掉。煩惱習氣,連發覺的能力都沒有,怎麼可能斷?所以這三種書非常的重要。

  《了凡四訓》念通了,道理就明白了。明白什麼道理?明白因果報應。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點都不假。「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要真正知道因果報應,這個世間什麼樣的誘惑,你都不會動心了。為什麼?命裡有的決定是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來,人心就定了。定了就能生智慧。現在人心浮動不定,為什麼不定?看人家做股票,這個人賺了多少錢,心裡大風大浪。他也去做,他沒那個命。頭兩天賺了,再過兩天賠光了。在年初,有個同修來給我說,他做了股票,做了三年,賺了幾千萬。去年一年賠光了。等於四年沒有做事情。他不服氣,還要去做,還繼續去撈本,那要看你有沒有命!如果沒有這個命的,是一生都空過了,這多可惜。所以你真正懂得因果報應,他心是定的。不會做這些冤枉事,這個辛苦是冤枉,什麼也沒有得到。不但是增長妄念,還增長煩惱。煩惱增長了,給諸位說,是縮短了他的壽命。他本來可以活一百歲,恐怕活個六、七十歲就完了。天天操心!壽命就短了,真的是得不償失。

  所以《了凡四訓》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因果,能夠幫助我們心定下來。《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幫助我們檢點過失,發現自己的毛病。發現之後,就把它改過來,這叫做懺除業障。改過來,就懺除了!每一天念經、拜佛、打坐,那個過失不改,一點用都沒有。所以諸位這一點要曉得,真正的功夫就是在改過,改過就是懺除業障。真正的學問,真正的智慧,就是發現自己的過失。

  所以大家千萬要記住,佛法修學不在形式。你要是論形式,你去看看《壇經》,五祖忍和尚的道場,禪堂裡面幾千人,天天在那裡面壁打坐,沒有一個成就的。六祖惠能在碓房裡工作,天天舂米,累得不亦樂乎,他成就了。誰在修定?六祖在碓房裡修定,不是盤腿面壁,那叫修定。盤腿面壁是個樣子,心裡不定,在胡思亂想。人家在工作,工作他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叫真正的修定。所以《壇經》裡面,給我們解釋禪定,什麼叫禪?不著相叫做禪。什麼叫定?不動心叫定。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叫做禪定。六祖大師得法,是從《金剛經》印證,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說的禪定,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這兩句話。我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這是真正禪定,絕對不在形式。祖師說得很好,心平何勞持戒。持戒的目的就是要得定,心平等了,平等心就是定,定共戒,他決定不犯戒。不是在那個枝枝葉葉上去講求,所以他有定共戒、有道共戒,心地清淨平等慈悲。

  我們今天一般人著重什麼?著重在形相上。佛在《金剛經》講得很好,一昧在形相上去求,這個人一生不能見如來。不能見如來,就是不能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不能成就。統在事相上去求,事相上去求,得一點什麼?得一點福報而已。福報到哪裡去享受?那很難說,說人天福報,那很恭維你。福報有在惡道享受的,那個畜生有福的很多,到外國普遍都看得到。那個外國人養的寵物真有福,死了還有畜生公墓,外國有畜生公墓。主人有的時候,還到那裡去擺一把花給那個寵物,這是真有福報。我還照了不少張相片,這次忘了帶回來。下一次,我帶回來給你們看看,畜生公墓,那畜生有福。鬼道裡也有福的,這在台灣普遍看到,像媽祖、王爺公,都是鬼神。鬼道裡面有福報,這在台灣很普遍;在美國我們看到畜生道裡頭有福報的。所以修的這些福,如果到畜生道去享受,到餓鬼道享受,也沒有什麼大意思。因此學佛一定要修定,一定要修慧,戒定慧三學具足,這是正法。所以這是真正是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要認真的來修學,要認真去改過自新。我們再看下面第四段就是解釋三寶:

  【四辨次第。】

  在一百七十七面第一行,『辨次第』。

  【辨次第者有三。一約功用次第。教化眾生。無過於佛。故先明佛寶。由有佛故。說三乘法。故次明法寶。由有佛法。化三乘眾。故後明僧寶。】

  『次第』有三個說法,也就是有三種不同的次第。先說第一種,第一種是從『功用』上來論次第。功用上論次第,當然『教化眾生,無過於佛』。佛有無量的智慧,佛有無量的方便,佛有無量的德能,觀機決定不會有差錯。應機說法,佛是第一,沒有能夠超過佛的。這是『佛寶』第一,在功用裡講,佛寶第一。為什麼四弘誓願,最後要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這個意思。不能成佛,教化眾生都免不了要有障礙。不能像諸佛那麼樣的圓滿,那麼樣的自在,所以佛寶擺在第一位。因為『有佛』,佛為我們說法,這個『法寶』從哪來?法寶從佛所說出來的。佛不為我們說法,這世間沒有法寶,所以法寶就擺在第二。對於佛所說之法,能夠信受奉行,這就成為佛的弟子,佛弟子就是『僧寶』。所以這三寶從功用上來論次第,是這麼樣產生的,佛法僧三寶。這我們不難懂。

  【二約修行次第。】

  這論修行。修行次第跟前面功用次第就不一樣。修行次第,剛才說了,我們要依法,法是第一。『約修行次第』:

  【一切聖人以法為本。先明法寶。】

  這對我們來講,我們是現在在修學,修學最重要的寶是什麼?法寶。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就不要抬槓了。這個經這樣說,那個經上那樣說,不必去爭執。意思明瞭就好,多說一句,少說一句,沒有關係。所有一切爭論都可以免除,何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對於一切法裡頭有取捨,知道怎麼取捨。依智不依識,知道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修學。第四句是講態度,第三句是講取捨。所以我們依法,法寶是第一。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能夠離開經典。所以我們的經典,印成袖珍本,使諸位隨時可以帶在身上,隨時讀誦。你能夠隨時讀誦,不但是自利,而且是利他。任何時間,任何場所,你只要有空,就希望你把經典展開來讀誦。我能夠背誦,念得很熟,很熟,也把經本展開來,為什麼?度別人。你在這裡念經,譬如你在公共汽車上,你在念經,別的人一定看看,你在念什麼?他聽一句,看一句,阿賴耶識,這佛法種子種下去,你就度了他。你在辦公室,在任何公共場所都可以讀經,展開經本,這個場所就是道場。自行化他,要有這個大悲心。你到這個館子裡面去吃飯,菜還沒擺上來,經書擺在那裡看,別人他就會看看你,這就是度化大眾。流通法寶,應該要這樣做法。『以法為本,先明法寶』:

  【由有法故。方有修行。次明僧寶。】

  我們依照經典修行。依照經典修行的人,就是『僧寶』。這個僧,諸位要記住,不一定要出家。僧這個字的意思,它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叫和合眾。所以不管出家或在家,都可以稱為僧寶。簡單講,只要你真正能夠依教奉行,你就是僧寶。所以我們說黃念祖老居士是僧寶,李炳南老居士是僧寶。不但是僧寶,而且在佛門裡頭,他有最尊貴的這個頭銜,叫和尚。他不但是僧寶,他是和尚。和尚也不一定出家、在家,出家、在家,和尚是通稱。就佛門裡面,僧、和尚、法師、阿闍梨都是通稱,四眾都可以稱的。唯獨比丘、比丘尼,那是一定出家的,在家人不能稱,這一定是出家的身分。和尚翻成中國字是親教師。你的佛法跟他學的,他指導你的,這個人就是你的親教師,印度話就稱和尚。所以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男子、女人都可以稱和尚。你拿佛法教給別人,那你就是那學生的和尚。所以和尚不一定要出家,這個要知道的。凡是依教修行,又能夠教化眾生,這個人就是僧寶。

  【由有法僧。當得佛果。後明佛寶。】

  佛擺在最後,為什麼?修行證果!尤其是在淨宗,《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了,就是佛寶。所以從修行裡面來說,論次第,第一是法,第二是僧,第三成佛,是這麼個次第。

  【三約勝劣次第。】

  這是從比較方面來說:

  【同體三寶中。法寶為勝。】

  前面我們討論過住持三寶、別相三寶、同體三寶。同體三寶是從自性裡面來講的,就是性德,自性覺是佛寶,自性正是法寶,自性淨是僧寶。這是講『同體三寶中,法寶為勝』,正知正見,以這個為最殊勝的。

  【故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故法寶勝也。】

  一切諸佛他怎麼成佛的?依法而成佛的。不依法寶修學,怎麼能成佛?法是常住的,所以佛也常住。在同體三寶當中,是以法為最勝。像我們如果從自性上說,我們自性法寶,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是無二無別,法寶常住。如果論佛寶?他們覺了是佛,我們迷了是凡夫,我們是有佛,這沒辦法證得。幾時我們悟入自性,這才能成得了佛,這個『勝劣』意思就非常的明顯。法是不生不滅,可是這個佛、眾生的形相,確實是有迷悟不同。迷了自性,這叫凡夫;悟了自性,這成佛。所以幾時悟了自性,自性是不生不滅,你成佛也不生不滅。所以佛的報身有始無終。

  【別相三寶中。佛寶為勝。】

  『別相』是論事相的。所以在論事相上裡面講,『佛寶』最勝,別相裡面。

  【故經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這首偈,一般人都能夠念,都會念。這是讚歎佛寶,一切法中以佛為最。佛最極清淨,最極圓滿,所以佛稱為二足尊,智慧圓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福德圓滿。智慧、福德這兩樣都圓滿,世出世間沒有人能跟他相比。

  【故佛寶勝也。】

  這從別相上說。如果從『住持三寶』裡面講,那是僧最勝,為什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沒有僧來弘揚,雖然經典擺在那裡,大家不認識。所以說:

  【住持三寶中。僧寶為勝。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在即法在。人亡即法亡。故僧寶勝也。】

  那這個事情關係就非常之大,續佛慧命要人,要傳法的人。傳法的人,自古以來就難。難在什麼地方?拿現代的話就是,難在犧牲奉獻。一般人不肯犧牲,不肯奉獻,他有自私自利,要貪圖名利,貪圖享受,這就不能續佛慧命。所以自古以來,哪個祖師大德不想多傳幾個人?都想多傳幾個人。實在一生當中,有的時候一個都找不到。找不到怎麼?找不到就斷絕了。這太多了。幸運的,有這個緣分的,傳給一個、兩個,這都非常之稀有。現在出家人說傳法,傳個法卷,那沒有用處的,那是形式。那有什麼用?傳法是真正修行證果。在古代的中國,一生當中,得法弟子最多的無過於六祖能大師。他一生當中,在他會下得法的,有四十三個人。其餘的歷代祖師,一生當中一個、兩個,有很多一個也沒有。達摩祖師只傳了一個慧可,慧可只傳了一個僧璨,都是單傳。現在在大陸上,夏蓮居只傳了一個黃念祖。

  由此可知,這個事情難,真是徹底犧牲奉獻,為佛教,為眾生,絕對沒有一念為自己,這樣的人才能夠傳法。為佛教,為眾生,什麼樣的苦難都樂意接受。到哪裡去找?找不到。過去李老師在的時候,我每次見他,都勸他多培養幾個學生,為什麼?我們在外面講經說法太孤單了。我記得我跟他講這個話,至少有十幾遍,到後來大概他老人家煩了,他回我一句話,不是我不願意培養學生,你替我去找學生。我從此以後再不說了。為什麼?你想想,我找不到。我到哪裡去找一個傻瓜,百分之百服從,他叫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要找這麼一個傻人才行,這個傻人找不到,現在人都太聰明了。

  我們跟老師,我跟他十年,完全聽從他的。不聽從他,他就沒法子教你,所以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服從。所以十年當中,只聽他一個人講經,這是他老人家要求學生的。聽講經,只可以聽我一個人的,除我講經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都不可以聽。看經書,經過他同意,他不同意的,什麼書都不可以看,受他的限制。我拜他做老師,三個條件,這是兩個條件,第三個條件是,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今天入我門,是從頭學起,以前學的不承認。那今天我們以這三個條件去招生,到哪裡找?一個也找不到。所以從此以後,見李老師,這個話再也不談了,才曉得這個事情難,真正是難。

  那我現在勸勉大家,念《無量壽經》念三年,三年當中不看任何的經論,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三年老實念這部經,有幾個人做到?真正做到,這個人就是傳法的人。真正做到,滿了三年,他來問我:法師,你應該傳法給我。我就告訴他,法已經傳給你了,你已經得到了!心清淨,煩惱少,智慧增長了,不是得到了嗎?就得到了!所以這實在是不容易,時間愈長愈好。

  我們今天讀了這一段,在這個時代,深深感慨,佛法今天在全世界,缺少弘法的人。我們曉得佛法這樣好,沒有人宣揚,實在是可惜。說個實在話,外國人比中國人容易度。可惜的,就是沒有人到國外去弘揚。外國人學習的態度認真,就是沒有人介紹。我們中國法師在外國,吃虧最大的就是不懂言語,言語不懂,需要通過翻譯,這是最大的困難。所以希望年輕人真正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你這一生沒空過。代表世尊,代表諸佛如來,接引苦難的眾生。我們講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還有什麼意義價值能夠超過這一個,沒有能超過了。

  這是我在此地普遍的提醒諸位同佛,身分在家、出家沒有關係,不一定要出家。我們今天看現前這個時代,真正在全世界弘法利生有成就的,在家人比出家人多,確實有成就的。在台灣,大家曉得李炳南老居士;大陸上,黃念祖老居士;在加拿大,馮公夏老居士;泰國高向如老居士,都在家人。一樣的主持道場,教化眾生,所以這個形式沒有關係。我們中國人,台灣很重視形式,認為居士來講經就要差一等,這個觀念上是很大的錯誤。但是在國外,外國人對於這個形式不太重視。他要重視你所講的內容,不重視形式,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大陸上,共產黨統治四十年,出家人形象都破壞了。所以現在在大陸上也重實質,不重形式。

  所以諸位認真努力的來學習,出家是有緣分的。能有緣分出家,當然是很好。出家是正式代表僧團,不出家一樣弘法利生,一樣行菩薩道。尤其我們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序分裡面,在家菩薩就列了十六個。賢護等十六正士,那是在家菩薩,而且都是證到等覺地位的。所以《無量壽經》,你一看,在家菩薩比出家的多,在家人成就的比出家的多,這是值得我們勉勵,值得我們效法的。所以在現前,培養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樁大事。佛教界裡,四眾同修都知道這是一樁大事,但是不曉得從哪裡做起,佛學院雖然很多,為什麼佛學院不能成就?這就是演培老法師講的話了。

  演培老和尚有一次到烏來去遊覽的時候,正好那一天我碰上了,他們有一輛遊覽車,就叫我跟他一道去玩。我們一路上玩,一路上就談到目前佛教情形。他很感慨的說,他就講我們現前這一代講經的法師,他也指著我,他說包括你在內,哪個是佛學院畢業的?統統都不是佛學院畢業的,都還是受老規矩、老方法培養出來的。這個老方法就是講小座,都是講小座出身的,小座就是複講。演培法師是諦閑老和尚培養他的,他的根底是跟諦老法師,那個地方奠定的。那麼我學經,諸位都曉得,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也是講小座,複講,這樣學出來的。換句話說,都還是沾到一點古老的師承,沾師承的邊緣。這一種方法確實非常得力,看到好像不像現在人講的科學,其實它比現在的科學,還要來的科學。現在這個科學害死人。我們古老傳統這個方法,絕對不是不科學,它有次第、有條理。譬如它所講的原則,先斷煩惱,後學法門,再成佛道,這怎麼不科學?現在人不斷煩惱,就學法門,還想成佛道,沒這回事情,不可能的事。

  所以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沒錯。他佛法不懂,人還滿老實,很謙虛;懂得一點,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佛法增長,煩惱也增長了,這不是佛法,連世間法都不如是。世間法我們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真正有學問的人,心平氣和,那是真有學問。學問愈深,脾氣愈大,這是假的,那不是真學問,那是孔老夫子所謂的「記問之學」,不是真智慧。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才會有這個現象。真正的學問,真實的智慧,決定裡面不帶煩惱,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清楚的。所以在末世,佛不住世,現前這個階段,三寶當中,是以僧寶最要緊的。僧寶向哪裡求?要向我們自身去求,我們希望別人發心,求人難。這個世間法講的,「登天難,求人難」。為什麼不求自己?求別人發心出來弘法利生,那求自己好。求自己還可靠,求別人很難。所以希望諸位同修真正發心,發大悲願,大慈大悲,普度眾生要求自己,認真的修學,弘法利生。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