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七十八集) 2023/6/3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78
成德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每個禮拜六有極樂寺主辦的一條龍的培訓,現在是每個禮拜六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我們觀察,師父上人晚年特別強調一條龍的重要性。一條龍代表是一貫的教育,從小到大,甚至於可以說從胎教就開始了。因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孩子成材要十多年的時間,所以得要從家庭到學校,甚至於是社會能夠配合好。師長有說四種教育,第一是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這是四種教育。從師父上人這個開示,大家體會到什麼最重要?家庭教育是根本。但能夠認知到的不一定很多,可能當父母的人會覺得,我只要給他找一間好學校就可以把他教好了,這個認知是不妥當的。很多當父母的人都把時間、精力,甚至於是金錢都放在說我找一個學校就萬事OK了。對事物正確的認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認知錯了,可能你努力的方向就不一定正確。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你努力必須是正確的方向。你假如想著找一個好學校就好了,那就變成捨本逐末。
這個成語我們應該熟,捨本逐末、本末倒置,那我們現在在思考事情有沒有看到根本?就好像我們都在修行,修身,什麼是本?心是根本。我們每一天重點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還是看外在的人事物?那就在檢查我們有沒有看根本。孝敬是根本,孝親尊師是根本,我們有沒有把修行用功用在孝親尊師上,還是只有用在我一天念幾聲佛號上?念佛也是要把真心念出來,不能是修行修在枝末上、修在相上。看一個人有沒有進步,看孝敬的心有沒有提升,不是說念佛念多了就能提升。假如念佛的時候心是散亂的,念再多,散亂心在增加。你不從根本,有時候修著修著,自己愈來愈分別執著都不知道,愈修愈分別,愈修愈執著。像念佛,我念對了心就愈來愈清淨;假如我的煩惱增加了,那這個念佛不得力。
夏蓮居老居士有四個字,說「輕忽養識」。你不能輕忽了,忽視了,忽視什麼?忽視我們在念佛的時候這個妄念都在起作用。以前祖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比方我們念著佛,在想過去的事,在擔憂未來的事,嘴巴都在動,聲音也出來,但是念頭在往外跑。比方說《無量壽經》我們念得很熟,然後念念念,嘴巴還在動,在想其他的事。我們的心因為在想其他的事,就會增加分別執著,我們一直在想那些事,想那些事的時候我們的情緒也會跟著起伏。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念佛愈來愈得力,分別執著就慢慢減少。我們雖然念佛,但是妄念都在起作用,那我們分別執著也不會減少。所以修行,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自己要檢查。以前在學校讀書有人幫我們檢查,有月考、有段考,看看我們學的情況;現在修行沒有監考老師,所以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得靠個人。假如你有福報,遇到一些同參道友,善友為依,依眾靠眾,因為有時候修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我們有一個同仁,同事都告訴他,你有一點傲慢。他聽第一個人講,他說:「我哪有傲慢?」其實我們假如覺得我哪有傲慢,可能我們就有了,就不夠謙虛了,人家提醒了,要思考思考、觀察觀察。後來兩個、三個、四個同事跟他講,他想,怎麼這麼多人講?後來自己再觀察觀察,自己真的有傲慢。所以看自己不容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弟子規》是扎根的經典,我們剛剛說根、本,這些句子都很重要,君子務本。《弟子規》當中跟我們說了,「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人家讚歎,「沒有沒有,我沒有這麼好」,誠惶誠恐,「聞過欣」,別人提醒我們的不足,「謝謝你,你是我的貴人,不然我沒發現;我沒有發現,我今天就沒從改起,一日不知非,一日安於自是,我就自以為是了」。因為修行老和尚說兩件事,知過、改過,假如我們今天不知道過在哪,今天就空過去了;知道過在哪,就會去改它。別人告訴我們,我們才能夠改、才能夠進步,肯提醒我們的這是我們的貴人。
諸位仁者,人家提我們的過失,我們第一個反應是什麼?這個我們自己得檢查。假如第一個反應就很高興,「謝謝你的提醒」,那直諒士漸相親。假如人家一提醒我們臉就很臭,人家下次就不敢提了。
我們二O二三年已經進入六月,大家覺得快不快?好快。這二O二三年才剛來,怎麼快一半過去了。所以我們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現在感覺起來是年都過半,是年已過。尤其成年以後,這一年一年過愈來愈快,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小時候,讀小學的時候,我覺得那一年比較長,因為都在等,怎麼那個拿紅包的時間還沒到?就很長,一直在盼啊盼。成年以後愈來愈快,就提醒我們一年很快,我們沒有太多個一年,不能再浪費,不能再蹉跎了。
五月剛過,我們想一想,五月有沒有哪個親戚朋友提醒我哪裡有錯、哪裡有不足?有的請舉手。請放下,你們是有福報的人。福在受諫,人家肯勸我們,我們肯聽就少走彎路。假如想一想,五月好像都沒有人提醒我,那只有兩種情況,一種你快是聖人了,快是聖人沒什麼過,所以人家沒有提了;一種就是人家不敢給我們提。我們每天要講很多話,每天做很多事,每天講幾百上千句話,有沒有哪一句說錯了?自己有沒有觀察到?
那一天成德剛好住在一棟房子裡面,我們租的,結果熱水爐壞了,沒辦法洗澡。可能前輩子讓人家沒水洗澡,這一輩子業報現前。這個時候不能抱怨,不然又造新殃,隨緣消舊業,逆來順受,這個業就報了。結果好幾天都沒來,後來有來看。我們有一個同仁就說了,他們不是真心想要修好的,他們可能有他們的什麼考慮,就開始推測這件事情。我就提醒他,你看他講話,他講的好像他人生的一些經驗。我說,你這些話用心不對,因為你這個用心就在懷疑別人,別人是不是有什麼打算要來佔我便宜?我跟他說,孔子說了「不逆詐」,你不能在那裡想著,他會不會來欺詐我?「不億不信」,他會不會不守我的信?因為我們起這個念頭的時候是在懷疑他人。老和尚有說,最傻就是把煩惱垃圾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你看我們起這些念頭的時候,自己純淨純善的心都受污染。
所以中華文化怎麼去了解事情?它用真誠心,你就很容易了解事情,而不是去揣度,去懷疑別人。你面對境界是可以清楚的,而不是在那裡亂猜,而不是用你以前的經驗就馬上去論斷,因為有可能你會論斷錯了。他就說,他不是真的要幫我們修好的,結果人家隔天就修好了,我說你看你講得不對了。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說錯話。我就跟他說,你看就是因為熱水爐壞掉了,那個老闆來跟我坐在一起,他們夫妻,先生坐我左邊,太太坐我右邊,我才能跟他講佛法,熱水器好了我根本見不到他們。大家想一想,熱水器壞掉是好事還是壞事?
大眾:好事。
成德法師:請問是洗不上澡重要還是讓人家聽佛法重要?
大眾:聽佛法重要。
成德法師:你們是愛樂佛法,善根深厚,而且你們是自己犧牲一點沒關係,讓眾生得利益就好。你換另外一個角度講,真的是這樣,熱水器沒有壞掉我就見不到他們。結果一聊,屋主福報很大,耳朵很長,聊完之後,隔兩天還帶朋友來聽課,他本來善根就很好。後來還說要請我吃飯,我看下次吧,但是你看就結了緣。其實有一些事情冥冥中可能有另外的因緣、考慮在裡面,我們往往是太快就要下判斷,太快就先是好醜的心,一產生,我怎麼這麼倒霉?說不定這件事是有另外重要的因緣要發展,你先起一個倒霉的心,你在處理這個事的時候可能就處理不好,本來可以有殊勝的緣出來,可能就被我們這個分別心給搞砸了,因為你說我怎麼這麼倒霉,就開始心情很不好,臉就很臭了。你假如境緣無好醜,事事是好事,就一張笑臉,法緣就出來了。假如我很不高興,這個老闆一出來,「你搞什麼鬼,這麼多天了」,我怎麼跟他講佛法?還是有它的原因的,什麼原因?因為最近雨下得少,地下水水位下降,他那個機器剛好空轉,就燒壞了。人家根本也不是不留心,這種情況他以前也沒有遇過。
所以處事還是要多寬恕、包容別人,以「學吃虧」一言律己。老和尚有說,學佛首先學吃虧。大家有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假如沒有,那是挑著學。這一句我要,那一句我不要,這一念心是什麼?用分別執著心對待老和尚的教導。明明遇到這麼好的老師,結果心是什麼?分別執著在增長。所以要會修行。老和尚常常講的,什麼叫修行?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比較高,這個我們到極樂世界再修,見到阿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我們不著急,去了再修。現在修什麼?不分別不執著。我們遇到老和尚這麼好的老師,我們還在這個我不要、那個我要,那不是分別嗎?應該要老實聽話,統統都聽,不能挑。
今天大家中午吃得飽吧?吃飯是不是修行?是不是?吃飯假如不是修行,那你吃飯的時候用功就中斷,功夫就斷了。所以佛門一進齋堂,食存五觀,代表吃飯也是修行,「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你吃一餐飯,好多行業在服務我們,每一樣菜農民種,還要人家中間商運到城市來,我們才吃得了。《弟子規》說「對飲食,勿揀擇」,沒有揀擇你就沒有分別執著,今天煮什麼就吃什麼。假如偏食,挑東挑西,分別執著心就增長了。所以我們會修是在境界當中要把分別執著能夠慢慢減少。
老和尚講了,學佛首先學吃虧,學佛首先擴寬心量。本來不能包容的人現在可以包容,這就是擴寬心量。我們學佛首先學佛的心量,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我們的心去作佛,直截了當,學佛的心。老和尚為什麼建議我們早課念第六品「發大誓願第六」?用意在哪?我們隨文入觀,阿彌陀佛每一個願隨文入觀,我們的心慢慢的也跟四十八願怎麼樣?相應了。這是老和尚的用心。所以以「學吃虧」一言律己,以「怪不得」三字待人,怪不得他會出這個情況,原來都有他的原因的,你就不會跟人計較、跟人對立。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們不能捨本逐末、本末倒置,我們要習慣看到什麼、思考什麼都看到根本上,這是一個習慣。《了凡四訓》裡講到,改過有從事上改,事是枝末;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心是根本。了凡先生還比喻,比方說這棵是毒樹,你從事上改,這個毒葉子會害人,摘毒葉子,你東邊摘了一些,它西邊又長了一些,速度太慢。怎麼辦?「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從根去掉,葉子都沒了,它就害不了人,這是從根本。
有一個醫生跟成德說到了,他看到一個小孩,沒幾歲,七八歲,身體有問題,長東西了。大家想一想,一個孩子才七八歲,他身體出狀況什麼原因?身體是念頭相續產生的相,念頭是心變現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他身體有情況是心理造成的。後來這個醫生診斷,這個孩子肝鬱得很厲害,就是他心事很多,心裡很壓抑。一般來講七八歲的孩子什麼?天真無邪,應該是很快樂的,為什麼他還長這個病?
這個醫生跟我說的時候他也在流眼淚,為什麼?因為他想到自己。他說,我之前都忙工作,對自己的孩子忽略了。他說這一件事來不及了,他很遺憾。大家想一想,來不來得及?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雖然你的孩子現在是成年人,可是你真的誠心的話,可能他心裡面那個心結還是可以化開的,任何事情只要有開始都不會嫌晚。我看你們的表情好像不大相信,你不相信,這個念頭就會是障礙。《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信心很重要。你信心清淨你就是真心,你所遇到的家庭情況、你所遇到的事情是依報,隨著什麼?隨著正報轉。
這個醫生留下了這個遺憾,其實他誠心現前還是可以彌補的。再來,他自己曾經留下的遺憾一轉就變成菩提心,轉煩惱為菩提。我們很心痛的事一轉,我勸別人不要像我這樣。所以他看這個小孩小小年紀就生這個病,他就抓住這個機會勸父母,因為他是醫生,他都有經歷過,所以他講人家能接受。你今天當媽媽或者當爺爺奶奶,你看到小孩生病,可能他心理有情況,我們會這樣思考嗎?這就是從根本上思考事情。我們其實不是很習慣從根本上思考事,我們很容易著相,這裡腫起來了,這裡貼個藥吧。眼睛有情況看哪裡?看眼科。其實肝開竅於目,眼睛有什麼情況可能肝出問題了,長期熬夜,肝消耗太厲害,我們可能不會去看肝。所以我們聽經聞法,讓我們看事情能夠入木三分,不會看到表象上而已。
那一天我跟同修們談到師長老人家說,面對境界要清楚。大家有沒有感覺?比方說我今天遇到這件事,我感覺我搞不清楚狀況,怎麼事情會發展成這樣?不清楚,這就不是在學佛的狀態。佛是什麼意思?是覺。在哪裡覺?在看自己清楚,看別人、看事清楚。今天我們看人看不清楚,我們怎麼幫他?孩子的壞習慣問題出在哪不知道,那他的壞習慣會增長。跟大夫治病一樣,他沒有找到病,這個病會拖延,身體的病拖延會嚴重,心理的毛病拖延它也會加重。
所以談到了面對境界要清楚,後來就有一個同修舉手,他說:「法師,請問怎樣面對境界才能清楚?」他這個問題問得好不好?好。諸位仁者,成德剛剛說面對境界要清楚,有沒有人想問面對境界怎麼清楚?假如我們沒有問,那就兩種情況,第一個情況,我知道面對境界怎麼清楚;第二個情況,聽東西沒有習慣思考,不然面對境界要清楚,我不明白的時候我就會問。《弟子規》每一句其實都滿重要的,大家有沒有感覺?你看「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很重要;「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都要養成習慣,好的習慣沒養成,那個壞習慣就一直做主。所以也要主動問,學問學問,要學著懂得問。
成德自己剛好有機會可以親近到老和尚,聽老和尚講經,聽完,老和尚一講兩個小時,聽完,因為坐久了,散步,我們就跟著老和尚散步。那要停一段時間,因為講兩個小時比較耗氣,等過了半小時以上,我剛剛聽那兩個小時,有哪裡聽不懂就要問老和尚,我不能打包,這個習慣要養成。我也很感謝,剛好是當時候要去考老師,我本來是學computer的,大家看得出來嗎?我是學非所用。其實我是不適合去讀那個科系的,但是那個時候就想以後讀什麼比較好找工作。真的,讀這個出來都是很吃香,找工作很好找,但是讀著讀著確實不是我的興趣,後來我就沒有往那裡走了。當時候決定考老師,離考試時間四個多月而已,可是考試科目有十幾科。我一算時間很短,所以每堂課講的內容我都要完全吸收,因為我可能沒有機會再看,也沒有機會再聽老師講第二遍了。結果當老師上完課,我有疑問一定要跑去問他。後來發生一個情況,補習班的老師跑得比我還快,我追不上他,因為他一上完課要趕場去了。沒人可以問,怎麼辦?寧為成功找方法,老師問不到,觀察一下這班上哪個同學學這個學得最好,你去請教他。我只要聽完就要全部吸收,不打包的,就養成這個習慣,習慣很重要。
成德上完課,有時候剛好身邊的同仁上完課坐下來,「剛剛講了一個半小時,你剛剛聽了有沒有體會到什麼?」結果他搖搖頭,「沒有」。這我就很有問題,講了一個半小時都沒有給人家一點啟發,這我要檢討。其實一個半小時談了幾個點?幾十個點都有。有沒有?有。都沒有人問我問題,代表什麼?他幾十個點統統都消化吸收了,是吧?不然可以提出來探討。都沒有提出來,那只有兩種情況,一個全部吸收;一個囫圇吞棗,消化不良,甚至也吃了,沒消化。我們學習的狀態要自己檢查,有沒有餘力學文,《弟子規》這段經文統統是在指導我們怎麼學習的,這都不能忽略掉。我們都讀《無量壽經》,請問大家,讀《無量壽經》要跟阿難學什麼?
某同學:善問。
成德法師:善問,他也善於配合,是吧?他跟佛陀配合,《無量壽經》才出得來。請問大家,妳們出去的時候懂不懂得配合丈夫?懂不懂得配合領導?懂不懂得配合老師?這是在境界裡面要懂得配合的。你看小時候我們跟爸爸出去的時候,要會配合爸爸。你跟爸爸出去找朋友,你講的話比他還多,那就是不懂分寸了。我們跟領導出去,我講的話比領導還多,到底我是領導還是他是領導?都要懂得境界上我們要怎麼應對配合。你看阿難尊者,「我於此法,實無所惑,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他是為將來眾生問的,他很善問。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比方說有一個機會代別人問問題,大家有沒有代別人問過問題?假如沒有,那《無量壽經》沒有用出來。所以隨文入觀,《無量壽經》這些教誨要變成我們的心境、變成我們的態度。所以讀《無量壽經》的人不能退縮,不能沒信心,因為《無量壽經》說「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這一句有沒有入我們的心?「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句話一入心,它就跟你的靈魂沒有分開了。所以入心很重要,為什麼用隨文入觀?觀照。
剛剛跟大家提的這個情況,我們引了老和尚說的「面對境界要清楚」,他馬上提問,怎樣面對境界才會清楚?以前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他突然一問,「問得好!」我要先讚歎他,然後自己趕快念佛,看有沒有靈感。你不能人家一問你問題,沒有人問過我,怎麼辦?我會不會回答不出來?你這個心自己一亂,你本來會的東西就不會了。大家有沒有經驗,要去考試的時候,很緊張很緊張,本來覺得這個我會的,怎麼我解不出來?那就是你一緊張狀態不好了。你心一定,用平常心去考試,你就考得好了。你用平常心去處世待人,就會處理得很好;你用得失心去處理事情,就會處理得不好。道在平常中,平常心很重要,平是平等。
他一問,成德就跟他探討。我們面對境界要清楚,有一個詞叫「靜水照大千」。靜水,你看這一潭湖水,沒有任何波浪、沒有漣漪,你仔細看,周圍的樹木都映在上面清清楚楚,甚至於天上的雲都映得非常清晰,因為它沒有波動。所以我們的心很清淨的時候,你看這些人事就清楚了;你心很亂的時候,就看不清楚。所以要讓自己的心愈來愈清淨,這樣面對境界才能清楚。其實就是你的心是真心,你面對境界就會清楚。比方你很真誠,我們說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至誠感通。《中庸》說的「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你很真誠的時候,很多事情你能夠體會、能夠明白,甚至人家還沒有講你就體會到他心裡在想了。
弘一大師挑《格言聯璧》的精華編成《格言別錄》,這個書很值得看。弘一大師說道:「公生明」,你大公無私,看什麼事情比較清楚明白。你一偏心,有私心了,就看不清楚;有私心或者有偏心,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討厭,你處理事情就不清楚。老和尚說五心,真誠,你能清楚;清淨,你不自私,能看清楚;你對人平等恭敬,你才能看清楚。公生明。「誠生明」,真誠你看才會清楚。「從容生明」,從容就是你的心很和緩。假如你很急躁,你也會看不清楚。我們心一亂的時候,找東西找不到,甚至於會把東西都給摔壞掉。你很亂,你會不清楚的。
公則不蔽於私,不會被私心給蒙蔽了。其實我們本來面對境界是清楚的,真心是我們本有的,現在被分別執著給影響了。誠則不雜以偽,我們真誠,就沒有夾雜虛偽應付別人了。從容不淆於惑,因為人心一亂就會比較混亂、混淆,你看不清楚。我們不是來背這句話,背只是知識,我們要用這句話,我們要學著處理事情大公無私,真誠對待人。我們一對哪個人有成見,對他就不真誠了。你對他不真誠,那你跟他的緣就會不好。人家對我們態度不好,我們還是很真誠對他,慢慢他就不好意思了。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他一開始對我態度不好?前世的緣不是很好,但是可以轉。假如他對你不好,你也對他不好,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我曾經跟大家有提過,我曾經在一個單位服務,有一個同仁他人格特質很正直,但是有時候正直的人講話會比較慷慨激昂,你要能體會到。結果這個領導一遇到慷慨激昂,沒有去感受到他是為團體想,只覺得你這個態度很不給我面子,就對這個下屬有成見,他提的很好的意見都不採取。你不真誠,他明明是為團體好,你也看不到,結果搞到最後團體變兩派,一個支持領導,一個反對領導。團體會產生分裂是一個現象,關鍵在哪?不能只看到這個現象,關鍵有可能是當領導的人自己對待人分別了,沒有一視同仁,最後就搞成這個局面。甚至於是不懂得用正直的人,你不懂得用正直的人,很多拍馬屁的人就到你這裡來了,好人你都把他當找你麻煩的人。
我們團體的情況是依報,隨著什麼?隨著領導人的心在變。所以有時候下屬出問題了,你不能只是在罵下屬,有可能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在我身上。將帥無能會累死千軍,這個我是很有經驗,因為我幹過這種事情,還幹得不少。比方說團體要有規矩,我從小就被人家叫爛好人,結果團體的規矩,人家走後門都走到我這裡來,搞到大家就很累。比方截止了,不能再報名了,結果人家找我走後門,我心裡就想就一個人而已。其實有可能一個人,比方說人家名單、名牌什麼的要全部重寫,那個工程是很大的,你沒有去做過那個事,有時候就不能設身處地人家實際的工作。領導者的心念會呈現在團體裡面,所以公生明很重要。
真誠,不能對家人、同事產生成見。你說他真的有錯,有錯我們的心就是幫助他改過,你把他的過放在心上幹什麼?放在心上你就愈看他愈不順眼,那有什麼好處?我們學傳統文化、學佛,最重要的首先相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大家相不相信這一句?相信。你假如相信,就沒什麼煩惱了;假如上個禮拜還有煩惱,還不夠相信,因為我們生煩惱就見人家過了。假如你相信他有如來智慧德相,你就不會見他的過了,你只想著什麼?他是佛,趕快幫助他怎麼改掉。因為你相信他是佛,他那些壞習慣,不覺本無,假的,本覺本有是真的。
所以我們有這個心去對待自己的孩子,你始終相信他,就會給他很大的力量。我們當老師的自始至終都相信孩子人之初性本善、有如來智慧德相,你光看他的眼神就可以給他力量。你們有沒有遇過人家看你然後給你很大的力量,有沒有?你們都沒有。假如都沒有,那要結善緣,要廣結善緣。我就遇過那個老師很信任我的,那個眼神就留在我的心裡,每一次我要退縮的時候,我就想不能讓老師失望,就會有力量了。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我們學完這一句,我們就時時真誠待人、大公無私,還有時時提醒自己心不能慌,要保持從容。古聖先賢說「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第一功夫就是你這個功夫沒有下,你後面就升不上去,就好像你一樓都沒爬,你二樓、三樓就上不去了。大家有沒有聽過這一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有沒有聽過?假如有的話,有沒有下這個功夫?假如沒有,聽是聽,做又是另外一個,又拆成兩截了。佛法是不二法門,我們都把它拆成二了,就進不了門。《弟子規》說的「不力行,但學文」,你學跟行分開了,「長浮華,成何人」,得不到好處了。所以我們要養成習慣,解行相應。
我們今天提了習慣,看事情要習慣看根本也是習慣,懂得學吃虧也是習慣。我們不解行相應,我們的學習習慣就變成只是記東西而已,還是知識性的學習。我們假如很強調解行,這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那我從此刻開始要觀照我的心,不能讓它浮躁,不能讓它著急。我有遇過很著急的人,他一見到我就說,我這個人就是這麼著急。這個代表什麼?別人都得順我,我就這麼著急,你多擔待。這樣的態度不對,修行是什麼?恆順眾生,是我們能順眾生,不是眾生能順我。我們的心要跟經典相應,其實經典就是指導我們用真心。禪是佛心,經是佛語,從佛的心講出來的,戒是佛的行為,其實都離不開佛的真心。
好像上一次也跟大家提到,相應很重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念佛不是數目多少,念佛最重要是什麼?相應。我們今天要去極樂世界,我們跟極樂世界相不相應?你完全不相應,背道而馳,怎麼去?你總要幾分相應,這個叫頻道接上了。我們看電視都有經驗,我們法蘭克福的電視有幾個頻道?
某同學:一百多。
成德法師:台灣有超過一百個頻道。你今天要按下去接通了,那個頻道就現前了。這個有幫助我們了解佛法,請問大家,極樂世界在哪裡?當下。我為什麼看不到?因為沒有接通那個頻道。極樂世界遍一切處,它是法性土。海賢老和尚說,他見老佛爺見好多次了。當然我不會嫉妒他,我也不只是羨慕他,我要效法他,這個心態很重要。蓮池大師也是他要往生的時候說,我已經第四次見了,他頻道接上去了,這叫生則決定生。
我們讀《無量壽經》,一開頭「德遵普賢第二」,就告訴我們什麼?極樂世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大家有印象吧?讀完這一句要幹什麼?讀熟就好了?你要落實普賢行,這樣叫頻道相應。我們的行為跟普賢十願都不相應,怎麼去?所以我們的心行都跟普賢十願相應,就接通了。這個普賢行有恆順眾生,就好像你按那個頻道,一按就通了。所以以後大家都要接通四十八號頻道,四十八。普賢行普賢十大願一打開是四十八願,要把頻道接通,不然就是跟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過不去,就把這個機會給喪失掉了。什麼時候還遇到?還要再過無量劫,那就太冤枉了,這一生一定要成就、要往生。普賢十願是我們處世待人的標準,所以要我們恆順眾生,不能眾生都來聽我的。
剛剛跟大家舉的是《格言別錄》,這段話就指導我們,明就是清楚,你面對境界怎麼清楚。另外夏蓮居老居士也有一段,我早上也跟大家稍微提了一下,「處事時」,處理事情,「廓然而大公」,大公無私,「物來而順應」,事已過勿留滯,事未至勿將迎,就是我們的心不要常常想過去的事,不要常常擔憂未來的事。你的心常常都生過去煩惱、未來煩惱、現在煩惱,你看事情能清楚嗎?你的心就是亂的,怎麼可能看事情會清楚?所以人要看事情清楚,你一定佛號要愈念愈多,因為佛號多了你的妄念就少,妄念少了心才會清淨。所以念佛很重要,我們不佛號愈念愈多,想把事情處理好我看不大可能。
所以過去勿留滯,未來勿將迎,「坦坦蕩蕩」。怎樣的人面對境界清楚?不做虧心事的人。一做虧心事,常常在那裡「會不會被人家發現?」你的心就不清澈,你看事情也不清楚。「坦坦蕩蕩,鑑空衡平」,你的心常常是清淨、空。空才會靈,心裡常常有事,這個心就不靈。這個是用第一念,就是用真心。可是我們的心有計較人我是非,你看事就不清楚了;或「瞻顧得失」,你得失心很重,你看事也不清楚了;「或牽於感情」,你常常感情用事,意氣用事,你處理事就不清楚了。你看祖師都指導我們,怎麼處理事才能處理好。
還有慈悲,我們看事才會清楚。就是你念念都為人家想,你就很容易了解他的狀況,你能體恤他的情況。我也常跟大家交流到,你清楚你孩子現在心裡在想什麼嗎?你清楚學生現在在想什麼嗎?假如我們不清楚,我們現在跟他講的話契他的機嗎?不是講經的時候要契理契機,跟人溝通的時候都要契理契機。我們跟孩子講話不契理就誤導他了,妳不契他的機,他可能聽了覺得媽媽好囉嗦,那就適得其反。假如我沒有理解到他心的狀況,我的嘴巴就一直動,那代表什麼?代表我忍不住要講話,代表我有火氣了,我今天非得罵個痛快不可,這個都是隨順情緒在講話,不是很定,不是很理智的。因緣沒到,一句都不說,這才是面對境界清楚。他對我信任還不夠,不能講,就懂得判斷。我們有沒有經驗,我又講錯話了,那這個就沒有判斷清楚。
佛法真的很好用,我們用心去體會,就能用在生活中。佛法有一句話講「萬法因緣生」,大家聽過吧?我請問大家,你遇到的哪一件事情不是因緣?既然每件事都是因緣,我們懂不懂得觀察因緣?當你懂得積累自己觀察因緣的經驗能力,你也會面對境界很快就能判斷。假如我們每一天就稀里糊塗的過去了,就沒有經一事長一智。今天人家找我幫忙,這也是我的境界,我得要清楚什麼?我不能打腫臉充胖子,我得了解我自己客觀狀況,度德量力;我得清楚現在的形勢,審勢;還有擇人,今天這件事是你負責的,你要清楚你用的人對不對,你用的人不對了,這一件事情就黃了,本來是件好事,結果搞壞掉了。《群書治要》知人善任的句子好多,你當領導人要知人善任,你用錯一個人因果很重,你把事給搞壞了。
我們也要養成習慣,遇到事,因緣具不具足?因緣哪怕不具足,你也懂得怎麼樣去經營這個因緣讓它具足,而且你不會操之過急,因為你太著急了會適得其反。所以真正懂得看因緣的人他會客觀去看。這是一句佛法隨時可以用。我們在跟一個人講話,你從他的眼睛裡就可以看出來他的接受度,他假如眼睛發亮了,你就可以繼續講;他假如眼睛已經這樣了,你就緩一緩。這都是緣,你不能講到最後人家很反感了,你說我不是故意的,其實他的臉上都告訴我們了,不能攀緣。
像成德自己,我剛好有因緣,三十歲出來分享傳統文化,也負責一些事,當時候也是沒有什麼閱歷,很多事也是處理不好,可是心裡很難過,我本來來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怎麼把事給搞壞了?我們有這個慚愧內疚的心,我們就會對待每件事痛定思痛,同樣的情況不應該再出現了。當我們對事恭敬,我們希望以後不要再犯,我們積累人生的閱歷就會快一點,你有可能四十歲看起來就少年老成。有些人都五六十歲了,處理事情荒腔走板,關鍵在哪?關鍵在他沒有恭敬人、愛護人,他假如恭敬人,他就要總結這些經驗,不要再犯那些錯了。
我們剛剛聊的這些,都是讓我們面對境界能更快清楚,我們清楚了就能在境界當中自利利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叫自覺、自愛,親民叫愛人、覺他,自覺覺他,儒家跟佛家講的都一樣。在什麼時候自覺覺他?你面對境界清楚的時候,你就知道怎麼在這個緣當中提升自己,怎麼在這個緣當中幫助他人。
師長講了兩次《妄盡還源觀》,其中內容最多的就是菩薩四德。第一,隨緣妙用。隨緣,每天遇到的都是緣,隨每一個緣怎麼樣?妙。妙在哪?面對境界清楚。面對境界不清楚就不妙了,你只要用正心,就妙得起來。所以你面對事情一慌就不妙了,面對境界你一生氣,不妙了,自己墮落,還讓人生煩惱了。面對境界我真誠、我清淨、我慈悲,就妙得起來。我念念為他人想,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你幫他的心都沒有退,你這念心跟佛菩薩的同體大悲一相應,他們一加持你就有靈感了。妙用用在哪?用在自己在這個緣當中提升了,自受用;你用真心別人得利益,他受用。
菩薩四德就是每一天遇到境界可以用,你也很清楚急不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現在雖然幫他,但是不能操之過急,不然適得其反,所以我很有耐性,叫普代眾生受苦德;我要幫他,我先以身作則,不然他會不認同,叫威儀住持有則德。我們隨時清楚我都要給孩子好的影響,這也是面對境界清楚,不能給他不好的影響。他有犯錯的時候,孩子有犯錯的時候,我不發脾氣,柔和質直攝生德,很柔和,和顏愛語,勸諭策進。他錯了,他很不好意思,你不只沒發脾氣,還好好的跟他講,他就感動了。
教育百年樹人,這個不能揠苗助長,這急不來的,普代眾生受苦德,要很有耐性。就像我們教孩子《弟子規》,這每一句我們也是要威儀住持有則德,要以身作則;他有跟它不相應的地方,我們抓住這個機會,柔和質直去提醒他;陪伴他,很有耐性,普代眾生受苦德,陪伴到他養成習慣。菩薩四德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不是佛法不離生活,應該是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晚上還有交流,假如大家有說我覺得佛法這一句用不出來,沒有辦法落實在生活,那我們可以討論。我沒有聽過老和尚說這一句做不了,我們不能自己亂想,但是可以提出來探討。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