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八十九集) 2023/9/23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89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大家一起在這個一條龍的平台,我們常常提到我們是teamwork(團隊協作),所以大家可能在教學的第一線,剛好學生發生的事就跟《弟子規》我們之前探討的或者現在乃至未來要探討的有相應的例子,都很歡迎大家能夠把您實際遇到的怎麼去引導同學們的例子跟大家做分享。老和尚說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我們教學聰明智慧要愈來愈增長,修因得果,種這個因還是很重要。包含大家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過程當中,比方我們之前所談到的內容感觸特別深的,也歡迎大家可以來做分享。
我們有一位學長他就有提到了,因為之前趙老師有分享《增廣賢文》,其中有一句是「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這也是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他有提到他自己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帶他在山上健走,去爬山,孩子經常走一走就停下來看小蟲、看花草、看天空(念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回想自己的童年?這些景色其實都是自己人生的回憶),往往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可能要走二三個小時才走完。而且常常帶孩子去看海、踏浪,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心也無形中寬闊起來了。也感受到(這是他親身帶孩子的感受),孩子親近大自然,他們的性情溫和。現在性情溫和的孩子就不多,每天跟電子產品在一起心比較浮躁。而且大人也不用一直說,不用一直講道理,他們好像也容易理解。這是他在接觸自然當中就在感受、都在感悟,他領會的能力在提升。不知道諸位老師你們有沒有感覺到現在孩子的理解力在下降,這跟他不常接近自然,他都是看電視,都是一直在灌輸的,沒有去感受,這都有一定的關係。
他帶著幾個孩子出去的時候,看到幾個孩子都是邁大步伐,可以看到他們親近自然當中身心放鬆,很開心。而且幾個孩子自己講:「快樂快樂,我們是快樂軍團。」我現在覺得孩子最常說的「好無聊」。你看到幾個孩子在大自然,兄弟姐妹這樣說著我們是快樂軍團,我感覺他們的內心世界就很有溫度、很和諧。自己當父母的人看到孩子異口同聲這麼講,他自己也終身都難忘這一幕。這是值得我們父母、老師去體會的一個重點。我們父親那一輩幾乎都是在鄉下自然當中成長起來的,好像特別懂得人情事理,特別能領悟,到我們慢慢都是電子產品了。所以有時候我們不要去責怪孩子,我們要把原因找出來,可能我們在家庭、學校教育當中缺乏了哪些對他生命很重要的元素,這是值得去觀察的。
我們這一段時間都是講「謹」,像上一次我們是講到「事勿忙,忙多錯」。我想每一個老師你們這個禮拜一定有遇到孩子因為忙出了情況吧?有沒有願意分享的?你們在那個情況怎麼引導的?尤其像以前的人生活環境單純,比方說他就跟這個社區或者是這個村(鄉村),人際比較單純。現在呢?現在一個手機,你朋友滿世界都有,我們相對處理的人事可能比上一代、上兩代的人要多很多。事情變多了,我們的心有沒有比較定?假如又比較不定,那可能會忘東忘西,可能太急了會講錯話。像現在,我們這個事情一答應就要趕快記下來,不然其他的事一進來就忘記了,就失信於人。
新的一年又要來了,建議大家買一本schedule(日程安排),每個月列得清楚,然後每一天還有一整頁,都可以把它一答應馬上就記上去。尤其我進入秋天了,明顯感覺記憶力大不如前,每一次答應了忘了最後都覺得無地自容,非常慚愧,這都可以運用工具來避免重犯這些問題。其實我們發生了一件事,還是要期許自己不貳過,因為畢竟出了差錯對人還是非常不好意思,真歹勢(不好意思)。我們對人禮敬,我們才不容易輕率自己的錯誤。至於買哪一個牌子的大家自己看著辦,看怎樣的你用起來比較習慣、比較順。
包含比方說停水停電,這個時候心都要比較定,因為有一些突然發生的情況我們就容易慌。我們自己要習定,我們也要在學生發生的事情當中提醒他要定,不要慌張,這個身教很重要。我們在學校也會突然有情況出現,這個時候老師的身教就很重要,假如真的你處理得很好,孩子就看到老師臨危不亂,很從容的、安定的在處理事情。所以也都有經驗,遇到停水停電,開關忘了關,比方說水忘了關,你就「怎麼沒水了?」沒有安定的把它按回去,結果後來你一出門水來了,就一直在那裡流。這種事發生一次之後不能再第二次。
經歷的事愈多愈覺得這句話的重要。成德最近也發生一件事,我們住在閣樓裡面,結果裝冷氣的人裝裝裝,他要有一個洞能夠穿上去接這些線,可是他弄完之後要把那個洞合起來。這就是一個收尾的動作,假如收尾沒有收好(其實那個動作可能不需要太多時間),延伸出來的問題可能就很麻煩。結果那個洞就跑進去幾隻老鼠,就在我屋頂上打架,打得很凶。我一看,會不會出鼠命?不是人命,鼠命。打得很凶,而且打完之後還聽到那種有點呻吟的聲音,後來隔天我就聞到臭味。你看一個工人他就一個收尾的動作沒有做,造成我們得要爬到頂樓去,而且還要請工人。現在工人好不好請?不好請。我還得到其他的房間,搬家,等到工人忙完了才行。
結果工人上去了,我本來想說這個事假如我們的人學會了,你就不用常找工人來,事實上屋頂我也沒去過,也不知道什麼情況。結果工人來了,我剛好開會,我們的同仁很聽我的話,就安排大男生跟著上去。結果工人上去他已經走得比較裡面了,我們的同學上去就給工人喊了一聲,沒有回應,他就勇敢的往前一踏,一下一個洞,屋頂一個洞,跌下來了。事後我跟他說,我說你比較急,怎麼喊一聲人家沒回應你就急著走了?再來,你要踏出一步,只要跟安全有關,你都不能掉以輕心。幸好沒有摔出問題,不然我就要離開馬來西亞,對人家的父母沒有辦法交代。你看從一個工人一個口沒有封上,延伸出這麼多問題來了!所以我們的孩子假如從小做人做事這個做事就非常謹慎,我保證他以後幹哪一行絕對幹得成功,人家就覺得他值得信任,都不會出什麼紕漏。這是這幾天有感,而且那個老鼠你還拿不到,還用夾的,因為牠在門縫太旁邊了。
當然,諸位老師,你們發生的事情不一樣,都可以藉由事情發生,這就是一個機會點。包含剛剛突然有一個聲音出來,也是個勘驗自己的機會點,你突然「哦」,就是你心不夠定。心比較定,突然有聲音還都比較定。你看還有回應,不只山谷會有回聲,連zoom都有回聲。
我們常提到「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我們當老師先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就屬於明明德。自己看不清楚自己,要去看清楚別人不容易。而且看清楚學生是很重要的,因為你知其心才能救其失、才能長其善。最近有一個同修就很怕不能往生,因為他覺得他佛念不好。這件事可不可以觀察自己?第一個,強者先牽。佛法這句話你不能只用在臨終,容易擔憂的人,他就會在他所面對的事情包含修行當中,這個心態、性格就會浮現出來,他絕對不會只有怕念佛而已。這是容易擔憂,我們修行就是修念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大學》四句話很好用,「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恐懼憂患都是我們習慣的煩惱,煩惱就是輪迴心,你不能再強化它了,你不能再把這個擔憂害怕養大。
我說再來你容易著急。他說,你怎麼知道?我現在有一點像算命先生,你看你一個心態反映很多事情,因為急的人他做什麼事就希望趕快趕快看到一點效果,假如沒有,他就會有點氣餒,氣餒又跟著上來了,再來沒信心又跟著來。我們沒有止住這個煩惱,你看一個煩惱調動好多煩惱出來。夏蓮居老居士說「去一添兩」,你本來是要對治習氣,結果不善用心,拉出了兩個、三個習氣。所以了解自己很重要,進而你看別人就看得準。
像我自己最近感覺到,「有恆為成功之本」太有道理了。比方醫生說我最近腎氣不足,然後他就說你每一天叩齒三百下。我滿口就答應了,三百下沒問題。我就想早上一起來就開始叩,順便運動運動。你做一天、做兩天覺得還挺有勁的,到第五天、第七天開始那個勁就好像快散掉了。真的,養生你沒有恆心是達不到的。包含保護牙齒,你沒有保護好,你就等著一顆一顆被拔掉,而且聽說一顆費用不菲,一顆幾萬塊錢。但是牙齒要保護好一定要有恆心,你每天要用牙線,不然就塞在那裡;再來刷牙,牙齦跟牙齒那個部分要仔細刷。我見那四十幾歲的人,牙齒已經掉了我看五六顆都有了。有果必有因,你不保護好牙齒,這些情況很難避免的。而且那個刷還要是傾斜的,你才貼得緊。牙齦跟牙根那個部分要把它刷掉,不然會有牙黃,牙黃就慢慢造成牙周病了。諸位仁者,你們會刷牙嗎?刷牙也要學,沒有學好,牙齒會說話的。這些都要教給小孩,你不要小看刷牙,他的耐性、他的細心謹慎都在刷牙當中慢慢培養出來。全修在性,他藉由每一件事來修他的心。父母老師會引導的話,就從這些事情裡面培養他的心性。
「勿畏難」,我感覺這一條很重要。我問家長跟老師,請問我們的小孩、我們的學生以後長大面對的情況比我們簡單還是比我們困難?困難吧,你看我們父親那一代的社會背景就比我們單純很多。老和尚說的,當時候劉素雲老師問到,我們這一輩的,我們是孫子輩的,劉素雲老師他們是兒子輩的。問老和尚,我們這個孫子輩的以後弘法比他老人家的難度怎麼樣?老和尚馬上回答,比我難十倍百倍都不止。
我們這一段聽完,鍛鍊我們的孩子、學生勿畏難重不重要?不然每一個人都退縮,那怎麼去成長?怎麼去扛一個家庭的責任?甚至於是老師體會到以後他們扛的責任多,在班級的經營當中讓同學們多承擔、多鍛鍊,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而且大家仔細去觀察,確實我們現在的領悟能力比上一代、上兩代弱多了,他們接觸自然多,他們成長是一個大的家庭,人情事理他都敏銳去體恤,這是他們的鍛鍊。我們現在小家庭,然後都是考試機器,他這種做事的鍛鍊太缺乏了,而且甚至於他會形成什麼?形成怕做事、怕承擔、怕做不好。你愈不讓他做他就愈不敢做,沒有信心。你一個小孩假如家裡面常常鍛鍊他,你看他在學校裡面,他做事情你就覺得很穩定、很肯承擔,他不怕事,那都不是偶然的。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
成德自己從小到大沒什麼鍛鍊,遇到困難可以喊爸爸、可以喊媽媽,還可以喊姐姐,還可以喊爺爺、奶奶,鍛煉太少,可是真的,人生你該幹什麼、該鍛鍊什麼跑不掉的,該面對你還是要面對,這叫要認命。不然到年紀大了才來做該做的事,那就累了。閩南話教我們認命,做牛著拖,做人著磨(當牛就要拖犁,當人就要承受磨難),很有道理吧?剛好我又屬牛,這兩句都是講我。你們有沒有觀察這十二生肖確實命不大一樣,我遇過屬牛的基本上都得幹,我還沒有遇到屬牛的悠哉悠哉的。但是後來就承擔不少責任,就一定要鍛鍊,不然自己的心裡確實是怕事的,都可以感覺到。你在人群裡面,上高中、大學,有時候一談到來我們組織幹什麼事情,自己心臟都會跳,別找我,別找我,沒信心。
我們老師的良苦用心可能眼前這次考試看不到,但是有可能在十年、二十年之後,你的學生回來感謝你都說不定。下個禮拜教師節就到了,看有沒有學生回來感謝,「老師,您之前教我們怎麼做事情、怎麼說話、怎麼待人處事,現在我得到很大的利益」,那我們就會更堅定的把這個做人做事教給孩子。
大家不要想說講這些做人做事有沒有學生聽。我曾經第一年做班主任,帶六年級的學生,我在講課當中,突然有一個學生,他戴著一個眼鏡,他說:「老師,你講這些考試又不會考。」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遇過這個情況?當有這樣的學生的時候,我們的信心會不會受影響?當然這個學生他很坦率的講出來,這是好的,他憋著不講反而不好,那就代表我的道力不夠,不然我就懂得我在講做人做事的時候一定跟什麼連在一起?跟考試、跟怎麼學習、跟成績怎麼提高,你把它掛在一起,他就不會講這個話了。
我記得最後一年教書,教完,是有一個學生,他本來也是四大天王,很調皮的,後來我把他選來做班長,一下成績都提升了。我這一招是跟我小學五六年級的老師學的,這也是承傳。你所遇過老師們的法寶要承傳下去。結果最後一天我要把他們送出門,這個孩子,我用我的餘光看著他好像心情很低落,我就停下來想說過去安慰他一下,我就握著他的手,他一下就喊了好幾聲「感謝老師,感謝老師」。你看學生,六年級的孩子還是很有情義的,你對他好他知道的。我們現在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出在哪?缺愛。出世間有一個阿伽陀藥叫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這個世間也有一帖藥,阿伽陀藥。你看著你的孩子、學生現在沒什麼笑容,我現在看小學、中學生臉上常常掛著笑容的比例都不高,他一定缺愛,有愛的孩子是很陽光的。所以假如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沒什麼笑容,別講太多道理,多關心,多讓他感覺到你的愛,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後來把學生送出去了我就回教室了。回教室空蕩蕩的,一個緣分結束了,突然看到桌上有一本筆記本。奇怪了,把學生送出去的時候都沒有發現有一本筆記本,怎麼回來的時候看到一本筆記本?後來我把這個筆記本一打開,有一個女同學她把我上課裡面講這些做人做事的都記下來。我一打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這些民族英雄的故事她都把它記下來了。我感覺這真的可能是佛菩薩加持,讓這個女孩忘了這本書。佛菩薩加持很厲害的,我體驗過好幾次了。佛菩薩能加持我考試答案寫不出來,我假如那一題寫出來了,我就不會去海口,我就考上了,現在可能還為小孩子的學費在忙,路就不一樣了,也不是不好。當然假如走成這個路了,每一個孩子要培養成范仲淹才行。不管走什麼路,最重要要行菩薩道。你走什麼路,最後搞輪迴去了,那不是很冤枉嗎?
我看到那一本的時候,真的眼淚都流下來了,想只要有一個孩子願意聽,我們都覺得很值得。知足常樂,不要一下子希望太高,失望太多。這些問題我也遇過一些同修,比方他辦班級家長的交流(家長課堂),第一次來的家長不多,他就很氣餒了。我就跟他講,你幹嘛氣餒?來得很多你顧得上嗎?你跟孩子的父母交流,你要時間,你要精力。他來三個、五個很好,你們親師一合作,這三五個孩子的表現提升就非常明顯,自然又帶動了其他的家長,其他家長也會看,你何苦要一下子很多人,然後你自己又顧不上?所以凡是看什麼事都看積極面,凡事先珍惜當下成熟的緣,不要太攀求很多緣。其實說實在的,我們現在光是提升我們自己就要花不少時間,幹嘛一定要很多家長都認同我講的話?先提升自己可能是最重要的。
你看孔子說,看到子貢在批評人,「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孔子覺得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他都覺得時間不夠,怎麼還有時間去講別人的不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我覺得我每一天這個不善不能改,我這個恆心不夠。你看叩齒三百下,然後每天要用牙線,然後還要用椰子油漱口,這個可以保護整個牙齦。然後你還要刷得很仔細,把牙黃都刷掉,不然牙黃都有細菌,會侵蝕你的牙齒,最後把你牙根吃得差不多了,你的牙齒就開始晃了。我最近去拔了一顆牙,就是自己晃了。所以不能忽略牙周病,要慎重起來。可能我這一顆牙拔得是有價值的,這樣我可以提醒大家。結果我拔出來,那顆牙齒我還放在我的廁所,每天看著它,我的警覺性就會比較高;你一沒看著它,可能一個月之後我就又退回去了。所以特別感覺湯王為什麼要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洗臉都看得到,不然可能警覺性就不高了。那麼硬的牙齒,那牙齒真是硬,那個牙根也是同樣硬,但是就被這些細菌一點一點吃掉了。
「勿畏難,勿輕略」,做什麼事情要謹慎,不能輕視,不能忽略。這個勿輕略,那幾乎每一天你在教室裡面,孩子發生的情況都可以做這個提醒。教學要很有耐性,才能把這個好習慣給他扎下去,科學家說要講二十一次才會記得。所以諸位教育界的同道,假如我們跟學生說「老師說過了」,你的學生很無辜的看著你,不要難過、不要生氣,跟自己幽默一下,對,還沒有二十一遍,二十一遍才記住。
我自己在教學之前就聽老和尚講經,其中對我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就是老和尚講了,佛是第八千次來到娑婆界了,這在《梵網菩薩戒經》裡面提到了。我當時候一聽,我說佛已經第八千次來,而且最後一次是講經四十九年,我還是沒聽他老人家的話,我這個學生當得太差了。但是我現在當老師了,那佛給我講八千次我都沒聽,我現在給學生講兩次、三次他不聽,我好像也沒什麼底氣跟他生氣。所以這個也是要以恕己之心恕人,要以責人之心責己。我八千次都沒聽了,怎麼可以去苛求於學生?所以這個心態對我的幫助就很大了,我就很少跟學生因為我講過而生氣了。
所以所有的問題,外面的境界都沒有問題,境界沒有問題,是我們的心態。我們心態好,任何人事物都不會讓我們動氣;心態不好,一點小事我們就會暴跳如雷。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不關這些境界,仁者心動,我們自己心動了。最重要的就是有要求的心,要求不到了瞋心就會起來。「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你知足了,你不要求、不貪求了,你就沒有那些煩惱了。
「鬥鬧場,絕勿近。」現在的誘惑那是比三十年前嚴重太多了,我們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要強,抵禦誘惑的能力要強,《弟子規》面對現在的社會環境愈顯得更重要。現在毒品連小學可能就有發生了,孩子假如從小沒有建立這個是非善惡的判斷就麻煩了。我們在歐美社會也看到了,孩子小學就吸毒,後來了解父母也吸毒,都不是偶然的。而且這些會誘惑的東西都很可能上癮,很可能讓孩子一陷下去這一生就完了。不要說孩子了,連成年人都一樣。我們都遇過,都已經是公務人員了,最後陷到玩遊戲去了,整天玩到三更半夜,後來他精神不振,連太太都提出要跟他離婚。所以我們教孩子得要從他一生去著眼,我們得深謀遠慮,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弟子規》他們有真正領悟了、學到了,都是受用一生的。
「邪僻事,絕勿問」,邪是不正,僻是怪僻。在《弟子規簡說》舉了什麼?近年來神棍騙財、騙色,巧立名目,如妄稱「無上師」。我感覺現在人判斷力要夠,不然都很容易受影響,我們要形成親戚朋友甚至是自己學生有判斷力。佛講了一句話,「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請問諸位同道,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不會被邪師騙的請舉手。現在邪師比正的還多,請問什麼時候教他判斷?常常電視裡都會播出來,這就是一個機會點,不然他跟錯了,自己判斷不出來,他的慧命就毀掉了。他人身難得、中華兒女難生,他的機緣都遇到了,而且你看台灣佛法的弘傳還是很廣的,他又去遇到邪的,你說他冤不冤枉?
首先,善知識都是謙虛的,他不會號稱無上師。無上師是佛,怎麼敢這麼去稱呼自己?其實一聽,會判斷的人就馬上判斷有問題,謙虛就不會去標榜自己。再來,真正善知識一定有師承,他絕對不會說在偶然的夜裡他突然接通什麼,然後變成什麼都知道了,那個一定是邪的。他交代不出來他跟哪個老師學的,要小心了。這是《六祖壇經》裡面提的,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了,一定有老師指導,這都是判斷。《華嚴經》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
也要跟孩子們講,你這一生修身修行一定要跟著一個明白的老師,不是有名的老師,明師受戒。《法華經》說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你要修身修行,最重要的助緣就是你跟著哪一位真善知識學,這是最關鍵的,你不能隨便亂跟。先入為主,孩子就懂得去判斷了。
而且善知識安貧樂道,他不會都在那裡炫耀吃得好、穿得好、車子很貴,那絕對是邪的。《論語》說的,「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個人一心向道,向菩薩道、向大學之道,可是吃得不好不高興,穿得不好不歡喜,那不用跟他談修道了,他這麼重視欲望。人真正用心在道德學問上他就有法喜,他怎麼還會對世間這些欲望這麼看重?顯然他沒有法喜。不然老和尚講「世味哪有法味濃」,嘗到法喜,世間的欲望他慢慢就覺得沒意思了,你不用去限制他,他就不想碰了。經典裡都教我們判斷了,安貧樂道。現在你要去聽他的課得要買票,票還很貴,那都不是安貧樂道的修行人。他收的費用適當,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假如收得很貴,那都有問題,他不是真正修道的人,哪怕他口才很好,教了很多技巧,他也不可能把真心教給你。真心只有真修道人才教得出來,不是真心的人,他是很多技巧,心用錯了,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真正有德的人,這個德我們要會判斷。《資治通鑑》講的,正直中和謂之德,聰察強毅謂之才。大家感受一下,一般的人會被德吸引還是會被才吸引?「哎呀,好厲害!」那個都是被才吸引過去的。我們一般看到很有德的人,「阿彌陀佛!我再玩一段時間再說,我會修行的,等我happy夠了我再來」。果仁者,人多畏。正,公正,沒有私心。直,直率,很真誠,不會耍手段。直心是道場也不簡單,因為畢竟我們接觸佛法以前也在社會工作,那些習慣我們假如沒有高度的警覺,我們也很難把它放下,那個慣性強者先牽就起來了,就謀劃、算計,習慣用這些。但真正善知識他很直率的、很坦率的,他不會跟你遮遮掩掩。中,他不會過、不會不及,不會一講什麼很激動,太偏激了,那種表達就讓人很容易形成一種對立的情緒。和,很和氣,對人很溫和,絕對脾氣不會亂發的。我們都遇過那個邪師,開法會七八千人,私底下你一跟他接觸都罵人,很凶的,但是他的福報很快就折掉了。
《了凡四訓》那段話真正明白,這個名不是好東西,「名亦福也」,「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其實這個名不好捨的,比方說這個地區誰先推展傳統文化的,那個人會有執著,「我最先的」,他就要別人尊重他,我最先的。再來,有比他好的人才他嫉妒,他會打壓。打壓人才這個罪業太嚴重。「進賢受上賞」,你把人才舉薦出來給你的團體或者國家社會,上天給你的賞賜很快。歷史當中,鮑叔牙推薦管仲,他後代十幾世都是名大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蔽賢蒙顯戮」,一個人才你打壓他,甚至還陷害他,李斯陷害韓非子,最後沒多少年他跟兒子都被腰斬,斷子絕孫,蔽賢蒙顯戮。這不是在歷史當中這樣,我們真正冷靜來看,佛教界、傳統文化界都一樣。而且你享這個名很高,人家對你很尊重,喊你老師,我們假如德不配位,這個福報就折掉了,而且你打壓人才有罪過。再來,你自己帶的方向、知見又不對,你誤導了很多人的修學,這個果報都會來得快。我看了也是戰戰兢兢,畢竟這一二十年過來,我們有很多同期的這些老師們,這也屬於歷史,走過的路都是歷史。所以這個名沒好處。
還有所有的善知識一定走戒定慧三學,首先是戒。可是我在超過二十五年了,成德當時候是從事於潛能激發,還有一些靈修課程,好多都是什麼?你請他講一堂課那都要花好多錢,很有名。在台上口若懸河,真正你去接待他,半夜都是帶女人到房間裡面去的,邪淫都不守的。你說他引導你靈修,讓你痛哭流涕,但他是邪的。這個要小心!我在超過二十五年以前就見到好幾個,現在他們還在。所以真的要教給,因為有些邪的他福報很大。
《楞嚴經》為什麼最早滅?因為它是照妖鏡,所以這些邪的要破壞它、要滅它。《楞嚴經》末後「清淨明誨章」首先提出來,我們一般談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楞嚴經》首先提出來不淫,因為那是要出離、出輪迴,這個欲望就要慢慢慢慢放淡,經文講的,淫心不除,塵不能出,六道輪迴出不了。當然這個大家都要會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自己慢慢放淡,畢竟已經成家的人,那不能嚴以律人,要求另一半,到時候造成家庭問題。黃念祖老居士都有做這些提醒。其實最重要不是相上,是什麼?心上要真正慢慢把它放淡、放下。所以這又是一個判斷的重點,他一定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最後要提的一個,因為這很容易引起人家的好奇,就是真善知識不以神通度眾生。我記得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台灣就出了很多這種神棍,宋七力,好多這些邪的,居然那麼多人信。還是怪我,我沒有早一點介紹他佛法、傳統文化,介紹他判斷。佛當時候就嚴格規定,比丘不能以神通度眾生。大家細細去想一想,大家去感受感受,比方說有一個人現神通說他是觀世音菩薩,一般的百姓會怎麼樣?趕快去見他,給我摸摸頭,我就怎麼樣了,那他還修嗎?佛法是內學,要向內,他現在都怎麼想?我去拉到那個觀世音菩薩就好了,他都向外。甚至於他就在那裡想「哎喲,我要看到觀世音菩薩」,他很容易著魔。搞神通的讓眾生修行的認知就偏掉了,認知偏了,你要再把它導回來不容易,先入為主。再來,他講這些瑞相、神通,你會把他看得很高。看得很高,你跟他相處了三個月、六個月,他還是發脾氣,還是一些壞習慣呈現在你面前,你就會覺得他境界這麼高還是會發脾氣,那聖人也差不多是這樣而已,你對於修行的這種次序要不斷提升,你沒有這個態度,把修行看輕了。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發願向學了,大學之道就是菩薩道了,用佛家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要不斷下功夫提升。每一句都是修行的重點,三十而立就要屹立不搖,五倫八德在任何境界要立得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立。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他能權變,無可無不可,他用義去判斷,義之與比。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要會變通的,不能學死。我們前面應該跟大家有探討過,學、道、立、權這四個層次,最後還要學到通權達變。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耳順那就像《華嚴》講的事事無礙,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自性的流露,自性起用了。七十歲,十五歲,用功花了多少時間?下了那麼長的功夫,五十多年。所以假如搞這種神通,就會讓眾生修學都不知道次第次序在哪裡。
再來,你一搞這種神通,本來人家跟著真正能帶他解脫的善知識,你一現神通,他被你影響了,他過來親近你,你把人家帶歪了,把人家的法身慧命給毀掉了,這個罪業就很大很大。這個眾生是誰度一定有他的因緣,因為師生的緣那都不是一生一世的,你去破壞了人家的法緣。這個是判斷,從這幾個點判斷。
諸位仁者,你們還有研究觀察到哪個點也能判斷?這幾個點是我持續觀察,當然也有老和尚的教導。集思廣益還是很重要,我們希望傳給孩子、學生很全面的判斷力。
我們看「謹」的最後一段經文,「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我們讀著這些句子,再去想古代教育是灑掃、應對、進退,因為應對進退可能每天都會發生,你都要在這些地方教他怎麼替人想、怎麼尊重人、怎麼應對,這個分寸要拿捏好。而且他學到這些之後,他的進退就心裡有底,比較穩重。將入門以前,先問一下有沒有人在。要走上廳堂的時候,先放大音量,讓廳堂的人知道。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有人問「你是誰?」回答的時候要說出自己的名字。有時候去拜訪人家,這就要說出自己的名字。或者是電話裡面,你們有沒有經驗,跟人家打電話,「請問哪一位?」對方說「你猜呢?」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你看他假如叫你猜,你事情已經很多了,腦子負擔很重了,他還叫你猜,我看可能這通電話完你就把他拉黑了。當然不要做拉黑的動作,不要太衝動,好聚好散。好散之後才會好聚,你這個散沒有散好,下輩子還會遇到,還會來找麻煩。我們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你這個動作太激烈了,「你給我記住!」不是今生就是來世又要跟你演對手戲。所以古人說好聚好散,太重要了,好散還比好聚重要。所以人家問你是誰,要把名字說出來,對以名。不然只是說「我是我」,對方就沒有辦法判斷我們是誰。
其實我們會講「我就是我」,這都是太自我了,你聽話的時候都沒有感覺到人家已經有一點尷尬了。人假如能常常對人有一種恭敬的態度,這種失禮的事情不會做出來,他會顧及到別人的感受。所以古人說的,替別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學問。因為我們要入門、要上堂了,你先開口說話,讓人家知道,這樣你見到他的時候才不會失禮,不會唐突、尷尬。我們造成尷尬的局面,這就是我們不夠敏銳,也要經一事長一智,你懂得應對進退不會造成這些情況。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要用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先問過主人,主人不在或者還沒有答應之前不適合拿。假如我們說只是用一下,到時候人家剛好回來看到了,那給人家落很不好的印象。甚至於剛好之前就有丟東西,人家馬上給你聯起來了,那就被人家當成小偷了,沒了人家的信任,沒了人家的尊重。
我們下一個單元是「信」,大家想一想,謹跟信有沒有關係?也有關係,其實這些都是相關相聯的。一個人用人物不明求,人家對他的信任也會減少。你做事不謹慎,人家慢慢對你的信任度就下降了。借人物及時還,不然人家以後就不借了。而且我們看我們借人家的物品忘了還,這就代表我們對於人家借我們東西那種感恩的心愈來愈弱,這個事情就已經把我們的心態顯露出來。這個信,我們比上一代人,我們確實是比較下降了。我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比我們上一代確實普遍平均值比較下降。不能再降,再降人類會變成什麼樣子?到我們要止跌回升,不能再降了。我們去觀察我們父母、爺爺奶奶,他們借人家東西,每天都想著要趕快還,錢趕快還,物品用完了趕快去還給人家,還的時候都要給人家弄得整整齊齊的,然後再去還給別人。你說借人家的東西用了之後也沒給他整理乾淨就還回去了,下次人家就不借了。你比方說到人家家裡住一晚,結果房間就挺亂的。
而且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人無信不立,沒有信用你就很難在社會當中立足。我們借的東西什麼時候要還,趕快記在schedule(計畫表)。我今天慎重推薦大家二O二四年一定要改頭換面,說得有點嚴重,也就是我們落實謹、落實《弟子規》,這個態度,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應該十月就開始賣了。我們借人物及時還,人家就覺得我們是很值得信賴的,你緊急的時候再借,人家很願意借我們。假如之前沒有及時還,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人家就躲我們,避之唯恐不及。
以上都是「謹」的內容,我們回顧一下謹的內容,特別教我們從每天的作息起居,這都是攸關一生的,他只要不注重作息起居,他二十幾歲體力就很差了,都是攸關一生的。而且人,男生、女生都有發育期間,這個時候他的飲食作息不妥就影響一輩子,所以作息起居、食衣住行、處事接物的基本規範做起。不學禮無以立,首先他的生活就立不住了,亂成一團,要求先料理好自身。所以謹正是生活教育的中心,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這裡提到,更是現代民主教育中亟需提倡重視的。這也是對治的藥。否則只偏重自由、活潑的教育,常易出現妨礙他人的自由,干擾到別人了,擾亂團體秩序的現象。
《弟子規》說的都是我們平常言語行為的要則,讓我們即知即行,學了馬上可以用,掌握自己,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氣,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如果我們一時做不到,也不要氣餒,因為這是要養成習慣的過程。我們只要能清楚辨別這些都是正確的方向,認同聖賢的教化,我們肯下功夫,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提醒很重要,我們要落實一句教誨就要改掉一個壞習慣,那一定禁得起琢磨、禁得起磨鍊。一次、兩次還是不能突破都很正常,要不計成敗、不顧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又犯這些老毛病,把它衝過去就能改掉了。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