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八十八集) 2023/9/16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88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弟子規》的學習進入第三個大主題「謹」的部分。我們上一節課跟大家探討到,我們教學在兩綱八目當中是屬於利益社會治國的部分,我們前面也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要下這些功夫才能夠真正利益到學生。格物,格除物欲,格除我們的習性,就好像佛家常講的放下分別執著。我們不放下分別心提起平等心,那我們要利益孩子就難了。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好的我們就特別溺愛,不好的我們就排斥他,我們用這樣的分別執著心,不可能有孩子得利益,你疼愛的孩子恃寵而驕,你忽略排斥的孩子他沒信心。所以我們心用對了,才有可能利益到學生。
所以「謹」這個部分用在我們教學上也是特別重要。我們一直在強調自愛才能愛人,用自己的明明德才能親民,所以這個謹,我們在看這個經句的過程還得從自愛做起,不能看了這個句子都誰誰誰沒有做到,先不著急別人,要先提升自己。哪怕這些句子我們做到了,也要守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打開鏡頭的同道不是很多。
上一節課跟大家談到,我們可能一不注意就會出現執著點,一不注意可能我們就會隨順本來的習慣,沒有隨順經典的教誨。佛家有一個詞,「強者先牽」,畢竟我們還沒學以前那個習慣、那個力量也是挺強的。就像成德這一二節課跟大家有提到《禮記.學記》的教誨,「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是隨順人性的教學方法。我之前不夠重視這一句,這也是我的過失,因為之前覺得當父母、老師的談的都是經典的內容,也沒有談不對的,但是並沒有符合教學法,後來是發現許多學了不少年的學子悟性受到障礙了,才覺得挺嚴重的。都是用命令式的,權威灌輸、否定式的這種言語,哪怕講的道理都是對的,把孩子的悟門堵住了。甚至於這種命令式的,孩子都不會自己思考了,就是你怎麼交代他就怎麼做,都非常被動,你不交代他就不做了。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那我們當父母、老師的看到這個經句,我們拉回自身,自己是循循善誘還是揠苗助長?我們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心平氣和?循循善誘應該是心平氣和的狀態,假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很容易動氣,那可能就不是道而弗牽了;動氣有時候言語就會傷到學生,就不是強而弗抑,強是鼓勵他,不否定他;開而弗達,開是啟發,不是一開口停不下來,滔滔不絕。這都是我們謹慎護念學子,要護念好學子首先要謹慎護念自己,不能再隨順本來的一些習慣,要跟經典相應。
今天大家是很怕見我是吧?怎麼都沒有人開鏡頭?當然這個時候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有可能大家在吃飯,對不起、對不起。假如是吃飯的,民以食為天,食飯皇帝大(吃飯最重要),所以大家可以繼續用餐,也向大家致歉。
我們看「謹」這些句子,都是讓我們的生活更嚴謹、更從容、更簡約,這些都是修身養性的重點。「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尤其身教重於言教,我們這段時間一起在探討謹,有沒有感覺自己變了?諸位仁者,這段時間你親戚朋友有沒有說你變了?比方說老易至惜此時,現在隨手拿一本口袋書,一有空,開卷有益,要薰習。薰習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我們一不念佛、一不薰習經教就容易打妄想,打妄想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得慎重一秒鐘的影響、一個念頭的影響。真正體察到了,不用人家叮嚀,知道克己復禮重要,克念作聖重要,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一有時間我念一句佛,黃念祖老居士說搶救,念得一聲就是一聲,念得一句是一句,說得一句,你不念佛說閒話了,就廢一句。而且一句佛號真心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不念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結什麼業?輪迴心結輪迴的業。
當然,你每天很忙,並沒有太浪費時間,但是也不能因為忙變成不念佛的藉口,因為假如忙,不念佛,這樣定力怕不夠。黃念祖老居士說要把念佛擺第一,有道理,你不把它擺第一,我們無常一來,念佛擺在第二、第三,無常一來我們就隨著那個第一去投胎了。再來,我們不念佛,心不夠定,我們處理不好事情,我們跳不出處理事情不妥當的惡性循環,因為我們心不夠定去處理的事很可能還要來收拾。假如我們覺得活得很累,處理這個事好像後續還會有麻煩再來,處理得不乾不淨,很可能就是那時候的定力不夠。所以定要習,要習定。怎麼習定?念佛、讀經都是習定。甚至我們做事也是習定,我們很專注的去做。不能事情很多,但是做的時候心都是比較散,做什麼的時候就能全神貫注去做,養成一種習慣。尤其我們是當生要成就,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都是自重自愛,重視自己的整潔衣冠。自重者人重,自敬者人敬。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比方說今天你認識一個新的朋友,能不能從他的整個衣著、他外在的形象感受到他是比較散漫還是比較嚴謹,能不能感覺到?是可以感覺到的。所以不自愛那給人的印象都不好,也不會讓人家信任。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一句我們不落實的話,常常都得找東西,常常都會慌慌張張。尤其要出門的時候找不到,還會發脾氣上火了。我們修學之人得要學顏回,顏回不貳過,不能讓同樣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發生了,那這個就不是修行的狀態。修行是修正行為,經一事長一智,不能再犯同樣的問題。尤其當我們犯同樣的問題,有可能會傷到別人、影響到別人。我們真正尊重人,不願意因自己傷到、妨礙到別人的事。有一次就覺得太慚愧了,真歹勢,很不好意思,不能第二次、第三次再發生這樣的事了。我們有愛敬別人的態度,要改一個習氣比較容易。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都是屬於衣服、飲食的享用,從謹來講就是懂得節儉,不鋪張浪費。我們小時候都讀過一篇文章「訓儉示康」,司馬光先生寫的,裡面有一句話講道:「儉,德之共也」,所有有道德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修養就是節儉,不奢侈浪費。有一句經句我們也常聊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不管是一個朝代還是一個家,它能夠興旺起來,節儉。為什麼會敗?開始奢侈了。這些轉化到我們教育學生跟孩子的生活細項,那就很多了,所以《弟子規》再展開來,可能是我們面對學子點點滴滴的這些生活情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有可能孩子吃飯都掉在桌上了。
諸位老師,這一個禮拜、這兩個禮拜,你們在學校裡面的情境,有沒有哪個情境您有用到「謹」的句子來引導學生的?你們的學生都已經到了聖賢人的境界了,是吧?你們這一二個禮拜都沒有用到?因為我們學了就要用,而且我們每個禮拜一起來切磋探討、相觀而善。有沒有哪一位老師這一個禮拜剛好遇到哪一個情境,您有用《弟子規》來引導學生?這也是當其可之謂時,機會教育點。有想到的可以跟大家分享,不會大家現在是腦中一片空白吧?假如是這樣,那就是平常法布施做得太少。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不會想什麼事一片空白。感謝賈同學,他每一次都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有請賈同學,他有在教小朋友。有請。
賈同學:師父週末吉祥,諸位前輩吉祥,諸位同修吉祥。學生恰好這個禮拜五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德育故事.實夫拜虎》,明朝的實夫拜虎。在他路遇到山中老虎,銜著他進了叢林,老虎把他放下,然後蹲坐在一旁的時候,實夫遇險不亂,非常恭謹,沒有言語,用行為去拜虎,然後再娓娓道來他不捨自己的父母,同時有信義,等讓父母頤養天年,再來讓老虎吃他。這就非常能夠體現實夫在平時的日用之間就非常的恭謹。我們說禮的精神就是毋不敬。所以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也知道叢林二十要則裡說「遇險以不亂為定力」,說明他念念恭謹的心會培養他在遇險的時候保持這個定力。小朋友們後來就一起觀摩了一個實際的影片,是一位騎摩托的少年遇到大象的象群,然後因為摩托車的噪音導致了象群的驚慌,可是因為這位少年他能夠恭謹的去向象群道歉,最後又化險為夷。這是學生想,同學們的反映也是覺得在平時當中謹慎是保身第一要法。這是學生今天為諸位斗膽共享一下這個禮拜關於「實夫拜虎」的一點教學心得,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賈同學。這是透過故事,等於是說一個人能在危急的時候保持鎮定,一定是他平常的功夫,他平常就嚴謹,不可能是臨時抱佛腳。當然這個拉回來我們身上,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怎麼會忍不住脾氣?那應該是平常我們就沒有勤練功夫,平常我們的心沒有佛號、沒有定,你遇到一些情境就很容易情緒會上來。俗話講的,「平時如戰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所以以後我們的學生能不能幹總裁、能不能幹大事,現在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能不能臨危不亂、能鎮定從容,有沒有培養出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
《格言別錄》這本書真的很好,大家可以多看。有口袋書,印得很精美,不使一秒鐘空過,一有空翻兩句都有無窮受用。一個老師手不釋卷,你的學生一定受到你的感染。書上有說:「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他有遇到大的考驗的時候,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從他慎獨的功夫當中、暗室屋漏中培養出來的;「旋乾轉坤的經綸」,他有旋乾轉坤的能力,「自臨深履薄處得力」,他平常做什麼事都是戰戰兢兢、很慎重。執虛器如執盈,就是在這些地方培養慎重的態度,寬轉彎勿觸棱。拜託一下大家,講故事盡量跟《弟子規》要拉一拉,因為畢竟《弟子規》是行門,這些經句重複的在一些機會點。諸位老師你們真是非常lucky(幸運),你們這兩個禮拜都沒有學生跌倒,都沒有學生擦傷,你們的孩子都太優秀了。這些情況出現了,把這些經句一提起來,孩子就會印象深刻。
《格言別錄》當中還有提到,好像是「劉直齋云」,一個人的存心養性,修身養性,「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不知道大家讀到這一句的時候什麼感受?大家遇到驚跟怕的事會怎麼樣?我怎麼這麼倒霉!你看一個人修養自己都要經一番寒徹骨的,要耐煩。教學的人不耐煩不行,你不耐煩很容易就「我都跟你講幾次了,你怎麼講不聽!」火就上來了。耐苦,要耐得了辛苦,以苦為師。現在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它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要代眾生苦,要很有耐心陪伴他。還要處變不驚,比方說你站在講台上,突然有個孩子慌張跑進來,「老師、老師」,給你講一個事情,你馬上,「哎呀」,就慌掉了,馬上那個緊張就傳給全班同學。還是你在當下,「不要慌、不要慌」,安定從容,這種身教可能學生記一輩子。
我就想到我當時教書的時候,那個女學生爬上去要拆最上面的玻璃下來,她彎著頭看著我,「老師,能不能拆?」我說不能。我話講完沒兩秒鐘,喀她就拆了,就這樣下來了,整個玻璃就碎了。這時候不能慌,我感覺我平常沒有這樣的定力,可能是因為帶著學生念《文昌帝君陰騭文》。印光祖師很推薦這兩本書,《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所以當下還比較安定,可能都有這些佛菩薩、神明加持,他們的祖先(孩子們的祖先)加持,比較安定。看學生好像要過去有什麼動作,我說等一下,統統不要動,先把那個女同學拉出來,因為玻璃碎在她的身上,然後趕快拿掃把,學生一急拿手去碰,到時候割傷了怎麼辦?常常跟大家提到事事是好事,隨緣妙用。這個玻璃砸下來碎掉了是好事還是壞事?沒有好壞。我們老師在那個當下定得住,當下能用真心,那就沒有壞事了。哪怕是逆境惡緣,學生、孩子也看到我們怎麼去面對逆境惡緣,而且看了他們可能會印象深刻。
大家以後不要怕驚,要耐驚,還要耐怕。怎麼耐煩、怎麼耐苦、怎麼耐驚、怎麼耐怕?多念阿彌陀佛,這些能力就會提升。六字統攝萬法,我們理明白了,事怎麼做?多念佛。我們很急躁怎麼辦?多念佛。這句六字統攝萬法我們體會得愈深,一有時間就願意念。
這個經句裡講:「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從小他就要理智,不能做會讓自己失態、失控的事情。「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以前教出來的孩子都是小大人,是這麼教出來的。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們老師假如性格急,一定要下功夫來改,給孩子、給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且是無形的。比方說當父母的人急躁,孩子或多或少都受影響,那種急的磁場會傳遞開來。像老和尚,我們身邊的人有時候慌張的從老人家面前走過,老和尚會當下提醒,「不要跑,慢慢走,慢慢走」,就是提醒我們一切時候心都要安定,不能急躁。安穩光,我們的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光相應,阿彌陀佛是安穩光,安定從容;阿彌陀佛是智慧光,所以我們教書不能意氣用事,不能感情用事,要用理智;阿彌陀佛是歡喜光,我們每一天要上班了,真歡喜,又能跟這麼多孩子一起學習,不能「哎呀,又要痛苦一天」。所以這十二光佛跟我們當老師有沒有關係?心安眾生安,我們的心都不安,怎麼安學生?老和尚有一次在全球佛教論壇裡面發表主題演講,「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十二光佛有清淨光,心淨國土淨。我們現在處的是功利社會,孩子小時候能夠扎下重義、輕利、輕欲,他才不會被利欲給控制住了,這都是父母、老師的身教。
自己有回想到,像父母對自己是無求的付出,這對自己一生的影響非常大,很受用,因為付出沒有想從誰的身上獲得什麼。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在想想,太感恩父母了。為什麼?諸苦皆從貪欲起,你有所付出、有所貪求,希望別人回饋,就有得不到的痛苦。所以父母、老師這種無形的處世態度,那會影響他們一生。父母、老師得失心特別重,我們的孩子說要快樂難。《淨修捷要》提到清淨光、安穩光、智慧光,還有常照光,我們給孩子的愛不能晴時多雲偶陣雨,不能起伏太大了,要常照光。我看可能我們的生命當中都可以回想到,在觀察老師今天心情好不好、父母今天心情好不好,這是很消耗能量的。假如這個孩子從來不用消耗這種能量,父母都是心平氣和,老師也是如此,我想這個孩子會很安定。
我們看到從容,一舉一動都不放縱、不隨便,其實這個首先是自愛。禮敬諸佛首先要禮敬自己,自己的行為都是很隨便、放縱,這就不自愛了。
我們談到教學,比方說教學的內容,老和尚有給我們一個大方向,小學學做人,中學學做事,大學學為政。老和尚提的這個跟《三字經》都是相應的,《三字經》有講「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朱熹先生有編一本書叫《小學》,滿厚的,我有看過,他其實就是《弟子規》再詳細說明。你看《養正遺規》裡面有「朱子童蒙須知」,首先教什麼?「衣服冠履」,這個「衣服」就是前面的「冠必正,紐必結」,這些細節處他都嚴謹,不會很散漫。不知道這些生活細節我們有沒有教,那一天聽到王老師他有回憶,他媽媽從小連穿衣服都教,紐扣從最後一顆扣起來,因為最後一顆扣的時候底下是對齊的,這樣扣上來不會扣錯。當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這麼扣,但是這些細節有教到,孩子從小他就會注意到這些小地方。比方說要扣的時候拉一下、對一下再扣第一個,不然扣錯了,然後去見客戶,人家一看,怎麼紐扣都扣錯了,我看算了,事情交給他不大靠譜。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佛門有一個詞叫「心行一如」,他有這些行為,他的心就一定是比較不莊重的、不謹慎的,他觀照不到自己的一舉一動。我們有時候在上課,不管是線上線下,有看到同學打哈欠了,跟河馬差不多,啊。打完之後他也沒有覺得不妥,我真是I服了you,我也很佩服他,這個自我觀照就比較弱。大家去想一想,假如這是一個很有閱歷的總裁,他面試一個年輕人,講著講著,「啊」,他嘴巴,一下來,你看他接著話還講得下去嗎?不矜細節,一個人不莊重自己的這些生活細節,終累大德,他德行不可能一直提升上去的。就好像我們這個句子裡面「置冠服,有定位」,等於是生活有好的規矩,你的房間、你的家才不會亂。
古代的故事是有個小朋友,好像不到十歲,好像叫陳蕃,好像有客人去他們家了,看他房間很亂,他說:「你怎麼不整理整理?」《朱子治家格言》一開始「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結果他回答:「我的手是拿來掃天下的」。後來人家補了一句話:「一屋都不能掃,怎麼掃天下?」而且一個人的環境都反映了他的心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感受一下,「青年十二守則」有說「整潔為強身之本」。「青年十二守則」大家記得吧?不能還給老師。教師節快到了,九二八,你假如那一天打個電話,「老師,你以前給我講什麼講什麼,我到現在還記得」,你老師一定非常非常歡喜,很欣慰,我講這些話居然我的學生三十年之後還記得、五十年之後還記得。
最近記憶力有比較差。「青年十二守則」,靜一靜還是可以想起來,這都是談根本的,什麼為什麼之本,這十二條打開,那就可能是《四庫全書》教的重點,這些總結的教誨不能忽視掉。整潔為強身之本,我們看早上,一起來或者吃完飯,你拿著布把桌子、櫃子擦一擦,地板拖一下,有沒有感覺到什麼?感覺房間好像很清新,感覺很舒服、很有精神,這很明顯。假如兩天、三天都沒有用,你再去擦,一擦,那個布上面都是灰塵了,請問這些灰塵我們會不會吸進去?都會的。所以整潔為強身之本,真的。這兩個禮拜諸位老師有沒有拿一個布給同學檢查一下,你看,你們每天在這樣的環境肺部受損,這都是機會教育點。
林則徐先生他有講「十無益」,很精闢,這談的都是跟「青年十二守則」一樣,都是務本,沒有抓到這個本,我們教學生都變本末倒置、捨本逐末了。其中有一條跟讀書有關的,「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他的一舉一動都不端正,書讀得再多沒有幫助,他讀的書跟他的一言一行脫節了。我有遇過,讀的書真的是才高八斗,我這一輩子再怎麼努力讀,我看也沒辦法超過他,可是他不重視這些環境衛生、一舉一動,他就顯得動作都會比較粗糙,而且會傲慢,談起理來對人很凶,不考慮到人家的感受。學問真的是一級棒的,但是因為不注重落實,行止不端,人家跟他一接觸,本來覺得他學問很好,一接觸,言語都傲慢、不體恤人,反而讓人家內心很難受、落差很大,甚至有可能會因為他對傳統文化反感、沒有信心。所以《弟子規》講的,「不力行,但學文」,沒有去力行,書讀得非常的多,「長浮華,成何人」。
我們自己總結總結教學的路,我自己也回想,我們沒有從這些與人相處的禮貌去教這些孩子,那考第一名、考第二名的孩子也不懂,這些基本的應對進退都不會,以後說要成事不容易。我以前有一個同學,跳級生,他很聰明。他年齡比我們小一二歲,記憶力特別好。結果我去他們家找他,我要離開了,我說我走了,「嗯」,就坐在那不動了,也不送我。他爸爸說:「你趕快站起來去送一下同學。」這些他也不懂。所以父母老師不能不教導這些應對進退,灑掃、應對進退挺重要的。
經句接著講:「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盡量不要發出聲響。因為古代他那個門有門簾,慢慢揭開門簾,避免發出吵人的噪音出來。古人在這一舉一動當中都柔軟,不急躁,而且替人著想,你看緩揭簾勿有聲,人不閒勿事攪,都是從這些生活細節培養怎麼愛人、怎麼恭敬人。所以這個提醒自己不要橫衝直撞。這個簾也可以延伸到窗簾,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把那個窗簾扯下來的經驗?當然有時候是它實在太舊了,也是要判斷一下,東西壞了,可能有它的時節因緣,但是也有可能是我們太粗魯了,把它給扯下來了。修行人沒有大小事,這些只是一些生活的小事,可能就反映我們心的狀態。
「寬轉彎,勿觸棱」,這是走路的時候,轉彎能離棱角遠一點,慢慢通過。而且這麼走視線不會被擋住,遇到人擠的時候也不會發生推撞,防止轉彎處突然剛好衝出「冒失鬼」。這個其實在校園裡面是要特別多提醒的,小朋友有時候一急了他就跑起來了,那個一撞有時候撞得頭破血流都有可能,但是假如我們的學生都懂得從容,寬轉彎去看,他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意外。而且他走路養成的習慣會不會用在他騎車的時候、開車的時候?一即一切,他在某一個生活細節養成的態度,從容的態度,他就會用在一切時一切處,這樣他也比較懂得保護自己,比較懂得安全。
「執虛器,如執盈」,拿著空杯子、空的容器,不要倒著拿或拖著拿,要像盛滿東西一樣端好,動作也要雅觀。有時候遇到容器裡盛了東西,卻因一時匆忙誤以為是空的,猛的一拿起來,就會濺濕或者燙傷身體,造成不幸的意外。以為是空的,我們生活當中會不會常常出現「我以為」?以為,我以為會出意外,我以為會誤了事情,因為沒有去確認,現在的詞不只要確認,要double check(複查),這做事就很穩妥了。這個「我以為」一定要把它改過來。
「入虛室,如有人」,進入別人的房間,不管裡面有沒有人,都要先敲門或者提醒裡面的人,讓裡面的人知道有人來了。如果一時疏忽,沒察覺裡面有人,有時候你覺得應該沒有,剛好有呢?匆忙間進入他人房間,那就很尷尬,剛好對方在換衣服呢?我小時候就遇過這種情況,我進自己的房間,剛好有親人在裡面。你連進自己的房間也要稍微敲一下,因為親人到家裡來,剛好我的房間借給他住,你一下子那種慣性,沒有養成這些習慣的時候,尷尬的場面就出現了,讓彼此看了都不知如何是好,而且之後再相見的時候都很尷尬。
「事勿忙,忙多錯」,「忙」是心中紛亂,言行倉促緊張。《弟子規簡說》作者王明泉老師,因為畢竟這是對小孩開解的,他會拉到跟小孩生活相關的,理事結合。他首先提到的,做事必須先有計畫和良好的習慣,譬如準備考試,要事先有計畫的讀書及練習作答,這就是跟他的學習結合了。假如熬夜用功,很難有好的成績,即使在小考僥倖得到好的成績,遇到大考就張皇失措,錯誤百出,不能有僥倖的心。
包含日常生活中忘了帶東西或者上學遲到,常常是前一天晚上不先整理第二天要用的東西,或是早上睡得很晚,匆忙間出門。這都可能是學生的狀況,不只是學生狀況,也可能是我們的狀況。我們學謹,每天都會發生。事勿忙,忙多錯,我們每天會不會遇到?要有不貳過的精神,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發生驚慌失措的事情出來。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常常匆忙,弄得身心慌亂,錯誤自然沒有辦法避免。
「勿畏難」,辦事的時候怕困難,就會心中一直想要避開,不敢針對問題來解決,對自己沒有信心。諸位老師,我們會不會怕事?還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每一句有身教、有言教、有境教,整個班級的氛圍是境教,當然首先是我們老師的身教。孔子有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如之何是怎麼辦、怎麼辦。孔子提到了,一個人遇到事的時候沒有想著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處理、我該怎麼突破,他沒有這個態度的時候,孔子說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也拿他沒轍。你一個人遇到事情自己打退堂鼓,再好的力量都幫不到他。我們不只不要畏難,遇到挑戰的事,對自己幽默一下,老天爺真瞧得起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建立方法總比困難多的態度,定一定心,多去向人家請教。當然向人請教不要變成依賴別人,你自己要思惟思惟,這請教過程我怎麼考慮的,妥不妥。養成依賴了,對自己也不見得有長遠的好處。親近善友或老師,觀摩學習他們的經驗和方法,不怕別人恥笑,開口向他們請教,再認真來做做看,給自己更多嘗試的機會、鍛鍊的機會。不好意思向人請教,我們就變成好面子了。這個面子一定要放下,我們道業才能提升。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面子還是很障礙人。我有一次講課的時候說有誰要把面子賣給我,後來真的有一個學生跑來找我,說他今天下決心要把面子賣給我。現在各地面子的行情不大一樣。我們修行人這種敏銳度、覺照力要強,一個人這個好面子的念頭一起來,整個身心就不放鬆,是痛苦的,不自在的。觀自在菩薩,觀自己當下自不自在,一個面子拉不下來就不自在了,硬撐在那裡。對自己念頭產生身心的影響愈敏銳,你真的不願意隨順煩惱、隨順面子,因為太痛苦了、太不自在了,隨順性德自在快樂。自己感受愈深,愈願意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種事別人沒有辦法逼我們,別人愈催促我們愈反效果,得我們自己體會深了,肯去照做。就像勿畏難,你真正不斷去嘗試、去承擔、去突破,你會愈練感覺自己的潛能愈來愈發揮出來,你就愈來愈不怕了。黃念祖老居士說,每一個修行人都要經一番寒徹骨。我們小時候都背過,歌也唱過吧?梅花梅花滿天下,都背過,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而且在認真做的過程,告訴自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自認資質比較鈍,但是萬萬不可認為自己無法成材,要信任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別人一次能辦成,自己也有信心辦成,再接再厲,天下無難事。《無量壽經》有一段話我們一定要記住,「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大家記住了。還有一段跟我們謹篇很相應的,《無量壽經》怎麼落實?落實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你看一舉一動,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做什麼事當專,執虛器如執盈。「動作瞻視」,一舉一動,眼神,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不能匆忙。接著提醒我們,「作事倉卒,敗悔在後」,事勿忙,忙多錯。「為之不諦,亡其功夫」,我們不在謹下功夫,我們功夫練不成。很愛《無量壽經》,應該也要很愛《弟子規》,你具體要落實,不能產生分別。
而且大家覺得我們資質比較鈍,好事還是壞事?根本就沒有好壞,看我們用什麼心去面對。連浪子回頭他也金不換,那還是很可貴。像成德從小就是中文不好,考試都不及格,那也不是壞事,這樣我能給大家一點信心。中文這麼差的人也可以出來分享一點傳統文化,那不是壞事吧?假如覺得自己資質比較鈍,那代表這個時代承傳靠你了,因為曾子是承傳道統,參也魯。你在親朋好友的心中是比較魯鈍,結果你又學得很受用,那大家都有信心了。沒有壞事。
「勿輕略」,辦事不能輕慢,不能隨便、忽略了。辦事要求品質,恭敬去完成。不管事後有沒有人監督,都要求自己做好,以培養表裡一致、正大光明的心志。我們有發現學生人前人後表現不一樣,有人在的時候幹得滿認真的,沒人的時候就打馬虎眼,這對孩子一生障礙很大。《無量壽經》也說「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不能表裡相應他就是虛偽、應付。
我們看謹裡面都談到打掃屋子,看一個人有沒有輕略怎麼看?那個邊邊角角有沒有擦。一看,哇,一擦整塊都是黑的,那個可能都已經三個月、六個月統統沒有擦過了。我記得好像當時候聽悟字輩的法師說韓館長給他們檢查整理乾不乾淨,都是檢查這些角落的地方,一擦就知道了。當然我們修行人不能自欺,不能做什麼事都是要應付別人的,這個怎麼修都修不成。善導大師說,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這些句子對孩子來講都很重要,當然他能抵住這些誘惑,他本身的正氣也要很足。《格言別錄》裡面講:「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我們看看我們會被外在干擾,我們內功不夠、定力不夠;「凡為邪所奪者」,外面這些邪的東西我們會被它牽走,「皆正不足」,我們內心的正氣不夠。古人這些話很有味道。用醫學的角度,我們會受到感染,因為我們免疫系統不夠強。你看這些道理都是相應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是《黃帝內經》說的,王大夫在,我講這個話會有點虛,不能班門弄斧。當然,我們雖然不是學醫的,這些養生的觀念我們當老師也要懂。孩子懂這些觀念利益他一生,不然身體不好,學業、家業、事業、道業都沒有基礎,都得靠健康他才能使得上力。
我們在講這一段經文的時候,我們舉了很多老和尚的例子,包含老和尚也給我們舉例子,老和尚舉了章嘉大師的例子。大家記不記得老和尚讚歎章嘉大師,用佛家的經文讚歎,「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兩句話後面還有兩句,「為彼散亂人,故現如是相」。我們現在這種都市生活的步調都是快快快,我們生活在其中無形也會變得比較急。章嘉大師、老和尚表演給誰看的?為彼散亂人,故現如是相,表演給我看的。我假如不效法,那我就辜負了他們的表演。人真的重情義,珍惜緣分,那就不辜負這些大善知識們為我們的演說,表演跟苦口婆心的提醒。老和尚常常提醒我們,不能心浮氣躁,不能自以為是,很多這些應我們機的話常常在重複,我們要把這些話放在心上。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