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十四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14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五頁最後一行。我們接著上一次所講的,從當中看起:
【佛是覺者。即指於人。真覺是所踐之覺。即指於法。若以人契法。能所不忘。雖踐不名為妙。今得真界融之。能所契合。故名妙踐。】
這段的意思比前面所說的更具體、更是清晰。前面跟我們所說始本不二,叫『妙踐』。始覺跟本覺,還是有二,『雖踐不名為妙』。這是前面的意思。現在具體說到我們修行人的本身。這段的意思很深,也非常的重要。我們一般修行最困難的,就是沒有辦法超越相對的境界。我們這個世間科學家所謂的相對論,就是凡事都是對立的,沒有辦法超越。有長就有短,有大就有小,有是就有非,總是相對的。所以相對的,雖然修得再好,都不能叫妙。
在菩薩道裡面,我們通常講權教菩薩,為什麼稱他作權教?他沒有能夠脫離相對,這叫做權教。權,對實來說,實是真實的。如果拿《金剛經》的話來說,就很容易體會到。權教菩薩沒有離開四相,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換句話說,他是在相對的境界裡面。如果是實教菩薩,這個四相沒有了。四相沒有了,這才是圓融無礙,那就叫妙覺。由此可知,《華嚴經》上所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因為這是圓教,圓教初住以上四相沒有了,不但四相沒有了,四見也沒有了。《金剛經》後半部講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比前面還要深一層,四見都沒有了。這才是圓初住以上的菩薩,前面我跟諸位說過。廣義的講,這個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如果嚴格的、狹義的來說,那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我們念佛人,總希望能夠在一生當中達到理一心不亂。我們得要問,這理一心不亂我們能不能做到?給諸位說,能做到。如果是我們地球上眾生做不到的,釋迦牟尼佛決定不會說。說了,我們做不到,那不是給我們開玩笑,那就所謂是吊胃口,說了,做不到。凡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統統都是我們可以做到。可以做到而做不到,那是我們自己不肯做,自己沒有認真的依照佛的理論、教誨去學習。這個責任自己負的,佛沒有責任。我們看這些大乘經論裡面講得都很清楚,所以諸位總要記住,我執不破決定不能到事一心,法執不斷,決定不能到理一心。
這個地方講的這段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實在講,經上給我們講得已經太清楚、太明白了,就是不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我們在境界上偏偏要起心動念,這毛病就發生在這裡,情執不忘,這是我們的病根。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每個法門它的目的都是幫助我們達到這個境界的。所以對於任何一個法門,我們要生平等心。不管學哪個法門,你才會有成就。如果在法門上生起不平等的心,生起高下心,這高下就是二法,又落在凡夫知見裡面,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一個原則。所以對於法門,確實要生平等心;對於一切眾生,真的要生恭敬心。十大願王還在後頭,還沒講到。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你能夠照這個修學,對你自己決定是有利益的。你不能夠對一切眾生禮敬,換句話說,你的煩惱障就斷不掉。為什麼?貪瞋痴底下就是慢。你不肯禮敬就是傲慢,微細的傲慢,這微細的煩惱自己不能覺察,自己不曉得。所以一切修學的法門,十大願王是最好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幫助我們到理一心不亂的,要拿禪宗的話來說,幫助我們明心見性。《華嚴經》上,幫助我們「妙踐真覺」。可見得這個法門,道理要懂得,義趣要明瞭。
佛是覺悟的人,是個『覺者』。本經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我們本來是覺悟的,《起信論》上說,本覺本有。有沒有失掉?沒有失掉。本覺是真覺,真的怎麼會失掉?所以不覺本無,不覺是假的,不是真的,本覺是真的。換句話,真覺是真的。我們現在真的有,一天到晚都在用。這樁事情說得最清楚、最明白的在《楞嚴經》,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是我們的真覺。我們說迷,迷什麼?迷了真覺。真覺不是沒有,真覺如果沒有了,那你迷什麼?那迷也談不上,迷了真覺。迷了真覺,這我們把它說做妄覺。妄覺,就是對立的,就是有能、有所,能所對立,我們今天講的相對。所有一切法裡面統統都對立了,這個麻煩就大了,這一對立就是不覺。這段話真正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
我們要恢復我們的本覺,必須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對立的觀念。要想很快的恢復到自己的真覺,實在講,最好的方法是念佛。所以念佛這個法門,妙。念佛要怎麼樣念才有受用?才有功德?這個功德,功是講功夫,德就是得真覺,得恢復真覺,那就是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心才一動念,馬上就把它拉回來,阿彌陀佛。不叫這個妄念繼續增長,不叫妄念繼續發展,就對了。所以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統統把它歸納在一個佛號上。佛號是不是妄覺?佛號不是的。佛號是我們自己的本覺,這是許多人不曉得的。所以起心念佛,那個心就是始覺,所念的這個佛號就是本覺。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始覺合本覺,就是此地講的「妙踐」。這個事實的真相,知道的人真的是不多,所以這個法門是妙極了。就是你要時時刻刻能夠警覺,馬上把它拉回來。所以古人常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這個話真是苦口婆心,勸我們快一點恢復真覺。
今天這段是講到人,前面是講法,這講到人,格外的親切。『真覺是所踐之覺』。這個所踐,我們也可以講,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應用的覺,「踐」就是這個意思。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間,我們用上了,踐就是用上了。這就是法,我們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能用的是人,所用的是法,人跟法是一,不是二,這個就妙了。人與法要是分開來,這就不妙了。雖然能用,也用得很自在,像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會用,他用得很自在,但是他不叫妙。為什麼不叫妙?因為他能所沒有融合成一個。真正講到妙,那是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再沒有能所了,再沒有對立的,這才真正得自在。佛門裡常說,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這個境界。
所以底下說,『能所不忘』,還是有能、有所;有人、有法;有自、有他,都是對立的。『雖踐不名為妙』。雖然你修得很好,不能叫妙。換句話說,雖說是不妙,也能斷見思煩惱,不能破塵沙無明,所以不能稱之為妙。『今得真界融之』,此地是講究竟覺;到究竟圓滿,是『能所契合』。這個時候才真正徹底悟入。契合,就是悟入,能所是一,不是二。實在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這是佛給我們講千真萬確的事實。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這一就是自己。我們今天迷的時候,是把自己、把他分作無量無邊,起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這大錯特錯。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以夢境來做比喻。因為這個比喻大家容易體會得到,能夠曉得夢境全是自己變的。全夢就是自己的心,全心就是自己的夢境。能現夢境的是自己的心,所現的是夢中境界,那個能所是一,不是二。所現的這個境界就是心的相分,整個相分就是自己這個心性的全體。從這個地方仔細去體會我們當前境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們真如本性變出來的相分。就像作夢一樣,這些一切境界是不是真有的?不是真有。這個有,叫妙有,叫幻有,不是真有。為什麼?這個境界剎那剎那在變。這個剎那剎那變化得非常之大。而我們侷限什麼?侷限的空間很小,所以你不知道變化大。如果你的心量拓開,包括這個地球,那你就曉得,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好大的變化,這個世間有許多的變化。如果再伸展到盡虛空遍法界,那個變化就更大。所以這個相是剎那剎那不停的在變。
凡是會變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不變的。所以能現相的性是真的,它不變,永遠不變。所現的相分是虛妄的,它剎那剎那在變。但是諸位要曉得,性相是一,不是二。好像我們這個心會作夢,每天晚上做的夢都不一樣,那個夢就是心,心就是夢。不能說是夢不是心,心不是夢,不可以這樣說法的。今天許多很聰明的科學家,發現到這個現象的真相,他們講所有一切物質,現在有很多科學家不承認,他不承認世間有真正的物質,沒有這個物質。從前誤會這個相分是物質,現在曉得沒有物質存在。而是什麼?而是波動,是光波、是振動所產生的現象。這個現象與我們佛法講的很有道理。佛法講,相從哪裡生?動,心動。心動就現相分。心不動?不動就不現相分,不動是清淨寂滅。一動就生相;動才有光,才有相。所以這個說法跟佛經裡面講的原理完全相同。
尤其像我們現在看電視、看電影,你看裡面相分,那就是振動,就是光波振動。這很明顯的,我們能夠體會到。沒有想到我們事實這個境界,也是光波振動所產生的現象。所以在這一切現象裡頭,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你又何必斤斤去計較,這個麻煩大了,所以這個苦是你自己找來的。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一切都能隨順,這多自在。所以十大願王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是什麼?功德是自己的,你自己得到真正的常樂我淨。這是從法、從人都說出「妙踐」這兩個字的意義、含義。
再看底下一段,這是講「斷德」。前面這一大段都是講的「智德」。三德祕藏,這也是講三德,智德,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智非常重要。為什麼?沒有智,就是斷也斷不乾淨,就是恩,恩裡頭有怨,愛裡面有恨。你看人,好的時候,愛;到後來翻了臉,恨了。愛裡頭會有恨,恩裡頭會有怨,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就不會了,就沒有了。所以這三德,智德擺在前面。佛法的教學,最重的是智慧,最重智慧。
【二斷德者。】
『斷』什麼?斷煩惱、斷妄想、斷習氣,這就是修行人所講的功夫。真正功夫從這個地方見。這《疏》文裡頭有:
【廓淨塵習。】
底下解釋:
【即障無不寂也。】
『障』,下面有解釋:
【即煩惱所知二障。】
就是『煩惱障、所知障』,這是說出這兩大類。經上也有說三障。三障,則是說惑障、業障、報障,就是惑業苦。『二障』,可以說是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三障,只說的是六道輪迴裡面,只講六道凡夫。講二障,那是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因為他們這二障都沒有能夠斷盡。所以二障的範圍比三障要廣。這個底下說:
【二障從粗至細有三。】
這三類就是:
【一現行。二種子。三習氣。】
又分這三類。這三類都是大分,要是細分,煩惱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煩惱,總不外乎這三類就是:第一類叫『現行』,現是現前,行是行為。行為表現在身語意,表現在現前,這叫現行。『種子』,這是在阿賴耶識裡沒有起現行的,叫種子。有確實有,沒有起作用,這叫種子。種子無量無邊,佛給我們說,每個眾生十法界的種子統統有,統統具足。種子要想起現行,必須要有緣。種子是因,現行是果,這當中必須要有緣,有緣,它才能夠結果。如果沒有緣,那種子永遠存在那個地方,它不會消失,它也不會壞滅,它統統存在,種子不滅。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種子是不滅的。
在十法界裡面,就看你遇的什麼緣。如果說是我們遇六道的緣,那他的現行就是六道的果報。譬如遇到這個善緣,果報在人天。有很多人勸他念佛,勸他學佛,他不學。我心好,我做好事就好了,還要學佛幹什麼。他不是個壞人,真的,一生行好事,行善,這就叫善緣,他來生的果報人天。那個善要是大,果報在天上;善要是小一點,果報在人間。我們佛經裡面講十善業,上品十善生天,中品、下品,中品是人間,下品是阿修羅,這是遇到善。如果遇到惡業,貪瞋痴,惡緣,貪瞋痴,外面一誘惑,這貪心起來了。貪是你內心的種子,外面這個境界是緣,一接觸,把你裡面這個貪心引發起來,貪心增長了。貪心的果報在餓鬼道。我聽說現在股票的風氣很盛。很多學佛的人不來聽經,也不拜佛了,這幾天,想著去搞股票去了。他這幾天也修行,修什麼行?修餓鬼道,增長貪心。瞋恚,凡是誘惑你發脾氣的,誘惑你不高興的,這種緣,是瞋恚的緣,把你瞋恚的種子引起來,果報是地獄。所以十法界我們的因統統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誰都會念。遇到這個緣,死心塌地,那是最殊勝的,你這一生成佛了,這成佛的緣;修其他一切大乘佛法,成菩薩;修小教、權教,成阿羅漢、成辟支佛。人這一生當中,機緣決定我們的前途,決定我們來生的禍福,這個關係非常之大。所以種子確實沒有一個人不具足。來生前途,就看我們自己取這個緣上這個決斷。
『習氣』,那是講功夫。如果不講功夫,這個習氣談不上。修行真正有功夫,佛在經上常常舉例子說,佛的弟子當中,許多真正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見思煩惱一定是斷了,真的是斷了;雖然斷了,習氣還在。弟子當中就有好幾個出生富貴家庭。富家子弟總有傲慢的態度,他證了阿羅漢果,那個慢確實是斷掉了。但是在與大眾相處,常常還有那個習氣存在,這就是所謂說,煩惱斷容易,除習氣難。證到辟支佛果,習氣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習氣難斷。經裡頭比喻說,藕斷絲連。那個習氣就像那個藕當中的絲一樣,它還連在一起。藕斷掉,比喻這煩惱斷了,習氣沒有斷。剛才我跟大家說過,這個種子是不會斷的,不會消滅的。我們成了佛之後,或者是成了菩薩,我們那些惡的種子還在不在?給諸位說,還在。那在,怎麼辦?在好,如果沒有這些惡的種子在,你就不能度眾生。正因為有這麼多惡習的種子,所以你才會到惡道去度眾生。凡夫,這惡的種子是隨業去受報,自己作不了主,苦在這個地方。到佛與大菩薩,他是隨願去度生。我們常說,叫乘願再來。佛要到我們人間來,他有人的業因,他沒有這個業因,他不能到人間來。他要到餓鬼道,他要有餓鬼道的業因,他才能到鬼道去度眾生。他要到地獄道去度眾生,他得有地獄道的業因。所以他那個時候,惡道的這些種子他可以自在的用,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
經上給我們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你不能自在運用,就叫煩惱;你要能夠自在運用,就叫做菩提。就是一個自在、不自在,從這上建立這兩個名詞而已。事實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一樁事情。所以覺悟之後,所有一切的煩惱、業習、種子統統變成大菩提,也就是變成智慧。迷的時候,叫煩惱,叫貪瞋痴慢;覺悟的時候,叫智慧,貪瞋痴慢統統都是智慧,都是般若智慧。那個時候,運用這個智慧普度一切眾生。真的佛法實在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六祖所說的,佛是不二法。煩惱跟菩提,煩惱跟般若智慧是一,不是二。這個地方,這段講斷,斷德。
【習氣微細難除。尚皆廓淨。況種現耶。】
『習氣』難除,都能把它斷盡,何況現行跟種子。這個現行跟種子是互為因果。現行,印在阿賴耶裡面就變成種子,種子遇緣就變成現行。現行跟種子是循環的,現行是因,種子是果;種子是因,現行是果,永遠在不斷的循環。佛菩薩跟我們的差別就在迷悟,我們是迷,所以這個循環,愈循環愈苦,就是愈迷愈深。佛菩薩這個循環,愈循環愈自在,因為他不迷。也可以說佛法跟世間法就是迷悟之別,沒有其他的。
【三恩德。】
這說『恩德』,恩是利益眾生,也就是《無量壽經》裡面所說,惠以真實之利。這是恩德到了極處。所以《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得最真實,第一真實。這段在《疏》文裡面比較長,《疏》文在八十三頁最後的兩行,它有四句。前面智德只有一句,智德是「妙踐真覺」。斷德也只有一句,「廓淨塵習」。恩德,下面都是講恩德,「寂寥於萬化之域,動用於一虛之中;融身剎以相含,流聲光以遐燭」。這四句全是講的恩德。我們翻過八十六面來看這個註解,八十六面倒數第四行,第二句從「三恩德,疏」,就是我們剛才所念的:
【寂寥至遐燭。】
這四句。
【寂寥於萬化之域。動用於一虛之中者。】
這是先解釋這兩句。上面這句是:
【用而常寂。】
下面這句是:
【寂而常用。】
在經論上,我們也常常看到與這個很類似的句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就是用。所以此地用『用』,我們更容易體會得到它的意思。所以照就是作用。我們把這句念下去,把這個文念下去:
【寂者無聲。寥者無色。萬化者。即一切法從緣假有。如幻化也。域者疆域。】
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範圍,講的界線,就是這個意思。『無聲、無色』這個句子,就是《心經》上所說的。《心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不但是六根、六塵、六識,都把它否定了,一直到最後是無智亦無得。那個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般若智慧,得就是講的菩提涅槃,也都否定掉了。這個裡頭的意思,跟那個是一樣的。為什麼統統否定掉了?這底下給我們說,『一切法從緣假有』,所以《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智得還是相。能入這個境界,這就是真正覺悟,朗然大覺,也就是六祖所證的「本來無一物」。這個時候心才真正到清淨,清淨無為。學佛,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學佛最高的目標,最終極的境界。我們是因為到不了,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還得去入這個境界。我們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入這個境界行不行?行。看你有沒有本事?你有本事,行。如果你在這幾十年寒暑當中,你做不到,一輪迴,問題就嚴重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一個長處,免輪迴之苦。這一輪迴,諸位要曉得,有隔陰之迷,有退轉,這是個麻煩事情。所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輪迴,沒有隔陰之迷,不會退轉。換句話說,保證你一生當中能達到這個境界。
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認真去反省,我有沒有能力在一生做到。如果反省覺得自己沒有這個能力,煩惱、業障、習氣太重了,換句話說,你要不求生淨土,你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研究佛經、讀佛經,給諸位說,沒有用處。清涼大師講,增長邪見。為什麼說增長邪見?正知正見裡頭沒有知見。無智亦無得,哪有知見,有知見統統是邪見。所以禪宗教學,後期那是胡造謠言,騙人;過去教學是真的,那是真正善知識。他怎麼教你?他什麼都不教你。你有什麼問題,你一問,才一開口,馬上棒子就打下去,教你什麼?不准你開口,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開口要打,動念頭要打,不開口也打,不動念也打。開口什麼?打你的邪見,邪知邪見。不開口,打你的無明。不開口,就無明。從前禪堂,換句話,你去是天天挨打就是了,一直打到你開悟為止。所以他用什麼東西教?用香板教學,那真高明。這以後沒有這善知識,他也學這一套,拿板子亂打人,愈打愈糊塗,是不是。從前那個板子會把你打開悟,後來的板子愈打煩惱愈多。
所以要曉得,佛法真的愈傳愈訛。今日之下,沒有正法了。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的,沒有正法了。除了念佛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路都是正路,沒有領導的人,這是要真正覺悟。就是古人這些註疏,我們能看得懂嗎?看不懂。經,需要清淨心去領會,古大德這些註解也得要清淨心去領會。它不是知見,它不是言語,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實去讀誦,不要求解。這是什麼?讀誦時心清淨。以清淨心去體會清淨心,他會開悟。你不研究、不求解,它的意思自然現前,這是悟。你們大家念多了,一定會有這個境界。你每念一遍,都會有幾個悟處。你念得愈多,那悟處也愈多、也愈深,這裡頭真正有味道,法味,法喜充滿。所以不能研究。
佛法,沒有研究討論的。這個研究討論,跟人家辯解那是什麼?那是降伏外道的,那是宣傳,這個要懂得。自己家裡面的教學,沒有這一套的。你自己真正融會貫通,真正入這個境界,你遇到像釋迦牟尼佛當年遇到這六師外道,九十六種外道,常常跟他們舉行辯論,折服他,最後勸他來學佛。這是什麼?是相應以後度化眾生的一種手段,不是在學習當中用這個手段。學習當中用這個手段,決定是增長邪見。過去我們在大專講座的時候,那是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講座,我們很想在講座裡面開因明。所以當時我就想起方東美先生,我就到他家裡去,把我們這個講座的情形向他報告,希望請他來給我們開因明這一堂課。結果他就告訴我,佛法裡面的因明,實在講,不如現代的邏輯。現代的邏輯辯證法,比佛法的因明還要進步,他說這個的確純粹的哲學。但是佛法用得著?用不著。向上一著,這東西統統沒有用。他這句話的確把我點醒了。確實如此,向上一著,這東西統統用不著。為什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還有什麼好辯論的。所以他老人家說,因明在佛法裡頭是屬於初級、中級的,高級的佛法裡頭沒有。確實如此。
禪宗是高級佛法,淨土宗也是高級佛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還有什麼因明?還有什麼辯證?統統不要了。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就一句阿彌陀佛,這問題圓滿解決了。所以我常講《金剛經》,那個《金剛經》多麻煩,講了半天,人家也聽不懂。《金剛經》上實際兩個問題,須菩提尊者提出來,「云何應住」。遇到念佛人的時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不是就解決了嗎?心住在哪裡?住在阿彌陀佛,這就對了。「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這就解決了。你看一句阿彌陀佛,把《金剛經》圓滿解決了。哪有麻煩!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大家不知道這是最高級的佛法。在佛法裡用不著因明,用不著辯證法。我那個時候真的沒有想到方先生會說出這種話來。
這個道理就是「一切法從緣假有」,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從緣假有,所以《金剛經》上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指佛法。佛法都不要執著,何況這世間一切法。所以說這個佛法自始至終就是離一切分別執著,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覺悟的法,就是真覺,真正覺悟,離一切分別執著。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是妄想,都不是真實的。這個離,諸位要記住,是教我們自己離,不是教我們對別人。自己離是真覺,對別人也離,那你沒有覺,那你還是迷,還是不覺。對別人恆順眾生,對自己一切離開,對別人一切建立。這個建立很妙,建立在離開的這個基礎上。就對別人,我們一切講有,對自己是空,但是這個有是建立空的基礎上。你說這個有是真有,還是假有?有的基礎就是空。所以這個有叫妙有,它不是真有。有是什麼?恆順眾生,這就是恩德,大慈大悲。那為什麼眾生沒有到這個境界?眾生迷惑顛倒,你要不隨著他迷,那個麻煩就大了。就好像你一個人清醒,這一堆朋友喝酒都喝醉了,都在那兒說醉話。他怎麼說,你就隨順他,他也很歡喜、很開心。你要是說你醉了,他起來跟你反抗,他不承認。何必去惹這個麻煩?所以眾生迷,隨他迷,順著他迷,順著他說。他迷,我不迷,就對了,這才叫真正覺悟。所以要懂得恆順眾生,要懂得不壞世間法,這就是真正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如夢幻泡影。
『動用於一虛之中』,這句意思已經融在前面這句裡面。動是動作。用就是作用。諸佛菩薩也要起作用,他也要現身,他也要應化,他也要示現,他也要說法。甚至於在人間,一樣示現到我們人間相同的生活,這都叫做動用。但是他動用在一虛之中;我們凡夫,可惜就沒有這「一虛」兩個字。一,就說明不是相對的,相對的是二,二法。所以佛用心,用真心,用的真如本性,是一,一心,佛用一心。我們凡夫用三心二意。凡夫用心意識,三心;二意,就是末那跟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凡夫用這個,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法上說的,凡夫用這個。三心二意,我們把它當作真實,把一切幻化不實的境界都把它看作真實,在這裡面起心動念,患得患失,在搞這些東西。佛與大菩薩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曉得一切法是夢幻泡影,所以他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得失,沒有取捨,他得自在。無取、無捨,無得、無失,一虛,這才是真實的受用。所以他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復,能夠應用自在。底下就說出自在之相,這不可思議。
【融身剎以相含者。依正無礙也。】
『依正無礙』裡面有六句,這六句都是《華嚴經》上所說的,這六句顯示出事事無礙。第一句在八十七面第二行,有六句,下面:
【一依內現依。】
『依』是依報,我們的環境,生活環境。依報裡頭現依報。這個經上說,底下是引用經文「現相品」裡面講的,在這一行最下面一句:
【佛剎微塵數。如是諸剎土。能於一念中。一一塵中現也。】
微塵,『佛剎微塵數』,塵,在佛法裡頭是講這個物質最小的,佛經把它稱作塵。跟現代科學對於物質分析,這個意義是非常相接近的。佛經裡面講塵之小者,從牛毛塵說起。牛毛,毛的尖端上,我們現在用放大鏡可以把它放大來看,放大那個牛毛的尖端,它並不是很尖的,它上面還是有可以放一粒塵土的地方,還能夠放得上去,放到這牛毛的尖端上,當然那個塵很小,叫牛毛塵。牛毛塵,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叫羊毛塵。那個羊毛就細了,我們用毛筆,羊毛就細了。那羊毛的尖端上,它可以放在那個地方不會掉下來,叫羊毛塵。羊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水塵。大概就是我們現在化學裡面講的水分子。這一粒塵,在水裡面它可以自在通過,沒有障礙,這水的密度不大。水塵,七分之一,叫做金塵。金是金屬,金屬密度就很大,密度雖然大,還是有空隙。你看看這是現在人知道,從前佛那個時候怎麼會曉得,那金屬裡頭還有空隙,這一粒塵土可以自在在裡面跑過來,跑過去,沒有障礙。它從那個空隙裡鑽過來,鑽過去,這個塵就小了。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原子、電子,在金屬裡面可以跑來跑去。所以那個時候沒有顯微鏡,釋迦牟尼佛對這個事情也看得清清楚楚。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塵。佛說了,阿羅漢的天眼可以觀察到微塵,可以看到微塵,阿羅漢的天眼。但是這個微塵還可以分,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這是阿羅漢看不到的。阿羅漢、辟支佛的天眼都看不到。色聚極微還可以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佛說,再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微塵又叫做鄰虛塵,跟那個空,它兩個做鄰居。再一分就沒有了。
佛當年這種說法,跟我們現在科學裡頭的分析物質是一樣的意思。從分析、證明,證明什麼?證明宇宙萬有,一切動物、植物、礦物,一合相。《金剛經》上講「一合相」。一,就是一種物質。這基本的物質是一個,組合不相同,才組成法界森羅萬象。你看這個觀念、這個說法,跟我們現代物理、化學裡面所發現的完全相同。所以一切萬法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就是這一個東西組合的;組合的不一樣,才產生的。但是現相,合才起現相,散了,現相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現象,相是假相。假相裡頭沒有生滅可言。
所以一切法真的不生不滅。你看一切法有生滅是看走了眼。譬如像這一本書,我們把它裝訂起來,這本書生了。你把它拆開來,這書沒有了,滅了。其實哪有生滅,你再把它拿來裝訂起來,就有了。只有把它聚散而已,所以只有這個基本物質的聚散,實際上沒有生滅。你知道沒有生滅,就曉得一切有情沒有生死。我們這個身體的生死,是這個一合相的聚散,確實沒有生死。我們的本性不生不滅。我們現在講精神,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不生不滅。身體,身體還是不生不滅。確實,這個不生不滅是真的。一切法統統不生不滅,沒有一法是生滅相。這是跟你講真的。講真的,一般迷人他不懂,他不知道這個境界,不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
更奇妙的,這不是佛跟我們講我們不曉得,這依報裡頭還現依報。你不要看一粒微塵,那一粒微塵又是一個世界,這個奇妙了。什麼世界?又是一個大千世界,又是一個像銀河系一樣,這在近代科學裡頭才真正發現。用高度的顯微鏡看一粒微塵,高倍顯微鏡之下一看,就是銀河,就是星系。原來小的裡面有大世界,有大千世界在裡頭。所以這才是經上講的,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所以銀河系沒有縮小,芥子沒有放大,真的,這是到近代才被證實。所以在佛法裡講,教你觀想。你觀想我們這個毛端,你想把它放大一倍,再放大一倍,繼續不斷放大無量無邊倍,這一根汗毛,先觀察它像個柱子一樣,再觀察像一座須彌山一樣。這裡面空隙就很多了,就可以往裡面自在往來沒有障礙了。再往外擴大,就發現到裡面許多星系,許多的動物,許多的植物、礦物,那就又變成世界了。
佛又告訴我們,不但有這些,而且裡面有許多諸佛菩薩,佛在那裡講經說法,諸菩薩圍繞。在哪裡?毛端上。一一毛端,都有無量無邊諸佛在那裡說法,無量無邊菩薩圍繞。這樣才知道法界緣起不可思議。可不可能?決定可能。我們今天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很大,不可思議!也許我們在別人那個世界真是個毛端上的一點點。這都是真的,這決定不是假的。所以他這第一句說,依報裡面現依報。
【二正內現正。】
毛孔是正報,微塵是依報。這佛經裡面講,依正,這個正報是講我們身體,我們身體以外的都叫依報。所以依裡面又現依報,正裡面又現正報。
【三正內現依。四依內現正。】
正報裡面現依報,依報裡面又現正報。這就是四句。
【五依內現正。】
末後這兩句,依報裡面現依報、現正報;正報裡面現正報、現依報。這是在八十八頁第二行,就是第六句裡面:
【六正內現依正。】
這就是《華嚴》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這一品經,它的品題就是《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確實沒辦法想像,不可思議,沒法子說,沒法子想。所以佛法裡常講,法爾如是。你唯有在極其清淨當中,你能夠體會得到,你能夠見得到。到你見到,這是契入了。你能夠體會到的是解悟。解悟,還是隔一層,你沒有入進去;到你入進去了,叫證入。那這個境界,你完全是自己親見的境界,融合成一體,這時才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之殊勝,不是在空說,是教我們實證,確實你能夠見到,你才曉得佛法不是假的。換句話說,佛講一切經,無非是透一點消息給我們,使我們明瞭還有這麼些事情。這些事情都待我們自己去證實。底下這是講相含。這段在八十八面第五行。第五行的當中看起:
【言相含者。以稱性故。隨舉其一。必全收一切也。】
這個意思就是如此,這是「融身剎以相含也」。身剎簡單講,就是依報、正報。因為它是正報,我們常講佛性;依報我們說它做法性。佛性跟法性,雖然是兩個名詞,但是它是一樁事情,一性無二性,所以它能夠相融。如果說兩個性,當然就不能相融了。性是相同的,一性,所以它能夠相融。因此,隨便拈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這個道理。任何一法都是如此。我們就是拿佛的這個經教,任何一部經、一部論,都是一切經、一切論。所以這個法是平等的,絕對平等。你要說這個經不是那個經,那個經不是這個經,你決定沒有能夠契入;你要契入,叫萬法一如。
我相信有很多同學也聽說過,佛門常講哪一法不是佛法。這哪一法不是佛法?我要問,基督教的《新舊約》是不是佛法?是。幼稚園小朋友念的那個書,小狗叫,小貓跳,那是不是佛法?是。哪一法不是佛法,圓融就是。如果不圓融,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你不圓融的時候,《華嚴經》不是《法華經》,《法華經》不是《成唯識論》,沒有一法是的。所貴的在哪裡?貴真正契入。你才能心地真正解脫,真正得自在,心地得清涼自在。一法不立,也一法不捨,沒有取捨,所以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這個境界,你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有一個念頭存在,有一絲毫的隔閡,真相見不到。你所見到最高明的,像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他見到局部的,他沒有見到全體。你要想見到全體,一定要破所知障。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所知障沒破,還是能所對立。這經裡面境界,對立的完全沒有了。
所以說是,『隨舉其一,必全收一切』。這個其一是無論哪一樣,正也好,依也好,微塵也好,毛孔也好,經論也好,不管哪一法,你隨拈一法,必定是法界全體。諸位想想,這個境界多麼圓滿。所以法法如是,法法平等,法法圓融。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一切法裡頭,取一法自己來修,歡歡喜喜,自在無礙,信心具足。曉得一即一切,你才能真正有成就,這是《華嚴》之殊勝。在原理上,確實是如此。所以我們為什麼連《華嚴經》都不例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什麼原因?這個法門容易,這個法門穩當,人人可以學。你看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引用古大德,引經來給我們說明,這個法門是度凡夫成佛的。能夠叫六道凡夫,都能夠依這個法門圓成佛道。所以諸大菩薩,這也是示現。為什麼?增長我們的信心。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那我們見到這個情況,那怎麼敢不念佛?是這個意思。他做一個榜樣,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激發我們求願往生,激發我們一向專念,用意在此地。
所以一部《華嚴經》,古德說《華嚴》、《法華》都是淨土法門的導引,這個話說得是很有道理。絕對不是說其他的法門不好;法門的確有難易,難易不在法門,法門沒有難易,法門沒有淺深,法門沒有高下,法門是平等的。難易是什麼?眾生的根機不一樣。譬如我們念書,不要說別的,大家一同去念書,有的人念得很好,程度很高;有的人年年不及格,要留級,這程度不一樣。這就是說明,眾生的煩惱、根性種種條件不相同。但是念佛這個法門,不管什麼條件,他都能適合、都能成就,這是它特別殊勝之處。其餘的法門,必須要具備某一些條件,你自己才能夠修。所以從法門來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決定沒有差別,沒有高下。所謂差別高下,是從眾生根性上分的,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末後一句:
【流聲光以遐燭者。】
這句是我們現在所講,弘法利生的意思。一定要把這個真實的教法(教學方法)普遍的流通,發揚光大,使一切眾生都能夠有緣遇到,這是我們報佛恩德唯一的一條路。除此之外,我們用什麼報佛的恩德?只有這一個方法。所以《華嚴經》上講:
【佛放光明遍世間。照耀十方諸國土。】
佛的『光明照耀十方』,就是這個經典修學的方法,流傳在這個世界每個地區、每個角落,就是這個意思。
【演不思議廣大法。永破眾生痴惑闇。】
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真的。你要把《華嚴經》讀上幾遍,有一些體會,你才曉得今天眾生這個苦難,全世界這個苦難,的確迷惑顛倒。他要稍稍體會到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人心都平了,人身心都清淨了,絕對不會自讚毀他,這一定的道理。今天就是這佛門裡面,有讚這個法門,輕視那個法門,這使佛法毀滅了,很可憐。這就跟這世間社會一樣,真正可憐。真是佛菩薩看到這個現象都會流眼淚,都是迷惑顛倒造成的。如果心地清淨,哪有這回事情!像五十三參,這不是榜樣嗎?每位善知識他們學的法門不一樣,有在家、出家,有學顯教,有學密教,還有學佛,還有學外道的,彼此互相尊重,互相讚歎,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所以你所看的,和睦。心裡面這有一點點不平,就覺得這是自己的煩惱,自己心不清淨,自己不如法,還沒有能夠突破能所。所以這個很可憐。唯有大法,一乘佛法普遍弘揚,使人心得到平等,這個世界才能夠祥和;社會上,我們所喊的口號,安和樂利,真正能夠得到。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