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十三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53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六頁,最後一行經文。

  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是六方佛裡面最後一段。『上方』,在前面給諸位提起過,經裡面說四方、四維,又說上方、下方,這已經顯示出我們這個世界是在太虛空當中。以我們這個世界為中心,十方都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邊教化有緣的眾生,因此世界無邊,諸佛就無量。大師在這兩段都有註解,這個註子也是特別為我們提示。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

  這是講到上方佛,『此界』是指我們娑婆世界。諸位看註解。這一個大千世界最上面的就是無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個天頂是「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我們這個世界最高的地方。非想非非想處天再往上面去,那就是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最下面也是有風輪、金輪,及欲界、色界、無色界。那個世界再往上去,還有這樣的世界,所以說『重重無盡』,這個意思就是如此。這也是說明了世界無有邊際的意思。

  經裡面在這一段給我們舉出十尊佛,「十」是一個圓滿的數字。在這一段經文裡面,這是最後一段,顯示出究竟圓滿。第一尊佛叫『梵音佛』,「梵」是梵語裡面「清淨」的意思,佛的身心清淨,無有染污,所以他的言詞也清淨。像《般若經》裡面給我們所說的,法相與非法相它都遠離了,所以音聲自然清淨。這種清淨音我們不容易體會得到,為什麼?不是我們的境界。如果我們在大乘了義經典裡面,有一段長時期的薰修,這個心漸漸擺脫五欲六塵,對於諸佛菩薩的清淨音,自自然然就能有幾分體驗到,所以稱之為「梵音佛」。

  第二尊佛稱為『宿王佛』,這個念ㄒ一ㄡˋ,星宿,天上的星星非常多,星星當中稱之為王的,星球裡面最大的,我們稱它作「王」。這個最大的星球,以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白天是太陽,晚上是月亮。可是諸位要曉得,這並不是來論它實際上體積的大小,而是以我們肉眼觀察。我們曉得月球是很小的,它距離我們很近,所以我們看起來很大,其餘的很多星星,距離我們太遠了,實際上它非常的龐大,因為距離太遠,我們看它很小。我們就以肉眼接觸到的觀感來說,月亮是最大的。這些是比喻佛的智慧光明迥超一切眾生,為九法界眾生所不及的,是取這個意思。拿眾星來比喻作九界的眾生,將佛比喻作月亮。

  第三尊『香上佛』,就是香中最上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經典裡面常講的,旃檀,這是香中最上的。而諸佛如來具足五分法身香,這個五分法身香,過去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曾經詳細的討論過,特別在第五章,祖師教給我們修行,目標就是求證五分法身香。圓滿的五分法身,就是如來的果地,所以說無上菩提。這個五分就是五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以稱之為「香上佛」。

  第四尊『香光佛』。這個香光與我們念佛法門關係非常密切。經上稱讚念佛,所謂香光莊嚴。《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此地也舉出來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由此可知,香光就是從念佛法門而證得的圓滿菩提。我們在大經裡面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要到究竟圓滿成佛的時候,一定要在西方淨土。換句話說,凡是成佛都可以叫做「香光佛」。為什麼?都是在西方世界成就無上菩提的。而這個名稱特別提出來講,就是它從因地裡面,一開始就修念佛法門,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就是不摻雜其他的法門,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從初發心到無上道,都是這一句佛號成就的,這個稱之為「香光佛」。這個說法是很有意義的,也非常的相應,與《大勢至圓通章》所講的是很相應的。

  第五尊是『大燄肩佛』,與前面南方大燄肩佛名字相同,意思也是一樣的,所以在這裡就不必再提了。第六尊『雜色寶華嚴身佛』,這一尊佛的德號是從修行上建立的,與《華嚴經》相應,《華嚴經》它本來的經題是《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這一個題裡面就特別著重修行,「普賢大行」,所以《華嚴經》是以普賢菩薩為第一個表法。經裡面常講「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這就是兩位菩薩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是老大,文殊菩薩是老二。這個表法的意思就是華嚴重在實行。所以他特別提出「十大願王」,為一乘圓教修行的總綱領,而以西方世界為最後的歸宿,這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尊佛,他在因地當中修普賢行,所以稱之為「雜色寶華嚴身佛」。雜色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自行化他,以這個因行莊嚴果地上的法身,所以有這樣的殊勝的德號。

  第七尊『娑羅樹王佛』,娑羅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堅固」。這個樹也是生長在熱帶,經上給我們說這個樹高大,樹長得很高很大,樹葉也非常的茂盛,它的特色像松柏一樣,它耐寒,冬天也不凋謝。經上常常用它來比喻堅固,凡是講到堅固,常常用娑羅樹王,用這個來比喻。在此地比喻佛的法身、般若、解脫,比喻佛的常樂我淨四淨德,都是堅固不壞的。稱之為王,「王」是自在的意思。因為法身大士都有如來果德上種種殊勝,可是他依然比不上如來究竟果地上的功德,所以稱佛為「王」,稱菩薩為「法王子」,意思就是在此地。

  第八尊『寶華德佛』,「華」是比喻菩薩的因行,平常所謂「六度因華,莊嚴一乘果德」,因是無量無邊,果只有一個,所謂一真法界,禪家也是這麼說,萬法歸一。我們念佛法門,直截了當修的那個歸一,一心不亂。一心是能證、是能入,一真法界、無上菩提是所證、所入,真正證入那就所謂是能所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因行是可寶可貴,稱之為「寶華德佛」,寶華兩個字是指因,德是稱的果,這個名號裡面有因有果。同時它還教給我們,世間一切法不足為貴,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決定不是真實,世間一切境界相是一種相續的幻相,了不可得。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銀幕上現出那個相,剎那之間幻生幻滅,生滅皆如幻。《金剛經》上又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曉得,能現相的是心,《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十法界森羅萬象是心所現的,現相是心,變化是識,所以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能現的是心,能變的是識,所以唯識裡面一開端給我們講「三能變」。

  既然心跟識都不可得,《金剛經》三心不可得,心跟識可以把它合併起來講,俱不可得,心跟識所現所變的相怎麼可得?俱不可得。如果你曉得一切法不可得,你的心就清淨了。從此以後你也沒有憂慮,也沒有煩惱,遠離分別執著妄想。到這個時候,一乘果德這是真實的,就現前了,法性的全體就證得,證得這個境界我們叫成佛。世出世間只有這樁事情是真實的,除這樁事情之外,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樁事情是真實的。

  再看下面一尊佛,『見一切義佛』,這是第九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義理無量無邊,佛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能見世出世間一切義;換句話說,那是真正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見。學佛如果我們不願意在經教上去下功夫,經教上下功夫是要費相當長的時間去研究經教。你不願意花那麼長的時間,希望很快的成就就好了,愈簡單愈好,愈不麻煩愈好,你要走這個路子,那禪與淨就非常適合你了。如果你不怕麻煩,不怕耽誤時間,這一生不成就沒有關係,來生繼續再幹,你這麼想法,你就可以去研究教。

  可是諸位要曉得,研教古人常講「入海算沙」,真的要很長很長的時間,這一生未必能成就。我們看自古以來教下的祖師,他們末後的成就無不是念佛。天台、賢首、法相,都是要靠念佛才能成就!這些教義對於這些人有沒有幫助?當然有幫助。有沒有妨害?也有妨害。幫助,是幫助他在念佛這個法門上,建立了真正的信心,助成他真實的三資糧,他決定往生。妨礙是什麼?妨礙了修行的時間;換句話說,品位降低了。

  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他的學生問他,他說:老師,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如何?你證到什麼樣的品位?智者大師很謙虛的說:我如果不領眾,不天天跟大家講經說法,一心一意老實念佛,那我可以得上品上生。換句話說,他可以得理一心不亂。因為領眾,諸位曉得,天台山是中國的十大叢林之一,大陸上有那麼多的寺廟,十個大廟之一。那個廟裡頭住上萬的人,老和尚天天領眾,給他們講經說法,統領這麼多的大眾,要分心。所以他說他往生只落個五品位,圓教五品位是什麼?生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的,功夫只是到成片,功夫成片,還沒有能夠到事一心不亂,這就是耽誤。生凡聖同居土這決定往生,沒有能夠得上品上生,就是這個耽誤了。

  這些祖師大德可以說都是現身說法,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弘宗演教是捨己為人。你看他犧牲自己的品位來幫助大家。他是不是真的犧牲?那就太難講,因為這些祖師大德們,我們知道有許許多多都是古佛、大菩薩乘願再來的,他來示現的。我們怎麼曉得?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一個藏教佛,我們在《梵網經》上讀到,他老人家自己說的,他到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換句話說,他久遠劫前就成佛,他好像來唱戲,來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中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們,許許多多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我們從跡象上來觀察,自己一定要覺悟,真正覺悟了,無不是老實念佛,一門深入。

  這是我們捨棄研究複雜的教義,回過頭來,專心念佛。什麼時候你念到理一心不亂,那你就見一切義。這個理一心就像前面香光佛,《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上所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自得心開就是理一心不亂,就是大開圓解,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就見一切義。

  末後一尊『如須彌山佛』,這個名號是從比喻上建立的。須彌山在一個單位世界裡面,這是最高的一座山,經上告訴我們,「四寶所成」,一個世界這個山峰最高,稱它為山王,經上常常用須彌山來比喻諸佛菩薩。佛在十法界裡面最尊最貴,就好比須彌山在眾山裡面,它最高最大,取這個意思。

  以上所說的這些佛,『如是等』,像以上所說的這些等等,『恆河沙數諸佛』,上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無不是讚歎這一部經,勸勉我們大家,以這部經裡面所說的道理、方法來修行,就是具足三資糧,一心稱名,不間斷、不懷疑,以西方淨土為我們的歸宿,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是講六方諸佛,講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

  下面,大師在此地假設了幾個問答,來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解【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讚西方。】

  雖是假設,也確確實實有人有這種疑惑。十方世界,哪個地方沒有淨土?凡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居住的地方都是淨土,又何必要偏偏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我們生別的佛淨土不可以嗎?何必要單單生阿彌陀佛淨土?我們看祖師的答覆,

  解【答。此亦非善問。】

  這個問得並不高明,何以不高明?

  解【假使讚阿閦佛國。】

  這是東方的。

  解【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

  變成開玩笑的話。所以這個問,問得不高明,這是一種感情上的偏執,是一種貢高我慢的習氣所使,換句話說,不服人。實在講,這是障礙。

  解【問。何不遍緣法界。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眾生偏有緣故。】

  『法界』是指十方法界,十方法界無有邊際,對於初發心的人來講,很難辦得到。因此法身大士還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何況初發心?所以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蕅益大師在此地也答得非常之好,他是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初發心的人,『令初機』是初發心的人,『易標心故』,他的精神、他的心裡容易集中。他要是聽到這個法門能夠深信不疑,一心一意嚮往西方,求生極樂世界,這在修行上來說是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持名法門,叫你整個心裡專注在一句名號上,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

  第二,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就是大本經上所講,四十八願無比的殊勝。阿彌陀佛成佛,願願都圓滿了這才成佛道,所以願願真實、願願不虛。我們如果也想快一點成佛,這真正是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圓頓的捷徑,再沒有比這個更快了。第三,『佛與眾生偏有緣故』,這個佛就是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我們世界的眾生,緣分特別的深。世尊在經論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佛不度無緣之人」。緣分這麼深,當然是最容易得度的,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也確確實實,尤其是在我們中國,「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彌陀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念阿彌陀佛生西方淨土,念觀世音菩薩也是生西方淨土,這個意思我們總得要明瞭。再看底下一段註解:

  解【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

  這一段文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念熟,最好是能夠背過,它給我們解釋前面這三點意思的道理。諸佛度化眾生,教化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化,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出世間法如是,世間法也是如是,這個裡面所講求的,就是所謂師資道合。老師跟學生有一種特別的緣分,所以我們古人常說師徒如父子,你看那個緣分多深。這樣深的緣分,這個老師才能教,學生才肯學。如果師生沒有緣分,老師再高明,學生不肯接受,還是枉然。所以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明,這個『其間』就是佛與眾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也就是教學之間,這個裡面『難易淺深』都是一個緣分。

  如果緣分很深,『恩德弘深』,學生對老師敬愛,這就是有緣,既有這個緣分,這個學生一定成就。為什麼?學生對老師感恩戴德,如果不好好的學,他覺得對不起老師,老師對他有殷切的期望,他不敢辜負老師。所以他一定是自動自發,精進不懈,他當然就有成就了。如果學生對老師很隨便,並沒有把老師看重,老師以什麼樣的善巧方便來教化他,他也把它當作耳邊風,這樣他就很難成就了。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師生當中它有一個默契,這個默契很深,所以這個道不但能傳下去,一定能夠發揚光大。這裡給我們講是恩德所在。

  『種種教啟』,這個旁邊小字、旁註,就是特別提醒我們。種種教啟,「教」是教學,「啟」是啟發。『能令歡喜信入』,這在四悉檀裡面就是世界悉檀,生歡喜益。若就本經來說,這部經實實在在名副其實的是難信之法,真的難信。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這一生當中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你看經論裡面常說,一般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他一生就成就了。幾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幾個人有這麼大的因緣?所以不容易!

  我們過去講《彌陀經疏鈔演義》,我記得第一遍講的時候,是四年。第二遍講的時候,是五年,就在圖書館講的。我想第三遍,三年就可以完成,因為當中不講其他的經,頂多三年可以完成。這個時間不算短,但是也不算長,能夠在三、五年當中,我們建立了信心,具足三資糧一生成佛,這是比什麼都快!比那個三大阿僧祇劫來比較一下,人家用那麼長的時間,你才不過用個三、五年而已,你的成就超過那個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成個佛,才藏教佛,地位並不怎麼高,比不上往生西方世界。所以這個因緣我們要珍惜,千萬不能錯過!不但是你這一生的福報,生生世世累積的福報,才能夠感到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所以這多麼歡喜。

  『能令觸動宿種』,這就是生善的利益。我們發心修學這個法門決定不簡單,那就是一定要憑藉過去世中,生生世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成熟了,觸動過去世修學淨土的種子,今生又發芽、茁壯、開花、結果。沒有過去世的大善根、大福德,這一生當中遇不到這個大因緣。

  『能令魔障難遮』,這就是對治悉檀,破惡的利益。這個法門是教我們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一心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就是平常所講的,念念都是正念現前。正念現前,它妄念不生。魔來擾亂是憑藉你的妄念,因為你有妄念,所以你才著魔,如果你沒有妄念,魔就不得其便。魔想來擾亂你,沒機會。一定要你自己有妄念、有妄想,魔就有了機會,就來找你的麻煩。你二六時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一心清淨,什麼樣的魔對你都無可奈何。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怎樣才不著魔?你在念佛裡面打妄想就會著魔。

  譬如念佛,他心裡很著急,我怎麼還不得一心?我念了這麼多天,怎麼還沒有得一心?幾時才得一心?這個時候你就給魔方便了,為什麼?打妄想。所以常常打精進佛七的時候容易著魔,什麼原因?因為他這個用功裡面摻雜著妄想,或者妄想求得一心,或者妄想求見瑞相,他總有妄念,沒有妄念絕不著魔。所以善於用功的人,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絕不求一心,也不求瑞相,他不著魔。連一心、瑞相都不求了,這個妄念都不生了,世出世間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不生,這是念佛人不著魔的所以然。你要不懂這個道理,打一個妄想,就是給魔王找碴的機會。

  末後一句說『能令體性開發』,這就是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的功德利益。體性是真如本性。我們現在《梵網經》正念到十地菩薩,《梵網經》裡面這個十地,每一地都是冠上「體性」兩個字,這是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三身四智這個時候都現前了。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諸位要牢牢的記住,就是我們與佛的因緣深厚!在一切諸佛當中,我們對於阿彌陀佛感覺得特別的親切,我們一生當中所念的佛號,這個佛名念得最多,我們見到許許多多的佛像,也是阿彌陀佛見面最多,這是因緣熟。熟的就容易度,不熟的就難度,這是一定道理。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

  這一段文為我們說明,諸佛如來原本是從法身顯示出應化身的跡象,法身為本,從本垂跡。我們曉得佛有三身,應化身是為他受用,所以這個裡頭不講報身,只講應化身,這個『跡』就是講的應化身。佛既然現應化身了,其實佛並不是有心現的,應化身是隨著眾生所感而現的,所謂是「眾生有感,佛乃有應」,感應道交。『固結緣種』,結眾生之緣,叫這些眾生,沒有種善根的,佛為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幫助這個善根增長;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當生要幫助他往生西方世界,證究竟的佛果。由此可知,應化佛對於一切眾生是大有利益,這種身專門為眾生示現的,他受用身。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令一切眾生感戴不盡的,也就是在此地。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世」,凡聖同居土,「出世」,方便有餘土就出世,超越了三界,見思煩惱斷盡,實報土更不必說了,這是就西方世界來說,前面我們已經討論得太多了。西方淨土,它最殊勝的就是凡聖同居土。「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希望大家把這句也要多念幾遍,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只有西方世界四土是不縱不橫,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就有上三土的那種殊勝享受,殊勝的果報,真正不可思議!

  『尊隆於教乘』,「尊」是尊重,「隆」是興隆,「教乘」是指一切經教當中。這一句話就是說明,這部經在一切經裡面最尊、最為隆重。所以我們也常常在此地提示給諸位,這部經是一切經當中的第一經。蓮池大師的註解與這部《要解》,這在第一經裡頭的註疏也是第一註疏。我們今天在此地,共同研究討論的是第一經註,這種因緣正是像開經偈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

  『舉揚於海會』,「舉」是特別把它提出來,「揚」是弘揚,「海」是廣大的意思。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國土講經說法的大會當中,異口同音都讚揚這部經典。你看佛給我們說多少經,有沒有看到哪一部經十方諸佛統統來讚揚的?沒有。唯獨這部經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在一切菩薩海會當中,特別舉出來讚揚勸修,你就可以曉得它多尊重了。我們今天能遇到這個法門,怎麼能不歡喜?怎樣能不尊重?也許你會覺得,這部經流通得很普遍,我見到,別人也見到,不錯。別人見到怎麼樣?沒看在眼裡頭,當面錯過了,他不識貨,雖然他曾經見過,他沒有採取,當面錯過,他不識貨。見過後你要認識才行,認得之後,你要能夠把它取出來,你才能夠得受用。

  『沁入於苦海』,這個旁註是「為人悉檀」。這句話的意思,「沁」是比喻,水侵透了;「苦海」,是指我們六道凡夫,沒有法子、沒有能力斷煩惱出三界。佛是大慈大悲,將這個法門拈出,提供給一切六道裡面有緣的眾生,這就好比法水滲透在六道凡夫的苦海。『慈契於寂光』,慈是大慈大悲,與如來寂光淨土完全相應。這麼大的恩惠、這麼大的慈悲,所以才叫一切眾生感恩戴德。

  『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群靈是指極樂世界諸上善人,沒有一個不尊重、禮敬本師阿彌陀佛。另外一個意思是指十方無量的菩薩們,他們靈,我們凡夫是冥頑不靈。法身大士沒有不嚮往西方世界的,法身大士沒有不親近彌陀如來的。像《華嚴經》講的文殊、普賢無不發願往生極樂國土。我們想想,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物?我們今天不肯發心,還想學這個、學那個,那都是煩惱業障太重。第一經、第一個法門你當面錯過,你沒有能夠認清,沒有能夠把握住,這是愚昧!認清了,選定這一門,諸佛讚歎,菩薩歡喜,無有不護念、不擁護的。可見得這個法門的殊勝,這部經是值得我們尊重之處。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