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11/10/2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3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治要360》進入第三個大的單元,是「貴德」。我們了解德是根本,它是學問,它是家道、事業的根本,也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這一、二個禮拜,連續有二、三位女士跟我提到,她說我們在上課的時候都強調女德,怎麼不強調男德?我們在古代男子讀書,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對他們德行的要求是很多的。所以諸位女同胞,是不是應該上一個男德的課?首先我們知道德是重要的,那怎麼樣增長自己的德行?古人有講「觀德於忍,觀福於量」,一個人的德行能不能提升,看他忍耐、忍辱的功夫到哪裡。天底下沒有不能包容的人、不能包容的事,他的德行就大有成就了。所以德行要提升,就是修忍辱的功夫,「一切法得成於忍」,還要成就學問、成就家和萬事興、成就事業,怎麼可以不包容、不忍辱?

  所以我們女同胞們問我,說可不可以講男德的課?我們說覺悟要從觀心為要下手,善觀己心。當我們動個念頭都講女德,都講我,怎麼不講男人?請問這個念頭是覺、還是迷了?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我們一講到德行「正己化人」,道家講的《太上感應篇》講正己,首先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孔子又說「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這句話能舉一反三,不正己而求於人必有怨。我們學了傳統文化,學了聖賢教誨,應該是有德風,德風就要讓人如沐春風。假如我們學了之後這個心態都是要要求別人,那叫颱風,不叫春風。而且這位女同胞叫我講男德,是在什麼情況下講的?是在他先生面前講的,就當著他先生面前:蔡老師,你都講女德,為什麼不講男德?她意在言外我已經聽出來。所以我們有時候都會被人家逼到,不知道要講什麼話好,只能說大家辛苦了。我也曾經遇過一個媽媽,把兩個孩子帶到面前來,蔡老師,鞠躬、鞠躬。壓完頭以後馬上說,我這兩個孩子都不聽話,蔡老師你幫我教一教!我也只能:你好乖,先到旁邊玩。

  所以增長德行,忍不住自己的控制念頭、忍不住自己的情緒,光是在這個境界當中,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有要求就是控制。您看師長講經當中叫我們要放下,從哪裡放?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什麼時候放?不都在一切境界當中要觀到自己的控制的念頭。所以講不講男德?還是要講這叫恆順眾生。剛剛是提醒每一個人,可不能說我提醒女的,那就又要有女同胞要舉牌子:抗議、抗議。不是提醒女同胞,每件事情都是我們的學處,為什麼?一個男人做到,他的太太必須要在人家面前說,要講男德,那男人也要檢討了。怎麼男人沒有回應?男子漢大丈夫領妻成道!你看自古以來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女人把男人當天那樣的尊敬,我們像天嗎?自己照照鏡子看看有沒有天德?一個男人做到讓另一半都不服,枉為男子漢大丈夫了,有辱男人這個身分。《太上感應篇》說「男不忠良,女不柔順」,這是男德很好的標準。

  包含我們「貴德」裡面十幾個綱目,全部是男德應該遵守,第一「尚道」,這個人得要了解,他這一生最重要的,提升自己的靈性,這一生不能落到邪道,不能墮落下去。他得知道人生意義在哪裡,在明明德,在恢復本善,尚道。再來他要「孝悌」,一個人沒有孝悌,就沒有資格當萬物之靈,竭忠盡孝才能稱得上是兩撇大字的人,頂天立地。而且要講「誠信」,要有「度量」,男人沒度量看起來就不像男人是吧?看起來像什麼?像小人。小鼻子小眼睛,沒有跟天地一樣廣闊的胸襟,怎麼會值得依靠?包含「正己」的修養;包含要「謙虛」,謙受益。要「謹慎」,謹慎為保家之本,不注重德行敗德這個家道就完了。做事的時候不謹慎,看錯人、用錯人,事業也就完了,謹慎為保家之本。包含要有恆心,「有恆為成功之本」;要重視道德學問的提升,「學問為濟世之本」。一個人學習還要人家催促,這都不夠好學了,這都沒有責任感。好學才有智慧,才能利益到家人,利益到下一代,利益到生命的有緣人;自己不用功,談不上責任心,自私心太強。包含一個人要懂得怎麼樣交朋友,出社會之後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要有智慧分辨所處的環境、所交的朋友。這都是「貴德」的綱目,貴德的具體德目。

  我們上一節課講「尚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我們明白了我們有本性、我們有自性,就知道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恢復本性,恢復明德。怎麼恢復?靠修行,修德有功,修得很好放下很多習氣,性德方顯,我們本有的性德也慢慢恢復了。怎麼用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一分一秒不可鬆懈,甚至於是念念都要在道中。「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什麼時候有進退?一個念頭迷了,他就兵敗如山倒了。大家有沒有經驗,打個妄想回過神來,十秒鐘經過了,甚至一分鐘過去了有沒有?請問大家,這一念不覺接著有多少個妄念來了?這叫正常現象。我們修行前幾年叫屢戰屢敗,接著屢敗屢戰,要百折不撓,不屈不撓,因為修行它是一個過程。「生處令熟,熟處令生」的過程,它不是一蹴可幾的,修行不能貪快,不能急,當下急的時候就是在迷了,急就是貪,貪快,貪一蹴可幾那就愚昧了。所以為學,一個人求學問先把浮躁的心要調伏,一求快心就很浮躁了,怎麼定得下來?這生是很陌生,什麼陌生?仁愛、慈悲、孝悌、忠信很陌生,不常提起來。什麼很熟悉?自私自利很熟悉,貪瞋痴慢很熟悉,你都不用給它say hello它就來了。你看我們要提起經教的教誨,還要深呼吸:經教怎麼講的?好不容易把它擠出來了。

  自私、情緒、脾氣不用招呼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比方你這個地方不對,不對我改不就好了嗎?有什麼了不起,我改就好了!請問大家這句話覺還是迷?我改就好了,你看那個態度還這麼傲慢,不然你要這樣?你看錯上一直錯錯錯錯下去。所以這個慣性,我們真的警覺到了,這個修道你稍微放鬆都不知道退到哪裡去了。修道第一關須打破什麼?自欺,知道自欺已經不錯了。習氣使然渾然不知,貪瞋痴的習氣起來了,他自己完全不知道,講話那個苛刻講到人家都已經心臟病快發了,他還講得很高興繼續講,不知道自己的刻薄,不知道給人的難受。這個時候很需要什麼?旁邊人的提醒,要善友為依,得要依靠旁邊的親人、道友提醒:你剛剛這態度不對,你要警覺,你沒看你講話人家眉頭都皺起來,你都沒看到。所以觀心為要,善友為依,我們才比較容易發覺自己的問題,發覺過失了才能修,修正才能把它改過來。所以這句「不可須臾離也」,是相當重要的修行關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念都要觀照,不可鬆懈。

  接著我們講到第二句:

  【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你看在佛家的修學,佛門的教育是高度的藝術,所有的佛門的建築,還有佛菩薩的雕像都是教學用的,都是教化的。我們看入佛門,佛家傳統的建築一進山門,第一個建築物叫天王殿,大家去過沒有?沒去過沒關係,到我們Heritage也有,大家從大門進來,首先看到四尊四大天王,這配合得真好。你看四大天王這都是教育我們立身處世的,東方持國天王教我們怎麼持國、怎麼持家?要靠和,太和之氣。不能太緊,太緊了就像持國天王拿的琵琶,太緊了一彈咚斷了。家裡的氛圍很緊張,常常都是一觸即發,都快打仗起來了,這個家道就很難延續下去了。孩子每天在家裡心驚膽跳的,他怎麼可以健康成長?所以不可太緊,不可太嚴苛。但也不可太鬆,那孩子都很隨便,造次了,最後出去都是給人家添亂的。所以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團體都有它的規定、規矩。這東方持國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支劍,叫慧劍斷煩惱。我們帶領一個家庭,我們沒有真實智慧只會把家人帶向愈多的煩惱,他怎麼幸福人生?所以要增長自己的智慧,自覺才能覺他,自覺覺他要靠學習,多看、多聽。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大家看老天爺很有智慧,您看人,造出來的人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個嘴巴給我們什麼啟示?多看、多聽少說話,因為才一個。而且要講話的時候,話到口邊留半句,深思熟慮再講,不然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西方廣目天王他手上拿著一條龍,龍代表多變的人事物,另外一隻手拿著一個龍珠,那是不變的做人原理原則。今天會講到《易經》的句子,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龍珠代表不變,就是《易經》三種含義當中的一種,叫不變。那條龍變化多端,代表變易,多變的宇宙萬象,在多變當中,一個人要找到不變的原理原則,才能安身立命。不然每天聽這個這麼說,聽這個那麼說,都不知道路怎麼走,都不知道飯怎麼吃了。有沒有?你們有沒有遇過在一個桌上吃飯,這個朋友說那個不能吃,這個人說那個很營養,你在那裡:聽誰的?

  吃什麼很營養是滿重要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吃的時候,心情要很愉快。假如心情很不好,再好的東西吃下去,也消化不良是吧?這個道理我體會最深,我吃的東西都很好,還是這麼瘦。所以重點在情緒要好,重點在你的思慮要少,「思多血氣衰」,你煩惱多了能量都耗掉。我的功夫還不到家,放下不夠,想的東西太多,能量消耗太大。所以假如心情愉快,吃得差不多就很強壯了,不一定講究到,一天光是吃飯的時間要花七、八個小時,總是要有一個度,中庸之道,不能又變成一種執著。北方多聞耳朵聽,拿一支傘蓋防止污染,聽也要懂得鬥鬧場,絕勿近,雖然要多聽,多聽什麼?多聽聖賢的經教。不是多聽一些是非人我,「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都要用智慧去判斷。

  而四大天王中間,有一尊我們很熟悉的菩薩像叫彌勒菩薩,您看跟這一句相不相應?『保合大和』,太和之氣笑口常開,大肚能容。而且『利貞』,利就是利益人,慈悲呈現的是慈悲歡喜相;貞是永恆不變,這個愛人的心不會改變。諸位學長,我們有沒有經驗,幫一個人幫到回到家裡桌子一拍:氣死我了,以後不理他了有沒有?那就沒有「利貞」。

  所以修學的過程當中要修四無量心,叫慈悲喜捨,「慈莊嚴故」,一個人時時都很慈愛,看起來特別莊嚴,「於諸眾生,不起惱害」。就這個人很慈祥,對任何一個人都是一種和氣,不會讓任何的人因為他而氣得半死,當然如沐春風,這是慈。悲?悲心,「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憫就是憐憫,常就是恆常不變,不是我心情好的時候這樣,心情不好就不這樣,常是真常。常不厭捨,決定對任何的眾生沒有厭棄、捨棄的念頭,這個慈悲時時保持。那可能我們看到這句想:那我沒有慈悲心,我常常都會不想幹,常常都會沒耐性。不是沒有慈悲,慈悲是本有的,人這個明德、慈悲是本有的,每個人都有。為什麼我不能保持?它有障礙,被習氣障礙,撥開雲就見日。不管任何境界都不要懷疑自己的慈悲心,關注的是要把習氣去掉,就對了。不然很多人可能又落入一種自責,你看我又做不到我好差!對自己否定的念頭也是根本的煩惱,叫五毒,開始毒害自己。哪五毒?貪瞋痴慢疑。

  諸位學長,想不想吃毒藥?不想,你們不愚痴懂得判斷。不吃毒藥,要吃甘露,怎麼可以吃毒藥?懷疑是毒藥,最嚴重的毒藥首先是懷疑自己,對自己沒信心,這個毒害特別大。往往這個懷疑自己的念頭一起來,好像就沉到谷底去,整個人就沒勁、沒有能量,不知道退了多少步。這個時候怎麼辦?吃了毒要吃解藥,拿一服解藥馬上吞下去。你們手上都沒藥,那怎麼辦?到時候這個毒要攻心怎麼辦?來,有哪一包藥趕緊拿出來,「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是法藥解這個毒。還有沒有哪一句可以解毒?「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好了,反正到時候要吃的時候,拿一包起來就夠了,你不要到時候拿了十包,該吃哪一包?一包就有效了。其實這個法藥有一句入心,你就解脫了;有一句不可須臾離也,你就念念都是覺悟,不久你就開悟了。所以重要的,是學了之後去真幹、真放下,就得大利益了;不是讀一大堆最後變成學術,搞學術。好,這是悲。

  「喜莊嚴故」,什麼是值得歡喜?「見修善者」,看到人家的優點、看到人家做善事,「心無嫌嫉」,決定不會嫌棄別人,不會嫉妒別人。這個嫌棄、嫉妒也是我們很常起的一個煩惱,嫉妒不好,也是瞋恨心,壞脾氣。而且造的罪孽特別大,因為嫉妒心一起,人家什麼好你都看不到,就學不了。甚至於還毀謗有德的人,造成人家對他沒有信心,不跟他學了,斷人慧命這個罪業就大了。不能嫉妒,要修隨喜讚歎他。「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捨莊嚴故」,捨是放下的功夫。你看,我們常常有提到,問自己是小時候的德行好,還是現在的時候德行好?奇怪了,我們怎麼愈活愈回去了。為什麼?在這個人生路上,扛上很多污染的東西包袱,愈走愈沉,心裡愈來愈多罣礙、執著,那些罣礙懂得捨掉。「捨莊嚴故,於順違境」,順違境就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無愛恚心」。不會起什麼?不會起貪愛的心,也不會起瞋恚、排斥的心,拒絕,甚至於是反目成仇這樣的心,不會的。您看其實順境,好的人事環境,人容易起貪愛;遇到違背自己意思的境界,自己不願意接受的境界,或者不願意見的人,就怎麼樣?脾氣就上來了。所以順境不生貪愛,逆境不生瞋恚,把愛恚放下這叫捨,這好日子就來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那面對順境應該起什麼心?不起貪心起什麼心?起感恩心。父母對我這麼好,這些有緣的親朋好友對我這麼好,我感恩,要報恩。我這一生有了真實的智慧,我要供養他們,也成就他們真實智慧。不只不起貪愛執著這個情執,反而還生感恩的心,反而還生責任的心就對了。

  逆境不生瞋恚心,逆境生什麼心?還生感恩心。為什麼?它來給我考試,它是監考老師,它來提醒我,我還有哪一些習氣沒有去掉,它是來成就我的道業的,感恩心就起來了。它來磨鍊我的,它來提醒我的不足的,它來讓我不會活得糊裡糊塗,趕緊發現自己的問題。有這樣的心態,所有的人都是來幫助我的,哪還有跟任何人對立跟衝突?再來,在逆境當中生懺悔心,為什麼?奇怪了,他不去找別人,偏偏找我。這不是偶然的,冤有頭,這一句你們怎麼接得這麼心不甘情不願的?債有主,這個話接出來叫做懂得還債,這是有承擔的人,這是明理的人。會不願意接受現在所遇到的境界,這是不負責任,不明理。

  真明理了,那是我感來的,我以前對他不好,這一輩子不是不報,時候終於到,對,它到了,這個時候欠債還錢,殺人償命,叫什麼?天經地義。所以大家看,遇到逆境生感恩心、生懺悔心、生慈悲心:我跟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到此為止!怎麼到此為止?跟他不再結惡緣。結什麼?結法緣。這一輩子做到讓他感動,讓他覺得:我對他這麼惡劣怎麼他都不生氣,還對我這麼好,天底下還有這種人。了解一下,原來是學傳統文化的,是學《弟子規》的。你就讓他信任中華文化,你就結法緣,而且是讓他不繼續迷惑,你這一念心叫慈悲心。不是只有還完債,好、好,兩百給你!那還是心不甘情不願。要還了以後,來,再喝杯咖啡,跟你講一下《了凡四訓》,這樣才是有慈悲、有真誠。好,這是我們講到修學首先要和氣,大肚能容,笑口常開。

  而我們看到這一句裡面,『首出庶物』,形容這個元首受到黎民百姓的推崇,推舉他出來做領導者帶領全國人民。一個國要有元首,一個家也要有君、要有領導,「家人有嚴君焉」,一個家庭裡面有威嚴的君主、領導者,誰?「父母之謂也」。父母也是子女最推崇景仰的領導者,進而效法學習他。所以一個元首,一個父母、老師,他的思想觀念就影響了全國人民,以至於他整個家庭的命運。思想決定了他的行為,行為形成他的習慣,習慣形成他的性格,最後決定他的命運。所以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的命運,一對父母的思想決定了他這個家族後代的命運,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思想,可能影響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命運。

  二千多年前,當孟子遇到梁惠王,梁惠王看到孟子來了,孟子很有德行,「叟,不遠千里而來」,老者,你不遠千里走到我們魏國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來到魏國見梁惠王,你走這麼遠來一定是要來利益我們國家。請問大家,梁惠王看到一個聖哲人,首先想到的是哪個字?利。你看到聖哲人應該是仰慕德行,怎麼先考慮利?孟子講「王何必曰利」。梁惠王是魏國的國君,我剛剛講錯了,對不起。孟子在當下也是很有智慧,當場點住了梁惠王的起心動念:大王,你怎麼一動念就是利益,你何必講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你何不講仁義?天子都講利,那他底下的人也會重利,所以這個天子可能就會被諸侯爭利給滅掉了;國君都講利,那可能就被大夫給滅掉,爭利;大夫都講利,可能就被他底下的人給滅掉了。所以「上下交征利」,上位者跟下位者統統把利擺在第一位,「而國危矣」,這個國家就危險了。二千多年前講的,孟子很有智慧!那我們現在拿孟夫子這句話來舉一反三,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再來,上下交征利,而家危矣,您看現在父子兄弟告上法庭爭財產的有多少?上下交征利,而天下危矣。

  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沒有在網路當中看到一段演講,非常精彩,好像七分鐘左右。十三歲的少女在聯合國發表演講,她告訴這些聯合國各國的代表,她說我要為我們的未來奮鬥而戰,不然以後我們都不知道怎麼活。所以挽救整個環境,這小女孩講的,跟股票輸掉不一樣,跟選舉輸掉不一樣,這個大自然再不挽回,這個地球就要滅掉了。這小女孩說,我們是打工賺來的錢買的機票,我可沒有經紀人,沒有像你們這樣有錢有勢。她是加拿大人,她說我們加拿大享受的生活,那個花費太驚人。其實全球百分之八十的消耗,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人花掉,都是在所謂的最浪費資源的國家是哪些國家?(先進)國家。那個先進打個刮號,真諷刺!怎麼會先進?做出來的行為都是要把這地球母親給耗損掉,這樣叫先進,哪有這個道理?你看救護車的聲音出現了,這個有感應,這是很急的事情。所以她講到,我們成人的世界,只要把戰爭花掉的費用拿來解決環境問題,解決貧窮問題,還有剩的錢,你們幹嘛拿去打仗?小孩子說我在念幼兒園的時候,你們不是教我不要打架嗎?你們不是教我不要矛盾、不要衝突,要跟人和睦相處,為什麼你們做的跟你教給我的都不一樣?我們這些成人在底下聽,真的是流冷汗,汗顏,太慚愧了。

  結果她講了一句她爸爸的話,她說我爸爸說,人類的未來是跟他做出來的事情相關,而不是跟他講出來的話相關。意思就是我們現在成人太會講話,天花亂墜,結果都不做。就跟那個選舉一樣,講得好的不得了,真正選上了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一個政治人物沒有德,老百姓都失去信心;父母言行不一致,那底下子女都失去信心。所以這個時代,信心危機,下一代在吶喊:我們還能相信你們成人嗎?所以連十三歲的孩子都有這麼大的勇氣,我們成人還不支持嗎?這個女孩說,她曾經去過巴西的貧民窟,她跟一個小孩子談話,那個小孩子瞪大眼睛對著她說,姐姐,以後等我有錢,我一定蓋個老人院讓這些沒有飯吃的老人住,蓋孤兒院讓沒有父母的孩子住,我要賺很多錢去救那些貧窮的人。他是個有一頓沒有一頓的孩子,都懂得奉獻跟分享;為什麼我們這些擁有地球最多資源的地區國家,卻不願意去分享資源給快死掉的人?

  所以我們看到「首出庶物」,領導者、父母、老師得要首先以身作則才行,哪個國家是榜樣就帶給天下安定。我們看現在花錢花得真凶,辦個慶典光是放煙火都不知道放了多少錢。那個煙火可以蓋幾間希望小學?那個煙火可以讓多少人不餓死?所以老祖宗教我們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有一個國家特別難得,佛教國家叫不丹,它的國民收入只有台灣的二十分之一,他的國民幸福指數遠遠超過台灣。這個國家不就證明了,昭告天下,Ladies and gentlemen,笑不笑得出來錢不是第一要素。可是你看全球都在迷,一談到國家發展經濟、經濟,拼經濟有沒有?拼到最後地球母親都快垮了,還在那裡拼經濟。上下交征利,地球危矣。

  所以日本的稻盛和夫這個智者在企業界,那是企業界的醫生,他說全世界人類都要重視環保問題,哪怕所有的經濟都沒有成長,都要來維護整個環境的問題,解決環境問題。您看多有道德良知講出來的話。當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各國都在那裡玩弄金融的手段,人家老人家不這麼做,他都是儲蓄。金融風暴的時候,他的企業非常穩固,讓他所有的員工都不用擔心。現在企業追名逐利賺點錢又去買股票幹什麼,最後經濟一風暴整個公司就垮台,都是謀私利、謀眼前之利,都是偏離正道。您看像稻盛和夫這樣的智者,都讓人家笑傻瓜有沒有?人家在那裡買空賣空賺很多錢,就看他,你看真傻、真傻。誰傻?日久見人心,真正遇到情況他不傻!

  所以這個不丹前不久國王娶妻,佛教婚禮很簡樸,連外國貴賓都盡量不請,不花太多錢,為什麼?所有的錢從哪裡來的?老百姓的納稅錢。現在您看民主國家罵領導、罵元首罵得很凶,吃飯也罵,走路也罵。可是他是什麼?他是一個國王,他不是民主投票選舉來的,他是國王,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哪是制度的問題?是德行的問題。全世界都在追錢,都說GDP是吧,GDP叫國民生產總值。人家不丹提出來,GNH叫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人家有一個H,叫Happiness,叫幸福指數。這個經濟愈發達的那些地方,就是消耗資源最多,而且最笑不出來,憂鬱症最多的地方,大家去調查調查。所以人再不冷靜下來,真是一生就這樣枉然,不只枉然還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這個GNH記住了,要好好回去提倡,這是正確的國策。

  重點在四項,文化的保存跟發揚,現在整個中國大陸特別重視這一點,重視整個文化的自覺、自信,真正了解自己文化的可貴,民族自信心。再來自強,自立自強,深入老祖宗的智慧建設國家民族,成為世界的文化強國,中國不能不強,世界看著。美國的整個價值觀已經是窮途末路,全世界欠錢最多的國家,危機四伏。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集到中國,中國能把整個文化復興起來不得了,那可以把全世界錯誤的思想觀念導正過來。所以首先重視文化建設,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文化怎麼深入?靠教育,你得教他才懂。再來,經濟的穩定發展,你不能投機取巧,憑良心做事。還有整個環境的平衡、環境的保護。第四個重點一個非常有效益的管理系統,就管理整個國家。

  其實我們整個中國幾千年來,每一個朝代它管理有術。你看清朝入關才二十萬軍隊,這麼少人最後統領整個中國,他沒有好的管理制度他做得到嗎?而我們幾千年來的管理制度離不開夏商周,吏、戶、禮、兵、刑、工,那個都是夏商周時候就有了。八部二會、三公九卿,所以政治制度,我們中華文化當中最完備。可是我們失去民族自信心,都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現在多少國家的政治制度亂成一團,大家看,好多國家都因為政治,抗爭把整個什麼飛機場都佔領了,一大堆問題。完備的政治制度要跟中華文化學。孫中山先生武漢革命一百年,將近一百年前他老人家就說了,除了機器技術、科學知識西方比中國強,其他的都要跟中國學。孫中山先生對西方的文明比我們了解得更深入,甚至於他老人家在將近一百年前,就已經點出來了,民主制度在那個時候已經出現問題了,在《三民主義》當中都提到了,所以孫中山先生有見地。可是我們都沒有很深入了解,他看到的這些真知灼見,他所著的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現在很多政策都是朝著他那時候,就已經規劃出來的方向在發展,得多聽這些聖哲人的話。

  所以我們看不丹一個小小的國家,給全世界反思,做出好榜樣,『萬國咸寧』,都在關注它,向它學習。所以不要小看一個國家,它能做出榜樣,對全世界的貢獻很大。諸位馬來西亞的同胞們,你們也很有時代責任,這個漢學院座落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其他地方的華人是配角,你們可是主角,你們要承擔起來。咳嗽也沒用,還得承擔,該承擔的推不掉,「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不用咳嗽,不要擔心,至誠感通,你誠心一起來老祖宗就保佑你。「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我們接著來看第三句,在第七冊八百六十五頁倒數第四行。我們先念一下這經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是效法,從這個句子當中我們可以理解到,整個聖哲人他非常謙卑,時時在學習,天地萬物有什麼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地方。那我們現在反思自己的人生,請問我們成長過程中,曾經效法過哪個聖哲人?我們的心目當中,哪個人是我們時時學習的榜樣有沒有?有,誰?電影明星,像我貼的就是Rambow,就是拿個衝鋒槍。告訴大家,我可能以前犯的殺業太重,所以身體會不好,從崇拜的偶像就看出端倪出來了。假如我初中的時候,貼的就是向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禮,那個人生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諸位《弟子規》的老師們,孩子們能遇到你們是很大的福氣,他以後不用貼Rambow,他以後是貼孔老夫子。我們心裡很安慰,我們走的荒唐路、走的冤枉路,下一代不要再走了,這才叫慈愛,我們才能被人稱為長輩!不然就污辱了長輩這兩個字,哪有讓下一代跟我們一直繼續錯下去,甚至錯得更離譜,那不負責任,老天爺遲早找我們算帳。「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都是責任。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經句,要能看老祖先的胸懷、心態,他寶貴的人生態度都在句子當中體會到。你看效法什麼?天地之德。

  這一段取自於《老子》,我們把整段都稍微看一下,整段一開頭,叫「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我們前一句講「首出庶物」,身為一國之君王非常重要。《老子》這裡也講到道大,這個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也就是說,宇宙萬有都是從它那裡生出來,它是能生,萬物是所生。舉個比喻,你拿金子去做觀世音菩薩,你拿金子去做地藏王菩薩,你拿金子去塑一個老子、莊子像,孔子像。你說孔子、觀世音菩薩相不一樣,但是它是用什麼做的?金子,都是用金子做的。所以金子是它的本體能做,塑像是它所做出來的相。現在我們這些萬物是所生,能生是什麼?能生就是道,道就是心性。大家做過夢沒有?請問夢裡面有沒有山川大地、萬事萬物有沒有?有。請問那麼多東西從哪裡變來的?心想變出來的。

  所以心性是能生就是道,萬物是所生,所以道大。它變出來的萬物當中天大,天覆蓋著這麼多的東西,地承載著這麼多東西。還有王大,天大為什麼?這裡註解到,「無不蓋」,沒有不覆蓋的,沒有不含蓋的,所以天大。地為什麼大?沒有不承載的。王為什麼大?整個地區的國土、整個地區的老百姓都是他在統治,叫「無不制」,他在管理的,所以他影響也大。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整個國土當中這四大,王居一大,所以他叫天子代天愛萬民。底下講,「八極之內有四大,王居其一」。這個八極,就是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叫八極。還有講十方,加上上下就變成十方。

  我們接著來看,它說『人法地』,「人」向大地效法學習。為什麼?接著講,「地安靜和柔」,這個地不安靜就地震,而且和柔生養萬物。而且時時都在生養萬物非常辛勞,「勞而不怨」,大地的慈愛無有窮盡從來不抱怨,絕對不跟人、不跟萬物任何的索求,所以勞而無怨。「有功而不宣」,它成就萬物的生長,但從來不自居功,宣就是宣揚自己有功勞。大家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想到什麼?母親。您看我們的母親就是這樣,安靜、溫柔,所以這個家才安得下來。假如女人暴躁、強勢、又不柔和,這個家每天都會有地震是吧?家裡人都不敢回家了,要進門以前還要繞好幾圈,終於深呼吸才進門,那這個生長就會生長得有問題了。包含臣子,臣道也是這樣,您看諸葛孔明也是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宣,功勞這麼大還向天下臣民公布自己的過失,「布所失於天下」。您看他治理老百姓,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整個蜀國很快的就興盛起來了。

  『地法天』,大地也效法天,效法天的什麼?因為地也在天的覆蓋之下、保護之下,「施而不求報」,上天對萬物施與,也不求回報,施不求報。「生長萬物」,您看星體運行、四季運行,生養萬物,「生長萬物,無所收取」,天無私覆,地無私載,都是大公無私的榜樣。再來『天法道』,「地法天,天法道」,天也是道所化的、變化出來的,也是從道生,它也效法道。道的精神是什麼?「清淨不言,萬物自成」。之前我們曾經念過,六祖大師談自性,他見性了,就是他見道、他悟道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清淨,「本不動搖」,可是它「能生萬法」,萬法自成。

  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這些道理一點都不難明白,只是我們心太浮躁不肯靜下來想想。我們想看看,「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為什麼?這個福人居在那裡,這個地方慢慢就變福地,他就感染那個地方,這個地方就變了。所以范公當時候把他最好的一塊地捐出來,然後把一個說很差的地,他說那給我吧!結果你看那個地交給他,最後還是人家家道八百年都不衰,哪會不好!那個鼠洞一下就變龍穴了。自己沒有德行,住龍穴半個月就變鼠洞了,那個環境是會變的,江本勝博士那個實驗就證明了。「大道至簡」,宇宙人生大的道理不複雜,很簡單,我們別把它愈搞愈複雜。

  所以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本體,它本來就沒有名字,是我們強給它一個名叫道,所以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一講怕人執著,就著在這個相,著在這個名,其實它無所不在,所有萬物都是道變的,心性變的。你說道在哪裡?道在哪?道在這,無一法不是心所變現的。你真正開悟了,見每個人都見他的心性,你怎麼會不恭敬他,你怎麼會不想成就他!希望他趕緊恢復性德大用,能像聖賢人一樣,高度的智慧、高度的福報、高度的德能,讓每個人都恢復了,他不就可以利益更多的人。所以這個道本身就是自然,叫「道法自然」,這個道性本來就是「法爾如是」,不要再加任何的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見到道,見到本性,這個見性只能靠自己,靠不了別人。

  接著我們再看這下一句,也是《老子》的教誨,在八百七十八頁同一冊倒數第八行。你看道家講道法自然,儒家也講道,叫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化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就延伸出萬事萬物,太極其實就是本性,就是道。孔子他們契入了,所以孔子說「易,無私也」,就沒有念頭才能見得了易,叫「無私也,無為也,寂然不動」。奇怪了,儒道釋的聖人,釋迦牟尼佛跟孔子也沒見過面,怎麼講的都這麼契合!所以有句俗話說「英雄所見略同」,契入境界的人,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沒有契入,每個人看都不一樣,您看這有一棵樹,有些人很喜歡,有些人看到就討厭,明明同一棵樹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為什麼?分別執著都不一樣。

  所以諸位學長,每個人的世界一不一樣?不一樣,都是自己的心決定的。所以真心,「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您看能生萬法。所以雍正皇帝講,這三教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都在這國度當中教化老百姓幾千年,要尊重這三教的教誨。「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覺悟老百姓,「理同出於一原」,都是相通的,都是從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教誨,「道並行而不悖」,這些教誨都是相通,不違背的。所以我們學儒、學道、學佛的不要分別,不要把聖教給扭曲掉。好,我們把這個句子念一遍: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在這句當中,我們從前面幾句經文的體會,再來體會這句。您看一個人要見性,他的智慧、福報、德能都會恢復,所以他要放下分別執著他才能恢復。人假如積了,又要積財他就有執著,他就變守財奴了是吧?他假如積累一大堆的知識,這他也要讀,那他也要讀,什麼他都要學,學到最後雜學腦子亂七八糟,最後變成什麼?學一堆變所知障。他這些經典都不好好落實,然後記一大堆經句,變傲慢去講別人,最後這些理都不貫通,反而形成自己知見上的障礙。所以連經教都不可以貪著,「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透過這些經教是幹什麼?是了解我們的分別執著,把分別執著放下,最後連經教也放下就見性了,而不是去貪經典、貪法。你看聖人都是無私無欲沒有私心,沒有欲求,所以他不積。他愈是沒有欲求,沒有分別執著,他的智慧、德能、福分就是自性裡自然湧出來,本有的,他哪會匱乏!

  所以他『既以為人』,他愈為人著想愈付出,他愈把自己的分別執著斷得愈乾淨,他的性德愈彰顯。所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是最富有的人,他不只錢財富有,他智慧也最高。愈捨愈得,老子不簡單契入這種境界。所以『天之道』,上天化育萬物,『利而不害』,利益萬物,「害」是什麼?對於天來講它沒有任何損害。我們人就這一點過不去:我都為他,我怎麼辦?我沒有了怎麼辦?你說還沒布施就在自私自利,放不下了,所以怎麼捨都是:好了,就這樣了!那你還是變守財奴,這個欲望還是放不下。大捨大得,你看師長老人家一輩子,光是《大藏經》捐了一萬套,光是《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幾百套了。老人家缺錢嗎?我看全世界最不缺錢的就是他老人家,捨得愈多的人愈不缺錢,您看證明了吧!

  你的心量像天地一樣廣闊,利益無量無邊的萬物眾生,自己沒有任何損害,為什麼?性德流露了,能生萬法不會缺了,你什麼都放下你什麼都得到了。這是師長老人家在五十年修學心得的時候說的,我記憶很深,老人家講這句話的時候,笑得真燦爛:你們什麼都放下,你們什麼都得到了。我聽的時候有點笑不出來,你看功夫差很多,真的,利益人絕對對自己沒有絲毫損害,有大利益,什麼大利益?恢復萬德萬能,想通的人沒有不捨的。『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效法道,效法天地,「為」就是盡心盡力造福萬民,但是決定不邀功、不爭名,甚至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這個老子《道德經》裡面也講的,不爭名,讓功於大眾,功成趕緊引退。然後哪裡有緣,哪裡再去成就功業,隨緣妙用,絕不貪著。好,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