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趙曉龍老師主講 (第一O四集) 2024/1/13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104
各位長輩、各位老師、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因為成德師父上課不方便,所以請曉龍繼續跟大家分享《從政遺規.薛文清公要語》。隨著我們對《五種遺規》的了解,曉龍自身的一個體會,確實古人是用他畢生的心血,一點一滴的把前輩的教誨實踐出來、承傳下來。
古人講人生三不朽,第一個「立德」,再來「立言」,再來「立功」,這是三不朽。薛文清公他有留下來《薛文清公全集》,這其中有非常多他一生寶貴的踐行智慧和經驗的積累。這一篇「薛文清公要語」,這個「要」是一個重點字,是很關鍵。《增廣賢文》有講到:「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閩南話是這樣講的,最近才學的,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要很珍惜古人的教誨、聖人的教誨,字字珠璣,能夠把它放在心上,一個字值千金。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德行是無價的,很多我們古今中外做學問的這些先賢,都是全身心的為了完成一件事情,遇到任何的困難都不退縮,都能夠持之以恆。我們帶著這種感恩的心和珍惜的心,進入我們今天「薛文清公要語」的學習。
麻煩大家PPT翻到第十三頁,我們看第一段,「聞人毀己而怒,則譽己者至矣」。聽到別人毀謗我們生氣了,看到的人可能就想著這樣的話不能講,對方會生氣,那講什麼樣的話他才能高興?可能就去想著講一些好聽的話,甚至是溜鬚拍馬的話。可是這樣的風氣一出現,為政者或者一個地方這個風氣可能會有一些很微妙的變化。所以我們福建人,我們清朝的名臣林則徐先生,他這一生也是經歷了很多跌宕起伏。林公在他老師的指導之下,對制怒他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就像我們的薛文清公他有講到,「余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也是治這一個怒字,二十年還沒有完全把它磨掉,「以是知克己最難」。薛公他下這樣的功夫克服這一個怒。林則徐先生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去廣東虎門銷煙。他老師也是千叮嚀萬囑咐,因為辦理這些國家的大事千萬不能動怒。所以他寫了兩個字「制怒」,掛在他的辦公室,也是時時的來提醒。這也代表為政者要有一定的修養,要能夠克制情緒。如果就像我們《弟子規》講的「聞譽恐,聞過欣」,當然聽到有讚歎了,唯恐自己差得很遠,人家過讚了,時時有這種警惕和謙卑的心。
在官場上,因為很多人可能會謀自己的私利,看領導者,所謂見風使舵,他喜歡聽的話,他就會去琢磨、會去講,那這樣很容易讓人在位置上面、在高位上迷失掉。所以從古到今,幾乎所有的末代,或者一個朝代晚期的皇帝,都有這樣的一些現象會出現。比方說春秋時代晉靈公,趙盾看到他用彈弓打老百姓,在那裡作樂,這不是一個為人君應該做的事情,就去勸諫。一開始晉靈公還接受,後面又勸了一些事,他有點煩惱了,後來就要派人把趙盾殺掉。當時是鉏麑去的,他去了趙盾家裡,很早,天還沒亮,趙盾已經穿好朝服準備上朝了。鉏麑看到這個情況,他就感受到趙盾是一個忠臣,不能去傷害他,但是國君的命令他也不能不執行,那怎麼辦?他就觸槐盡忠,也沒有去傷害趙盾。後邊晉靈公也是出了很多的情況。
如何能夠聽到毀謗批評不生氣?可能還要從小教,所謂蒙以養正聖功也。老人家也常常講,聽到別人毀謗批評了,自己能夠深深的反省、能夠調整,不去做辯解。所以動怒以後就會展現出一個狀態,就會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來鑽空子。
我們看下一句,「人譽己,果有善,但當持其善」,真的是肯定得很恰當,「但當持其善」就是要好好的保持,「不可有自喜之心」,不能覺得確實我挺不錯的。我們成德師父也常常講,當我們一覺得自己挺不錯的了,可能就會出狀況。《易經》謙卦六爻皆吉。這是聽到別人讚歎要保持的一種心態。「無善,則增修焉可也」,如果對方誇的沒有這個情況,那我們也是能感受到可能對方想勉勵我們。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對於他人的一個肯定,我們能夠很理解對方是在鼓勵我們。「人毀己,果有惡,」如果別人批評的我們確實有這個問題,當下趕快要去調整,「不可有惡聞之意」,就是不能說不想聽。聞過怒,聞譽樂,這都是要去避免,不可有惡聞之意,就是不想聽這些批評的話。「無惡,則加勉焉可也」,如果沒有這個惡,無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從我們當老師、當父母的角度,這個毀譽,蕅益大師在《周易禪解》當中講到人兩種狀態,一種是被肯定了,肯定來了可能隨之而來的會有毀謗。所以都是在兩種狀態之間,我們如何在這樣的狀態和因緣的當下能夠提升自己的修養,有時候我們看自己不一定看得清楚。師父上人他聽到有人批評或者有人毀謗,老人家都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不會去起情緒,甚至也能夠反思到過去生可能我毀謗過他,都是用善意、用善心來面對這樣的境界。有人讚歎了,都是祖宗、佛菩薩、我的老師教的、聖人教的。老人家常常也講,我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我們在大概二OOO年左右,那個時候看到師父的墨寶,後面寫到「退居沙門」,這個退居沙門也能夠體會到老人家非常的謙退。
這段就是面對毀譽要有平常心,孩子、學生他也在看我們在境界當中的一些應對的情況,無形當中我們的一些行持和涵養都會有帶動孩子。
我們看下一句:「自家一個身心,尚不能整理,更論甚政治。」我們自身身體要符合作息,要能夠保護好身體的健康,不能過勞,吃東西,包括二十四節氣,這些方面都要去注意。心的健康,內要調伏貪瞋痴慢疑,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此起彼伏,如何用萬德洪名能夠把心調得很平穩、很健康。光是這個部分真的就要下很大的功夫,如果尚不能整理,自己的身心都還不健康,更論甚政治,那怎麼去把政治辦好?這一句也是在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我們老祖宗的教誨都是告訴我們要能夠抓住根本。
我們再看下一頁,第十四頁先跳過,我們看第十五頁:「心不可有一毫之偏向,有則人必窺而知之。」心態要保持中正,比方我們帶班,可能特別喜歡某一個孩子,或者對有些孩子的這種表現感覺到不算太好,不知不覺心念上會有一些偏差,孩子他也很敏銳。包括一個家庭當中,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我們在《訓俗遺規》當中,《袁氏世範》講到「睦親」這一篇,孩子小的時候很可愛,家裡有好幾個孩子,大的長大了,這個小的也剛好很可愛的時候,就很容易關注小的,可能有的時候就忽略大的。所以有的時候兄弟兩個,媽媽會誇「弟弟今天很乖」,哥哥就有點噘嘴了,「怎麼今天媽媽沒有誇我?」媽媽再補一句,「哥哥做榜樣做得好,所以弟弟能夠這麼乖」。所以人心他會有一些感受。
如果當官了,有私心、有偏向,有人就會察覺到。我們看一下,「余嘗使一走卒」,就常常讓一個辦事人員去辦事情,「見其頗敏捷」,他很敏捷,做事情很利索,「使之稍勤」,用他就用得比較多,「下人即有趨重之意」,其他人一看這是大人重用的人,可能就格外的要跟他走近。趨重,很重視這個人。「余遂逐去之」,我發現這個現象,這個人我就把他派遣到別的地方,就沒有用他了。「此雖小事,以此知當官者,當正大明白,不可有一毫之偏向」。當官在政府部門要正大光明,我們看以前衙門的牌匾「正大光明」四個字,完全是無私的,像日月這樣的光照,普照,不是喜歡誰就多照一點,不喜歡誰就少照一點。如果有這些偏向以後,下面人察覺了,部門的風氣可能會出現一些變化。
對於我們管理班級,比方某一個孩子他表現比較好,有時候他幹事情很利索,但是這個時候也要懂得保護,或者一些任務平均分配,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得到鍛鍊、能夠得到成長,這個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或者在家庭當中要去觀照的一個點,不然也會引起人心的不平。甚至如果在政府部門,真的是很偏愛一個人,對這個人也很不利,可能有人就去找他辦事,去找他怎麼樣怎麼樣了,慢慢這個人可能也會被這些名利給困住了。
我們再看下一句:「余於坐立方向,器用安頓之類,稍有不正,即不樂。必正而後已。非作意為之,亦其性然。」我們看藍色字體:「推廣此心,可使萬物得所。」薛公講到他自己對於他坐的座位、站的位置方向,包括所有的器皿放的位置,「稍有不正,即不樂」,就是有這種敏銳度,站歪了,趕快調整一下;沒有坐正,覺得椅子有點歪,趕快調整一下,代表薛公很有覺照力。「必正而後已」,比方上課或者幹什麼事情,東西擺正再開始下一步,這也代表像我們《弟子規》講的「冠必正,紐必結」、「置冠服,有定位」。我們以前中國的建築一般是坐北朝南,這都跟空間磁場有一個呼應。坐得正,身體正,心正,辦起事來就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一個辦公室或者一個衙門東西都擺得歪七扭八的,大家進去會是什麼心情?可能一看覺得哎呀,不敢說脖子發涼,有點倒吸一口涼氣,可能前途很堪憂。所以家庭當中、辦公場所,包括我們自身坐立的方向要充滿正氣。
「非作意為之」,不是說刻意一定要這樣,「亦其性然」,因為性德或者人的性本善,天地有正氣,日月有它運行的軌跡,凡是物品能夠各得其所。像我們有一位學長,她這麼多年就在內務上非常下功夫,行李箱的收納、抽屜的收納,包括被子、衣物整理,四季衣物的替換、保存,包括鞋子怎麼去給它擺好放正、怎麼給它清洗乾淨,以待來年再用,這都是讓物品能夠各得其所。
所以從愛父母、愛身體,到延伸出愛一切所有的物品,因為我們這些無情的物品是有法性的。我們一般帶孩子讀書,在大陸是四正,身正、椅正、書正,最主要的是心要正,再加上好像用手指字,這都是幫助我們能夠更專注的把書讀好,都攝六根,這樣才能夠體會到聖人文字之外的義理。非作意為之,就是不是有規定才要這樣做,這應該是天然的秩序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推廣此心,可使萬物得所。
我們也是有幸去台中蓮社,有參觀李炳老以前的臥室、客廳,他那個書籍擺放得是非常的整齊,哪一本書在哪裡都非常的清楚,這也是修戒定慧。師父老人家也是這樣,一個桌上有文房四寶、有書籍、有眼鏡、有放大鏡,都是擺得正正的、整整齊齊的。成德師父他也是,只要一有時間都會整理物品,包括書籍的擺放也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時候讓我們拿一些書,「曉龍,那個書在哪,第幾排哪個位置」,都是很清晰的。
心行一如,在《增廣賢文》有講到,進了一個家裡,看到這個院子的情況就知道這一家是懶惰還是勤奮;一般招待客人喝茶,一喝茶水就知道這家女主人的婦功如何了。這些生活的教育、生活的訓練,包括我們用拖把,塵拖或者吸水拖把、線拖把,還有掃把,這些清潔用具,如何能夠用得很順、擺放得很端正,這也是居家當中非常重要的,特別給孩子有這樣一個好的境教。我們到學校,車子停放,包括我們的辦公室,這些作業、牆上掛的東西、宣傳畫,再來我們的著裝、我們的儀容,就是外表、這些衣服等等,都要給孩子做一個很好的榜樣。
我們看下一條:「見事貴乎理明,處事貴乎心公。理不明,則不能辨別是非。心不公,則不能裁度可否。惟理明心公,則於事無所疑惑,而處得其當矣。」處得其當就是處理事情得當。見到每天每一件事,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明理,貴乎理明,處事貴乎心公。見事和處事,一個是看法,一個是處理上,兩邊不可偏廢,存心是公道的,有理智。當然讀書志在聖賢,讀書志在明理。如果沒有經典的指引,心又有私心,很多事情就不容易判斷得清楚。惟理明心公,則於事無所疑,辦事情沒有模糊地帶,他很清楚這個事該怎麼辦,這件事該怎麼裁定,「而處得其當矣」。
薰聞成種,我們每天這麼精進的學習、聽課,都是為了把道理徹底搞清楚。成德師父也提醒我們要歷事練心,面對境界要用第一念、要用真心。包括《了凡四訓》也講到,有利於人是真,有利於己是假,完全是大公無私。像范公這樣,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存心坦蕩無私,很公道。范公一生讀書也非常刻苦,特別是對於《易經》,他是一門深入,非常的通達,所以他可以做西路招討使,可以當元帥,可以帶兵。
雖然我們看到有些人他不一定認識字,就像我們之前看過一個電影叫「暖春」,大陸拍的。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還是挺有意義的。其中主人公,這位收養了兩個孤兒的爺爺,他一個字都不認識,但是他一生收養了兩個孤兒,所以那個村長很佩服他,一個大字不識的人,真真正正做了一回人。所以符合天理公義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能去踐行,縱使一個字也不認識,可能他做出來的事一定有很深的道理,一定是跟經教相吻合的。就像我們成德師父也常常提到丁龍,他也不識字,但是面對已經被老闆辭退的情況,他的主人遭難了他還是去幫忙。這個理從哪裡來的?也是一輩一輩言傳身教。
讀書是一個相,聽課也是一個相,如何把我們聽懂的道理實在的能夠變成自己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這也是師父老人家一直強調的。師父在全球弘揚正法,沒有任何個人的欲求,只是希望看到宗教的團結,看到各個民族的寶貴文化能夠有人承傳。甚至是在海灣戰爭發生以前,老人家的見地看得非常深入,老人家也講過,這些戰爭花了很多錢,如果這些錢去幫助這些國家的人民,這個國家人民一定會很開心的,但是如果去發動戰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師父看到世界這種格局,親筆給布什總統寫了一封信,勸他不要發動戰爭,很可惜當時布什總統沒有採納。
格言講到「公生明」、「從容生明」,我們真正把心擺正,我們本有的明德、智慧的光明就會起作用了。所以莫向外求,我們也是藉由讀書、藉由一些形式,還是幫助回歸我們自心本有的光明。師父老人家他一生的行誼大公無私,他看待任何事情看得非常非常的深遠,經濟、軍事、政治,方方面面解決不了這個危機,什麼能解決危機?和諧能夠拯救危機。和諧從哪裡來?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老人家寫了十個「教學為先」,也是一再強調教育最重要。
薛文清公,包括陳弘謀先生,他們都有提到,當官第一件事不是辦案子,第一件事是把教育抓好。只要教育抓好了,很多事情就不會發生了,有些事情發生了人們都懂得禮讓。以前有一個習俗叫「吃講茶」,就是兩個人發生矛盾了,誰都覺得對方沒有理,互相不相讓,怎麼辦?去茶館找一位公道的、明事理的長輩幫忙評理。曉龍印象當中自己小的時候還有這樣的情況,當然我們北方沒有吃茶,南方吃講茶。來看看誰是誰非,請的這個人他知書達禮,心也公道,一評理兩邊都很服氣,沒理的一方可能就要拿茶錢請這一桌茶。大家就通過這個衝突變成學習了,一個衝突在茶館裡就解決了,就不用去衙門。所以很多都是一些小小的事情,如果沒有人能夠去幫助判斷、評理,可能這個事情會愈鬧愈大。所以一個通達情理的、心公道的人在一方,可能都能抵上幾位法官了,常常會有這樣的事情出現,都把它解決掉。所以民風也要靠民間有明事理、有存心公道的人。
現在老人家講辦一條龍的學校,我們是希望培養承傳儒釋道教育的人才,可是三百六十五行也是行行出狀元,也不見得每一個孩子將來都可以扛這個大旗,他可能在各行各業,只要他懂得做人有品德,從小都有讀聖賢書,他在每一個領域都可以發揮,幫助人與人和諧。甚至他自己家庭很和諧,孩子教得很好,在單位也是盡職盡責,這樣的一個展現也是樹立一個榜樣。
我們中國幾千年,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千多年了,一直尊孔子為教育的正統。「大成至聖文宣王」,這是元朝的時候元朝的皇帝封的,這封到最高了,對於孔子的尊重可以說是無以復加。師父老人家用他一生弘護正法,對祖先的孝心,對整個世界、整個全人類這分道義,也是給我們演得淋漓盡致了。老人家有這樣的智慧,於事無所疑惑,講話都很篤定,而處得其當,都是用老人家的智慧來面對世界的問題。「和諧拯救危機」這是一個訪談節目,有不少人因為看了這個以後,能夠意識到從什麼地方來解決自身家庭的問題。師父雖然圓寂了,但是老人家這麼多寶貴的行誼和心境,確確實實還是在加持著我們。
我們看下一張,第十七張,這一張講到「立法」。我們台灣有立法院,我們大陸最高人民法院。立法每個國家都有,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法律是德治的一個輔助,可是立法也有立法的一個原則,「立法之初,貴乎參酌事情」,就是對於事情的輕重緩急要有一個全面的思考。法是防非止惡的,如果這個法沒立好,可能就會傷害到一些人,所以立法的責任很重大。
曾經商朝有一個法律,在北方燒完炭這個炭灰(我們小時候知道這個炭灰裡面還有一些紅的炭,沒有燒完是很燙的),如果這個炭灰倒到官道上,就是大路,用現在來講,比方倒到交流道或者高速公路上,這樣是會受重罰的。子貢他就有點疑惑,「夫子,這個法律也太嚴了吧,倒點灰就罰得這麼重」,結果夫子就說不是你想的那樣。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炭灰倒到公路上為什麼處罰得很重?夫子就分析,這個灰倒到大路上,古時候交通不是很發達,大家趕路,可能男左女右,男女別途。這個灰表面看不出來,跟土差不多,可是裡面是燙的,如果有人一腳踏到這個灰裡,他的鞋子可能會被燒壞,腳可能會被燙到,如果這樣的話,可能身體的健康或者財物會受影響了,鞋子會燒爛了。他一定會看這個灰是誰家倒的,是吧?可能要去找哪家去幹嘛?可能要去問一問。結果推開門一問,比方對方說「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燙了一下嗎?」可能就因為這個事情兩個人會出現口角。而這兩個人是不同村的,這個人回去,村裡人來了,這邊村裡人來了,可能就會升級到打架鬥毆的事。所以這個灰倒到大路上處罰很重,是看到後面的影響和流弊問題要處罰重。把灰倒到垃圾堆那邊或者規定的地方很容易,所以老百姓一定不會冒著受重罰的風險把灰倒到路上,他一定會把灰倒到哪裡?垃圾堆。從這個地方就避免了後面這種人跟人打鬥,甚至可能都有流血犧牲這樣的事情。
「立法之初,貴乎參酌事情」,我們在學校也有校規,像我們大陸也有很多的法令,保護未成年的種種的一些考量,班級也有班規。方方面面都想清楚了,「必輕重得宜,可行而無弊者,則播告之」,一定要想清楚輕重、利害、得失,如果這個法令實施下去沒有流弊(比方說蔡老師以前講過,有一次考了一百分很高興,但是老師說下次考試退步一分打一下,本來很高興,這樣的規矩都會給人很多未來的擔憂,風險最有可能的就是考滿分的人,所以無形當中就會給人壓力,類似這樣的規定都要想清楚會不會有流弊),想清楚了則播而告之。宣布了,從今天開始這樣執行,「既立之後,謹守勿失」,如果規矩立定了,就不能沒有原則了。「信如四時,堅如金石」,信就像四時的運行,春夏秋冬,都是很守信的。所謂大信不約,春天也沒有跟我們做個什麼約定,到了春天柳葉、小草就綠了,慢慢的大地就恢復生機了,在北方這樣很明顯。堅如金石,這個代表基本原則不能改變。「則民知所畏,而不敢犯矣」,這樣的法令都考慮到每一個百姓,沒有其他的偏頗,頒布了以後很堅決的執行,這個就起到了一個防非止惡的作用。
「或立法之初」,有的時候立法之初,「不能參酌事情,輕重不倫」,沒有完全想清楚。所以我們看事情要立體的,不能太片面。好像有一次李炳老有講到,一個茶杯好像有七面還是八面,法師帶著我們一群人,大家數一下茶杯,怎麼能數出那麼多面,數了半天也感覺挺不容易的。李炳老他當過莒縣的典獄長,這是學法律出身的。所以看事情看得很全面,就不容易冤枉人,或者不容易弄錯事情。都沒想清楚,看得比較片面,哪個輕、哪個重也沒有一個次第,就「遽施於下」,太急了,馬上就實施了,因為有些情況出現了想趕快制止。
最近我們大陸有禁酒令,有一些場合、一些會議不能喝酒了。最近有報出來七個人參加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在住的賓館裡喝酒,一人喝一瓶多,好像七個人喝了八瓶,結果其中有個人喝完這個酒暴斃了。這個事情上級一調查,因為在這個地方喝酒了。所以能夠禁止了一些地方,但是他回到自己家裡或者回到宿舍可能還是會喝,那可能就沒有想到這個部分了,所以就導致這樣的悲劇出現。包括酒駕,酒駕了會怎麼樣怎麼樣,可是有的時候酒駕,車禍出現了,人被撞傷了,甚至死亡了,沒有辦法挽回了,再罰那個被撞死的人他也活不過來了。所以不通過教育,《弟子規》「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如果從小孩子都能夠意識到酒的危害,甚至一個國家都不喝酒、一個社會都不喝酒,這節約多少糧食,然後會少造多少殺盜淫妄的罪業。我們也了解到,有一些比方當先生的喝酒,喝完酒太太有的時候扛都扛不動,孩子看了也很害怕,這些無形的一種影響都要靠教育去預防。
有些政令在立法之初都要全面想清楚,沒想清楚頒布出去了,「既而見其有不可行者,復遂廢格」,一頒布出去了,老百姓聽了去執行了,一看有些地方有點不太行,咋辦?廢除了,因為不廢除會出新的問題。「則後有良法,人將視為不信之具矣」,如果後面確實我們制定了好的法令,但是老百姓的信已經受損了,就覺得跟上次也差不多了。我們立班規、立家規都要方方面面想清楚,「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規矩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學習、更好的提升,防非止惡,不是為了懲罰,或者不是為了表現出一個好的樣子,實實在在從人的內心到外在的舉止威儀,都能夠在這樣的規矩之下有一個好的提升。「令何自而行,禁何自而止乎」,所以太草率了,沒有想清楚,號令力量就很弱了,想禁止的東西你也很難禁止。所以這個部分薛公也是提醒為官者在立法之初要很謹慎,不然的話會有一些情況出現。
我們知道宋代王安石變法,起初提出變法,范仲淹、歐陽脩、很多的大臣,包括余靖,他們都是反對的,都有勸諫,但是後來他們也被貶官了,不同程度被貶官了,變法開始了,這個也是對宋朝的國力損傷滿大的。王安石講「祖宗不可法」,祖宗的那個過時了,我們來一套,結果這麼一變,最後他自己背負的責任也很大,所以他跟他的兒子結局也不好。所以手中有權力,這個權力是國家賦予的,那我們有職責是班導師,或者年級主任,或者校長,這也是國家賦予的權力,權力用好了能夠造福一方;如果沒有用好,那可能就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上古時代皋陶治刑獄,皋陶是我們李姓的祖先,皋陶是非常的有智慧、很有德行,所以立法也是以修身為本。
我們再看下一句,第十八張,「中者,立法之本」。這一段看起來都是講立法。心要中正。我們在中國的河南或者一些地區,「幹這個事情怎麼樣?」「中。」中就是公道,可以做,這是立法之本,不能有偏。「信者,行法之要。」既然立了,就像商鞅變法,可能老百姓也不知道這個變到底是什麼情況,他就放了一個木頭,誰把這個木頭從這個門扛到另一個門賞五十金。這些人在那裡看,真的假的?有一個人說沒關係,反正力氣大,試試看。扛過去了,真的給了五十金,大家一看真的是,後面法令一推出去了,那就得到老百姓的一個響應。
所以信者是立法之要,抓住了本、抓住要,家規就很穩定。我們翻開族譜,像包公他一生是清官,「我的後代如果收受賄賂,不能進祖墳、不能上家譜」。德有傷貽親羞,而且一個人犯了罪,不只影響他自己,他整個家親眷屬都會受影響。所以在春秋戰國時代,智氏智宣子,他跟韓、跟魏和趙都是晉國的上卿,他族人裡面有一位叫智果,智果有一次有勸諫他,可是他沒有聽,後來智果回去就把他的姓改了,改成輔姓。因為在古代那個情況之下,姓氏如果有什麼罪,可能都會彼此牽連。所以我們的姓、我們的氏、我們的家、我們的名字,甚至我們是華人,甚至我們是地球人,背後都有一分責任。所以面對當今這個時代,我們家教能夠做得好,學校教育就更輕鬆一點;學校教育、家教做好了,社會教育、社會的風氣就會很好;社會教育再來提升,再來宗教教育,人這一生邊成長邊學習,都有受很好的教育,整體國民的素質就會不一樣。所以對於立法的部分是為了保護倫理道德、保護社會的秩序,中和信就不能夠忘記,這是本和要。
我們看下一段,「為政以愛人為本」,愛人是一個核心,這是一個根本。我們之前有分享到「視民如傷,當銘諸心」,就是看老百姓要像看待傷口一樣,很心疼他,時刻想要保護他。所以堯帝他為政,看到兩個人偷東西他很自責,「因為我自己德行不好,風不調雨不順,他們因為沒吃的去偷東西,所以罪不在他們,在我」,他這樣一個對人的愛心,反求諸己,天下人都會以他為榜樣。所以《尚書》「若稽古帝堯」,古帝堯帝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我們三皇五帝無不是愛人、愛天下。
我們現代企業家稻盛和夫先生,他有寫了一個墨寶,「敬天愛人」,愛護員工,對社會要有責任。松下幸之助先生,有一次不是開的一個工廠著火了嗎?因為值班的人回家去了,一個工廠燒掉了損失很大,但是他沒有首先去責罰這個員工,把他找過來問他,「你是什麼原因?」才得知他母親生病了,他因為母親的原因才離開的,就原諒了對方。
所以企業界、政界、教育界乃至於軍界,當軍官的,曹彬他是為將的,有一次一個士卒犯錯了要打軍棍,可是他當時沒打,過了一年才打,結果很多人就很奇怪,「您怎麼當時不打,怎麼過一年?」他就說到這個軍士剛剛結婚,那時候打了他,父母會認為這個媳婦娶進門我兒子就受這樣的處罰,會覺得這個媳婦不怎麼好,等過一年以後再處罰,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所以念頭上,原則,犯錯了當然要罰了,可是學道立權,他這個權變和彈性,靈活從哪裡出來的?真正愛人的心靈活度就出來。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為政也不能太死板,或者說太較真,有的時候要從方方面面去考慮。
所以愛人是根本,短短的七個字,也是給做官者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因為我們知道在明朝它社會背景比較特別,曾經有在朝堂上一次打了好幾百個大臣,有一些大臣都被打死在朝堂上,當然這是因為皇族的一些事情。所以大臣挨打,或者有一些法令就比較嚴苛一些,薛公他提這一句其中也是意味深長。
我們看下一段:「法者,因天理,順人情,而為之防範禁制也。」法是什麼?天理。法是什麼?人情。所以中國人情、理、法,跟這句就合上了,人情、天理,然後是法。而為之防範禁制也,就是防止人的欲望,因為欲望控制不住造作一些罪業。「當以公平正大之心,制其輕重之宜」,還是講要公平正大,心態上,也要考量輕重緩急。「不可因一時之喜怒而立法」,不能因為我們有的時候看到一些事情生氣了,或者看到一些事情,這個事情好,就立法了。「若然,則不得其平者多矣」,如果是這樣的話,用情緒做事、用情緒定規矩了,可能人心就會不平。這段論到法的部分,論得也是滿經典的。
不知道在座各位老師有沒有學法律的,曉龍是外行,不知道現在的立法是不是有這樣的一個程序。當然有的時候我們會帶班級,比方定一個規矩,同意的舉手,少數服從多數,有的時候不一定對,這還是要對照經典。當然我們定好規矩,真的要充分的去了解民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而且真的不能把自己個人的情緒夾雜在其中。
我們看下一句:「論事不可趨一時之輕重,當思其久而遠者」,討論事情不能只看一時的輕重,當思其久而遠者。師父在講經當中也講到,挺感慨的,順治皇帝他很好心,出家很好,希望大家就都出吧,本來有度牒制度,要考試,出家的學問要有進士的水平,結果這個廢止了,就出現一些後續的影響。老人家在晚年強調扎根、強調實修、強調人才要從胎教開始培養,辦一條龍的學校,都是看到這個時代整個佛教的一個狀況。老人家一劑良方拋出來,我們成德老師他當下「弟子願意承擔」,也能感受到師徒如父子,成德師父對老人家非常的孝順。當然老人家也加持力很強,講道:「不是你承擔,祖宗承擔、佛菩薩承擔。」面對這樣的一個大時代,真的是有很多的諸佛菩薩和祖宗都在保佑著我們華夏的子孫能夠把這個文化承傳下去,所以老人家講「你只要把心用對就好」。這個部分,我們看薛文清公他也是一直在強調心要公平正大。為了人類的永續和平,中國文化不能斷。
「論事不可趨一時之輕重」,像師父當年出家了,要講經說法,要為佛教正名,可是都在趕經懺佛事,老人家後來被逼到都要去還俗了,要不然去趕經懺佛事,幸好遇到韓館長的護持,弘法一直持續下來,師父老人家也是非常有這種驚人的毅力。「當思其久而遠者」,把釋迦牟尼佛本師彰顯出來,我們當弟子的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佛教是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的教育。老人家講得特別清楚,宗教是什麼,都講得非常的仔細。論一件事情確實要運用智慧,不能只看眼前、只看一時。
我們再看下一句。這些內容理論性比較強,可能聽起來有點枯燥,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有點枯燥?還是曉龍才疏學淺,應該多配一點事例。畢竟法的部分我們也是外行,但是確實能感受到薛文清公身居要職,他對於這個事情積累的經驗非常重要。
我們看下一句,第十九張:「用人當取其長而舍其短」,這個部分就開始講到用人的部分,取長捨其短。「若求備於一人,則世無可用之才矣」,如果要求一個人面面俱到,那就沒人可用了。
我們面對學生也是要看看他的長處在哪,能夠讓他更好的發揮。縱使可能有一些情況,像我們蔡老師以前帶班的時候,有一個孩子挺調皮的,後來發現他放學會幫媽媽去賣衣服,就覺得這個孩子很有孝心,就讓他當班幹部。他慢慢得到老師的鼓勵,好像是自然科代表,後來他這一科就學得很好。這一科他學好信心恢復了,後面的科系慢慢也都上來。所以隨時能夠發現別人的長處,孩子、學生的長處,那就能夠以點帶面,我們大陸的講法,用這一點把他整個的狀態就拉起來。
「若求備於一人,則世無可用之才」,如果太完美主義了,覺得哪個孩子有問題,哪個事也有點不妥當,最後就剩孤家寡人,就剩一個人,很難成事,眾人拾柴火焰高。對於政府部門,如何舉薦選拔人才,一個團隊如何能夠留住好的人才,最高領導也要有這樣一個格局、要有這樣一個見地,才能夠讓這些人才歸附或者他能安心在這個單位工作。量不宏不能使人來,氣量、度量要大。做為學校來講,最重要的是好的老師、好的師資,我們當校長能夠發現英才,不求全責備。有一個好的老師進來,他是科學的或者語文的、或者經典的、或者生活的,都能夠大家一起配合,同台演戲,把整體學生的生活狀況,內務、清潔、精神面貌乃至於運動,都有一個整體向上的帶動,這也跟我們領導者(校長)的格局和智慧是相關聯的。
我們再看下一段,「凡取人」,有一個任務來了,交給誰做?「當舍其舊而圖其新。」「他上次都搞砸了」,不能落這些印象,他搞砸已經有一個搞砸的經驗了,可能這一次再讓他做他就會避免上一次的錯誤。韓琦他有一次在那裡讀書,有一個士兵幫他舉著燈火,結果可能有點打瞌睡,燈燭把鬍子給燒到了。過了一會一看,怎麼換人了?趕快把剛剛那位請回來。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燒過我的鬍子,他已經有經驗怎麼不燒我的鬍子,還是繼續讓他做。不怕人犯錯,不要落這些錯誤的印象,都要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或者我們要很敏銳的能夠體會到人犯錯了他就積了一個經驗,在這個經驗的基礎上他就會進步;不然的話他也很自責,也沒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了。
「自賢人以下」,這一段講得非常的有力道,賢人以下。《論語》上講到「子貢方人」,子貢在批評人,子貢是賢者,夫子說:「賜也賢乎哉?」你很賢德了嗎?「夫我則不暇」,我沒有工夫去批評人。夫子的這個自我要求很嚴格,不善不能改,聞義不能徙,是吾憂也,夫子每天都想著自己怎麼改過、怎麼遷善。
「自賢人以下,皆不能無過」,難免的,錯了就改,不懂就問,不會就學,要放下面子。我們自我成長也會面對一些挑戰,孩子來講,他很小,他需要一些犯錯的過程,需要長輩老師多給他提供一些鍛鍊。我們現在也遇到一些孩子,啥事情大人都幫他做完了,他本來是很有天分的,大事小情全部幫他做完了,他那種先天的一些天分就被壓抑住了,後天該得到的一些鍛鍊也沒有得到鍛鍊,所以在一些場合當中就有點怯生生的。那已經比較大了怎麼辦?我們要亡羊補牢,現在趕快要放手給孩子多鍛鍊,當然大的方向我們要把握好、要正確。
太操心了,太為孩子想了,古人有講「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道是自然的法則,這些小苗苗它要自己經歷風雨慢慢長大,你給它弄到溫室裡,很呵護它,哪一天溫室沒有了,面對大自然,可能它抵禦風寒或者它的抵禦力不是很夠,可能就會出一些狀況。現在很多學校,特別在大陸很強調安全。甚至有些時候孩子打掃衛生,親友團拿著簸箕、拿著掃把蜂擁而上,把衛生都打掃過了,小孩子站在那裡看或者在旁邊玩。有些東西太過了,看不到未來對孩子的影響。如果有學生或者有孩子將來當教育部部長,他從小都有學經典、都有學《五種遺規》,很懂教育,可能這個國家、這個地區整體教育的情況就能得到轉機。大家一起努力,看看我們能不能多培養出一些立法院長、行政院長、教育部長、財政部長,都能用手中的權力把聖賢教育應用在他的為政當中,真的可以造福萬民。如果去聯合國當主席了,可以帶動世界好的這種良善的風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信心培養出多一點這樣的清官、多一點聖賢?老人家講培養承傳正法的法器、佛門的龍象,培養出來一個,這也值了!我們不求太多,但是我們有信心。在這樣的這個時代,沒有這樣的人出現,真的是有點堪憂。我們還是要樂觀的面對實際情況,當然還要多從我們自身的修身給孩子做好榜樣。能夠常常清空(delete),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面對任何的境緣和事情就能夠知人善任,讓大家都能夠得到好的鍛鍊。
孰能無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薛公後面講道:「或早年有過,中年能改」,早年有過,到了中年,二十到四十歲了,一些過改了。就像蘧伯玉,時年五十猶知四十九歲之非,所以他改過是一直持續、連續的。「或中年有過,晚年能改」,中年還有犯錯,可能退休改了,那也是很好的。「當不追其往而圖其新」,不要常常落那些印象,不要常常翻舊帳,應該想他可以,在改進當中,他已經很努力了,所以「可也」,這樣就挺好的。「若追究其往日之過」,如果只是抓著他以前的過失不放,「並棄其後來之善」,人家後來的改變,那個也沒什麼,沒有去珍惜,「將使人無遷善之門」,一個人朝善的大門進去,別把門給關了。所以孩子犯錯了都要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不能一棒子就把他打死,甚至讓他自尊心很受打擊。
曉龍小學階段也曾經做了不好的事情,班長被免職了,還要叫家長,開班會要點名批評,當時自己內心也是很後悔,可是事情已經沒有辦法重來了,當時心情非常的低落。老師也看到了,班主任馮老師,她也是看到有些學校的活動,畢竟之前是班長,一下被撤掉了,也找一些機會讓曉龍去鍛鍊。雖然那個鍛鍊也是個小鍛鍊,但是當時感受到老師這分心還是希望自己好,這個心態也給自己很多的溫暖。當然當時自己班長被撤掉了,自己有推舉另一位同學當班長,老師也在班會上有表揚曉龍這樣的一個行為,當時也是很受感動。所以禍福相倚,孩子犯錯、有狀況了,如果遇到好的老師,他也在犯錯當中受到懲戒,這樣的事情以後不敢再幹了;如果有善根流露,被老師肯定,他也會在這個方面更加去這樣是好的,老師有表揚我,我以後應該好好的保持。
如果把人遷善之門堵住了,再來,「而世無可用之才」,都是看人家的不好、看人家的毛病,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大眾的事就不容易成就。「以是處心,刻亦甚矣」,如果是這樣的存心,就太刻薄,刻薄就比較沒有福報。宰相肚裡能撐船,當領導的在企業、在團隊當中,對於取人方面應該練習不落印象的功夫,要傳遞出信任、傳遞出尊重,這樣能夠更好的凝聚人心。
我們看下面第二十一張,「人所以千病萬病」,各種各樣的毛病,「只為有己」。從佛法來講,我執、自私自利就會出現一些狀況。「為有己,故計較萬端」,很多事情都在計較。「惟欲己富,惟欲己貴」,希望自己富貴;「惟欲己安」,希望自己要安逸一些,不要那麼操勞;「惟欲己樂」,自己生活能夠安樂;「惟欲己生,惟欲己壽」,希望自己能夠長生、長壽、健康。「而人之貧賤危苦死亡,一切不恤」,對於他人的一些生活狀況都沒有去體會、體恤。「由是生意不屬,天理滅絕」,生機被蓋住了,天理怎麼樣?違背天理。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是無私的,地也是無私的,所以天為父、地為母。「雖曰有人之形,其實與禽獸奚以異」,雖然是一個人形,但存心上都是為自己。老人家以前講經也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人請教老人家,是不是應該這樣?老人家就很幽默,「我不為自己,天也沒誅我,地也沒滅我」。在這個時代真的要做出榜樣,真的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是因果循環的一個真相。如果摒棄了道德、摒棄了因果,只想自己,其實與禽獸奚以異。當官如果沒有為老百姓想,老百姓是非常的辛苦。
「若能克去有己之病」,知道有,怎麼辦?要克己復禮,「廓然大公」,就是要用公心。「富貴貧賤,安樂生壽,皆與人共之」,與人民同患難、共富貴。「則生意貫徹」,生機盎然,我們有錢要多去布施。
有一位師兄在非洲辦雨花齋。他是一個計程車司機,也沒有很多錢,但是他看到非洲的人有的三天才吃一頓飯,有的是一天吃一頓,他就看不下去,他就開計程車,然後賺的多餘的錢買一些麵包什麼,就擺在旁邊給大家分。然後有朋友也願意做,他也不拒絕,就隨喜一點。有一位朋友也挺佩服他的,在非洲辦雨花齋,就去看他。他一去接這個朋友說:「哎呀,你怎麼穿這麼好!」「怎麼了?這是很普通的衣服。」「在這個地方,你穿成這樣,可能有些青少年就會來搶你的東西了!」很多因為物質的貧乏,因為缺乏教育,這個社會的狀況,犯罪率、各種疾病等等,而且這樣惡性循環,這個福報會愈來愈薄。
我們慧禮法師也是在非洲做這些教育的事情、公益的事情,堅持了很多年,曉龍也是非常的佩服,捨棄自己的安樂,念念為眾生、為佛法。師父老人家為了弘揚聖教、講經說法,自己住火車站,我們現在想想真的是很感慨,也很佩服。有句話講到「古來聖賢皆寂寞」,聖人的境界不是凡夫能揣度的,但是聖賢人他們真做出來了,我們應該不讓古人是謂有志。看到師父這樣的行誼,再難、再不容易都要咬緊牙關。老人家講,我們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面對富貴貧賤,安樂生壽,皆與人共之。
林則徐先生他虎門銷煙,為國家立功,當時道光皇帝非常的開心,「大快人心」,聖旨上寫到。但是後面有人給他進讒言,他被貶官到新疆。到了伊犁,到了新疆,他還是一心為了當地的百姓,修坎井,興建水利設施,沒有因為自己被貶就一蹶不振。都是「生意貫徹,彼此各得分願。而天理之盛,有不可得而勝用者矣」,真正這樣做出來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經教就活起來了。
最後還有一點時間,跟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出自《道德叢書.法曹圭臬》這一冊。漢代一位我們何姓(人可何的何),何姓的祖先,叫何比干,比干就是我們亙古第一忠臣比干這兩個字。當時他是汝陰縣管刑獄的,他給四千個人平反,四千多個被冤枉的人,給他們平反,把他們給救了。後來他當丹陽郡尉,在丹陽這個地方也是管刑獄的,獄無冤囚,一個冤枉的囚犯都沒有,所以在淮汝這些地方就送了他一個稱號,叫「何公」,就是說他很公正。我們一般帶公的,某某公,就是他很公道。結果征和三年,三月辛亥這一天,天下了很大的雨。他在家,下雨了,白天就小憩一下,睡著了,結果夢中就夢到很多貴客騎著馬、坐著車來到他們家。他突然醒了,覺得很奇怪,怎麼做了這樣的夢?就告訴了太太。
結果太太聽他講這個夢,話音還沒落,門口有一位老人家,「我能不能進你們家來避避雨?這雨太大了,我這都被淋濕了」。他就恭恭敬敬把老人家請進來。雨停了老人家說我要走了,他也恭恭敬敬的去送。結果走到門口老太太就說:「公有陰德」,您積了很多陰德,「今天賜君策以廣公之子孫」,上天送了一些信物給你,讓你的子孫很發達。結果說完以後就從懷裡拿出來像上朝用的簡一樣的東西,長九寸,一共九百九十九枚,就交給他,說道:「您以後子孫佩官印的人就有九百九十九個。」後來他的子孫後代都非常的貴顯,果如其言,就像這個老太太說的是一樣的。
這個故事也代表公門好修行、公門好積德。我們在教育界也是可以救千千萬萬學子的慧命。漢代的大儒揚雄先生講道:「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所以我們肩上的責任、我們面前的學生、我們的因緣,也都是對於我們今生修行一個很好的增上緣。也很感謝師父老人家、成德師父帶領我們一起一條龍的學習,也是為了更多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
時間已經到了,曉龍今天的報告就到這邊,如果有不妥不對的地方,也懇請各位長輩、校長、老師、同道們不吝賜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