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三十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30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七面,從當中看起。黑板上寫的這句是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接著下面:
【四明說本者。疏圓音非扣至心傳者。】
這一科就是這個小題是「說本恆傳」。它的科判在我們翻翻看,大家找出來對一對,曉得我們現在說的是什麼,在第七面。諸位翻開第七面,第七面的當中這一欄倒數第三行,第四說本恆傳。前面一段是第三「真身普應」,我們說完了。今天要說的這一段就是「說本恆傳」這個題目。它的文在一百一十二面,諸位翻開看這段文,一百一十二面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圓音非扣而長演,果海離念而心傳」,就是這兩句。再翻開一百一十七面,我們今天念的這就是註解,就是解釋這兩句文。這兩句文與前後這個脈絡的關係,從科判、表解裡頭一覽無遺。『圓音者』,這個底下解釋就重要了。
【一音中具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
這是圓音的意思。
【一音應一切音。皆圓音。出現品有十喻。喻如來圓音。】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裡面,有十種比喻,這十種比喻都是說明如來音聲的圓滿。這佛門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是一個聲音說法,不但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無論哪個國家的人,他聽佛說法都聽成自己的言語,這個很奇妙,不用翻譯,聽佛說法就是自己的言語。六道眾生聽佛說法也是這樣的,乃至於他方世界。這個他方世界我們現在講的就是外太空,太空人。不管是哪一道的眾生,聽佛說法沒有聽不懂的,而且聽得都非常的親切。一音說法,一切眾生都能夠理解,這是『圓音』。佛聽一切眾生說話,不管你講什麼話,他都聽得懂,這也是圓音,這圓滿。另外一個意思,可以『一音應一切音』,這就有一點類似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味道。普門示現就是這個意思,以一音應一切音聲,這都是圓音的意思。「出現品」裡面十種比喻好懂,文雖然長,容易體會。此地宗密大師全都把經文抄在這個地方。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言十喻者。】
在第二行。
【一劫盡唱聲喻。喻聲無主。如彼經說。譬如世界壞時。無主無作。法爾而出四種音聲。如於欲界出如是聲。汝等當知初禪安樂。離諸欲惡。超過欲界。眾生聞已。自然而得成就初禪。捨欲界身。生於梵天。乃至第四。於第三禪出如是聲。四禪寂靜。超遍淨天。聞已。自然成就生彼。如是皆從眾生善根所生。】
這個比喻就到此地,這是第一段的比喻。下面這是正說,這叫法說。
【佛音亦爾。無主無作。從佛功德出四種聲。謂示眾生苦。令修人天行。乃至第四。超過二乘。說無上道。然無有主宰。故曰圓音。】
這是第一段的比喻,這我們說個大意就可以了,不必一句一句去解釋。這個『劫』是指大劫,大劫將要終的時候,人是在極端苦難的時候,往往在這個時候善根發現了,或者人逼著到走投無路的時候,這個時候有善知識來開導他,善根容易發現。平常他對這個疏忽,不太重視,這個時候他重視。所以這個音聲從哪裡來的?實在講,經上講得很清楚,是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這善根發現,這是因;當然還有外緣,緣是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他在這個時候來提醒我們,我們善根馬上就現前。所以立刻就能夠斷惡修善,就能夠超越欲界。
諸位要曉得大三災來的時候,劫盡大三災。第一個是火災,火災要把初禪天以下統統燒盡,二禪天可以免除這個災難,初禪天免不了。第二次大災難,水災。水可以淹沒二禪天,二禪天也不能夠幸免,三禪天可以免難。到第三次大災就是風災,風可以把三禪吹壞,所以四禪才是真正的福天,有福,不受三災之難,第四禪才行。這個情形都是講大三災將要來臨的時候,由於眾生善根的發現,所以自然聽到這個音聲,就是說此地不安全。
如何要能夠生到安全的地區?《華嚴經》上有這個說法,這是第一個比喻,『劫盡唱聲喻』,這並沒有人做主,也並沒有一個人故意來說的,自然會聽到這個音聲,用這個比喻佛的圓音說法。所以後面就說,這佛的音聲也是如此。佛絕對不是說有意來為眾生說法,那就錯了,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種感應是自然的。你看《無量壽經》,連續跟我們講了八個自然。古德給我們解釋,這八個自然絕對不是跟因緣相對的自然。因為《楞嚴經》上講自然是跟因緣相對講自然,那個自然是相對的,這個自然不是相對的,就是經上常講的法爾自然,這個地方也是說法爾如是。所以你說佛有沒有來?可以說佛沒來,不來而來,無說而說,這就是『法爾』,這就是《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自然。
佛的現前、佛的說法,在這個經上,實在講,跟我們說得再清楚也不過,都是我們自己善根裡面發現的。這個意思就是大乘佛法裡常講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就是唯心現相,自性說法,就是這個。當然迷惑顛倒的眾生沒有這個機緣聞到,必須是累劫善根,一剎那之間觸到、碰到了,感應道交。所以佛跟我們說出的,也是自然說『出四種聲』。哪四種聲並沒有確定,如果你說它是四諦,可以,苦集滅道,這是四種聲。你從這個經上看,這是從人天一直到無上道,『人天』合成一個就是聲聞、緣覺、菩薩。現在我們把人天分開,叫做五乘佛法。他把人天合在一起,人天上面是聲聞、緣覺、菩薩。
是不是佛有意這樣說的?不是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你的善根發現不一樣,人天根性聽到佛說人天法,小乘根性聽到佛說小乘法,菩薩根性聽到佛是說菩薩法,成佛的機緣成熟了,聽的佛說的無上妙法。佛有沒有說?佛沒有說。佛雖然沒有說,說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無說而說,這個音叫圓音,圓滿之音。所以說『無有主宰』。如果有主宰,那他的說法就一個音聲,就不會變成第二了。各種不同根性的人,聽佛說法,個個都得利益,個個都滿了他的心願,這是不可思議,這叫圓音。這第一種比喻。再看第二種:
【二響聲隨緣喻。】
這更好懂了。
【喻聲無主。經說。譬如呼響。因於谷出。及音聲起。無有形狀。不可睹見。但隨緣應。】
這個比喻到此地。這種情形,我相信有許多的同修都有這個經驗。可是現在住在鄉下的人比較少一點了。我們從前生長在鄉下,到野外去玩,山谷裡去玩,我們都喜歡大叫長嘯,長嘯一聲,那個回音就過來,這是回音,講的回音,回音是自然的。你叫的音聲高,回音也高;你這個音聲長,回音也長,恰如其分。這是我們現在講回響,這是說這個比喻。
【佛音亦爾。但隨眾生欲解緣出。其性究竟無言無示不可宣說。】
這是真的。所以佛的現身,像《普門品》裡面講得很詳細。《普門品》講三十二應身,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都無量無邊。正因為佛菩薩沒有身,所以才能夠現無量無邊的身。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現?因為我們有個身,執著這個身,好了,這個身就不能變現。佛菩薩不執著這個身,所以無身則無不生;我這一有身就糟糕了,不能變第二個身。所以這個身不是個好事情,不是個好東西,不要太愛惜。所現的這個身,就像這個音聲的回響一樣,你能夠見得到,心裡面有所欲望他來說法,說法,我們聽了能夠理解,見色聞聲統統如回響,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的,千真萬確,一點都沒錯。這是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所以佛的音聲為什麼這樣圓滿?他有他的道理。實在講,我們跟佛沒有兩樣,尤其是《華嚴》上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眼睛裡面看到我們都是佛,人人都是佛。佛眼睛裡面看到我們,我們沒有一個人不是圓音,跟釋迦牟尼佛、諸佛沒有兩樣。
現在我們這個能力失掉了,這個失掉是暫時的失掉,怎麼是暫時的?是迷失了,你如果不迷,這個能力立刻就恢復。迷裡頭就有障礙,迷得愈深,這個障礙就愈重、障礙就愈多。所以佛法,它的目標實在講非常之單純,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也就是去掉我們真如本性上這些障礙而已。佛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去除障礙?在我們娑婆世界,佛就是用講經說法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為什麼?這個事情我是自己迷的,總得要自己悟才行。所謂是解鈴還須繫鈴人。我這個迷不是別人幫我迷的,是我自己迷了,自己迷了總得要自己悟,這是正確的。我迷了,他能夠幫我悟,這理上真是講不通的。就是我們講一個現實環境來說,我們今天要受這個苦難,遭受這苦難,是我過去造的罪業,今天得的苦報。他造的善業,修好的業,他得的福報,他的福報想來免除我的罪業,行不行?不行,講不通。佛都不能代眾生受難,何況別人。
經上又常常講,尤其是我們《華嚴經》後面講到代眾生苦。清涼、宗密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實際上還有更深的意義。真正代眾生苦,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喚醒眾生,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斷惡修善,那你這個業馬上就轉過來了,這叫真正代眾生苦,免眾生一切災難。諸位要曉得佛菩薩教導人是這個教導法。我們今天錯會了意思,以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今天苦難罪業做多了,到時候抱著觀音菩薩兩個腿,你來救救我,哪有可能?如果這個事情真的有可能,我們還要修幹什麼?經也不必念了,觀世音菩薩怎樣救度我們的苦難?菩薩教我們發大慈悲心。你想想看,大慈悲心一發,自私自利的心就沒有了。人都能夠以慈悲對人處事,沒有自私自利的,這個世界一片祥和,什麼災難都沒有了,觀世音菩薩是這樣救苦救難。怎麼能搞錯了?你看看觀世音菩薩這三部經,哪個經上說你有急難的時候,抱住他,他就會來救你,沒這個道理。菩薩經上沒講錯,是你自己錯會了意思。尤其是《楞嚴經》裡面講的,「解六結,證三空,反聞聞自性」。那就教給我們度一切苦厄的妙法,我們自己不依照他的理論,不依照他的方法來修學,投機取巧,希望菩薩就來救我們,沒這個道理。災難臨頭的時候誰都躲不了。所以學佛的人要明理,佛法裡頭沒有迷信。
這個比喻就是隨眾生的願望,『欲』就是願望。這個『解』,拿今天來講,就是你的程度。在十法界裡面,你希望得個什麼樣的果報,這是欲望。你的智慧,你的程度就是此地所講的解。佛不過是隨這個緣而應現而已,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其性』,性是性體,『究竟無言無示』,這是真的。如果從體性,體性就是本性,本性上真的是有言有現示,那就不是本性。本性無言無示,這是最真實的。見到性,那你就跟觀音菩薩一樣,也得如來圓音,也可以隨類化身。佛教給我們這是最真實之法,我們不肯相信、不肯修學。教下是尋之擇一,念佛人念佛,總是在一切法門裡面,的確是比較殊勝一點的。念佛人不怕迷信,迷信也能往生,這個很妙。你搞懂了,能往生;不懂,你相信也可以往生,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還都能成功。但是淨宗以外,迷信不能成就。淨土宗第一個方便,就是迷信也能成就,這是不可思議,這是難信之法。佛法是講求智慧的,破迷開悟,他不開悟怎麼能成就?不開悟能成就,唯獨念佛法門,不開悟也能成就,所謂是帶業往生,這個門最大道理也就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曉得,其性究竟無言,『不可宣說』,這是從體上講。在作用上講,有言說,也能夠現相。所以才說所現的這些相皆是虛妄。你要明白這個,這叫真相,叫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諸法實相。它的體性是沒有相的,無形無相,它能夠隨緣現一切相。第三個比喻是:
【天鼓開覺喻。喻無主無作無斷。】
『主』是主宰,沒有主宰。『作』是造作,它也沒有造作,它不起心不動念怎麼會造作?沒有造作,它也『無斷』,很妙了。正因為「無作」,所以它才無無斷。有造作必定有間斷。
【遍入一切。】
那個鼓的音聲到處都聽得到,『遍入一切』。
【經說譬如諸天有大法鼓。名為覺悟。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若天放逸。空中發聲告言。汝知一切無常虛妄變壞。勿生戀著。若放逸者。後悔無及。諸天聞已。皆悉憂懼。請法行道。皆得安樂。】
這就天人的福報比我們大。他這都是福報大,所以在放逸的時候,『放逸』就是懈怠、懶惰、不肯精進,有自然的音聲來警告你。『天鼓』就是發出警告,你現在懶惰了,你現在懈怠、不精進了,它會提出警告。這個警告誰提的?沒人提,自自然然提的。當然前面跟我們說過了,這是眾生善根感得之自然果報,會提醒你,會警告你。諸佛菩薩,天上人間是處處說法,不會說是我們人間,佛菩薩對人間感情特別重,我們這裡一有感,他就來應。天人有感,他應不應?一樣應!沒有不應的。盡虛空遍法界,每個角落,每個眾生,有感有應,有感應是真如本性的德用。佛有真如本性,一切眾生與佛共同一個真如本性,他怎麼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所以天人有感,佛菩薩立刻也就有應。『請法行道』就是他的感,這個時候他知道要請法,知道要行道。行道就是三業專勤,思想、見解、行為與心性相應,這叫行道。
【佛音亦爾。】
下面就合如來的圓音:
【不住方所。無有言說。而能演出無功用聲。遍於法界。警悟群有。】
這個『群有』就是指九法界的眾生。由此可知,諸佛如來用什麼教化眾生?用什麼給一切眾生做增上緣?完全是性德起用,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性德的作用是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所以佛法不僅僅是禪宗重視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淨土法門,沒有一門是例外的,全是以明心見性為修學的目標。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每一宗講的名詞不一樣,那個境界實際上是完全相同的,沒有兩樣的。所以才說「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一法不平等的。
這個法再給諸位說,不僅是講的佛法,還包括一切世間法。如果你說諸法平等,是佛法法門一切平等,世間法不在。試問問,你有沒有平等?你這個佛法、世間法就不平等,就是二法了,這就不是自性起用。這是什麼起用?阿賴耶起用,第六意識起用。自性起用,決定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在一切法裡面,你的心是清淨的。
所以我們今天提倡《無量壽經》,這《無量壽經》真的好。它把這最高的境界,修行的原則,就擺在我們面上,你看那個經題,《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題上就擺清楚了。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用什麼樣的心?用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你就證無量壽。清淨平等覺是能證,無量壽是所證。能證證入所證,這就是事一心不亂,當然還沒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什麼?能所不二。那就是究竟覺,就是圓滿覺。還有能,還有所,能所是一。換句話說,無量壽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無量壽,無二無別。真正達到心境一如,萬法一體,這是念佛念得功夫到家。
這本經是我們淨土五經之一,所以修淨土的同修,這本經書是必修的課程。尤其是難得的這本書是整個《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祕要,祕密精要就在這一卷裡頭。清涼、宗密的註解,把《華嚴經》整個的義趣,全在這一卷裡面發揮了,這是難得。我們念這一卷,念這個註解就等於把全部《華嚴經》都念了,好處在此地。這裡面所講的,無論是理論、是境界,統統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想認識西方淨土,認識阿彌陀佛,你不讀這部經不行,不研究這個註解,你沒有辦法對西方境界徹底明瞭。我們再看下面第四個比喻:
【天女妙聲喻。喻隨聲信解。】
這句是說明這個比喻的宗旨。
【經說譬如善口天女。】
『善口天女』就是辯才天女。我們到十大願王裡面,稱讚如來會有詳細的介紹她。
【出一妙音。則與百千種樂相應。一一復有百千音聲。】
這個善口天女,她的音聲是非常的美妙。她出的音聲就像交響樂章一樣,不可思議。而且交響樂章裡面每個樂聲裡面,又有好像重重無盡的這種交響樂章。這實在講是我們沒法子形容,很難體會。這也是多生多劫語業清淨的果報,身語意三業,語業清淨的果報。所以才有這樣的善根德相。
【佛音亦爾。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眾生心欲。各生意解。】
這個簡單的講,就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第五個比喻:
【梵聲及眾喻。喻化不失時。】
『梵』是清淨的意思。
【經說譬如大梵。】
這個『大梵』是指大梵天。
【住於梵宮。出梵音聲。梵眾皆聞。而謂一一皆同己語。然不出眾外。佛音亦爾。眾會皆聞。皆謂同其語。而根未熟之所不聞。】
大梵天是初禪的天主。初禪稱梵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叫初禪三天。大梵天王要對他的初禪天人說法,『梵眾』就是初禪的天人,為他們說法。初禪天人也相當複雜,不只是我們這個世界去的。諸位要知道,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初禪天,講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初禪天,這一個單位世界裡面就包括了許多的星球。所以出生到初禪天的,不僅是我們地球人修行成就的,其他星球的修行人也會生到那個地方去。所以生到初禪的時候,言語不相同。譬如我們中國人修禪修到這個功夫的話,得到這個初禪禪定,生到初禪去了;印度人也用這個方法去了,這東南亞這一帶人修行也去了,到那裡去的時候言語都不通。大梵天王一說話,我們中國人生到初禪天的,聽的什麼?中國話。印度人到那裡去聽的,大梵天王講的是印度話。每個梵眾所聽的都是自己的語言。可是大梵天王這個梵音的範圍不出初禪,初禪以外就聽不到了。經上舉這個比喻,比喻如來的圓音,如來說法。
『佛音亦爾,眾會皆聞,皆謂同其語』。佛當年在印度到處講經說法,印度在那個時候並沒有統一,就像我們中國春秋戰國的時候一樣。我們中國周朝,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一帶有八百個國家,八百諸侯。每個諸侯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八百多個國家,小部落。那個小國家比我們現在一個鄉鎮可能都小,方圓二、三十里,它就是一國。所以大國稱百里侯,方圓有一百里的,這是大國。小國,二、三十里的。那言語不一樣,我們今天講的方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方言,文字不一樣。所以今天諸位要稍稍研究中國文字,你看看中國古時候這個篆字,特別是大篆,每個字好多種不同的寫法,那是什麼?都是那個時代每個國家他們寫法不一樣。秦始皇對於中國民族最大的貢獻就是統一了文字。語言沒有辦法統一,文字可以統一,就是統一寫法。所以文字的統一是秦始皇。在中國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統一是漢高祖。採用孔孟的學說做為國家教育的主流,統一了全國的教育,奠定了中國兩千年來,可以說是長治久安的根本。雖然每個朝代都有動亂,這個動亂的時間並不久,破壞力不大,比起西方那是要殊勝得太多了。所以中國的動亂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就是政權的轉移而已,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些我們都應當要知道,生為一個中國人,對這些基本的常識是應當要有的。要講破壞,現代的破壞力比我們中國每個朝代都要來得大,範圍廣。有些破壞得確實是徹底的破壞了,所以這一代的中國人受這麼多的苦難,這是有它因素的。
佛說法也是有範圍的,「眾會皆聞」。他的範圍什麼?『根未熟者之所不聞』。這個意思實在上就是佛門常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你跟佛沒有緣,沒有緣,佛說法你聽不進去,這一聽佛法,他就跑掉了,他聽不入耳,不能生歡喜心。不但不能生歡喜心,聽了就簡直討厭,這就是與佛無緣,這個沒有法子。所以說除此以外,凡是與佛有緣的,都能夠聞到佛法。第六個比喻是:
【眾水一味喻。喻無曲。】
『曲』是委曲婉轉。
【經說譬如眾水。皆同一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水無念慮。亦無分別。】
這個比喻是說,水是一樣的,水雖然一樣,那個盛水的器不一樣,所以它顯示的好像也就不一樣。譬如我們用一個杯子去盛水,水什麼樣子?水是圓的,水是圓的樣子。如果我們用一個長的盒子去裝水,水什麼樣子?水是長的樣子。你這個盛水器大,它水的分量就多;盛水的器小,它的分量就少。所以它是多寡、形狀隨器不同,水沒有分別。用水來比喻佛的法音。
【佛音亦爾。一解脫味。隨根差別。】
這句話說得好,妙極了。佛法只有一個味,一味,什麼味?「解脫」。那的確隨器就不同。以天台家來講,藏、通、別、圓這四種根性不相同,藏教的,得到小的解脫,小乘解脫,通教、別教、圓教所得到的是大乘解脫。這個解脫的範圍深度隨著個人根性而有差別。不是佛法有差別,佛法沒有差別,隨個人根性而有差別。再給諸位說,我們的根性也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如果要是固定的、沒有變化的,好了,咱是藏教根性的,我們讀這個經,讀上一千遍,讀上一萬遍,還是藏教的思想,還是藏教的解釋,都不會有第二個意思出來,那就是佛法裡面常講定性。這個定性就很糟糕了。所以定性這業障很重。不定性的就好,每念一遍,有一遍的新意思,遍遍你的心量拓開了,遍遍契入解義的深入。所以這部經裡面有無量味,愈念愈有味道,愈念體會愈深,愈念心地愈清淨,愈念智慧愈增長,永無窮盡。這是世間的書籍沒有這個力量,唯獨佛法。
經典實在說,沒有大小乘,大小乘是因人而分的。現在所謂小乘經、大乘經,這是人分的,佛法沒有。尤其是這一乘大經,經上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那還有大乘、小乘嗎?有大乘、小乘就不圓了。所以圓教根性的人看《阿含經》,跟《華嚴經》沒有兩樣,同一個味道,圓滿解脫,同一個味道。所以這是『一解脫味,隨根差別』,這句話說得很好。當然我們都希望我們自己是圓頓根性,圓頓根性要好好的培養,培養的方法要解行並重。解是讀經,讀經不要去研究。為什麼?研究是障礙,研究是落在意識裡頭,意是什麼?分別、執著,落在這個裡面,這是障礙,解門的障礙,你沒有法子開悟。不要研究,不需要懂得裡面意思,只是一遍一遍讀,恭恭敬敬的讀,它意思自然往外湧,這是悟處。所以不求解,自然就理解,自然法爾如是,不解,自然就懂了,這個好。
行門上要怎麼做?行門上要認真去修清淨平等覺。就是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用一味平等。別人對我不平等,我們見到、聞到了,應該的。為什麼?他沒有修。如果我也要同樣以不平等的心態對人,那好了,那我這就是開倒車,回頭了。我們修什麼?我們就是修清淨平等覺,就學這個,這叫真正的行持。行持的方法,在淨宗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提醒你清淨平等覺,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佛。念這一聲佛聲,就是念念提醒自己,我們要用真正的平等心,真正的清淨心,真正的覺心,這樣與自性就相應了。上與十方一切諸佛同一此理,與一切諸佛相應;下與十方一切眾生同一悲仰,與九法界一切眾生相應。你看這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有沒有形相?無形無相,不礙諸相發揮。雖有諸相,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心經》上說得很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相,空就是無相,空有是一,不是二,才能夠契入心境一如。不但你的音聲是圓的,圓音,你那個眼睛是圓見,耳朵是圓聞,沒有一樣不圓,六根是根根都圓,《楞嚴經》裡面講的圓通,圓滿、通達。這個地方只舉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音聲圓通,六根裡頭選的一根,一根圓通。
所以一定要解行相應,這裡面最重要的,也就是我們比較上容易下手的,就是清淨心。心清淨一定平等,因為不平等是絕對不會清淨的。我們用這一句佛號淨化我們的心地,讓我們這個心,念念都與阿彌陀佛相應,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所以用這句佛號淨化我們的心地,用這一句佛號把一切諸法給擺平了。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心裡才一起心一動念,就南無阿彌陀佛,全歸到這一句佛號上。用這一句佛號,做為我們清淨平等的基礎,這樣念佛叫會念,這樣念佛功夫真正得力。念念恢復到自性清淨,念念恢復到自性平等,念念覺而不迷。
所以我們看《無量壽經》、看《華嚴經》上觀自在菩薩對善財童子所講的開示,為什麼那麼樣的重視普賢願、普賢行?你就可想而知了。尤其在《華嚴經》上,普賢菩薩自己說,普賢的願行,如果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願行不能究竟圓滿。連普賢菩薩還要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使他的行願達到究竟圓滿。這實在是不可思議,這個方法是妙法,這個妙之殊勝,妙的好處,就是什麼人都會,什麼人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修學,這才叫真妙。攝受眾生廣大無邊,這叫真正的妙。如果說這個方法只能適合於一類眾生之機,這個法子不是真妙。像《華嚴經》,《華嚴經》攝受的這個根機範圍非常的窄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教的。換句話說,圓教十信位都沒有資格入這個門,何況其餘!這個門就很窄。淨土持名念佛這個門非常廣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全收。只要你肯學,只要你肯念,沒有一個人不是當機者。
生到淨土之後,品位高下,這是你個人修持的功夫。品位高下是真有,但是最不可思議之處是神通道力、生活享受他是平等的,這不可思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跟那個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的,生活是一樣的。這是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沒有的,唯獨西方世界有。四土有沒有?有。雖有四土,四土當中沒有界線,是融合在一起。所以古德常常說,往生,我們去的時候是橫超三界,到達西方極樂是橫生四土,這是太奇妙了。所以事是真實的,理,連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我們對於這個道理,如果真正是細心,能體會到一點點,那就很有受用。
用什麼方法來體驗?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說的,解行並進,才能體驗。單單解沒有法子,單單行也很困難,解行並進。解門就是讀經,行門就是在生活當中,不管什麼境界,順境、逆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在這裡面去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這三心,清淨心、平等心、覺心,三心增上,一天一天增長,決定是破迷開悟,這個境界才能夠體會少分;沒有真實的功夫,這個境界體會不到。所以希望大家要認真的努力。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第六個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