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十九集)  2023/12/9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99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課程到「信」的部分,今天我們首先從「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個經句來研討。《弟子規》有很多句子,它的對比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態度的影響是很大的。像這兩個經句是我們聞過、聞譽的態度,但這卻是一生成敗的關鍵。包含後面「汎愛眾」,「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我們言語的態度都是稱讚如來還是揚人家的惡?口為禍福之門,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習慣是稱讚,那可能帶動一個學校的風氣,人知之愈思勉,那這個學校的風氣就是普賢行,稱讚他人,稱讚如來。大家有一些教學上寶貴的資料,都會願意奉獻出來,這就是廣修供養。我們一起共事,辦一個活動,後面總結經驗都是自我反省,沒有指責他人,這是懺悔業障。所以老人家那一句「佛法就是生活」,不只是不離,就是。我們能這樣去用真心,其實普賢行就跟真心相應了,那學校是普賢道場,班級是普賢道場。我們得感受到一個習慣、一個態度它的差別非常非常的大,首先對自己的受用就很大,延伸到自己的團體、學校,那影響的面就大了。

  我們看「聞過怒」,聽見別人說我們的過錯,我們發怒了、生氣了。當然這也實在是人之常情,一般人難免會這樣,因為他的心理,他希望在別人的心裡是好的、尊嚴的,人家提醒他的過錯,他一下子覺得有失他的尊嚴、有失他的面子,難免會不舒服上來。聽到稱讚就高興,這是「聞譽樂」,這樣的態度會感來「損友來」,不好的朋友愈來愈多,因為我們喜歡聽好話,來溜鬚拍馬,「益友卻」。我們看到這個「益友」想到《論語》講的「益者三友」,「友直」,這朋友很正直、不虛偽,正直,那就一心為我們好;「友諒」,這個諒是寬恕,能寬恕別人;「友多聞」,他見識很廣。我們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是友多聞的朋友。益者三友第一個就是正直,假如正直的朋友勸我們我們都不接受,他也不能強求因緣,所以益友卻。

  其實這個時代誰也不想得罪人,冒著得罪人的風險來提醒我們。我們好的因緣不能夠珍惜,往往就是這個面子害的,或者這種自我感受起來了,我們就是情緒、煩惱做主,不理智了,不能體會到對方的良苦用心。比方說我們情緒起來了,父母苦口婆心我們聽不進,父母都聽不進了,良師益友也很困難。所以我們這個「聞譽恐,聞過欣」還得先從哪裡練起?先從父母勸我們,我們要能接受。「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我們不恭敬、珍惜父母的提醒,我們很尊敬、珍惜別人的勸,這有點怪。

  能夠聞譽恐,聽到別人稱讚誠惶誠恐,這個「恐」是能夠自我反省,我有沒有別人講的這麼好,還是只有虛名?別人看到可能是我們的外相,可能還不知道我們實際上修行的功夫,人家稱讚也是一片好意,但是我們得反觀。

  《論語》當中有提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這個法語之言等於是別人很義正嚴辭的提醒我們,這就是聞過欣,「謝謝你的提醒」,但進一步「改之為貴」,你這個「謝謝你」不是裝樣子的,是發自真心的珍惜別人的提醒,不糟蹋,那一定會去把它改過來。假如我們只是當下說謝謝你提醒,可是我們依然故我,那我們就刻意要裝能接受別人勸給人家看,那還是好名聞利養。所以修行都要很真實面對自己的狀況。孔子這些教誨都很有深意,不能學成裝樣子給人家看,不能學成鄉愿這種情況,所以改之為貴。我們有沒有靜下來回想,或者有沒有記錄下來,曾經父母提醒過我什麼?老師、同學、同事提醒過我什麼?假如我們現在一回想,其實都記不住了,那也代表我們受諫的態度還是不夠的。其實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自我勘驗的。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巽與之言是給我們肯定、讚歎,這是聞譽,你看恐。《論語》提到了「能無說乎」,人家給我們肯定,當然我們很受鼓舞、很歡喜,但繹之為貴,這個「繹」就是要尋思、思考,我有沒有對方講的這麼好?不然隨著人家讚歎,可能我們會愈來愈覺得自己很高、很好了,沒有反思,其實我們還不夠名符其實。孔子說:「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假如是人家肯定很高興,但是沒有反思自己有沒有名符其實;然後人家勸諫我們接受,但是之後沒有去改,孔子說這樣的情況他可能也幫不上忙,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態度,我們還在自己騙自己。一個人不突破自己騙自己,人家要幫我們不容易。比方說人家勸我們,我們自己騙自己會有很多理由、藉口。我們理由、藉口一出來,人家一看時機不成熟,就不會接著再說了。

  從我們要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我們這一生聞佛法的人是要了脫生死輪迴,而老和尚說的,修行這件事就是兩件事,知過、改過。一個人要怎麼知過?成年人要知過不太容易,因為我們可能習慣了,自己不一定察覺得到。所以我們修行有幾關要過,有一關是「習氣使然,渾然不知」,我們有那個習氣,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比方自己有傲慢,別人提醒「你有傲慢」,「我有嗎?」自己沒感覺,但是同事都覺得你有傲慢,自己確實看不到,渾然不知。還有一關是不能自欺,就是不承認自己的問題,不是沒看到,是不承認,那就自己騙自己了。比方說「你脾氣小一點,不要生氣」,「我有生氣嗎?我有生氣嗎?」這個就明明自己動氣了還不承認。

  孔子有感嘆,「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這一句話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感嘆,我們學《論語》依止李炳南老師的教誨來深入,假如有《講要》的,在二百一十一頁。這一句的意思是孔子說,「已矣乎」是罷了吧,我未見過有人能夠見自己的過失,「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而在內心能責備自己。未見就是沒有見過,就是很難見到能見自己過又能悔自己的過。內自訟是責備、懺悔自己,還沒有到改過,所以能知過、悔過就已經很有善根了,孔子說這樣就不容易見到。

  我們看二百一十二頁說到,《松陽講義》:「天下有一種人,全不知自己差了,將差處都認作是處」,自己不妥的他還覺得是很值得稱讚的。舉個例子,自己男女關係混亂,還覺得自己挺風流的,自己挺有本事的,這就是把差處認作是處,那是不知自己的過。「又有一種人,明知自己差了,卻只管因循牽制,甘於自棄」,等於是我們知道過了,可是沒有下決心去改。其實不進則退,這個過、這個習氣就好像生病了,病拖愈久愈難治,我們的習氣過失拖愈久也愈不好改,那就變成甘於自棄、因循苟且了。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華兒女難當,我們都具足了,真的是此生不將今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不能糟蹋了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但因循牽制這是最大要突破的問題,所以了凡先生說到了,「天下聰明俊秀不少」,素質不錯的人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我們這一生要衝出輪迴,要發大勇猛心、立決定志,決定要出輪迴,決定要把這些習氣對治、改掉,這些習氣不去掉,它一定把我們留在六道輪迴之中的。

  「或只在口頭說過」,就是剛剛說的「法語之言,能無從乎?」「對對對,我有這個毛病」,但是沒有去改。「此是不能內自訟」,知道有過,但是不能去自我反思、去下決心改掉。知過、悔過這麼難,原因在哪?受三件事情的影響,「一是為氣質做主而不能變化」,就是養成習慣了,得過且過,所以古人說「讀書貴在變化氣質」,要把本來不對的改過來,這個氣質就轉了;「一是為物欲牽引而不能割斷」,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財色名利不能慢慢把它放掉,那我們就被欲望控制住,就很難提升,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做不了主;「一是為習俗陷溺而不能跳脫」,整個風俗、外在的大環境影響自己,那就有可能是隨波逐流了。

  現在我們共同面臨一個風氣,就是手機,現在已經快成風氣了。大家坐捷運或者坐公共交通工具,一看大家都在幹什麼?都在看手機,那個無形的風氣影響還是很厲害。老和尚多次都說「我把手機丟掉了」,請問大家,這個講給誰聽的?我們剛剛說知過很難,這裡分析了三點,講到這裡我們再補充一點,我們聽經的時候要當作老和尚對我講的,這樣容易知過。

  我記得好多年前,可能差不多十九年前,在海口的時候,我在台上講,底下有一對夫妻。我講著講著,那個先生就轉頭看著他太太,他雖然沒說話,我從他的眼神感受到了,他那個無言之語就是「老師在講妳」。結果他太太馬上回敬一個眼神,瞪他一眼,可能是「你也差不多」。這個先生是伸手過去拍拍他太太才看她,然後中間坐著他兒子,火藥味十足,我在講台上很怕會不會擦出火花來。也常常看到聽課的人聽聽聽,眼睛就擺到她先生身上,再講講講,眼睛擺到她兒子那邊去了。假如剛好她全家都來聽課,就看她當下不是坐得很安定,常常移來移去,那不是講的課她都是關注在講誰誰誰,我回去好好再推一把,再乘勝追擊,當下聽的都是愈來愈見人過,沒法修行。六祖大師留了一句很重要的話給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因為我們見人家過放在心上了,我們就不是真心待人。真心一法不立,結果我們見他過就有一法了,而且這是染污自己的清淨心。老和尚說不要把別人的垃圾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這就很重要了。所以我們要知過,聽經的時候,當機者,講給我聽的。看到別人有什麼情況,拉回來反省自己,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見人惡即內省,這樣就容易能夠知過、改過,有則改,無加警。

  因為有這些因素,有過而不能見,不能自訟自己的過錯。知過不容易,我們要想方法怎麼達到知過。剛剛說聽經的時候自己是當機者,見人過的時候拉回來。唐荊川先生有一段格言很有味道,他提到,「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病痛就是毛病,「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就是我們討厭別人的這些毛病,「若真知反己」,能把別人這些毛病拉回自身來,「則色色有之」,就是或多或少我們有。這段話,為什麼拉回來會很有力量?因為我們討厭他這個習氣,可是一拉回來,我也有,不好意思了。本來很討厭,你看這個人都這樣,我自己也有,那就不好意思說別人了。

  而且古人也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也是不容易見自己的過。我們看唐太宗,他求人家勸他。其實舜王就是最好的榜樣,我們後代這些成就功業的皇帝,他們的榜樣就是堯舜禹湯,他們都讀《尚書》,都是依這些聖王為榜樣。在座應該有舜王的後代,耳東陳、古月胡、人字旁的傅、女字旁的姚、田地的田,這些姓都是舜王的後代,大家身上都有舜王的DNA,是可以發揚光大的。「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孝經》說的,念著自己的祖先,效法他們的德行。不知道諸位舜王的後代有沒有從四書裡面找一下舜王的德行?有很多,你把它匯起來,常常以此自勉,真的能夠德日進、過日少。尤其舜王,你看孝順排第一的,他領導也排第一的,孔子讚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恭己正南面,他當皇帝也很會當。舜王也是強調,在朝廷之上,你們有什麼要直接跟我講,直接提醒我,不要散了會還在背後講我。所以我們團體當中開會的時候,要製造一個讓大家能夠暢所欲言、能夠講真話的風氣。你不要搞得開會的時候沒人敢講話,出了那個門大家都講話,這樣不好,領導者會帶動整個風氣。而且要信任,我們的心念是信任,感召的就是彼此信任。尤其我們是傳統文化的團隊,我們又不是來搞名聞利養的,大家也都是發心來的。

  察自己過,自己是當局者,旁觀者清。我們體會到旁觀者清,而我們從自身的道業,我們要知過才能進步;再來,我們從我們所做的大眾的弘法事業,假如沒有適時調整不妥的地方,那事情壞了怎麼辦?其實位置愈高因果愈重,那當然希望大家能提醒到問題。這些我們得冷靜想想,我們來到這個因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是本分事,我們遇上了不能袖手旁觀,進來扛起來,我的初心但求無過,盡一分力量,但是處在管理的位置,希望大家多多護念。很多人很羨慕當領導,我是覺得不好玩,我現在幹了二十年都是戴罪立功,做錯太多事情。你做錯事,事情結束了它有業,事業事業。所以我現在記憶力愈來愈不好,做錯太多事都有業。趕快念佛消業障,不然現在轉頭即忘,這都是業力現前的樣子。但是不能緊張,要更勇猛,扭轉乾坤。

  聞譽恐,其實我們真正知道名譽是福報,名譽是福報,我感覺我們把道理想通了,不要爭著要做主管,也不要爭著要出名,不好玩!大家看我,想增胖那麼多年,還是這麼瘦,因為沒有福報了,福報都因為有名折掉了。名不符實,這個損福報。《了凡四訓》有一段話我們真看明白了,聞譽恐就不難了。「名亦福也」,名是福報,「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因為他有名了福報享得太快,那就沒福了,沒福業力就會現前。也有大眾問,某某很出名的人,他現在怎麼出狀況、生重病?其實這個我很有體會的,我們名不符實的情況真的是會折福報的。《了凡四訓》又說:「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那我們面對人家批評、毀謗,不只不會難接受,反而逆來順受。人家批評得對,我改;人家批評不對,給我送福報來了,甚至於還送到我的後代子孫,那也不是壞事。把這些理想明白了,事事是好事,別人侮辱、毀謗也不是壞事情。

  我們看老和尚,他負責大專佛學講座,總主講,當時候道安法師邀請老和尚。結果有一次在講座期間遇到一位沈先生,他當場在現場給老和尚發難、批評,結果老人家當場給他頂禮,然後老和尚就離開了。接受人家公然批評,老和尚還給對方頂禮,離開了。後來道安法師了解這個情況,就對全體的學員問,「你們希不希望淨空法師再回來?」大家全體同意,道安法師又把老和尚請回來繼續大專佛學講座。你看老和尚在面對人家這種批評毀謗的時候,給我們表演了還禮敬對方,給對方頂禮。我相信老和尚再次回來,這些大學生對老和尚那種恭敬更增加了,可能聽課的珍惜度更高了。為什麼?這位法師不只講得精彩,人家那個忍辱功夫修養真是了得。我們看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了,我們是他的弟子,我們得效法他。真的,人家公然批評我們是壞事嗎?你當下能像老和尚這樣,那就不是壞事。同學們學到忍辱了,而且更珍惜跟老和尚學習的緣分,所以真的是用對心就沒有壞事。

  我們能夠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正直、誠實的這些朋友,漸相親,愈來愈喜歡跟我們親近。其實人生的境緣都是感召,自己有聞譽恐、聞過欣的心,就會感召直諒士漸相親。

  當然,這一段是從我們接受別人勸諫的角度,換另一個角度,因為「信」的部分都跟言語有關,還有我們勸別人,這也很重要。有時候我們勸別人別人不能接受,可能有他的因素,也有我們可能要商榷的地方。我們假如是勸別人的角色,這個勸的效果不好,我們還是要反求諸己,不然我們又變成「聞過欣,你看我勸他他還不高興」,那我們又變成拿經教去要求別人。要求的念頭就是貪,會生煩惱。

  《弟子規》我們前面探討過的句子,「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我們稍微複習一下,就不多講了。我們的動機是為對方好,不忘這個初心。當然我們現在複習一下,更重要的是我們這段時間勸人有沒有符合這段教誨?因為我們一起探討過了。假如我們探討完,我們勸人的效果還是不好,那代表我們還是沒有用上。用上了解決問題,用上了積功累德;沒有用上,那我們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在處理事情。這都只有自己能自我檢查,別人幫不上忙。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態度是「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那個「悅」是抓時機,他心情比較好的時候。一講到時機,規過於私室,那就是一個時機點,你要掌握好。「復」,復是有耐性。去護念父母、護念他人,對方不能接受我們也不埋怨,「號泣隨,撻無怨」。我們剛剛講到時機點,你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去指責別人的錯誤,這就適得其反。而且我們的同仁真的有錯,親戚朋友真的有錯,我們的動機是為他好,不能讓他這樣出洋相。

  我們跟大家一起交流了老和尚強調的儒家的心法,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其實這君親師的精神能夠提醒我們用真心,我們的心念跟君親師的精神相應,真心的狀態;一不相應,我們就是隨順煩惱習氣了。

  我們就舉這個作之親,你要把對方當親人,你怎麼讓他難堪?不會,而且是高度信任他。就像父母信任我們,我們一點一滴,走路、說話就進步起來了。對方工作沒有做好,我們那個信任的心沒有變。修行就是不能變心,要用真心。我們還信任他,他做得不好,我們跟他探討怎麼把事做得更好,這是高度信任。而且不棄不捨,不遺棄對方,這才是親人。我們對自己的親人都是想著怎麼幫他,怎麼會遺棄他?當然,你已經提醒他了,他都沒有改,這個時候為了警戒他,告訴他,我們這個門隨時開著,但是你沒有下功夫去改這些,一個團體是有規範的,我們隨時歡迎你再來,但是你要改正這些地方。不然一個團體沒有規矩,大家都來這裡放肆,怎麼得了?所以沒有說傳統文化不能辭退員工,沒有這一條,重點是你用什麼心境辭退他。你跟他對立起來,那就跟他結輪迴業了;你沒有跟他對立,還是為他好,哪怕他現在不能理解,可能他又經過一件事,他說,哎呦,我那個老闆講得對,我那個領導講得對。有時候你一心為對方,對方不一定馬上能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作之親還有不求回報,親人之間,骨肉、手足不求回報。可是我們可能會起這些心念,「我培養你多久了,我在你身上花多少錢了」,你講這種話會傷到人家的自尊。我們在講這些話的時候是不是用真心?不是的。其實我們自己不是真心的,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講別人不對?我們得正己,而且是正己而不求於人,不要求、苛求別人,人家才不會怨我們。我們自己順著脾氣講話,自己不對還在指責對方,你說對方能服氣嗎?人心是互相交感,我們一提出來,「我培養你很多年了」,你想對方會起什麼念頭?「我幹了那麼多活!」互相交感。假如你付出很多隻字不提,對方錯了你還包容,你厚道,感得對方自己生起了「這領導對我太好,我還給他添亂,我太不應該了」。這種心念是對方很自然良心提起來的,而不是我們要求出來的、苛責出來的。

  所以君親師這三個精神真的是我們的護身符,我們對照對照那個精神,我們就知道,其實我們跟這三個精神還有很長的距離,我們提升自己時間都不夠,不能盡挑別人有問題。君,以身作則,我一提到以身作則就很心虛,還有好多地方都做不好;使命感,大公無私;納諫,能接受勸諫;知人善任,一個領導者你用對人,大家服氣,向心力都來了,你用錯一個人,大家無奈。作之君重要!

  作之親,我們剛剛講的這幾點,高度信任,提醒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懷疑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再來不棄不捨,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不捨棄任何人;再來不求回報,這才是符合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三輪體空,我們往這個方向走,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哪有我們送了人家東西或者付出了我們都還記在心上?那就是有求的心。

  我遇過一個企業家很難得,她這個轉念的功夫很好。她做餐飲業的,做得很成功。她本來是歌星,這歌星唱得非常好,如日中天,最後她退了。她說這演藝圈變了,好多潛規則出來,那些部分她不願意同流合污,她退了,做飯店。結果發展得很好,她很用心,二十多年前辦餐飲,她就知道要有企業文化。這是真的把員工當自己的家人一樣愛護、教導,不然怎麼想說要去弄一個企業文化?

  我是從大都市成長起來的人,受到都市名利大家都很努力在追求。不是我一學佛一下子全部都是義沒有利的心,還是會。找人來幹什麼?幫我做業績出來,這樣就是利,不是義。到我們團體來,我們能夠重義,把他培養好,這才是義。看到人就看到只是一個幹活的工具而已,這樣不妥當的。我們是弘法團體,任何人來,義工來,我們都是用法供養他,希望他在這個因緣當中修學能得力。

  這個企業家她當時候說,招這些員工都十幾歲而已,還沒二十歲,跑到大都市來工作,結果都叫她媽媽。她這樣培養培養,結果有一陣子人家都以很高的薪水挖她的人,她當時候覺得我的天都快塌掉了,怎麼過沒幾天某個重要主管被挖走了?在那睡不著覺,翻啊翻,突然轉了一個念頭,她說人家來挖我的人代表我的人帶得好,代表我教育得成功,沒關係,為天下所用。這一念轉過來,她本來痛苦得要死,很歡喜了。佛門說轉念真是很有味道,煩惱即菩提。後來她收掉了,她的員工在這個領域發展,沒幾年的時間跑回來找她,都當老闆了,因為她教育得好,所以他們自己去發展之後很快自己創業了,或者很快就升到很高的級別。這是真正用心帶,而且那個付出沒有求回報,這是作之親。師父這些法藥對我們修學真的是很有幫助。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不是故意做錯的,稱為過錯;明知故犯或者是處心積慮,這是有心非,這就名為罪惡了。「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不小心犯了過錯,勇於改正,那過就會愈來愈少,漸歸於無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故意掩蓋過錯,反而又增加了一項掩飾過錯的罪惡。

  「無心非,名為錯」,我們雖然是無心的,比方說不小心踩到了昆蟲,但是我們也經歷這些事之後經一事長一智,以後舉步常看蟲蟻,這樣對於無心的非我們的警覺性會很高,不再犯同樣的問題。比方我們在團體裡面生活,不小心動作太大,那個門「鏗」,自己不是故意的,可是很有可能那個睡眠比較淺的同學被吵醒,結果他一夜沒睡,睡不著了。好不容易睡著,被我們給吵醒了,可能隔天還有很重要的工作,那他不是就落入很辛苦、很痛苦?這樣發生過一次,自己就輕手輕腳,不能再犯同樣的問題。

  「有心非,名為惡」,我們剛剛提到不能自欺,要很真實面對自己,我們做任何事情,這個念頭不能夾雜私心,這也是有心非;不能夾雜嫉妒的心,不能夾雜這些習氣。我們真的希望自己能德日進、過日少,對自己的這些念頭要觀心為要,不能讓它偏了,不然可能就愈陷愈深,而在自己的習氣當中無法自拔了。

  「過能改,歸於無」,我們不可能沒有過,但是能勇於改過,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論語》當中有提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君子的過錯就好像日食、月食這樣,日食、月食很明顯,人一抬頭就看到了。「過也,人皆見之」,君子的過錯展現出來,人家都看到了;「更也」,能把它改正、更正過來,「人皆仰之」,還是很敬重他、敬仰他。假如我們有過錯別人知道了,我們不要好像悶悶不樂,其實那個變成好面子了。有過,我坦然面對,我期許自己後不再造,很用心的把它改過來。俗話說的「浪子回頭金不換」,所以人家看到那個猛然醒悟改過的人都是豎起大拇指,金不換。

  我們都是成年接觸傳統文化、接觸佛法,我們還沒接觸以前也有一些習染,我們的親戚朋友都知道,假如我們能真正好好去改過,我們這些過失、習氣一轉,變成供養別人的資糧,所以也不是壞事。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做錯的事也不是壞事,我們一覺醒過來了,人家感覺某某人都能改,那我們還是很有希望的,就給人家信心。不要懊喪在以前曾經的錯誤,要慚愧、奮發,奮發圖強,奮發改過。有這種慚愧奮發改過的心,上天會加持,佛菩薩會加持。

  我們小時候有一個榜樣,我不知道現在教科書有沒有改掉,「周處除三害」。他生活在當地,當地人都說有三害,一是猛虎,一是蛟龍,再來就是他。他幫人民除害了,他的這種慚愧心提起來,被記在歷史當中,這是西晉的人,更也,人皆仰之,當前跟後世的人都很敬佩他。

  我們這幾句感受到知過改過的重要,榜樣,子路,子路在修學方面有很多我們的學處。「子路無宿諾」,就是很講信用的人。包含子路,「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他聽到一個好的教誨,他那個力行的態度非常強,我要好好把它做到,我不要求要聽很多道理,我要把它做到。孟子提到子路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別人提出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別人來幫我的。大禹是「聞善言則拜」,聽到人家好的教誨他禮拜感謝。我們以這些古聖先賢為榜樣來效法。我們這整個過程講了不少老和尚的故事,因為他是我們最近的、最親的老師,我們得觀察他如何落實經教,我們觀察到了進而效法他老人家。

  我們看下一個單元「汎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前面兩句。汎愛眾,廣泛愛一切大眾。假如我們是學佛的,這個眾可以延伸到眾生。孟子也說「親親而仁民」,從親愛自己的父母延伸到親愛人民;「仁民而愛物」,從親愛人延伸到愛一切的生命,因為這些生命、這些眾生牠們也有知覺,你傷害牠牠很痛苦,螞蟻也貪生怕死,牠們也有牠們的倫理,你把牠們拆散了牠們也很痛苦。

  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穿山甲,人把牠拿來吃,結果烤一個穿山甲,怎麼烤牠的身體都是緊縮著的,烤到身體都燒起來了,牠還是緊縮著身體,拉都拉不開。後來在燒的人放棄了,就把牠放在一邊,結果這隻穿山甲才打開,因為牠抱著自己的孩子。你看牠身體都著起來了,一般早沒命了,你看那一念母愛,牠那一口氣一直撐到全身燒起來了還撐著,後來一放牠就整個張開了,牠的孩子就跑掉了,救了牠的小孩。

  我們聽到這些事例,動物也有牠的倫理,我們怎麼忍心去拆牠們?《因果經》裡面提到,我們打鳥會感來什麼?感來自己家庭離散。你一打人家母親,子在巢中盼母歸,你把人家母親殺害了,牠的孩子沒人養,甚至都死了,怎麼可能我們不會感來果報?所以這個標題其實對我們不管是學儒的,儒家《論語》這個仁愛的「仁」字提了一百多次,學儒的核心,仁愛心,佛門是慈悲為本。

  凡是人,不論他是什麼人,皆須愛,我們都要愛護,不要傷害他,因為他們都是別人的子女、別人的家人,你欺負他,他全家人都難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一個人很珍惜自己的倫理,你很愛你的父母、愛你的兄弟姐妹,你不忍心去傷害別人,他也有父母。你看我們到人家家裡面,像我到朋友家,他介紹,「這是我姐姐」,我馬上恭敬心就起來,因為我有姐姐。《孝經》說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因為我們會從自身再延伸開來,愛自己的父母、兄弟,也要尊敬別人的父母、兄弟。

  首先是以天地來讓我們效法,人都是受天地的化育,也是天地的小孩,我們不能傷害。我們剛剛前面講名符其實,《三字經》說「三才者,天地人」,我們並列三才,我們要名符其實,不然我們常常念人是萬物之靈,我們假如再去傷害萬物,那我們這福報折得就厲害。要學天地一般的博愛,因為天覆蓋著萬物,滋潤萬物。你看上天下雨,公平的下下來了,吸收得不一樣,那是每個植物它自己的根深度、廣度不同,這不是說上天有私心。天同覆。

  地同載,地承載著萬物,生長萬物。天表父親,地表母親,你看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就是父母的愛、父母的護佑養育,我們才成長起來的。我們學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五十三參。為什麼大乘佛法在我們東土這麼興盛?因為我們的祖先五千年,甚至更久,不只以人為師,還以天地萬物為師。六十四卦都是天地的相,我們都拿來啟發自己,拿來領悟人生的道理。這是我們要效法祖先的地方,祖先都是五十三參善財童子,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學習。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名聲自然高,那不是求來的,自然感召來的。人所重,非貌高,人們敬重他的德行,並不是他的外貌是否出眾。德行贏得人家長久的尊重,長得很好看很難贏得人家長久的尊重,可能一開始人家看了,「喔,這個人長得挺好看的」,有生起好感,但是跟我們一交談、一相處,見光死,撐不了三天,人家說「我看還是離他遠一點好」。所以好看撐不了幾天,甚至於這個好看最後人家說,長那麼好看,但是……人家可能更反感了,「長那麼好看,心狠手辣,心腸不好」。重要的還是德行,不要去羨慕人家的外貌。

  「才大者,望自大」,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所服,非言大」,人們所信服的是他的真才實學。非言大是並不是只會發表言論,並不是只是說大話而已。其實你說容貌能撐多久?口才好、會講大話又能撐多久?日久就見人心,你氣球吹得再好它會破,到時候破了就一文不值,被人看破了,你信用就掃地了,不能打腫臉充胖子,我們閩南話說的被人看破手腳。

  我現在念閩南語嘴巴肌肉不算很順暢,代表平常講的機會太少。諸位同胞,有時候我來幾句,我是不忘這個母語。而且老和尚說漢文化,日本、韓國、越南,我們這些地區要團結起來,把漢文化發揚光大,凡是人皆須愛,要照亮全世界的心田。現在都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為主導,所以中華文明要放光。全世界接受中華文化機緣最好的就是台灣同胞,這個你們承認吧?你們承認,不要高興得太早,接受的中華文化教育最好代表怎麼樣?你要奉獻得更多,不然是有罪過的。老和尚說的,你把你學的東西沒有拿來利益人,埋到棺材裡,罪過罪過。而且老和尚都說,你要復興文化,這十年是關鍵,不然一些年紀長、對文化下功夫很深的到時候他們走了,又沒有傳下來,你看多可惜!台灣應該是中華文化復興的火車頭才對,這是責無旁貸的。當然我沒逼你們,我還是從我做起。

  台灣那麼多學有專精的,可能唐詩他專攻的,《尚書》他專攻的。他假如能用第二國語言,他會英文,他把他專精的用英文講出來;他懂日文,把他專精的用日文講出來;他懂越南文,他用越南文把它講出來,這樣這些專家所積累一生的瑰寶都是漢學,中華文明就可以散出去了。這都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人信服的是真才實學,不是口才,口才撐不了太久。當然有真正才能的人不會誇耀自己的才能,這個我們要會判斷。「有真才者,必不矜才」,他不會去矜誇自己的才能;「有實學者,必不誇學」。這些句子都教我們判斷人,不然你判斷錯了,一個重要的事情給了一個矜誇之人,那個事就黃掉了。所以任何時候不能激動,要冷靜判斷,尤其用人。現在該冷靜的時間點太多了,現在詐騙集團好多,你一慌可能就中了他的計。我們平常要有定力,阿彌陀佛常常念,一看到什麼訊息先別緊張、別慌張,先定下心來搞清楚狀況。

  我最近身邊的人就發生好幾起詐騙事件,幸好都沒有被騙,他們都有在念阿彌陀佛,等冷靜下來一確認,都騙人的。我們的孩子以後面對的社會不簡單不簡單,身體會有病毒,精神現在也有病毒,有很多染污,有很多社會當中這些污染、誘惑,甚至是這些詐騙的事情,他整個精神如何能夠不被染污,這都要從小教,他要有定力,他要有判斷力,他懂得「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是非善惡、邪正利害他會判斷。我們為孩子一生著想,他們以後面對的人生比我們考驗還多,我們現在身教、言教要使出渾身解數,以後他們會一輩子感謝我們的。就像我剛剛舉的,她是做老闆的人,她真的把員工當子女,現在員工個個有成就都感謝她,這叫積德。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