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十一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51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八頁,倒數第三行。
解【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藏果頭佛。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今證大乘淨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
這一段話是佛以三十二相當中的瑞相,來給我們作見證。佛經裡面常說,廣長舌相是三十二相之一,這個是修來的,真誠是我們本性之德。迷失性德之後,性具的妙相就不能現前,這也是我們煩惱障礙了本性。此地所講的煩惱就是妄語,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是口業,使我們三十二相這種相好不能現前。佛告訴我們,一般人,『常人』就是一般人,如果三世不妄語,他的果報一定是舌相比一般人要長,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三世不打妄語。
藏教佛,依天台大師所判的是藏、通、別、圓這四教,藏教佛,實在講比圓教差得太遠,藏教佛並沒有見性。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他所示現的那個樣子就是藏教的佛,因為只有藏教佛才示現八相成道。別教、圓教不需要示現這種樣子,藏教佛示現八相成道。這也是經上常說的「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數字是相當之長,我們今天說是天文數字,前面曾經講過,以往大專講座《十四講表》裡面,我們常常說。三大阿僧祇劫都不打妄語,他這個舌相就特別的薄,伸出來之後能夠把面門蓋覆住。世尊當年說法也展示這種相好,告訴大家他所說的話句句是真實,如果要是妄語,欺騙眾生,決定沒有這麼好相。
現在我們在此地看到,六方諸佛他們這個廣長舌相,不可思議。為什麼?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我們聽了之後,也許會懷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拿我們現在今天講,好像一個銀河系,誰的舌頭有這麼大,伸出來之後把整個銀河系都蓋覆住?這裡頭是不是誇大?如果說誇大,那就不是誠實語,那就是妄語,佛給我們講,佛不妄語,那這不是明明顯顯在打妄語?實在是難信之法!
如果是在理上講,理上講沒有問題,從理上講,像《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的,我們在蓮池大師《疏鈔演義》裡面就討論過,那是沒問題。事實上有沒有這個相?給諸位說,事實上一定有,有理必有事,那個佛的身相之大,我們不可思議,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佛大概跟我們個子差不多,那就沒有法子了,佛的身相太大太大了!我們在「讚佛偈」裡面讚歎的是佛的報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個佛的相多大,佛的身相之大,不可思議,絕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讚佛偈上這兩句話,在我們想像當中,這已經讚歎到無以復加。其實佛的身相之偉大,不止讚佛偈所說。須彌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須彌山,是不是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依照今天科學家的觀察,須彌山不在地球上,地球是屬於這個小世界的一部分,古人也講得很清楚,而且這個須彌山大小不相同。正如同我們的星球在太虛空當中,就以太陽系來說,我們這個地球是個小星球,水星、木星比我們大得太多太多了,何況在太虛空當中,還有星星比土星、木星不知道大多少倍的。
須彌山之大,經上常常用它來表法。白毫是佛兩個眉毛當中有根白的毫毛,它是捲在一起,盤旋在一起,一根白毫毛盤在一起,在我們面孔上來說,那只是一點而已。可是有多大?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你就想佛的身相是多大,這麼大的身相,舌頭伸出來的時候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想想大概是差不多,他的身相太大太大了。這些事情一定要讀《華嚴》,不讀《華嚴》,真的我們想都想像不到,無法想像。
讚佛偈裡面講「紺目澄清四大海」,是不是指我們中國東面海岸的渤海、東海、黃海、南海,是不是指這四大海?不是的,指這個四大海,這四大海太小了。而是經裡面所講的香水海、鹹水海,是說的這個。我們從這兩句偈,可以能夠稍稍體會到佛身相之大,不可思議。口比眼要大得太多了,所以這個舌是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無論在理上、無論在事上,都能夠講得通,都是可能的,他絕非誇大。何況《華嚴經》裡面講如來十種舌,最後一種就說,「得如來遍覆國土無上舌」,這遍覆國土就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廣長舌。
經文一再勸勉我們,「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一句是本經原來的經題。鳩摩羅什大師在翻譯的時候,他沒有用原來的經題,他把這個經題改了,改成《佛說阿彌陀經》,他用這個經題,他改得好,因為這部經就是教你受持名號,所以大師乾脆就用名號來作經題,這個意義太好太好!翻經的人也用了一番苦心,經的原題既然是「說不可思議功德,而為諸佛之所護念」。我們在一切經裡面都沒有看到這樣的句子,這部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不是說菩薩、不是說天龍八部護法神,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諸位要記住這句話。一切諸佛既然護念這部經,菩薩護念、天龍八部、鬼神、護法都護念,那還有什麼話說?佛都護念了。
因此佛在《法滅盡經》上說,《法滅盡經》是佛說明將來到滅法的時候,我們現在是末法,末法以後是滅法,一切佛法統統滅盡了,這部經還會留在世間再住一百年。哪一部經是最後滅?《阿彌陀經》最後滅,一切經都滅盡了,這部經還要留一百年,這是諸佛護念的功德。
《法滅盡經》上說,第一部滅的經是《楞嚴經》,將來佛法消滅,《楞嚴經》是第一部,《阿彌陀經》是最後一部。我們過去講《楞嚴經》的時候,也討論到這個問題,《楞嚴經》為什麼要先滅?很有道理,《楞嚴經》要不滅,佛法不會滅,《楞嚴經》滅了之後,佛法就會滅了。這個道理,希望諸位同修要細細的去體會。《楞嚴》的確是人天眼目,讀了《楞嚴經》自然就有辨別邪正、善惡、是非的能力,就有這種能力。《楞嚴經》沒有了,一切眾生失去眼目了。換句話說,邪正、是非無法辨別,佛法才逐漸逐漸消滅了。
既然這部經功德這麼大,上至諸佛下至護法鬼神,無不護念,我們讀誦這部經,當然諸佛護法也護念我們。我們能依這部經來修行,當然是更為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之所護念,這都是毫無疑問的事情。所以修學這個法門,超勝一切法門,道理也就在此。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夠遇到,實實在在是不容易。
我們今天看這個世間,不學佛的不算,學佛的人有多少?我們本省、我們這個台北市,學佛的人有多少,有幾個人能夠遇到這部經典?遇到了要理解,遇到了不理解,那個沒有用處。好像這個寶貝,你遇到之後你要識貨,你要不識貨,還是當面錯過,遇到等於沒遇到,這要識貨。識貨之後,遇到了要把它取到,自己才能夠有受用。所以遇到這個法門之後,一定要理解,解了之後,真正生起信願行,三資糧具足,然後你這句佛號就得力了。這一句佛號聲聲都具足三資糧,聲聲都具足三學、三慧,聲聲具足六度萬行,那怎麼會不成就?這才是諸佛共同護念你、幫助你,而你自己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菩薩種性,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文:
解【標出經題。流通之本。什師順此方好略。譯今題。巧合持名妙行。奘師譯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有詳略。義無增減。】
講到流通,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綱領,經題是全經的綱領,是流通的大本。佛說一切經,多分都是自己把這個題目說出來,所以是流通的根本。『什師』是鳩摩羅什大師,是本經的翻譯。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經典稱之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理決定不變,方式可以隨意,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羅什大師本著這個原則,看到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囉嗦,我們中國人喜歡這樁事情,十句話能夠講明白的,最好你一句話就講清楚,這稱之為好的言語。
好的言語、好的文章,在我們中國過去四個字的標準,「簡要詳明」,簡單、扼要、很詳細、很明白,這個意思要說得很詳細、很明白,語句是愈簡單愈好。簡要詳明,做到這四個字,這是一流的文章。所以一流的文章寫出來,是不增不減,你要是少一個字,那意思就欠缺,多一個字是累贅,做到不增不減這是好文章。言語亦復如是,也要做到不增不減,簡要詳明。中國人喜歡這些,羅什大師就順著中國的意思,順中國人的愛好,把這個經題翻成《佛說阿彌陀經》,你看多簡單。這四個字簡要詳明,確確實實他都做到了。羅什大師是外國人,到中國來之後,所翻的經典為中國人最喜愛,只要是他翻的經,沒有人不喜歡讀,自古以來譯經的人太多了,可是偏偏喜歡讀他翻譯的。
而這個題是『巧合持名妙行』,提倡實行,不按照這部經典裡面理論方法來實行,那就大錯了!不管修行哪一個法門,一生成就難。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之道,所以羅什大師在翻譯經題裡面,就明白的告訴我們。而玄奘大師所翻的也不例外,玄奘大師翻的這一部經並不流通,你看一直到今天沒有單行本流通的。大藏經裡面有,它的名字,它不是叫《佛說阿彌陀經》,它的名字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個經題也非常簡單,也做到了簡要詳明。這題目用字上,羅什大師只用了六個字,玄奘大師用了八個字,所以說『文有詳略』。如果照原來這個經題,玄奘大師這個題比較明顯,這是詳。羅什大師翻的六個字比較略、簡略。但是『義無增減』,裡面所含義都是究竟圓滿。
從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體會到一個很深的道理,在最近,我們翻印窺基大師的《彌陀經通贊疏》。玄奘大師是窺基大師的親教師,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窺基是玄奘的傳人,嫡傳的弟子,是他的大徒弟。他註解《阿彌陀經》,他不用他老師翻譯的本子,用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這個無論怎麼講法都感覺到是有一點欠缺。一般人弘揚羅什大師的本子,這個沒話說,玄奘大師的弟子,怎麼不用老師翻譯的本子?諸位同學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裡面含義太深太深,表示出什麼?他們師徒對於羅什大師的禮敬、尊重、推崇,提倡念佛法門。
特別是窺基大師是法相宗開山的祖師,我們讀了《通贊疏》前面的序文,那上面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玄奘法師翻譯的不是翻得不好,他的徒弟要註《阿彌陀經》的時候,你看不採取老師的本子,不是瞧不起老師,不是覺得老師翻譯的沒有羅什大師的好,裡頭是別有用意,這個用意非常之深,所以我們讀了之後,希望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別人採取羅什大師的,那是沒話說,窺基大師採取羅什法師的,這個用意就特別深,絕非尋常。我們這一次印《通贊疏》流通,這個意思也不平常。我們為什麼不選別人的註疏,特別選他的,含有特別用意在,那就是大家景仰的玄奘大師,也是對於羅什大師的推崇,對於念佛法門的尊重,是取這個意思。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經【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羅什大師翻這部經,在這段裡面所列的是六方佛,而玄奘大師所譯的本子則是十方佛。由此可知,玄奘大師翻的本子比較詳細,羅什大師翻的比較簡略。十方跟六方在數字上雖然有不同,但是意思是圓滿的。十方是四方、四維、上下,六方就是四方、上下,羅什大師把四維省略了。換句話說,我們在此地看到的六方佛,實際上就是十方佛。既然說十方,當然就包括三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部經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議。諸位想想,什麼樣的經能夠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句話我們要認真的多想想。
向下這個五方,前後的意思跟前面所說的沒有兩樣,所以在此地只要介紹這五方上首的佛號就可以了,這個文就可以跳過去了。南方第一尊佛是『日月燈佛』,日月燈都是代表光明,日是照白天,月照夜晚,日月所照不到的地方,燈可以照到,所以用日月燈這個意思就是說無所不照。它是代表三種智慧,這三種智慧,學佛的同修都曉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智慧都是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總稱之為「般若智慧」。這個智慧的作用不可思議,這個智慧如果現前,那真正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佛給我們說,這三種智並不是諸佛如來專有的,不是的,是一切眾生人人具足,而與諸佛如來是平等平等,無欠無餘,完全是一樣的。雖然這麼說法,可是如來智慧太大了,我們跟他比起來就相差太遠了。既然智慧是一樣的,為什麼在現象上有這麼大的差別?經上常常告訴我們,我們的智慧是被兩種障礙障住了。諸位要記住,只是障住,並不是沒有了,只是有障而已,希望同學們要特別留意這樁事情。
譬如太陽,我們這幾天台北市陰天,很厚的雲層把太陽給障住,陰天見不到太陽,試問太陽有沒有?有。太陽並沒有消失,我們乘著飛機飛過雲層,還是光天化日。這就是比喻我們這個真性、般若智光跟諸佛菩薩一樣,沒有差別,正是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可是現在這兩種障礙障住了。一種叫煩惱障,諸位要曉得,如果你要是不生煩惱了,你的智慧就現前,還有一種叫所知障,這兩種障礙就好比雲層一樣,把太陽障礙住,我們見不到了。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去除這兩種障礙,我們本性裡面的智慧就現前,所謂是斷煩惱障、斷所知障,這三種智慧都現前了。
煩惱障斷除,一切智現前。所知障要是破除,道種智、一切種智都現前了。所知障一破,道種智現前,所知障要是斷乾淨,一切種智就現前了。由此可知,智慧是生佛平等的,決定沒有差別。差別的現象,就是在大家這兩種障礙有厚薄不相同。如果這個障礙重一點,我們透出來的智慧就小一點,這個障礙要是輕一點,我們的聰明智慧好像就大一點,就這麼回事情。世間人所謂是聰明、愚痴,是這麼個道理顯現的。其實智慧是平等的。
第二尊佛的德號『名聞光佛』,都是表示的智慧的意思。而此地講的光又特別,為什麼?他前頭有一個「名聞」,名聞拿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聲名,我們今天稱之為知名度,這一尊佛的知名度很高,在十方世界沒有人不曉得他的,所以這個光就有聲光的意思,大家都稱讚,我們今天所說「光彩、榮耀」,有這個意思在。這種光彩榮耀不是輕易得來的,而是佛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為一切眾生所尊敬、景仰,因此大家普遍對他稱讚,是這麼得來的。這也就是教給我們,我們雖然在初學,也要像佛一樣的發心,要發慈悲心,要利益社會、利益眾生。
第三尊佛叫『大燄肩佛』,這個名號也是從智慧上建立的。「燄」是火燄,前面曾經說過,代表智慧起作用,智慧現前能夠破除愚闇,智慧現前能夠解決許許多多困難的問題。「肩」,一個人有兩個肩膀,表示能夠擔待、能夠託付的意思,這個雙肩代表權實二智。權智就是我們今天講辦事的智慧、辦事的能力,是為他受用,就是服務社會、服務人群、服務大眾的,取這個意思。實智是自受用,是真智慧。在《般若經》裡面,常常給我們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自受用,這個心多清淨。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清淨至極,也就是自在至極。他起作用的時候,樣樣都知道,這種智慧不是學來的。
我們今天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學,如果不學就不會,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自己的根本智迷失了。換句話說,心裡頭拉拉雜雜的東西太多,所以不能像諸佛菩薩,他們那種聰明智慧是自然的,不是學來的,經上稱之為「無師智」。無師智,師就是學習,不要學習他的智慧就現前,無師智,自然智,那是我們本有的智慧,本來具足的。迷失了自性,換句話說,什麼東西都要去學,學得好辛苦,學到的未必是真正的智慧,未必是一個圓滿的智慧。諸位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佛法的修學,與世間法的修學,有一個很大不同的處所,這就講到內外。世間法是要向外面來學習,而佛法要向內心去修學,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修的什麼?修清淨心,只要得到清淨心,一切法自然具足,權實二智都現前了。
因此佛法的修學,就不得不重視禪定,禪定是佛法修學的總樞紐。佛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有時候也說「無量法門」,法門這麼多,法是方法,門是門道,方法、門道這麼多,統統修的是禪定。換句話說,修學禪定的手段、方式不一樣,而所達到的目標,禪定決定是相同的。本經所用的方法就是持名,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達到最高的禪定,就是理一心不亂。
昨天有一位同修來問,為什麼說一心念佛就是修楞嚴大定?楞嚴大定,大家曉得這是禪定裡頭至高無上大定的名稱,是如來果地上定的名字。這句佛號就是修首楞嚴大定,這個意思都在《楞嚴經》上。我昨天跟他解答,也是舉《楞嚴經》來為他說明。所以這部經說之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不假,真正是名副其實。
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部經是第一經。蕅益大師稱之為「圓收圓超」,這個話說得不過分,圓是圓滿,收是包容,把所有的經全都包括在其中,不但包括,超越。所以本經義趣,如果諸位能夠得到少分,自自然然是法喜充滿,對你現前、將來必定有大受用。「燄肩」既然表示權實二智,實智,自受用,能夠照破根本無明,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權智,可以幫助你廣結善緣、普度眾生,自行化他;兩種智慧,這是大燄肩佛名號裡面所含的意思。
第四尊佛是『須彌燈佛』,佛經裡面常常用「須彌」來表法,它代表是高大、尊貴的意思。須彌山是四寶所成,寶都有光彩,都有用途,所以說尊貴,為一切人所珍愛、所收藏的。這一尊佛的名號我們一看,也是從智慧上建立的,所以諸位在佛的名號仔細去觀察,多分都離不開智慧。這是把佛的智慧比喻像須彌山那麼樣的高、那麼樣的大、那樣的貴重。實在說,世出世間一切法,哪一法最值得我們尊重?最值得我們寶貴?給諸位說,無過於智慧。
佛在經上說得很好,世人重視財物,佛給我們講「財為五家所有」,保不住的。《普賢行願品》裡面,給我們講得更為徹底,唯獨智慧決定喪失不了。只要你有智慧、你有才藝,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你都能夠自立,你都能夠過得很幸福,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要重視智慧、重視才能。佛的智慧能夠轉識成智,換句話說,能夠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不但他自己能夠做到,而且他能夠幫助別人也能做到,像他自己一樣,這才叫做「須彌燈」。
末後這一尊『無量精進佛』,這個名號裡頭含的意思,實在講非常非常的圓滿。智慧是我們所嚮往的,是我們要學習的,可是你要修學,一定要精進。精進是對治懈怠,對治放逸,如果我們修學如古人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那我們的成就就非常非常的緩慢了。這個法門許多同修都曉得,叫一生、當生成就的佛法,當生成就,如果要不精進,當生做不到。實在說我們大家能夠在此地聚集這一會,這個因緣不簡單,若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會不容易在一起,大家都是與佛有緣,大家都是與淨土有緣。既然有緣,為什麼你前生前世沒修成,沒有往生西方世界?你要是前生前世都往生了,你這一生就不來了。為什麼沒修成?懈怠、放逸,沒精進,誤了自己的大事。這種誤事不只一次,不曉得有多少次了,生生世世就是這個懈怠放逸將自己大好的因緣錯過了。
現在這一世我們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法門,又遇到這個法會,如果我們再不提高警覺,再不精進的話,這一生勢必又要錯過。這一錯過,諸位要曉得,再遇到當然有,不是沒有,可是時間就太長了。佛在經上常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失掉了人身,再得人身的機會不多,當然得人身必定是有的,不曉得要到哪一生哪一世?不是說我們這一生過了,來生還可以做人,是人身的,來生再得人身當然有,這個數量太少太少了!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自己假如說這一生沒能往生,沒能成就,我們來生還能不能得到人身?如果諸位通曉佛法這個道理,自己就知道。我們的機會、我們的比例,究竟有多大,能夠有幾成把握,自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不著找人家去算。你找人家去算命看相,多半都是欺騙你。自己比什麼都清楚,所以一定要記住精進。
「精」是純而不雜,「進」是往前進,進而不退。由此可知,不但要求進步,還要求純一,正是所謂一門深入,才叫做精進。要是搞多了,你就分了心,搞多了雖然是進,但是不精,結果怎麼樣?不發生作用。譬如像我們學東西,我們學很多很多樣東西,天天有進步,樣樣東西都有進步,可是雖然有進步,進步得很緩慢,它一時起不了作用。以我們學經來說,我們在一年當中,如果說學個十部經,平均一部經你才用一個月的時間,你的成就很有限。如果你一年學一部經,你們想想,哪一個人有受用?一個是一年學了十部,一個是一年只學一部,當然學一部的超過那個學十部的。為什麼?他在這一部經上用別人十倍的功力,這叫一門深入,這才能出人頭地。
這一門通達了,給諸位說,門門都通達。古人說得好:「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原理原則沒有兩樣。剛才說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只是手段,你在一門上成就了定慧,這個定慧是一切法門所共同修學的,所以「一成一切成,一修一切修」,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相同的所在,希望我們要留意。
再看底下這一段,向下這個文,因為跟前面所講的是一樣的,我們就不說了。
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西方』,經上一共是舉了七尊佛號,取了七尊佛。第一尊『無量壽佛』,「無量壽佛」也是西方世界本師阿彌陀佛的德號,這個名號是不是就是阿彌陀佛?可以說是。因為本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西方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可以翻作「無量壽」,或者翻作「無量光」,這是本經經文裡面所講的。其實它的意思就是「無量」,梵文「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所以他的本名應該是「無量覺」,覺裡面含著有光與壽。換句話說,他這個名號裡面是講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包含,所以稱之為無量。可是諸位要曉得,同名同號的佛也是有許多,西方世界還有西方,這個極樂世界它也有東南西北,而且佛的德號都是從智慧德能上建立,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佛佛道同,佛與佛的智慧德能完全相同;換句話說,名號當然也相同。
性德裡面沒有名字,這個道理,連我們中國道家老子他都懂,所謂是「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的名號是隨眾生機感相應而建立的,他本來沒有名號的,名號都有一個因由,都有一個緣故。我們自己這個名號,多半是父母對我們一種期望,他給我們起這個名字,希望我們將來在成就上要能夠名副其實,古人老人給小孩起名號含著有這個意思。現在人不太講求這些,現在人那個標準已經亂了,有很多人給兒女起個外國名字,大概心裡想,最好不要做中國人,去做外國人去,這在古時候是大不敬。拿現在的話來說,不愛自己的國家民族,愛別人的國家民族,這是錯誤的。所以這個名字的確是有它的歷史、文化的背景,它有很深的意義在裡面。
佛菩薩的名號是為眾生建立的,不是為他起的,正如同《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樣身去度化眾生,佛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什麼名號能夠度化眾生,他就用什麼名號,名號沒有一定。在這個地區用這個名字,換個地區就換個名稱。或者在同一個地區,在不同的時代,他也用不同的名稱。這些名稱對於眾生一定有利益,隨順眾生而建立的。大家都希望壽命長,佛就起個「無量壽」,大家都希望有聰明智慧,佛就叫「無量光佛」,所以名號並沒有一定。
第二尊叫『無量相佛』。眾生都喜歡相好光明,現在話講,都愛美,佛的相是最美、最圓滿。可是說美,美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換句話說,每一個人審美的觀念都不一樣。中國人跟外國人更不相同,古人跟今人也有差異,所以這個都不是定法,它是有地區性的、有時代性。佛的相好也是隨著地區、隨著時代來應現,所以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無量相當中,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眾生,他喜歡什麼樣的相,佛就現這個相。如果另一個時代、另一個地區,那些眾生他審美的標準不相同,佛就另外再現一種相,他有無量相,可以隨著眾生心來顯現。從這個道理,我們也能夠明瞭,難怪古人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又告訴我們「境隨心轉,相由心生」,這話一點都沒錯,不但我們自己相是心生的,是性變現的,外面所見到一切相也是我們的真性所生,唯識所變,幾乎沒有一樁事情是例外。所以佛才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真正是說絕了。這是無量相佛的意思。
第三尊是『無量幢佛』,幢是旗幟一類之物。我們現在這個旗幟,像我們的國旗是長方形的,在古時候有三角形。幢比較特別,它是圓筒形,它是長的、是圓筒,裡面是空的,跟這個幡是一類之物,幡是扁的。諸位在佛寺常常看到,佛像兩邊懸幡。幢在過去佛教裡面,它的作用是講經說法的,旗桿把幢升起來,這是一個信號,外面人一看到,旗桿上懸幢,今天有法師講經說法,我們可以到那裡去聽了。所以從前說法,它沒有通知,也沒有海報,也沒有廣告之類的,它就是懸幡,懸幡多半是做法會的,看到這個幡,今天寺廟有法會;看到幢,今天這個地方有講經。所以,法幢高豎,這是形容講經說法。
「無量幢佛」。換句話說,一種幢它代表一個法門,所以幢上都寫著有字,講《華嚴經》,它上面一定寫著「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升上來,人家一看,這上面寫著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今天是講《華嚴經》。如果講《法華經》,它的題上就寫《妙法蓮華經》,多半是寫著這些字樣。「無量幢」是代表無量法門,這些法門都有破邪顯正的意思。破邪,是破除我們自己心裡面的邪知邪見,幫助我們建立正知正見,所以從這個意思上建立的名號叫無量幢佛。
『大光佛』,就是大智慧光明,弘法利生也叫大放光明,那就是幫助大眾破迷開悟,幫助大眾斷疑生信,這都是「大光」的意思。『大明』,明跟光的意思是相通的,有的時候連著稱大光明。如果單獨講,這個明也有神通的意思。所謂神通,通就是通達,一切沒有障礙,通達無礙,叫做通。神是超出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神奇莫測,他的智慧太高、他的能力太大,我們凡夫無法想像得到,叫做神通。所以它的意思很廣很深。
第六位是『寶相佛』,我們常常尊稱如來是百寶莊嚴,相貌非常之好、非常之尊貴,稱之為寶相。寶相,寶哪一個不喜歡?寶相是人人見到人人歡喜,所以是又喜歡又尊重,這個叫寶相。古人所謂是可敬可畏,又喜歡也含著有嚴肅的意思。
最後一位是『淨光佛』,所以佛的這些名號,最後一尊這個名號都含著對我們警策勉勵的意思。光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心不清淨就不生智慧,那就生煩惱了。所以這尊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這個法門用一句佛號來清潔自心。當我們有煩惱現前的時候,一句阿彌陀佛馬上把煩惱更換,用一句佛號代替,使煩惱不生、煩惱不現行、煩惱不起作用,心漸漸就得清淨,就得自在,這個時候智慧光明自然現前。
這是世尊在西方,略舉七尊佛來做個代表。像這些佛,數量是無量無邊,如恆河沙數諸佛,也跟前面一樣異口同聲,都告訴我們,應當相信這一部經,這部經的名稱就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要相信,我們要接受,我們要依教奉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