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十八集)  2013/01/0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98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360》課程,進行到第四個大單元「為政」。「政」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怎麼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企業團體,以至於為政者怎麼管理好國家。所以小到家庭,大到天下,這些很重要的治理、管理的原理原則,在這個單元《群書治要》當中有很多精彩的教誨。

  我們一開始講到為政,第一個是講「務本,本立而道生」。接著,為政在人,要用到好的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所以只要有棟梁之材,這個國家團體就能治理得好。所以首先要知人,知道這是德才兼備之人。知人,接著要善任,把他用在哪一個崗位,最能發揮他的才能。比方在很多國家的制度當中,光是部長,他可能有內政,有外交,有財政,有教育,有經濟,種種不同的,甚至有交通,這些不同的部門,就要用在他專門的領域,他才能夠去發揮好。所以了解他的才性,就能很好的放在他可以發揮的位置上。

  而當我們在推薦一個人才,在用一個人才的時候,其實都要非常恭敬、謹慎來營造這個因緣。比方我們為團體推薦一個人才,而人才他都比較低調。有時候我們推薦人才很興奮,然後非常肯定、稱讚他。肯定、稱讚他,可能有些人聽了不舒服,變成有嫉妒。他都還沒有到團體去發揮,我們的言語已經造成有人對他嫉妒了。再來,他要做事情,必須要客觀了解情況。假如我們太讚歎他,他一下曝光了,所有的人都知道,那個某某人是蔡老師推薦的。你看,很多客觀的情況,他要了解,可能就不是那麼自然、那麼方便了。他假如低調的來了解情況,大家跟他聊都講,很自然的把一些情況講出來,他好了解情況,好知道怎麼來協助、怎麼來改善。所以要起用一個人才,我們推薦的人給予他的鋪墊非常的重要。

  其實在歷史當中,真正影響整個朝代,甚至一個事件的成敗,往往是歷史當中沒有記載的人。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家有沒有看過「雍正王朝」,這個電視劇裡面,其實大家看一看,這裡面最高的人是誰?是根本沒有浮上台面的鄔先生。你看,年羹堯那一仗為什麼能打勝?就是他一分析就知道,怎麼樣打這個勝仗。他很冷靜,看得出來問題。所以沒有他獻計,年羹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把這個戰役給結束。一場戰役出去都是幾十萬大軍,國家都會拖垮的。所以這個人沒有現身,但是他是頂尖的人才。包含雍正皇帝在遇到很多重大決策的時候,都是他點撥之後才安定下來。所以很多時候低調處理事情,反而能夠成就事情。

  因為這麼多年來,我的性格比較容易激動,一高興就沒有顧慮到很多這些人情事理,很多可能我們這一句話講得太興奮了,不知道這一句話可能會引起一些當事人不必要的困擾。比方我們希望把事情給了解清楚,能夠找到問題,進而去解決。這樣的人他必須要很低調、很冷靜的幫我們去觀察。我一下子很激動把他給曝光了,那他要幫忙就很困難了。所以這是我們要讓有智慧的人,讓他來協助我們,這個鋪墊都不能激動。為什麼說事以密成?其實這個並不是對人的不信任,因為每一個人他都在學習聖教的過程,我們一些對於人他可能遇到事情,他首先會起的一些念頭、態度,我們可能要很慎重的能夠敏感察覺,避免那些不必要所產生的猜疑,或者是一些對立,我們不要讓那些不必要的念頭起來。所以低調去做事情就免去這一些不必要的情況。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是真正為大局,公天下去做。再來,我們對自己推薦的人,要有比較深入了解他的專長,他的成長背景,包含他的性格種種。因為除了專業能力以外,他與人相處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像我們在傳統文化的這個事業當中,大家不為世間名利的追求,都希望大眾能夠得到傳統文化這些法益。所以我們推薦人才也都是一個公的心,不是什麼私心去推展。假如我們是被推薦的人,同樣的也是一個公心來做這個事情,而且一開始的心態非常重要,所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麼九年多走過來,這句話對我來講很深刻,我從一開始就希望做到,但是我到現在還沒做到,自己的智慧、德能、歷練都相當不足。所以我一路走來都是帶罪立功,但是功都立不了,還是做錯很多事情。所以,孔子說三達德很重要,「智、仁、勇」。智是智慧,仁是仁德、德行,勇是勇氣。有勇氣承擔責任,有勇氣突破習氣,有勇氣不斷提升自己做人做事的能力,這個是勇。所以「但求無過」,覺得自己來給傳統文化添磚加瓦,這是自己本來的一種心境。真正走進來,有時候情緒沒有伏住,決策錯誤,或者跟一個人講話傷到別人,這個但求無過就很不容易做到。所以看起來好像我在幫師長,幫這個團體做事,但很可能我是讓這個團體,或者讓師長擔心,造成很多的負擔,因為自己做事智慧跟圓融度不夠。

  其實要幫得上團體,幫得上他人,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非我們時時能夠誠敬謙和、真誠恭敬、謙退,然後和睦;以團體的和諧,處處以大局為重,這樣的心態。不然我們情緒伏不住,必然造成流弊,後遺症會出現。比方我們在家庭當中,哪一個太太不希望幫助自己的丈夫?都希望「助夫成德」,有幫夫運這樣的態度。但事實上假如當太太的,抱怨的心不能夠去除,遇到事情可能忍不住,開始complain(抱怨)。大家細細想想,我們在抱怨的時候是在幫丈夫嗎?不是。不只幫不了,比方跟婆婆鬧彆扭,先生面對他整個家族的人事情況,包含他整個工作的人事情況,他的壓力已經不輕;太太本來要來幫忙,助夫,可是這麼一抱怨,先生還得要處理太太的情緒,又要再處理婆婆的情緒。甚至於太太一抱怨,還不是婆婆進來,連小姑都進來,親戚被點名的六、七個,丈夫要去協調所有這些人事關係,他每一天還承受著許多人事,還有工作、經濟的壓力。所以事實上,在我們人生旅途當中,我們假如不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很難去理解對方。哪怕是最親的夫婦,都不見得能體恤對方,進而去協助對方。能體恤對方,我們的言語會讓對方感覺受到體恤,受到認同,受到支持,無形當中丈夫的壓力就減一大半。可是假如最親的人反而不能理解他,然後還製造更多人事上的問題需要他去解決,他相對的壓力就會非常大。

  所以聖哲人有講到,雖然我們讀聖賢書,都是讀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有目標成就自己。進而,「親民」是什麼?是利益家人,延伸開來,利益家族、鄰里鄉黨,利益社會,利益國家,更有機緣利益天下。像我們師長老人家,這麼多國家的元首,向他請教治國之道,他可以利益天下。我們有利益他人的心,但不能這個心態變成我們覺得我們可以幫得上別人的忙,這個還要很冷靜看。因為假如我們的性格不能調伏,不能以和為貴,以大局為重,人事關係當中我們的性格馬上就容易起作用,一發脾氣,在眾人面前講一句氣話,後面要再來調整整個人和的關係。一句話出去一秒鐘,調整這個人事的協調,可能就是百倍、千倍,甚至萬倍的時間。所以古聖先賢讓我們慎言,提醒我們「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傳統文化對我們來講,大部分是成年以後才學,跟師長老人家不一樣,他們從小扎根。所以我們學了以後,確實有那分承擔,而我們德行的根基都還不是很牢固。所以不能錯估了自己的德才、德能,覺得可以幫了;其實更重要的功夫用在哪?用在不斷的關照自己的心,不斷革除自己的習氣,不斷調伏自己的性格,這個才是根本。不然可能我們想幫的事愈多,延伸出來的人事問題會愈多。因為我們用性格做事,我們用習性在做事情。確實出了很多力,可是假如我們沒有內觀,沒有謙卑的態度,人家一給我們提意見,我們馬上火氣來了。比方說先生一提意見,「你不知道我付出很多嗎?」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給妳提醒一下。「我付出那麼多,你連肯定都沒有,還給我批評。」麻煩了,講不通,這個叫「誰怕誰,烏龜怕鐵錘」,沒辦法了。

  所以假如我們的心態沒有「要道」,沒有「要情」,才有可能幫得上忙。「要道」,就是要別人行道。在家庭當中,團體當中一看,某某人怎麼沒有做好,他都已經學多少年了,怎麼還這樣。這個話假如又出去講給別人聽,是非就來了。所以不能要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首先自己要做對。「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現在沒有正己,要看別人不對自己有怨,還抱怨出去,別人的怨又來,所以不能要道。不只不能要道,要寬恕別人的不足,「先人不善,不識道德」,他爺爺又沒教,他父母又沒教,怎麼可以要求他?再來「要情」,要情就是我們只要付出有留在心中,就會想對方要回報我,付出愈多這個要情會愈強。突然有一天對方沒有感謝你的付出,還提出批評,馬上這個火山就要爆發,所有的舊帳全部都要翻出來,一樣一樣算。

  其實坦白講在這個時代經營家庭不容易,經營一個事業、經營一個因緣也不容易!為什麼?第一個,自己自身的德能都不夠,有壓力,得要下很多功夫提升。再來,自己福報不夠,眾生的福報也比較薄,很多因緣不容易。福報為什麼薄?福報跟心相感應,人愈厚道,心量愈大,這個時代、這個家庭就有福報!人心量小的時候,整個社會團體的福報就相對小。福報小,要做事難度就高。所以弘揚傳統文化,像我們在大馬,有這麼多護法、社會大眾支持,這太難得、太不容易,要很珍惜這種因緣。很多因緣很不容易,但是要起變化,這個因緣要繼續維持,都是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辦得到。所以不容易保持,很容易這個緣就不能成就了。《了凡四訓》講,「善事常易敗,善人常得謗」。這些道理是讓我們冷靜的去了解現在的情況,而不是去懷疑或者指責任何人。為什麼?因為傳統文化已經斷了好幾代,所以大家的基礎紮得沒有那麼牢,不能苛刻,不能要求。

  其實不要說別人,我們就說自己就好。我們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個念頭是會為對方想,還是為自己。比方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有一個人撞到你一下,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幹嘛撞我。第二個念頭,很痛!第一個念頭,那是最準的,就是我們最習慣起的念頭。假如突然有一個人撞過來,是他撞你,你馬上扶著他,「對不起,你有沒有受傷,痛不痛」,那你修養很好。他突如其來給你,你不只沒有不舒服,馬上是先跟他說對不起,有沒有受傷,那是修養。你這麼反應,保證對方說:「對不起,對不起,是我撞你的。」你那種沒有先想自己都是想對方,你就感動他。其實都可以在我們每一天,每一個情境當中看出自己的第一念。比方在團體生活當中,可能我們做了一件事,別人誤會了,「某某人,做哪一件事這樣很不好。」結果說我很不好,人家來提醒我,某某人說你做這個事這樣很不好。我又不是那個意思,他怎麼可以誤會我?您看,第一個念頭就是要證明自己是對,就是受不得任何委屈,誰都不能誤會我,這一口氣咽不下去,下一秒鐘要去找那個人理論了。假如有修養,第一個念頭:雖然我沒有那個意思,但是我這個行為造成別人的誤會,可能是我做得不謹慎,可能是我做這件事的分寸確實沒有拿捏好;我雖然是善意的,但是已經造成別人的誤解,是我做事不夠慎重,而且這個分寸確實沒有拿捏好,我可以修正,免得因為自己的行為造成別人的誤會。這第一個對自己來講,受益非常大,因為我們會愈來愈謹慎每一個言語跟行為。其實人每一天講的話幾百句,沒有藉由別人這一些提醒,增加我們的這種警覺性,有時候言語失誤了,自己不知道。第一個自己得受用。第二個受用是什麼?當別人誤會,最後釐清,人家想他誤會你,你不只沒有不高興,還反省調整自己。甚至去道歉說:「不好意思,讓大家誤解了,惱害了大家,是我不對,我做調整。」對方了解以後說:「他出發點都是這麼好的,我誤會他,他不只沒生氣,還來道歉。」德就能服人。

  所以師長說,修道,從念念為對方著想。我們現在冷靜,在每一個境界當中練這一句話。比方我們現在跟親人、跟朋友、跟同事在談話,突然要抱怨的事上來了,想到念念為對方著想。我先想,我講這句話會不會增加他的壓力?我能不能自己去處理,能不能自己去化解?再想想,他現在的處境如何?我能分擔哪一些工作?念念為對方著想。其實說實實在在的話,人真的能擴寬心量把怨化掉,自己的受用很大。假如怨化不掉,又要批評,又要抱怨一場,其實又把自己的氣又調動了好長一段時間。甚至於抱怨完,當天晚上又不好睡覺,為什麼?不愉快又複習了一次。所以知人善任,在用人,這個都是有很多學問在其中。包含要用這個人,能夠把他可貴的地方講給大眾聽,讓大眾了解到,他的過去經歷過那麼多事,忍了很多的侮辱、委屈,這個人很能為大局著想,讓大家對他生起一種信心,而不是一種嫉妒。這個都是一種鋪墊。包含事先做一些安排,讓他好去發揮他的所長,人情練達皆文章。我們看到「任使」,一百九十三句,今天從這裡跟大家交流起。經句講到:

  【天下樞要。在於尚書。尚書之選。豈可不重。而間者多從郎官。超升此位。雖曉習文法。長於應對。然察察小惠。類無大能。宜簡嘗歷州宰素有名者。雖進退舒遲。時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職周密。】

  這一段在《後漢書》當中提到,天下最重要的職位在於(『樞要』,「樞」就是非常重要、關鍵的位置)尚書,這個等於是部長級的幹部。『尚書之選,豈可不重』,所以尚書的選拔怎麼可以不慎重?比方一個內政部,要管理整個國家的內政,老百姓的生活,用錯了人,影響的是千千萬萬的人民。而一般,這裡敘述到,選尚書的人選,往往比較多多從『郎官』,「郎官」就是副部長的職位,再把他提升上來部長,『超升此位』。而這個郎官他雖『曉習文法』,他很通曉這個部門的事務,包含很多的這些文書往來,他都很清楚這些工作。有時候我們感覺,比方我們下屬,他配合一些工作配合得很好,我們安排他去工作,用得也很順,會產生一種歡喜感;可能之後要推薦人,會推薦這個跟我們配合得很好的人,這個還是情感,我跟他配合挺好。但是配合他可能適合輔助人工作,但是假如推薦的這個職位是領導者的職位,那可能要考慮他的才性,他做事有沒有魄力,他有沒有領導的特質跟魅力。每個人的材質不一樣,所以推薦不能是用情感去判斷,而要很慎重去評估才好。

  所以這裡提到的,他很熟悉這些工作,好像讓他上來做,省事,這些他都熟。而且你看,『長於應對』,這個部門的工作他很熟悉,他去應對這些工作、人事狀況,他也不陌生。『然察察小惠,類無大能』。但畢竟,這個「小惠」就是還只是應對言語上的這些聰明、口才。「類無大能」,就是大多沒有辦大事的承擔。因為他當副部長,擔當誰在擔當?部長,到底他能不能扛大任,這個都要觀察他的經歷才行。他假如都是長期做副手,他也不見得能夠辦得了大事。有些人很能做人家的參謀,出謀劃策,可是你一讓他當主帥會出大問題。我們看諸葛孔明已經夠謹慎的,他一個好朋友馬謖,都長期給他做參謀,一些意見也都很好。後來當了一次主要的軍隊主帥,幾乎搞得全軍覆沒,傷亡慘重。最後回來沒辦法,犯了這麼嚴重的軍法,「揮淚斬馬謖」,只能以軍法處置,不然他沒有辦法給所有的軍隊一個交代。當然,情理法得要兼顧,自己也不能因為跟馬謖感情這麼好就不執行軍法。但是要執行以前交代,他所有的親人,尤其他的父母妻小,你不用擔心,我都會幫你照顧好,你安心的走吧。情理法的考慮。

  包含在判斷一個人的歷練,不能說他以前做過主管,現在這個位置也是主管。他以前的經驗,跟現在的經驗一不一樣?他以前的經驗要轉化到現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他的轉化經驗強不強?他會不會固著他以前的經驗,拿著以前的經驗來做不同的工作轉不過來也有可能。所以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歷練當中,能領會到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而沒有執著在這些做事的方法,他才能夠在不斷轉化的不同因緣當中用上這些原理原則,而不是把以前的經驗拿到現在套上去。所以人要不產生執著點,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你說教二十年前的小學生跟教二十年後一不一樣?你用的方法,「沒問題,包在我身上,我都教了幾十年,沒問題」,一來要套那個方法,套不上去。但是那個教育的原理原則相同,因材施教。

  舉一個例子,比方我們在廬江傳統文化中心,廬江那時候同仁有兩百多個人。當時候的因緣得到全國甚至於還有海外,尤其像我們馬來西亞這麼多同胞的支持,那是當時候的客觀條件,而且還有這麼多同仁。廬江的因緣告一個段落,我的同仁他回到家鄉去,人家一聽說他以前在廬江工作過,就覺得他的頭頂會發亮,他的能力一定很強。其實在廬江兩百多個人,每個人的工作都不一樣,有些人是在廚房,有些人是在房務,每個人工作性質不同,不能一聽說他是廬江來的,什麼問題都請教他。同樣的,我們的同仁要給予別人建議的時候,「我們廬江是這樣做的,我們廬江是那樣做的。」廬江那些條件跟客觀環境,跟他故鄉的一不一樣?不一樣。所以他給人家出那個建議,很可能跟那時候的因緣是不大能夠實行的。然後人家愈做愈覺得難過,行不通,那不是指導錯了嗎?但我們的同仁就變成把這個經驗套在他現在遇到的因緣上,那就產生執著點,就不一定能因人、因時、因地給人家最好的建議。所以,我們的同仁給不對建議,根源都是我沒有把他們帶好,當時候也沒讀《群書治要》,這些道理自己領會又有限。所以確實真的是要謝罪於天下!自己智慧經驗很不足,又不能把這一些很重要的觀念引導自己的團體,很可能他們出去,也是好心要給人家建議,反而不能建議很適當的方法。所以人要在每一個經驗當中不產生執著點,這個也是要很高的一種修養功夫。人,其實只要覺得自己有什麼,他就沒什麼。人只要自己覺得自己有什麼,他就不能放空,他的慢心就會上來,慢心一上來主見就會強,然後給人家建議就會比較主觀,很難客觀。所以這個心地功夫很重要。

  你看,孔子講「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已經把才華描述到最高點,周公是夫子最佩服的人,制禮作樂,安定天下,德才高到極處。但是縱有這樣的才能,只要驕傲,「吝」就是吝嗇。不願意把好的經驗,好的智慧告訴別人,他要跟別人比,他很怕別人搶了他的風頭,他有嫉妒心,他就不願意去分享給別人。「驕」,驕傲,傲慢。又吝嗇給別人分享,他再高的才華都不能用。所以我們人生縱有一些經驗,其實在給別人建議的時候都要很冷靜,不能把事看輕了。「勿輕略」,沒什麼,那小事一件,包在我身上;很簡單,你要辦一個活動沒什麼問題,我以前幾千人都辦過了。幾千人有幾千人的思考方式,三十個人有三十個人的思考方式,包含配合的同仁、來聽課的人是什麼樣的緣分,你都不能以以前的經驗思考,而要以客觀的情況去分析。所以假如我們已經覺得有什麼了,都在自己固有的思考,突然了解到情況不是這樣,措手不及,要再去調整都來不及。其實給別人建議,應該都是要很冷靜客觀,而且要戰戰兢兢,不能輕率。

  接著,經文講『宜簡嘗歷州宰素有名者』。「簡」是揀選、挑選。因為尚書他是影響全國,所以要找什麼?要找,第一個,他的胸懷是時時想著人民、想著天下的人來做是最適合的。其實培養人才,看得到的東西很好培養,看不到的東西不好培養。什麼看得到?專業能力看得到,口才可以訓練。看不到什麼?胸懷、氣度,他的人格特質,這個看不到;這些能力表現出來看得到。所以你一個副部長,他當一個副手,他有沒有胸懷天下的心,這個要看清楚。而去選一個「州宰」,就是一個省,在馬來西亞叫州,在大陸叫省。一個省不得了,河南省超過一億人。上一次我們到周口,他說我們周口生產的米,可以讓全中國的人吃半個月。生產的量嚇死人,全中國十幾億人,所以河南省是整個我們中國的米倉。而你看他做一個省長,這千萬人、上億的人,他要為這麼多人著想,他那種歷鍊不得了。而且他又什麼?又享有盛名,老百姓非常感恩他、非常懷念他,他真是愛民、恭敬人民,這是做出來的。那些副部長都沒有這些歷鍊,你怎麼知道他有沒有那些能力?

  接著,因為他有那種胸懷,還有真正治理過這麼大一個地方的經驗,他要再來負責全國性的事情,比較有把握。『雖進退舒遲』,雖然他可能在跟人的應對進退當中,反應不是那麼快,口才、禮貌、禮節沒有做得這麼到位。『時有不逮』,有時候還會有一些疏漏,做得不是很到位的地方。『然端心向公』,但是他一心一意都為了公家的事,人民的事情。『奉職周密』,他辦事很冷靜、很周詳。所以負責愈高的位置,他要愈有定力,他要處變故而不亂,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所以一般這樣的人,他的體型都比較穩重。像我這麼輕的,一看就不像大官。你看,古代在畫那些宰相,肚子最起碼都要有一圈的。你看,他聽到:十萬火急!先喝杯茶,先喝杯茶,別急,慢慢講。他很定,不容易被轉,他要能夠舉重若輕。我們看晉朝時候,苻堅率八十萬大軍要打晉朝。宰相謝安,大軍壓境,他還在那裡下棋,要有那個功夫。苻堅那個氣勢說,我們軍隊的鞭(馬鞭),打到這個河流都可以把河水給截斷。你看那八十萬大軍,最後謝安很穩定,打得他落花流水,草木皆兵。好像是八萬打八十萬,就是那個比例非常懸殊。

  而在這一段當中,我們看有敘述到,可能這些副部長,一些幹部,他「長於應對」,很有小聰明,反應也很快,「察察小惠」。但這都屬於才能而不是德行,真正在重大事情能夠穩定下來,都是靠德能穩定下來。所以,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口才好得不得了,公關可以給人家照顧得服服帖帖的,但不見得他是時時都是仁德為天下著想,反而是「剛毅木訥近仁」。我們看這個「剛毅」,剛毅木訥的人反應快不快?講話有時候還有點打結。有時候一個人講話打結,他是講話很謹慎,因為他會想我做得到嗎?假如講出去做不到很丟臉,他還要考慮,所以他言語不敢講得太快。但反而很多人講得很快,拍胸脯,包在我身上,no problem(沒問題)。你愈這樣講,人家愈慎重。愈穩重的人,他跟你講話保守,他不會給你講過;愈聰明的人,反而要講得你高興,講話都講得很滿。這一件事不容易,你讓我考慮考慮。你都急得火都燒到眉毛了,不趕快答應,還考慮。但是反而這樣的人,他不輕易答應你,他一答應你,哪怕再難,他咬著牙都一定幫你辦成。所以「剛毅木訥近仁」,我們看剛者不屈,不退縮;毅者果敢,該下決斷的時候,哪怕要斷自己的臂,沒有絲毫懷疑。這「毅」,他為大局著想,很果斷。木訥的人不巧言,剛毅的人不令色。「令色」,都是用言語,用自己的表情,去討好、說服別人。但是有德的人,他是在內在下功夫。所以他是有這個特質。而且木訥,他的言語謹慎,不會耍小聰明,誇大。

  現在人,從小沒有傳統文化的根基,有時候真的他講話我們不知道實虛有多少,得還要很冷靜判斷這個話能聽幾成,聽其言還得觀其行。我們不是不信任對方,而是要很冷靜判斷清楚。你說,可是聽了人家的話,還不信人家,不是懷疑別人嗎?有沒有道理?聽了別人的話,沒有去判斷,是沒有人生閱歷。聽了別人的話去判斷,並不懷疑他有明德本善。但是他有沒有言行一致,他有沒有一些習氣的染著,你得客觀去判斷,這樣才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所以信任別人有明德,跟清楚他的狀況,這是不衝突的。所以有時候我們現在很多理,好像相信這一句話,另外這一句好像就不對了。比方我們自己,面對主管、同仁在問:「某某事情現在情況怎麼樣?」你都交給我了,還問我那麼多,你都不信任我。我們有沒有一些時候被人家問得有點不耐煩,「你不信任我是吧?你不知道經典裡面講用人不疑嗎?」我們冷靜看看,我們是成年以後才學傳統文化,要求別人,「你們用我,不要疑。」我們做人做事都沒問題了嗎?所以反而什麼,主管愈關心我們,愈能夠監督我們,我們愈感謝!我不想壞了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感謝主管,我很多事情跟你匯報,您以您的經驗再給我提醒提醒。所以信念跟護念我們,跟協助我們是不衝突的,這些經典的教誨是圓融的,它並不是對立跟不協調的。

  我們就看,其實現在剛毅木訥都不容易。「木訥」,我們現在要求別人的,我們自己做不做得到?我們自己已經講出去的,我怎樣都可以,沒問題。可是我們真正的修養,有沒有真的達到我們自己在別人面前講的這種態度?我們自己是不是言行一致?包含,其實我們在講別人的時候,我們要馬上反觀。比方我說這個人傲慢,我自己有沒有傲慢?比方我們說這個人脾氣很大,我們自己脾氣大不大?木訥的人自己脾氣大不會去批評別人脾氣大,他會很不好意思,趕緊先調自己的脾氣。這是厚道、木訥的人,很自然的一個處世態度。他會覺得很丟臉,自己都做不好,不好去講別人這一點。

  而這「剛毅」二字不容易。「剛」,剛強,不退縮。請問,現在我們面臨要扛責任,面臨很多紛雜的情況,我可能講到這裡都緊張起來,有沒有起一個念頭,「算了,我回家好好讀經就好了,好好修自己就好了;這個事情隨緣,讓別人去做吧」,有沒有退縮的念頭?其實我們再想想,我們都覺得壓力這麼大,我們上面的人,壓力大不大?對!我們都退縮了,他必須承擔起來。所以要為另一半,要為他人,要為領導人分憂解勞,沒有剛毅,怎麼分憂解勞?比方說這個重要工作給我們幹,「我真的不行,我德能都不行,你還是另請高就」,領導得還要再找人。當然每一個人走上這條路,不是人家逼的,是吧?你們有沒有人逼我不知道,我沒有人逼,沒有人逼就沒有抱怨的權利。比方說你要嫁給你先生,是你自己說要嫁的,你爸爸會跟你講,「你要嫁的,不要後悔,不要回來抱怨。」你就沒有抱怨的權利,因為是你自己選擇的,叫不忘初心,對自己發的這一分願心使命去負責任。「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堅韌不拔。

  其實退縮的念頭太強!動不動它就來。為什麼人容易退縮?因為懷疑自己。所以貪瞋痴慢疑,這個「疑」的力量很強,而且這個疑一起來,兵敗如山倒。你境界再難,你只要自己有信心,千軍萬馬你都能勇往直前。可是人退縮的念頭一起來,小貓二、三隻都把我們嚇死了。這個「毅」,果敢,該下決策的時候,只要冷靜分析清楚了,可以公天下,為大眾的利益,哪怕得到毀謗,得到很多人的不理解,也不會罣礙,也不會遲疑,趕快去做。所以夫子講「剛毅木訥近仁」,就接近仁。因為他剛毅的態度,不都是為大局著想嗎?所以夫子在《中庸》講,「力行近乎仁」。想要為他人,這個話每一個人都可以講出口,但是真正去承擔很多壓力的時候,能不能始終保持利他的心?他能始終保持,他是真正去承擔,他是力行,那是近乎仁。你看,我們師長老人家,為整個中華文化弘揚,努力了五十多年,其中的境緣、磨難,那鐵定比我們這些學生們不知道要難多少!要披荊斬棘最難。我們現在是享祖宗的福報,享師長的福報。包含孔子周遊列國十多年的歲月,那個難度遠遠超過我們現在遇到的挑戰。所以想想孔子,想想師長,我們現在的考試叫「小巫見大巫」,沒什麼了。

  接著,我們看一百九十四句,我們一起把經文念一下:

  【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飾言無庸。竭行有成。】

  這裡又講到了一個你在用人,愈高位的人用人,他就帶動整個風氣。比方說用范仲淹,大家都知道,上位者要用有德行的人,大家就認真提升德行。比方說用的是討好他的人,想謀取名利的人都練口才討好皇帝,這整個朝政就敗喪了。所以上位者一個態度,都會形成整個團體的風氣。其實愈上位的人是有福報,沒有福報,你要做董事長,三天就關門了。像我沒有福報,不要做董事長,以前在企業界當幹部當沒多久,公司就倒了。沒有福報的話,幹不下去,常常換公司,沒有福報。而我們要了解事物都是一體多面,一個人有福報,有好有壞。好是什麼?位置愈高造福萬民,公門好修行;壞呢?他決策一不對,幾千萬人抱怨他,他造罪業。

  所以大家看孔子在《孝經》當中講,一個國君,他在那個位置是什麼心態?「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他要時時不能有絲毫的驕氣傲慢,他要時時保持慎重,哪怕是一個念頭、一句話都不可以開玩笑。所以以前的天子跟國君,身邊都有史官在記他們講的話跟做的事,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我們《群書360》前面不是講成王,有一次跟他一個弟弟在玩耍,拿了一個桐葉,「把某一個地方封給你。」結果旁邊的大臣馬上開始安排,什麼時候把那個地方封給他這個弟弟。成王說:「我跟他玩的。」結果大臣講:「君子無戲言。」所以愈高位愈要,《孝經》講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假如一個人處在高位,然後很高興,「哈哈,我今天終於做領導,今天終於做董事長、做總經理」,他這個心態鐵定出事。因為一個人當領導會高興,就是有權利欲望,他非常enjoy(享受)別人聽他的話,很享受。那就是一種欲望,喜歡別人聽他的話的人,人家給他建議不容易接受,你們都要聽我的。

  我們之前講到的,魏文侯有一天心情不錯,當國君當得心花怒放,很高興。他在那裡哼:「我當國君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人都聽我的,不要有其他意見。」旁邊樂師師經,眼睛瞎了,聽他在那裡唱那一句,突然抱著古琴往他的方向衝撞過去。魏文侯在那裡唱歌心情很愉快,突然那個師經撞過來,也把他給嚇壞了。他也閃躲,整個人就倒在地上,自己戴的君王帽子都撞壞了,那個玉旒一串玉珠都掉在地上。他當然很生氣,這麼突如其來,而且撞得那麼大力,鐵定會把他撞傷。魏文王說:「為人臣衝撞他的君王,該當何罪?」旁邊的人說「烹」,把他給煮死。旁邊的士兵架起他,就要把他帶去煮了。古代這些有德之人,面臨生死都不會緊張,功夫很好,他沒有欲。他給君王講:「君王,我都快死了,可不可以在我死前,聽我兩句話。」魏文侯說:「你說吧。」這個師經講,我剛剛聽到了一句話,就講:「所有的人都要聽我的,不要有意見,是我高興的事情。」我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想起小時候,家裡的長輩給我講,夏桀商紂這些暴君的故事,他們這些暴君都要人家聽他的,不能有意見,否則就要殺那些人。所以剛剛我以為我聽到了夏桀商紂在唱歌,「國君,我是要撞夏桀跟商紂,不是要撞你。」結果魏文侯一聽完,「把他放了。」如果不把他放了,自己不就變成夏桀跟商紂了。把他放了:「不是他的錯,是我的錯。」接著魏文侯也不簡單,他說:「把我這個帽子不用修了,我每天戴著它,就看到我今天的過失。然後師經那個古琴撞壞了,把那個古琴放到城門上,讓天下人都看到我的過失,提醒我不可以這樣做國君。」所以有這樣的態度,那哪有當國君很高興在那裡使他的權利欲望?不可能這樣的。

  所以我們看九十四頁,兩百零五句。我們看古聖先王,他做領導的心境,經文上講:

  【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聞以位為樂也。】

  這個董仲舒說到,他應該也是在給君王談話的時候說到:「我聽說堯帝接受了天子位,他是當了天子以後,以天下人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生怕老百姓受苦,卻從來沒有聽說,他們坐上了天子位反而很高興的。」其實他們是如坐針氈,每天兢兢業業,為人民謀福祉。哪一天他最高興?我想他把天子位交給舜王那一天他最高興了,如釋重負。其實處在一個領導的位置,代表的是一個團體,代表的可能是整個我們的公司,代表的很可能是傳統文化的形象,所以更要慎重做好這個領導的工作。因為我們做法不對了,很可能讓人家感覺,這個學傳統文化的怎麼都是這樣做事情?所以慎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們弘揚文化,不是台上講得好,而是我們承擔這個工作的人,一言一行跟經典符合,這個才有可能弘傳聖教。比方我自己在台上講,看起來好像在弘傳,在宣揚傳統文化,那只是一時的相而已。比方我跟大家講,處事待人接物要常常保持微笑,面上無瞋供養具。每一次出門前要先照鏡子,看鏡子被自己嚇一跳就先不要出門,調整一下心情,不要出去嚇到人。我講完了,突然有一位朋友,來聽課的大眾,剛好哪一天在路上遇到我,我怒髮衝冠的樣子,突然被他看到,他馬上嚇到,要去讓人家受驚了。那我不只沒有宣傳傳統文化,還造成流弊問題。我們一言行不一致,就障礙別人的信心。所以弘揚文化,哪有說講講就能夠弘揚。所以老祖宗留了一句話提醒我們,「蓋棺論定」。行百里路都有可能半九十。所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敢掉以輕心的。

  所以,從歷史當中就提醒我們,上位者的一個態度造成的負面影響,還有正面影響是非常立即的。比方唐太宗接受了勸諫,把滿朝正直的官員那種進諫的態度全部喚起來,他們了解到國君是真正有涵養,真正為天下的人,他們沒有任何顧忌了,他一言、一個態度就興邦了。隋文帝,隋朝三十多年就滅亡,跟隋文帝有關。他是開國的人,結果到第二代皇帝就完了,隋煬帝就完蛋了。隋文帝在一開始的時候做得不錯,可是後面就因為他喜歡聽好聽的話,最後就偏離得愈來愈厲害。到最後人倫衝突,都被自己的兒子給陷害。因為他又聽信讒言,把自己本來的太子都廢掉。所以隋文帝的一個喜好錯了,都會延伸出大問題。他喜好占卜吉凶,是災還是吉祥,他喜歡這個東西。結果有個官員叫蕭吉,就看到他這個嗜好,然後就說,「占卜這些天象,都說皇帝跟皇后有聖德」,就在大眾前面說,「來,你看隋文帝,我們的皇上長得,你看龍顏,真龍天子;頭上這裡還有一塊肉,這個都是很特殊的相貌。」稱讚皇帝、皇后,隋文帝很高興,就賜他五百段布匹。『以言取人,人飾其言』。後面又有人跟進,稱讚他,他高興就封他官。後面又有一個臣子叫王劭,就是稱讚他相貌不凡,頭上有肉突出來如角,就封他做著作郎。然後他做著作郎,就去蒐集所謂天下吉祥的一些瑞相。蒐集多少?三十卷之多,三十卷就是三十萬字,就這三十萬字統統在歌頌隋文帝。隋文帝還把它編成一本書,然後他還帶頭讀,這本書叫《皇隋靈感志》。王劭讀了十幾天才讀完。隋文帝就愈來愈自視甚高了,最後隋朝很快就滅亡。所以不能因為聽話取這個人才,這個是隋朝的事例。

  另外還有一個事例是漢朝,漢朝有一個臣子叫張釋之,他有一天陪漢文帝去看虎圈,應該是養虎、養一些動物的地方。結果去了之後,問官員,官職是上林尉的官員,有關《禽獸簿》的內容,就是登記這一些禽獸,還有一些事情。結果文帝一問這個上林尉,他都有點答不上來,很緊張,看一看答不上來。結果這個虎圈裡面有一個小官,這個官位叫嗇夫,他就站出來從旁代上林尉回答《禽獸簿》裡面的這些事情。回答得非常仔細,應對自如,希望皇上看到他的才能。結果文帝聽了以後很歡喜,因為本來問了十幾次,這個上林尉都不能回答,一看到這個人應對這麼流暢,就對那個張釋之講:「當官的就應該是這樣,能夠應答如流。」結果回去之後,他就要下詔拜剛剛那個小官嗇夫做上林令,就變成這個地方最高的官,一下子跳了好幾級,要封他做官。結果張釋之馬上跟皇帝講,這個講話都有學問,假如這個張釋之:「不行,皇帝你這樣做錯了。」皇帝說:「那就你對。」那變批評他。講話有學問!所以勸父母,勸長輩,勸國君,勸領導難度比勸朋友更難,尤其那個恭敬要做得更到位。甚至有時候你勸長輩、勸父母,你要跪著講話。不然你那個話,他聽起來好像在批評他,他從小看你長大,他把你養大,他受不了的。所以這個都是人情,要很敏銳才能感覺到。一個當兒子的這麼講話,一般父母受不了。

  所以,他說:「皇上,絳侯周勃是什麼人?」把這些輩分都比皇帝高的功臣,曾經解救國家於危難的大臣搬出來,周勃是什麼樣的人?「長者也」,有修養的長者。接著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是什麼樣的人?」「有德行的長者」,文帝都這麼回答。結果張釋之接著講,這兩位大臣,都這麼有功業跟德行,可是他們兩個人,在朝庭當中議事的時候,都曾經講不出話來;口才有時候不怎麼樣,可是他們卻建立了這麼多功業。所以不能賞了這個嗇夫這麼高的官職,那不是讓天下人統統都覺得只要有口才升得特別快嗎?這個風氣,假如皇帝你一開,很可能天下人都效法,都要學這個嗇夫,那可能對國家很不利。所以你是皇帝,你的一個動作就好像一個聲音馬上就有回應,不得不慎重。皇帝說:講得很對,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所以,「以言取人」,就「人飾其言」。但是『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重視道德的話,反而底下的人都效法。都是重視、效法這些以前的功臣,這些功臣都是因為有德才受重視的。『竭行有成』,竭力完善自己的德行,則必有所成就。好,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