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趙曉龍老師主講  (第八十五集)  2023/8/26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85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老師、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曉龍《增廣賢文》跟大家學習分享報告的第二節課,不知道我們上節課有分享過的經文在座各位有沒有要分享的,或者其中哪一句經句您很有體會的生活當中的事例,或者有哪些地方覺得看不懂的,也都可以提出來。都沒有,好。

  《論語》上講道:「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確確實實,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經典,其中的義理確實是無量無邊的。面對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群、不同人生的成長經歷,乃至於現在我們放眼世界,是一個地球村,相信老人家的高瞻遠矚,他老人家看到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漢學可以影響到整個世界,所以每一個師長提倡、護持和帶動的因緣當中,師父把我們祖先幾千年的教誨,這些好的經驗、方法、理論都和盤托出,供養所有的有緣人。

  文化是不分國界、不分種族,特別我們中國文化當中,上節課也跟大家分享到師父的一把扇子上面的墨寶,「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人都是父母所生,乃至於自然界的動物,甚至植物,前幾天看到一隻羊媽媽生了一隻小羊,上午生的,剛好我下午就碰到了,看到羊媽媽用舌頭在舔小羊,小羊也是很溫順、很乖,我們就想到羔羊跪乳,也看到母親對於自己孩子的那分天然的愛,確實也讓自己挺感動的。植物都有根有本。所以自然界的這些表法、這些現象,其實這是從不同角度把宇宙的規律在告訴我們。飲水思源,我們喝到水了,水也是礦物,我們看到很高的高山,源頭上水流下來,一直流到下邊,最後流到長江,最後流到大海。所以水也是有源頭的,在我們祖先的文化當中,喝水的當下可以提起我們的感恩心,飲水思源。我們在學校教書,這些小朋友,還有這些同學們,他們從小如果接受這樣一種感恩的教育、孝道的教育,相信他學習的動力跟他學習的狀態就會完全不同。所以很有幸生在中國,特別是能夠跟在座的各位同道一起切磋、探討我們這些儒家的經典。

  《增廣賢文》對於士農工商各個行業、各個不同階段的群體,不管是年齡還是身分地位的不同,這其中講的內容核心離不開忠恕二字,離不開孝敬,當然也離不開因果。就像上節課我們分享到,「兩人一般心」,這是因;果,「無錢堪買金」,大家見和同解,很團結,所想的、所做的、所付出的,都在為整個家庭、家族、民族、國家天下,人心齊泰山移,可以有這麼大的力量,所以種善因得善果。我們佛門講究六和敬,六和僧團,和合僧團的出現,老人家講到就可以救這個世界。我們在座很多師父的弟子,各位同道,相信我們一起努力,這個也一定可以實現,因為師父每講的一段教誨,都是我們在這個時代可以踐行出來的。

  「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這個「錢」我們把它解釋為福報,如果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想法,那縱使有福報,你看連一根針都買不了,這代表成不了事情。

  曉龍手上有一本《少年讀國學.增廣賢文》,其中對於這一段經文就舉到我們歷史上三國時代吐谷渾的國王,這是一個少數民族的國王,他叫阿豺。他在病危的時候,他挺有福報的,有二十個兒子,他就把這二十個兒子全部都叫過來,而且給他們一人發了一支箭,他就說,來,大家把箭給它折一下。結果這些孩子就都把箭折了,折斷了就丟在地上。接著他又跟他的弟弟說了一句話,你把一支箭也來折一下。他的弟弟叫慕利延,他也把箭折斷了。接著阿豺又命人拿來十九支箭,這些箭捆在一起,就讓他的弟弟慕利延繼續折,結果他弟弟怎麼折也折不斷這十九支箭。我們從中也看到當父親的臨終,你看他臨終給孩子、給弟弟這樣一分深深的囑託,那也是想得很長遠。因為我們人生在世,縱使自己福報大,我們也不能憑福報做事情,也要有智慧。特別是一個家風、家道的承傳,乃至一個國家的國運,一定要有好的子弟,要有智慧、有德行的子弟才能把它傳下去。《三字經》講道:「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留下這些財富,他沒智慧、沒德行守不了,不僅守不了,可能會造更多驕奢淫逸的事,那就會敗得很快。成家猶如針挑土,敗家猶如水推沙,要敗的話會很快。

  當父親的在臨終前這樣的告誡這些孩子,就啟發他們,你們看到這個情況有沒有明白什麼道理?並且教誨這些孩子,只有大家同心協力,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叔叔在旁邊,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在朝代更迭當中,確確實實孝悌為傳家之本,如果孝悌這個部分出問題了,那這個國家會出亂子。在歷史上也有這樣的一些例子,像周朝,也是周公(當叔叔的)輔政成王,當時也有很多流言蜚語,說這個叔叔可能會把這個國家拿下來,但是真的是謠言止於智者。《論語》上講道:「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這些讒言、挑撥離間的話,流言蠱惑人心,不知不覺我們相信了,內心就會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老人家講到有人說這些是非,他會制止對方,然後會跟對方講,我對對方的印象很好,你這樣講我不要聽,直接就拒絕。

  這些話傳開來了,後邊成王也有一點起疑情。後來到太廟看到自己的叔叔周公,曾經為了祈禱自己的父親武王長壽,願意捨自己的壽命,讓哥哥能夠繼續領導這個國家。成王看到這個書信(祈禱文),他就受感動了。當時叔姪之間產生這樣的疑情,大白天晴天霹靂,打雷了。所以有些時候自然現象也在提醒我們,就像《易經.震卦》有講到「洊雷震」,打雷了,「君子以恐懼修省」,聽到打雷要反觀自己,是不是上天在提醒我們哪裡沒有做好?人跟天、跟我們的境界都有感應,佛家講依報隨著正報轉。《論語》上也講到「迅雷風烈必變」,讀書人聽到這樣的雷聲,風很急,雷聲很迅猛,他就穿好衣服,穿整齊,開始在那裡祈禱,好好反思。我們中國人,我們中國的文化是跟天地宇宙合為一的。佛法就講得更透徹,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能夠回歸到我們的自心,很多的境界我們就知道判斷,知道很篤定的用智慧下對每一個抉擇。成王看到這個情況,他也是覺得滿慚愧的。

  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人。《三字經》講到「我周公,作周禮」,《周禮》是我們中國最完善的一部憲法,曾經方東美教授講到,如果周朝的後代子孫一直用《周禮》來治理國家,沒有忘記祖宗的教誨,那現在還是周朝,這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當然事在人為,一個法脈的承傳、一個家道的承傳、國運的變化,也都要有棟梁之材來承擔這樣的歷史使命。我們看到在漢朝光武中興,在清朝,曾國藩先生也是在清朝要瀕臨滅亡的時候他能夠力挽狂瀾。所以讀書須用意,經典真正用心讀下去了,真的可以經世濟民、可以改變歷史。我們老人家也用他一生的行誼改變了很多歷史,時間的關係,曉龍就不在這裡贅述了,相信這一段從世界、從國家、從民族、從家庭個人,在老人家的影響和帶動之下,發生的這些變化,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會非常非常的深遠。所以團結就是力量。

  剛才講到阿豺國王對他兒子的機會教育點,我們確實深刻體會到當父母、當老師的這分責任很重大,用一種譬喻的方式,來告訴孩子團結的重要性。我們在家庭當中有好幾個孩子,或者在班上有很多的學生,如果有一些情況不團結了,大家互相之間有彆扭了,也可以用一些孩子們比較容易理解的這樣的譬喻或者一些小實驗,讓他們把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能夠了解。

  「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善因善果,不善的因也有不善的果。而且這個福報它是隨著什麼變的?隨著心變的,禍福相倚,人心善良,福報愈大,愈能夠利益家族、社會、國家;人心不善了,有的時候福報現前了,可能後面就有災禍。所以老人家提倡十個教學為先,確實也是《禮記.學記》一開篇講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在座的各位大家也是很有使命感,都是響應師父的教導,都在各自的領域在承擔這樣一分很重大的使命,這也是很有意義的。

  因為時間有限,只是能夠選一些曉龍比較有體會的跟大家來分享,我們就不是照著經文的次序來分享了。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句:「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這個「饒」就是我們儒家講的恕道,寬恕別人不是愚痴的、不是愚笨的人,愚笨的人就不會寬恕別人了。所以用一種對比的方式,讓大家體會恕道的一種精神。

  談到這裡,大家應該印象當中,我們成德老師或者我們師父上人,都有講到這個部分的一些公案和一些人生的體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到哪一個事情或者哪一個公案,或者您對這句有沒有您的一個力行的體會,也可以分享一下。大家都很客氣。有一個對聯講道:「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同的文字,其實都在表達、都在描述自性當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樣一種心態。

  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成德老師常常講的「劉寬多恕」,漢朝的劉寬。他有一次回家,別人就看到他牛車的牛,說是自己家的,他也沒說什麼,就讓對方牽回去。因為一頭牛在那個時代是很重要的生產資料,靠牛耕田,牛丟了,肯定家裡所有人都很著急,所以劉寬先生他一句話也沒有講,就讓對方牽回去。後來對方那個牛找到了,很不好意思,就來道歉了。劉寬就跟他講,沒關係、沒關係,物多相類,牛跟牛都長得挺像的,你看錯了很正常,不用太放在心上,都是寬慰對方。

  有一年大年臘月三十,有人到他們家來砍樹。他就過去問,那家裡沒有柴燒了,很安對方的心,你放心的拿,沒關係。

  他當官也是這樣,他下面的這些職員犯錯了,他做了一個蒲草鞭。當然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當公務員也有他的規矩,下屬犯錯了,他拿蒲鞭責罰,沒有重責,都是這樣柔軟的喚醒對方的慚愧之心。這是有高度的智慧,能夠知己知彼、將心比心,能夠念念為他人著想,這也是經營一個很好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的。

  所以鄰里之間、同事之間,乃至於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民族、種族,只要用了恕字,應該是沒有相處不來的,因為人之初性本善。這是老人家也多次強調,特別我們做教育工作者,要對《三字經》第一句話堅信不疑,要深信不疑。而且信願行,我們願意去證明這句話,在自身的證明,在孩子、在學生身上我們去做了、落實了,就會更有信心。當然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會把信心傳遞給跟我們有緣的人。

  俗語還講到「得饒人處且饒人」,有些時候我們有理了不能得理不饒人,在理還要去原諒他人。有些時候小的事情容易原諒,那大的事情呢?比方說生命財產有很嚴重的損失,那這個要不要饒?所以這個饒是有大局觀、有智慧。

  明朝馬森,他是戶部尚書。他的父親四十歲得一個兒子,這也算是比較晚才生孩子。結果他到了五歲,有一天家裡的僕人抱著他,不小心就把他掉到地上了,額角摔破了,孩子就夭亡了。馬森的父親就把他抱起來,就抱回家。太太一看,是什麼情況?他說自己不小心把孩子摔到了。太太就很……中晚年得子,那種心情我們也可以理解,就用力推他,推倒他好多次。他還是堅持是自己摔的,而且他前面就讓這個僕人趕快跑了。後來這個僕人跑回家跟父母講了這個事,家長很感動,每一天上香向上天祈禱,希望馬家能夠再有孩子。結果太太又生了一個孩子,又是一個男孩,額角上有一塊胎記,這個孩子又回來了。後來這個孩子很優秀,考中進士,做官做到尚書。

  相信真理,我們信到哪一分那就有哪一分感應。所以人在天地之間,《太上感應篇》講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有一切我們的境緣、遇到的人事物也都是我們心的感召。能夠向內去求,這樣就直截了當。老人家在講經當中常常講,登天難,求人難,章嘉大師有教導,要求至誠感通,這分真心確實可以改變我們的境緣。

  如果孩子、小朋友他常常會去原諒別人,那他心量會愈來愈寬廣,當然這樣的小朋友他面相也應該愈來愈敦厚,可能福報相會愈來愈呈現。剛才我們講到馬森先生的父親他這一念,看到婢僕惹了這樣的禍,想到太太一定會動怒,可能會出現很嚴重的情況,趕快讓她跑了,這些不是、過錯都自己扛。這真的是境界現前,就是勘驗我們真實的功夫。

  這是恕道,我們再看下一句:「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這句話也挺有禪意的,是親,五倫當中這個緣分都是很深的,特別父子天性,母子連心。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這個緣也是很深,也很親。「是親不是親」,我們看看現在有很多報導,父子之間、夫妻之間不僅不親了,可能都怒目相向,甚至操戈相向,這也是不勝唏噓,真的是很感慨。老人家講,弘揚傳統文化不是出家人的本分,但在這個時代,老人家提出來要學習傳統文化,要扎根,也都是看到這個時代眾生的根基不夠。所以有同修請教師父,「您說要扎根扎根,要扎多久?」老人家那時候九十三歲,「我現在還在扎根」。這句話師長也是輕輕的講,那我們當弟子的真的是要重重的聽。而且面對一條龍的教學,老人家也講到要從兩歲就開始招生了,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像我們王老師這幾個孩子都培養得很優秀,因為從胎教開始,始從胎教。老人家看到深層次的問題,也看得非常的長遠,所以提倡辦一條龍的學校,這樣才能夠培養真正的人才。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扎根要把做人的基礎、因果的基礎,甚至學問的基礎,文言文、文字學也都需要扎根。

  「非親卻是親」,老人家好像是在澳洲還是在哪裡,老人家有講到我比澳洲人還愛澳洲。老人家的心量是非常的廣闊,確實走到哪裡四攝法就用到哪裡,只要對方有需要。在泰國蓋僧伽醫院,那也是很大的手筆,乾脆利索。好像是悟行法師有分享這一段,那個錢也不少,當時帳上好像也都沒那麼多,老人家都是很慷慨,確實是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在《道德叢書》有一則故事,這位主人公姓張,叫張繡,他是邯鄲人,邯鄲在河北省,也是戰國時候趙國的都城。他家裡很窮,而且沒孩子。這樣的一種命運,他也是很積極的面對,沒有悲觀,他準備了一個空的罈子,很大的一個罐子。我們說德行要積累,善要積累,一個家庭財富也要積累,他就每天都往這個罈子裡面放一點錢。結果積累了十年的時間,裝滿了,真的不容易,攢錢攢了十年。剛好這個時候鄰居犯了徒刑。古代五刑,徒刑是第三個,有笞、杖,有徒、有流、有死,這是五刑。徒刑,用現在來講就是要去做勞役了。他三個孩子都還很小,當時的法令可以用錢來抵。從皋陶那個時代就有這樣的一個制度,有一些情況你可以用錢財來抵罪的,那就是考慮到家裡的老人孩子,所以這都是很有人性化的。當時他就想要把妻子賣掉(這裡也可以看得到,人在不得已的時候會這樣做),可是太太她要跟家裡離別了,孩子要跟母親離別了,這個人世間這樣的一個情況,真的是是親不是親了,就要分開了,而且丈夫這樣做了。

  他知道了鄰居有這樣的難,所以說遠親不如近鄰,有些時候有些急難的情況,鄰里之間可以互相幫忙。水火無情,包括疾病,包括戰爭等等,親戚都離得遠,沒辦法,鄰居就很重要了。相信大家的鄰居跟大家住在一起,應該都有一種很窩心的感覺,台灣話叫窩心,就是很舒服,大陸是講很親切,也是覺得有好的鄰居如沐春風。千金買宅,萬金買鄰,那個意思就是你買個好房子不如有個好鄰居,這個好鄰居可能比那棟房子都要寶貴、都要重要。所以孟母三遷,媽媽有智慧,要選擇好的鄰里、好的社區環境,這都是很重要的。他聽到了,把他所有十年攢的錢全部給了鄰居,您去交給國家。還不夠,太太把自己一個髮釵摘下來,加上去,好,夠了。

  當天這個事情做完,我們可以體會一下鄰居一家是什麼樣的一個氛圍,從這種生離死別,那心情都糟糕到最低點了,結果被人拉了一把,破涕為笑。他們晚上太太就做了一個夢,夢到一位神人抱了一個嬰兒送給她。後來他們生了一個孩子,叫國彥,張國彥。這個孩子很會讀書,後來讀書做官,官做到尚書。這就用古代來講,尚書府第,可能那個門上的匾額是「尚書府」了,不一樣了,家風、家道從這個地方改造命運,貴在他那一念,念念為對方想,很慷慨。所以非親卻是親,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在這個當下傾其所有,毫無保留。當然有這樣的義舉可能也是積善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大家如果有家譜,可以查查看,一定祖上有這樣的義舉,不然的話我們的家風、家道不可能傳到現在。當然在這個時代學習聖賢教誨,也是生生世世祖先自己都有種這些善因。

  有一句格言,「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可能有些時候,像這個故事感應很快,當天做這個事當天就有感應,有些時候有些情況不一定當時就有,福雖未至,但是我們相信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報離我們就走遠了,福報就折掉了。所以這些小故事給小朋友們講一講,相信他們先入為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不到」,也是《增廣賢文》的經文。這些經文之間可以互相呼應,這樣小朋友或者孩子他們聽起來就比較有意思了。

  當然拉到當下,曾經曉龍教一些小朋友篆刻,這也很有意思。有的孩子他得到一塊印章的石頭,捨不得給別人。有一天他媽媽就跟他講,愈捨愈多,你那個石頭也要懂得布施給別的同學。後來他當天就送了一塊石頭給別的同學。因為曉龍不知道這個事情,剛好回到學校,自己有一些比較好的印章石,就送了這個同學兩塊。這個同學就跳起來了,他很高興,說「媽媽,真的真的,愈施愈多,我下午才給同學一個石頭,結果趙老師就送我兩塊」,他就感覺到因果的真相。這些都是要讓孩子在他生活當中去印證,他愈印證他就愈有信心。當然父母和老師在這個方面有做榜樣,我們言語就很有攝受力,我們對這個理信心很深,給孩子講這個故事、講這個道理,給他的那種影響和帶動就會更深刻。

  在我們中國大陸有道德模範的評選,有很多,就像有一位老人家,七八十歲,劉盛蘭老人家,他生活很克難,他就靠拾荒撿這些水瓶、紙皮去賣錢,他所有這些賣掉的東西換來的錢都去給一些同學做學費、做生活費。他很多年資助了很多同學,到最後他的事蹟被報導出來了,被評為道德模範。記者採訪他,你現在最需要什麼?老人家就說,我有一碗飯吃,別人沒飯吃,我一定會分給他一半。你看那個當下他還是想著,他為人想那種義的存心已經太習慣了,他不會想自己,突然有人問他,你現在想要什麼?他也沒有什麼,還在想著去幫助人。所以受過他資助的學生很多,他自己吃的都是粗茶淡飯,甚至是殘羹剩飯。

  我們大陸還有一位白方禮老先生,他退休以後去蹬三輪車賺錢,資助很多同學。後面三輪車蹬不動了,去幫人家看這些車子,賺了錢又都去捐助這些同學。

  人間自有真情在,雖然這個時代倫理道德,可能價值觀顛倒,但是還是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有這樣行菩薩道的,都在做這些很有意義的事情,甚至默默無聞的在做。老人家曾經也給我們中國青少年教育基金會都有捐了三千萬,幫助這些農村鄉下的孩子改善學習條件,改善學習環境。老人家也捐助了不少希望小學,師父真的也是念念不忘回報祖國,念念不忘教育事業,念念不忘這些孩子的一些需要。在南京一中,老人家曾經讀過書的地方,還建了一間電腦教室。確確實實老人家是身體力行,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師父是安徽人,桐城派的發源地,老家廬江縣金牛鎮。師父在湯池鎮做和諧社會示範鎮,也是應家鄉這些官員的邀請。剛好老人家參與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有介紹我們中國文化,結果與會的這些學者都說這是理想。老人家也藉由這個事情,就想到要做個證明,剛好時節因緣,家鄉領導又邀請老人家回到家鄉,那就在湯池小鎮這裡做和諧社會示範鎮。老人家提到以前他們小的時候,每逢過年過節給長輩送一些東西,後來我們中心就把它變成送米、送油、送紅包、送龍頭拐杖。當地的鄉親都是很開心,有的老人家都把那個紅包供在一進門的中堂,供在上面。美和不美,最美的是故鄉的水。我們打開家譜,都有我們的郡望,都有我們的出生地。現在很多海外華人也回到中國尋根問祖。欲問祖先哪裡來,山西洪洞大槐樹,很多的我們這些姓氏都是從大槐樹這裡出去的,所以在改革開放以來,有很多的華僑都有回到祖國大陸來尋根問祖。

  親不親故鄉人,老人家講經當中還有安徽的一點點口音。最近也是遇到我們以前在安徽的一些故人,很多年沒有見面了,一談起過往也都是倍感親切。曉龍我們很多的同事曾經在廬江也生活了好幾年,有的家人都有十年以上的,都有好多位,其實廬江這方水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也有很深很深的情感,也給我們的生命很大的改變。像我的母親也在二OO八年有去過廬江,還有去參與「幸福人生講座」。老人家對國家這分感恩,對故鄉的這分報答,點點滴滴當中,我們一讀到《增廣賢文》這些經句,確實一想老人家,這些經句都是鮮活的,都是很有生命力的。

  我們再看下一句:「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這個部分就講到言語的部分,講到口業的部分。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有錢講的話是真理,沒有錢,縱使有道理人家也搖搖頭。這代表什麼?現在可能價值觀顛倒了,代表大家都不了解真理,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老人家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也是一個顛倒的情況,當然老人家也一直在努力扭轉這個局面。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親朋好友聚會了,誰講話最有力,這個酒先會去敬誰,這也代表功利主義掛帥了。以前都是家族的族長,德高望重,講話擲地有聲,那是家族人都很服的,有什麼情況都要找族長去評斷。夫子那個時代行教化,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學生弄不清楚,請教老師,折中於夫子。所以不是有個人就講到嘛,我們鄉里有一個人很正直,爸爸去牽了人家的羊回來,兒子去報告了。夫子一聽說,我們的直不是這樣,我們的直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是天倫,「直在其中矣」,這個直要跟天倫相應,這才是真正的直。孟老夫子學生也請教他,大舜當皇帝,瞽叟犯罪了,皋陶做司法最高長官,這樣的情況大舜怎麼辦?孟子回答,舜棄天下如敝蹝。這個權力,不是說不負責任,天性和權力之間,他選擇天然的天性,他會棄掉帝王的位置,揹著父親去逃難。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個仁義的基礎是天倫、是孝道。

  後面有講到「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直跟不直還是要用經典來判斷。須防仁不仁,有些時候做了很有愛心的事,沒有親親就去仁民了,跳過了對父母的照顧、對妻兒的照顧,沒有盡好本分就去汎愛眾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個根本不能丟掉。老師講一位幼兒園的園長,教育局局長就說,這個園長幼兒園都沒管好,天天去這些古剎做義工,說那個功德更大。這種情況我們看到了,曉龍看到了就反觀,自己有沒有該盡的本分、該盡的職責沒有去做,大把時間用在……當然幫人是好事,但是我們該陪伴家人,該去跟家人溝通,這種交流去幫忙的都沒有去幫,甚至有的家人經濟上都有困難了,我們也沒有去幫忙,結果很多錢都捐出去了,這樣家裡人也會不理解。所以須防仁不仁,我們對自己、對境界都要有一個防範,要有一個判斷。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我們讀這些經句心態要帶著領悟,要帶著積極的心態去讀,不然的話,像曉龍手上的這個參考資料就有說,古人消極,世上無直人,古人消極。其實這裡這個「無」是指的少的意思,不是說絕對沒有。中國文化都是中庸之道,這些古人他們都是心地清淨,自性的流露這些經典,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是藉由這樣的字眼期許聽眾讀者,沒有了,我們要做。你看老人家他一生為佛教正名,他一直做到底。老人家講話也很直,很多話講出來可能都會得罪人,但是為了這個時代的、為了這個世界的安危,撥亂反正。曾經寫信給布希總統,不要打仗,這樣去勸。當然很可惜,布希總統沒有接受,如果他接受了,現在的世界格局就是另一種格局。老人家都是一語中的,都講重點,直截了當。

  剛好講到相應的地方,跟後面這個經句呼應一下。山上我們看到那個松樹都很直,竹子都很直,樹木都這麼正直,特別松樹代表剛直不阿,它是表這個法。梅蘭竹菊,植物都有這樣的氣節,梅花在百花凋零,草木都枯了,它還可以開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冬天在我們北方,其他的植物都凋落了,只有松樹還是在那裡屹立著。蘭花,「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沒有人了,它仍然是吐露它的芬芳。竹子中間是空的,代表謙虛。讀書人家裡都會擺梅蘭竹菊的屏風,或者用花盆,四君子,那也都是一種境教,也是一種提醒。我們在學校、在班級都有這樣一些境教的布置,藉由這些畫給孩子都可以培養他們的德行。

  我們江逸子老師畫了十八幅《孝經》的畫,在我們大飯店都有掛出來。來這裡住店的人,《孝經》十八章,他看這些人物。旁邊還有碼可以掃,一掃碼,這一段《孝經》的義理,可能還有一些故事就出來了。還有一個「百家姓」的電腦服務器,進來住店的人,比方說李姓,一點,郡望在哪裡,流源是什麼,都有一些關於百家姓,這也是讓我們認祖歸宗的這些教育,一個機器就可以講百家姓。江老師還畫了很多畫,有幾十幅畫,飯店都有掛,都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故事,都是一個很好的境教。如果學校當中能夠把這些畫掛出來,藝術也是可以教學的。老一輩,這些前輩們都用他們的這分真心、這分使命感,用他們力所能及的一種方式在幫助、在教化世人,我們遇到了,我們懂得珍惜、懂得效法,那我們就是可以承傳了。

  剛剛講到「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生在這個世上,只要有做事,或者我們都會有一些別人的評價。《弟子規》講到「聞譽恐,聞過欣」,聽到這些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或者我們很欣慰,有直諒益友願意指出我們的問題。友直,這是益友。聽到批評在所難免,怎麼去面對?老人家曾經也有人批評,老人家說感謝他,他給我消業障,大家不要因為有人批評我你們就動心,我都不動心,你們千萬不要動心,動了心會障礙往生。老人家遇到這些情況都是機會教育點,啟發我們這些弟子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心態來面對。老人家說我感恩他,感謝絆倒我的人,因為他強化了我的能力;感謝欺騙我的人,因為他增長了我的見識。

  老人家說這些人毀謗,過去生毀謗過他們,這給我消業障。確實能夠體會到師父一生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還有這麼多批評、這麼多毀謗,老人家都如如不動。老人家說,歷史上哪有不被冤枉的人?歷朝歷代都有,岳飛也被冤枉,我這點算什麼?可能再過二三十年甚至幾十年,這個真相會浮出來。都是在安我們弟子的心,不要因為這些境界影響了我們的清淨心。當然,這也是很好的一個榜樣。所以當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有被人家背後說了,當然我們要能夠體會,將心比心,聽到背後之議可能也挺難過的,第一個我們不背後議論別人,有話就當面講。

  哪個人前不說人,那在人前議論他人這就更不好了,所以要隱惡要揚善。師父說我們學佛要修普賢十願,稱讚如來。所以老人家走到哪裡都是只有讚歎,都是讚歎這個地方的可貴、這個人的可貴、這個事情的可貴。

  《增廣賢文》它既是人情,也是我們講話的這種修養,同時也是對於世事,這個世間,比方小朋友他喜歡背後議論人,有的時候對方,揚人惡即是惡,他瞋恨心起來了,可能會來傷害他、會來報復。所以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口業有時候太嚴重了會感來殺身之禍。歷史上有一位讀書人楊修,很聰明、很有智慧,很多事都判斷得很精準。有一次曹操傳令,晚上的暗號「雞肋」,他一聽到這個「雞肋」,他說曹丞相這個仗不想打了,準備要撤退了。結果這個話就在軍營當中傳開了,之前還有其他的事,曹操就借題發揮,把楊修給殺掉了。這也是告訴孩子,這些小朋友,他們社會經驗還不夠,有時候說話也都是一種直心,但是方式、方法、場合、分寸沒有拿捏好,可能會帶來一些人事上的障礙,可能都得罪人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這每一個經句它有方方面面的一些角度。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也是能夠看透這個世態炎涼,大家追名逐利,為啥要圍著有錢人?為啥要聽有錢人的話?還是為了那點蠅頭小利。無錢語不真,也不要去跟對方一爭高下。《增廣賢文》也講到「觸來莫與競」,有些時候我們講的是跟經典相應的,是對的,對方他又反駁,不要硬跟他去爭辯,「事過心清涼」。因為《增廣賢文》講到「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談」,三觀不合,不要浪費時間,不要白白消耗能量,所以在因緣當中,有一分緣就說一分話。「逢人且說三分話」,初次見面要悠著點,「未可全拋一片心」,這都是人情世故。這些言語相關的句子給它串起來、呼應起來,它就比較方方面面。

  當然我們在這個時代走修行的路、學習傳統文化的路,家人也會有一些擔憂。我們家族當中我太太那邊有一位大富長者,他財富很大,事業做得很好,就曾經在家族聚會當中跟曉龍的岳父岳母,其他長輩也在場,說:「孩子們做的事是件好事,你們要支持,不要太擔憂。」這位長者這句話真的是在家族裡面就很有力量。所以大富長者有正知正見,一句話說出來,他可以護持一個因緣,或者會給年輕人一些鼓勵。這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是很感恩,我們一路以來很多的大富長者,像我們最早胡居士,最早護持我們,一直護持了這麼多年。確實,沒有護法的護持,我們人生也不可能走到今天這一步。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那我們就轉一下,我們要杯杯都敬祖宗,杯杯,敬茶,每天都供水,供養諸佛如來。我們親近真正的善知識,真正能夠給我們生命重大的啟發,給我們智慧的這些有道德、有學問的師友,不把時間浪費在追名逐利、杯觥交錯這些應酬當中。應酬也都挺累的,當然有些時候該有的一些應酬,我們也是一個緣,可能這個因緣當中有人學習聖賢教誨的機緣到了,可以隨緣妙用。當然成德老師給我們也講到,如何能夠隨緣妙用?只要我們用真心,就可以在因緣當中隨緣妙用。

  我們再看下一句:「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隨著日月的運轉,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長江水一浪推一浪,世上的新人在追趕舊人。蔡老師常常感慨,以前講課的時候下面都是比自己長輩的或者同輩的,現在放眼望下去,都是很多年輕輩的。我們能夠給年輕輩留點什麼?能不能讓他們歲月的增長能夠得到很好的一些德行智慧的引導?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也是世上新人趕舊人。我們有的時候不經意間路過母校,當年還在這個幼兒園、幼稚園,還在那裡晒太陽,等著老師發餅乾,現在一晃眼自己都快五十歲了,確實覺得人生怎麼這麼快!但是也是很感慨。

  師父老人家現在圓寂了,老人家留下這麼多寶貴的法身舍利,給我們很好的加持。前輩們他們前赴後繼的犧牲和付出,有一次成德老師講到,聽師父講這些經教,應該要比師父能做得更好才對。因為老人家也都是曲曲折折,老人家講他也走了一些彎路,把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盤托出,從理上來講,我們應該能夠做得比師父更好。當仁不讓於師,不讓古人是謂有志。菩提心能量是很強的,《勸發菩提心文》講道:「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老人家有講一個主題叫「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真的是講得非常深入,很震撼。修行急務,發心為首,發心、使命感是非常重要。我們如何啟發孩子和下一代,他們這一種對文化承傳,或者學以致用,或者立志能夠振興民族文化,能夠讓世界向和平的方向發展,給下一代種下這樣的一些善根,那也是我們當務之急很重要的一個責任。

  後面講道:「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我們近水樓台,這是自然景觀,看到月亮我們先看到。我們得人身了、生在中國了、遇佛法了,近水樓台,得到了可以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萬德洪名這麼殊勝。向陽花木早逢春,太陽很有能量,向陽的植物它都會比較綠得早。我們勇猛精進跟儒釋道聖賢學習,我們這個命運就會早一點轉變。當然脫離六道輪迴這要超越命運,還又更高一層。我們每天做的這些事情都能夠迴向西方極樂世界,能夠珍惜我們這樣一個便利的條件,我們有認識漢字,我們下一代也從小能學漢字、能讀文言文,都能聽成德老師的課程,這都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是趕路,譬喻我們修行的路、我們修身的路、我們齊家治國的路,可能我們也在做了,可能還有更用功的人,還有比我們更早在這個方面在積累的,可能現在我們還不認識他,他還隱在民間。所以當下我們不輕後學,我們自己在做,不能有優越感,做得早也不能有這些優越感,而是更能夠戰戰兢兢的去把握好每一天的光陰。

  在晉朝有一位讀書人叫祖逖,他看到國土被北方少數民族佔領了,他就發願一定要把它收回來,所以到了雞叫的時候他就起來了,他一個同學劉琨,他就把他叫醒,來來來,趕快起來去練武。因為他是武將,當然他也讀書,他每次看到這種山河破碎了,都會激發他的使命感,他沒有頹廢,沒有鬱鬱寡歡,而是用他的這種積極上進來想著準備鍛鍊好功夫為國家去效力。後來他去從軍了,在一次打仗,他就敲著船楫,這一次我一定要勝利,一定要為國去盡忠,不然的話……他就發了一些誓。在文天祥被囚禁的時候,他寫了一篇「正氣歌」,其中有一句「或為渡江楫」,就是講的祖逖先生他這分慷慨激昂的精神。我們不能小看我們自己,不能小看我們的明德,真心起作用了,它會產生很大的能量。後來祖逖在晉朝歷史上確實也是為國家力挽狂瀾,改變了一直被少數民族侵略的一個局面。這一段「聞雞起舞」在《晉書》當中有記載。

  這些歷史故事可以給孩子、給學生講一講,當下他們是學生,能夠勤奮,能夠立志,為什麼讀書?讀書志在聖賢;為什麼當官?為官心存君國。縱使在歷史上紂王那麼昏庸,比干都不放棄對他的勸諫,最後剖心而死,盡他這一分忠。我們王姓有一支是王子比干的後裔,還有林姓。如果孩子姓林、姓王,可以藉由比干的這些事蹟,讓他去無念爾祖,聿修厥德,不要忘了祖宗的榜樣,要想著效法祖宗,當下在班裡你就不能不盡忠,寫作業、做功課、專注聽講都是盡忠。高高山頂立,還要深深海底行。我們勸諫同學、勸諫兄弟姐妹,那也是一分悌道,也是要有一分正直,當然也要柔軟,也要能夠體恤對方的不容易。所以整個這種人際關係的經營,盡他孝悌的本分,在他現前幼小階段都可以去體會、體驗,給他一個方向,他做到哪裡有些什麼情況,我們再幫他疏導,那這個孩子在學校學習到課本之外做人處事待人接物這些很重要的態度。當然一些方法都可以順勢的讓孩子來了解。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一個自然現象,如何在這個自然現象當中讓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有意義。

  還有十分鐘,我們再看下一句:「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這個部分也是代表不能怨天尤人。植物靠葉子來吸收能量,光合作用。怎麼太陽沒有照到我?就把責任推給境界了。或者有的時候有的孩子會覺得媽媽怎麼偏心,怎麼對我就沒有對哥哥好?或者學生會說怎麼老師會偏心,怎麼對某個同學更好?可能那個同學需要的幫助更多。或者你當下看到這個情況了,你要想一想老師曾經對你的好、媽媽曾經對你的好。所以在同等條件之下,同一間教室、同一本課本、同一個老師,為什麼有的同學他學到更多?人家很專注。他自然科學得好,或者哪一科學得好,你看他都去觀察,他對老師都很有禮貌,常常都幫老師擦黑板,幫老師擺教具,幫老師開門,人家很有禮貌、很用心,那不是老師特別對他照顧。很多老師跟你講的話你都不聽,怎麼說老師偏心?人在一生的這些境緣當中確實是,後面講到「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因為每個孩子天分不同,他的命運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出生,就像《了凡四訓》講的,那個八字孔先生一算,這一輩子命都是注定的。當然這個部分也通過一些故事,能夠跟孩子、跟小朋友們分享,就更有力道。

  在《道德叢書》第十冊「巧談」當中有一則故事,講到魏徵大人他當年當僕射,僕射用現在來講是他負責所有官員的提拔和任用。他有一天在那裡假寐,就是閉目養神一下,他下面有兩個官吏,在他房間外面就在那裡討論一個事,其中一個官吏說:「我們所有的官職都要憑這個老人家給我們,我們才能有官。」另外一個人說:「不對吧,這個應該是天命所決定的,總由天公。」結果魏徵大人就聽到他們講話了,當下魏大人就寫了一封信,信裡面就寫道:給這個人一個官做,給他升級。結果這個書信就交給其中一個年長的,你把它送到銓部,就是負責執行的。但是裡面的內容他不知道,裡面內容就一句話,「與此人一美官」。就一句話,古人也是言語很簡練。

  他也不知道,他拿著這個信準備出門去送了,突然心臟痛,旁邊那個,就說是天決定的這個人在旁邊,說算了,我現在心痛,這個信你去送,結果另一個人他就拿著這個信去送了。結果送到銓部,對方打開信一看,魏大人講話,就問,你叫什麼名字?對方就報了名字,比較年輕這個。結果當下剛好有一個職位有空缺,就給他的名字添上去。後來一回來,送完信升官了,這個老者一聽,原來如此,他自己也怏怏自恨,我怎麼沒去送,我去送這個官就是我的了。魏大人不知道這個事,他看到這個年長的人一副失意沒落的表情就問為什麼,這個年長的人就說了剛才那一段。這時候魏大人就說,果然,剛剛那個人講的這是天命,真的是這樣。

  所以孩子如果從小能夠接受因果教育,他能夠有樂天知命的心態,他不會在考試、不會在得失當中迷失了自己,不會在這個當中掙扎,在那裡患得患失,甚至怨天尤人,甚至去嫉妒別人。《道德叢書》當中也有同學之間嫉妒,一個人成績好,另一個人就毀謗對方作弊,花錢去買通考官,最後把對方踩下去了。結果最後對方還是有真的學問,他還是真的考中了。這個毀謗別人的同學,他因為嫉妒最後就吃了官司。

  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但是知命還要改命,我們認識命運的真相,能夠去進而改造命運,這樣的人生就特別不同。也是因為有老人家出現在我們生命當中,因為有儒釋道的教誨,因為有好的善知識的指導,我們才能夠了解這些真相,進而去付諸行動。

  信願行是我們的三資糧。時間到了,我們也藉由因緣,很感恩《增廣賢文》很多的作者,他們沒有留名,不止一位,可能是這樣,感恩他們的良苦用心。我們相信他們念念都是利益我們,然後我們發出效法的願,然後落實在生活當中,一定會有法喜,會有很多收穫。今天的分享就先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