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八十集)  2023/6/17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80

  成德法師:謝謝黃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抱歉,剛剛錄音沒有打開。慚愧,今天跟大家要交流到「謹」的部分,馬上自己謹慎就沒過關,所以謹還是重要,謹慎為保家之本。

  我們前面一起交流「入則孝」、「出則弟」,這都算為人子、為人晚輩之禮。禮是非常非常重要!在我們這一代人,甚至以後這一二輩人,其實對禮的薰習相對就比較少了。而禮,我們看《論語》當中告訴我們「不學禮,無以立」,你人格立不住,甚至在人群立不住。李炳南老師編了《常禮舉要》,可謂用心良苦。李老提到,學《常禮舉要》,希望我們能夠做個不被討厭的人。所以假如《常禮舉要》不學,那就很難不讓人生煩惱,我們很多地方得罪人、失禮了自己不知道。所以禮義是做人的標準、準繩,這不能不學。《禮記》也提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仁義是比禮還要高的修養,但是不在禮的基礎,這道德仁義學不上去的。

  孔子教學博學於文,但落實還要下手在約之以禮。孔子是志於道,據於德。志於道那是大學之道,那是自覺覺他的大道。要據於德,德是直心,念頭稍偏要警覺到。「據」就好像拿個拐杖,依仗,據就是依持、依仗,身體稍微歪了,要趕緊把它扶正,這用佛門講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依於仁,心偏了最重要的就是有私心了,所以依於仁,想到自己想到別人,替人考慮,出發點都是仁。這個「依」就是從這裡生,用現在話講出發點。假如出發點都是仁,自私自利就慢慢淡了。俗話說的,念念為他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的學問。所以學問不是學歷高,我們要重實質,不是重外在的表象學歷。

  我記得自己剛到海口,回到大陸,常常遇到很多長輩,都是六七十、七八十的,在跟他們交談的時候,他們都會說「哎呀,我沒有文化」。我當時聽了都彆扭,我覺得他們很有文化,他們很樸實、很勤勞、很肯付出,這都是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我跟他們提到,我說老人家您是沒有學歷,不是沒有文化;我們是有學歷,但是沒有文化。你看有文化真的表現在哪?一舉手一投足,替人想,不給人難堪,言語都給人家台階下。我記得有一個同事,他提到他的奶奶在除夕夜煮水餃,一年當中吃不到幾次。第一盤水餃煮好了,交代他恭恭敬敬端到祖宗神位前,不可以偷吃,他就乖乖的趕快端過去了。第二盤煮好了,去給村子裡那個教書先生,他趕快恭恭敬敬端過去了。我聽完這個很震撼,我說你看兩個動作把做人的大根大本就傳給孫子了,第一盤,慎終追遠,孝道,不忘祖先;第二盤,尊重老師,孝親尊師都在這個老者的舉手投足之間在教育了。

  當然我們也要問問自己,我們現在當父母、當老師,舉手投足之間有沒有把文化在傳遞?師長老人家常說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假如我們時時都以仁愛心為出發點、真心為出發點,相信我們的孩子、學生一跟我們接觸,他的善根就觸動了。就像我們自己回憶父母的一些點滴,像成德在課程當中跟大家提過的,回外婆家,結果司機不小心自己開得有點掉到水溝了,排氣管有一點故障。這以責任來講,算是他開車不小心,但是到了外婆家,母親又多拿了五百塊,當時候五百塊不算小了。母親那時候做這些動作,她根本也沒想我做給兒子看、做給孩子看,沒有,做得很自然,沒有一句言語。奇怪了,我現在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我都記得這些事情。我們父母發自一種替人想、發自真心,其實孩子都會記得很清楚。包含我父親,當時候這一筆錢不小,他的同學跟他借的。結果後來失敗了,對我們家來講很大一筆錢,我母親說:「你不能全要回來,要一點總可以吧?」爸爸去了,後來回來了。這我都有記住,在現場,我媽媽說:「有沒有要到?」我爸爸停了好一會就說:「他們家孩子連學費都繳不出來了,我又給了他五千塊錢。」我們當時候在旁邊聽到這個話都很感動。也有一句俗話說:「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當然這句大家也不要聽偏了,一聽孩子不用管,從今以後一句話都不說了。這是形容,有時候形容的時候會比較加強,加強某個部分,但是我們聽的時候不要太偏了。依義不依語,佛講的四依法,這很重要。

  禮教很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礎,所以孔子博學於文,廣博學習,約之以禮,從禮下手。因為我們剛剛提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還要游於藝。學這些技藝出發點是什麼?學這些能力更好的服務人,你看出發點仁。假如說學這些技藝以後你可以炫耀,學了這些技藝你以後考試加分,以後可以賺很多錢,你把鋼琴學好、書法學好,以後可以賺很多錢,這在出發點上的引導就不是很妥當。動機不對,果不會好,佛門提醒,「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我們看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駕車要學,因為可以服務人,你有這個能力。而且駕車要駕得好不容易,要時時替人家考慮。你駕車的時候轉個彎速度太快,後面的人嚇了一跳。你踩油門踩得太重,坐你的車十五分鐘,「對不起,可不可以先停一下車?」人家胃裡的東西都翻出來了。我真的有長輩開車踩剎車沒有考慮車上的人,結果有一次要出門,小朋友說「我不坐」。小朋友比較童言無忌,他內心的感受會講出來;我們大人還得撐一撐,明天要坐他的車,得先吃一下暈車藥。

  開車也是用佛門講內財布施。其實開車當中也有法布施,開車很守規矩,不亂按喇叭,你看給孩子表法。我開車不按喇叭的,因為我父親也不按,甚至於想到父親都是那一句,「再快也沒有快那五分鐘」,就不急躁了。無畏布施,你開車很穩,人家不擔憂、不緊張,這是無畏布施。開車很守規矩是持戒;開車的時候很有耐性,塞車的時候,塞得好,我們可以聽經、可以念佛,不著急,這是忍辱;愈開愈好叫精進;開的時候專注,心不散亂,這跟禪定相應。開車的時候知道也是修行,這個人見地不簡單。有些人開車開得很急,我要趕快急著回去上課、急著回去念佛,你看當下心沒有在道中。修行要得力是隨時能安住當下才能得力,你寄望於未來,心就不能安住當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當下就要用對心。所以六度在哪裡?就是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一舉手一投足,用真心的當下,可能六度都在其中,普賢十願都在其中,所以師長那一句「佛法就是生活」。真心,慈悲仁愛就是真心,學藝能也都是發自真心,出發點為人服務。

  孟子講到的「仁術」,術是技術、技能。孟子比喻讓我們很容易體會,比方說這個人手藝非常精湛,但是他是做矛的,他每天都想著要做得多鋒利,可以讓人致命;另外一個人是做盾的,他每天就想著怎麼做得能夠保護好人。同樣都是技藝超群,可是他們得的結果完全不一樣,那個矛我看得墮到地獄去了,他每天想著怎麼更好的殺人;那個盾每天想的都是怎麼保護人,他應該有好地方去。所以游於藝也是為了更好的依於仁,要依於仁,有很多能力我們才幫得上忙。李炳南老師是非常精湛的中醫,你看多好。現在假如小朋友對中醫有興趣,我們都大力鼓舞他,勉勵他去學。學了中醫,你看人生什麼最苦?我的觀察病苦,因為我們也見過老人還沒生病的時候擔心兒子、擔心孫子,每天念的都是這個,結果自己生了重病很不舒服,都會念著這個身體,子孫念得少了。八苦當中病苦真的是很難受,當然我們知因果,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要多施無畏。要無畏布施也要學《常禮舉要》,這樣不會讓人生煩惱。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算孔子用一句話把傳統文化的綱領說出來了。我們要依孔子的教導來學,述而不作。你夾了自己的意思,那不是跟孔子學,不是跟老和尚學,老和尚也是學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要游於藝下手處,六藝當中又以禮排第一。哪個禮先學?為人子之禮,我們前面的「入則孝」、「出則弟」,沒學,所有的學問就沒有根,沒有根的花幾天就謝了。林則徐先生的「十無益」講得精闢,「父母不孝,奉神無益」,為人子要先學怎麼侍奉父母。

  大家不能小看學禮的重要,尤其我們是要學道,學道最低標準是要出輪迴,不能再搞輪迴了。而且不出輪迴問題沒有解決,所以要出輪迴才能離究竟苦、得究竟樂。要出輪迴我們一定要學會做人,人不會做,我們種下的種子是三惡道的種子,因為我們把人格給丟掉了,人道就隱了,三惡道就慢慢現出來,這個我們不能不重視。你看現在的花報比以前嚴重很多,我們看以前的人走,半夜睡著睡著就走了,現在不容易聽到了。所以代表什麼?現在人造業太多,業報都提早現前,身體的毛病提早現前,人間的三惡道現在很明顯。弘揚五倫大道很重要,弘揚大乘佛法沒有這個基礎他學不上去。印光祖師講世有大儒始有高僧,他沒有儒家做人的基礎,要成為高僧是很難的。

  林則徐先生本身也是佛弟子,所以他講了「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你去拜神佛沒有用。神佛教的,實在講,我們怎麼得福?依神佛的教導去做就得福了。你拜,不去做,迷信,如理如法才求得到福。「兄弟不和,交友無益」,這都是基礎,不然他不會做人。「行止不端」,他沒有學禮,「讀書無益」,書都白讀了,我們閩南話說的讀書讀到肩胛邊去。有同學說我們閩南話挺好聽的,而且他們學文字學,得要用這種古音的才比較容易分辨,所以有時候來兩句,大家當文字學學。而且這些俚語真的都很有人生哲理,這都是我們老祖宗的人生智慧閱歷傳下來的。

  禮這麼重要,所以我們當父母、當老師不能不教,你不教對不起後代。人要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兒,君子所以宜家也,這是我們對家的本分。李炳南老師用心良苦,一般朝代更替之後都會做制禮作樂這件事,但民國這件事沒有做。上面沒有做,李老也是從下而上,當然比較辛苦。從上而下比較容易,因為你在上位,你有地位,你有權力,你要做這個事就容易了。但李炳南老師也給我們表演「位卑未敢忘憂國」,帶頭編了《常禮舉要》,不然人真的不知道做人的應對進退的分寸在哪裡。

  禮者,禮是節,節度,不能過,不能不及,要恰到好處。比方現在鞠躬禮,最敬三鞠躬禮,你兩鞠躬,顯得傲慢;四鞠躬,顯得諂媚,都拿捏好度。很難得,因為教育少成若天性,愈小愈好,最好從胎教、從小,假如進了學校,那從幼兒園開始最好。我們鴻仁幼兒園沈老師他們有在教《常禮舉要》,今天也難得,《弟子規》就是禮,我們也請沈老師來給我們分享一下她的教學經驗體會。我們掌聲歡迎。

  沈老師:敬愛的法師好,請問這樣聽到聲音嗎?

  成德法師:可以,請說。

  沈老師:各位學長好,阿彌陀佛。學生在這邊很想要分享,在鴻仁幼兒園目前我是任教大班老師。我覺得看到一個團體裡面,大家一起為了師父上人,然後能夠傳遞這一條龍的教育。我在這邊也想要觀功念恩,就是王理事長跟胡總幹事也常常來鴻仁幼兒園關愛親師生,小朋友看到兩位爺爺長者也非常的歡喜,他們看到就會站好,手結印,鞠躬,就說爺爺好。我覺得在兩位長者的身上也看到他們的慈悲智慧、利他的心。我們也會開會,兩位長者就跟我們一起開會。像胡總幹事也會帶領我們學習師父上人的養正教育,然後有一些好的書也會希望我們能夠落實在幼兒園,就像《常禮舉要》,他也希望我們能夠在幼兒園真的落實,讓孩子從小在品德這個方面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基礎。

  《常禮舉要》對孩子來講,就是怎麼樣把它簡化,然後讓孩子能夠理解,就是要透過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剛開始我們園長老師就來討論,譬如說剛開始我們會進行《常禮舉要》第八個「晨昏定省不晏起」,我們三位老師就會討論說,可以用一種紙偶的方式、演戲的方式讓孩子看,孩子看完之後當然也是多少會理解。可是我們後面又想說可以做演戲的方式,譬如說「尊師重道求學問」,像我在帶大班,我就讓孩子能夠演出來,讓大家、讓弟弟妹妹看。有時候我們讓孩子能夠怎麼樣讀經禮貌、怎麼拿經書,這些最基本的。然後上課就是老師請我再發言,不是我想說就說,要記得舉手然後再回答,就是能夠做到這些基本的禮貌。

  之後我們老師就會集思廣益又討論說,怎麼樣讓孩子又落實在生活中,就變成一個生活的口訣。然後老師就開始,大家想說用很簡單的把它簡化,譬如說「夾菜用公筷母匙」,這裡面的文字一些條例對孩子來講覺得不太容易理解,然後我們老師就會想說我們可以用口訣,「使用公筷母匙,安心又衛生,病毒遠離我」,類似像這樣,然後就呈現出來。像這樣,我們怎麼讓孩子去理解?每個月做一個全園性的活動,孩子會坐著,老師在前面示範,每位老師就會輪流來承擔這份工作。示範之後也會請小朋友一起來演出,或是請小朋友出來示範。然後老師也會透過影片,譬如說這個影片看完之後,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然後就會舉牌,圈或是叉,孩子會很容易參與,而且會落實在生活中,不只在學校,他回到家怎麼樣去做。譬如說我們鞋子怎麼排整齊?在鞋櫃我們就是要把它排整齊,然後漂亮鞋頭是朝外面的,這也是一種禮貌。家長也很配合,會拍照,然後讓我們呈現出來。譬如說我們這個月做的,下個月就是有照片孩子怎麼做,不管在學校或在家,就會拍照出來讓大家看,每個班就會分享。小朋友就跟其他人說:「我出來了,我在裡面。」孩子真的是在做。

  像今天有位小班老師,我們是每位老師會輪流。小班老師今天介紹的是「他人信件不取看」這個部分,我們的口訣是「好孩子有禮貌,別人物品不亂動」,就是《弟子規》說的「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老師就會跟我們分享說,他早上教完,那孩子真的看到某某人想去拿那個東西,然後他就會跟他說「用人物」,因為他小班,馬上這句話就出來了,我覺得孩子是在吸收。然後我們「出門衣冠求整潔」,他們從淨房出來就會照照鏡子,我的衣服有沒有穿好。不管說他們會不會摺衣服,或是說怎麼樣把它置冠服有定位,就是真的會落實、會做到。我相信孩子在學校老師有教,孩子回去一定會做,大人也會跟著看,說「哎呀,我的孩子真的有進步」。孩子真的會把這些東西落實出來,變成一個很好的等流習性。我覺得從小這件事很重要,這個部分我覺得我們都很想,孩子在三歲看八十,六歲看終身,就是讓孩子從小真的會奠定這個好的基礎。

  鴻仁幼兒園其實我們在粉絲專頁,那邊都是會發布一些我們的活動,都會在上面。像這個部分,孩子變成一個生活上能夠做到。像我們說「用餐禮儀須注意」,這種口訣就是「吃飯不說話,飯菜吃光光,細嚼慢嚥最健康」。我覺得是有押韻,孩子又會朗朗上口。「出門衣冠求整潔」就是「衣服穿整齊,出門人人愛」。其實孩子不管是從幼幼班到大班,真的是很容易就能夠理解。我覺得孩子需要每天這樣一點一滴我們去做,讓孩子慢慢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我覺得《常禮舉要》李炳南教授,這種是啟蒙的教育,他就說「蒙以養正聖功也」。孩子其實他們透過這樣,不管是從讀經的部分或是從《常禮舉要》各方面,我覺得很讚歎我們團體,能夠印這些書,然後給大眾去用。像我前面還沒有來鴻仁幼兒園之前,也是有在一些宗教團體,也是有讀經的學校,我是來這邊才接觸《聖學根之根》裡面有像《增廣賢文》,大班這個部分,我們就是會教《百孝詩》、《增廣賢文》,然後《幼學瓊林》這個部分,有一些真的我自己也不懂,我覺得我也不懂就不要去解釋,也不用去說,我就勸孩子背,老實背。

  我覺得像《幼學瓊林》這個部分,我也想請益法師,學生想請益法師,譬如說在《幼學瓊林》,像我們讀經都有一些大字報,《幼學瓊林》這本書我們就會用這樣的,讓孩子能夠去讀,讓字大一點。這本書有個部分就是,它主要是在卷一,我們只是讓大班這個學期才開始讀這本經書。卷一這個部分它裡面有包含天文、地輿、時序、統系,還有朝廷、相猷、將略、文階和武秩這個部分。然後它是在這本書的五十二頁有講到,上一個節令是清明,它就講到說「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為春社。寒食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是夏至第三庚」。下個禮拜是端午節,裡面也有,「孟夏乃是麥秋,端午卻為蒲節。六月六日,節名天貺;五月五日,序屆天中。競渡端陽,弔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像這個部分想請益法師,弟子其實有些真的也不懂,我只能教孩子這樣背誦,然後我跟孩子一起背,可是也很想了解裡面的義涵,所以我想請法師如果能夠有時間可以再開示這個部分。

  弟子就想說,今天真的是很想去分享,因為法師之前也有講,《弟子規》講到,我都想說《百孝詩》,我們有在背《百孝詩》,那孩子真的,像有五彩娛親這個部分,孩子看完了老萊子,他回去真的就是這樣,做那個很可愛的動作取悅父母。我說你們真的回去有做嗎?他說有。「你怎麼跳?」他就這樣搖給我看。我就說,其實我們一言一行真的很重要,孩子都在吸收。當然我班上現在有個過動兒,其實也是在讓我學習的功課。他很聰明,這個孩子很聰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人才,只是真的要因材施教。常常發問就是他,然後問問題也是他,回答也是他,他真的很大方,然後很願意。每次我下午在擦玻璃,他就會舉一個thumb(大拇指),他就會鼓勵我,說我很棒。因為我就鼓勵說孩子你有沒有大拇指,所以他也會這樣跟我做動作。像我們今天講《常禮舉要》說「他人信件不取看」,是什麼意思?老師就問說。「就是不能隨便,沒有經過同意不能看別人的東西」,他馬上就會這樣反應出來。

  我覺得每個孩子真的很棒,因為老師也很用心,園長老師很用心。每次一個活動他們都真的是老師一起開會討論,然後我們才讓孩子能夠去學習,孩子覺得他們學起來也很快樂。上週我就進行端午節活動,他們也是非常快樂,還做端午競賽的活動,然後介紹一些習俗。我覺得孩子參與度也很好,他們很願意學。我覺得老師一種使命。

  最後我想要分享是師父上人有一個視頻,就是播放器,這是之前胡總幹事、理事長,因為我們希望鴻仁幼兒園的小朋友畢業能夠直接到鴻仁國小,然後他就給各位家長說明會,參加的家長他就有一個視頻播放器跟家長分享。弟子就是看到裡面有一段,我覺得很感動。師父上人是在二O一八年五月四號在台南極樂寺,他就有講到,師父上人就開示說「咬緊牙根,承擔使命」這個文章,講說《聖學根之根》,這就是小學的教材,小學六年就學這個東西,這是根深蒂固,將來大漢學家,真了不起。人人就是一個機會,有了這個機會,家庭重視,他就學了。有些人沒有把這個看在眼裡,疏忽了,年紀大的時候想學,來不及了。所以師父上人說,好,真好!我覺得這是全民的教育。後面講說《群書治要》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教材是大唐盛世三百年了,經過考驗。這個教材有多好,我們何必再去找教材。所以我覺得鴻仁幼兒園這一條龍最基本的教育,我們這麼小的孩子很有福報,就開始學《聖學根之根》。

  他們真的記憶很好,我跟他們背書,他們背得比我快。真的,他們在背,我跟他們一起在背,然後有時候我們不同的方式在背,接龍,或是說我們來比,老師先背,然後你們再來背,我們就會這種輪背的方式。

  師父上人又說,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潮流一定要知道,現在人的思想、行為帶給這個世界是災難。這是潮流、風氣。我們要有決心,要有堅定的方向、目標,我們來幹什麼的,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有使命。什麼使命?就是拯救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代一代,五千年,今天到我們來承擔。我們能夠有決心,把祖宗的東西傳承下來,發揚光大,這是無量功德。真正發這個心,幹這個事,不管什麼樣的艱難,我咬緊牙根也要幹下去,祖宗保佑你,佛法僧三寶加持你,絕對不會走到走投無路,不可能。

  以上就是弟子的分享,以後有機會再做分享。感恩師父,感恩學長們,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沈老師的分享,相信我們在聽的過程也很感動,也很有啟發。尤其沈老師最後跟我們分享一段老和尚二O一八年的教誨,師長雖然圓寂了,他老人家法身舍利常住。而《無量壽經》也告訴我們「於此中下,而現滅度」,所以老人家是法身常在。法身是一切法都是我的身,所以老人家回歸法身,遍一切處,我們提起他的教誨,他的加持就同時到來了。三個根本,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時時跟我們在一起。老人家體會到自己身為中華兒女的使命,要咬緊牙關來承擔,我們以師志為己志,每個人都要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李炳南老師也送給我們一句法語,「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而且我們教學,教學相長。我們看沈老師很多笑容當中都是講到孩子帶給她的,孩子的天真,孩子講了就去做,孩子心也很柔軟。

  老和尚強調家文化,這是一個對我們這個世間智慧的指導,因為以前的家是大家族,現在中日抗戰之後,整個我們社會大家族慢慢都少了,很少見了。但是家是一個人成長的環境,人成長是需要境教的,現在缺乏這個境教了,所以我們看下一代的素質很明顯在下降。老和尚開了一個妙方,以前的家是血緣為紐帶,現在企業團體為紐帶,這是很高的智慧。我感覺以前遇到這個世界社會的事情,往往都是「哎呀,沒辦法」,好像只是看著它繼續往下墮,可是遇到老和尚之後,好像任何問題他老人家都有方法可以解決、可以對治。我們很有福報,跟著大智慧、大善知識,但是這個良方怎麼自利利他?我們落實了,自利了;落實了又做表率,別人看了感動,也來效法,就是利他。

  我們看到學校領導們、老師們像一個家庭一樣,你看領導胡總他們去了,他們是爺爺輩的,這些小朋友看了說「爺爺好」,這就是一個家文化,老中青三四代人。這些孩子在哪裡落實?就在我們的互動當中。包含同事之間都是一個團隊協作,不分彼此。一個人教有時候會感覺孤獨,一群人一起來準備,那真是愈切磋愈來勁,探討得不亦樂乎。你看吃飯,一個人吃比較沒有味道,一群人一起吃感覺比較好吃,就是一種氛圍。

  我們看到那麼小我們就教他《常禮舉要》、《聖學根之根》,這就是禁於未發,孩子沒有壞習慣之前我們把正確的好習慣教給他,這是預防法。孩子養成這些習慣了,有正氣,用醫學的角度叫免疫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我自己都覺得,我假如小時候就是讀鴻仁幼兒園,我應該初高中不會染污那麼多,我不會排斥這些教誨,因為過去生應該有學過,但是來得太晚了。我們看到孩子們那麼小就可以遇到,我們把人生的遺憾轉成一種願力,全力支持他們。煩惱一轉就是菩提、就是願力,所以我們現在想到什麼事心裡還悶悶的、還煩惱,趕快轉。

  「當其可之謂時」,你看《禮記.學記》在哪裡?就在我們每天的教學生活當中。當其可,清明節到了,當其可。端午節是下個禮拜。這裡要先致歉一下,剛剛那段我也沒學過,但是大家可以,比方說三民書局出版,哪個書局出版的《格言聯璧白話解》,這些書成德有觀察了一下,都是一九四九年過來的那些學者他們留下來的,都很有文化的功底,都可以參考。經典我們說不用講解,背就好了,這我們也要依義不依語。這個義當中,因為讀經它修定的,專注的念。說不用講解,比方《中庸》這些句子,《論語》這些都是算文言文比較深的,你可以以背為主。但有可能生活當中也會發生好像跟這些句子比較相應的,孩子在著急的時候你給他說「欲速則不達」,你看你太快了、太急了,東西摔壞了。剛好有那個機緣的時候,不然你給他講「天命之謂性」,那個太深了。《聖學根之根》那都比較是生活教育,這個可以當其可,剛好那個機緣可以給他講解一下,隨事給他講解他印象深刻。一切言動都要安詳,突然有一天他去撞到牆角,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提出這一句來了,他可能就記憶深刻了。

  《村學究語》好像有提到這一點,這些很淺白的生活教育都可以適時的引發孩子的善根。這個「當其可」也可以是重複提醒孩子,像剛剛沈老師舉到好幾句《常禮舉要》,這些句子,比方不要碰人家的東西,人家的信你不能打開來看,要用公筷母匙,這些情境可能你教完之後都會再出現,這個時候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他的印象會更深刻。而且有時候會有新的同學進來,新同學教一遍,舊同學複習一遍。重複提醒、重複學習對現在的人來講是滿重要的,科學家實驗,要二十一次才記得住。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就是循序漸進。我們老師們很可貴,《常禮舉要》這些句子,可能孩子這些詞不是完全能理解的,他們就用小孩一講就懂的口訣讓他們記住,這就是不陵節而施之,隨時能感受到孩子所能理解的,然後用這些口訣來輔助。這其實就是在落實大乘佛法,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的心隨時可以去感受到學生的狀態,知其心然後可以長其善、救其失,因為教學要契理還要契機,符合他們的程度就是契機。

  「相觀而善之謂摩」,他們用的教學手段也很靈活,同學可以表演,這些句子上去表演,這些同學做得很好,他們就會相觀而善。而且用戲劇的手段,人記憶也會比較深刻。老和尚體會到這一點,請游本昌先生拍「了凡四訓」,請王導演拍了「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用戲劇這種藝術的手段來教化。

  《禮記.學記》這些教誨,其實老師們很用心的時候,都跟這些教誨是相應的。剛剛沈老師也有提到,她班上有個過動兒。我們面對這些孩子,其實真的教學相長,他練我們的心。練什麼心?不要落他們犯錯或者他就是過動兒,就不要落這些印象,落得愈深,我們就可能戴有色的眼鏡看待這些孩子。

  我們剛剛說,可能我們用真心的時候,普賢十願就在裡面。我們不要去給孩子貼標籤,你一貼標籤,孩子就覺得我是這樣的人,我有強迫症,我有憂鬱症,一直在落那個印象,這對他不一定有益處。我們也見過生出來可能不是很完整,但是他的父母就把他當正常人一樣對待,他的心理也健康。這是禮敬,我們都相信每個孩子有佛性、有本善,我們有這樣的心,特別容易觸發他的善根,因為我們的心會展現在我們的眼神,孩子可以感受到。甚至我們的一個肢體語言,拍拍孩子,抱抱他,都能傳遞對他的信心、信任。這禮敬諸佛。孩子好的表現的時候,稱讚如來,他的長就在我們的稱讚當中不斷增長。

  當然,比方說孩子現在診斷是過動的情況,它是一個結果,我們要解決問題得從因上下手。我們當老師要培養這樣的分析能力,甚至於在課程當中也可以常常運用從因推果、從果推因。比方這個孩子全班公認的好學生,成績、德行,我們老師一問,某某同學為什麼成績這麼好?這就是引導孩子去觀察從果推因,孩子就愈懂得道理、懂得判斷,什麼事都沒有離開因果。我們老師要養成這個習慣,無形當中就在表演給學生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好像成德這一二節課跟大家探討了幾個事例。因為老法師常說歷事練心,我們經歷一個事練什麼心?比方練不起情緒的心,練處處替人著想的心,就是要練出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個人經歷一件事,為什麼能夠愈來愈正覺、覺悟?其中有一點,他經一事長一智,他不是經一事還是糊裡糊塗,不知道問題出在哪。所以不簡單,你看過動是一個果相,因在哪?父母老師能判斷出來,這個孩子改善的速度就快了。

  我感覺現在雙管齊下都不夠,現在都要多管齊下,因為現在外在環境變化太快,所以要從身(身體方面),身也會影響心理。我們剛剛講的要從禮,六藝從禮開始學。禮都是一些生活的細節,這些小事不重要吧?這個小事裡面有大學問。因為人在無始劫的輪迴當中,他與生俱來會帶來過去生的習氣,這個習氣是很容易放任、放縱自己。這一生好不容易又投胎做人,繼續放縱,那不是糟蹋了得人身的機緣了嗎?所以佛家要用戒、儒家要用禮來規範,他才不會再隨順無始劫的習氣。而且戒跟禮是符合我們的性德的,禪是佛心,經是佛言,戒律是佛行,三也是一,是藉由這些禮儀把我們內心的真誠恭敬不斷提升。

  你看,在家為人子之禮,「出必告,反必面」,現在孩子不學了,小事。不學了會怎麼樣?不學了他都不會去體恤父母的心,他就是很自我。這些禮有了,他會替人想,我出去前要跟父母打個招呼,不然到時候他找不到我多著急。「禮者,敬而已矣」,是透過這些禮節、這些細節影響他的心,產生對人的恭敬。近代喊出禮教吃人真是誤了好幾代人,所以李老用心良苦,編《常禮舉要》。

  過動他可能也有身體的因素,吃的東西讓他不能安定。這個是可以改善的,吃的東西能量很好,讓他很安定。從身、從心,他成長過程有沒有不安定的因素讓他定不下心來,父母的言語、態度,這都有關係的。言語本身都有能量,他接受到都是安定的能量,當然對他的心靈都是正面的影響;假如言語都是有情緒的、瞋恚的,那這種言語的能量對他是負面的影響。我們真的不能小看了這種無形的影響,我跟大家都提過好幾次了,一個母親動了一個念頭,要拿掉這個孩子,根本沒有行為,二十多年之後,這個孩子突然覺得媽媽不要我了,她自己都莫名其妙,父母的念頭就種在她的心田裡了。那才是一小段念頭而已,你假如父母發脾氣的時候衝著孩子,你看那些種子會落到他的心有多深,可能他都揮之不去了,這是心理的影響。

  所以真正愛孩子要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發脾氣,歇斯底里,口不擇言,我沒見過父母這麼做,一次都沒見過,我也沒見過我爺爺奶奶這樣。我爺爺不識字,可是他不發脾氣,常常感嘆自己沒讀書很遺憾。其實他老人家很聰明,沒讀書而已,但是他不發脾氣這個修養隨時都在影響孫子。

  這是從身、從心,還有從靈的部分,因為畢竟過去生都有業力,過去今生都有業力,這多管齊下去幫忙。

  不知道諸位仁者最近遇到的事有沒有原因在哪裡。大家不要嫌我囉嗦,這幾節課都在提這個話題,因為我們護念自己一定要知道原因出在哪才能進步,我們要護念學生也是一樣,護念親戚朋友,都是要有這樣的判斷力,慎思、明辨,要能判斷出來。我就曾經問同修,因為是同修自己講出來的話,他說:「好奇怪,怎麼這麼容易跟家裡的人發火,好像對一般的朋友、同修們也不會這樣。」他說這個話的時候代表什麼?他還沒弄清楚。修行面對境界要清楚。他說也不知道為什麼,真奇怪,那他下次還會再犯,因為他找不到原因出在哪。諸位仁者,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好像很容易對身邊的人、愈親近的人發火?那個假如分析分析,離我們最近的人照顧我們特別多,應該是愈感恩,怎麼可以愈容易發脾氣?這不顛倒了?這個心到底問題出在哪?我們集思廣益,諸位老師,你們覺得原因在哪?你們自己想出來的深刻,別人講的沒那麼深刻。

  哪位老師有想到,您直接可以把麥克風打開。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我講話你還是可以打開的,因為我是看沒人講話,我得再講兩句,不然會冷場。對境若不識,也不知道這個境界問題出在哪,須再從頭練。大家的定功比較強。好像有老師打開了,有請。

  雷老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雷老師:阿彌陀佛,成德老師。學生覺得是一個人的控制心容易在愛欲當中起作用,跟家人愛欲容易起來,所以控制心容易起作用,一旦控制了,對方又不被控制,就容易發脾氣。

  成德法師:謝謝雷老師。

  雷老師: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她這個分享很到位,她找到原因了。因為親近情感深,就有情執起作用,就容易有控制要求。而且在控制的時候還拿了一面大旗叫「我為你好!」這叫合法掩護非法,非法就是自己的心念其實是控制,但是說法很好聽,我為你好。我們了解到這個心念不對了,尤其這樣去做適得其反,因為一發脾氣彼此都不歡喜,甚至於對方就只記得你的脾氣,你為他好的話他可能比較不容易放在心上。我們體會到了適得其反,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我們愈要控制他往東,他就偏要往西給我們看。所以不要去控制,我們要想到我們小時候北風與太陽的故事,那個北風就硬要把他的衣服吹下來,反效果,反而太陽放光芒,他自己就脫下來了。所以跟最親的人要用身教,最好用身教去帶動,哪怕有時候講話,言語柔和,柔和質直攝生德,不帶情緒。一有控制的念頭,言語就容易有情緒了。

  還有沒有?翁老師有請,我們新加坡的翁老師,有請。

  翁老師:老師,阿彌陀佛。各位家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學生是覺得自己控制和要求也是很大,在細心的去分析之後,為什麼會有這個控制和要求?就是因為自己內心很不安定,自己有恐懼,所以希望通過控制外面的事情來安撫自己內心的不安,就會去有這分要求。還有就是自己在言語上面沒有很好的控制自己說話的語氣、語調,所以我常常會和孩子造成很大的爭吵,就是因為語調跟語氣,說話當中沒有注意到這些東西,孩子覺得我聽不到他們也看不到他們的心理需要,就有很大的反應。

  所以學生就改正了這些習氣,我把控制要求放下,對孩子多一些信任。我就看到我的孩子,譬如他在一次跟同學聚會的時候,他的朋友抽電子菸,我的孩子就問他那是什麼,他的同學就說電子菸,你要不要抽抽看?同時有三個孩子,三個同學就一起拿著電子菸到他的眼前來教他抽,跟他講:「你壓力這麼大,抽一下很嗨的,會減輕你的壓力。」可是我的孩子還是抵得住這分壓力,他沒有去抽。所以每當他跟我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很慶幸當初抵住這分壓力,沒有去抽電子菸,不然他今天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後果。我從這邊也看到其實孩子是有能力判斷是非的,我不需要事事這麼樣的操心。

  還有一點,我自己改正一些說話的語氣之後,我注意孩子他們每次言談當中背後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每次他有情緒的時候,我其實第一個要控制的是看到我的內心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常常反省一下我自己,因為一定是我有情緒外面才會有情緒,所以我就反內觀察我自己,觀察了我自己之後,再去處理我孩子的情緒,很多時候都很好的能夠很快的把外面的事情給解決掉。

  這就是學生的一些學習心得,謝謝。如果有說錯,請大家慈悲指導,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翁老師。她分享到呼應了對親人容易有控制,她更深一步,為什麼會想控制?因為心裡不安。怎樣才能讓心安?老法師說理得心安。聽經聞法重要,我們不明理的時候會有很多擔憂,進而表達愛,確實是希望為對方好,但是自己心的狀態不好,那些動作反而造成家人的反感甚至誤會。所以欲愛人者先自愛,剛剛翁老師說首先觀察自己的內心,依報會隨著這顆心轉,這顆心是正報。而且愈近的人彼此會互相影響,對方有情緒了你不動,慢慢他情緒下來了,他就被你正向的影響了,甚至於會不好意思,給你致歉。

  當然家人之間,像有一位德國同修她就說到,她說上一次課程有提到,你可能覺得家裡的人,我也沒有說什麼,才那一二句話,這兩句話也沒啥問題,怎麼他大發雷霆?有可能那一二句話只是導火線。比方說她只是跟丈夫說:「你這個東西可不可以稍微整理整理,不要佔那麼多空間?」一下先生發脾氣了,她也搞不清楚啥事。後來她一想,對,這是導火線。因為這段時間可能先生工作壓力非常大,我們沒有去理解到,沒有去關心到,沒有去體恤到,一下子又嫌他這個,他一下那個壓力啪就出來了。我覺得她這個反思不簡單,那是真正向道,把自己的情緒先放下,去分析事情。有時候真的,離我們最近的人我們都沒有感受到他們的心,時間久了,他們會有一種情緒(不被理解的情緒)要抒發出來。當我們家長都能理解孩子,孩子也更願意把心裡的話告訴我們,就跟孩子能夠交心。

  當然翁老師的孩子能夠抵禦同學給他的這些引誘,這應該離不開她從小教她的孩子傳統文化,這絕對離不開的。但我們教給孩子傳統文化,我們也要在這個緣當中能夠做得更適中。過了,孩子很善良,傳統文化是很好,但是……不過……我們只要聽到家裡人說「但是」,耳朵要豎起來,可能在提醒我們學的過程還沒有學得適中、沒有學得中道。不能覺得這件事已經是對的,我們就沒有再繼續精進檢討做的可能還不到位的地方,我們可能還有點強勢,不夠柔軟,不能愛你沒商量。剛剛翁老師提到,也是透出了從小學《弟子規》、學禮的重要,才可以不隨波逐流。

  我們台灣陳老師,我們是地主,也得表表法。有請。

  陳老師:法師好,諸位老師好。弟子是想說,因為我們跟外面的人有一些理智的約束,其實會戴面具,自己這樣覺得。那我們可能自己就覺得說對別人都做得不錯,我們修行可能不錯,可是其實跟親人在一起才是真實的自己,親人每天反映給我們的就是在檢驗我們修行有沒有到位。

  以上如果有不合適,請法師指教,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陳老師。她是提到對外面的人可能約束力比較大,她也提到我們比較真實的修學狀況是跟家裡人相處。所以《格言聯璧》裡面講:「近處不能感動,未能有及遠者。」能近取譬,你看儒家教我們都是由近而遠、由親而疏,這比較符合人情、符合真實。

  我們一起來分析這個因,其實就是觀心為要,觀照我們的心,因為情緒是行為,因是什麼?心一偏才會有那個行為出來。親有時候就容易隨便,隨便就會放縱自己的情緒、習慣。所以為什麼連最親的父子之間要守禮?還有夫妻之間,那更是在一個房間裡,不能沒有禮,不然最後會衝突的。你看古人看這些事看得很深入。為什麼老和尚說我們老祖先通達人情事理?就是明白人心,他慎於始,防微杜漸。夫妻相處要什麼?也要守禮。你不守禮,那麼親近,你不尊重對方,那可能結婚三天就吵起來了。古代有舉案齊眉,愈親近的關係,禮還是要到,不能因為親就隨便不尊重了。再來,愈親,容易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那應該的。今天太太沒煮飯,妳今天怎麼搞的,怎麼沒煮飯?沒有先體恤一下是不是太太太累了,那就是沒有念恩的心,視為理所當然,自己就容易要求、起情緒了。我們應該是愈親的人都要念著對方的恩,這樣就會關係愈來愈厚、親密,而不是會有衝突。古人五倫當中守禮,這是有智慧的教導。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