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七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07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七面,五重玄義的第三段,「明宗」:

  解【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

  前面我們講經體介紹過,介紹經體就是這一部經所依據的理論,目的是叫我們斷疑生信。

  還有一點,字幕比人重要,因為我們供給外面的人,主要的是他是要看這個字幕,不是要看我這個人,人沒有什麼好看,這個畫面非常的呆板。所以希望字幕的時間能夠長久一點,能夠多一點,這是對於聽眾的一種方便。

  如果我們對經典的道理明瞭之後,那就是前面這一段所講的,我們對它才能夠深信不疑。接著重要的一點,就是修行的方法,我們應該要如何來修行?依照這個理論來修行,換句話說,把這些道理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這就是這一段討論的重點了。

  所以大師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宗』是宗旨,是『修行要徑』,「要」是重要,「徑」是路,宗旨是修行重要的道路。『會體』,「體」就是前面所講的本經的經體,「會」是體會。換句話說,經體整個理體『樞機』就在此地,而為萬行之綱領,六度萬行總綱領也就在此地,由此可知,這一段是非常的重要。

  下面兩句是比喻,說明我們為什麼要辨別宗旨?諸位如果是懂得這個道理了,你就曉得,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修行,如果沒有宗旨,換句話說,你在修行學佛過程當中,你沒有一個方向,你沒有一條路,換句話說,這就是古人所講的「盲修瞎練」,你怎麼能成功?大師以下《講義》的部分,諸位自己去看,重要的地方我會把它提示出來。

  剛才說了,這就是我們自己,經有經的宗旨,我們各人要有各人的宗旨,各人要沒有宗旨,修行就沒有方向、就沒有道路,這一生成就就很困難。如果你個人修學有宗旨、有方向、有道路,你看我們中國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們,我們在《高僧傳》、在《語錄》裡面所看到的,幾乎是三、五年就有成就,十年、八年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人家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成就?換句話說,他修行有宗旨。修行有宗旨,依據一部經的道理,依據一部經的方法,持之以恆,所以在短時間當中,他就有非常的成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

  古德所謂行門無量無邊,佛法裡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八萬四千種的方法能夠入這個門徑,入什麼門徑?入成佛的門徑。因此法門就需要選擇了,選擇法門一定要懂得法門的性質,適不適合我們現前的程度、適不適合我們現前生活環境,這都是我們應當要考慮到的問題。哪一種法門在修學裡面是最直捷、最穩當的法門?這些前面都曾經給諸位介紹過。我們現在讀的是《阿彌陀經》,當然對於《阿彌陀經》特別的讚歎。可是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出來了,念佛法門是無量行門裡面最重要的一個行門,何以見得?

  《華嚴經》在末後的一品,佛以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修行人的榜樣,善財是修行人的榜樣,換句話說,給我們做一個示範。五十三參就是修行的過程,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成就了根本智,這是取得修行的資格,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根本智,在大乘佛法裡面,換句話說,是不夠修行資格的。因為根本智現前在大乘法裡面是「見道位」,見道了,見道之後才能夠修道,修道以後這才能證道,所以修行,這是三個階段,必經的階段。小乘見道位是初果須陀洹,初果以後是修道位,四果羅漢是證道位。

  《華嚴經》是一乘圓教,所以它的見道位是根本智現前的時候,禪宗來講是大徹大悟,淨土宗來說是理一心不亂,這一點諸位也要特別留意。在其他行門裡面,根本智現前才只是見道位,從這個地方才開始修行。可是在淨土法門裡面那就了不起了,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這有什麼特別處?在其他法門裡面,這才算是初成就,在淨土法門裡是大成就。其他法門裡面,見道位之後才不退轉,了生死、出三界才真正有把握不退轉。淨土裡面只要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拿現在的話來說,他的享受、他的待遇就與法身菩薩相等,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所沒有的,這個稱淨土是個特別法門,理由就是在此地。

  善財得了根本智之後才出去參學,參學就是修行,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參學就是修行。五十三參就是修行,修道位,怎麼個修法?歷事鍊心。世出世間什麼樣的境界都要經歷,在這些境界裡面鍛鍊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大菩提、大涅槃,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

  第一位善知識非常重要,我們一般講親近老師,第一個老師是先入為主,這個太重要了,先入為主。第一位老師教給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看到吉祥雲比丘教給他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要念到什麼時候,佛就可以念圓滿了,再換其他的法門?現在有很多念佛的人念了幾年了,覺得沒什麼消息,去參禪去了,大概禪搞了幾年也沒有什麼成就,就去學密去。那我們要問問,念佛要念到幾時,我們才可以換個法門?你把《華嚴經》仔細去看,你看到末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諸位應當要覺悟,你看念佛從頭一直到尾,徹始徹終,由此可知,念佛法門是貫徹始終。善財童子沒有換第二個法門,一句阿彌陀佛就念到底,這是我們在華嚴會上所看到的,無量法門裡面一個主修的法門。這一個發現對於我們決心修淨土,決心修持名一法,的確是堅定了信心。

  如果沒有《華嚴經》,的確我們還看不出這個法門的重要,修行要徑,我們還沒有把它看得這麼重要。在《華嚴經》當中,五十三參的一頭一尾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他們所代表的是八萬四千法門,而在華嚴會上是以念佛法門為正修,八萬四千法門為助修,正助雙修。也許諸位要問,我們單正修不要助修行不行?行。本經就是告訴你不需要再加枝葉,一句佛號就能成就。加上助修的也可以,但是要知道那是幫助,不是根本,根本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大師在此地說「此經以信願持名為宗旨」,「持名一法,為大總持法門」,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到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這是講這部經的修行方法,完全給我們提示出來了,信、願、持名就是行,信願行為修淨土的三個重要條件,古人稱之為「三資糧」。資糧是從前出門旅行,資是錢財,要帶點錢;糧,還帶點糧食。因為在過去出門旅行沒有旅館,有的時候也找不到吃飯的地方,必須要帶乾糧。

  這個裡面「信」字的意思很重要,『非信不足啟願』,「啟」是啟發,你要不信,你這個願就發不出來,如果你沒有願力,你就沒有辦法修行,這三條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你有持名的妙行,行就是修行的方法,它究竟妙到什麼程度?到後面大師會給我們詳細的解釋。真正肯發心依照這個方法來修才能滿你的所願,願生淨土,才能夠『證所信』,「所信」就是辨體一段所講的淨土的道理、淨土的事理,你完全明白了。

  解【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這是本經經文的三個大段落。第一個大段是陳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叫我們生起信心,這一點也相當不容易。因為有很多人看了《阿彌陀經》,他不相信,他認為《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的理想國,不以為然,這裡面是有很大的誤會。第二段是佛勸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是『勸發願以導行』。最後一段是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本經修行的方法是在執持名號。

  「執」,我們一般講擇善固執。佛的名號是世出世間至善之法,我們儒家常講「止於至善」,一句「阿彌陀佛」確實當得起,「止於至善」,這一句話真正能當得起。世出世間的善法,再沒有比這句佛號更善了。「持」是保持,念念當中都不忘失,而它的效果真正的不可思議。經上說得很清楚,從一日到七日就能夠剋期取證而得一心不亂。

  果然得一心不亂了,一心不亂裡面有程度淺深差別不等,功夫深的得理一心不亂,功夫淺一點的得事一心不亂,無論你是得理一心或者事一心,你就可以生死自在了。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嚮往的、都期望的,希望我們自己能夠生死自在,喜歡什麼時候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喜歡在這個世界上再多住幾年就可以多住幾年,你看這多自在!這叫了生死、超三界,只要你念到一心不亂就行了。幾天的時間?七天。是不是真能做到?給諸位說,真能做到,既然真能做到,為什麼有許多的人做不到?那個做不到不是經裡頭說的話不靈,而是他自己不如理、不如法,換句話說,他不懂得理論,他也不知道方法,所以他沒做到。如果他懂得理論,又懂得方法,七天當中決定可以做到,因為諸佛沒有妄語,沒有妄語一定可以做到。

  假如我們念不到一心,能不能得生死自在?給諸位說,也能。那就更其次的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諸位要知道,也有三輩九品,換句話說,上品功夫成片的也能夠得到生死自在,來去自由。

  我們如果真正曉得這些道理、事實,我們自己這個心就放下了,知道在這一生當中,我們也必定能成就。可是關鍵就在不信,因為你要是不信,底下講了,你的願行都不得力了,你的願是虛願,你的行持自然就不能夠得力。下面這一段就非常重要:

  解【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這六條務必要牢牢記住。

  解【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下面一條一條來述說。

  解【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

  講到信心,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條,如果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其餘的都不必談。《華嚴經》裡面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就是指的這一條。這一條是絕對真實的,相信自己有根性,真如本性。我們『現前一念之心』,就是起心動念的這個心,這個心不是指肉團心,肉團心是指我們的心臟,不是這個。也不是『緣影』,「緣影」是講第六意識,不是第六意識的心。

  『豎無初後,橫絕邊涯』,這兩句話特別要緊,「初後」是指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諸位要曉得真心裡面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下面一句是講的空間,「橫絕邊涯」,就是邊際,我們一般常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個說法是方便說法。真實說法沒有三際,也沒有十方,所以在《華嚴》裡稱之為一真法界,稱一真法界,這個是真心。一念要是悟就是佛菩薩,一念迷就是凡夫,著重在一念,在這個一念,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一念迷了,就把一念變為時空了,時空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空在《百法》裡面叫做「不相應行法」,《百法》裡頭二十四個不相應,有時分、有方分,時分就是指的時間,方分是指的空間。所謂不相應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你要執著以為那是事實,那錯了。這個觀念如果要是不能突破,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辦法打破時空,沒有法子打破時空,你轉來轉去都在十法界裡頭,這是諸位要曉得,在十法界決定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

  如果在西方淨土裡面,時空觀念不能打破,你只能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沒有分。這個觀念要用什麼方法來突破?給諸位說,一定要有甚深的定功與智慧。那這樣說起來,我們要不要修禪定?諸位曉得,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定慧雙修,就是甚深禪定。我們在《楞嚴經》裡面讀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是告訴我們念佛就是修的楞嚴大定。這個大定成就了才真正證實超越時空,超越時空當然超越十法界,何況六道?

  解【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隨緣』是講它的作用,它能隨十法界的緣,雖然「隨緣」,這一念是從來沒動,一念就是真心。給諸位說,這個一,我們看了這個字樣,往往迷惑了,這一念,一念就有這麼大的作用。我們錯在哪裡?就是錯在執著,一加一就是二,一不是二。諸位要曉得這個一不當作數目字講,沒法子形容它了。這個一念,沒有念就叫一念,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那就叫一念。有了一念,那就是一念上又加上一念,那就錯了,那就叫無明。

  這個地方講的一念,一念心,楞嚴會上講知見,《法華經》裡面講佛之知見,就是這個一念,《壇經》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說的話不一樣,意思是一樣,所以它「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所以『信自』就是信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地方講的一念心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宇宙萬有的本體。

  解【十方虛空。】

  這講大。

  解【微塵國土。】

  這個『國土』就是世界,我們今天講星球、星系,在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系。

  解【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

  這是從哪裡來的?大而講整個的虛空世界,小而講自己的根身,全是你自己一念心中所現之物,不是從外面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果諸位能夠信得過這個道理,真正相信,一點都沒有懷疑了,你就成佛了。

  《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起信」就是「信自」,我們能不能夠相信?給諸位說,不能相信,我講得再清楚,你還是不相信。從什麼地方知道你不相信?你還有是非人我,你怎麼相信?這個信心一建立了,一生起,真相信了,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比阿羅漢高多了。這個信心一生起了,不但你的煩惱障統統斷掉了,所知障也破了,無明也破一分。

  所以我們今天學佛,很不容易把這句佛號念好,很難得一心不亂,難在什麼地方?難在自己沒有信心。諸位要曉得,後面那五個都是以這個為基礎,你連這一條不信,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用。好像爬樓梯一樣,這第一層,你不相信第一層,我相信二層、三層,你也上不去,信也上不去,這一條重要,非常重要。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其目的就是要我們相信這個。再看底下一段文:

  解【我雖昏迷倒惑。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前面的一段這是通說。凡是修學大乘,如果不能在這上面建立堅固清淨的自信心,他在大乘法裡頭就不得其門而入,沒法子入門。而這一段扣到我們現前這個法門來了,我們現在要談的是求生淨土,不是談其他的法門,我們求生淨土應該怎麼辦?還是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為什麼?因為淨土是大乘法門,但是信心要真正的建立,必須把這個事理都要搞清楚,你才相信,事理沒搞清楚,當然你不能相信。一切大乘經論都是說明這些事實,換句話說,都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相信人生宇宙是自己一念心中變現之物,這個真難。

  我們再舉個比喻來說,一般同修我看總免不了要作夢,你會作夢,當你在作夢的時候,你夢中當然有自己。你們想一想,你們幾時曾經作了夢,夢裡頭沒有自己,有沒有這種事情?有自己,也有許多人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夢的時間短,你醒來的時候會不會去想一想這個夢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夢?夢是依什麼而生的?這諸位曉得,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的。如果要知道是自己心變現的,我們要問了,夢裡面哪一樣東西不是自己?夢裡頭有個我,是我自己,夢裡頭夢到別人,那個人是不是自己?夢裡面的山河大地是不是自己?夢裡面的太虛空是不是自己?你整個的心變成了夢境,全真即妄,妄是相,全妄即真,整個夢境就是你自己的一心。

  你要問心是什麼樣子?那個夢境的樣子就是心的樣子,唯識裡面講的相分,能作夢的心是自證分,所現的夢境是相分,相分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相分就是自證分,自證分就是相分,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容易懂,這不難懂。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就是我們一念心的變現,這是大夢。你平常睡覺作夢那是第六意識心,當然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沒有種子第六意識也變不出來。我們今天的山河大地、微塵國土都是我們一念心中所現之物,這能相信嗎?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幾分,雖然沒證得,能體會到幾分,不懷疑了,我們這一句彌陀的時候,可以下定決心念下去了,雖然不能精進,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帶業往生不成問題,這就是這一個法門的殊勝之處。

  所以大師在此地說『我雖昏迷倒惑』,這是他老人家自己稱的,他是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他說這些話事實上是代我們說的。我們現前雖然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不怕,怕的你不肯回頭,佛法常講「回頭是岸」。『茍一念回心』,只要你一念回光返照,『決定得生』,這兩個字多麼的肯定,為什麼「決定得生」?因為『自心本具極樂』。極樂世界不是在自心之外,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西方三聖、諸上善人,都是自己一念心中所現之物,那怎麼能不生?決定往生的道理就在此地。諸位真正能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對西方世界不懷疑了,對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你也不懷疑了,所以說是『更無疑慮』,沒有懷疑,也沒有顧慮,這叫做『信自』。

  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決定可以生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決定可以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四土三輩九品都是自心本具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這才叫做信自己。再看底下一段:

  解【信他者。】

  先要自信,如果沒有自信,單『信他』,那就是迷信了,那就不能成就了。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二力法門自己先要有力量,佛的力量才幫得上。自己不相信自己,佛幫不上忙。所以你首先要信自己,然後佛就能幫上忙。

  我們現在講老實話,天天在念佛求生淨土,沒有顯著的佛力加持,原因在哪裡?對於自己是根本不信,對於這個事理真相一點都不清楚,所以佛力加持不上。自己真正具足了信心,一點都沒有懷疑了,佛菩薩神力加持,你自己會感覺得到,別人看不出來,你會感覺得到,但是有功夫的人能看得出來,諸佛菩薩神力加持你自己能感覺得到,真正有功夫的人也能看得到,決定不假的。「信他」,「他」是指釋迦牟尼佛。

  解【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

  佛在《金剛經》上自己說得很清楚,「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假。「實語者」,實就是不虛。「如語者」,如語者就是所說的完全與事實相符,絕不多添一點,也不減少一點,完全依照事實來說,這個叫如語,不增不減。「不誑語者」,誑是欺騙,不欺騙。「不異語者」,與十方過去諸佛所說的沒有兩樣,一定是相同的,我們應當要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欺騙我們。第二信:

  解【彌陀世尊。決無虛願。】

  這是「他」。信西方教主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裡面,佛顯示的四十八願,他曾經說過,四十八願有一條願他沒有圓滿,他就不成佛。換句話說,他現在已經成佛了,他這個四十八願是願願都兌現了。兌現之後,對我們念佛求生的人就是一種保證,決定可以信任的保證,十方世界凡是有念他名號,願生他國,就是西方世界裡,臨命終時,他決定現前來接引,我們應當要相信,他這個願不假。

  可是我們凡夫總是多疑,十方世界的人無量無邊,如果大家都求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時候恐怕照顧不過來,把我忘掉了,沒能來接引我了,這種顧慮都是多餘的。古人有個比喻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了,佛真的來了嗎?佛沒來,沒來而來。就好像月亮一樣,你此地用臉盆裝一盆水放在地面上,月亮的影子照在水裡面了,月亮來了嗎?月亮沒來,沒來而來,水裡面確實現的月影。所以我們念佛人是有心,有心而感,佛是無心而應,無心而應這個應的能力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的人再多,阿彌陀佛一個都不漏,一個不漏,每一個人都見到佛來接引他,這是我們應當相信。第三,我們相信:

  解【六方諸佛廣長舌。】

  本經羅什大師所翻的『六方』,玄奘大師所翻的是「十方」,可見得梵文的原本是十方佛,羅什大師知道中國人的個性喜歡簡單,所以把十方歸納為六方,這是開合不同。「六方」是講東、西、南、北、上、下,十方是加上四維,所以十方跟六方是一樣的,只是開合不同,沒有分界,所以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廣長舌。

  解【決無二言。】

  這個我們要相信,相信佛的話是真實的,決定沒有假話,句句真實,所以這部經是難信之法。如果不是難信,為什麼要十方一切諸佛來做證明,來勸我們相信,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在一切經典裡面沒有看到過這種現象。到最後的時候,十方諸佛都來勸信,你就曉得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所佔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在前面跟諸位說明,這部經是第一經,你才發覺這部經跟《華嚴經》沒有兩樣。《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這兒來了,這是《華嚴經》的精髓,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到這個境界。由此可知,它還在《華嚴經》之上,《華嚴經》最後的歸宿,歸在這個經典。你們只知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不曉得《阿彌陀經》是王中之王,這個疏忽了。所以這是講信他,信本師釋迦牟尼佛,信西方教主阿彌陀佛,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叫「信他」。

  解【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這部經、這種修學的方法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是阿彌陀佛教給我們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給我們的,我們再要是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所以我們要真正覺悟到這是諸佛的『真實教誨』,所以希望諸位要能夠記住這六個字,「諸佛真實教誨」,我們在信他的時候,諸位要特別記住這一句。怎麼樣才叫真信?要『決志求生,更無疑惑』,這才叫信他。信是信了,求生淨土的心願不切,這不叫真信。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解【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這個地方講的因與果都是就本經來說的,本經是以念佛為因,往生西方淨土為果報,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得很明白。『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這句話不能夠疏忽,只是成佛種子,並不是說散亂稱名就能往生、就能結果,只是說種子而已。我們現前的同修,凡是發心念佛的人,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決定不是這一生的,我可以說無量劫以前你就修這個法門了,為什麼你沒能往生?就是你在前面講的,你不相信自己,你懷疑諸佛菩薩,你自己的修行是散亂稱名,只成為成佛種子而已,所以一直到今天沒有能夠結果,我們錯在這個地方。

  今天要是覺悟了,從今天發心認真的來修學,認真的來念佛。怎麼個念法?一心稱念。過去有同修來問我,怎樣才能夠念到一心不亂?我告訴他,也告訴大家,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間斷、不懷疑就成了。就這麼念下去,就成功了。間斷不行,懷疑也不行。我要不要求一心?不要。因為你念佛裡頭再有個求一心,你就亂了。一心自然成就。念佛裡頭還有個一心,你想想看,你能得一心不亂嗎?決定不能得一心,因為你腦子裡的一心不亂把你的念佛功夫統統破壞掉了。老實念佛。

  你當中有個一心,那叫妄想,有一個我求生西方淨土也叫妄想,求見個蓮花、見個瑞相也叫妄想,統統叫打閒岔,統統叫障礙。這個瑞相自然現前,可以。現前之後怎麼樣?見如不見,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一見到瑞相現前了,心裡生歡喜了,「我的功夫不錯了」,好了,你的功夫全破壞了。所以古來大德一生有見許多瑞相,一句話不說,到臨命終時往生西方的時候才歡歡喜喜的告訴別人。我們今天所以念不成功,見一點點瑞相就到處宣揚,「我見到佛了,我見到蓮花了」,你見到什麼?心裡面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妄想,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做到不間斷、不懷疑,你自然就能成就。所以『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決定往生。功夫成片都能夠帶業往生,所以這樁事情,修行決定不能著急,要穩穩當當把這句佛號念好,把這句佛號念到底,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了。

  我再告訴諸位,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古德所講「萬般將不去」,「將」是帶,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只有這樁事情是真實的。一個真正聰明的人,真正覺悟的人,曉得只有這樁事情是這一生當中最要緊的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更沒有一樁事情比這個要緊。就是我們講的學佛,縱然講的千經萬論,如果到最後不能往生,還是要落空。所以我們講經也是以這個為主,千經萬論以這個為第一經,以這個為主,唯有這部經才能真正叫我們得成就。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