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十四集) 2023/11/4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94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一個禮拜很快就到了,這個不是「是日已過」,我們每次見面是是星期已過。相信在一個禮拜當中我們在教學的第一線應該會遇到不少境界,應該大家都處理得很好,也沒有仁者提出問題、寫來問題大家一起切磋探討,所以大家佛法都運用自如,隨緣妙用。我也跟大家提過,我們算是教學的一個teamwork,團隊合作,哪一位仁者有遇到什麼問題提出來,我們可以集思廣益。大家提的時候可以不記名,匿名來提。
現在有仁者有遇到的問題想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的嗎?不然我這個teamwork都喊得有點形式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變成形式了,大家都不能切磋,不能變成大家的後盾,那就會變成什麼?變成負擔,怎麼又到這個時間,又要來聽某某人這麼囉嗦,一聽還得一個半小時,不知道我現在時間寶貴嗎?現在面對的問題比較多,紛繁複雜,真能解決問題這個重要,所以佛法管用。我們今天把正法介紹給親戚朋友,先以欲勾牽,欲是他想要的,他現在最頭痛的,你能幫他解決,他覺得傳統文化管用。他時間有限,你講一堆道理都沒有切中他的問題,他可能就覺得這個幫不上他了。
我又講了一二分鐘,看還是沒有人舉手。老和尚說要隨緣,不能隨緣就會造成尷尬。面面相覷,這就是不能隨緣了。有老師舉手了,有請雷老師。
雷老師:阿彌陀佛,法師晚上好。剛剛法師提到在這一週的過程裡頭有沒有遇到教學上的一些困惑,學生在這裡也把我的一個困惑提出來,請法師和諸位同仁們幫忙解答。是這樣的,我自己帶的一個初中班,這個班今年已經到了初三。當時帶這個班也是學校裡面想到一些比較調皮搗蛋的,還有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差一些的同學們,我們這樣組合成的一個班。就是在初一的時候就感受到說,如果再沒有一個調整,可能就會被整個大的班級給甩掉,所以也是出於學校領導的一個相當於是傳統文化在校園裡面的實踐,希望能夠做這樣一個班。就是說他們在原來的班級已經跟不上這個班級的節奏了,我們來做了這樣一個班。希望能夠調整他們一些好的習慣,然後在這些做人處世上面能有一個調整,這樣也不至於因為學習就讓這些孩子們喪失了信心,然後就這樣的混了三年,這樣的一個初心之下組合起這個班。
我感覺我自己還有我們團隊一起過來幾個人,來到這個學校裡面帶班,我們在初一、初二的時候還是心態很平和,班裡面同學們他們確實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罵人、打架、抽菸,就是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們慢慢的來調整,我也覺得每一個點都是機會教育點,跟同學們來做一些交流和分享,也把我們從法師的課程裡面自己學到的一些跟同學們隨緣隨分的來做傳遞。但是到了初三的時候,校領導也給我們開會,也強調,初三了,不管我們做人做事教得多麼好,最後這一年是收官之年,領導們都要從考試成績上面來判斷,家長們也要從分數上來做一個判斷,是否考上高中了,考得怎麼樣,要從中考成績來看。所以前段時間領導也給我們很鄭重的開了會說,雖然前面我們也取得成效,確實孩子們也聽話了、懂事了,跟父母這個關係也改善了,但是說你們一定要把握好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咱們最後了,人家的口碑,大家怎麼評價這件事情,他最後的這個評價,你必須得拿出成績來。
從我這個角度,我也是在努力的權衡這個點。我相信傳統文化滋養下,孩子們那個成績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可以來的,不能著急。但是在這個氛圍之下,理論上知道不能著急,但確實也是容易著急,因為又要趕進度,學校裡有進度,同時我們的同學們他們確實是基礎要差一些,你又不能著急,學校又在催進度。在這個過程裡頭,有的時候心態就平衡不了了,著急得想要催促同學們,你太慢了,趕不上人家進度。愈催促的時候就感覺同學們更慢了,馬上就容易著急上火生氣,情緒就容易起來。
所以就是在這個過程裡頭,我心裡頭也有一點點的壓力是壓力在哪裡?我們這個學校很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做的這個班級也是一個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踐,想要證明傳統文化在體制的學校裡頭是也能產生非常好的效果的,它絕對不是說好像跑到體制的邊緣去做一些,這也是校領導當時的一個初衷。在希望權衡這二者的時候,我就不知道最後說我拿出一個什麼來,這就是領導也滿意了,家長也滿意了,對我們一行的同仁我們也盡心盡力了。從我們的角度上來說,我們感覺還是平和的,一定要有自己的節奏,我們哪一些做人,他們的正確思想觀念做一些權衡。但是確實是在初三這個階段,給予這樣的時間特別有限,課程進度趕得特別快,在客觀的現實面前也有這種很多被擠壓掉的一些時間。
我感覺這裡頭可能也有我自己不堅定的地方,因為眼前一下子成績好沒好,或者家長他著急了,馬上給回來老師們的一些壓力,就容易讓我這邊產生一些很著急的心態,基本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所以我感覺就是這一段時間在教學上,尤其是進入到初三這個學期,這已經開學了近兩個月,而我的心態上著急就比以前變多了。我之前很能看到同學們的一些閃光的優點的地方,在這個著急之下就變少了,感覺情緒上面平穩度就沒有以前好了,這應該是我的心態上出現了狀況我想。
成德法師:好,謝謝。
雷老師:感恩法師,感恩。
成德法師:謝謝雷老師。我們在教孩子傳統文化首先也是身教,學傳統文化也要面對現實情況,您現在面對的也可能是學生當下跟以後要面對的。我們學傳統文化也不能學得太理想化,但是我們這個信心不會因為發生的事而影響,我們一些原則也不能不守住。但是面對現實情況,比方說現實上有成績的問題,學校在看,家長也在看。我們剛剛說到了大家都是隨緣妙用,好像都沒什麼情況,現在面對這個初三了就是一個緣分,要妙用那要產生自受用跟他受用。妙在哪?妙在我們沒有被境界動心。動了得失心、動了著急的心,我們自己就不妙了,那學生也會受我們情緒的影響。所以老和尚說這個妙妙在不能動情緒,不能動心。我們面對境緣首先要護好自己的心,因為這個孩子、這個境緣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我們的心、我們的正報轉。
您的警覺性很高,您已經察覺了沒有之前穩,畢竟進入初三了,可能同事、家長常常會跟您提成績的問題,但妳也要定,妳也要去安他們的心。當然安自己是首要的,我們有信心,今天比方說考試這些問題,就跟《了凡四訓》一樣,他有沒有功名、有沒有那個福分,這是修來的,不是說他考試很厲害考來的。當然不是說他都不看書了就考得好,也不是這個樣子的。我有同學平常成績都很好,一遇到正式考試就不好了。這同學跟我很熟的,成績都是……像我們以前都是高雄女中的,結果一考考到前鎮去了。
我們自己要有信心,我們教孩子,一來他才真正有在積他的福分,他懂得孝順,他懂得去幫助別人,恩田、福田、敬田,他在積福報;再來,一個人學習,他孝心有起來了,他有動力,包含他看到老師的用心、老師的努力,他很感動,他就會去奮發。假如連學生也著急起來了,那欲速則不達。「無欲速,無見小利」,孔子這段話很重要。你為了這次成績現一下,逼得太過了,這就是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妳就盡力去做,平常心去面對。這個時候妳放下得失,平常心,這就是在這種境緣當中給孩子相當重要的心理素質,妳隨這種這一年是以考試為目標的氛圍來面對。所以沒有練事法,只有練心法,這些境界也都在練自己的心。
當然,除了我們教學很用心之外,他整體的氛圍,同學之間的這種讀書的風氣,境教也要把它帶起來。包含同學們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們不要起情緒,我們還是很平和的就發生的這個事隨緣妙用,為什麼他這一次會考不好,是不是他臨時抱佛腳,還是是不是他太緊張了,還是是不是什麼情況,我們也是藉每件事提升他的心理素質。像我就是考試特別會緊張,假如老師那個時候能教我不要緊張,我應該會接受。在這些機會點上,好像我們自己回想,沒有老師適時的體恤到我們的心,我們的緊張、我們的得失,好像我沒有面對老師來護念我這些心,只有告訴我少一分打一下,愈來愈緊張了。當時候假如有這種暖流進來,我相信我的潛能會更發揮出來。「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我們複習一下,「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潛能」。
包含要把我得做出成績,傳統文化的效果出來,連這些念頭都要放下,我們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用對心,這才是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今天在處理事的時候,本就是我們的心,心對了,事情不會處理偏差到哪裡去。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但是我們有一個習慣,就是我們面對境界很容易就是誰誰誰、環境怎麼樣、條件怎麼樣,我們很容易把問題推到境界上去了,這樣就不容易從根本下功夫。
當然,處在這個氛圍之下也是不簡單,我個人感受,不管在學校還是在機關團體,只要我們是為了弘揚文化,都會得到聖賢祖宗的加持、佛菩薩的加持。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海南省監獄系統,它是個公家機關,它做的效果,服刑人員改變非常大,官員都升官,這給我們信心。
學校,吉林松花江中學,他們本來在那個地區不算是頂尖的學校,但是他們教了傳統文化,教《弟子規》,考試變成他們吉林考場的風景線。因為也很巧,剛好那個考場有立了孔子像,結果他們的學生一看到孔子像就行禮,就很特別,以前考試沒見過這樣的場景,結果就是他們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就在短短幾年之內提升得非常快,他們當地叫「吉林松花江效應」,他們是松花江中學。所以我們有信心,佛菩薩會加持,祖宗、聖賢會加持。但是注意,一緊張加持不上,一得失加持不上,我們心很安定,這個加持就加持得上。謝謝雷老師提的問題。
還有一位學長有提到:小學生霸凌同學應該如何處理?
這個要就教於諸位老師,你們在第一線一定會遇到這個情況。現在霸凌,小學生就會霸凌了!有沒有哪一位老師跟大家分享一下經驗,看怎麼處理?大家都很謙退。《論語》有說「當仁不讓」,法不能用錯地方,當沒有人舉的時候,你有經驗不說的話,這是沒有做法布施。還是做法布施好,會得聰明智慧。
當然這個問題,我們比方說這個問題是老師看到的,還是家長發現的,就有身分不同來處理這個事情。我們剛剛說到了,你面對問題首先重要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心。比方這個是家長發現的,他假如很氣憤去處理這個事情,大家想一想,這種憤怒去處理事情,或者用憤怒的方式去解決,大家想一想,這會繼續怎麼發展?大家都是情緒的話,那就冤冤相報了。你哪怕喝阻他一陣子,後面會不會又想報復?這一生不報復,會不會下一生又報復?當然這個方法可能都要針對當時候的因緣情況去看,我們在處理事的時候面對境界要清楚,這個孩子的家庭背景是什麼狀況。假如他父母是明理之人,只要我們態度很好,有機會交流或者登門拜訪,我們的態度都是很和氣的,小孩子年紀小,有磕磕碰碰正常,這個可能就很平和的處理掉了。或者可能他的父母不是很好溝通,但是這個孩子也有他的善根,他欺負人家他也知道不對,你不跟他計較,你去學校的時候他看到你他也會緊張,你不跟他計較,還好吃的東西請他吃,還說他的好,他就不好意思了。
包含跟老師也建立好關係,因為畢竟這是一個班級出現的情況。跟老師溝通好,老師也用很正確的心態去處理這件事情,學生都在這個事當中受到啟發。欺負人的人受到啟發了,老師懂得機會教育引導,你做這些事情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你開解的時候也是讓這個錯的人感覺到老師是為他著想,而不只是要為了處罰他而已。面對被欺負的人,他從中也懂得去包容別人。我們是隨這個緣長善救失。包含可能老師不夠重視,那可以再往上找。在往上找的過程,也要上面的人是真正比較平和要去處理事的,不然有時候可能愈處理愈複雜。
有沒有可能我們的心都用對了,但是事情還是沒有處理好,有沒有可能?這個業力有時候到什麼程度我們也不知道,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有用對心去處理,我盡力了,還是不能處理掉,那轉學。我們還是就事論事,我們也不能太理想化。但是你說,到底能處理成什麼樣?你只能安住當下用真心去處理,因為你愈想未來你的未來煩惱就會愈強。所以善用自己的真心去面對事情。
開了頭生意就愈來愈好,但是我們還是得上點課。還有老師舉手,這個問題可不可以再發過來,我們下一次;或者這個問題緊急的話,我們可以再錄音回應這個問題;或者不是那麼緊急,我們下禮拜再來交流,或者明天也可以,明天剛好成德有分享課程,我再斟酌這個問題。
我們上次是跟大家一起學習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對於我們一個教學的人來講,我們首先要見誰的善,而且是有信心的去效法、去跟他看齊?這個信心很重要,比方說,首先我們自己當老師要以誰為榜樣?以老和尚為榜樣,自己的老師,跟自己最親近的,他老人家所做的、他老人家所說的你都可以去觀察,他老人家是怎麼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怎麼循循善誘的,怎麼抓住機會點的,怎麼幫助我們禁於未發、防微杜漸的。老和尚說,你去勸人家念佛他就接受了,不正常。為什麼不正常?他接受了他就是要成佛了。我們這麼一聽,對,勸人家念佛人家不接受很正常,這個心理建設打好了就沒有挫折感,這叫禁於未發之謂豫。你看老和尚還沒出來弘法,李炳南老師跟他說,你講得不好還好,你講得好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真的遇到境界,老師講得真準,他心理建設已經做好了。就像我們當弟子的,現在常常會想到老和尚說的,我們這一代弘揚文化比他老人家難十倍、百倍都不止。我們現在一遇到困難了,老和尚已經給我們打預防針了,正常正常,我們就不會生起「我怎麼這麼倒霉?怎麼都是我遇到了?」不會有這個心態。
這個都要我們自己用心去觀察、去思惟、去領悟。首先我們要有信心去聽善知識教誨,他的言教、他的身教都在指導我們修行。我有遇過同修,老和尚講的話,他說:「哎呀,我們不可能,老和尚是再來人。」他有沒有信心自己做得到?沒有。連佛來了都是應機說法,哪有說我們做不到?佛又沒有說「我想表演個什麼,你們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他老人家沒有起心動念,他老人家是真心去應我們的,叫應機。就像《禮記.學記》講的,你敲小聲它回,叩之小則小鳴,叩之大則大鳴。那個聲音是我們決定的,不是佛決定的,他只是應而已。
當時候聽老和尚說的,佛是應機給我們說法,都是我們做得到的。我們接受了老和尚這個教導,我們的心態就是,聽老和尚的教誨就想我們做得到,怎麼做?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比方說我們效法師父上人,師父上人學而不厭,每天都深入經藏;誨人不倦,教學都沒有停。甚至於是老人家講課當中會講到很多人物,我們也可以見人善即思齊,重重無盡。比方老和尚常講章嘉大師,我們要跟章嘉大師學什麼?他老人家時時刻刻都持咒,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人家問問題,回答人家問題,一回答完這個咒又起來了,因為要不間斷用功,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力量才能出來。就像《華嚴經》比喻的鑽燧取火,我們鑽木取火,你不能鑽一下停一下、鑽一下停一下,哎呀手酸了,那不知道要鑽到猴年馬月火才出得來。這個火也是比喻智慧,你要勇猛精進沒有懈怠,最後智慧才會出來。用鑽燧取火,火還沒出來,休息了好幾次,溫度就涼掉了,「火勢隨止滅」,這就比喻我們在修道當中不能懈怠,懈怠就像鑽木取火鑽不出來了。
老和尚也具體指導我們,章嘉大師是持咒,老和尚說我們持佛號,有事去處理,不管是去辦事或者是講話,去處理事,這個時候佛號可以放下,事情一處理完了佛號再提起來。真能那麼做,心上不放事,心就能清淨、就能空,因為只有這句佛號。而且這句佛號就是自己的性德,佛號能保持在心裡面叫「常住真心」,住在真心上,沒有住在煩惱。比方說我們沒事了,腦子裡翻人我是非、擔憂未來、患得患失,那就不是住在真心,住在妄心分別執著當中。當我們平常沒事的時候都住在煩惱、分別執著中,你馬上去處理事情是不可能不用妄心的,這樣就惡性循環了。所以這個佛號真的要愈來愈念得上心才行,不然只會感覺事情愈處理愈累,好像處理都解決不徹底、解決不乾淨,都會有後續的問題出來,因為帶著煩惱去處理事,很難是智慧處理事情,很難不延伸出新的問題來。
所以我們教學的人什麼事要擺第一?念佛要擺第一。你佛號念不住,我們只有煩惱做主,事情就處理不好了。所以黃老這句話很有味道,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要求我們當第一。因為你要把事情處理好,心的狀態是根本,你心非常的安定平穩,事不會差到哪裡;只要心不能安定平穩,鐵定處理不好。所以孰輕孰重我們得認知清楚,逼我們念、催我們念我們不見得會念,唯有你認知到它的重要性,你就不敢放鬆了。
印祖說的,「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平常沒事的時候不念佛,你真處理事不起情緒不大可能。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平常沒事你養兵千日,佛號要盡量提起來,遇到境界了那就用在一時了,你才用得平穩。你看章嘉大師,老和尚說的,沒見過章嘉大師批評過任何一個人。我們聽了一感動,馬上寫下來,見人善即思齊的具體效法對象。要常常看,這些影像愈來愈深刻,在境界當中可以浮起來。
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經驗,在一些境界的時候浮起哪一個榜樣出來?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沒有浮起過你爸爸、你媽媽、你爺爺、你奶奶?這都是見人善即思齊,而且這是你最親的人。最親的人我們都效法不了,遠一點的人我們真的能夠效法嗎?有沒有哪一位老師分享一下?不是只有提問題,大家分享一些寶貴的領悟、寶貴的體驗、寶貴的經驗,這個叫切磋的友誼。有沒有?你們洗臉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湯王嗎?「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洗臉的時候就想到湯王。大家還有沒有在每天的生活情境當中想到誰,古今中外這些聖哲人?我現在感覺我們台灣的老師也是這麼謙退。
舉個例子,你看古人,他們這個見人善即思齊確實很用心。我們上一節課跟大家提到范仲淹,范仲淹的家族經營得這麼好,他有榜樣的,他是以竇燕山為榜樣。你看司馬遷大文豪,第一本通史,他有沒有榜樣?有,左丘明。人沒有榜樣,那你每天往哪裡效法?所以這一句很重要,我們只要做什麼,心中沒有榜樣,心中沒有佛法,就稀里糊塗造業去了。像我們後面要提到「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聞到讚譽誠惶誠恐、受寵若驚;聞過欣,聽到自己的過失很歡喜。其實大家想一想,聞譽,譽是名,名譽名譽。《了凡四訓》說「名亦福也」,名是福報,世間享盛名,享盛名不就是福報一直在花嗎?名不符實,那個福報損得很厲害。
諸位仁者,這個我最有經驗,虛名在外,沒有實德,你看要增胖,增胖了若干年胖不了。人家有福報,自自然然雙下巴就出來。我不要說雙下巴,連下巴長點肉都努力了好多年。人家有福報的,自然那個福相就現出來了。所以名不是好東西,你很喜歡那個名,真正看清楚了,名亦福也,享盛名實不符都有奇禍,你就不會聽到讚歎就高興半天,你會誠惶誠恐,「好了,別說了、別說了,我還差得遠」。我見到一位法師,他年齡應該大成德差不多快二十歲,我挺敬佩他的,他修行很用功,他講經也講得挺好。他講經下來,有同修過來,他說:「好的都不用講,壞的盡量講,不足的盡量講。」我們看了都很感動,他有這個態度。
前面也跟大家提到了,傳統的父母,傳統我們華人的父母,不會在別人面前讚歎自己的小孩,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傳統中國人華人比較內斂,而且孩子就是自己的骨肉,所以讚歎孩子就好像讚歎自己一樣,說不出口。這都是一種心境,古人那種對人心的敏銳度很高。前幾天聽到一個朋友,他講的課人家幫他出書,然後他就說:「我想跟他說,他們假如錢不夠,要不我出點錢,但是我說不出口。因為那是我講的東西,然後我說我拿一些錢你多印一點,講不出口。」
成德印象很深的一點,我記得爺爺去世了,剛好北部,因為家住高雄,北部同修來了,有幾位同修比我父親還年長,他們都見過幾次面。結果這些長輩到了,一看到我父親,「哎呀,你兒子……」就開始讚歎,我那時候才三十多歲。讚歎,他沒講兩句我父親就止住了,「他那麼年輕,太多太多不足了,你們應該多給他提意見,不要讚歎他」。我當時候在旁邊聽了非常感動,四大煩惱常相隨,人這個慢心是很容易起來的,假如連父母都一直誇讚你,那尾巴就翹起來了。而且古人說「少年得志大不幸」,少年畢竟人生閱歷有限,他假如慢心、自以為是的心上來了,要調伏掉,那不簡單,這種習氣增長上來,染很快,去掉不容易。你看一滴墨汁下來不到一秒鐘,要用濾紙把這一滴墨汁再清出去,你沒有十倍百倍的時間是辦不到的。為什麼《禮記.學記》裡面強調「禁於未發之謂豫」?這個預防法很重要。所以為什麼複講一開始不要發揮?就怕什麼?一發揮,底下人一讚歎,他覺得我自己挺能的,講得那麼精彩,旁徵博引種種,他可能就會增長慢心。所以古人考慮事情,他用的方式可能考慮得很深很遠,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得到。
唐朝有一位官員叫岑文本,他被升為中書令,這等於差不多是宰相職,結果他在家裡面很憂愁。他的母親看了,「你升官了為什麼憂愁?」他說:「我又不是皇上的親戚,又不是他的老朋友,又不是建功立業很多,位置這麼高,責任很重,戰戰兢兢。」跟他母親說。君臣之間、家人之間都要冷靜,不能都沒有警覺性,一起都高興得半死,最後都墮落下去了。
趙匡胤當皇帝了,杯酒釋兵權,當皇帝了。結果他登基了,在那個典禮之上他媽媽非常嚴肅。大臣們問:「母以子貴,妳兒子都當皇帝了,妳怎麼不歡喜?」你看趙匡胤的媽媽有見識,她藉這個機會教育點,第一天登基,她說他好好做還好,假如沒有好好做,被人民推翻了,命都沒了,子孫的命也沒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警覺性高,才能不在富貴當中墮落下去。
《孝經.諸侯章》,一國之君,「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不能驕傲;「制節謹度,滿而不溢」,不能奢侈。這不是治一個國家是這樣,治一個企業團體,包含傳統文化單位都是一樣的。處高位的人權力大了,要依經典做事情,順著自己的習慣、習氣變造業了。順著經典,功德無量;順著習氣,那可能造成團體的問題、造成大眾信心的問題。我們本來是來護持正法、護持大眾的信心,結果隨順習氣了,變成讓大眾沒信心了,斷人家的法緣,那不是很冤枉嗎?所以「諸侯章第三」後面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岑文本跟媽媽說完,接著人家來道賀,他說:「我今天只接受吊唁(吊喪),不接受祝賀。」岑文本講這句話,他有效法的榜樣,見人善即思齊。他是唐朝,他為什麼說吊唁?因為春秋時代,我們知道春秋五霸有一個人叫楚莊王,他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因為他用了孫叔敖這個很好的,他們楚國叫令尹,就是宰相。
這就是春秋時代的典故,孫叔敖當了楚國的令尹,官員都來祝賀,只有一個老先生穿著喪服來了,要來吊喪。大家聽故事要入到這個場景裡面去,你今天做了國家總理,很多人來給你祝賀,結果有一個人穿著喪服來了,你會怎麼樣?給我轟出去。孫叔敖有修養,他馬上說了,看到這個老者來,行禮,「楚王不知道我德行不好,還讓我當了這個位置,我也會受到臣民百姓的詬罵。所有的人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吊喪,您是不是有寶貴的教誨要來跟我說?」這個老人家說:「有,你身分已經貴了,但是你很驕傲,那人民會離開你,民去之;位已高,位置很高,而擅權,你弄權,不聽勸告,國君會厭惡你,君惡之;祿已厚,你國家的俸祿很厚了,而不知足,還要貪財的話,你的禍患就要來了」。孫叔敖聽完又給他拜,一開始來就已經行禮了,又拜,再拜就是很恭敬的接受你的教誨,「敬受命,願聞餘教」,願意再聽你繼續教誨。大家有沒有感受到忠言逆耳?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接著這個老人家說:「你位置很高,但是非常的謙卑低下;你官位很大,但是你做事小心謹慎;你祿很厚,但是非常慎重,不敢貪取,民脂民膏不能亂拿的,你只要守好這三個原則,就可以把楚國治好了。」後來很快楚國就大治了。
你看古人,岑文本唐朝的人,他有沒有榜樣?他面對位高了,以孫叔敖為榜樣。大家體會,從這個故事我們再延伸開來,因為這都跟聞譽恐、聞過欣有關。
我們看楚國大治,其實關鍵的人有可能我們不認識他。這位老者是誰?不知道。所以歷史當中往往成就功業那個很關鍵的人真人不露相,他都是那種不想露名的,然後很低調的去把事情護念好。這就是孫中山先生說的「寧願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他不要這些名、官,但是他為百姓著想,很重要的事,在那個關鍵的時候他能幫上忙,他一定會出手的。
再來,孫叔敖為什麼會當上宰相?這個歷史往後層層再推下去,你就知道成就一件事太難太難。所以成事不易,我們不要常挑毛病。我們常常想著我既然跟團體有緣,我能為團體做什麼?團體現在缺什麼?我能盡什麼力?
孫叔敖是楚國的沈令尹推薦的,為什麼他會推薦?是因為楚莊王有一個妃子叫樊姬。有一天楚莊王下了朝,比較晚,樊姬說:「大王,你今天怎麼這麼晚朝政才辦完?」楚莊王說:「我今天跟忠賢之士談話。」樊姬說:「忠賢之士,你是跟哪個諸侯的這些門客還是國中的哪個人才談話嗎?他說:「不是,我是跟沈令尹談話。」樊姬就笑了。楚莊王說:「妳笑什麼?」她說:「他怎麼是忠賢之士?」樊姬,你看一個人講話以前,他自己有身教,他講話就有底氣。樊姬說:「大王,你看我侍候你十一年,我都花功夫、花時間幫你去找好的女子。我幫你找的有九個人,現在七個女子跟我同樣的層級,有兩個超過我。我何嘗不想擁有大王你獨自的寵愛?但是我不敢以我的私欲把這些好的女子給遮蔽了。沈令尹當令尹當了那麼多年,沒有見過他推薦哪個賢德的人,也沒有看到他罷黜哪個不賢的人,他這樣怎麼算忠賢?」楚莊王把這個話就講給沈令尹聽了。聽了,哎呀,太慚愧了,後來才把孫叔敖推薦出來。
這個故事聽下來,樊姬對於楚國大治關不關鍵?很關鍵。楚莊王要成為五霸,這裡面好幾個人物,只要缺一個就沒了。萬法因緣生,一件好事有好幾個緣,缺一個都不行。我們去感覺到緣的不易,那個感恩心就出來了。這個同仁五年了,這個同仁十幾年了,那種心心相惜,走這個路不容易。大家看一個國家大治,好的女子太關鍵了,唐太宗就是有一個長孫皇后,不然十個魏徵都不見得夠殺。
延伸得有點長,拉回來。因為這個重重無盡,從老和尚故事當中這些人物我們可以效法,包含古今中外。所以你看我們挺有福報的,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留名青史的聖哲人那麼多,我們肯發這個心向他們學習,他們的加持都會馬上就到了。為什麼?他們太欣慰了,有人肯效法,這就起感應道交。我們肯效法,那就很多古人、今人的優點都集我們一身,我們要不成佛都難。所以這一句見人善即思齊真正落實了,成佛就有把握了。大家認同嗎?見人善即思齊,每天都德日進、過日少,怎麼可能不成佛?這麼講起來,成佛也不算太難,只要肯見賢思齊,我們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在這裡也分享一個同仁,她實際有把她聽了老和尚的一個故事,裡面是講到老和尚的上司,因為老和尚在的那單位高官很多,老人家雖然是文書官,他每天見的都是大人物。他們那個椅子有彈簧,老和尚有點往後仰,仰得很厲害,結果這個上司走進來,當然老人家當時候年輕,一看到也是很緊張,那是他的領導。結果他的上司很溫和的,沒有指出他的問題,反而說「小心,不要摔著了」。就是我們上次說的「少說批評的話」,少說批評、傷害的話,多說什麼?關懷的話,關心他。一個人當他覺得自己錯了,別人不只沒有指責他,還關心他,一個人的善根就在這個當下一定會出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這種情境,真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我們能做到這種分上,這麼真誠,不見人家過,念念都還是關心對方,一定能感動人的。
我們這一句李老也有教誨,都是跟這些相應的,「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見人有惡,不攻擊,要勸導」,信任夠可以規勸,「或守默」,信任不夠,那就不能強求,保持沉默;「見人錯事」,人家做錯事了,「不指責,要協助」。當一個人做錯事了,當下他也慌。就好像一個孩子打破一個杯子,這個時候母親馬上一頓罵過來,他更慌、更恐懼了。我們當父母老師的不能被情緒左右,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人好不好掌握情緒?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瞋心是從我生出來的,假如我們的念頭在對方身上,我們不容易起瞋心。我們在孩子的身上,他打破碗,他那個臉是驚慌的臉,你還會指責他嗎?不會了,這個時候你去安撫他了。我們生氣是因為「你搞什麼?你不知道我那杯子多少錢嗎?」你是在那個物品上,你是在那個行為造成你的情緒上、自我感受上面,沒有在對方上面。老和尚的妙法,「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叫慈忍,有慈悲心不容易發脾氣。假如我們脾氣大,慈悲心還不夠。我們是大乘學人,慈悲心不夠就名不符實,會折福報。我們得名符其實,落實老和尚這一句「念念為他人著想」,所以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
這位同仁,她看了老和尚的教誨,提到了他這個上司,要講關懷的話,她什麼時候想到這個故事?是因為她接到孩子打電話來了,孩子念中學,跟媽媽講:「媽媽,我今天晚一點回去,社團事情還沒結束。」這個媽媽一聽有點情緒上來了,「怎麼又晚回家?」情緒上來了,但是想到老和尚這個上司,看到不對了,沒有指責,關心,「不要摔著」,關心。人能穩住情緒就不被境轉,不被境轉就能轉境。我們面對一切境緣就兩種情況,不是被它轉就是它被你轉。結果這個兒子回來了。諸位仁者,你們有沒有曾經晚回家的經驗?雖然跟爸爸媽媽打了電話,進門去怎麼樣?還是有點緊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現在想一想,我們念高中那個景象是不是就像昨天一樣,還是很清楚。有時候同學拖一拖,時間比較晚,走進家也是在那,爸爸媽媽的眼神怎麼樣?臉色怎麼樣?結果這個媽媽情緒已經調好了,當兒子進來了,「兒子,你們剛剛社團在練習些什麼?」這個兒子一愣,可能跟他期望的有點反差。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家人朋友常常都會有這種反差的景象,讓他們有那種驚喜,有那種覺得每一天都有好戲上場。孩子一聽媽媽問候關懷,一下子身心就很放鬆,然後就開始跟所有的家人聊剛剛社團做了哪些事。
自己的孩子能對你無話不談,這種家庭氛圍太好了,他父子有親保持住了。他假如有些話慢慢不跟父母講,對他不利,對他的人格健康不好,他的情感就會有所閉塞都有可能。你看一個小孩子啥事都圍著爸爸媽媽聊,這是父子有親的天性。後來聊完了,吃完飯,他就去做功課,做完就休息。假如進來沒有控制住情緒,妳一批評,他會不會告訴妳他社團的這些事?所以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啥事都不告訴我們是結果,原因是什麼?我們不把原因找到解決不了事。而且孩子不跟我們講他發生的事或者心裡話,絕對不是一次、兩次造成的。所以我們當父母老師心不能太粗,學生一些話都不敢跟我們講,可能也是我們一次、兩次的一些做法造成他的擔憂、恐懼了。
「信」這個單元都跟言語有關,言語要控制情緒,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我們修學之人要打破自欺一關,不然我們很容易犯什麼?合法掩護非法。比方我們脾氣大,發了脾氣說:「不是說要恩威並濟嗎?」你看他還有理由了。威是什麼?威不是發脾氣叫威,這不能錯解。威是你有原則,不是爛好人,威是你有道德之威。像我們回想自己的父親,不說一句話就很有威嚴。因為父親從來不會讓爺爺奶奶操一點心,他就是我們德行的榜樣,他就有那種威出來。只要動了情緒就是妄心,怎麼可能會對孩子有幫助?孩子是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們這一代人,仔細觀察,我們還是比較強勢、不柔軟。尤其女眾假如強勢,那可能會給人更難受。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太上老君曰:「男不忠良,女不柔順。」挑這兩個字不簡單,挑出了男人、女人特質當中非常重要的要表出來的法。一個男人不忠,他就不像大丈夫,他不扛責任,你就覺得這個男人沒有正氣。良,善良。你看歷史當中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百姓遇到饑荒,結果他一判斷,再寫奏摺回來又要死一批人,直接下令開倉放糧。那是開皇上的糧倉,那可能要殺頭的,可能要嚴重處罰的。你看這種善良,這種善良當中有剛正之氣,他勇於承擔,沒關係,我掉腦袋,能救活百姓就好了。好像近代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龍也都幹過這種事情,忠良。
女要柔和、要能順。男人要剛中帶柔,女人要柔中帶剛。男人要不要順?你不順你的父母不行,不能跟你父母頂著幹,你要順勢而為;你當下屬,對你的領導要不要順?對,剛柔要並濟。重要的就是不能習氣做主、不能情緒做主、不能合法掩護非法,自己真的動氣了,自己要觀照得到。要教孩子,不能發脾氣,有脾氣了先穩一穩,不要急著去處理事情,心平氣和則能言,要心平氣和再能講話。
我遇到一位媽媽,她學習了老和尚的「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其實這一篇是給我們每一個人非常好的護念,我們要扮演好我們的角色,我們一定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個君親師的精神我們要做出來,我們的這個本分、事情才能辦圓滿。你只要用君親師的精神,我們的心就跟真心相應了。這一篇比較偏重在作之師,其實君、親都在裡面。你看老和尚說的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這樣的行為就有作之君,以身作則;你不瞋、你不貪,你都是體恤孩子,這就是作之親;遇到孩子的問題循循善誘,就是作之師,不是情緒、脾氣做主。
老和尚在這裡有指導,對學生的懲罰那不是讓老師發洩怒氣,而是老師出於善意,節制學生的頑劣,以及加深學生的記性。我也有聽說處罰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把褲子脫下來,這是絕對的錯誤。假如你還說你是老和尚的學生,你把老和尚都拖下水了,不能幹這種事情。我們說跟老和尚學,我們的做法要跟老和尚的教導相應,不然這個業很重。我們的行為還造成別人對老和尚誤解,「他不是跟老和尚學的嗎?他還親近過老和尚」,我們把大眾跟老和尚的緣給影響了,這一代大善知識的緣可不容易遇,我們不能造這種業。所以不能順著自己的習慣,要依照老和尚教誨。
因此你是出於善意,所以懲罰必須很有節制、很有善巧,不至造成學生身心的傷害。這個母親就是她發覺以前處罰自己的兒子沒有掌握住情緒,她回想,她的孩子年紀小小的居然就會做早餐給她吃了,她回想孩子那麼多這麼可貴的善根,她自己就很懺悔。記住,懺悔接著是奮發改過,不能懺悔又陷入沮喪情緒,要會轉,轉煩惱為菩提,化危機為轉機。其實孩子跟我們是天性的親,只要我們轉變,孩子是非常感動,他多麼渴望恢復那個父子有親。跟父母有隔閡沒有人快樂的,都希望化解掉,都希望生命的那一刻到來。
古人有「七不責」之教,很值得借鑑,要避開這七種情況。我們就看到古人很柔和,很體恤孩子、體恤對方的心。第一,對眾不責,大庭廣眾不要責備孩子,要給他尊嚴;第二,愧悔不責,他已經感到慚愧了,你這個時候就不要再罵他,不然他會自責太過;第三,暮夜不責,睡覺前不責備,不然他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可能就做惡夢了,我們就是柔軟的心才能考慮到這些;第四,飲食不責,《常禮舉要》也提到這一點,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不然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第五,歡慶不責,他很高興的時候,你不要突然聽到什麼事了就去呵斥他,他經脈處於高興的狀況,一呵責馬上就堵住了,身體傷害很大;第六,悲憂不責,他心情很不好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第七,疾病不責,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因為他身體很虛弱,在這些時候是需要父母的關愛、溫暖,生病的時候比任何藥物都好。這些古人的教誨我們要傳承,七不責。這不是七件事,你把它延伸開來,舉一反三,我們就能時時體恤孩子,不會造成他心理上的傷害。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