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集)  19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4-0030

  請掀開經本一百六十面,第六行:

  解【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這一段是屬於佛學的常識。我們如果老實念佛,這些知不知道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如果是研究教理,這一段就很重要。三十七道品,從這一段來觀察,它的範圍就非常廣大,可以說整個佛法無所不包。通常我們一般概念當中只認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人所修的,那就是在四諦裡面都是講的『生滅四諦』,是講的『藏教』,不曉得三十七道品裡面還有藏、通、別、圓。

  關於這一樁事情,記得我們總在十年以前,法施會印過一本小冊子叫《四念處》,一共有四卷。「四念處」,前面我們講這個名詞,這四四是十六個字,「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天台大師他老人家講的,就四卷之多,而且都是相當深的文言文寫的。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意思在裡面?原來他老人家是就藏、通、別、圓四教發揮的,來講四念處。「四念處」既然通四教,三十七道品哪有不通四教的道理?這是蕅益大師在此地將此道品詳細來為我們介紹。

  我們看這個文,先說什麼叫「生滅四諦」。這個地方是以天台教義來說的,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他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這些經論區別為「五時八教」,在時間上來講,也就是把它區分為五個階段;在教義上講,他把它分為八種,這八種裡面有四種叫「化儀」,有四種叫「化法」。儀是儀式,我們今天講方式,以什麼樣方式。法就是講教學法,教學的方法、教學的儀式。儀式多半是就眾生程度上來區別的,他是什麼樣的程度,要用什麼方法教他,他的根性很利,得用利的方法來教;根性比較遲鈍,我們就用鈍一點的方法來教。所以「化儀」是就眾生根性而說的,化法是就如來教學方法來講的,這樣一來真是所謂契機契理。譬如學生,他的程度只有初中程度,那我們教他的東西就要適合他的程度,他才能接受。教得太深,他不能吸收;教得太淺,他提不起興趣,化儀跟化法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總得要把它辨別清楚。

  在化儀四種裡面,第一個叫「頓」,這是根性很利的,我們今天所謂是他確實有這一份天才,可以不必經過次第,將高級的理論就可以傳授給他,當然這是比較少數人。第二種就是「漸」,「漸」是按部就班,像讀書一樣,從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循序漸進,按這個次第慢慢的向前進步,這是絕大多數的根性。還有一種叫「祕密」的根性,「祕密」確實在世出世間教學裡面都有,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其實他有一種獨到的方法在用功,而且這種功夫對他來講非常有受用,只有那些高明的人能看得出來,曉得,真正有功夫,程度比他高的,一般人確實是看不出來,這是一類祕密的根性。

  第四種「不定」,他的根性不一定。譬如他要是接近小乘的環境,他就學小乘,他接觸大乘環境,他就能學大乘,這就要看他的緣分。他要接觸了一乘法,那他非常幸運,他一生就能夠證到無上菩提,這是一種不定的。換句話說,化儀四教裡面是以漸的根性最多,頓、祕密、不定都佔少數,都不是佔很大的比例。我們自己學佛要曉得我們自己在四種化儀裡面,我們屬於哪一類的根器,然後在四教裡面我們應當接受哪一種教法。

  「化法」裡面,四教是藏、通、別、圓,藏教好比是小學,在佛法裡面它屬於小乘法。底下《講義》有解釋,圓瑛法師解釋得也很詳細。通教,前面能通藏教,後面又能通別教,換句話說,它是大乘的開始。像現在學校裡這些課程的編排,我都不太清楚了,我們那個時代,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前一年級幾乎都是重複過去的課程,譬如初中一年級等於是複習小學的課程,一年級前面通小學,後面通中學,它就有這個意思在。第三「別教」,別教是前面不通小乘,後面也不通圓教,是純粹菩薩法。第四種是「圓教」,圓是非常圓滿,是究竟無礙,這才達到真正的自在。所以我們要從根性上來說,究竟哪一種適合我們?那就在儀式上,頓、漸、祕密、不定,要細心的去審查自己屬於哪一類的根性,然後我們選擇某一種教義,這樣在時間上非常快速,在果證上那能證到相當高的地位。

  底下我們就要把這個四教來說一說,先講藏教,藏教是講「生滅四諦」『依生滅四諦而修』。「藏」為什麼稱它為藏?藏是指三藏,而且這個三藏是指小乘三藏,我們現在的藏經裡面有大乘三藏、有小乘三藏。小乘三藏裡面,「經藏」就是《四阿含經》,它之所以稱為「四阿含」是因《阿含經》是小乘經的總名稱,小乘經的總名稱稱「阿含」。它分為四部,有《長阿含》,它的經文比較長;有《中阿含》,當然經文就短一點;有《增一阿含》,它的經文也不長,但是它的格局很特別。佛說一個法門,由這個引申再說第二個,第二個再引申到第三個,從一個問題,再一個問題,又再增一個問題,所以稱之為「增一」。第四屬於《雜阿含》,那是短篇小品。《阿含經》,論部頭卷數也相當可觀。

  這部經在中文翻得也相當完整,現在南洋巴利文的小乘三藏,南傳《阿含經》只比我們大概多五十部,三千多部經,你想想看,只多了五十多部,這個數字是相當有限,可見我們的《阿含經》,相當完整。這是說的經藏。

  它的律藏就是「毗尼」,小乘的戒律在中國也流行,像現在的《四分律》,現在在中國最流行的《四分律》是屬於小乘律,可是它的教義能通大乘,所以道宣律師在五部律裡面特別提倡《四分律》,就是這個道理,它的教義能通大乘。「阿毗曇」是它的論藏。所以小乘學者是依這個經、律、論而修學。它的精神著重在事相上,戒經常說的,小乘的律是論事不論心,它跟大乘的精神不相同。所以他講這四諦法是就事論事,所以講「生滅四諦」。

  「苦」,他講生住異滅,我們講生老病死,流轉不息,這是苦。生老病死是一期的,是一個階段的,如果再深入觀察,六道輪迴生死是不斷的,這個生死是相續相。這一生,這個身死了,經上告訴我們,不到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了,他又得個身。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感嘆眾生的生死疲勞沒有休息,這才叫真正的苦。苦是果報,有果當然有因,因就是「集」。集諦,小乘人講的,就是見思煩惱,五種見惑、五種思惑是一切煩惱的根源。起惑造業當然要受果報,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是講世間的因果循環,永遠不停止。

  「道」就是講出世間的因。「道」就是種種的理論與方法,來對治我們煩惱的。諸位曉得,如果沒有煩惱了,就沒有道品,道品是對治我們煩惱的,好像我們有病才需要藥,沒有病當然藥就不要了。「滅諦」是出世間的果報,滅什麼?滅生死、滅煩惱。滅生死就不生不死,生死就離開了。斷煩惱,我們在境界裡面不會迷惑,不會造業,當然就沒有苦報的事情,這是藏教道品的大意。

  在西方淨土有沒有四教?有。實際上西方是純粹圓頓大法,為什麼會有四教?這是四教人往生的時候還帶著過去生中的習氣,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有相似的四教,不是真實的;相似的藏教,不是真實的藏教。如果講到真實的,西方世界只有圓教,可以講藏通別都是屬於相似的,都不是真實的。西方世界純圓,如果不純圓,怎麼能夠說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就有上三土的待遇和享受,它當然圓,它要不圓的話,決定不會有這種殊勝的德用。

  第二講通教,通教是大乘的初門,也要看根性,根性比較遲鈍一點,他通前面的藏教,根性利的眾生,他就通後面的別、圓,由此可知,通教的根性多半是不定的。他講的是『無生四諦』,諸位要曉得,大乘初門是從哪裡入?從空而入的,與般若相應。四諦法,無生四諦,正是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苦」就是講我們的果報,這種人是完全觀空,從空門進去,像《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當體即空,所以覓苦了不可得。果上苦既然了不可得,因上亦復如是。集諦也是如幻如化,也是當體即空,所以沒有和合相可得。

  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也沒有例外,所以道諦是不二相。滅諦是無生相,滅是涅槃,涅槃也是相對建立的,沒有生死哪有涅槃?沒有世間哪裡有出世間?所以它是相對建立的。這是通教人根性利的。所以大乘佛法一定從觀空著手,何以故?眾生大病是放不下,能把一切萬法觀空了,觀空是看到他的真實相,你才能夠徹底放下,一切法裡頭不再有留戀了,不再有取捨了,你這個念頭捨掉了,自己真正得到清淨自在,成就根本智。

  我們看《華嚴經》,《華嚴》是純圓,既然是圓教,當然這個四教的教義統統包括在裡頭才圓,要不然就圓不起來。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最初在他的本師文殊師利菩薩座下得根本智,就是通教教義,一通到底,證得了自性清淨心,得到清淨的受用。可是他只證得理體,有體當然要有用,如果沒有用,這個體是毫無價值。體一定要起作用,這點我們也必得要覺悟。凡是物,物盡其用,才真正有價值。物要不得其用,那價值就沒有了,沒有什麼價值。「物盡其用,貨暢其流」,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

  我們一個人自己在這個世間,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本能要能充分的發揮出來,貢獻於社會、貢獻於國家,這個人一生沒有白過了。如果他有滿腹經論,有通天的本領,他住茅蓬隱居去,自己雖然一生過得很清閒,但是對於社會眾生是毫無貢獻,那可惜。所以要曉得有體一定要有用,要從體起用,就是要從空出假,假是什麼?假有、幻有,在這裡起作用。善財童子從德雲比丘,《四十華嚴》裡面講吉祥雲比丘,五十三參就入了別教,起作用了。

  這個作用裡面自在,為什麼自在?他不著相,他是從空出假,所以在一切幻有裡面,他是自在的去享受,享受當中,只開智慧,不生煩惱。為什麼只生智慧不生煩惱?因為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我們今天在境界裡面像菩薩一樣也能受用,受用起煩惱,不開智慧,因為我們用心跟菩薩用心是恰恰相反。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頭,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樣他就變成是起惑、造業、生死輪迴。菩薩他那個心跟我們是反其道而行,他不迷惑、不造業,盡情在享受,他的果報是得大自在,真正的解脫。成就法身、般若、解脫,跟我們恰恰相反。

  諸位要曉得,同樣的生活、同樣的人生,為什麼有這兩種天懸地隔的果報?就是用心不同。他用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念頭,真心無念。我們用的是妄心,妄心是一天到晚念頭不斷,差別就在此地。如果我們會用真心,那有什麼話說?成佛有什麼難事?所以別教就是專門菩薩法,與前面藏、通不一樣,與後面圓教也不一樣,他講『無量四諦』,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所讀到的「四諦品」,就是《八十華嚴》,我們曾經講過,《八十華嚴.四諦品》裡面是講的「無量四諦」,諸位從這裡要細細去體會它。

  《華嚴》是圓教,四諦法裡頭為什麼講無量四諦?諸位要曉得,如果不講無量四諦,那個教怎麼能圓得過來?苦有無量相。不但是十法界果報不同,即使同一個法界,我們今天地球上四十多億人口,各個人的果報都不相同,但通教菩薩看都相同,為什麼?當體即空,覓苦了不可得,那都是相通的。別教就不相通,別教從相上看,通教從體上看,從體上看,當體即空,從相上看,各個不相同。集諦有無量相,你看每個人起惑造業無量無邊,哪有相同的?

  就「道」來講,不止三十七道品,佛給我們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怎麼會一樣?滅諦裡頭有諸波羅蜜不相同,通常講六波羅蜜,《華嚴》講十波羅蜜,那都是歸納為大類,其實無量無邊。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要是通教的根性,或者是過去修別教的,這些菩薩去往生一定帶著前生的習氣。所以有相似的藏、通、別三教,這三教如果以禪家的話來說,以比喻來講諸位能夠體會到一點意思,藏教是凡夫知見,好比「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通教就超出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別教又回來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別教的見解比通教高。

  剛才說過本經是圓教,依圓教講三諦圓融,圓修圓證,它在四諦裡講『無作四諦』,「無作」才究竟。四諦都是從真如本性所顯現的妙相,如果你把它的真相看出來了,的確無作無為。我們道場同修許多人都讀過《楞嚴經》、聽過《楞嚴經》,《楞嚴》裡面告訴我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跟你講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理事是一,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好比古人所說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是一不是二。

  既然五陰是如來藏,那哪有苦?我們今天要離苦得樂,無苦可離,無樂可得,它都是妙性,見相就是見性。

  講【集諦。煩惱即菩提。】

  你還斷煩惱嗎?你斷了煩惱,菩提沒有了。

  講【道諦。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

  萬法皆如,一切皆是,《法華經》裡面講的「十如是」,《法華》是圓教,圓極了。

  講【滅諦。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這是如來教義,達到了最高的巔峰。圓人根是極利,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的,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了,別教要到初地,別教初地雖然明心見性,斷證的功夫他們是相等的,都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可是論智慧、論自在、論願力,別初地的菩薩遠比不上圓初住,好像同一個班級一樣,那個學生顯得特別活潑,聰明伶俐,不一樣。當然這些根性都是我們自己培養的,也是我們自己多生多劫薰修的,這不是一生一世的,是多生多劫的,在這一生當中當然也有許多的增上緣,這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再看底下經文,底下講藏通別圓,一條一條的來跟我們解釋: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

  這一段是講,拿我們娑婆世界修學的環境,與西方極樂世界做比較。小乘人不圓滿,他的修學是偏在一邊,這個偏在一邊當然是如來的一種善巧方便。眾生的大病是處處「著有」,這是他不能解脫、不能出離輪迴的原因。所以佛教給小乘人也是修空觀,小乘人的成就是偏在涅槃,所以講「偏真涅槃」。「真」是講的空,「假」是說的有,或者叫妙,也講的有。佛家講假有、妙有、真空,空與有不能圓融,所以他只得到一半,所以叫「半字教」。不像大乘通、別、圓的教義,都是理事圓融,不像小乘人墮在空見,像《楞嚴經》所講的叫「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是講小乘人境界。他為什麼捨有住空?他以為「有」太可怕了,煩惱太可怕,生死太可怕了,他對於這些現象非常厭惡,所以他的願力也小,心量也小。小乘人不度眾生,為什麼?度眾生太苦了,他不願意幹這個事情。由此可知,小乘人講破人我執,破的是粗相,微細的我執並沒有斷,如果微細的我執也斷了,那就不會有這些念頭。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五濁,前面我們講了,它只有五清沒有五濁,五種清淨,沒有我們娑婆世界五種濁惡。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根本就沒有藏教。所以大師說『似不必用』,好像似有五濁,所以『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這真是無量的善巧方便。「小種」是小乘人,這個小乘人有兩種,一種是修小乘成功證得阿羅漢,或者證得辟支佛,他遇到菩薩,菩薩一勸他,他一下子靈光了,回小向大,因為他過去修小乘有著習氣,到那邊去聞法也能聽到很多小乘法門。因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說法,乃至於阿彌陀佛變化的依正莊嚴,六塵說法都是無心的,我們心裡想聽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我們是有心,他是無心,所以你聞法無障礙。還有一種,修小乘並沒有修成功的,沒證到果的,他修小乘教十幾二十年了,小乘習氣很濃厚,一般聽到淨土法門,他覺得還是這個好,「我修小乘不知道哪一年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可是修念佛法門,這一生就能往生西方」,他往生了。他往生還帶著很濃厚的小乘習氣,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也能聽到講小乘法門,有這麼兩種情形。

  「或暫用之」,當然這個時間都不是長久,是短暫的,為什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圓證三不退。換句話說,他的智慧、他的功夫、他的境界,天天都向上提升,不會退墮。當然小乘法在那裡是不會佔很長的時間。

  解【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

  這是我們要注意了,通教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聖者的共同科目,不但是共同科目,而且是必修科目。前面講道品的時候,我特別提醒同修們要注意「四念處」跟「四正勤」。念處、正勤有通教的義趣,才能幫助我們達到一心不亂,才能幫助我們成就功夫成片。為什麼在西方極樂世界同居淨土說通教?因為同居淨土的人是帶業往生,見思煩惱沒斷,沒有空觀,斷不了見思煩惱,諸位要記住這個。心境不空,煩惱怎能斷得了。心真正空了,像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不但見思煩惱沒有,塵沙無明也沒有,本來無一物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現在一天到晚在那裡幻想,總是拉拉雜雜的想東想西、想前想後。現在科學很發達,把人一解剖,你哪個細胞在想?沒有。如果你是腦會思想,你把人腦取下來擺在盤上,它會想嗎?不會想的。要是腦會想,那就好比我們開了收音機,收音機會唱歌,收音機會不會唱歌?你把那個零件整個拆開,哪個東西會唱歌?沒有一個。如果廣播電台不廣播的時候,收音機再好,一點損壞也沒有,它也不會唱歌,你們想想這個道理。今天科學家講心能想,腦能想,全是妄想不是真實。

  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部機器,就好比一部收音機一樣,好比一個電視機一樣,我們今天要起種種作用,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不是從本身發出來的,本身沒有這個功能。像電視機起作用是從外面電台廣播過來的,它接收的。所以我們這個人,身體是兩個部分,一個是精神,一個是肉體,精神跟肉體離開了,這個肉體叫死屍。剛剛離開的時候,這個屍體並沒有壞,一一完好沒損壞,它為什麼不靈?離開了。就像電視機一樣,它為什麼不靈?電路切斷了,它一點沒壞,要曉得這個道理。這個身相,所謂三十六種不淨之物,和合之相,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想像的精神部分更是虛幻的,連體都沒有,更是當體即空,確實無有一法可得。我們天天在打妄想,想東想西,想前想後,那是大錯特錯,根本就沒這回事情。如果一切法憑想像都能來的,那諸佛菩薩也要跟你做徒弟,來跟你學想像了。

  世間法,俗話說得很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你想來的嗎?不是,你命裡頭早就定了。你們讀過《了凡四訓》,豈不是什麼都是命裡頭定的?命裡有的終須有,命裡無的怎麼求也求不到,所以真正明理的人,他的心就清淨了。他在環境裡面沒有憂慮,好的環境他享受,惡劣的環境,他也能受,他曉得擺也擺脫不掉,逆來順受。我們這一生的果報是前生做的因,現在這一生修的因是來生得的果報,三世因果一定要明瞭。唯有曉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可得,你在大乘佛法就入門了,所以《金剛經》的境界是大乘入門的境界,教你離四相、離四見,真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菩薩是這個境界,《大乘起信論》也是這個境界。這樣才能夠斷見思煩惱,定慧等運,真正能達到明心見性。所以,在同居淨土裡面都說這一類的經論。

  解【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

  前面這個意思懂得之後,底下這個就不難懂。方便土裡面,有不少十方世界阿羅漢、辟支佛們回小向大,他還帶著小乘的習氣,但是他那個小乘習氣,他是已經成就的,他住在「偏真涅槃」,他在享受那個定的環境。所以現在阿彌陀佛要教他從空出假,這樣才能生起智慧心、慈悲心,這就從體起用了。方便土裡面為什麼也說?方便土裡有一些小乘根性的,小乘沒修成,或者是初果、二果、三果,那都在同居土,四果羅漢才能到方便土。換句話說,這三果聖人要是發心回小向大,生在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他們聞佛法多半是聞到別教的佛法。

  解【圓教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

  這一條,你看小字裡面:「方是極樂淨宗」,西方世界稱為淨土就在這一條。『圓』是圓滿無缺,不僅僅講四土圓融,四教也圓融,乃至於無有一法不圓融。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不圓融,這就是《華嚴》所講的一真法界,這是真正的佛法,無上的佛法。在西方淨土,什麼地方可以聽到?任何一方都可以聽到,只要你是圓教的根機。佛門也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那是講「說」的,「說」既然如此了,我們把它改個字,圓人「聞」法,當然也無法不圓,一樣的道理,就看你是什麼樣的根機。你要是圓教,不管聽什麼法,你都大開圓解,換句話說,這一切法你聽,在你都沒障礙,在你都自在,都無礙,可是別、通、藏教那是有障礙的人,他就圓不過來了。

  西方世界同居土裡面可以說四教都有,為什麼?有四種不同根性的人往生西方。也許諸位有懷疑,圓教根性的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當生實報土才對,怎麼也會生到凡聖同居土?諸位要曉得,根性是圓,就是他真正是絕頂聰明智慧,可是他修學的期間沒圓滿。換句話說,他書念得不多,見聞不廣,人是極聰明,他並沒有把整個佛教經論看一遍,他只聽了淨土法門就念佛往生了,甚至於他的煩惱、習氣還沒有斷,但是他根性利,他伏煩惱比別人容易。別人伏煩惱很困難,他伏煩惱很容易,為什麼?他看得開,他在一切法裡不甚執著,也不甚計較,所以他伏煩惱比別人快,這樣很快就往生了。雖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見聞不廣,他的煩惱沒斷盡,他這種根性到西方極樂世界,雖在同居土裡面,他的進步比別人快,他所聞的法一定是圓頓大法。

  所以我也常常勸同修,我們初學的時候固然是要擇善固執,但是那個固執是有限度的,不是無限的固執,要是死在這一句話裡頭就糟糕了。為什麼我要固執?固執是對我眼前的毛病來治療的,我這個病沒有了,我馬上就放下了,就像我有病要吃藥,這個藥對我的病有好處,我要吃,我的病一好,還要吃藥幹什麼?那些都放下。病沒好的時候要執著要吃藥,病好了,藥也不要了,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所以一昧的執著是一種障礙,他能往生西方,往生西方的進步很慢。所以說他這個執著的觀念太重了,一時他放不下,他的進度就緩慢。有一個什麼都不在乎的,他真的一往生的時候,到西方世界他還是這個態度,什麼也不在乎的時候,他進步就快了。換句話說,往生西方這一關的考試,執著的人是有把握,沒執著的人是沒什麼把握,不太容易去,如果這一關通過,那不執著的人佔便宜了,執著的人就吃虧了,諸位細細去想想這個道理。因為佛法的終極目標是要破人我執、破法我執,一切執著都沒有了,你就成佛了。因為我們有錯誤的執著,佛教給我們另一種執著破除這個錯誤的執著,那是一種善巧方便。世人是擇惡執著,佛教給我們擇善固執,是來對治我們作惡的,惡心、惡念都沒有了,這個時候要把執著打破,境界才能向上提升。

  所以四土都有四教,方便土裡面只有別、圓,實報土裡頭只有圓教。由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了,方便土的人要直接到實報土,要不要經過方便土?假如他是藏教根性的人,要經過,因為他有小乘裡堅固的習氣。如果他是通教、別教,或者圓教根性的人,不要經過,西方極樂世界在他的感覺當中沒有方便土,那同居土一下就是實報土了。可見得在那個境界裡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相同,這固然與我們自己多生多世的善根、福德有關係,也與這一生的薰習有更大的關係。我們看底下一段:

  解【如是等法者。】

  這一句是總結,結的範圍非常廣大。『等』,八萬四千法門都用這個字包括了。大師在此地跟我們略舉幾條:

  解【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

  三十七道品,本經只說了四科,把前面的省略了,雖然省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補出來,所以這三科我們還是圓圓滿滿的得到。

  解【等餘。】

  『餘』就是其他佛門裡常常講的,譬如:

  解【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無量法門』也是「等」的意思。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包括了,換句話說,一條都不漏。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舉的『四攝六度,十力無畏』,這都是在大乘佛法裡面很重要的修行項目,當然我們要說一說。「四」是名數,就是有四條,「攝」就是攝受眾生。換句話說,是佛菩薩辦學招生的方式,也可以說是招生的手段,如何能把學生吸引過來,讓他樂意接受佛陀教育,這個叫「四攝法」。

  四攝法,第一個是「布施」。諸位要曉得,我們前面講過捨與施。四攝法裡的布施,目的是與這些人先結恩惠,先對他有恩惠,使這些人對你有個感恩的心,某人對我真好,這樣他自自然然的就會親近,所以它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要叫你親近。在方式上是一樣,但在用意上不相同,佛門裡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一定要先與一切眾生結緣,你不結緣怎麼度他?要想佛法廣布,要想普度一切眾生,沒有別的辦法,就是要廣結法緣,這個重要,使一切人對佛法有好感。今天這個世間,一般人對佛法真正的意義不曉得,可是他做了許多慈善事業,這也是好事。慈善事業就是四攝法裡的布施,廣結法緣,但是這個裡頭一定要曉得,緣有了,如果你沒有法還是度不了他。

  你建立一個道場很容易,而且你徒眾很多,幾千、幾萬的徒眾來這裡拜拜,你沒有佛法教他,他也不懂理論,也不懂修行方法,都是來熱鬧一番而已,熱鬧一番也是法緣,你若沒有那個緣,你想召集那麼多徒眾是召不到的,所以結法緣就比什麼都重要。如來要把教法弘揚在這個世界、在這個地球,要想普度地球上這些眾生,世尊自己固然跟我們結了法緣,這個法緣是什麼?就是經典。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給我們結了法緣,而這個法緣能夠綿延到今天,諸位要曉得是他弟子的力量,他當年在世只有演說,沒有記載,經典是由學生結集流通到後世,是他的弟子與我們結的緣。因為佛這個緣是經過他的弟子才到我們身上,我們能夠聞到佛法,這當中幾乎是三千多年,代代都有傳人,我們今天才能遇到。

  我們今天迴向偈天天念,「上報四重恩」,四重恩裡頭第一個就是佛恩。四重恩是父母恩、佛的恩德、國王的恩德、眾生的恩德,眾生與我們互相都有緣的。我們如何才能報佛恩?一定要將佛法輾轉相傳,這個緣就愈結愈廣大。不一定是要自己的東西,連孔老夫子都是這個態度,孔老夫子一生(這是中國的大聖人)述而不作,他是整理別人的東西留傳於後世,他自己沒有東西留下來。玄奘大師在佛教裡貢獻很大,他老人家一生跟孔老夫子一樣也是述而不作,他一生從事於翻譯工作,玄奘大師沒東西留下來。他留下來的東西,我們現在寫一張紙就寫完了,是什麼?「八識規矩頌」是他老人家作的。另外還有一首偈子,就是在印度跟一些人辯論的時候,他作了一首偈。除此以外,玄奘大師沒有一篇文章留在後世,述而不作,這些都是我們的榜樣。

  所以我們今天選古來大德好的作品,能夠利益當世的,我們把它印行流通,與全世界各個地方結法緣,這是真正「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這個法緣決不是白結,到任何地方與這些人有緣就很容易集合在一起。所以我在世界上其他地區國家去講經,每到一個地方講經,聽眾都是滿座,比我們這裡人多,我們這個道場比起外國道場,哪個道場都不如,所以一定要廣結善緣。你們諸位將來到外國去,法緣一定跟我一樣的殊勝,為什麼?同樣在此地結法緣,要曉得這個道理。這幾條我們下一次再繼續講,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